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照片說明:)精舍師父曾經因經濟拮据所歷經的刻苦生活,負擔至今,從未絲毫減輕。每一位師父把工廠當道場,工作當修行,堅心守護著證嚴上人開創的靜思精舍。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一個已經堅持超過55年的理念,更是實踐。
證嚴上人曾在2016年12月27日的座談中開示:「很感恩,早期的靜思弟子,就是隨師父修行的人,真的是很辛苦。那個時候他們都是連夜趕工,我在他們就不敢,我不在,他們都是連晚上都要趕手工,白天要做外面的田園,平時拿手工回來做,做晚上的,就是這樣的也要做慈濟的後盾。所以精舍到現在,還是全球慈濟人的後盾,這都是信己無私,大家所收的(捐)款,點滴不漏,都是在做救苦救難的事情。」
1966年,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之初,證嚴上人和幾位弟子,還借住在普明寺後方的小木屋。在不到四坪的空間裡,過著簡單而清苦的修行生活,並在此展開了濟助貧戶的慈善志業。
當年因經濟拮据所歷經的刻苦生活,負擔至今,從未絲毫減輕。每位師父把工廠當道場,工作當修行,堅心守護著上人開創的靜思精舍。
常住師父從 1964 至今,做過 21 種手工。《慈師父講古》提到:「拚命在做啊,白天耕作,晚上做手工,趕工的時候還做到晚上 12 點……」
或許這些手工因應著時代而有所改變,但當初的那一念心、那一份堅持,依舊延續在我們心靈故鄉──靜思精舍。
*2
(照片說明:)常住師父種水稻。圖:德慈師父與陳貞如師姊(靜智)到田裡巡視秧苗,並將秧苗插正。
*3
(照片說明:)1968年,常住早期生活的21種手工之一,織棉紗手套。紹雯(左,今德融師父)與紹恩(右,今德恩師父)在工作間操作。
*4
(照片說明:)早期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壓瓶蓋墊片(塑膠片)。右為德安師父、左為德和師父。
*5
(照片說明:)80年代,靜思精舍常住師父代工高週波嬰兒尿褲。在花蓮慈濟醫院籌建期間參訪者增加,常住開銷遽增,師父們常趕工做到晚上十二點。
*6
(照片說明:)1975年,德融師父(右後)與德仰師父(左前)正在製作漏電斷路器。
*7
(照片說明:)1990年,花蓮照顧戶瀧澤敏子(日本太太,中文名字張秀惠)的女兒張滿,從6歲到23歲出嫁前,都以功德會為家。圖為過年前幫德慈師父種植菊花販售,維持常住生活。
*8
(照片說明:)80年代,靜思精舍常住師父代工高週波嬰兒尿褲。在花蓮慈濟醫院籌建期間參訪者增加,常住開銷遽增,師父們常趕工做到晚上十二點。德慈師父(右前)、純賢師父(右後)、德如師父(左後)。
*9
(照片說明:)1985年,志工品管瓶蓋墊片(塑膠片)。
*10
(照片說明:)1990年,常住二眾所做的蠟燭在燃燒時沒有燭淚,因此稱作「不流淚的蠟燭」。常住二眾利用養樂多空瓶做為模型,將煮開的原蠟加入顏料,趁熱倒入養樂多瓶中,並迅速將香支插入,待冷卻後,再割開瓶子取出蠟燭。
*11
(照片說明:)靜思精舍常住生活奉行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清規,德慈師父向佳民村長借牛和犁,來耕種在地藏王廟後方的五分旱地。(攝影者:黃錦益,日期:19891122)
*12
(照片說明:)90年代,衣坊間德仰師父正在縫製嬰兒鞋。(攝影者:黃錦益)
*13
(照片說明:)90年代,陶藝坊德慈師父(右)、德恆師父製作手拉坯。(攝影者:黃錦益)
*14
(照片說明:)衣坊間德仰師父正在縫製嬰兒鞋。(攝影者:黃錦益)
*15
(照片說明:)1996年,靜思精舍常住生活,德和師父曬花椰菜乾。(攝影:德懋師父)
*16
(照片說明:)1996年,靜思精舍常住生活,德定師父曬菜乾。(攝影者:德懋師父)
*17
(照片說明:)靜思精舍常住生活,炒豆機用來烘乾薏仁和黑豆、黃豆。德懋師父(左)(攝影者:黃錦益,日期:19960317)
*18
(照片說明:)靜思精舍常住生活,挑檢薏豆粉原料穀物中的沙石。(攝影者:黃錦益,地點:靜思精舍,日期:19960317)
*19
(照片說明:)靜思精舍常住21種手工,做嬰兒鞋。(攝影者:黃錦益)
*20
(照片說明:)1985年,靜思精舍常住生活,21種手工之一,常住二眾代工塑膠花。
*21
(照片說明:)靜思精舍21種手工,大殿旁的曬豆場,常住利用好天氣,趕緊將豆子搬出來曬太陽乾燥。(攝影者:黃錦益,日期:19920913)
*22
(照片說明:)1995年,靜思精舍21種手工,在大殿旁曬豆場,常住師父把握晴天曬豆子(薏豆粉原料)。(攝影者:黃錦益)
*23
(照片說明:)「見證慈悲、深耕人文」靜態展;展示靜思精舍常住師父早期21種手工之糊水泥袋、嬰兒鞋及養樂多蠟燭。(攝影者:張阿英,日期:20060519)
*24
(照片說明:)靜思精舍常住21種手工,60年代精舍師父織棉紗手套。(攝影者:黃錦益)
*25
(照片說明:)靜思精舍常住21種手工,60年代精舍師父編織毛衣以維持精舍日常開銷。(攝影者:黃錦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