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2011《慈悲水懺弘人文》台灣各地場次



20110806 《法譬如水弘人文》高雄場第一場
20110807 《法譬如水弘人文》大愛電視轉播高雄第二場
20110807 《法譬如水弘人文》高雄第三場
20110812 《慈悲水懺弘人文》台北第一場
20110813 《慈悲水懺弘人文》台北第二場
20110813 《慈悲水懺弘人文》台北第三場
20110813《慈悲水懺弘人文》台北第四場
20110814 《慈悲水懺弘人文》台北第五場
20110814 《慈悲水懺弘人文》大愛電視轉播台北第六場
20110814 《慈悲水懺弘人文》台北第七場
20110819《慈悲水懺弘人文》--- 台中第一場
20110820《慈悲水懺弘人文》--- 台中第二場
20110820《慈悲水懺弘人文》--- 台中第三場
20110820《慈悲水懺弘人文》--- 台中第四場
20110821《慈悲水懺弘人文》--- 台中第五場
20110821《慈悲水懺弘人文》--- 台中第六場
20110821《慈悲水懺弘人文》--- 台中第七場
20110827《法譬如水弘人文》彰化第一場
20110828《法譬如水弘人文》彰化第二場
20110828《法譬如水弘人文》彰化第三場
.
 《慈悲三昧水懺》的造懺緣由   作懺緣起      為什麼會有這部懺文:   故事概述   唐朝悟達國師,法號知玄,年輕為遊學僧時,曾於某寺院掛單,與他方病重全身潰爛臭穢的出家人同住一處。   知玄很有愛心,不忍心,所以發心陪伴、照顧、洗滌他的身體,直到病僧身體康復。   病僧感恩知玄照顧,分別時,鄭重地說:「我實在無以為報,將來如果遇到困難,請到西蜀彭州九隴山,記得以兩顆松樹為標誌。」   時光飛逝,知玄精進修行,通達三藏教理,守戒精嚴,道德顯達。   知玄盛年的時候,正是懿宗皇帝在位時期,懿宗皇帝信仰佛法,請法師前來說法,聽了之後,深覺佛法的道理正確又深奧,因此皈依悟達法師,並拜悟達為國師,懿宗皇帝對國師非常禮遇恭敬;特賜沉香法座,以為國師升座說法之用。   悟達心中升起一絲貢高驕慢心,正當悟達國師歡喜升座時,一不小心他的膝蓋撞上法座,留下瘀青,瘀青慢慢腫脹化膿,之後不斷潰爛;懿宗皇帝遍請名醫為國師治療都無效用,瘡包日漸惡化,形成一個人面瘡。   悟達國師靜心思考自己為什麼會身受此苦?這分業要如何解除呢?想起年輕時照顧病僧,兩人分離之時,病僧話語似乎含有深意;遂向皇帝懇求前往尋找當年的病僧。   當年的病僧其實是迦諾迦尊者所化現,預料知玄日後有此業報,前來試探知玄的愛心,也為日後預先結下一分好緣。   悟達國師來到九隴山,從前那位病僧,正精神奕奕地在寺前迎接,見了面,悟達國師訴說身負人面瘡之苦,病僧說:「現在天晚了,明天我喚人帶你去山巖下洗一洗。」   第二天一早,小沙彌引領他到山巖下,伸手捧水時,突然聽到一個聲音,好像是人面瘡在說話:「你博覽群書,可曾聽過袁盎斬晁錯的故事?」   「你就是當初的袁盎,我就是晁錯。當時你殺我於東市,這段冤情可還記得?」   袁盎與晁錯皆為漢景帝朝臣,晁錯因上《削藩策》間接引發七國之亂。袁盎平素與晁錯不合,藉機向景帝進讒言,誘殺晁錯於東市,聲起刀落,整個人已經摔翻在地,一顆石頭正好掉進口中,他怨恨難當,將石頭咬得粉碎。   人面瘡接著說:「我立誓報仇,但是之後你棄官修行,十世為高僧,戒律精嚴,所以我無隙可乘。這次皇帝賜座,你一時歡喜生起驕慢心,業門開了,我才能趁機報仇。我糾纏你十世,自身也因此不得超生,苦不堪言。如今迦諾迦尊者教你以三昧水洗滌,解開了我的心結,從今以後,你我怨恨即一筆勾消。」   悟達好像經歷一場夢,回過神,掬手來洗,卻痛徹心髓昏到。醒來人面瘡已不見,要向尊者感恩,已經看不到那座寺院。   迦諾迦尊者的法像清水,洗滌了悟達國師身體的病痛,也洗除了過去的業累。悟達國師體會到因緣果報的可怕,即使十世修行,也抵不過一次結下的冤業,凡有所作,皆要受報。   自此,悟達國師留在九隴山築庵靜修,虔誠造懺。將他所懺悔的心得,配合佛法一一寫出來。告訴我們若起何種心念、造何等業,將得何項報應;也一一細數眾生的無明煩惱當以何種法水來滋潤、洗滌,因此《水懺》就是在告訴我們洗心的方法。此即《慈悲三昧水懺》的造懺緣由。   重點開示   為人處世要常保這分愛心。常說人的心就是一片大福田,每做一件好事,是在心田中種下一粒善種子,這粒種子能成就無量的福,所以一定要做好事。年輕的知玄若不是起了一分愛心去照顧病僧,人面瘡的業報不知何時才能消盡。   總而言之,人人提起警覺,時時將自己的心照顧好。愛心的門一旦打開,就不要再關起來。不但自己要做自己心地的農夫,也要去經營別人的心地,將人人心中的愛啟發出來。(P11)   凡夫的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常聽人說:「我了解,我會改。」行為雖然在改,不過心業沒有改,因此業就無法可消。十世高僧尚有業報,何況我們凡夫,所以學佛要知道,業報受完了自然就消了,應該要真心歡喜接受,這樣就算是苦,心中也有感恩。(P14)      第二章開宗明義   第一節開啟懺悔法門(P16~19)   生命中很多的人、事、物不斷在累積,有的人生就在無明與無知中蹉跎,實在是悲哀的人生。   身處大時代,若能將生活中見聞;感觸諸事,好好累積下來,這都是未來的見證。見證什麼?見證佛陀的智慧。   兩千多年前我們在哪裡?答案雖無可考察,但必定是在六道中。   六道:天道、人道、地獄、畜生、餓鬼,以及阿修羅道。   阿修羅道遍布於五道,之所以將之獨立為一道,是因為六道中很多的苦樂,都是這類眾生所造成。   天人雖然享樂不盡,但還是有煩惱無明,所以容易起貪、瞋、癡;貪求不得就發瞋、發怒。天人會這樣,正是因為內心帶有修羅。   世間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災難?人心若不脫離瞋恨鬥爭的心理狀態,社會上就常會有人惹事生非。這就是人間的修羅,也是造成人間苦難的根源。   如何才能從六道中解脫?如何才能遠離擾亂六道的修羅?   應該先從人人的心中消除瞋恨,也就是要誠心「發露懺悔」。懺悔可以洗滌錯誤、罪過,降伏自我內心的無知、無明,糾正偏差的觀念。佛陀說法,無不是要我們往清淨光明的道路,就是人人心中的本性。內心淨化一分,就消除一分無明;再淨化一分,又消除一層無明的覆蔽;慢慢的,就能回歸光明、無污染、與佛同等的佛性。所以修行是少不了懺悔的心。   什麼是洗滌內心的清水?   「法」就是內心的清水,能洗滌我們的惡習。可惜世人對於「法水」向來不懂得使用。好比天上若不下雨,地上就沒有水。其實土地底下還有一條水脈,只要向下挖掘,水很快就冒出來了;即使一下子找不到水脈,再用力挖深一點,一定能挖出水來。同樣的,得到了法的滋潤,心靈就能淨化。   法要往心裡尋找,才能以法水淨化人心。法水能洗淨內心污垢,化解煩惱無明。而掘水的方法,就是佛陀所教導的懺悔之法。   第二節《水懺》之名(P20~P23)   《水懺》全名《慈悲三昧水懺》,為什麼這部懺文要稱為《水懺》?   將佛法比喻為水,凡夫心地無明垢重,要將心地清洗乾淨,必須用法。   心若能時時在佛法中,就不容易犯錯。假如犯了錯,唯有懺悔,才能消除諸惡習氣。   《水懺》懺文中講述的是因緣果報之理,因緣會合後,果報就生起。常聽到有人埋怨:「我已經在修行了,也做了很多好事,為什麼還會遇到這樣不好的事情?」其實悟達國師,十世為高僧,戒律精嚴,業門緊閉;但只是小小自我得意歡喜,業門一開,即導致人面瘡的果報。想想我們,只不過是一介凡夫,心門還常常大開,時時招惹煩惱進來,當惡因惡緣會合之際,自然衍生出諸多糾結。   會有人說:「這個人為人不錯,為什麼會這樣歹運?」   可知道,「為人不錯」是為來世積福,「這樣歹運」則是前世所造就,前世作惡先報,現在造福後享,都是照著一定的因果循環。大家若看得清楚因果的道理,自然能夠以平常心面對;知道因緣果報不爽,自然每個當下都會謹慎顧好自己的心、言、行。   年輕時的悟達國師,曾經付出一分無所求的愛心,這分因緣在他日後為人面瘡所苦時,生起一股得救的希望,「自種福田,自得福緣」,得到迦諾迦尊者以三昧水救拔他的苦難,化解人面瘡的冤仇。   在這一生中,當你發出一念愛心而去付出時,這顆種子、這個因就存在了,緣也就結下了。因為有好因,一定得好緣,會受好的果報。   業好比扎在身上的刺,沒有碰它,還沒有感覺;但碰撞到它時會很痛,這就是業障現前。當業障現前時,不純然都是不好的,當你知道痛的時候,就有機會拔出那根刺來;也就是障礙出現時,若能以智慧處理,業障就能夠轉化。   萬一都沒有感覺到痛,也就是沒有遇到境界,業因業緣一直覆藏著,雖然這一生沒有顯現,來生還是會現前。過去生中既然造了那分因,此生「因」生、「緣」聚,自然「果」成、「報」現;即使逃得了現在,也逃過了未來。   我們要以感恩心接受業報。業既已造,消業之道,唯有甘願;若不甘願,又會冤冤相報。相反的,甘願還,心會更開闊,就不會有煩惱。所以有智慧的人,就有能力化解業報。   為什麼能甘願接受呢?正是因為心中有法水。因此雖然身體受苦,心卻不苦,反而還能增加一分慧力。   今生所受的,是前生的自己所寫的劇本,因此該來的就要甘願接受。過一天,消一天的業;而此生是在為來生寫劇本,造一天福,就是積一天的好緣。   第三節轉惡緣為善緣(P24~P25)   在苦中懂得造福的人,不但能開啟心靈,而且不會再繼續造惡業,這種人就是「善惡分明」的人。因為自己以前曾經作惡,所以現在甘願受報;又因為在世間見到了苦、體會到了苦,所以知道人應該造福。此謂之「善惡分明」。   懂得「善惡分明」的人,自然時時會有懺悔心。比如想消除和某人之間的惡緣,可是自己在看到他的行為或聽到他的話語時,內心又起煩惱,這時就要趕緊懺悔,才能改變自己、欣賞別人,轉惡緣為善緣。   懺悔是真正的認錯,如此才能改過,也才能滅罪。惡若滅,善就生;愚痴滅,智慧生,這是一定的道理。學佛的人應該深信佛法,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心行不離法,無論何種惡緣惡境現前都能歡喜接受,如此,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好的境界會慢慢消除,轉為好的境界。生活中若以善法待人處世,慢慢累積善緣,自然福生慧增。   懺悔是懺業障,所以常說要縮小自己,不要以為自己已經做很多了,其實還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微細的業,煩惱尚未去除,有的時候儘管行為已經改了,但是業的種子還沒有拔除,所以無法消除業報。因此現在所遇到的障礙,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過去所造的業緣所致。   懺悔是警惕自己、反省自己,但是懺悔之後還要回向、還要發願。為什麼要發願回向?因為修行不是獨善其身,修行應該是要走入人群,兼利他人。可是人群中污染很多,此時,我們更要藉由懺悔保持住自己的清淨心,接著才能回入娑婆去淨化他人。   第四節慈濟是慈悲道場(P26~P28)   好好照顧每一個起心動念,時時深自警惕;一念心能造就我們成佛,也會使我們輪迴六道,修行無他只在修這念心而已。   每天精進修行,「學佛是本分事,念佛就是練功夫」,能將凡夫心轉為佛心,這就是真學佛,也就是回歸我們的本性。   現在既已聽到佛陀的呼喚,應該迷途知返,把學佛認作本分事。回歸本性需要找到一條明路,這條路考驗著我們的功夫;念佛是練功夫,這套功夫是修行所必備,念得佛心為己心,就能切實踐行佛道。   1966年,我們建立了慈濟這個慈悲道場。   「慈」是與樂,讓人人知道幸福、懂得惜福、常常造福。   「濟」是拔苦,也就是濟度眾生身心的苦難,匯聚眾人愛的力量,去拔濟有形與無形的苦。   建立慈悲道場,是希望以慈濟的清流,注入人人的心,令人減輕煩惱,去除不當的見解,人與人之間相互疼惜,做到尊重生命,才能減少災難發生。   慈濟以臺灣花蓮為起點,現在已經普遍與國際間。其中很多感恩的故事,每一則故事無不是教化人間的題材,這就是人人心中慈悲的道場。   知本分是老實學佛,練功夫是要時時將自己的凡夫心、煩惱心,轉為佛與聖人的清淨境界。「挑柴運水無不是禪」,在吃飯喝茶之間,心都不會散亂,這就是功夫。   過去迦諾迦尊者以三昧水,為悟達國師洗去冤結,悟達國師則造《水懺》來回報迦諾迦尊者和天地眾生,悟達國師知恩回報,也請大家不要辜負悟達國師造懺的心意,不要辜負諸佛菩薩回入娑婆救度眾生的恩德,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懺悔法門已經開啟,慈悲道場也已經建立,現在就要從內心深入,洗滌煩惱垢穢。   第三章入懺(P30~P31)   「懺」是徹底改過、洗除垢穢之意。如果不能徹底覺悟,人生的垢穢將愈積愈厚,業也會愈造愈多。法譬如水,我們不但要用心接受法,更要身體力行。以前不知「法」的時候迷迷茫茫,現在知道了就要時時自我警惕。警惕也是法,不要認為聽經才是法。其實每天做早課、禮諸佛,念佛名,通通都是法。   每一尊佛在未成佛以前,都要經過發大心、立大願的過程。大心就是慈悲心,大願就是力量、願力。大心、大願如同人的兩足,唯有兩足著地,步伐平穩,才能一步一步從凡夫的境界通達佛境。從凡夫走向佛境的這條路,就是菩薩道。   在學佛路上,如何降伏不好的心念,順利抵達佛的境界?   這就需要法了。破解煩惱的方法,是時時懺悔。遇到好人,要虛心就教,起感恩心;遇到壞人,也要以敬重心,感恩他現境讓我們消業。   《法華經》中提到佛陀為眾弟子授記,一向毀僧害佛的提婆達多,也在授記之列,而且成佛住世的時間,還比其他人更長。   有人就問:「提婆達多這麼壞,佛陀為什麼還為他授記?」   佛陀回答:「感恩提婆達多,若不是他,我不會有機會以種種方法教化大眾,所以提婆達多是我的善知識,他成就了我。」   同樣的道理,遇到不順利的人事,無論是不是故意來折磨我們,都要趕緊說:「感恩你來成就我。」而且做到心中無怨。這是消除業障最好的方法,也是誦懺的真實意義。   持誦《水懺》,要時時將懺文用在日常生活中。現在五濁三災不斷,我們更要提高警覺,時時起懺悔心。佛陀的智慧及古德祖師們的體會皆是法,法如清水,一一皆能洗淨我們的心。   感恩 月亮仁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