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5日 星期日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04)


2020年7月4日上午5:20] 農曆五月十四日,
(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

1、《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經文:【作是語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然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

2、上人手札:「諸法從緣生,亦從因緣滅。虛空無體相,宇宙大覺者,返入娑婆界,談真假說中諦。路已鋪平了,道也開大了,門也正立了;菩提覺道直,菩薩入人群,眾生迷待導。」

(1)「諸法從緣生,亦從因緣滅」:諸法、世間萬物,物物都有它的形相,但是萬物形相離開,它相已經不成相。一棵樹種在地上,經過了生長幾十年、幾百年,人就是一念心起,這棵大樹價值多了,他就將砍伐,鋸了、樹倒了,根與樹幹離開了。枝、葉也斬斷了,根已經在土底,樹留在山區,樹枝留在山區裡,樹幹、木料讓人運下山來。多少呢?無量數。

(2)「砍伐山林,人類拿來建屋、造物享受」:山林,保持著大地的森林,被人類這樣一棵一棵砍伐,一段一段的樹木被運下來到平地。山林久來被破壞,大地物質變多了,房子建得很堂皇,木料裝修,人在享受了,周圍乾淨了,高樓大廈。

(3)「人間享受著物資,很多來源是因破壞山林而取得」:就像我們現在也是同樣,在這個地方裡,舉目看,周圍多麼地乾淨,而且造型,心歡喜了,很舒服。但是,現在眼睛接觸到,心很舒服,那叫做享受。這種的享受是因為破壞了山林,運來到人間,人間就這樣享受、享受著,前面的破壞,後面人在享受。而在享受,我們知道嗎?懂得疼惜嗎?知道我們所用的一切,我們所著住著的地方、所用的。

(4)「若知道道理,會心存珍惜,心存懺悔,要懂感恩」:常常向大家舉一個例,走進講臺上,坐下來,腳踏地,身體坐在椅子上,雙手摸在桌子上,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是享受。這些東西就是從在山林,已經消失掉、被破壞掉,不知多久以前就已經損害山林。不知覺,我們在這個地方所享受到。所以我們若知道這個道理,我們會心存珍惜,而且心存懺悔啊,要虔誠,我們的享受在現在,是破壞在前面。不論是不是為我破壞?我們現在就是在享受。

(5)「諸法從緣生」:我們要起心懺悔啊!感恩現在的享受,懺悔人類過去的破壞。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諸法從緣生」,這也是法,破壞在山林這也是法。沒有方法,他不會去到山頂;沒有方法,他無法去鋸樹、砍樹;沒有方法不會下來到平地;沒有方法,無法成就人間人人所在使用的東西。這全都叫做法。大家若能夠了解了,我們的生活都是在法中。而我們知道嗎?不知道。

(6)「懂道理,曉了事相,悉理曉事」:我們要懺悔啊!現在知道了,要感恩。人生就是要這樣,懂道理,曉了事相,所以我們要悉理曉事,了解了,原來這些東西,事事物物無不來自源頭。這樣是對的、是不對的?說它不對嗎?人類不能沒有工具。說它對嗎?山地被破壞。

(7)「人間永遠常存著,叫做善惡法。用感恩心來珍惜一切物命」:有善、有惡。但是,完全是惡嗎?不是。還是人類使用,諸用都需要,現在這樣的享受,有這些東西那就是善。所以善哉,整合。所以說起來,人人只要心存了解法,知道了,就要省用、節儉、愛惜用,用感恩心來珍惜一切物命。既有了,我們就要愛它,這就是我們了解法,這也叫做「知法人」,了解法的人。

(8)「培養愛惜、感恩的心念,叫做修養」:修行,修行只是要修心養性,我們的心,從「法」中了解,這麼多的事情,現在開始要培養我們一念心,那就是愛惜、感恩,這叫做修養。「諸法從緣生」,這麼多的因緣,若將它會合起來,就知道從因緣生。我們這裡是生,但是在森林的裡面,那是因緣滅了。

(9)「亦從因緣滅」:滅了,這個木料,在山上砍掉了。我們這張桌子、這張椅子,不知道在山上,哪一座山上面的,樹林裡面的一棵樹的裡面,到底哪一棵樹?我們現在不知道。但是這棵樹,因為這個東西拿到這裡,已經成型了,那棵樹不見了、滅了;這張桌子出現了,這張桌子成就起來是某一棵樹,山林中的某一棵樹滅了,滅彼生此,這叫做因緣生滅。我們這裡出現,那個地方滅;滅了那個地方(山林樹木),成了這個地方所有(指:木頭家具)。大家就是要去想。

(10)「知道理,轉識成智,常存感恩心, 珍惜物命」:這叫做智慧,在用到這件事情,就要想到那個地方,這樣我們那個感恩心,就是理所當然。道理是這樣,你當然就是要感恩,這就是智慧。常常在說,轉識成智,「用到桌子,就想到山林的破壞,想到山林的破壞,現在有這張桌子,我要很珍惜。這些道理我都清楚了,我所認識的桌子原來就是經歷了這樣、這樣的過程。」

(11)「因緣生生不息」:這張桌子的因緣都具足了,叫做轉識成智。那個智慧去分別,這張桌子的來源有清楚了。這樣清楚了沒?還沒,要再追根究柢在這張桌子的樹,樹之前的種子,種子與那個山地的土,那得要再很多因緣會合。因緣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的緣。這張桌子,有人就會問:「若是這樣,那顆種子,那棵樹的種子,現在桌子用掉了,種子,那棵樹的種子是不是不見了?」

(12)「因緣不息,緣生緣滅,生滅是循環,「虛空無體相」:因為那棵樹是古樹,一定要經過幾十年之後才是材料。這幾十年之中,它的種子是不斷,就地落實,還是「一」生無量,《無量義經》的道理也是在說這些。說起來,我們要去了解因緣不息,緣生緣滅,但是滅而不滅,這種生滅是循環,這就是在「虛空無體相」。

(13)「舉例靜思精舍,眾緣會合」:本來靜思精舍這個地方沒有,想幾十年前,我來到花蓮,我走來這片土地,幾十年前這片土地是園地,後來我們將它拿來耕種,田地過了後,因緣成熟,我們將它建房子,所以變成在這樣。經歷了時間,有了房子,我們需要這些東西,所以就從那個地方到這個地方,這因緣很多了。這個空間本來是沒有,有了這樣,這桌子就是又是這樣的因緣將它放在這裡。眾緣會合,很多種的因緣,建房子從水泥,等等等等。這樣已經結構完成了,要開始裝修,所以需要木料,裝修好了,裡面需要工具,採用這些東西。很多很多因緣這樣完成。

(14)「不同名相,體相是一」:本來的空間,這個地方本來是田地,現在已經是用地、房地,或者是我們的主堂、大殿。名稱有很多種,使用的用途,不同的名稱,同樣建築物。「小靜思」。主堂後面是齋堂。不同名相,體相是一,名相是不同。

(15)「虛空無體相」:到底你要告訴他:「這裡是什麼?那裡是什麼?」名相就不定。這個「宇宙大覺者」,世間都是這樣,宇宙的大覺者,他知道這些東西,人生無定相、無定名。但是人起一念心的執著,破壞了那裡,完成了這裡。人生多久?生命有多長?

(16)「物相:成、住、壞、空。身體體相:生、老、病、死」:讓我們好好地靜思一下,稍微靜靜來思考,我的相豈是這樣?想當年小時候的相。年輕之時、中年之時,現在常常想到一個字,叫做「老」。

(17)「宇宙大覺者,為我們分析,三理四相,真空妙有」:時空不斷過,都是在宇宙間,我們的不覺知。但是宇宙大覺者,他就全都知道,為我們分析,談天文、說地理、說人相。不論是生理、心理,都一一為我們分別。從我們的身體與外形,這常與無常、空與有,為我們分析。分析到最後,「真空」,但是及時又叫醒我們,「妙有」。

(18)「先找自己的「妙有」,真如本性」:這個「妙有」在哪裡?先找自己的「妙有」,才去認識外在的妙有。我們的妙有在哪裡?修行就是想要了解「妙有」,真如本性在哪裡?這就是我們修行要用很長很長的時間,佛佛道同,經過了千古萬劫,無法算計的時間,這種與宇宙同等的時間。到底宇宙何時有?這種時間是多長?宇宙同等。當然有啊,有測量之時,在空中、在宇宙間,一個一個世界。

(19)「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開示悟入佛知見,眾生要悟,悟佛知見」:佛陀他為我們講法,無量世界,不是只有我們這個世界而已,人類的世界,還有無數無數如恆河沙等世界。是啊,月世界、星空,星球世界,各有世界;還有人的世界、動物的世界,各不同形的生命的世界。佛陀這樣為我們開示,開示,我們就要悟入。佛陀開示,眾生要悟入,這就是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來人間的目的,就是為了要開示眾生佛的知見,眾生要悟,悟佛知見。

(20)「宇宙大覺者,返入娑婆界」:佛陀覺悟後,已經將佛的知見,佛的內心世界的知見要讓我們知道;我們自己的知見我們要趕快找,找出了我們有與佛同等的智慧,這叫做知見。我們與佛同等的智慧,發現到我們內心的真如本性,這就是大覺者來人間的目的,所以他要再迴入娑婆。

(21)「成佛是名相,再來人間是真理,菩薩曉了真相,為度眾生」:佛陀也說,成佛是名相,再來人間是真理,他還是要再來人間。為什麼啊?因為眾生未盡,所以他還要不斷來人間,轉眾生凡夫,人人成為覺有,這種覺有情人,那就是菩薩,菩薩曉了真相,就會去度眾生,希望人人都能夠去懂道理,能夠去傳法,能夠去度眾生。這就是佛陀,他還要在人間,希望人人能夠覺知、了悟。

(22)「娑婆世界是堪忍世界,善惡雜揉」:我們這個時候,學佛者覺知、了悟,我們若還未到、還沒辦法,佛陀還要返入娑婆界來。這種堪忍的世界,善惡雜揉,有善的有惡的。這個世間之上,就是需要有佛法,需要來教育,讓我們人人懂真理,這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所以他來人間,用各種的方法要讓我們知道,他對眾生,就來談「真」,也要向我們說「假」,最重要的是要告訴我們「中諦」。

(23)「」:不可執著「真」,說:「都沒有了,真的這些東西分析之後,這都沒有。」或者是,「人與人,一切因緣啊。今生你是我的父母,來生可能你是我的兄弟。」這種因果輪迴,看我們結的是什麼緣。而若太過頭去覺得:「這樣,孝,不用啊,說不定你將來,你往生之後,你換來當我的孩子。看因緣又是什麼」。

(24)「禮者,理也,報四重恩,懂得禮節,敬老尊賢」:我們要很清楚了解「禮」,佛陀教我們,這個「禮」就是道理,道理就是真理。人與人之間,要孝道,要報父母恩、報眾生恩、報佛恩,報恩那就要用禮節。這叫做人類,人類要懂得有禮節,這才有敬老尊賢,這個世間才能夠這樣很圓滿。

(25)「談真假,說中諦,行在中道。真諦就是真實道理,假諦就是萬法會合的道理」:談真說假,談真、假;真的道理,或是假合的因緣。其實,真諦、假諦,以前曾說過,真諦就是真實的道理,假諦就是萬法會合的道理。假諦,全都分開之後就空了。有的人空了過頭,撥無因果,就會偏道。就趕快告訴我們「中諦」,不可執有,也不可執空,就是要行在中道。所以說起來,我們要知道,道理我們若是稍微沒有用好,也是會偏,叫做「偏毫釐,失千里」。

(26)「路已鋪平了」:人生的道路要走清楚。常常告訴大家,路已經鋪平了,「道也開大了」。昨晚的慈悅姊妹,慈悅、慈讓(呂秀英、呂梅英),還有幾位慈濟菩薩回來,來與很多海外回來精進的菩薩分享他們讀書會的心得,他們是如何讀書?這個讀書會的方法用什麼?二分鐘。要如何取得了這二分鐘的心得?這個心得,那就是我自己的審思。

(27)「聞法,解心結。讀書會的心得分享,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從聽經當中去發現到這句話,「師父在說我,觸到我的心。」這個道理,好像正是我心在打結時,這個道理能夠讓我心結、煩惱能夠開了。這是方法,他就取這二分鐘提起來,分享他的心得。來告訴大家,讀書會就是要讀得有心得,用在我們的生活,人與人、家庭的問題、朋友的問題、人際的問題等等,法就是要聽在這樣。

(28)「鋪路。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常說這叫做「鋪路」,讓大家有一條路,這個「道」,將這條路鋪起來,一字一字一直鋪,鋪幾十年了,鋪得完整來之時,大家生活中,做人如何做?在這條路一直走過來,到現在幾年來,就說「菩薩」。以前稱呼人都「某某居士」,現在這幾年來,我看到人就是(稱為)「菩薩」啊。

(29)「道也開大,門也正立。轉煩惱為法喜,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因為他已經入人群去,用方法在人與人之間,他不是生活為他的家庭而已,除了他的家庭,走入社會人群中去,去改變了人人的觀念,轉煩惱為法喜。現在已經得法,與人分享,這叫做菩薩,這叫做傳法人。這路已經為人鋪平了。師父,一直五十幾年來,這樣鋪路,「道也開大了」,門也正立起來了,「靜思法脈,慈濟宗門」,「門也正立了」。

(3)「菩提覺道直,菩薩入人群,眾生迷待導」:這條路開得很直,「菩薩入人群」去,這都為大家鋪排得很好了。還很多眾生,迷,在待導,還有很多還未聽過法,還不知道道理,他們在等待,等待有人去引導他們。所以,聞法、傳法很重要的。

3、複習經文:【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

(1)「假使,指譬喻,《法華經》中,七段譬喻」:用假若、假設。用一個方式來譬喻,就是假設人間,譬喻《法華經》中就有七段的譬喻。

(2)「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前面說很多的身外的布施,有種種珍貴的布施等等。再更深的就是心理上,國城、妻子,就是內心的最愛,是人類最執著的,「這是我的,這是我的。」「我的太太就是我的太太,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國。」這就是人,身外物可捨,但是這是我的內心最愛,是與我的親,不可斷!

(3)「一切施捨,能捨難捨諸能捨,表示要修行的決心」:這人間的關係最密切,是這樣的,這若將它布施出去,也在所不惜,同樣也願意布施。這就是表示要修行的決心,一切要施捨。

(4)「宿王華菩薩向佛陀請法,說這位藥王菩薩的過去是如何修行的典範。」:就像〈藥王菩薩品〉這段開頭,宿王華菩薩就向佛陀這樣問,「藥王菩薩,是什麼樣的因緣遊在人間?」,藥王菩薩現在的成就,所知的,過去他已經受很多苦行,佛陀曾說過藥王菩薩過去的苦行,但是過去說的,現在這個道場,大家再來在聽法,有的人還不曾聽到。所以佛陀,您可以將藥王菩薩的過去苦行,再將它敘述一次,簡單說就好。過去雖然說過了,聽到的人知道,現在還未聽到的,新來聽法的人還不知道,請佛您將它重述一次,簡單就好。這是宿王華菩薩向佛陀請法,請佛陀來說這位藥王菩薩他過去的如何修行的典範。

(5)「故事譬喻」:這就是與我們一樣,有時候會說:「師父您曾說過誰,他不是怎樣?師父您是不是某某人的故事,您可以再說一遍給他們聽,簡單就好了。我們都知道了,他們還不知道。」我有時候就說:「這就你們去說就好。」他說:「我們說的不同,師父再說一遍。」這我們常常有這樣的事情。

(6)「佛陀應所求,說藥王菩薩過去的故事」:佛陀的時代也是這樣,大家集合時,宿王華菩薩就來向佛陀請求,佛陀再說,簡單說一下「藥王菩薩到底過去是修什麼行?」宿王華菩薩向佛陀提出要求,說說在場的藥王菩薩過去的故事。佛陀就應所求,就開始說過去。

(7)「日月淨明德佛的時代,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精進經行」:過去有佛,那是很久很久有佛的世,有一尊佛「日月淨明德佛」,日月淨明德佛的那個時代,開始有這樣,「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的故事說起,我們現在還在說過去在描述,佛陀在描述「藥王菩薩」的過去,那個時代那尊佛、那個苦行者是誰。

(8)「樂習苦行,精進經行,盡一切心力在付出供養」:我們現在在說的這些,大家記憶要再回歸回來,在說那個時代,那位苦行者是如何修行?他要如何供養,就是盡一切心力在付出供養;他的心力的供養,捨去身外一切,連國城、妻子都在所不惜,都願意布施出去。

(9)「慈濟大家庭,整家受證,互相成就,妻子施,願意讓太太多花時間投入做慈濟」:在我們的慈誠委員的家庭,常常都看到,哇!整個家庭,這樣一、二十人都來受證了。有時候我就說:「你這個家庭是誰先度的?誰度誰?」有的是先生度太太、度孩子;有的是媳婦度公公、婆婆,連先生、孩子都度。若在度的時候,就先成就先生去參加,「我們慈濟的活動是如何?」先生去聽法,「我來顧家、顧店。」有的時候是先生,「太太你去做,做慈濟的好事。家裡,妳不用煩惱,我會處理。」互相成就,一個家庭很和睦,這樣度出來的。我有時候就說:「你連妻子也布施出來,你將孩子也推出來,孩子也來受證了,你真的『妻子施』」。有時候師父也這樣向他讚歎。

(10)「志同道合,行在菩薩道,付出無所求,歡喜讚歎」:同樣道理,二千五百多年前流傳下來的《法華經》,與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家志同道合,行在菩薩道上,互相成就。「你的工作我來做,你乾脆去做慈濟哪!」這就是布施,將我的人布施,讓他去做別人的事情;這也叫做布施,付出無所求,歡喜讚歎,這都叫做布施。願意這樣布施,所以就有佛就來讚歎,讚歎願意布施的人。

(11)「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能夠將你最愛的,連國城、妻子你都將他布施出來,你一切無掛礙,再布施出去了,這是布施中最尊貴的。捨在難,人難捨,捨難捨而捨,這是最尊最上,「以法供養」。供養諸如來,是生生世世都這樣在供養,這是受諸佛的讚歎。

4、釋譯經文:【作是語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然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

(1)「其身火然千二百歲」:在供養時,身外物供養不夠,燃身再供養。所以很多佛讚歎之後,那個身還在火燃,捲成這樣再灌油,大家還記得,就像一支蠟燭這樣點火在燒。這光的點燃的時間,千二百歲,這是真的世間火在點身體嗎?也不是,還是要用心聽下去。

(2)「過是已後,其身乃盡」:意思就是說,我們六根都清淨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些根都完全清淨,再也沒有貪染那個無明污垢。

(3)「六根清淨」:現在一直在說「推素」,若有辦法「茹素」,口就淨了。耳朵聽,好壞話我們懂得分別,分清楚,大家的話我們都可以聽。對或不對,我們能夠接受的、與將它善解過去的,我們面對的「人、事、物」,就不會讓它偏差掉。你的耳朵聽來的是是非非,你沒有去分清楚,我們的滿心都是煩惱。聽很多的雜音來,我們要有智慧去將它過濾掉,心就不受污染,所以六根清淨。

5、『謂意根靜默,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無不善解、包容,(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故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1)「謂意根靜默,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無不善解」:沒有啟動,很清淨。世間法就是我們的生活方法,我們了解佛法後,要如何「轉識成智」,這個出世間法,是我們能夠轉識,已經有智慧了,了脫了世間的是非,我們很清楚,這叫做「出世間法」。就是人事回歸於道理,「無不善解、包容」,我們都懂得善解,就是過濾,所以叫做包容。

(2)「四神湯:善解、知足、感恩,包容。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前不是常常說過了,四神湯,「善解、知足、感恩,包容」,這就是佛法中所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我們的心要很開闊,要愛盡了天下眾生,沒有分別,這叫做「心包太虛」。天下哪一個地方有苦難,你要想辦法,有因緣,找因緣,能夠救的,你要趕快去救,「心包太虛」。真正世間愛,愛盡了天下萬物。

(3)「故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意』向善,心清淨」:我們的意根,起心動念、意向清淨,那就是善,若日日那個「意」向著善,我們的心就清淨了。

6、【作是語已而各默然】:諸佛讚已,然後默然。今謂身是穢物,舉體不淨。縱灌香油,然之亦臭。

(1)「作是語已而各默然:諸佛讚已,然後默然」:這些道理大家都清楚了,這是諸佛的讚歎,然後就默然。道理是真的,沒有什麼可再討論了,就是這樣,大家清楚了。

(2)「今謂身是穢物,舉體不淨」:我們現在的身是污濁的,我們的身體就是不淨物,有哪一個人的身體是乾淨?不乾淨的。想清楚,用心好好去想,我們的身體是不是乾淨啊?流汗,沒有趕快去沐浴,這個汗就變成酸、變成臭,那個味道就不好味道了。這叫做人的身體,很多就是不乾淨。

(3)「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佛陀就是這樣告訴我們,我們要去清楚、了解。「舉體不淨」,我們要知道身體就是這樣。

(4)「縱灌香油,然之亦臭」:縱然你是灌香油,去燃它,同樣,我們要知道,在火化的身體也是臭,埋的也是臭,燒的時候也是臭。總是有它這個身體就是不乾淨。

7、【其身火然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表行持歷經如是久長達千二百歲。此釋然身時節。過是已後,然身事畢。

(1)「其身火然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表行持歷經如是久長達千二百歲」:在點火的時候,表示時間很長,這是經文譬喻,表示,行持經歷很久,差不多千二百歲,很長的時間。

(2)「此釋然身時節,身是載道器,借身來修行,身體力行,行清淨行,心無雜亂」:表示我們身,維持我們的身體的清淨,行清淨行,心無雜亂,借身體來修行。我們若沒有這個身體,我們要如何修行呢?身是載道器,沒有這個身體,什麼事情都不必做了,何況說修行。所以有這個身體,六根俱全,我們才有辦法聽聞佛法,才能夠身體力行。過了之後,就是身軀千二百歲。

8、【過是已後,其身乃盡】:然身供養事畢。表示以虔敬作是供養時長。

(1)「用身供養,接受佛法,身體力行,表示虔誠」:表示用這樣來作供養的時間很長,用身體接受佛法,身體力行,不惜身命,為法忘軀,這是一個形容詞。

9、『六根六塵,一切洞徹,我相乃盡。只怕此身煉不盡,此身燒盡我無依者,此也。』

(1)「六根六塵,一切洞徹,我相乃盡」:我們都清楚我們的六根、六塵、我們的我相,我們就不會去執著。我們最怕的就是怕「願未了」。

(2)「此身燒盡我無依者,此也」:這個身若燒盡之後,我們要用什麼來修行啊?身就是載道器,我們要把握時間,利用這個身體,「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把握時間。

10、『萬二千二,前後照應,皆明十二處,鎔鑄鍛鍊也。』

(1)「六根、六塵在生活境界,不斷鍛鍊我們,一念心的偏轉」:十二處就是「六根、六塵」,六根對著六塵境,我們的身體每天要面對的生活境界,所以生活要很用心,總是不斷這樣在鍛鍊我們。我們看到這件東西會起貪心嗎?那些東西是「塵」,我的眼睛看到了,我的意識做什麼作用?這就是在鍛鍊我們,到底這個東西的價值很好,「屬於我們的嗎?我們要將它做什麼利用?這擁為己有嗎?我們要如何去應用?如何利益眾生?」這就是一念心的偏轉。

11『何為諸佛喜此供養,咸稱善哉名真法供。當知此義,若能空身,則一切物無有不空。』

(1)「行的供養,真法供養。真正去做好事,最大的供養」:為何佛陀會歡喜這樣「行的供養」呢?用一切捨。佛陀接受那個捨的供養,不是接受他的物質的供養,接受他的心靈那分喜捨的供養,所以佛陀聽到他付出、付出、付出,那種捨人難捨,所以他歡喜了、稱讚了,是真法供養。真正去做好事,「啊!你們這就是給我最大的供養。」

(2)「當知此義,若能空身,則一切物無有不空」:不要每項都是我所擁有,我一個人,我要擁有多少啊?不是擁有一切。但是,是能夠眾生無缺,哪裡在欠缺,哪裡就有,能夠接到幫助、彌補,這就是佛陀所要教育。修行,我們也就是這樣。

12、『其見空者,則能無礙。心無礙故,諸障皆空。即空亦空,空極覺滿,是真解脫。』

(1)「心沒有掛礙,就沒有障礙,轉識成智」:空就是空。我們若將這些東西都看清楚,一切全都了解了,我們就不會執著「這是我的,我捨不得」,就沒有這樣了。一切覺,圓滿了,很多道理通,叫做「轉識成智」。這樣就解脫。

(2)「用心、用愛去了解,如何修學、供養,,從內心聞法、傳法,身體力行」:各位菩薩,用心、用愛去了解,要如何修學、供養,供養是要說出了,從內心聞法、傳法,身體力行。

(3)「教富濟貧、濟貧教富」:人人在人間,有的人要去付出,教富濟貧、濟貧教富,這就是我們要如何弘法去入人間。濟貧教富,貧困的人如何用方法去感動富有的人,讓富有的人了解人間物資如何用。

(4)「知道世間物用,用智慧教導,虛心接受,法法入心,是理會和」:總是我們要知道世間物用,要用智慧去教導。總是佛陀來人間為了這樣而已,請大家要虛心接受,法法入心,事事要在行為中,要盡到我們所造作的一切合於法理。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