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看,佛陀講十二因緣,是怎麼能夠讓一個人悟道呢?我們簡單地把十二因緣的整個內涵解釋一下。
這個十二因緣它牽涉到的是三個生命:第一個,你過去的生命,你的前生;第二個,你的今生;第三個,你的來生。它把生命的因緣切成三塊:過去的因緣、現在的因緣跟未來的因緣。
那麼過去的因緣有惑業,煩惱跟業力,就招感今生的果報。這是一重因果,就是過去的因招感今生的果;你面對這個果報的時候,又動了一個新的煩惱,煩惱也就推動你的業力,去招感來生的果報,這又是一重因果,就是今生的因又招感來生的果。所以這個十二因緣就構成了三世兩重因果,就是在三個生命當中形成了兩種因果的輪迴:你過去的因招感今生的果,今生的因又招感來生的果,是這樣的一個情況。
先看看我們過去是怎麼來的——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過去生有兩個因緣讓我們來投胎。先看第一個」無明」。
無明為過去煩惱之總稱,體即是癡,迷闇為性。由此無明妄動,眾生輪轉世間,故為生死之本。
這是一切輪迴的根本。什麼是無明呢?就是煩惱。它的本質是愚癡,就是心中的一種迷惑闇鈍。因為你內心沒有智慧,所以你就只好跟著感覺走。這個感覺的刺激,就產生了無明妄動,使令我們在三界流轉,故為生死的根本。
在《楞嚴經》,有一位阿羅漢尊者問佛陀:您老人家說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本來清淨,我們本來清淨怎麼會搞得現在變成業障凡夫呢?這怎麼回事呢?佛陀說:就是一念的無明妄動。這個無明妄動,你不要把它講得很深。蕅益大師說,無明,無始的無明妄動,就是你現前的妄動,你現在還是在操作的。
這個妄動,我們解釋一下。
六祖大師他開悟以後,在獵人隊混了十六年。因為他因緣沒有成熟。他師父五祖弘忍大師當年曾付囑他:你現在不能出來弘法,你跟眾生的因緣還沒有成熟。十六年後他知道差不多了,他從山上下來,就到了廣州的法性寺,正好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突然吹了一陣風,諸位都知道講經的法師,他都有供那個幡或者幢,風一吹的時候,風起幡動,兩個僧人就爭執開了。一個說:」因為有風,幡才動的。」另外一個說:」不對!因為幡動,所以帶動風。」兩個人為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吵起來了。
六祖大師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這個是禪宗很有名的公案。他就因為這句話,讓講經的印宗法師聽到了,就把六祖大師延至上席,微詰佛法奧義,見六祖大師言簡理當,印宗法師就說:」這個人不是一般人。」方知是六祖,於是就請他陞座,為他剃度,願事為師。六祖由此開東山法門,禪宗由此而盛行於天下。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是什麼意思?
我們先不談現在的內心世界,因為我們現在的內心世界,已經搞得亂七八糟了,我們先看看我們原來的世界。
其實我們本來的相貌是平等的,叫一真法界。但是突然間我們產生一念的攀緣心,我們認為在家裡面待著是不快樂的,就離家,《法華經》說的離家出走。我們突然一個想法說,我應該向外攀緣才對。結果這個想法起來的時候,就一念妄動。一念妄動以後,這個世界就產生了對立,我相人相的對立。
本來這個世界其實沒有好壞,那樣就是那樣。你說咖啡這個東西比較好喝,那是你自己想出來的。身為一個咖啡,它表現出它的假名假相假用,它就是它的作用嘛。所以我們平常在」用」事情的時候,太多的妄動就把世界分割成對立,有對立就有愛憎取捨,就會去造業了。人世間為什麼搞得這麼複雜?就是我們心亂動。本來是無一物,是我們自己去惹塵埃。
所以你要看完《楞嚴經》,你會知道,凡夫的生死流轉是我們自己找的,自找麻煩。在平等法界當中,我們自己要把它切割成:這個是我喜歡的,這個是我不喜歡的,一念妄動以後產生對立。對立以後,你就刺激你的貪愛跟厭惡,喜歡的就貪,不喜歡的就討厭,就產生了你的煩惱跟業力。所以這個是整個生死輪迴的根本。
從這個地方來看,念頭動得越厲害的人,你就可以想像十二因緣的力量是比較強,生死業力比較強,這個是整個生命的一個關鍵的開關,就是自我意識,一種對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