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行】——觀自在法門
法鼓山的祈願觀音殿,由內而外有三方匾額,分別是:黃篤生居士寫的「入流亡所」,董陽孜居士寫的「大悲心起」,以及聖嚴法師寫的「觀世自在」,象徵漢傳佛教的觀音法門心要與菩薩行願功德。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這二句經文,同時出現在《楞嚴經》的〈耳根圓通章〉及《法華經》的〈普門品〉,以四種「音」表達觀音菩薩的聞思修證。
妙音,說明菩薩傳遞的信息非常奧妙,千手千眼所到之處,眾生都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啟發。觀世音,代表菩薩平等接收十法界的訊號與心聲,即使不知道菩薩的名字,只是喊著:「救救我吧!誰來救救我啊?」觀音菩薩一樣會及時援助。梵音,形容菩薩的回應,絕對是離欲、無染、沒有附帶條件的。海潮音,則是藉由潮汐的規律性,比喻信仰與感應的法爾自然。
當我們發願效法觀音菩薩,就要練習用心聽聲音,是普遍地聽,而不是只偏愛某些聲音。如果沒有分別心,所有的聲音都不會引起煩惱或情緒,只有耳朵在聽,但沒有聲音被自己聽到。更進一步,沒有主觀的自我,也沒有客觀的環境,耳識與聲塵都不存在,「反聞聞自性」即是實證無我與無音,從耳根清淨悟入空性。
當修行者對諸法實相生起信心,便歡喜化身為海潮音,與施無畏菩薩的般若行合一。如同聖嚴法師以「輸血管」期勉自己與義工:將物質、精神等資源,高效率地轉運給需要的人,更重要的是以自覺覺他為核心,讓所有參與者在服務的過程中共享法益。
圖.文引用:法鼓文化《法鼓山故事》,《觀音妙智》果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