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一0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104
請掀開經本第二百五十五面,倒數第二行,請看經文:
經【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這一段經文是解釋不但要離相,這個「見」,就是離的這個念頭也不能有,離也要離。為什麼不能有?這段經文把這道理說出來了。在這個地方我們又讀到「即非、是名」,這裡面的意思很深很廣。大家請看註解:
【是名,約相,從相上說的,從緣起上說的。即非,是從性體上說的,約性空義說。我人等見,皆為緣起之幻相。此佛說我見之真實義。】
這樣的句子,前面也曾經讀過,但是前面的意思淺,後面的意思就深了。為什麼說前面淺、後面深?前面教我們離相,所說的重點都是在離相。後面所說的,我們明白了,原來所有一切相都是虛幻的,都不是真實的;不但外面境界相是虛妄的,我們起心動念能緣的這個相,也是幻而不實,這個意思的確進了一步,又深了一層。我見,說一個我見,就把所有一切念頭都包括,一切念頭總不外乎這四大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見」就是你有這個念頭,有這個意念。
【我見是無明本】
佛法裡面常給我們說,凡夫有三種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最細、最難斷;斷塵沙煩惱的,無明煩惱還在,何況斷見思煩惱的。無明破一品就證一分法身,所謂是法身大士,也是我們經上講的諸佛如來,這要破一品無明才行。由此可知,念頭就是無明,就是無明的根本。法身大士跟平常人有什麼不一樣?不一樣的就是他沒有妄念。底下一句是佛在《楞嚴經》上說的,告訴我們什麼叫無明,這也是富樓那尊者問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明:
【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知見立的是什麼知?就是此地講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楞嚴經》上這兩句話真的很不好懂,什麼叫知見立知?前面這個知是真知,是般若真知,人人都具足,每一個人都有真如本性,你怎麼沒有真知?佛知佛見,佛知見個個人都有。你要不相信,我們舉個例子,你立刻就明白了。我現在坐在這講台上,你們大家都看到,不是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嗎?你並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這個時候你的見就是佛知見。你要起一個念頭,這上面坐的是淨空法師,完了!你起了無明。你在這裡頭立一個知,這就錯了。為什麼立一個知就錯?本來沒有名,你怎麼給他搞個名字?本來沒有相,你怎麼著了相?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只要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說你有沒有看清楚?有沒有聽清楚?一樣看清楚,一樣聽清楚,那就是第一個知,佛知。法身大士,也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他們能夠永遠保持這個境界,也就是說六根起作用,他能保持著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那個知見是真知、正知正見、佛知佛見。沒有見到法身以下的菩薩,就像《金剛經》上說的,它底下立一個知,在知見裡面又建立一個知。你看前面擺的,這是花,這是紅色的,那是黃色的,那就完了,愈迷愈深。原本沒有這些名與相,沒有這些分別執著,我們錯就錯在這裡。一有分別,一有執著,你就起煩惱了,貪瞋痴慢跟著起來,連著起來,這個麻煩大了,這就叫立知。所以我們知道,諸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所謂第一個念頭、第一見,我們第一眼看是正知正見,到第二眼就變了,就起心動念,就分別執著,那叫立知,這就是無明,這叫根本無明。無明在哪裡,我們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無明起來了,那就有三細六粗,就有十法界,就有六道輪迴,就這麼一樁事情。底下說:
【為成凡之由。破我見是智慧光,乃成聖之路。此中所說,正是的示修功。】
「的」是的確,確確實實指示我們修行真正的功夫:破我見。破我見就是於一切境界當中,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比登天還難,你不相信,試試看,你有沒有辦法做到?我不分別,已經分別了,分別不分別;我不執著,已經執著了,我已經執著,太難了!道理我們明白了,事實也搞清楚了,實在做不到,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除這一條路之外,給諸位說,沒第二條路好走。你要不信試試看,你在一切境緣當中,試試看能不能真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起心動念就有十法界,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分別執著,那麻煩大了!在十法界裡面又變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分別執著變出來的。
【佛說一切法,不外兩義。】
總而言之,佛為眾生說一切法,歸納起來不外乎二義。
【明性、明修是也】
這四個字也可以說,把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包括盡了。佛指示我們,就是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不是外面真有的,自性變現出來的。又告訴我們:性體是空寂的,是遍法界的,性體的作用無量無邊,那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能,我們才曉得,自己智慧、德能樣樣都是無量無邊。佛要不為我們說出,我們怎麼會曉得有真如本性?不知道!不曉得自己智慧、德能這樣的深,這樣的廣,不知道!佛說這些經典,為我們顯示出這樁事情。他說,我們也聽明白、聽懂了,雖然有這樣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現在還是迷惑顛倒。這個智慧怎麼失掉的,如何再恢復過來?那就是修。教給我們的方法,《金剛經》上講的是原理原則,方法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處而異,所以方法就多了。我們常聽到八萬四千法門,法就是方法,門是門徑,有這麼多。又聽說法門無量,那就更多了。
是不是真的無量?真的!真正無量。無量的法門有一個不變的原則,無量的法門可以把它歸納到這個原則,這個原則是覺正淨。無量無邊的法門,歸到最後講到修行,不外乎這三個原則。這三個原則實在講,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好像我們到這個講堂來,諸位居住的地方不一樣,四面八方來到這裡,最後你進入講堂。講堂只有三個門,最後就從這三個門,你從哪一個門進來?覺、正、淨三個門。這三個門任何一門進來都行,功德都一樣,而且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沒進來是三個門,不一樣;進來之後,三個門原來是一樣的。
一般說來,性宗、禪宗他們走的是「覺門」,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走這個門。這個門,古人常說,上上根人他才有這個能力。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給你講四相是錯誤的,四見也是錯誤的,都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一類根性的人,聽到這個話,妄想分別執著馬上就斷,他就成功了。就像《圓覺經》上所說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他從這個門進來,這個門快!如果不是上上根人,這個法你給他講,沒用!像我們這種根性的人就沒用。《金剛經》雖然講得這麼詳細,講了這麼多天,一個開悟也沒有,一個見性都沒有,這就說明我們不是這個根性。不是這個根性,聽聽《金剛經》也有好處,聽聽他們上根、利根的人是怎麼修法。他們能夠依照這個方法修到明心見性,我們沒有辦法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聽聽懂得了有好處,對於世出世間法的情執會淡幾分,不會那麼堅固的執著,總會少了幾分;少了幾分,對念佛就幫助很大。這也是我們這一次講《金剛經》目的之所在,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我們沒有徹底看破,沒有究竟放下,只要看破幾分,放下幾分,對於念佛往生就有幫助。這是說覺門。
其次,我們講「正門」。「正」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就是佛知佛見。佛的知見在哪裡?所有一切經上所講的都是佛知見。佛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佛為我們的說法,佛知佛見,在經典裡面。我們依照經典理論、方法來修行,有次第、有淺深慢慢來學習,這就是所謂「教下」,禪宗以外。像天台宗,天台宗是根據《法華經》,賢首宗是根據《華嚴經》,三論宗是根據《中論》、《十二門論》,以後又加上《大智度論》。法相宗的東西比較多,有六經十一論。這些宗派都是依據佛的經典,把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修正過來。經典是標準,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拿著經比照比照。我們的想法、看法跟佛不一樣,要把自己的想法、看法捨掉,學佛的想法、看法,用這個方法,教下用這個方法。這樣的方法,中下根性的人都行,但是時間很長,像讀書一樣,有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按部就班來,循序漸進,能得好處,能得利益。這是走正門的,但是要真正幹,真正相信佛,把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捨棄掉,向佛學習。
第三個門是「淨門」,我們淨土宗走這個門。除淨土宗之外,密宗也走這個門,密也是修清淨心的。我們為什麼今天把密捨掉,單單提倡淨土?這裡面有道理的。淨土宗講的淨,是離開污染的淨,容易得到。所有一切污染我不沾邊,我離開它,我得到清淨了,這個容易。密宗那個淨是高級的,不離開污染他也清淨,這個事難!我們把名聞利養捨棄,不貪;他金銀財寶一大堆,天天在那裡玩,那個不貪,那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得到的。所以密是最高級的修學方法,如果你沒有這個功夫,你要學它,沒有一個不墮地獄的。你造罪業,那還得了!一般人不懂得,一窩蜂去學密,為什麼?密又不要吃素,雞鴨魚肉照吃,也不要斷淫欲,正合現代人口味,大家一窩蜂都去了。諸位要曉得,他在這裡頭得清淨心,他吃肉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他那個吃行。你給他一碗大便,他照吃。為什麼?他也不起心動念,他也沒有分別執著,那真清淨!你盛一碗大便他不吃,肉給他,他吃,保險墮地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要知道。我們淨土宗的淨,我們有選擇的;不像他,他那個沒有,他是高級的,我們比不上他,他是真清淨。
現在密宗傳得很廣,學的人很多,我沒有學過。我的老師是密宗的大師,他教我三年,我的佛學基礎是他老人家一手給我奠定的;但是他沒有傳給我密法,我對於密裡面的內容知道得很多。黃念祖老居士他是學密的,他本身就是金剛上師。我們見過幾次面,也深談過這個問題,他直截了當告訴我,在今日之下已經沒有密宗的根器了。我聽了這個話,我覺得這個人是一個善知識,不騙人,很難得!他告訴我,在中國大陸這四十年來,修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真正修成功。哪六個人?他沒有告訴我,我相信他講的話不會錯。因此他遇到學密的這些同修,都教他加持三部經。他的《淨土資糧》,《淨土資糧》是個很小的小冊子,因為太薄了,我把他的《谷響集》,兩樣東西合印在一起,後面是《谷響集》。《谷響集》就是老居士應酬學密這些同修們的開導、書信。他裡面所講的都是勸人的,學密一定要加持《無量壽經》,要讀誦《彌陀經要解》,要讀誦《普賢菩薩行願品》,他教他們念這三樣東西。這也是老居士的苦口婆心,知道你密學不成功,念這個經求生淨土。我們常講淨密雙修,諸位要知道,淨密雙修是看到學密不能成就,想在淨宗拉你一把,是這個意思。你們不能聽錯了,好了!我也來淨密雙修,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專一你才有把握,你搞兩門,你的精神、時間都分散掉,能不能往生都成問題。密是靠得住不會成就的,不太可能的。所以真正善知識他會觀察,你不是這個根器,不會傳給你的,這個要知道。
所以我們讚歎它,不學它。跟禪宗一樣,我讚歎禪宗,我不學禪宗。為什麼我不學禪宗?我自己知道我不是那個根性。禪宗不要說是很高的,最起碼的禪出不了三界,初禪天;四禪八定,這是初禪,什麼樣的功夫?諸位曉得,到了色界天,欲界就丟掉了。什麼是欲?財色名食睡這五樣東西擺在你面前,你還動心不動心?不是「我出家了,我都離開了」,那不行!念頭上還有,你還是欲界,色界天沒有資格去,這才知道禪難!禪要把欲丟掉,這還是最起碼的、最低級的功夫。往上面去,愈往上去,功夫愈高。我想想,做不到。《金剛經》是禪宗的經,我講的也不比哪一個學禪的人差,禪宗祖師《語錄》我講過很多,《壇經》也講過好多遍,口頭禪我比他們都行。你要問我自己呢?我做不到,我能夠講得很清楚,我做不到。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雖然我不要了,還會動念頭,還會動心。不能欺騙自己,欺騙別人有罪,欺騙自己是罪上又加罪,那怎麼能成就?所以想一想,禪跟密門檻太高,我們確實沒有法子,再回過頭來老實念佛。想一想這個法門有把握,行!我們這一生當中真能成就,這是走淨門。這是說修行,我們舉這三大綱領就夠了。每一個法門裡面,每一個宗派那些常識要知道,你知道了,你不會被他們迷惑,不會被他們動搖,這個很重要。自己選定了一門,就一門深入,這才能有成就。如果不了解狀況,世俗人常講「幹一行,怨一行」,看到別人好像都比自己高。這是世俗的觀念,有沒有?確實有,我們自己也有。如果存這種觀念,你這一生的修學沒指望。為什麼?沒有信心。你的心浮動的,總是在動搖,總是在每一個法門去試探試探,你這一生有多少光陰?那個空過了,浪費掉了,非常可惜。所以要緊的是選定一門,然後就一門深入。
【且一句法中,說性必兼有修,說修即攝有性。】
這是佛說法,即使小乘經裡面也不例外。一切經中,說性,一定有修行方法,如果沒有修行方法,佛說的經就不圓滿,一定有修行方法。說修行方法一定講到理論,有理論的依據,理論的依據就是自性,自性是理論的依據。最明顯的是《彌陀經》,諸位都念過,裡面所講的都是事、都是修,《彌陀經》字字句句裡頭都有性、都有理。我們沒看到,那是我們看得太淺,沒有看到它的深度。你看看蓮池大師的《疏鈔》,你就懂得。蓮池大師把這樁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為我們交代出來。每一個小段講到最後,到最後一段稱性。稱性是什麼?說性。《彌陀經》說的是事,它有理;說的是修,它有性。同樣的,《地藏菩薩本願經》也是如此,你從頭看一看,像看故事、看小說一樣,全都是講事,裡面有很深的道理,我們讀經要能體會。研教,研教就是講經要把它講得透徹,凡是佛講事的這些經,你要把理論說透徹,大家對這個事就相信,就不懷疑了。講到理論的經,就像《金剛經》講理論,理講明白了,要怎麼個修法?你要不把修行的方法交代清楚,「這個道理我不會用,我用不上!」《金剛經》的原理原則能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那你就稱菩薩,就不是凡夫。要不要學著會用?要。學的多少不拘,學的淺深也不拘,當然你愈多愈好、愈深愈好。沒有這個能力,淺一點也好,少一點也好,都能得利益。
我在講席當中跟諸位報告過,我們要想把《金剛經》的原理原則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有一個好樣子,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那就是《華嚴經.入法界品》,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但是我們今天講「普賢菩薩行願品」,你們的概念當中就是薄薄的一本「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不是的,我給你們講的「行願品」不是這一份,這是《普賢行願品》最後的結論。它的全經有四十卷,現在流通的這個本子是四十卷裡面第四十卷,一卷,前面還有三十九卷,這三十九卷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有五十三位法身大士,就是《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如來,他們做給我們看,他們表演。這五十三個人,包括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人家是如何把《金剛經》的道理、方法,應用在他的生活當中,應用在他的工作之中,不管做哪一個行業都用得上。你會用了,你是菩薩。菩薩不一定要出家,五十三位法身大士是大菩薩,示現出家相的只有六位,其他的統統是在家的法身大士。所以《四十華嚴》實在講應當要提倡,不提倡我們沒有樣子。《四十華嚴》這五十三參是學佛的樣子,人家表演給我們看。
這個經本註解,《華嚴經》註解是很少,自古至今完整的註解只有兩種,都是唐朝的,清涼大師的《疏鈔》,李通玄居士的《合論》,現在流通的就這兩樣。清朝道霈大師,是福州鼓山湧泉寺的住持,他將疏跟論合起來,重新編了一個本子,叫《華嚴經疏論纂要》。這本書我們已經印了三次,最近大概有一千套會送到此地來,而《四十華嚴疏》將來也會有書送到這邊來,至少有一千套要送到這邊來。即使沒有人講,也應該要讀讀,讀不懂沒關係,多讀。古人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要有耐心的去讀誦,對我們的修學會有很大的幫助。說修學有幫助,對我們的生活有幫助,對我們的工作有幫助,這是現前的利益,對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有幫助,將來的利益、永恆的利益。這個地方把要緊的經義說出來,是教我們讀經、聽講要如何去體會。所以底下講:
【若不知如是領會,其於佛法終在門外。】
這是真的。多少人學佛,學了一生都在門外沒進來。學佛學一輩子,問他佛是什麼?他不知道,答不出來;問他修什麼?他也不曉得,盲修瞎練,所以一生時間浪費了,精力浪費了,一無所成,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理性當於差別中見平等】
你怎麼見性?你怎麼能體會到甚深的義理?這裡給我們講的原則,講得非常之好,簡單扼要。平等是性,差別是相,從差別相裡面,你要是見到平等,你就見性了。相宗告訴我們:轉八識成四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末那是什麼?執著。第六意識是分別,不分別了,那就是妙觀察智;不執著了,平等性智。我們要想明心見性,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學不分別,就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不執著,就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這個在相裡就見性了。禪宗是不說出來,教你悟;你要不悟,那個香板就下去了。當然老師父要用棒喝來打你,也是看清楚,這一棒下去把你打開悟了,你就覺悟了。像我們這種人到禪堂裡,那個老師父打不打?不打。為什麼?打死也不開悟,那就有罪過了。他打了,你真的開悟,那就要打。宗門用棒喝,教下講演,宗門教你悟,不跟你講。你悟了之後,給你作證,證明你沒錯,你的見解沒錯,所以方法、手段不一樣。
有一些人很迷惑,我在台灣就見到了。師父拿著香板打幾下,就把這一身的業障打掉了。我聽了很懷疑,那個香板一打,業障就打掉了,還有不少人拿著紅包供養,請師父打,師父當然歡喜,愈打紅包愈多。那個業障有沒有消掉?我看不見得。消業障是我們學佛的人時時刻刻掛在心上,總是想盡方法去消業障。可是諸位要明白,什麼叫業障?我業障很重,問你什麼叫業障?不曉得。業障在哪裡?我在講席當中講得很多,業障就是煩惱,就是妄想,妄想分別執著那叫業障。老師父打你幾頓,你是不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如果都沒有了,那有效,一打業障真的就消掉了。如果打了之後,還打妄想,還分別執著,那就沒用!愈打業障愈多,業障不是那麼輕而易舉可以打掉的。宗門用這個方法他要觀機,看你自己功夫將要成熟還沒成熟,就差那一點,用這種特殊的手段,這個棒喝下去之後,叫你一下子就驚醒,這個可以,不是隨便打人的。所以宗門的手段不一樣,也沒有一定的方法,完全是觀機,應機施教。因此那個手段不能學的,我們沒有那個本事,對象也不是那一等人,單單學那個樣子,那還得了!那就造罪業了。理與事都要搞清楚,我們還是在教下用功夫。
淨宗的方法,就是用一句佛號老實念,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妄想分別執著起來不要怕,是正常的。你是凡夫,你要不起妄想分別執著,你是佛菩薩了,那就不是凡人。凡人當然會打妄想,當然有分別執著,所以起來不要怕。這是古德教給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悟要是遲了,你這個妄想繼續不斷的打,那個麻煩就大了,那造業了。妄想一起來,你馬上覺悟了,我現在又打妄想,你覺察到了。覺察到,用什麼方法對付它?阿彌陀佛。心裡頭佛號馬上提起,把那個妄想執著趕走了;換句話說,用阿彌陀佛這一個念頭,代替所有一切的念頭,用佛號取而代之。這個佛號是不是妄想?佛號不是的。一切都是妄想,唯獨憶佛念佛不是妄想。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我們真如本性的德號,念這一句佛號是念真如本性,這是理。大家都會念,不明這個理,所以雖念與理不相應。也曾經聽過,「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一念也好,念念也好,都不相應。為什麼不相應?不明瞭這個理,明瞭這個理就會相應了。只要把煩惱雜念念掉,清淨心就現前了。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清淨心一現前就相應,此地講的從差別裡頭見平等,平等當然就清淨,清淨就平等。
【修功當於平等中見差別】
平等、差別兩邊都不著,這是講修行真實的功夫。由此可知,這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原理原則,兩邊不著,兩邊不離,這就是諸法如義,法法皆如,你就見到了。
【佛之開示,往往約一事以明理。】
佛菩薩講經說法,我們在一切經裡面都看到,《金剛經》這個例子就很多,舉例只舉一個,只說一樁事,可是諸位一定要曉得,這一樁事、一個理,通一切事、一切理。不只是聞一知十,聞一知十不行。世間人是聞一知十,這個人是絕頂聰明,學佛還不行;學佛是一聞千悟,十跟千差很多,一聞千悟。一聽,聽到一樁事,所有一切事情都明白、都通達,這才行。
【而其理實貫通於一切事。】
從一樁事情說明這個道理,理貫通一切事。
【若聞法者,不知如是貫通,是只見差別而不見平等,豈能觀其理而會於性乎。】
學有善學、有不善學;我們今天講,善就是會學的,有不會學的。會學的人,快,很快!會學的人是學它的理,因為理能夠貫通一切事。不會學的人學事,那個很苦,學一樣會一樣,再學一樣會兩樣,事無量無邊,一生一世學不完,學得累死了。所以,一定要會學。會學基本的條件,心要清淨,不能有成見,不能有懷疑,這是兩大障礙。佛在經上常講,「疑」為菩薩的大障礙,對菩薩都產生大障礙,何況我們初學的。決定不懷疑,所以要保持一個清淨心,清淨的信心、真誠心,這是我們修學基本的條件。然後再加上細密的觀察,你要細心去體會,粗心大意不行。
我過去學佛,進度非常之快,我自己就具備這麼個條件。我對老師有信心,縱然老師教給我的,我不知道它的意思,我也不懷疑,我也相信他,我相信老師不會害我,我會照他的話去做。我有這麼一個好處,所以老師肯教。我學習很細心、很專心,所以老師教給我的方法,跟別的同學不一樣。最明顯不一樣之處,是老師不准我寫筆記,這是最明顯的,其他同學們聽經寫筆記,老師從來沒有說不對,從來沒有講過,老師也看到他們一面聽一面寫,我就是不可以寫。這就是根性不相同,教學的方法不一樣。老師要求我,聽經聽教理,他告訴我好處是理通一切佛法,一部經通了,所有經都通,這個方法的確是好。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體會教義,義比理次一等,義能夠貫通,與這個經相類似的能通。譬如淨宗的義理,淨土五經一論沒問題,你聽一部經,這五、六種東西都貫通了。不是聽一部學一部,那個很糟糕!那個教的人很辛苦,學的人也很辛苦。如果是教理,那就廣大了,不僅僅限於淨土宗,所有一切宗派的經典,乃至於世間法都通了。所以要懂得體會它裡面的理,理能夠會於性,這個很要緊!學佛最終的目標在明心見性,這是正確的目標,這是大方向,一定要把握住。
在這個地方,希望同修們能夠細心去體會,確確實實能得大受用。不過這些事情,如果自己根性稍微差一點,要懂得培養。所以實實在在說,我學佛如果不跟章嘉大師三年,到台中去也學不到東西,成就也不簡單。章嘉大師教我什麼?教我看破、放下,這對以後的修學幫助太大了。能看得破,你的知見圓了,你不執著,你沒有成見;能放得下,你自在,你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對於修學幫助太大太大了。所以不能看破、不能放下,是嚴重的障礙。我一學佛,章嘉大師就教我這個方法,從哪裡做起?他老人家教我布施。我那個時候的好處,跟他老人家第一次見面,他講的話我就相信,回來之後真布施,就真幹。以前很小氣、很吝嗇,那就學,咬緊牙根去學布施。什麼都能捨,這才知道自在!捨了有沒有?給諸位說,愈捨愈多。這裡捨了,那邊又來了,愈捨愈多,但是要記住,愈多愈捨,非常重要。捨財,財就來;捨法,法就來,佛講的話我們在生活當中證明了,沒錯。財布施得財富,愈是施得多,愈得的多;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們今天同學很多都是吃長素的,素食就是無畏布施,不吃眾生肉了,修慈悲心,這是無畏布施。諸位同修在家,我希望你們無畏布施裡頭多施醫藥。我不知道新加坡的制度如何,如果有貧病之人生病,病苦有困難,你幫助他,幫助他的醫藥費,布施這個有好處,什麼好處?得健康長壽。
有很多人,我聽這個話的時候感覺得莫名其妙,什麼事情?就是自己要準備一筆錢,做自己的醫藥費,準備自己生病,你說糟糕不糟糕!你想他會不會生病?他一定會生病,他醫藥費已經準備好了。所以人家問我,我今年七十歲了,沒有生過病,沒有進過醫院,醫院裡頭沒有我的病歷。我為什麼不生病?我沒有醫藥費。我的醫藥費布施掉了,沒有醫藥費。有醫藥費的人可以生病,沒有醫藥費的人不能生病,你要懂這個道理。所以你布施醫藥,我的病別人代我生。佛說這個道理,愈想愈有道理。所以何必替自己留一筆醫藥費?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老想著病,沒病也想出病來,所以這是一個不健康的思想、錯誤的思想。你自己想要健康長壽,多幫助苦難的人,你得健康長壽。
《金剛經》講了這麼多,可以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是在《金剛般若》,我們得了這兩句結論,因果不空,善有善果、惡有惡報,絲毫不爽。你要想得財富,財布施;你要想得聰明智慧,法布施;你要想得健康長壽,無畏布施。三種布施,我們在印經裡頭,印經三種布施具足。你印經書,你要財,財布施;印出的經本,經本是佛法,法布施,內容是法;眾生讀了經,明白佛的道理,無畏。所以這一樁事情裡面,三種布施都圓滿了。
我今天晚上來遲一點,這邊弘國素食的老闆請我吃飯,請了很多次,沒有法子推不掉,我說下不為例,耽誤時間。我聽說這個老闆給伙計們說,指我說這個法師印很多經書送人,到處送人。別的法師有了錢買房子、買車,我沒有房子也沒有車。買房子、買車,他還想住在這裡,他還不想走;我不要房子、不要車,我想到極樂世界去,我不想在這世間住了,我們的目標、方向不一樣。這個地方的錢沒用,帶不去,所以有了錢,趕緊印經,讓大家共享。剛才說過,這個做法,三種布施一次就完成。這個理我們要透徹、要明瞭,事上我們才熱心去做,才真正去做。弘法的人你能夠這樣做,法緣殊勝,法緣是結的。前面我們也曾讀過,緣應當了的要趕快了,應當結的可以結,與一切眾生結法緣。
【本經說即非是名處甚多】
這種句子很多。「即非是名」意思前面說過,此地提醒我們:
【聞者便當領會其中道理,原無二致。】
不能把即非跟是名看作兩樁事。你要是看作兩樁事情,你也在門外,你沒入門,它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為什麼兩個說法?兩個說法便於你體會,一個說法你不能領悟。這兩種說法,你在當中體會,你就悟入進去了,這是說法的善巧。從差別當中你去體會一如,去體會這個意思,這叫會聽。
【即非,約理體之性,以明本空。】
體是空的,根本是空的。
【是名,約緣生之相,以明幻有。】
因緣所變的現相,現相有沒有?當然沒有。為什麼沒有?體沒有。體沒有,相怎麼會有。就像前面所說的:「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怎麼來的?微塵眾聚集起來的,微塵眾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世界哪裡會有?佛雖然在經上講,一剎那九百生滅,佛用這個來說明一切萬物的現象。這個相是怎麼來的?一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其實不止九百,剎那百億、千億、萬億都不止,這是真的。佛為什麼不這麼說?這樣說,人更不懂了。說一剎那九百生滅,一般人還能想像得到;如果說是萬億、億億,這個太難想像了,真的是萬億。由此可知,所有一切現象,確確實實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個跟你說實話。由此可知,即非跟是名豈不是一個意思嗎?這叫佛法。如果說「即非、是名」是二法,六祖講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諸位要曉得,宇宙人生萬事萬物都是一法,不是二法。眾生跟佛,你說是二、是一?眾生跟佛要是二法,那就不是佛法了。生佛不二,這是經上聽說過、讀過的,不二就是一。性相不二,理事一如,盡虛空遍法界它圓融了,它是一不是二。
你要能從這上體會到,你的大慈悲心就生起來了。慈悲心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愛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沒有差別,這裡頭沒有分別執著,一律平等,大慈悲心自自然然就生起來了。我們今天大慈悲心為什麼沒有?不知道宇宙人生是一體,不曉得。為什麼是一體?同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都是真如本性變的幻相,會相歸性就是一體了。你著了相,分別相、執著相,相千差萬別,你見不到一,見不到一如,見不到平等。如果在差別相裡面見到一如、見到平等,才曉得萬法歸一,一是自性、一是真如、一是本體。實在說,「歸」這個念頭都很粗,都不應該有。萬法本來就是一,哪有什麼歸不歸!今天我說這個話,諸位聽《金剛經》聽了這麼多,我想你不會反對,你會點頭。經沒有講到這個地方,我這樣講法,懷疑的人就多了。為什麼祖師大德說萬法歸一,你說歸還不對,「歸」還有問題?我們《金剛經》讀到這裡,就曉得那個歸是勉強說的,你要執著有一個歸就錯了,它本來就是一,所以無所謂歸與不歸。底下說:
【即非是名並說】
這是佛在《金剛經》上常用這個方法,他的意思是:
【明性相不一不異,法法皆然。】
性相是一,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事就是理,理就是事,確確實實是一不是二,即非、是名連在一起講,教我們體會這個意思,也就是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不能說一,也不能說異。你要是明白了,也可以說一,也可以說異,明白人怎麼說都行,他不迷,他了解狀況。說一,是從性上講,從理上講;說異,異就是不一樣,從相上講,從事上講;非一非異。如果明白人,你說一切現象是一,行不行?行,講得通。古人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看到金器,那個樣子太多了,現在同修們常常戴的耳環、戒指、手鐲、項鍊,常常戴的,這個都不一樣,名詞都不相同,這是異。說金,同!全是金的,金就是器,器就是金。即非、是名合起來說,教你了解真相。一法如是,法法皆然,沒有一法不如是。我們把器比作相,把金比作性,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就是這個意思,叫你體會這個意思,認識一如,認識真相。執著一邊都錯了,都不如。執著金,執著這個體空性,這個不如,有體無用;執著相也不如,有用無體。必須要面面俱到,你才看得圓滿、看得真切,沒有看錯,才能得真實的受用。底下說:
【即無論何法,皆應明瞭此理,兩邊不著,銷歸平等之性體是也。】
這個重要。所謂法身大士,就是他們能在一切法中見性。這個講法是佛門的術語,現在人初聽感覺得很玄,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我們講得通俗一點,講得淺顯一點,在一切法裡頭見到它的真相,這句話大家好懂。但是真相是什麼,還是一個問題。為什麼?你沒見到,你見到當然就懂了;沒見到,學!好好的學習。依照《金剛經》的道理、方法,縱然見不到,多少也能得一點消息,對我們就有好處,至少增長我們的信心,這是最低限度的利益。在功夫上,理事都搞清楚了,你就都不會執著了,差別的相不執著,平等的性也放下了,心得清淨,心得自在,這就是銷歸平等之性體。
【修行功夫,可概括為觀門(理觀)、行門(事修)。】
這是我們佛法裡面常講的觀行,一講到修行,觀行是修行的總綱領、總題目。每一個宗派、每一個法門,觀門跟行門的內容都不一樣,但是總題目是一樣的,都叫做觀行。禪宗的觀門、行門跟教下的不一樣。教下的觀行,譬如賢首宗的觀門、行門,跟天台宗的就不一樣,這個必須要曉得。觀是什麼?理、明理。在事上看到理,那叫觀,叫修觀;在理上見到事,那就叫行門,那叫行。這兩個一定要合在一起,也是一樁事情,不能把它分作兩個,分作兩個,那理論是理論,事實是事實,永遠兜不起來,這個沒有用處。必須要懂得,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事本來不二,你才能入門。
【細說則法門無量誓願學也】
無量無邊的法門,觀行是總題目。每一個法門裡頭,觀行的內容都不一樣,都有差別,可是原理是相同的,終極的目標都是要達到法法皆如;如果不是達到這個目標,那就不是佛法。如果是佛法,一定是要達到這個目標,就是經文上講的「諸法如義」,一切皆如。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理觀,依佛說可以貫通一切之理性,加以深切體認,嚴密覺照。用之於行門。】
《金剛經》說理,說的是真正的原理原則。譬如我們隨便拈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金剛經》上的經文,我們都很熟悉的,你要把這個理應用在你生活當中。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起了煩惱,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還有什麼好煩惱的?你要會用,不用在生活上,那《金剛經》不是白念了?遇到喜歡的事情,起了貪心、貪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個貪愛的心馬上就涼了,恢復到平等,恢復到清淨。喜怒哀樂都是波浪,都是不清淨,要恢復到清淨。清淨心生智慧,不清淨的心生煩惱,這個諸位要懂得。煩惱從哪裡生的?不清淨心生的;清淨心就生智慧,《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所以要把這個理用在生活上,《金剛經》上這個理好!不一不異,無實無虛,真的隨便拈一句,在生活裡頭起很大的作用。所以,這個理真的是貫通一切的理性。
要深切的體認,這個理要透徹。譬如剛才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它是虛妄的?我們在這次講席當中講得很透徹。「三心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我們說明了,心是怎麼來的,怎麼會有的,它起些什麼作用,都講清楚了,這才知道真的不可得。三心就是講念頭,是生滅心,生滅心不是真的。從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從無明生三細相:業相、轉相、境界相。相宗裡頭也叫它做三分:自證分、見分、相分。「見分」,《金剛經》上講的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見分。前面講的四相,「相分」。見相同源,都是從「自證分」裡頭變現出來的。由此可知,轉相就是見分,境界相就是相分,自證分就是業相,這就是把心法跟色法的根找到了;它不是自性,自性是真的,自性裡頭沒有這些東西,這是不覺裡頭變現出來的。
我們把這個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內而身心、外而萬物都是假的,現在科學家講,是波動的現象。而波動的速度,確確實實一秒當中億萬次;也就是說,一個波動是億萬分之一秒。佛在《楞嚴經》說,「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我們才懂一點意思;否則的話,這兩句話,到底當處是什麼意思,也搞不清楚,含糊籠統念了,含糊籠統聽了。當處是什麼意思?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諸位要曉得,不但是諸佛菩薩在十法界裡面示現,現身、說法、度眾生是隨心應量,這裡不是講了嗎?佛說一句話,通一切法;我們今天得這麼一個身體,過這麼一個日子,是什麼回事?也是隨心應量。心是什麼?因緣。量是什麼?果報。我們今天是隨著業因現的這個果報之相,還是這個原理,還是這一句話。諸佛菩薩隨心應量,是他因地裡面所發的願,願力與一切眾生自自然然感應道交。我們凡夫願沒有了,被業力在支配,被業力在操縱,一點都不自由,都不自在。把真相搞清楚了。這個地方講加以深切體認,清楚了,體會到了,要嚴密覺照,嚴密覺照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嚴是認真,這個事不是普通事,非常嚴肅。用佛所說的這個話,來看人、看事、看一切萬法,這就把它用在行門上了。
【理觀,必應兼事修。】
離開了事修,你觀什麼?你沒得觀了,那是個空理。
【行事修,必應兼理觀。】
事裡面如果沒有這個觀念在裡頭,那麼這個事會帶給你無盡的煩惱,你的問題不能解決。也就是說你愈迷愈深,你的生活愈過愈苦,你的工作愈做愈累,它必然是這個現象。如果理觀深透進去,你的生活會愈過愈快樂,愈過愈幸福,你的工作會愈來愈輕鬆,愈來愈自在,完全不一樣,這是佛法真實的利益。學了佛,這一點利益都得不到,你說我們學它幹什麼?佛法給我們的是真實的好處。
【缺其一,便不足以言修功矣。】
由此可知,我們學佛的人很多,不能說他不用功,他很用功、很努力,好像很精進,精進這兩個字有問題。他是很用功、很努力,他不精,他很雜、很亂。如果說他有進步,他是雜進、亂進,所以他沒有功夫,他不能轉他的境界,他還是過那麼苦日子,不能轉境界,這就是功夫不得力,不會修。會修的人,行裡面有觀,觀裡面有行,觀行是一不是二;也就是說,生活裡頭有高深的理論。什麼高深理論?見性!見到平等性。要用相宗的話來講,那更清楚、更明白,在一切事相當中,他見到平等性,見到妙觀察性,見到大圓鏡性,他見到了,他是生活在妙觀察、平等性、大圓鏡智裡面,他怎麼不快樂、不自在!不會修的,觀行搞成兩回事情,合不起來,他所搞的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煩惱重重,搞這個,搞六道輪迴去了。搞六道輪迴,當然這個日子愈過愈苦,是這麼個道理。諸位真正明白了,佛法不能不學,不學佛就苦死了,這是實實在在的話。
我們看到今天世界上這麼多眾生很可憐,我們只能同情他,幫不上忙。為什麼幫不上忙?他不肯學佛,這麼好的東西不認識。所以今天我們介紹人認識佛教,非常重要。他為什麼不來學?不曉得佛法的好處。如果知道佛法的好處,沒有一個人不來學佛。為什麼?學了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不學佛的求不到。這兩天過年,看到到處貼的「發財」,看到這些人心,他能發得了嗎?唯有學佛的人才發財,不學佛的人不會發財。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