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2019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11.08)


[2019年11月8日上午5:20]農曆十月十二,
(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

1.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經文:【億億萬劫,至不可議,時乃得聞,是法華經。億億萬劫,至不可議,諸佛世尊、時說是經。是故行者,於佛滅後,聞如是經,勿生疑惑。應當一心、廣說此經,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2. 上人手札:「善知識引領我,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見法性;善知識引領我,趣向宏誓大慈,令我滿足大悲。」

(1)「善知識引領我趣向一切智眼」:要用心。善知識,好朋友,是我們的益友。為我們好,帶我們,教我們,牽我們,來引導我們趣向,方向一直向一切智眼。給我們智慧,給我們觀念,能夠正向沒有差別,這是多麼珍貴啊。

(2)「令我得見法性」:引領我們,能夠讓我們得見到我們的法性。法性人人本具,一定要正確,相信人人本具佛性。只要我們法入心,佛法聽進去,用心去思考。是啊,我們的法性,就是深藏在你的見解,善念。你的念念是偏差,或者是念念正確,對人有益,慈悲利他,這就是正確。時時聞法,用法在人間,這就是正確。

(3)「善知識引領我趣向宏願大慈」:善知識引導我們方向。發心修行,就要發大心。「發大心,什麼叫做大心?」那就是利他;「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就是我們發願方向正確。方向正確了,喜捨,很甘願付出,用生命利益生命,這就是正確的付出。

(4)「法性之善:舉手動足、開口動舌,起心動念,無不是善」:人生,發揮出來就是方法,也是法身,善良本性,人人本具有。對於眾生,我們語言動用,無不都是要利益。這就是我們的法性之善,要好好用心。聽起來,好像佛性很簡單。其實舉手動足、開口動舌,無不都是我們的本性具體。

(5)「有福如入佛門,真實精進,體用佛法」:大家要很用心,既然益友牽引我們來入佛門。更難得的,讓我們入佛法,只是到佛門不夠,進來,好好的聽聞佛法。聽,還不夠,要真實精進,體用佛法,才能夠霑法喜,才能夠真正體會法喜。要不然讓你棉花再能吸水,你將它隔離,也是沾不到。所以我們要靠近,靠近法水,這塊棉花一定會滋潤。

(6)「令我滿足大悲」:不只是向宏誓大慈,還能夠使我滿足大悲,就是大慈悲。要好好的用心。大家更要秒秒提高我們聞法的心。

3. ★複習經文:【不輕命終,值無數佛,說是經故,得無量福,漸具功德,疾成佛道。彼時不輕,則我身是。時四部眾,著法之者,聞不輕言:汝當作佛。以是因緣,值無數佛。此會菩薩,五百之眾,并及四部,清信士女,今於我前,聽法者是。我於前世,勸是諸人,聽受斯經,第一之法。開示教人,令住涅槃,世世受持,如是經典。】

(1)「時四部眾,著法之者,聞不輕言:汝當作佛。以是因緣,值無數佛」:常不輕菩薩就是現在的釋迦佛。那個時候的這些四部眾輕蔑、輕視常不輕菩薩,但是「聞不輕言:『汝當作佛。』」只是這句話,是祝福,這個因緣他也是很長久的時間,常不輕菩薩就生生世世、久久長長這樣一直得值到無量數佛。

(2)「此會菩薩,五百之眾,并及四部,清信士女,今於我前,聽法者是」:那些人的時間,與常不輕菩薩的時間距離都很長。常不輕菩薩億億萬劫都一直來來去去,每一次就是遇到佛,每一次他都是修行,一直聽聞《法華經》,這樣無數億、幾十億億的時間。就是這些人有那個緣,生生世世,也這個緣的牽引,所以現在釋迦佛,成佛了。這些人,「五百之眾」還是因緣成熟,這樣現在佛講經,座前五百人就是。

(3)「我於前世,勸是諸人,聽受斯經,第一之法」;過去的無數生無數世就是這樣,一直勸這些人要好好修行,「你們若修行,將來也能夠成佛,要好好聽經。」後來,常不輕菩薩也講《法華經》了。好好聽經,這部經是「第一之法」。

(4)「開示教人,令住涅槃」:這部經也能夠說,也能夠教人。所以,「令住涅槃」。最後讓人人到達大寂靜,寂靜清澄的境界,這就是叫做涅槃。

(5)「世世受持,如是經典」:大家有這個因緣,自然就世世生生都會遇到這部經、得到這本經、受持這部經。

4. ★釋義經文:【億億萬劫,至不可議,時乃得聞,是法華經】:以億億萬而促為一劫,至於思議所不能得。

(1)「億億萬劫,至不可議」:這裡就可以看到不是只有長遠劫這樣過,在常不輕菩薩,這個地方「億億」,幾十億的「億億萬劫」,可見時間之長。這種無法想,也無法來議論那個數字,無法算數。

(2)「時乃得聞,是法華經」:這就是要用很長久的時間去歷練、去磨,才有辦法遇到《法華經》。億億萬,將它全部成為一劫。「至於思議所不能得」。這種這麼的多將它促為一劫,我們要如何去思議呢?不可思、不可議啊!

5. 『直待眾生緣熟之時,乃得聞如是微妙之經。言難得遇,不可輕視侮蔑。人性本善,益友互益;習迷有殊,損友互損;善緣相薰,聞正法益,其善可復,傳善護法。』

(1)「直待眾生緣熟之時,乃得聞如是微妙之經」:如何說、如何論都論不清楚,時間之長,度化眾生之久。一直到能夠等到眾生的緣都成熟了,這些過去逆緣等到這些人都成熟了。讓他們能順、願意接受,這樣才能夠聽到法。眾生剛強啊!難調難伏,聽,有聽沒有入,這就是我們眾生的弊病。眾生,所以無法聽法、受法,就不能夠「得法」,沒辦法!

(2)「言難得遇,不可輕視侮蔑」:一次再一次,光是四諦法就要三轉了,這麼簡單就要三轉,何況經文已經進入到這麼深。所以大家聽,能夠全都接受很不容易。「言難得遇」。就是有遇到,聽也沒有聽進去,所以不要輕視侮辱,侮蔑,不可!明明清淨,不可染污「清淨法」,我們不可去加諸於污染,要敬重佛法。

(3)「人性本善,益友互益;習迷有殊,損友互損」:我們就能知道,人性本善;我們若交到好朋友,益友就是互益,能夠互相互益。而我們若在迷,迷,根機都不同了。「損友互損」。我已經心迷了,又遇到比我更加迷,脫離法軌的人,兩個人共同去違背、脫軌。不是只有兩個人,兩個人就開始污染更多人,所以「習迷有殊,損友互損」。

(4)「善緣相薰,聞正法益,其善可復,傳善護法」:交朋友要很謹慎,與我們講話不投機,我們若沒有辦法的因緣去度他,那就避開,若能夠這樣有這個善緣,互相來薰習,我們現在大家都說「我薰法。」是啊,互相來薰習。我們能夠在一起勸勉來聽法,這個互相勸導、勉勵他來聽正法「其善可復」,這個善能夠重重複複,傳善法就是護法,我們要很清楚。

6. 【億億萬劫,至不可議,諸佛世尊、時說是經】:言佛出世,說是法華,亦自難得。如今釋迦,四十年後,方始說之。

(1)「億億萬劫,至不可議,諸佛世尊,時說是經」:這種的時間長久了,不是我們有辦法及時提出數量來,無法這樣一一提出,到底諸佛世尊,他雖然常常在講,但是要值遇到也是很難。

(2)「言佛出世,說是《法華經》,亦自難得,如今釋迦,四十年後,方始說之」:哪怕釋迦佛成佛,現在他說法也要過了四十二年後才開始講說《法華經》。(佛陀說法四十二多年,很不容易到後面才講《法華經》,因為《法華經》佛佛道同。每一尊佛成佛不得不說《法華經》,而且眾生根機若頓劣,前面要先鋪路讓大家先走過這樣的路,走過路還要開出門來,讓他有門可進,來薰教、來受教菩薩法,這就是一段一段。現在釋迦佛講《法華經》,大家有機會了,現在開始聽《法華經》。

7. 『億億萬劫,至不可議,明劫數之久遠。言諸佛世尊經如是久遠之劫,時為說此法華經,而諸人乃時得一聞此經,顯正法難聞,既獲聞法應疾受持。』

(1)「而諸人乃時得一聞此經,顯正法難聞,既獲聞法應疾受持」:四十二多年了,一直到佛陀將要接近要涅槃前幾年才開始說此經,因為佛說《法華經》七年多。所以說四十二年後才開始聽到《法華經》了。已經聽法聽很久了,來到這裡聽到《法華經》這是很難得。

(2)「佛陀將取滅前,《法華經》非說不可」:《法華經》完全正確無偏差。過去講《阿含經》、講《方等經》、說《般若經》、講《法華經》,再之前《華嚴經》這樣一路過來法華經,是在佛陀將要取入滅之前,感覺非說不可,用這麼長的時間,七年多的時間來講,《法華經》。大家聽,應該在這部經的裡面要趕緊能夠得到佛法裡面的奧妙,這就是我們要趕緊用心。

8. 【是故行者,於佛滅後,聞如是經,勿生疑惑】:此頌勸持。疑則成障,故勸勿疑。

(1)「是故行者」:「行者」就是修行人,在佛滅度後,聽到這部經不可生疑、切莫猶疑,再也沒有時間讓你猶疑。而且這部經是佛陀千說萬叮嚀這部經,大家一定要好好受持、傳誦,而且一定要身體力行,這不要再懷疑,不要在那裏躊躇,還是要趕緊。

(2)「勸行者,法好好修持」:這段偈文就是殷勤在「勸持」,勸修行者好好把《法華經》的法要修持好。常不輕菩薩,修行的方法,遇到困難時是如何去解除?就是無忍、「忍而無忍」,用法、法無不都是「法」,法無不都是「無法」。

(3)「用心體悟,身體力行」:用心體悟,很自然法就是在我們的心,就是佛沒有講,這個「法」本來就在我們的心;做人,真實的道理就是這條要走過來,這條正確的道路。《法華經》這條路鋪過來,門要將它打開,進來就是寶藏。前面也是這樣講過,你要怎麼取得寶藏,常不輕菩薩這樣教我們,他身體力行做給我們看,這都是我們要學。

(4)「此頌勸持。疑則成障,故勸勿疑」:我們若有疑心,就會生出了障礙,所以我常常說:「沒有疑,沒有我不相信,沒有我不愛。」同樣的道理。我們一定要相信,所以「疑則生障,故勸勿疑」。就是這段文。

9. 『末世之中,聞經生信,一心受持,解說書寫,流通此經,斯人者,世世值佛,速成佛道。』

(1)「末世之中,聞經生信」:我們在這個末世,對這個經,我們要好好信心,我們要一心受持,不必再說,「我要去讀華嚴。」等等,都不用了。我一門深入,《法華經》已經包含華嚴的境界,也已經具有阿含、方等、般若的法,都具足在這裡,所以好好用心。

(2)「一心受持,解說書寫,流通此經」:我們能夠在這部經,趕緊受持,好好將我們了解的,與及時有緣的人,我們要趕快解說,〈法師品〉、〈勸持品〉難道不就是這樣呢?所以好好將經有質、有量,將它流通出去。

(3)「斯人者,世世值佛,速成佛道」:這樣的人生生世世都能夠得到佛,也成佛也會提前,「速成佛道」。

10. 【應當一心、廣說此經】:應當攝念,常一其心,廣為人說。

(1)「應當一心、廣說此經」:應當好好一心來「廣說此經」。好好地用心、好好受持、好好來講說,這叫做傳經。若能夠找到精髓,無不都是我們的慧命增長。

(2)「應當攝念,常一其心,廣為人說」;要好好應當將這個法常常攝心,將它攝成一個入我們的心來。雖然《法華經》從序品到現在第二十品,剛好是十年間所說的,是不是大家還有熟悉嗎?若沒有,就還要去反覆。光是這部經就很足夠聽了,還要再去探究什麼呢?所以「應當攝念」,將我們的心念會合起來,「常一其心」,這心的雜念將它收合起來,就是一念。「廣為人說」,自己修,還要傳,很重要。

11. 【世世值佛,疾成佛道】:則得世世常值諸佛,速成無上佛果菩提。

(1)「世世值佛,疾成佛道」:若能夠這樣,我們世世就能夠遇到佛。我們時時精進、受教,也能夠不斷傳教,傳法來教育眾生。這樣世世相傳,一方面接受到佛傳的教,陪伴,我們再教給別人,別人也來接受,我們也還要繼續陪伴,讓他們因緣都成熟。所以「則得世世常值諸佛,速成無上佛果菩提」。

12. 『以上既顯示古今人違順罪福之相,故行者如欲除違,應以彼四眾為戒;如欲行順,當以常不輕菩薩為法。』

(1)「以上既顯示,古今人違順罪福之相」:古就是過去,過去譬論是威音王佛傳「常不輕菩薩」。常不輕菩薩在世也有這些「違逆的人」,就是那群四眾、著法的人,對「常不輕菩薩」時時欺侮、追打、輕視,這些人違、順,後來他們最後也順這個法,聽聞《法華經》,這就是「違順,罪福之相」。

(2)「時間與人,違就是罪,順就是福。故行者如欲除違」:後來四眾他們接受《法華經》了,也有福再受「常不輕菩薩」的後世長時間的因緣再受化,一直到常不輕菩薩後,現在的釋迦佛。現在釋迦佛座前那五百位,也是當初就是「逆,違,違背,增上慢的人」違背法。現在就是這樣的因緣,鍥而不捨度他們,度到讓他們慢慢受化,經歷這麼久的時間,已經受佛教化。今生此世,佛陀成佛了,他們也有這個好的因緣接近佛,所以在現在都有福。

(3)「違順罪福之相」:逆的就是受罪,他們也墮落地獄,幾生世罪畢,他們還是這個緣還牽著。護持了,聽法了,有福了,他們就來親近佛陀修行。這時間長久了,生生世世互動,結好緣、結惡緣;這惡的,也得要一一受。

(4)「逆增上緣」:釋迦佛也說那個時候受到辱罵,這個「常不輕」他就是過去還有餘罪未除,還有餘的惡還未除,所以常不輕這輩子才會遇到這麼多的逆緣。但是他自己本身,這麼多的逆緣才是助他提前成佛。這就是我們若堪忍,我們自然就在這個逆境裡又得到更大的力量,這就是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5)「故行者如欲除違,應以彼四眾為戒」:這種的逆境,心不要再讓它帶去,跟他一樣,「你罵我,我罵你」,互相逆相,冤冤相報,如何都不會除。現在「應以彼四眾為戒」,四眾比丘、比丘尼,那些「著法」,但是對常不輕這麼的輕視、侮辱,這些人,這叫做「逆」,這能夠拿來我們自己也作為鏡。我們的修行過程有輕視人嗎?我們有做到著法、輕教、輕師、慢教,有沒有?這我們都要自己好好反省,「以彼四眾為戒」。

(6)「如欲行順,當以常不輕菩薩為法」:我們若是要走對的路,要順的方向,「當以常不輕菩薩為法」。我們就看常不輕菩薩,在這段文,「違順」,對的與不對的,是這麼的明顯。對的,一心一志就是要度人;不對的,就是一念之差,要毀損人。這就是我們修行,是要如何叫做修行?這給我們有很大的對比。對的,在這個地方明顯教我們;不對的,在這個地方讓我們很明確,讓我們知道。所以,常不輕菩薩這個門徑,我們已經進來了。

13. 『上十九品正宗分(〈方便品第二〉至〈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已竟。』

(1)「正宗分」:第一品是〈序品〉,從〈方便品〉開始就是正宗,就是要讓我們知道法的開始,從這樣長長久久,歷劫以來;〈方便品〉就用很多的譬喻來教化。〈常不輕菩薩品〉,這第二十品就是已經要告訴大家,修行的過程是這樣這樣到最後,最後要將它收起來,就是要這樣的修行、這樣的付出。前面二十品,已經就是這樣結束了。

(2)「法,在日常生活中」:今天、昨天偈文都是很快速過去,其實當中的含義,不離開社會事事物物,林林總總,每天我們在生活,所遇到的人、所接觸到的事,是過去或者是現在,我們面對的世間事都是在其中。

14. 「生命價值,分秒不空過」:大家要用心,因為今天我也就要出門了。用一段這麼長的時間,我一直用秒、日來鼓勵自己,一直用生命留在人間有價值,每天就要有價值。要守好日日利用生命的精神,分秒不能空過,天天堅持早上來說話,就是目的在這段時間,我要將二十品完成。以後還有因緣嗎?不知道,最起碼二十品將它完成了。

15. 「行腳在即,雖『抽力』講話,為海外將受證的慈濟家人,非出去不可」:今天將出門,為了要出門,我自己也很努力。過去說:「我是『用力』說話」。昨天經過一天,我就說:「我是『抽力』在說話」。是啊,現在是「抽力」,但願「抽力」走出去,是不是這樣能夠一路……。這次非出去不可,就是國外多少的菩薩回來了,精進、受證、歲末祝福。不知道幾個國家,幾十個國家已經紛紛回來了,開始精進,也是受證,也是互相回來祝福。所以這次出去,真的也是非出門不可。

16. 「互相鼓勵,愛好慧命」:請大家在裡面修行,更得要把握時間,互相互動,彼此愛好慧命;時時自己提醒,時時要互相勉勵,這樣聽懂嗎?(答:懂)。時間過很快,期待快速的時間,能夠在這生中快速成就要做的事情,希望能夠做,「該做已辦」,應該做的,有辦法完全都將它辦好嗎?這就是我們要用時間,認定時間的寶貴,請要大家時時多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