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三隨
隨業受報主要有三類:1、隨重;2、隨習;3、隨憶念。
(一)隨重
「隨重」,就是說儘管業有善有惡,但是其中有一些業力特別強大,如果造了重大的善業或重大的惡業,一期生命結束之後馬上就會去受報了。對於一位造了重大善業的人來說,即使我們沒有幫他助念,他也早就生天,或轉世到人間去了。
(二)隨習
「隨習」,即是隨著習性,由於善的習性或惡的習性,而形成一種慣性的作用。在《雜阿含經》中記載了一則大名長者的故事,說明了平日養成善的習性之重要性。這位大名長者平時就很虔誠地念佛,有一天他請教佛陀說:「世尊!如果有一天我在十字路口不 小心被車子撞了,那時候我來不及念佛,那麼我會不會下地獄?會不會往惡道去?」佛陀回答:「你平時就有善的習性,你放心,即使那時來不及念佛,還是會往生善道,就像一棵大樹一向往東南方生長,一旦砍斷了,它還是會往東南倒的。」
所以,如果平常就潔身自愛,心裡很清淨的話,這時候就能正念提起,有善的習性就會往善道去。反之,如果我們平常就養成貪的習性,最後我們要往生的時候,幻相一顯現,一念執著就跟著投胎到畜生道或其他惡道去了。
(三)隨憶念
「隨 憶念」,就是隨臨終時的那個憶念。如果生前並沒有造作特別重大的善業或惡業,也沒有特別強的善的習性或惡的習性,這時候他要往哪裡去是都有可能的。如果臨終時憶念善行,就會引發善業往生人天道;如果憶念惡行,就會引發惡業而墮落三惡道。「臨終助念」主要就是針對這一種人,助他一臂之力。但如果他惡業太重了,或平常惡的習性太深了,即使有人助念,他也不容易受用!
《雜阿含經》卷33(930經)(大正2,237b-c):
如 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迦毘羅衛國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我每出入時,眾多羽從,狂象、狂人、狂乘,常與是俱。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死,忘於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終之時,當生何處?」
佛告摩訶男:「莫恐,莫怖!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譬如大樹,順下,順注,順輸,若截根本,當墮何處?」
摩訶男白佛:「隨彼順下,順注,順輸。」
佛告摩訶男:「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塚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
時,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慧淨法師開示:臨終三隨
「臨終三隨」,就是人斷氣之後,投胎轉世所依隨的現象。「三隨」就是「隨重」、「隨習」、「隨念」。
「隨重」就是「隨重業」──一個人生前所做的,若是重的惡業,一斷氣,就即時墮入地獄,甚至還沒有斷氣,神識已經到地獄受刑罰。看起來他是躺在病床上,受病苦折磨而哀叫,其實神識已經在地獄接受刑罰了!如果這個人生時做很多善事,應該升天或再出世做人,享受富貴,一斷氣就上天或出生在人間,不經過中陰身。
「隨習」,就是「隨習慣」──一個人平生沒有做特別重的善事或惡業,但是他平常有某種習慣,死後自然就隨著這種習慣去投胎轉世。
「隨念」──就是生時沒什麼重的善惡業,也沒有固定的習慣,但臨終之時特別想念著某種境界,那麼,他就會去那種境界投胎轉世。比如臨終時非常專一思惟善的道理,那麼他斷氣當下,就生天或繼續做人,來享受善的福報;若斷氣的時候,突然生起非常瞋恨的念頭,往往都會墮入三惡道,或是做毒蛇猛獸。
如果一個人生時沒有學佛、修行,但臨終時有人為他助念,引起他念佛的心念,這樣他命終就往生極樂世界,而且阿彌陀佛也會率領著觀音、勢至等清淨海眾,來迎接他。
──摘自慧淨法師為蓮友開示第三課(2006.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