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2020晨鐘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8.03)


2020年8月3日上午5:20] 農曆六月十四。(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

1、《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經文:【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

2、上人手札:「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最初之發心向正向,必依佛與聲聞乘同,求自然慧,樂獨靜寂,示獨覺之性樂清澄,深知諸法從因緣生,示緣覺辟支佛之義。」

(1)「日日所用心,時時講用心,有緣入佛門,特殊因緣,百千萬劫難遭遇」:是啊,用心是多麼重要啊!人生懵懵懂懂,有緣入佛門,一定是很特殊的因緣,百千萬劫難遭遇,不是很容易。

(2)「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看看在人間七十幾億的人口,才有多少的人聽到「佛教」這二字?又有多少人能夠信佛法?而信佛法又有多少人能夠聞佛法?還有多少人能夠入佛門修行?實在是很不容易!我們修行還是兩個字「用心」。

(3)「修行,不可空廢時日,時時與人結好緣」:你若無心,哪怕你幾十年在叢林的裡面,還是空廢時日。人間、人生,每一天,每一天懵懵懂懂過日子;每一天,人我是非重重疊疊,這樣來一輩子的人間。只是在增加業力,帶著惡因、惡緣、惡業過了一輩子,帶來了那個累積的因到下一輩子。緣,就是今生這樣所結的緣,好壞的緣,「來生」會合了,「得果、得報」,因緣果報。

(4)「人事物之間,皆有因緣果報。是造善、結惡?全憑自己一念心」:今日我們大家相處,你我的印象,明天,大家又見面了,今天是好印象,明天看到歡喜了。今天若有彼此之間有了摩擦過,明天過後,有擦傷的傷痕,還是再見面了,「就是他啦!害我擦傷。」印象就不好,彼此之間見面,沒有好印象了。不好的印象,在人的背後又是說什麼話呢?這就是果報。

(5)「過去造了業因,今生要甘願受果報。要時時用心,提高警覺。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過去我得罪人,我這一輩子,背後讓人「無明風」。不知何來的無明風,他不知道,不懂,卻是人云亦云,這就是業。我們過去造了業因,今生要甘願受果報,這就是無奈。唯有我們要時時用心,提高警覺,再也不可再結惡緣了。但願,過去「往昔所造諸惡業」,過去了,不好的業力,希望這一生消掉了,不可再造來生的惡緣了。這就是我們聽法。

(6)「從佛世尊聞法信受」: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來人間,一大事說法;隨順著眾生的根機,運用智慧,隨機逗教。我們說不定從佛的時代,我們多少有聽到「小、中、大乘」。不論是小乘法,我們接受到了,就開始用心。

(7)「四諦法」:我們接受到了,「知道了、知道了,人生是苦啊,無常啊。」道理都清楚了。這是在小乘法,到這裡的道理有印象,現在再輕輕啟發一下,「哦,清楚。」。這小乘教法,四諦道理清楚了,會接受。

(8)「中乘,就是要「十二因緣」:從了解四聖諦,知道這些「苦、集、滅」,有修行了,修道了。但是擔憂未來要如何?佛陀開始又說「十二因緣」,要注意因緣果報。

(9)「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前面解釋很長的時間。就是在這一念間,無明一起內心的「貪、瞋、癡」,開始化為了我們的行動,開始這樣一直走去了。我們一直隨著十二因緣,輪迴在六道中,由不得自己。

(10)「佛道無上誓願成,大乘法,六度萬行」:我們學佛,佛陀教育我們除了「四諦法」,開始啟發你的心,警惕你要知道苦。再來,「佛道無上誓願成」,你就要去了解源頭,所以源頭要緣十二因緣過來。十二因緣清楚、了解了,現在到底我要如何才是真正能夠求得佛法,就開始大乘法,「六度」。

(11)「六度萬行,聞法信受」:有六種方法,讓你從此岸度到彼岸,那就是「六度」。一展寬開,就是萬行,道理就開闊了,很多很多的道理,萬行。要很用心體會,要從聞法開始。

(12)「必依佛與聲聞乘同。最初之發心向正向」:最初開始發心,我們的心要向正方向,心向正方向。最近一直在說,方向是「一」,正確的方向,我們不能再偏差。所以,「必依佛與聲聞乘同」。這樣一樣,就是一步一步,要如何修得通往佛的道路,這條道,必定要依循這樣的規矩走。

(13)「身體力行,求自然慧,樂獨靜寂,斷俗去愛,專心向佛道」:憑這個聲音,入我們的耳根,在我們的心,要不斷用心與法沒有脫軌,身體力行,這樣來「求自然慧」;修行就是要求智慧。要修自然慧,就要斷俗去愛。我們已經發心,離開世俗的家庭了,已經「入如來家」了,了無牽掛,沒有家庭牽腸掛肚,這樣纏不完那種的煩惱。我們現在就是專心向佛道,求自然的智慧,無煩惱、斷煩惱,才有辦法智慧生長。

(14)「樂獨靜寂。大眾六和敬,法親的情,提升了覺有情」:要滋養智慧,過程就是要「樂獨靜寂」。我們各人雖然在叢林的裡面,各人受持各人的行。我們會合了,大眾六和敬,「六和敬」,大家應該也知道;在大眾中,我們就是依止「六和敬」。大眾中生活,自然我們的心已經自然慧產生了。我們的心沒有牽絆著,那種牽腸掛肚的世俗的情,已經割斷了,這個法親的情,叫做「覺有情」。提升了「覺有情」,結好緣,護持、互動,這種「覺有情」,這樣的團體生活。

(15)「示獨覺之性樂清澄」:我們已經示現出家身,修行,要獨覺之性樂清澄,歡喜、好樂,很快樂,每天法喜充滿,所以求法得法,法喜充滿,所以「性樂清澄」。我們沒有什麼樣的濁氣、煩惱來纏我們,有的是法親關懷,沒有濁氣、煩惱,所以能夠「性樂清澄」。

(16)「深知諸法從因緣生」:撥開煩惱,了解諸法。尤其是「從因緣生」,要更加清楚,十二因緣,全都了解了。

(17)「隨佛修行,示緣覺辟支佛之義」:這些樂求自然慧,「求自然慧,樂獨靜寂,示獨覺之性,樂清澄」。已經表示我們修行除了法,有佛世在,有佛的時候,循規蹈矩聽法,如法修行;若沒有佛世的時候,我們自己就要去緣境界。

(18)「業力落在六道輪迴中,舉例鳥是在畜生道」:我們在說話,鳥又在叫了,說到這裡,聽到鳥聲,緣著這個鳥聲,鳥也是生命,人也是生命。鳥生活的境界,我們羨慕它逍遙自在;鳥是它業力落在畜生道,它苦啊!受風、受雨,它到底家在哪裡?親在哪裡?受風、受雨。

(19)「走進修行的道路,常懷悲憫苦難眾生」:常常聽到老菩薩,若在唱〈雨夜花〉,「受風雨無怨嗟,這怨嗟誰人知?」這就是牠們的境界。我們人的境界,走進修行的道路,想想:多麼多的那種苦難,在苦難中生活的人。

3、八月二日中區人醫會,溫馨座談:

(1)「中區人醫會回花蓮分享,雖疫情期間,不忍偏鄉受病苦,義診照常進行」:我問他們:現在疫情時間,義診,有如常?還是停歇下來?他們向我報告:「照常,因為那裡病苦的人,也是一樣那麼可憐,不忍心,還是照常進行,去山上。」我就說:「山上那些人,現在呢?」「一樣,苦難、病痛、殘疾,殘廢、疾病的人,還是苦!」說一些個案出來,聽到是很不忍心。

4、菲律賓慈濟人,溫馨故事

(1)「菲律賓志業園區不停工,溫馨故事流轉」:http://s3.hicloud.net.tw/daainews/video/2020-07/472835.mp4 。聽到菲律賓慈濟人因這段疫情期間,無法回花蓮看師父,很思念,於是用心在菲律賓慈濟園區裡建「小木屋」,是師父修行的起初。那個小木屋照尺寸都一樣,將小木屋建在園區的裡面。

(2)「思念上人,在菲律賓慈濟園區,建蓋一比一模仿的精舍的小靜思大殿」:建蓋一比一的靜思精舍在五十年前「小靜思大殿」的建築物尺寸,完全整個拷貝過去一間「小靜思」。人若去到園區,他們就先帶他們進去小木屋,「我們的師父,以前就是這樣這樣的過程,後來就在這間『小靜思』,田中央這間,小小的。」帶進去看,連佛像都一樣,連拜墊都一樣,分寸、顏色都相同。等於回來到臺灣,來到花蓮一模一樣,盡弟子思念師父那種的心意,在那裡。昨天晚上看到這個訊息,很感動,感動有這群這麼愛護師父。這段時間那麼長,人無法回來,在那個地方,他們要用如何紀念得到的,他們就這樣做。這是很不容易!

(3)「深知諸法,從因緣生」:是什麼因緣來?那個時機,現代的這個時代,是不同。但一路走過來,都是緣著這個覺,緣覺,緣覺與辟支佛,緣這個因緣而覺悟。「無佛世」的時候,辟支佛與獨覺,是在無佛世的時候,緣著環境這樣自己去體會,這就是修行的過程。

(4)「《法華經》,與我們慧命連接」:佛法在哪裡?佛法在這裡。大家會覺得《法華經》的經文還未顯示,當中就已經有《法華經》的經文。向大家說的,法就是這樣,這在經文也看不到、說不到,它與世間法是這麼地接近,而且與我們的慧命是這麼地連接到,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要用心。

5、經文複習:【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

(1)「學」:我們現在還在進行「學」,還在進修學位的人。而「無學」?就是已經畢業了,該修的學分修完了,這叫做「無學」。

(2)「及發菩薩心者之父」:你修學之後,你是不是肯發心呢?肯發心,就能夠又再向前前進,研究所,修博士等等,才又再向前前進。這就是發菩薩心,這樣教導,還要向前走,入《法華經》,從這樣一直進行下去。

6、釋譯經文:【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此云預流果,謂預入初得聖流果,預入聖流果。

(1)「「又如一切凡夫人中」:一切凡夫,我們大家都是凡夫。「須陀洹」就是修行,從凡夫要進入修行,修行要進入什麼果?「預流果」。那就是斯陀洹,亦為「預流果」。

(2)「我們不要再滾滾濁氣的紅塵中,準備逆游上去,克服萬難,預入初得聖道流果」:我們要準備逆游上去,逆增上緣。我們要修行,會遇到很多的困難要克服,就是要逆游。我們開始要有這樣的準備,這樣的力量,要預流果,就是須陀洹,要準備力量,不怕衝擊,道心要堅固,叫做「預入初得聖道流果」。

(3)「凡夫雖然非賢、非聖,我們立決心,要入賢,入聖果」:我們有心要修行,非賢必聖,不是賢人,我們也要到聖人的境地。但是要經過賢人才能夠成聖人,凡夫雖然非賢、非聖,我們立決心,我們就是要入賢,入聖果來。

(4)「須陀洹,叫做預入初得聖流果」:我們現在開始在這個過程中,就是在預流,很辛苦要逆游。開始從此岸還要到彼岸去,叫做得聖流果,「謂預入聖流果」,開始預備要進去了,快要到了,快要到了,這樣開始。

7、【斯陀含】:此云一來、一往、人間天堂,持正法證二果已,更來欲界一番受生。

(1)「斯陀含:此云一來」:我們一直由因牽引著去受果報,過去很多的業因、業緣,這樣牽著我們,讓我們由不得自己,「再來生」是人道或是畜生道呢?或是地獄、餓鬼道?這由不得自己。現在修行就是篤定了,生生世世修來,修來到現在,已經要入羅漢,羅漢的初果。

(2)「此云一來、一往,人間天堂持正法」:斯陀含,這樣一來、一往,最後就是一來人間,再一往天堂。這種天堂、人間,全都要受持正法,在天堂享受,修福,再來人間修佛法,要正法。所以一往天堂、一往人間,人間聽聞佛法,天堂沒有佛法可修,要來人間。因為人間是五趣雜居地,有聖人、有凡人,有善的人、有惡的人,所以「善惡雜揉在人間」,人間才有法可修,所以就要來人間「持正法」。

(3)「持正法證二果已,更來欲界一番受生」:就是須陀洹、斯陀含,這樣初果、二果,這樣一直進來,初、二果之後,再又來人間,因為人間才有辦法修行,再來人間,天堂享福再來人間,人間又不失去修行的道心,還是繼續。

8、【阿那含】:此云不來。斷盡欲界煩惱,證三果已,更不還欲界受身,故名阿那含。

(1)「阿那含:此云不來」;阿那含到這個地位,那就是「不來」。就篤定了,我一切的業障,煩惱、無明都去除了。所以我已經頓悟了,我不要再來,所以「此云不來」。就沒有欲念,清淨,「不來」。「斷盡欲界煩惱,證三果已」,證三聖果之後,「更不還欲界受身故名阿那含。」,他就不再來了,所以叫做「阿那含」。

9、【阿羅漢】:此云無生。斷見思惑淨盡,該學所學,都如法受持,證無學果。不生三界。

(1)「阿羅漢」:那是四果。「此云無生」,沒有再來了,那就是要修什麼行?「斷見思惑淨盡」,修斷見,斷諸煩惱,要斷掉了「見,見惑、思惑,要見思惑,全都要斷」:斷除了見思惑,完全清淨。我們的心沒有污染、沒有雜穢,微細的微塵都全擦乾淨,都沒有了,這一點點的掛礙都沒有了。

(2)「該學所學,都如法受持」:應學的都學完了,全都一向來都是如法,都是如法受持。「證無學果」,這樣才是前面說學與無學。「學」,就是在三果;一直到四果;四果位,無學了,「不生三界」。這大家要用心、要清楚。

10、【辟支佛為第一】:此云緣覺。生於無佛世,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名為緣覺。』

(1)「辟支佛為第一」:雖然阿羅漢到四果了,但是還有就是辟支佛。因為「四果羅漢」是要佛世的時候,經過佛陀的指導,修行過來。辟支佛就不同。

(2)「此云緣覺,生於無佛世」:沒有佛世,他來的時候沒有佛世。但是,自己有緣那個境界,看看人間四季「春、夏、秋、冬」,對於大自然的境界很清楚;對人生的「生、老、病、死」,來去無惑,沒有疑、沒有惑,已經透徹了解了。就像這樣,這種出生在「沒有佛世」的時候,自己緣境去感受,這樣體會、覺悟,叫做辟支佛。

(3)「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一般羅漢等等,就是要佛世來,「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就是要這樣,這種有佛陀來人間,我們大家聽,知道有佛法,按部就班,照課程修,我們是有學而到無學。辟支佛是無佛的時代,他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覺悟。但是,雖然是覺悟了,還有餘習存在,這樣還沒有辦法,不是成佛,只是了解大自然的生態,覺悟了世間一切無常。

(4)「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我們學佛,需要的就是殷勤精進,所要求的是自然慧。大自然法則,大自然的境界,我們都要很清楚,這全都是獨覺,沒有佛世。佛法要很用心去深入,自己去了解,這就是自然慧。

(5)「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名為緣覺」:剛才大綱就說,樂獨靜寂、清澄,就是要這樣,自甘寂寞、願意,心能夠很靜,這樣來深知諸法因緣,這樣也叫做獨覺;無佛在人間,他懂得緣這樣的境界。

11、『觀十二緣諦理覺空理故,又云獨覺。獨宿孤峰,自能覺了。』

(1)「觀十二緣諦理,又云獨覺」:那個法,自然法則,自然的法則,甚至我們人間那個境界要能夠深入了解,去觀十二緣的道理,好好去思考十二因緣法。那段時間也說很長。我們若能夠去體會,這就「覺空理故」。我們已經覺悟了,一切都是空。空,但是要空出了那個妙,但是,若是做這樣的觀念,只是一個方向,所以會偏執在空,空要會出了它的道理,這叫做「空中妙有」。現在的科技豈不就是都「空中妙有」嗎?所以,「又云獨覺」,這叫做獨覺。

(2)「獨宿孤峰,自能覺了」:我們的心就要常常拿出「無常觀」,好像坐在那個高峰,周圍都是空的,坐在那個高峰要謹慎,由不得一閃失的,眨個眼、打瞌睡,這樣就跌下去了,不可,我們就要常常提高警覺。

12、『果位聲聞,但斷正史。緣覺之人,更侵習氣。居四果上,故云第一。』

(1)「果位聲聞,但斷煩惱餘習」:這種警覺,還要多了解大自然的法則,才有辦法去體會了解這個果位是聲聞;聲聞的果位就是用耳朵聽,聽了之後,我們了解了,「斷正使」。「正使」就是煩惱,煩惱、餘習未斷,這叫做「斷正使」,「使」就是煩惱。「八十八使」,應該你們還記得,斷,但斷八使。這個八使就是煩惱、餘習,這要斷,所以,「但斷正使」,將它斷掉。

(2)「緣覺之人,更侵習氣」:那就是習氣,「侵」就是還有餘習,還有遺留的習氣在,還是要很用心,我們還有很細膩的塵沙的習氣在。因為這樣,我們僅僅斷很多粗相的煩惱,那個最微細那個餘習,還有餘習,還在。

(3)「居四果上,故云第一」:他們修行就是修到四果這個地方,所以第一,這總是,我們阿羅漢為第一。我們要去了解辟支佛等。

13、『此比喻經德勝妙。一切凡夫人中一段,應釋如下:謂凡夫人中以須陀洹為第一,須陀洹中以斯陀含為第一,乃至阿羅漢中,則以辟支佛為第一也。』

(1)「此比喻經德勝妙,一切凡夫人一段」:就是德。說修行的過程,你如何修,修多少、得多少,德就有多少。譬經德勝妙。我們對這部經,我們的心得有多少,我們修多少,我們的德有多少?是不是有達到勝妙,有殊勝,有沒有達到那個微妙的境界?凡夫之人,就是中間才只是一段。我們要很用心去了解。

(2)「謂凡夫人中以須陀洹為第一,乃至阿羅漢中,則以辟支佛為第一也」」:凡夫之人,開始修行,就是須陀洹為第一。凡夫,就是須陀洹為第一,我們還不及須陀洹,所以須陀洹來與我們比,須陀洹為第一。但是須陀洹還不及斯陀含,所以斯陀含在須陀洹中為第一。與阿羅漢,阿羅漢中就是以辟支佛為第一,所以我們要用心。

14、『辟支佛超七賢七位之群,拔四果四向之萃,獨顯支佛一遠離行,亦得涅槃,更侵習氣故為第一。』

(1)「辟支佛超七賢七位之群,拔四果四向之萃」:辟支佛是超越七賢,七賢位。這七賢位就是要將四果、四向,這樣完全都清楚了解。

(2)「獨顯辟支佛一遠離行,亦得涅槃」:辟支佛已經遠離這些煩惱。辟支佛就是獨覺,「亦得涅槃」,到他的境界。這個獨覺,辟支佛就是能夠這樣涅槃。佛能夠得涅槃,就是寂滅法,將煩惱已經滅除,叫做得涅槃。

(3)「更侵習氣,故為第一」:將那個習氣,餘習還留著,還沒有完全,所以不是佛的大涅槃,是辟支佛境界的小涅槃而已,在凡夫與小果中為第一。

15、【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方便權教。

(1)「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就是「方便權教」。這段經文就是說過去的方便施教,為我們所施的教法,一段一段,這樣不斷向前進步,一直到空。

16、「修行是要多用心」:菩薩,大家要用心,名稱菩薩,我們要向前走,才能夠得以實現真菩薩,就是要經過這麼多這麼多的果位,這麼多這麼多,我們真正有如實體會到,這樣就是修行。所以各位,修行是要多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