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8日 星期日

2020晨鐘起薰法香.(個人筆記).(09.21)



20200921晨鐘起薰法香
恭錄自
《靜思妙蓮華 譬喻品三 》
器物世間火起是果
天災人禍心造是因
以眾生 身心行顛倒
觸受愛樂苦非無因
也就是說器物世間
「無常、苦、空」
是原來的道理
卻是人人執 執著
所以造成了很多人間的苦相
就像那位長者的大宅
已經是年久失修
不斷裡面有很多很多的人
卻是不懂得珍惜那個大空間
各人隨己所欲
惹起了火起的結果
這是一種的譬喻
也是一種世間的真相
已經器物世間開始浮現出
大 小乾坤的不調和了.
所以說「天災人禍心造是因」
這都是人從心造 起心動念
人與人不調和
彼此之間明爭暗鬥
這種所造就起來 都是從心
所以眾生的身
受了這麼多那種
不論是感觸 或者是身受的苦
無不都是人的心
「心行顛倒」
眾生的心與人人的行動
這樣起了顛倒
「常、樂、我、淨」
無常執常 無樂執樂
無我執我 不淨執淨
這就是我們的凡夫
或者是執著
「常、樂、我、淨」
這樣也是執
不論是「空」是「有」
都是我們眾生不明道理
起了顛倒的心 所以造成了
觸 受 愛 樂等等 這些苦
都是有因開始 才有果
有了因緣
果報就是在後面纍纍現形
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
顧好我們這一念心
前面經文這樣說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
即大驚怖而作是念:
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
長者見是大火 從四面起
即大驚怖 而作是念
我雖能於此 所燒之門
安隱得出
《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
已經反覆說了好幾次
這段(經)文的意思
長者就是如來 譬喻為長者
如來為三界導師
這個三界 到現在長久的時間
已經眾生 好像譬喻在這個火宅裡面
眾生很多了 人人不明道理
在這個三界裡面
導師用心教育 眾生卻是顛倒
所以這個火從四面起了
所以下面這段(經)文就說
而諸子等 於火宅內樂著嬉戲
不覺 不知 不驚 不怖
火來逼身 苦痛切己
心不厭患 無求出意
而諸子等於火宅內 樂著嬉戲
不覺 不知
不驚 不怖
火來逼身 苦痛切己
心不厭患 無求出意
《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
已經來譬喻
這個大宅的棟梁 柱根
全部就是腐敗了
這間房子真的是腐敗了
意思就是三界內 真的是讓人擔心
大宅棟梁柱根腐敗
諸子癡愚無知不覺
遊戲玩耍 頑固執迷
不受教誡 迷不覺
現在外面的物質 很誘引人
人人的心欲念 見解 煩惱
都一直這樣複雜在一起
這就像一間大屋
不論是這間大宅
這個棟梁 柱根都已經腐敗了
所以 這是因為
「諸子癡愚無知不覺」
這些人住在裡面的這些孩子
癡啊 很愚 愚癡
所以不知不覺
不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
不知道在這個大宅
這個三界內是危險的
只是在裡面這樣「遊戲玩耍」
所以 這個「頑固執迷」
這些孩子已經變成這樣了
「不受教誡」已經無法可教了
因為他是迷而不覺
若想到這樣 就會去想到現在
人與人之間很複雜 心念很不規正
每天想到人事
看到人的生態 心態等等
就會嘆無奈啊
現在的人不就是這樣嗎
好像在玩火 不感覺到:
我們應該要趕緊覺醒 趕緊覺悟
清淨我們的心 如規如矩
真正要好好人與人之間
合和互協 如何為天下人來付出
佛陀所說的「苦」
我們應該現在已經體會到:
四大不調 天災人禍頻傳
社會混亂等等
我們難道都不覺醒嗎
我們能不信佛所說的
來接受佛的教誡嗎
不要再執迷 不覺悟了
所以 這種火宅既然燒起來了
長者老早就已經
離開了這個火宅
就是表示佛
譬喻佛已經自悟真如自性
已經證無為法了
佛自悟真如自性
證無為法 本無煩惱
更無焚燒之相
亦無安隱出入 之相可言
佛陀已經是宇宙大覺者
智慧覺海 心胸遼闊
已經不受這個
三界的無明煩惱 所控制住
所以佛陀已經覺悟了
本來就沒有煩惱
更加沒有焚燒的相
本來就沒有了
亦沒有安穩出入的相
本來就已經很安穩了
但是這個「火宅」
是在經典 這樣來做譬喻
佛陀的境界 本來就安然自在外面
卻是經文裡面就說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 即大驚怖」
經云:長者見是大火
從四面起 即大驚怖
已經是解脫了
在三界外逍遙自在 怎會驚怖呢
那就是因為再譬喻
「佛是悲念眾生」
擔心眾生「退失本性純真善念」
佛悲念眾生
退失本性純真善念
故驚 所以因為這樣 佛驚
那就是因為佛的悲心
不忍眾生受苦難
佛陀的悲 悲在眾生的苦
所以他看到這樣
已經人人的心地三界 都混亂掉了
每一個「小我」的天地都混亂了
就是變成了煩惱惡濁
惹成了集起來就是共業
這是佛陀最擔心
影響大乾坤的
都是人人共集起來
合共起來的這個力 力量
所以使得大乾坤已經不調了
這是大長者的驚
也就是大慈悲佛陀的擔心
所以
憂是「憂念眾生遂起眾惡 故怖」
憂念眾生 遂起眾惡
故怖 恐怖 很怕
不只是怕 是在怕的當中
又是很怖 怖畏
那就是眾生造業已到了
很恐怖的程度
不只是讓人怕而已 到了很恐怖
人心實在是力量很大
一念惡起 災難就很大
常常提起譬喻
現代這種人心
讓人很擔心的恐佈
現在精神疾病
或者是受到那種特殊的訓練
犧牲自己破壞社會 破壞社會
自己也願意就是完全肉碎
他也甘願
像這樣思想偏差
常常聽到像伊拉克 敘利亞……
很多的國家
最近一直聽到自殺的炸彈等等
造成了整個社會 國家
家破人亡
這都是在一念心
所以很恐怖
經文裡面用「驚怖」二字
佛何怖之有 他已經解脫了
但是為了天下眾生
他的慈悲
所以為天下而驚
為天下眾生而怖
因慈悲憂其有苦
是以驚怖喻 慈悲憂念之意
所以「慈悲憂其有苦」
很擔憂眾生造業 受苦
所以叫做驚怖
因此以來譬喻 慈悲憂念的意思
表示佛陀的慈悲 為眾生擔憂
所以「長者悲念自處」 本來長者的慈悲 悲念眾生 其實 如來 釋迦佛 應該就是自處在常寂光土 只是現出了這些眾生有苦難 是長者悲念
自處常寂光土
而更顯諸子無知 7執意四倒
火來逼身 苦痛切己
不易出離於火宅
「寂靜清澄」「常寂光土」
這是佛陀的境界
不過 三界內的眾生
現出了「諸子無知」
佛陀是完全覺悟了
卻是這個凡夫還是沉迷 還是無知
「執意四倒」還在顛倒中
「火來逼身 苦痛切己 不易出離」
很苦 不過 不容易 要出去不容易
因為還有「四顛倒」
還有這個顛倒 妄想 所以要他來接受佛法 依教奉行 撥開煩惱 對色 世間的一切 可以很貼切瞭解 淨化了自己 這實在是不容易 為什麼不容易呢 是因諸子戀著嬉戲 終日留連於風月 無所是事 是因諸子 戀著於嬉戲 終日留連於風月 無所是事 全都是在這個風月中 就是逢場作樂 不論是什麼境界 就是享受就對了 現在的人就是這樣 留戀在這種享受的境界裡 終日 要不然 就是「鎮日爭財競盛」 爭 貪欲 或鎮日爭財競盛 縱逸放蕩心機 不覺火來逼身火宅 苦痛切己之危 「爭財競盛」 財產要多點 再多一點 這就是在這個人間 這樣無法去認真 清楚真理是什麼 整天就是這種「縱逸放蕩心機」 這個心機 這個心 光在人生舞臺 在遊戲 在稱霸 一直耀武揚威 感覺 我稱霸一方 或者是稱霸十方 夠了嗎 還不夠 一輩子有多長 一直要爭 一直要取 像這樣放蕩心機 到頭來什麼都沒有 這種就是不覺得這個火 已經燒到身邊了 「苦痛切己之危」 還是同樣的不覺 「心不厭患 無求出意」 這是譬喻眾生這種貪婪 貪婪無度 喻眾生貪婪 戀著於五欲 戀慕執著 諸可欲樂之境 而不捨離 不知險境 有將墮落惡道之苦 這種「心不厭患」還是貪婪 這種貪婪 戀著在哪裡 五欲 在這個五欲 一直在戀慕 執著 很多很多的欲念 這樣這種的境界 永遠都不捨離 這是現在的人 凡夫心 一切的欲都不願意捨 權 名 地位等等 都不願意捨 所以會造成人與人之間 沒辦法合和 造成周圍等等的不安 所以「不知險境」 不知道我們這樣明爭暗鬥 這種為權 為名 為利等等 這是多麼危險的事情 這種的險境 「有將墮落惡道之苦」 不是這輩子結束就好 來生是不是在惡道中呢 這也是大家都看眼前 沒有顧到後面 這「今朝有酒今朝醉」 現在得到權 陶醉在這個 這個權 名當中 所以 這種心的戀慕 執著種種貪婪的境界 不肯捨離 心戀慕執著 諸貪婪之境 而不捨離 實在是讓人擔心 這是很幼稚的心態 所以才常常叫做「諸子」 那就是幼稚 《譬喻品》裡面也有 這段(經)文說 「諸子幼稚 未有所識 戀著嬉戲」 這是很幼稚的心 諸子幼稚 未有所識 戀著嬉戲 《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 我們人好好修行 佛陀所教育 是希望我們從「無色界」 就是從思想開始 我們若能夠體會 有智慧 有覺悟 自然這個「色」 這個「色界」所見的一切物質 所感受到有形的東西 讓我們的感受 我們的心不起貪念 這種種一切的事物 若有智慧的人 他就不會受事與物所影響 不受事物的誘惑 自然就沒有欲念 無明起 我們若是為善 用善的循環 付出無所求 心靈的歡喜 這樣它就會再複製 善因 善緣 善的果 報 我們要好好接受了佛法 打開了心門 心無貪著 沒有貪戀 沒有顛倒 沒有恐怖 若這樣 不就是逍遙自在 在火宅的外面嗎 這我們要用心 這段(經)文與我們人的心境 不管是在佛法中在譬喻的三界 我們應該將它回到 是在我們的心靈三界 觀念看不到「無色」 看得到的種種 去貪著 這就是「色」 貪著 製造無明是心 我們的心欲無明 總而言之 善惡的循環 善者善的循環 惡者惡的循環 為善 我們能夠淨化我們的心 自然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 智慧覺海 什麼事情都看得開 這是佛陀對我們的開示 所以我們應該時時多用心 (郭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