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
1、《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經文:【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若書是經卷,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旛蓋、衣服,種種之燈:蘇燈、油燈、諸香油燈。】
2、上人手札:「隨順小根機,隱勝現劣,投其所好,遂其本意願,先隱實以施權逗根機,不為大教所逼投其樂。」
(1)「隨順小根機,隱勝現劣」:學佛,要記住選擇是小根小機,接受小教。佛陀弟子中,有的人明明就很聰明,卻也是隱他原來的大機、聰明,佛所說的教法,他都能夠接受。但是,他也是在小根機的行列裡,而什麼叫做大根,大、小根呢?大、小根機,就是看我們是不是肯發心。
(2)「大根機,發心利己兼利人,精進修持佛法,入人群」:大根機,也是沒有離開人群度眾生,利己利人。時間參半,用一些時間修自己,向前前進,沒有離開去關懷人間苦難的事情。雖然他還是初教,卻是悲心也是很殷重,就是關懷人間苦。就像這樣,他只是現一個,說:「我很平凡,我與一般人一樣,我還是要從頭學起。」其實他已經知道法,雖然還不是很大的了解,卻也是有這樣的願。
(3)「隱勝現劣」:沒有展開,還是列入在小根機之中,所以,還是「隨順小根機」,像這樣的人是「隱勝現劣」。將他差不多知道,但不會自大,還是很謙卑說:「我還是樣樣不知道,所以還是要在這樣的小根器,還是要再從頭聽、學。」「隱勝現劣」,謙卑,在這樣的初學群中。
(4)「投其所好,遂其本意願」:佛陀也同樣能夠了解,卻是知道這個人大根機,卻是要在這樣的小教開始,佛陀心知道,卻也是照平常來為他施教。所以「投其所好遂,其本意願」,隨便他的選擇。
(5)「佛陀耐心施教,隨眾生根機」:修行,本來在佛就不分大小,只是根機,佛陀在施教,什麼樣的根機,要領受到什麼程度。看、聽不太清楚,佛陀就耐心一而再,重新再來,其中就是有像這樣,佛所說的都清楚,卻是他還是不斷重新來聽法。佛說到什麼程度,他也了解到什麼程度去,只是守在那個地方,沒有脫群拔出,不會說:「我能夠承擔責任,我願意投入人群。」
(6)「在小根機精進,不離人群,卻是不發心立願付出,只有自利,無法外行」:他永遠都要在這樣的小根機群中去精進,不想要離群,投入眾生群中。這就是有這樣,真正保守自己,不願意去付出。而若說慈悲,有啊,有愛的心、慈悲的心,我很具足,我都了解了。只是差那點,不願意這樣出去表達出,如何能夠幫助人。其實他有這樣的能力,卻是他隱起來,我就都是內修,我無法外行。這自利,無法去做利他的志業,這也是有。
(7)「先隱實以施權逗根機」:佛陀的時代,有這樣的弟子能夠承擔傳法、說法、施教,但是,有這樣的弟子,永遠就是要守在內修群中。這是過去是有,現在應該也是這樣。佛陀只好就是這樣讓他隱實,實在他有「大根機」,卻是他不願意。佛陀照常,還是以小教法,這樣應他所需。
(8)「不為大教所逼投其樂」:佛陀這樣來為弟子,還是讓他們各人去選擇,同樣就是平等這樣投教,叢林之中就是這樣。有人願意出來了,去付出,很殷勤、勤快。有的人覺得:我就守我自己的本份就好,做我自己歡喜要做就好。不論你有多少人,不論有什麼活動,反正我就是做我的,你叫我做我就做。這樣隨人如何說,自己有才華隱著,就是不要表達自己有辦法領導人,他就是不願意去展現,這種的修行者也是很多。
(9)「隨身隨機眾,舉例,舍利弗」:佛世時候也是有這樣,就像舍利弗、目犍連這全都是佛陀座中的大弟子,他們只要發一個心,也可稱為菩薩。但是,他們都是在佛陀的身邊,隨聽佛陀的教法。佛陀就是隨他們的根意,他的根機、他的意念,隨佛,常常就是在身邊。唯有佛陀會說:「你去哪裡去。」他就到哪裡去,任務完成,他就回來了。還是釋迦佛的隨身的眾,隨身隨機眾,這就是舍利弗。不是只有舍利弗,類似舍利弗這樣的弟子,永遠隨在身邊。
(10)「內隱實力」:在外面現出小乘根機,這就是在佛陀的身邊,不少都是大根器的人,所以說,眾生的根機差別是不同。佛陀需要什麼樣的人,有智慧的人知道,我這個時候就是守在這樣的身邊,讓佛陀稱為智慧弟子第一、神通弟子第一,知道他們的根機已經這麼高了。但是他們一心就是沒有離開,沒有離開佛的身邊。佛了解,守在這樣的大乘法中。
(11)「要有僧團,才有辦法莊嚴佛法。三根普被」:師父身邊若沒有這麼多人,就不算有道場。佛陀的時代也是一樣,身邊要有這樣,超群拔出的大智慧者在佛的身邊,佛的教法才有辦法弘揚,到處去度眾。這就是佛法要有僧眾會合,僧寶旺盛,僧團堅固就是佛法的興盛,所以佛教法要有三根普被。
3、「舉例:佛世時候,維摩詰居士故事
(1)「有的在家修行,卻是智慧高」:有的人在外面,雖然他們是在家修行,卻是智慧超越,沒有輸出家人。但是他們顯在家相,對佛陀說法很清楚,聞一知十。就像佛世的時候,維摩詰居士。維摩詰居士,佛陀說法,他聞一知十,很超越,了解很多。他現居士身,能夠在社會人群由他去說教弘法。有時候,他若看到出家人,他就會很愛向挑出出家人那個聞法的弱點。所以出家人,若看到維摩詰就會很害怕,會逃避,因為他會出題,要跟出家人說話,所出的題目都是很深,也好像佛陀都說過了,但是自己還做不到,還無法很大的體會。
(2)「深入經藏」:維摩詰居士就會去告訴他:「佛陀哪一天講哪一法,請問你們能夠清楚、能了解嗎?」聽起來,「好像,是啊!佛陀說過了,不過,我了解理解力還不夠,我是體會不到。佛陀的教法甚深、甚深,知道是很微妙,但是知道深、知道妙,知道是一個圓融的教法,不過我們體納不到。」就維摩詰居士,他就用他的社會經驗,來跟這些出家人互動,但是維摩詰居士要為他們補充他所了解,讓這些僧眾能夠清楚。
(3)「譬喻人間事,印證道理」:但是維摩詰居士的態度,總是居士身,他比較自大,會先考試這些出家人,所以這些出家人看到就很害怕。儘管知道在他身上可以聽到很多佛陀所說的法,內心了解,但是體會不到,在維摩詰身上可以了解;了解、體會不到,維摩詰居士會譬喻一些人間事來會道理,讓他們能清楚。他們若看到維摩詰,大家都會恐懼,會稍微害怕。
(4)「示病,提問考驗」:有一次維摩詰居士示病,就是讓大家知道,「我生病了。」佛陀了解其意思,就跟出家弟子們說:「你們大家都是認識維摩詰居士,大家跟他很熟,現在他生病了,你們應該要去探病。」大家面面相觀,沒有人敢說他們要去探病。在這個當中,佛陀就說,指派「舍利弗你去。」舍利弗也不敢去。
(5)「連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不敢前往」:都不敢去對應維摩詰的根機。就知道,能夠了解法是很深,要如何能夠得以真真正正體會理解,理解還能夠表達出來,還能夠落實在人間去身體力行,這是不容易!
(6)「維摩詰居士示病、示疾」:但是沒有人敢去。後來是文殊菩薩要去,舍利弗說,「這樣我也去。」有好幾位就這樣隨這個因緣去,向維摩詰探病。有對機可說話,所以大家在旁邊也能夠聽很多法。菩薩對菩薩,在家菩薩與出家菩薩能夠相對,對話。這是一場很好聽法的機會,所以很多人都這樣跟著去。
(7)「這段維摩詰示疾,文殊菩薩探病的過程。生活中,無不都是法」:就知道在佛陀的時代,什麼樣的形態對什麼樣的法,佛陀的教法,眾生能夠理解的,也得要對機。所以這種的根機,從直接的說教,用旁邊的故事,人、事、物來示教,就全都有,都是在佛的身邊,不論人、事、物無不都是。
4、上人手札(續) (1)「八月七日花蓮精舍附近停電,追根究底原因」:那晚的八、九點時候,忽然間停電,原來「康樂村」這條電線發生故障。一直追問,我認為一定是有什麼事情,它才會停電。所以一直問,原來就是一條蛇爬到變壓電上面,觸到高壓電,那條蛇被電死,也造成停電,因為它去接觸到,那條蛇在那裡翻滾。造成停電將近二個鐘頭。追根究柢,知道這條蛇為何爬到上面。這是什麼因緣,不可思議,人生也有一些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
(2)「世間很多法,常都說因緣果報」:有了什麼因來的時候,不該行動的動作,為何這樣去行動呢?這條蛇到底是身體不舒服嗎?牠在地上是不是有什麼變異呢?對牠的身態,牠的生態,有什麼樣無法堪忍,這樣衝出了牠的力向高處爬,尤其是電線杆是滑滑的,蛇要爬到電線杆上面,實在不是一項很容易、不是平常的事情。為何這條蛇會滾爬到電線杆上面,去觸到那個高壓線,這樣被電死了,也是不可思議。這也是一個我們無法去解答的問題,這到底一定有它的原因。那條蛇一定在身體有什麼樣的不舒服,這種會用盡牠的力量,這樣掙扎,爬到上面去。這總是沒有辦法,不可思、不可議!
(3)「不可思、不可議」:佛經,常將法講到最高處,佛陀就會說「不可思、不可議」,不是樣樣都解釋得出來,真的要想都想不通。何況如何解釋,很多的不可思、不可議,所以我們就要清楚。
(4)「供養的功德很大,不可思、不可議」:常常在說,供養的功德那麼大嗎?我們最近一直在說供養,供養的功德很大,不可思、不可議。這部經當中,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平常的事情,平常的事情也不可思議。這麼平常為何會不可思議呢?供養,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也很多,佛經當中很多這樣的故事。
3、經文複習:【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4、經文解釋:【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人:述說聞經書寫功德。或得聞有此法華經,或因講說而得聽聞。
(1)「若人,述說聞經書寫功德」:若有人聽到這部經,聽了之後感動,了解了,要如何來敘說給大家聽,還要讓人知道經的內文。很早以前,要看字、要看經典不容易!不是像現在的印刷這麼容易,需要人寫,寫經、抄經,寫成文字,說給你聽、字讓你看,讓你清楚了解。所以要靠人來抄、來寫,而若有人肯發心,要寫,這功德也很大。
(2)「抄經要有耐心專心」:願意書、寫,將一字一字寫成了一本書,這本經將它寫完成,這個功德也很大。抄經要有耐心,專心,當你筆尖接觸到墨,在紙上一橫、一畫、一點,就要用心,字寫起來才會整齊、才會端莊。要寫經,就是要一字一畫,非常的端正,這樣表示恭敬。
(3「用功的聞經、書寫《法華經》」:要很用心,聽經之後,還能夠「說」,還能夠「寫」,這個經書寫功德,這這樣非常的用功、用心,所得到的,從邊在寫邊了解。就像我們大家一字一拜,我們在拜經的時候,《法華經》一字一拜,你一字,就是抄一字,那就是那字在抄的時候,一畫、一橫,那腦筋裡面,這個字的經意,這這本經當中這字的意,就要沒有去讓它走樣掉,這就是手、腦,心、腦、手要動作,這都是要很用心,其中的文字與意義就能夠會合。所以聞經、書寫功德,這樣邊在寫,就邊在了解它的意義,每一字、每一句它的意義。這就是用功,用功得來的成果,叫做功德。
(4)「或得聞有此法華經,或因講說而得聽聞」:有的人,還0未寫,不懂經典,聽到了,聽到這個《法華經》,因為這樣,很認真。因為聽了之後,清楚說出來,另外一個人不曾聽到,現在又聽到了,又起歡喜心,這樣輾轉,「我聽,歡喜了;我了解,我說了。」說了,其他的人又聽了、了解了,又歡喜了,再又再說。這種輾轉,將這個經法這樣不斷這樣輾轉出去。
(5)「用說的不如用寫」:寫給人看,就是這些文字的意思,這部經的內容,這樣有聲、有文字,這樣大家傳。以前要傳經就是這樣傳,要聽很認真,聽了之後要寫,寫了之後還要傳。這樣輾轉過去,那個時候的用心、用功,那種心心念念,就是在這些經文之中。你們想,這樣豈不是功德呢?有人講說,才能夠聽、能夠了解。
5、【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親手自書,或展轉使人書是書經所獲功德。
(1)「親手自書,或展轉使人書是經所獲功德」:就像自己寫,給別人寫,這樣輾轉相傳,所得這樣的功德。這就是告訴我們親手寫的或是輾轉,大家去寫,或者是寫這部經所得到的功德,這是得到什麼功德呢?
6、【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以佛智慧測量,尚不能知其邊際,況且是諸餘聖賢能知。
(1)「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什麼功德?就很大功德。反正你肯發心、肯了解這部經,你願意去寫,又再讀、又再說,讓人聽到,起歡喜心,又教他寫、又教他說、又教他讀,這樣輾轉,一個一個不斷用心教化,這叫做教化。用心在教化,告訴你方法,教你方法就是這樣做,教你這樣的方法做了,你要再去發揮你這樣的功能,就是不斷陪伴、不斷教化,這樣輾轉相教,這個的功德實在很大!即使佛的智慧,要來說,「功德很大!」大到多大?佛陀會說無量無邊,無法去計算的大。
(2)「以佛智慧測量,尚不能知其邊際,況且是諸餘聖賢能知」:哪有辦法可知道呢?知道這些抄經、說經,輾轉相教,將這部經這樣完全將它弘揚出去。就像現在常常聽人家在說:「我都有在抄經,我都有在讀書。」這個讀書會,最近常常聽到的「遍地開花」,在每一個地方都是蓮花盛開。
(3)「讀書會,遍地開花,輾轉相教」:大家都在聽《法華經》,聽進去,就這樣在傳了。在那個地方,就是大家來讀,所以,一桌,一個人、幾個人一張桌子,再將它分成幾張桌子。他們就說一朵一朵的蓮花,這樣叫做遍地開花。現在很歡喜就是聽到視訊連線之中,在連線,就會聽到他們說:「我們都有在薰法香,我們遍地已經是幾朵花了。」有的九朵,有的十朵,就這樣一直衍生出去了,這就是這樣輾轉相教。這是聽到,就很歡喜。
(4)「人間社會,弘揚佛法」:就是用這樣來弘揚,不是只是一大群來聽法,回去就是回去了,回歸凡夫的生活,不是這樣!就要像現在大家聽法,聽了之後,輾轉相傳,我們來共修、我們來讀,這這樣讀書會。
(5)「『沒有讀書不要緊,懂道理就好』。慈濟老菩薩,用心吸收法髓,讀前世書」:好像現在很盛況,大家都用心,不論是聽過去的,或者是聽現在,他們一直一直在讀書,連不識字也在讀書了,環保站也都在讀書。一些阿嬤,她們說:「師父告訴我們:『沒有讀書不要緊,懂道理就好。』現在有機會,我們年紀大了,來讀一個前世書。」他們同樣這樣在讀、這樣在寫。
7、【若書是經】:明以虔敬至誠意念,以諸華香等種種供養是經功德。
(1)「讀,寫書、寫經卷,功德無量」:若能夠讀書,用種種供養,我們要寫經也得要很莊嚴,都要很清淨的地方。
(2)「明以虔敬至誠意念,以諸華香等種種供養是經功德」:表示虔敬這部經,至誠意,提出至誠的意念。以諸華香種種來供養這部經。大家提起恭敬心,聽法恭敬、寫經恭敬,在這部經的面前也得要這麼恭敬。
8、【若書是經卷,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為欲供養經藏妙法而書是經卷。以此心妙香,及諸瓔珞,燒香、末香、塗香而為供養。
(1)「心至虔誠,用心的妙香」:用這樣來供養經藏妙法,書寫,這都是功德。用我們的心那個妙香。香,不一定是有形的,要從我們的內心那個虔誠,那個心的妙,微妙的香,那個香。「及諸瓔珞,燒香、末香、塗香而為供養」。就是要我們的心至虔誠。
9、【旛蓋、衣服,種種之燈】:旛蓋、衣服:以如是等種種衣服,旙蓋等,及種種之燈:蘇燈、油燈、諸香油燈。
(1)「旛蓋衣服:以如是等種種衣服,旛蓋等:以如是等種種衣服供養」:就是用這樣種種的東西,都這樣很乾淨,排在佛前,這也表示供養。說起來,供養,是用我們的心,至誠的心,是心香,是心的花,是用至高無上的心意,很豐富的東西,不是身外的豐富,是內心的豐富,這樣地莊嚴來供佛。這是我們要能夠清楚,希望大家用心去體會,體會內心的虔誠,重視《法華經》。
(2)「《法華經》要用什麼方式來重視、來供養?身體力行,淨化人心的靈方妙藥」:這在段經文一直在表示,要如何虔誠供養這部經。這部經是「眾經之王」,這部經是從佛陀微妙的教法,一直到人間凡界,他都可以感受得到身體力行,那就是淨化人心,淨化人間一個靈方妙藥。我們要很虔誠、用心來供養。
(3)「所說的供養,要很重視:內心的恭敬」:這部《法華經》很多的經文的描寫,最後都要我們「用恭敬心」來體會這部經,人間所要應用救世之法。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