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6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是眾生安忍於,
十惡三毒煩惱;
諸佛為一大事,
生世度化眾生。
開頭先跟大家說一段,也是〈藥王菩薩本事品〉開始的一段。「是眾生安忍於」,我們眾生在娑婆世界,就是生在安忍,安忍在哪裡?「十惡三毒煩惱」這個世界;既來生,必定要安忍在這樣的環境裡。娑婆世界的生態,就是這樣有十惡、有三毒煩惱。「十惡」大家都知道;十惡殺、盜、淫、妄、舌、(綺、惡)、貪、瞋、癡,這叫做「十惡」。較簡單明瞭說,身三、口四、意三,合起來叫做「十惡」。心的三:貪、瞋、癡;身的三:殺、盜、淫;口的四呢:那是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合起來叫做「十惡」。我們人的身體生在世間,身體五官,整個身體只要你看得到,它就有十(善)惡業。
最重要的,我們要修行。有福的人,這一輩子這個身體,這具足了十惡功能的身體,我們要如何將它轉過來,轉惡成善,成為「十善業」,那就要靠因緣。靠著學佛因緣,了解了佛法,轉口四惡為善;轉妄言成為誠實語;轉兩舌為誠實不妄語;轉惡口,是口說好話;轉惡口是勸人為善。十惡若將它轉過來,口四惡就成四善了,要轉它,難道有什麼困難呢?不過,確實有困難。一般人說,「惡從口出」、「病從口入」。是啊,惡,心若沒有調得好,一念偏差了,口,四惡起。所以我們的心,要好好調適,要調適好它。心不要一直在那裡動亂,心要如如善思惟,就是禪定了。禪定,不是在那裡打坐,叫做禪定。需要的是善思惟,舉止行動、開口動舌,無不都是要從善思惟中去動作。這善思惟,在我們的腦海中,在我們的身、心;我
們的心、我們的腦,心腦會合,是善的念。
「第七識」善思惟,我們第六、五、四、三、二、一識;我們第六、五、四、三、二、一識,全都是隨外面的境界。眼接觸到,只要大家眼睛一睜開了,所接觸到的就是周圍的境界,很快、瞬間,眼睛睜開,眼根就與它接觸;眼根一接觸,意識馬上跟上去。這都是瞬間,也就是人健康活著的功能,健康的眼根很利,馬上,在展開眼睛,你的心就跟著眼根,馬上就接觸去了;腦就馬上分析,紅、黃、赤、白,長、短、橫、直,就是這麼複雜的形狀,眼睛僅僅是一展開,這些形狀完全攝受分析,瞬間清楚,這就是人。
現在科技這麼發達,有什麼東西能夠代替人,這眼、意、思,分析、動作,這樣結合在一起,馬上看出來,分別;這個迅速動作,一看,馬上接。你看打籃球,籃球拿來,一顆圓圓在手中丟出去,瞬間,到底要跑到哪裡去呢?接球的人要很準,手,在哪裡要
馬上去接;看它方向在哪裡,人跟著跑;跑到球快要落地的時候,雙手去接下來。這說的時候很快,其實手腳動作也要跟著它快啊。這就是人整個身體的功能價值。健康的時候,就是這樣,口發出一個命令,全身、自己、別人,四面八方聽到這個口令,整個這樣同時動起來。這就是人生,這種神經全都在人,心腦與動作是一個人嗎?二個人、三個人,喔!是一大群的人;聽到那個號令,一大群的人,同樣的動作就這樣起來了。真的是不可思議,這是我們眾生處在這種的娑婆世界。
雖然講它「十惡」、「三毒」,但是,人類在這樣的世界,也還有這麼大的功能啊。因為這些眾生,很自然隨著業力、果報來生在這個大空間;這個大空間,也因為人類所造成的,這個空間是善、是惡,是娑婆,惡得讓人堪忍嗎?不是;是人不斷來這個娑婆世界造作,已成為這個世界大自然的環境。這是人創造世界,世界因人來適應。所以過去的人不斷這樣造作,這個大自然不斷這樣適應,後來的人,也要不斷跟著這樣的生活來適應,這已經叫做業識。業,習氣已經在這裡造業;習氣在這裡造業,業成了,來了,還是要隨著這樣的習氣來生存。
說起來,是這樣接觸這麼簡單的感受。但是,用心將它解釋到來,這個「娑婆世界」,大家若來解釋都是:「苦啊!」佛陀,一言以敝之,一句話就告訴大家:「苦啊!」其實苦之後,那個集,就是佛陀將要解釋的,苦的原因。法,從苦一句話,開始「集」,這個「集」,佛陀一直將這個「集」牽出來。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這樣一直連續下去。四諦法,四諦法苦的因由就是這樣集,在這個「集」形成了「苦」,在這個地方感受到,才知道我們要修行,若要斷除世間苦,我們就要修行。我們若要脫離苦海萬丈波,我們就要修行去啊,這大家都知道。但是,修行的過程又是很複雜的,知道苦之後,知道從集來,「集」已經千千萬萬,眾生的各種的煩惱無明,用無法去分析,很多的法去適應眾生的煩惱,是很多。
要如何來滅它?這麼多要從哪裡來滅它?開頭是因為眾生的苦,所以才找出了這麼多這麼多的法來說,那現在呢?要將它,這個集來,要如何將它收縮起來?所以「滅」。將它滅掉了。滅掉這個集來起頭的原因,要如何「集」,要如何「滅」?就要求道。道,道我們如何走過來,我們就要如何再走回去。路,就是這樣走。我們一念的迷,方向偏差走過了,你在那個地方遲了一大段的時間。「要回去了」,回來,不知道回去的路。找不到原來的路,所以回不得了。要如何好好去找?找到我們的來時路,所以你非修行不可。所以來時路,回歸源頭,路是如何回去?眾生既來到人間,我們不知道還要多久才找得到路,不得不安忍。就要配合這個世間生活方式,但是我們還要照這個世間的方式,這樣一直迷茫下去嗎?不是。我一定要找路回去,所以就要修行於道。
所以安忍,雖然現在「於十惡三毒煩惱」,我們已經知道這個名相,已經知道了。在那個苦中,知道就是集這些來的,「集」的是什麼東西?就是這些──「十惡三毒煩惱」。這些都是集來的啦,我們集這些東西,這些東西若造作下去,十惡,你就已經算不完、纏不開了。何況再加三毒,「三毒」若再加上了「十惡」,我們這個大惡,就無法說能自我救拔,或者是有人有因緣能夠救你們。
就像那個故事,佛陀明明就放了一條蜘蛛絲下去了,地獄的眾生趕快上來,順著這條蜘蛛絲。直啦,又是隨著上面下去,引那個光影,放這條絲下去。「你要好好輕身,要很輕的手,好好的小心拉好這條蜘蛛絲爬上來。」我們知道蜘蛛絲,本來就很牢固,你若有一個角度,蜘蛛絲,看看牠若被它網住,蒼蠅很大隻、蚊子很大、蝴蝶很大,要鑽過那個絲,蜘蛛網,是鑽不過的。所以蜘蛛絲本來是很牢固。
那這個人(乾達多)就拉著蜘蛛絲,只是那念心,本來能夠很安全浮上井面,只是在下面看下去。哇,下面的人,看到他在爬,下面的人也是一個一個跟著,這樣拉著蜘蛛絲上來。帶頭拉的人,就快要到井面了,也快要接到人的手,將他牽引起來了。在那個瞬間,看到下面有人,他缺乏那念好心,心一動是惡的心。害怕人家在下面拉著,那條絲會斷掉。所以他在那個地方用腳要將人踢下去,就是這個動作。蜘蛛絲從他手的這邊,這樣斷下來了,斷了又墜到地獄去了。
這個故事大家好好去想,大家也知道,也曾說過了。其實努力到井上的人,探手就能夠拉他上來了,他就是不肯讓下面的人跟著他一起上來,他怕他自己會再摔下去,所以他怕下面的人跟上來。這就是沒有宏觀的心,只顧自己能得度,不顧他人,那樣自私、自利,這當然就會自斷善根。善根自斷,變成了十惡,這個十惡永遠都斷不開。有了十惡就有三毒,三毒在內心,貪、瞋、癡在內心,煩惱無明如何都斷不掉,絕對斷不掉。
所以,「諸佛為一大事生世度化眾生」。佛陀就是因為這樣,眾生這麼劣根,很難教,很劣。但是佛陀慈悲,不肯放棄任何一個,所以只要眾生還沉迷,佛陀他就永遠在娑婆。娑婆這個世界是釋迦佛所發願要教導的眾生,他發願,他若能夠成佛,誓願在娑婆世界,在這個最剛強的世界來教育眾生。眾生不得教,佛陀永遠在人間。所以我們就要很用心,自己趕快努力,佛既發這樣的大願,我們也要發大心,為自己斷苦根,也能夠趕快解脫在這個「十惡三毒煩惱」的堪忍世界。
是我們自己沒有志氣,一直要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也不是它自己本身的造作,是造作這樣的人所住的地方。你若不要去造作,就有辦法脫離;就是要造作,所以就在這裡。在這裡要如何能夠脫離?就要回歸再修,修十善來轉十惡。所以我們修行要從十善開始,斷十惡,去除一切煩惱,我們才有辦法離開娑婆世界。既在娑婆世界,那就是要有種種娑婆世界的這種苦,那就是它的毛病;這個世界的毛病,就有一段這樣的故事。因為我們要進入〈藥王菩薩本事品〉,所以我們現在就要知道它裡面有這樣的故事。
*昔閻浮提摩醯斯那王時,夫人生一子,諸病人觸之即癒,故字曰:人藥。
如是千歲中治病,後命終。碎其屍骨塗身則瘥。人藥王子即今之釋迦牟尼佛是。
「昔」,那就是過去過去,無數劫以前。「昔閻浮提摩醯斯那王時」,那個時候,在閻浮提有一個地方叫做摩醯斯那,那個地方有一位王。王的夫人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很可愛,在這樣的世界生活下來。他是一位很單純、很善良的一位孩子,這個孩子很純真,看到病人苦啊!他的心一直想:為什麼病人會苦呢?難道不能有能夠去治病的人嗎?這個心總一直在病人的身。小小年紀,一生下來就是這樣。從懂得聽話,開始就會聽到「病啊、苦啊、死啊」,還不會說話,但是他就聽到這樣的話了。
心雖然還不會表達,卻是心想:病,病就是苦啊!病來的苦是誰能來救度他呢?所以,他從還不會說話,開始他一直想著、想著,好像想出了他過去的修行。這個童子,從這樣還不會說話,他好像停滯在過去,一直默默,到了六、七歲,他才開始開口說話。開口說話了,父王、夫人都很歡喜,「我的孩子會說話了!」但是這個孩子會說話,就是背出了病的名、病理,背出了藥的名,就是藥學,開始就是懂得什麼病用什麼藥,這麼奇妙的孩子。從大臣的接觸,一直到了老百姓,這個國王覺得這個孩子能夠治人的病,國人有病,孩子也能夠去做濟世救人的事情,就讓他在外面。讓皇城外的人也有接觸的機會,人來了,見面了,只要這樣摸他一下,他病就好了。這是這樣說,可能也有這樣,稍微拉他一下、頓一下(整治之意),說不定。
總而言之,在經典說來,「諸病人觸之即癒,故字曰人藥」;就是病人一觸即癒,所以他的名叫做「人藥」。就是來,接觸到,就像吃到藥,病好了一樣,就是這樣。這個人藥就開始在皇宮的外面療病了。「如是千歲中治病,後命終」;這樣經過了千歲治病,後來命終了。「碎其屍骨塗身則瘥」,哪怕他命終之後,身體已經命終,那個屍體,同樣有病的人來了,這樣摸一下,病也會好。總是從這樣,久久在人間,讓人來,一摸觸,這樣身體就會好。這是一段的故事。所以,「人藥王子即今之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佛開始要來說〈藥王菩薩本事品〉的故事,要來說〈藥王菩薩本事品〉如何成就。這,接下來這段文是這樣說,
經文:「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
*此品明藥王宿昔苦行,非宿昔自在、久行善因緣行者,不能啟發。又前因藥王告八萬者,豈無故而然也。
這就是一位宿王華菩薩這樣在問佛。佛陀前面〈囑累品〉已經過了之後,現在告一段落,那個場合還未解散。在那個當中,另外一位菩薩-宿王華菩薩,再問世尊。「世尊啊!藥王菩薩云何遊化於娑婆世界?」所以我們現在要開始了解,這藥王菩薩過去是如何修行,一直到現在。「此品明藥王宿昔苦行,非宿昔自在、久行善因緣行者,不能啟發」;這過去一定有修過了很多的苦行,若不是過去有修過苦行,過去有行過了很多的善因緣,絕對無法啟發,現在成為藥王菩薩,有這樣的成就。所以這都是需要前因。現在接下去要說的法,應該就是這些。
*故宿王華菩薩舉而問之:菩薩既知藥性,遍治眾病,凡有利益之處,菩薩當云何遊化耶?
所以,「宿王華菩薩舉而問之」,就是要來問了,問:「菩薩既知藥性,遍治眾病,凡有利益之處,菩薩當云何遊化耶?」這是宿王華菩薩這樣問,問佛陀:「這位藥王菩薩,他將來要這個人間,面對著人類,要如何向有病來治病?眾生有苦要如何去利益?菩薩到底遊化在哪裡?」這是宿王華菩薩提出的問題,來問釋迦牟尼佛。
經文簡釋: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宿王華,謂宿世已來持法華經,如王自在,舉德列名也。
宿王華問:意欲世尊發明往事,激勵時心。
「爾時」,釋迦佛還未回答,這就是開頭那段,就是這樣在問。「宿王華,謂宿世已來持《法華經》如王自在,舉德列名也」。這尊菩薩來人間,來持《法華經》,就像這王自在。佛陀在付囑《法華經》,那就像世間這個宿世的法如何持傳,那個宿王華菩薩,他如何治病在人間。《法華經》要流行在人間,娑婆世界很多煩惱,就是十惡、三毒無明的煩惱,這就是病。這些病需要藥醫,《法華經》就像在治療三毒、十惡煩惱的病,就是像要《法華經》。而《法華經》,就像藥王菩薩要如何來持這個經典,如何去治病的道理,這是宿王華菩薩開始要問的道理。
所以,「宿王華問,意欲世尊發明往事,激勵時心」。這也是有這樣的用意。就是宿王華菩薩請問佛陀,不是宿王華菩薩不知道,他自己想要知道,而是他要問佛,讓佛口說出來,說出來讓大家知道。所以叫做「意欲世尊發明往事」,來介紹藥王菩薩過去如何修行,就是請佛陀開口介紹藥王菩薩他的過去往事,這是宿王華菩薩的用意。
經文簡釋:「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謂以何功德化於此世界。
藥王:楞嚴云無始來為世良醫。世尊印我名為藥王。
「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這位藥王菩薩他是什麼因緣要遊化在這個娑婆世界裡呢?請佛陀來解釋。這藥王菩薩,他是長遠以來為世良醫,在《楞嚴經》之中的解釋,就是「無始來為世良醫」。這是在《楞嚴經》中又另外的一段,在解釋藥王菩薩。這藥王菩薩,他過去世,無量劫前有一輩子是為良醫。這是另外在《楞嚴經》一段的解釋。《法華經》還未,釋迦佛還未回答,只是舉《楞嚴經》有解釋藥王菩薩曾在世間為良醫。
「世尊印我名為藥王」。世尊那個時候,就是過去那個時候來印證。這是在《楞嚴經》,印證,印證這一位叫做藥王,在那個時間,《楞嚴經》那個時候,佛陀為他封號,就是為他印證他的名,叫做「藥王」。這〈藥王菩薩本事品〉現在才將要開始,大家的腦內只要記得,在〈囑累品〉過後,佛陀說大家能夠回去了。不過大家很歡喜,沒有作禮而去,表示這些人很歡喜,法會還未散,大家還在那裡;休息一會兒,又再開始起頭,宿王華菩薩又再起個頭來問,問出了藥王菩薩的因緣。
大家在這個地方若這樣將它連接起來,知道這《法華經》的連貫性,要如何在人間將《法華經》的精神很完整地用在人間,用種種方法來講說、度化;用種種方法來譬喻,用其他的菩薩來作典範,用各種的方法譬喻、言教來了解。所以佛陀慈悲,就是希望用各種的方式讓大家能夠最了解,那道門這樣進來,打開了心門,可以走入法華的世界。希望大家要能夠了解,要多用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