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把三界的苦「觀」出來.(淨界法師)


 

我們對於痛苦應該持什麼態度呢?你不能逃避,也不能斷除,你只要了知就好。佛教對於結果是採取認命,因為你逃避不了。所以這個地方是要你「知」,我們對痛苦的態度是了知,是覺悟,而不是要你去逃避或者去斷除,因為也斷不了。佛陀在講痛苦的時候,鼓勵我們去修覺悟痛苦的這種智慧。


第三個,佛陀親自作證,說「此是苦,我已知」。佛陀已經如實了知了,表示這個痛苦確實是存在的,佛陀不是隨便宣說,因為佛陀是親自走過來的。


這個三界的逼迫性,我們一般分成兩塊:一個是三苦,一個是八苦。這個三苦是對整個全面的三界而言,把欲界、色界、無色界分成三種痛苦:


第一個,苦苦。苦苦,我們第一個觀察。痛苦的果報是逼迫性的,這個苦苦主要是觀三惡道的痛苦。就是說我們在念佛之前,你要先修觀。我為什麼要念佛呢?因為我沒有念,沒有仰仗這個佛號,就有可能會因為過去的罪業,到地獄受刀山油鍋的痛苦,到餓鬼道受飢餓口渴的痛苦,到畜生道受繫縛打殺的痛苦。所以我們從這個痛苦當中,先覺悟到三惡道的痛苦,這第一個。


第二個,是壞苦。雖然我們有善業,會創造人天的快樂,但人天的快樂有一個問題,它不能持久,總有一天會無常敗壞。你看這個諸天,他到了八萬大劫的時間,時間到了照樣掉下來,所以他情何以堪?你可以想像一個人在這種寂靜的狀態享受了八萬大劫,他死亡當下的恐怖跟失望是多嚴重!所以壞苦是非常厲害的。


人生最重的痛苦,不是說你沒有東西叫痛苦,這不是痛苦。人生最嚴重的痛苦,是你得到以後又要失掉。你看那個破產的人,他受不了要自殺。窮人他不會自殺,因為他習慣了,他從小就是這樣長大。但是你從有錢變成破產,很多人自殺。所以這個壞苦的力量是超過苦苦——這個失壞之苦!


第三個是行苦。這個行苦就比較微細,就是那種身心世界遷流生滅之苦。這個是一般打坐的人、禪定的人才發覺得出來,我們身心世界剎那剎那的流動生滅,相對於涅槃寂靜來說,它也是痛苦。


這個苦苦、壞苦、行苦,從整個修學角度來說,我們的主軸在觀察壞苦這一塊,因為這一塊是我們生命當中沒辦法體驗出來,只有從智慧道理的觀察。


三苦是針對整個全盤的三界而安立的,八苦是針對於作為一個人我們今生的苦。觀察今生的苦,這個大家就容易了解。生老病死四個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跟五蘊熾盛苦。這個五蘊熾盛苦跟行苦有點像,也是生滅遷流的這種擾動相,安立為苦。


這個苦諦,為什麼在整個四聖諦第一個是觀察知苦——如實了知三界的痛苦?因為在臨命終時,我們提起佛號,我們發願,那麼這個佛號的力道,它的動力,來自於你對娑婆世界的厭惡。你看有些人佛號念了很久,他那佛號沒有力量,他沒有力量,因為他根本沒有出離心。不是說你佛號念得多,佛號就有力量,不是這個意思。這是一種出世的道心,就是說,當你不想要急迫地離開娑婆世界的時候,你的佛號自然就沒有力量,這個不能勉強。


所以很多人說,我做功課念佛念到最後,好像只是在做功課,沒有感覺,因為你都沒有給佛號充電。你這佛號是每天拿來做功課,好像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功課而已。出離心,厭離娑婆,就是給每一個佛號充滿了電,讓他的佛號充滿了堅定的力量——我一定要往生!這種力量來自於對娑婆世界痛苦的覺悟,沒有其他方法,就背水一戰,我決定不再來了!你這個佛號就有力量。


佛陀的慈悲,知道我們的心緣太多境會分散。佛陀告訴我們,你只要觀察快樂的部分,觀察它是痛苦,你的出離心就能生起。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當中,對娑婆世界都有一種期待,就是我們的愛取是不一樣。你看有些人,他喜歡財富,有些人追求美色,有些人追求房子,有些人追求名聲。你先把你的愛取的方向找出來,然後觀察它是痛苦的,先把你最重的愛取破掉。


娑婆世界最大的麻煩是說,它快樂中有痛苦,痛苦中有快樂,這個是最麻煩。如果我們把蛋糕跟毒藥切開來,蛋糕放在左邊的抽屜,毒藥放在右邊的抽屜,這個問題很簡單。也就是說,人生如果快樂就是真的是快樂,痛苦就真的是痛苦,那人生就很簡單了,人生的人際關係至少少掉一大半。人生最大的麻煩是它快樂中有痛苦,痛苦中有快樂。蛋糕中有毒藥,毒藥中有蛋糕,這個最麻煩。


我們好不容易過去生積集了很多善業,今生表現出來了,該是你享受的時候,但是你享受快樂時,發覺不是這麼回事,你要付出代價。「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但是你不去享受快樂你又不甘心,人就矛盾了。所以說你只有靠覺悟,你就會想,我應該把帶有過失的快樂去換取極樂世界永恆的功德,這樣就對了,這個出離心轉成一個往生的心。


所以佛陀要你觀苦諦,是要你觀察在你今生當中曾經讓你有過快樂的感受,特別是一種美好回憶的地方,你要知道這些每個快樂都是有毒藥的,因為它夾雜了煩惱跟業力。你能夠把這個快樂當中的毒藥觀察出來,你每一句佛號就充滿了強大的能量,否則你這個佛號就是沒有力量,好像要往生又不想往生,就沒有一個決定性的力量,你就是對痛苦的體驗不夠深嘛。


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了。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說,真正的修行在修道。這個道,將來我們會講到四念處。四念處就像一把刀子,如果三界的苦果是一棵樹的話,刀子是可以把樹砍斷的。但是如果他力道不夠,一個小孩子拿著刀,他是砍不斷樹的,因為他力道不夠,他的決心不夠。必須是一個大人,他有堅定的決心,才可以拿著刀把樹給砍斷。而這個力道,就來自於對痛苦的覺悟。


所以這個地方是——從一個世間的好人,要轉換成一個出世間的道人乃至於往生的道人,第一個工作就是把三界的痛苦這一塊把它觀出來。你只要知道三界沒有一個地方是一個落腳處,沒有一個地方是安穩快樂的地方,你這個苦諦的觀察就成功了。這是第一塊,第一個功課,那麼首先是對三界的一個果報的觀察,三界的果報是不安穩的,是不能當作皈依處的,只能當一個暫住,一個過渡。


佛陀在詮釋逼迫的時候,他是分成三個次第來詮釋。就是應該怎麼來修這個逼迫性呢?首先佛陀指示逼迫的相狀,叫示相轉——「此是苦,逼迫性」。


佛陀用很簡單的比喻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說這整個三界是一個起火燃燒的房子,即使你造了善業,你今生能夠有好的房子住,有好的衣食使用,但是你大方向沒有離開這個起火燃燒的房子。所以你還是在這個起火燃燒當中去吃飯睡覺,這整個結構,這種無常大火的燃燒並沒有改變。所以說,佛陀安立三界的痛苦是逼迫性。這個很重要!


很多人學佛以後,會產生一個錯覺,他以為他不需要修苦諦觀。問他說:「為什麼你不修苦諦觀呢?」他說:「我吃的苦夠多了。」不對啊!佛法講的痛苦,指的是快樂也是痛苦。也就是說,你從人生的經驗當中,所體驗的痛苦只是痛苦的一部分,假設你不修苦諦,你會對安樂的這一塊沒有免疫性。你對痛苦這一塊會有厭離心,但是你不可能在安樂當中體驗到痛苦,不可能!這個只有從道理觀察,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


很多人以為他已經具足了出離心,但是他的出離心來自於他的生命的經驗,所以這種出離心是不全面。因為你生命的經驗只是整個痛苦裡面其中一塊,特別是一種比較逆境的這一塊,但是你不可能從順境當中體驗痛苦,這個你做不到。


你的出離心不完全的時候,你今生所做的善業,你今生所念的佛,它就有漏洞。你沒有把整個三界的漏洞把它填滿,臨命終的時候就變成你的致命傷,因為你這個佛號的底盤不穩定,有漏。


這個苦諦很重要!你一定要從痛苦中覺悟,你那個往生的力量才能夠堅定。你一旦這個痛苦覺悟得不完全,只是覺悟了一小塊,那麼你三分之二的都是漏洞。你臨終的時候,就會跑到快樂的地方去,因為快樂的地方你沒有覺悟到,這就變成你往生的一個破洞,


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我們再講一次,佛陀對於痛苦的定義,不是逆境,而是你只要有逼迫的感覺,這個就是痛苦;你只要有一種不安全感,這就是痛苦。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這個痛苦的定義是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