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9日 星期六

金剛經講記(word文字檔).(114集).(淨空法師)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一一四集)  1995/5  美國淨宗學會  檔名:09-023-0114 

  請掀開經本二百六十四面。 

  經文講到流通分,流通分的經文雖然不長,它的意思也很深。佛經三分的分法,是從東晉道安法師開始。當時雖有些人不以為然,認為把佛經這樣的分割是不尊重。到以後,印度古大德註疏傳到中國來之後,看到印度的古大德也是將佛經有這樣的分法,於是大家對於道安法師才轉加讚歎,這個分科的方法就流傳下來了。 

  流通,流是流傳後世,通是通達十方。佛說經,他的目的是要普度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是鼓勵大家去宣揚,不像現代人寫的東西,講的東西,都有著作權。現代所謂是智慧財產的保護權,佛沒有,佛決定沒有版權所有,決定沒有智慧財產權。佛將他所說的、所留下的東西,與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共享。我們從這個地方能看到佛的心量之大,就像大乘經上所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決不是一個小心眼,只利益一方的眾生,局部的眾生,不是的。佛是以清淨心、平等心,普度一切眾生,這才符合這部經裡面所講的理論與境界。我們看經文: 

  經【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這一節文,在科判裡面是「示勸流通」,這是勸勉我們,說明流通的利益,先用財布施做一個前提。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僅是在此經,我們在《華嚴》、在《法華》、在《楞嚴》,這一切大乘經上所看到的,世出世間第一等的福報,無比殊勝的功德,怎麼修?就是流通佛法。流通佛法的功德利益,是一切諸佛菩薩都說不出的,真正是所謂不可思議。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較量比較前面講過五次,一次比一次範圍廣大,一次比一次殊勝,這是《金剛經》最後一段的比較,所謂七寶是滿無量阿僧祇世界。第一次比較,只是說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到這個地方變成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這個跟第一次那個範圍簡直不能比。 

  阿僧祇是無量無邊的世界,用這個七寶來布施,當然這是假設,這是不可能有人做到的,這是假設的。即使是真實的,他布施的功德都比不上一個人受持此經乃至四句偈為人演說。你才曉得佛法的布施功德不可思議。像這樣的經文,佛在《金剛經》上重複六、七次,可見得它的重要性。《金剛經》並不長,總共只有五千八百多個字,而這樁事情居然重複六、七次,實在講是加深我們的印象,也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所以修福到哪裡修?流通佛法,利益眾生。 

  換句話說,如果是障礙佛法,阻止流通,這個罪過決定在阿鼻地獄。哪些人障礙?現在印經書後面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八個字就把他送到阿鼻地獄去了。將來閻羅王判到阿鼻地獄,這是鐵證,賴都賴不掉的,這實實在在沒辦法。哪一天你才能從地獄出來?這個世間你所印的這個書統統絕跡,一本都沒有了,你才有機會從地獄出來。這個世間還有一本上頭印著「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你就出不來。非常可怕,為了眼前一點點小利益,造這麼重的罪業。如果不是深入經藏,不熟讀戒經,你不曉得這個因果的可怕,障礙佛法流通是最大的過失。流通佛法是無量無邊第一利益,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我們看註解: 

  【此引財施,所以顯下文法施之福更勝也。】 

  法布施的福報比財布施殊勝太多了。 

  【意明布施同而福德不同】 

  財布施是施,法布施也是施,兩種都是布施,這個布施是相同的,但是得的果報不相同。 

  【因其持以行施者不同故】 

  這就是布施的物品,跟布施的用心不一樣。 

  【一是持財寶,一是持法寶。】 

  一個是用財布施,一個是用法寶布施。 

  【持無量數世界財寶,不及持一卷經。】 

  這是真話,但是這個意義非常之深。這個利益無邊,它是無形的,它不是在眼前,所以佛怎麼講,一般人不相信。譬如今天一般人捨財,捨個十萬,捨個一百萬,很現實擺在面前。今天我布施一卷經,給人家說四句偈,這無形的,這個我現前沒得到利益。他不曉得,這個無形的利益是無量無邊,會帶給你生生世世的福報。有形的財寶那是用得盡,何況財寶不見得你真正能得受用。所以必須很冷靜,很仔細的去觀察,你才能體會到無形法布施的功德利益是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一般人從很粗的境界上來講,因緣果報,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很粗很粗的境界。如果深入仔細的觀察,像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的,身心世界俱不可得,這個現相是什麼?現相,說實實在在的話,這是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說得透徹,就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佛門法相唯識宗的大師們,他們的觀點、看法是「唯識」,也就是說唯獨識是真的,他承認;相呢?相是假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相他不承認。為什麼?因為識是能變,相是所變,能變是真的,所變是假的,所以他們主張唯識。在阿賴耶的三分裡面講,識就是見分,相就是相分。《金剛經》上講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是阿賴耶的相分,把相分分作這四大類,這四大類就包括了十法界依正莊嚴。不但十法界包括在其中,連一真法界都不能出其外,所有一切現相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四大類。四大類的相分從哪裡變現出來?從見分,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阿賴耶的見分變現出來的,見分為因緣,依真如本性現的相。 

  佛在《華嚴》上講,所有一切現相「唯心所現」,心是本體,體決定現相。體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決定離不開的,一定現相。相,諸位一定要曉得,相不會滅。如果想把相滅掉,沒有這個道理。相要是斷滅,那性就斷滅了,哪有這種道理?所以相不會滅,但是相會變。古人用比喻,把黃金比作自性,有這個性,有沒有相?當然有相。你把黃金一坨,它有一坨的相;把它打成一塊,有一塊的相:你把它做成一個佛像,有佛的像;做成一個人,有人的相。相會變,但是它的體不會變,它的金的成分不會變,重量也不會變,隨著人的心意可以改變它的相狀。 

  佛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現相,現相是自性變現的,所以相不會滅,會變。什麼東西在叫它變?識。識是什麼?念頭。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念佛成佛就是這個道理。一切相是從心想生的,我天天想佛,這個境界相不就變成佛相了嗎?想什麼就變什麼。你心地清淨,你心地慈悲,你的相貌慢慢就變成清淨、慈悲,那個相貌就很慈祥。你一天到晚想著憎恨、忌妒,你相貌慢慢變起來,人家一看到你都寒毛直豎,那都很恐怖,這不是很顯然的道理嗎?再講得淺一點,你很歡喜的時候,你看那個相貌多好看,你一生氣的時候,你的相貌就很難看,它馬上就變! 

  而且佛告訴我們,變的速度太快,剎那生滅。《仁王經》上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那個相,那個說法,我跟諸位講過,是佛隨俗諦而說,還不是真相。真相說出來,怕我們不相信,那個真相的確是一秒鐘的億萬分之一,那麼快的速度,所以佛在經上講不生不滅。它的確是有生滅,因為生滅的速度太快,生滅幾乎是同時的;生滅同時,你就見不到生滅,所以叫不生不滅。我們也領會到《楞嚴經》上所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滅,這是事實真相。所以我們才曉得,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是什麼?所有一切現相,十法界、一真法界都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叫你不要放在心上。你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錯了。放在心上是什麼?是打妄想,不能放在心上。讓心恢復到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心就是覺悟的心。你心上有牽掛,那是妄想的心,那是迷惑的心,那個不是覺悟。因為這一切現相是業因果報在那裡變現出來的,所以佛又教我們而生其心。叫你要生善心,生清淨心,生慈悲心,你變出來的相就好,就殊勝!所以叫無住生心,生心無住。佛這個開示完全是事實真相,所以佛講的是諸法實相,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這才懂得所有的財施、無盡的財施,比不上一卷經的法施。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你要想在這個世間修福,修來生的福報,印一卷經,你來生就得大福報,這是決定真實,不是虛妄的。過去懂得這個道理的人,知道事實真相的人,古人寫經、刻經,寫經、刻經當然難,費的時間也長,流通的量也不大。現在科學技術發達,成本很低,印一萬本經書幾乎人人都有這個力量。所以現在人修福,比古人這個機會要多得太多了。除了印經之外,像流通錄音帶、錄影帶、CD,這個跟印經的功德是等同的,相等的,一樣的。我們做,要在這上做好事,要在這上做功德。決定不可以「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那是自己要走阿鼻地獄,沒人叫你走,自己往裡頭鑽,這是非常可憐的人。不但一卷經,乃至四句偈,四句偈的功德就超過滿無量阿僧祇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底下說: 

  【財施救人身命,法施救人慧命,法施救人是徹底的,然非謂財施可廢也。】 

  底下這一句補充得很好,不是說財布施我們就不要做了,不是的,財布施也要做,但是要以法布施為主。遇到人家有困難的時候,有困苦的時候,我們有力量可以幫助他一點,好事!這是慈悲心的流露。並不是講財布施可以不要,見到人家餓死,也不肯捨人一碗飯,這是錯誤的,佛沒有這樣子教給我們。但是法布施幫助他明理,幫助他開智慧,這是徹底的,這個是究竟圓滿的。所以財施只能解除人暫時的困苦而已,不能夠幫助他徹底解決問題。 

  【若明佛法,則知世間事,無非夢幻。一切有為法中,最難看破者財寶,故引此為言耳。】 

  佛教給我們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什麼都要放下。為什麼佛偏偏舉財,不舉別的?這裡講得很好,世間人把財看得很重。我們中國俗話也說「人為財死」,死了也放不下,把財看得這麼重,比命還看得重。所以佛特別用這個來做比喻,告訴你應當要放下。放下是真正覺悟了。再看第二段,前面是講財布施,這是屬於大前提,然後再告訴我們法布施。 

  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 

  這是講法布施,頭一句是一個大前提,要發菩提心的人。發菩提心就是經一開端所說,須菩提尊者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就是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的人,也就是我們俗話說,要發心作佛的人。所以這個地方的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普通的,是指他真正發心要想作佛。要想作佛,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成佛?《金剛經》就是教給我們一生成佛的經典。佛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修成佛果,都是依《金剛經》這個道理,這是一點都不錯的。怎麼樣能成佛?四相四見離開就成佛了,這是從理上講的。這是依《金剛經》,這是大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 

  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講,《金剛經》是度上上根人,中下根人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就是不肯放下。上上根人聽到佛一說,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他馬上成就了。所謂上上根人、中下根人,差別就在此地;一個聽了肯放下,一個聽了捨不得放下。聽了之後,「道理我很清楚,不行!我還是放不下。」上中下三根就是這麼分的,其實哪有什麼上中下三根,沒有!就是在你肯不肯放下。實在不肯放下,能不能成佛?也行,只有一個辦法:念佛。念佛這個道理,跟《金剛經》的道理完全相同,用這個方法。放不下的人用這個方法,我抓住一句阿彌陀佛,我抓住西方極樂世界,一心稱念,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然後再放下,這是這麼一個辦法。這個辦法穩當,靠得住,也非常的安全,除了這個辦法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這是說出成佛兩個法門。所以發菩提心非常重要,發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了。 

  經【持於此經(指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這種句子,「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這個句子我們在《金剛經》上念到第七遍了,一次比一次殊勝。前面舉的這個例子的範圍,一次比一次廣大。最重要的是受持,受持是真正照做,不是每天把《金剛經》念一遍、念兩遍,那個沒有用處的,一定要照做。江味農居士在《講義》裡頭一再提示我們,《金剛經》上任何一句話,都可以做為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觀照的基礎,這是非常非常的難得!我們看註解: 

  【所謂流通者,重在法施利眾。】 

  就是法布施利益一切眾生。 

  【故曰發菩提心】 

  唯有發菩提心,私心才真正斷絕了,菩提心是廣大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就像大經上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菩提心,他才能廣度一切眾生。 

  【以顯流通之意】 

  沒有這樣廣大心,談不上流通大法,也不是如來付託之人。如來把這個事情囑咐給誰?委託給誰?委託給發菩提心的人。發菩提心的人,能照佛的意思去做,不為自己的利益,為一切眾生。 

  【四句偈等。等,等於半偈。】 

  《金剛經》上用半偈來做觀照功夫的很多。像我們最常聽到的,在古人註疏裡所引用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半偈,這是兩句,四句才一偈。這是許許多多古大德所用的,平常用功夫他就用在這兩句上;像《金剛經》前面我們讀過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也是半偈;「無實無虛」,只有一句,都行!一切法無實無虛。「或一句」,等於半偈或者是一句。 

  【經中常言:半偈即可證道。】 

  證道就是成佛,說得淺一點就是開悟,真正徹底覺悟了。 

  【若下文所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半偈,苟能信受奉行,直趨寶所。何況全偈,何況全經。】 

  一句、半偈都能叫我們徹底覺悟,都能叫我們永脫輪迴,圓成佛道,何況一首偈?又何況全部經?所以大乘的修學,要緊的是真正抓到綱領。話再說回來,一句半偈的確是不錯,如果對於這一句半偈的意思,不能透徹的了解,還是不管用。 

  我們這一次《金剛經》講的時間長,講得也很詳細。為什麼要這樣細講?我們當初想如果不細講,這個一句半偈你不會用,必須透徹的理解,這個一句半偈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確確實實能提起觀照功夫,能夠徹底放下。徹底放下,跟諸位說,我們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隨時可以去。你為什麼不能去?你還沒有放下,也就是你還有罣礙,有障礙。徹底放下了,沒事了,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所以古時候有這樣的人,在現代也有這樣的人,為什麼我們做不到?你看看人家是怎麼做到的? 

  我們這一次在新加坡,遇到一個生病念佛往生的人,是一個老太太,大概也是八、九十歲了,年齡很高。這個人也很可憐,兒女都沒有,就是孤單的一個老人,政府配了一棟房子給她。她在病重的時候,這才有幾個同修勸她念佛求往生。她也接受,也歡喜,也真肯念了。念了好多天,還是很苦,人家就勸她,你要真正求往生,她說「我是求往生」,你要一切放下,她說「我那個房子放不下」,她心裡老是掛著房子。有一個同修很不錯,「你那個房子帶不去,你要真放下!」她想了一想,也是不錯,她還想房子將來要委託給什麼人。這不要想了,你想這些幹什麼?她果然聽了接受,「好了,我不想,你們大家幫我助念。」十分鐘就走了,所以這個證明,走的時候瑞相很好。她念了那麼多天,她不能走就是牽掛那個房子,她想委託給什麼人,交給什麼人,還有這麼個念頭,這個障礙自己生不能生,死不能死,這苦死了。最後善友勸她,不要去牽掛,丟掉算了,房子誰拿去都不管,與你有什麼相干?不相干。她這才想通,真放下,十分鐘就走了,證明往生是可以隨時走的。 

  所以,什麼都不能牽掛,這個要交給這個,那個要交給那個,都打妄想,哪有這些事情?各人有各人的福報,各人有各人的因緣,管他這些事情幹什麼?這樣才叫往生時有把握,隨時可以去得了。我們過去明白這個道理,現在在新加坡看到這個事實,我們才曉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我們自由自在,隨時可以去。一定要明瞭,決定不能錯過這一生的大好因緣。能夠把這個教義搞得這麼透徹、這麼明白,底下問題就是肯不肯放下?放下就成功了。還有這個要交代這個人,那個要交代那個人,那就完蛋,那個麻煩就大了。一切都是虛妄的,一切都是不可得的,還託給什麼人?底下一段說: 

  【持於此經。持,持取也。與下文受持義別。受持句,自利也。】 

  持於此經意思比受持要深要廣。 

  【演說,是利他。如法受持,則能悟入無生,施不住相,其福便已勝彼。況更為人演說此經,以行不住相之法施,豈彼七寶布施所能及。】 

  七寶布施,就是指前面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不能相比。第一個是要自己依照《金剛經》的理論、方法、境界去修學。換句話說,把《金剛經》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一定要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行為,這叫受持,這是持的意思。持有保持,永遠這樣做。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說法都是金剛般若。 

  金剛般若就變成我們自己生活行為,這叫證,你才證得金剛三昧。三昧就是享受,你享受什麼?享受的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那怎麼一樣?金剛般若波羅蜜在哪裡?在吃飯上,在穿衣上。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這就告訴我們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一舉一動,所謂是一抬手、一低頭,都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這樣就悟入無生。無生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顯示兩樁事情證明無生,一個就是說明這些現相怎麼來的?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我們曉得這個幻相是怎麼來的。這個現相的真相是什麼?剎那生滅,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經上講如夢幻泡影。不但我們人生是夢幻泡影,十法界也是夢幻泡影,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如露亦如電,這兩個是比喻時間,比喻生滅的快速。 

  如果我們細心,就在生活當中,我們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修行人講的是觀照功夫,什麼叫觀照?時時刻刻要把眼前這些事實,跟佛所講的理論去對照。佛說我們人生如夢,我們想想是不是個夢?去年過去了,想想去年是不是一場夢?上個月過去了,過去永遠不會再來了,上個星期過去了,昨天過去了,前一個鐘點過去了,前一分鐘過去了,前一秒鐘過去了,永遠不會再來了。你在這個時空裡面你得到什麼?一樣也沒得到。《金剛經》教給我們的方法,大而世界,小而微塵,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把這些東西掛在心上,那叫妄想,妄想執著,空的。世間人天天打妄想,天天分別執著,他不曉得這個境界是空的,所以他打妄想。他要是真正明瞭這個境界是空寂的,不打妄想了,打妄想是錯了。什麼妄想都沒有了,他心恢復到清淨,經上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真實的智慧就現前,實相般若現前。實相般若從哪裡來的?清淨心。有一個妄念心就不清淨,智慧就生不起來;不生智慧就生煩惱。所以妄想執著是帶給你痛苦,帶給你煩惱,你的生活是生活在煩惱裡。覺悟的人,他的生活是生活在金剛般若波羅蜜裡頭,不是普通的智慧,是金剛般若智慧,那怎麼會一樣?所以一定要悟入無生。 

  一切時、一切處,你常常這樣看,這樣的觀察,拿著這個經典講的道理、境界,就在現實上去觀察,仔細的去印證,你就入無生,你的心清淨,萬緣放下了。然後你多做一點好事,幫助別人,身體還在這個世間,不能把它當作廢物,廢物也要利用它。怎麼利用?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個廢物利用得最有價值。如果幫助自己的,利用得最沒有價值,造一身罪業,這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那是最沒有價值。幫助一切眾生開悟,弘法利生,這是廢物利用得最有價值,這是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所以施不住相,施了就空了。剛才說過,你們仔細去想,常常想,決定不能中斷,前一個鐘點過去,永遠不回來了,的的確確是夢幻泡影。佛講夢幻泡影是講的事實,不要把它當作一個比喻,它的確是事實真相,決非比喻,人生確確實實是這麼一回事,六道也是,十法界都是這麼一回事情,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你只要是不住相的布施,你這個福報已經就勝過前面住相的無量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個不能為比的,何況為人演說此經!現在講經說法的人太少了。 

  大家讀了《金剛經》,現在讀到流通分,佛在此地勸勉我們,善男子、善女人包括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就在這個善男子、善女人當中,佛在此地囑咐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應當發這個心。講經說法這個事情難不難?不難!為什麼不難?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加持。你幹別的事情,得不到佛菩薩加持,幹這個事情得到佛菩薩加持。只怕你不肯發心,你要發的是真心,完全是利益眾生,沒有為自己,就得三寶加持。你要是發心是為自己名聞利養,你得不到佛菩薩加持;如果你得到加持的話,那是得到妖魔鬼怪的加持。你在那裡說邪法,在那裡欺騙眾生,在那裡造極重的罪業,因為妖魔鬼怪他要把你送到最重的阿鼻地獄。你現在也有這個念頭正好,他就來把你送到阿鼻地獄,叫你永遠不得翻身,他來幫助你。這樁事情,佛在《楞嚴經》後面,五十種陰魔裡面講得很清楚。這些邪思邪見的人,眼前得利益,眼前得到名聞利養,一轉眼之後就墮落,那個時候苦不堪言,後悔莫及。所以心要正,行要正,決不為自己求利益,自己要入無我法就對了,這是《金剛經》最後的一個目標。 

  我當年發心出來講經,我在紀念李老師往生十週年裡面說過,我受林看治居士的鼓勵。李老師那個時候開這個班,教講經的班,時間不長,很短,兩年就結束,就沒有了。而且我們的班一個星期上課一次,因為大家都是在家居士,都是工作很繁忙的。林看治老居士那個時候六十歲,那麼大年齡發心來學講經。她的程度是小學畢業,我一看,我的勇氣才生起來,她小學畢業,我初中畢業,我比她還多念了三年;她六十歲,我那個時候是三十一、二歲,她比我大一半,她都敢學,我為什麼不敢學?我是這樣學出來的。這裡面能夠學成功、學得好,最重要的一個祕訣,就是要聽老師的話,對老師所教導的是百分之百的服從,你就能成功;如果自作聰明,你就永遠不能成就。所有學教學不成功的,都是自作聰明。 

  譬如現在要講這部經,找許多參考資料來就完蛋了,現在一般人都這麼搞法。老師教導我們學講經,只學老師一個人的。我一入李老師的門,他就給我三個條件。在入門的時候,只可以聽他一個人講,除他一個人之外,所有一切法師大德講經統統不准聽。看東西,不管看什麼文字要經過他許可,他沒有許可的,佛經都不可以看。第三個條件就是,我在以前學的,他統統不承認,全部作廢,從今天起一切從頭開始。限制我五年,五年決定要遵守。這到以後我們才曉得,宗門裡所講的「踏著毘盧頂上行」,這句話我們才懂得。我們就借重老師的基礎,踏著老師的肩膀,踏著老師的頭頂,更上一步;一個老師。五年決定不能參考另外的東西,就是學複講,老師怎麼講,你就跟他怎麼講,這麼學出來的。這個方法並不是李老師專利的,不是他發明的,而是幾千年來祖祖相傳的,就是傳這個方法。 

  我們這一次在新加坡教學,我就用這個方法,我沒有別的方法。而這個方法教得很有效果,那是廣俞老法師去參觀我的教學,聽了之後,當場他就說:「你這個方法是諦閑老法師的方法。」這給他們同學很大的鼓勵,增長他們的信心,曉得這個方法不是我們的,是祖祖相傳,是中國的老方法。你用老方法不難,小學畢業六十歲學來得及,都能夠講得很好。可是你要不懂這個方法,你要用現代科學方法,現在教學方法,你永遠不能成就。 

  到什麼時候,你才可以自己參考別人的東西?一般講是五年以後。五年以後,你真的悟入無生,可以。我們不行,沒有到這個程度。所以我在台灣,遵守李老師的方法,老師教我守五年,我自己又加五年,我遵守了十年。十年這個基礎打下去之後,才真的是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我們中國人常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要聽老人話,老人有經驗,他不騙我們。所以你懂得這些道理,知道這些事實真相,你才曉得學東西不難。 

  譬如我們這一次講《金剛經》,我們就是以江味農居士做老師,我們的《節要》是從他《講義》裡節錄下來的。除他《講義》之外,我沒有參考任何人註解的本子,沒有!完全跟他一個人的路子,一個思想,自始至終貫徹到底,所以才有體系、有脈絡。你要再參考,《金剛經》註解很多,幾百家,你把別人東西摻在裡面,就搞雜、搞亂了,就不純。自始至終我們要跟一個老師學,走一條路子,你才會成功。法門平等,殊途同歸。那個不會學的,才搞大雜燴,搞大拼盤,端上來什麼都不是,什麼味道都不對。這是我們應當要清楚,要明瞭的。 

  【弘揚此經,便是紹隆佛種。】 

  紹是繼續,就是繼承的意思,一代一代傳下來。紹就是承傳,隆是發揚光大。不但我們要傳佛的法,而且要把佛法在我們自己手上發揚光大。現代這個時代不一樣,現代是個高科技的時代,我們自己要曉得,道場大了,造業就大。道場大,信眾太多;信眾太多,是非就多,煩惱就多。道場大,維護需要很多的財力,你要想盡方法去向信徒要錢,造罪業。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那還得了嗎?不得了!今天我們可以利用高科技,我們小道場,這麼一個場所已經就太大了。架上這些機器,我們這些錄音帶、錄影帶,就流通到全世界。現在還有電腦網路,一放上去,過去悟泓法師跟我講,全世界有五千萬個地方可以收到我們的資訊,這個道場不就遍及全世界嗎?全世界就是道場,而自己講經說法的場所,一個小小房間就夠了,就能把佛法傳遍到全世界。所以今天我們利用高科技,可以不要道場,不要信徒,不要供養,就能把佛法送到全世界,送到每一個人的家庭,符合《金剛經》上的教訓。自己身心清淨,自己的的確確悟入無生,幫助一切眾生,這個功德利益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 

  【眾生獲益,不可思議。其福勝彼財施,更何待言。經旨重在流通無上法寶,故下文專約演說言。】 

  演說的功德無量無邊。 

  經【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這兩句是教給我們流通的方法,流通的心態,我們用什麼樣的心、什麼樣的態度,來流通大法,來積功累德,這兩句話是直指本性。 

  【云何為人演說,有二義:一是問演說之人應當如何,二是問演說經義應當如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兩句,正開示二者應當遵守之軌則。】 

  我們看註解: 

  【以說者言,應於能說(能說是人,我在講台上,我能說)、所說(是這一部經義)、及聽說者之相,皆不取著。】 

  都不可以著相。如果以為「我能說,我的功德很大」,不錯,功德是大,那個大是有限度的。為什麼有限度?因為你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著相的福德、功德,給諸位說,不能超過六道輪迴。這前面我們講了很多,只要你有四相,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只要你有四見,你就出不了十法界。換句話說,四相沒有了,你超越六道;四見沒有了,你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能夠證得一真法界。所以叫你不能著,不要以為「我在這裡講經,我講的是《金剛經》,有這麼多人來聽」,你統統著了。你所得的是來生一點人天福報而已,你不能超越六道輪迴,決定不能著。一定要記住,身心世界一切萬法,都是空的,都是了不可得,都是一場空。 

  所以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建立道場,古人所講「水月道場」,這是比喻水裡面的月亮,建道場是水月道場;講經說法,弘法利生,是夢中佛事。你要是把它看成鏡花水月、夢幻泡影,你的心就清淨,這樣你所做的才能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決定不能著相,著就錯了。所以說,皆不取著,取是分別,著是執著。 

  【所謂以不生滅心,說實相法是也。不生滅心,即是本性,所謂如如不動是也。】 

  我剛才舉的這個例子,身心世界一分一秒的過去,這個相我想大家能體會到一些。可是要保留,要常常這樣想,不能一下就忘掉;一下忘掉,你就又迷了。常作如是觀,你就會覺悟。雖然我們積極的弘法利生,絕不著一點點的相,絕不以為自己有一點點的功德。為什麼?統統不可得,這個要曉得。這樣的做,不住又生心,生心又不住,才與如如不動的自性完全相應。假如只有不住,沒有生心,那是死的,那個自性不起作用。唯有不住又生心,它是活的,它起作用;雖起作用,也不住。由此可知,不住跟生心是一不是二,這就是所謂不一不異,這是《金剛經》上講的原理,與這個原理就相應了。 

  【演說之人,應三輪體空。】 

  三輪就是說者、說法、聽法的人,這三方面都不著,這就叫三輪體空。三輪體空一定是稱性而說,為什麼?你離開四相,離開四見,那個心是真心,那個心就是真如本性。不但你的言說是真如本性,你的生活也是真如本性。像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金剛經》前面,入舍衛大城去乞食,著衣托缽,都是真如自性的全體顯露,我們凡夫看不出來。凡夫為什麼看不出來?因為凡夫著相,凡夫著見,凡夫有四見、有四相,所以看不出來。須菩提尊者看出來了,他為什麼能看得出來?須菩提尊者在佛弟子當中,他所表演的是解空第一;也就是說,須菩提四相四見都離了,所以他看出來了。他看出釋迦牟尼佛的生活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由此可知,我們要能夠把四見四相離開,我們的生活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入這個境界,所有一切的災難苦厄統統沒有了。《心經》上說得很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現在世界上災難很多,在你完全沒有,全部化解掉了,眾生有災難,你沒有災難。眾生災難從哪裡來的?著相來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頭來的。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所有一切災難都沒有了。所以要曉得,只要到三輪體空,就是講四見四相都不執著,你就是稱性而說。說話是稱性,剛才講了,你穿衣也是稱性,你吃飯也是稱性。你一舉手、一低頭,沒有一樣不是稱性的,宗門裡頭見性之後的人他就講:「左右逢源,頭頭是道」,就這個意思,沒有一樣不稱性的。直指心源,真心本性完全顯露。 

  【令聞者,即文字起觀照,悟實相般若也。】 

  這是教學重要的理念、效果。講經說法的目的何在?是希望大家對於經義了解,能夠把經典裡面的理論、方法、境界,都搞清楚、搞透徹,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起觀照就是應用在生活裡面。這樣的經念的就不是白念,他就真得受用,真得利益,悟入實相般若。 

  【以此經所說,皆成佛之法也。】 

  《金剛經》上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是成佛的方法,都是永脫輪迴,出離十法界,讓我們親證一真法界的方法。這個地方講成佛是廣義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圓教裡面講,初住菩薩就成佛了。所以此地講的成佛之法,這個佛是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叫做佛。《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是指這些人。這些人雖然沒有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他的的確確可以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他能在十方世界,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可以現佛身而為說法,他得大自在了。三十二應身是三十二類,每一類裡面無量無邊,他有能力現無量無邊的身,幫助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圓初住的菩薩就有這個能力。圓初住菩薩是什麼樣境界?剛才講了,離四相,離四見,就是圓初住菩薩。所以你想想看,這個利益,這個好處,這是滿阿僧祇劫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能比,那怎麼比法?這個人能夠在十方無量無邊世界隨類化身,這是說明離四相、離四見的真正利益,真正的好處。 

  【為人演說,若不得扼要之方,非大而無當,即散而無歸,聞者難獲法益。】 

  這是我們要記住的,特別是要發心為人演說。為人演說的範圍很廣,不一定是上台講經,這是為人演說,這是為人演說裡頭的一種方法。隨時隨地,遇到你認識的人,你跟他談話的時候,你就給他講這個經。講一句也好,講半句也好,你就給他講這個經。他聽得懂也好,聽不懂也好,都沒有關係。聽懂了,他能得利益;聽不懂,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把《金剛經》的種子,種在他阿賴耶識裡面去了,所以聽懂、聽不懂都沒有關係。你只是很歡喜、很樂意的為他講,你講的時間長跟短也沒有關係。 

  那麼講經,學習講經,一開頭實在講,最低限度我們要遵守這個原則,要守五年到十年。這個原則就是四個字:第一個是「簡」,簡單。你跟人家講,要講得簡單,不能講得繁瑣,這個非常非常重要,一般人怕麻煩,愈簡單愈好。第二個是「易」,容易,不要講得太深、太難。講得太難,人家做不到,所以要易,第二個字是易。第三個字是「淺」,淺就不能深,愈淺愈好。第四個字是「明」,要明白,明而不昧,昧就是講得不清楚,意思講得不清楚那個不可以。你只記得這四個字「簡易淺明」,這就講得好了。太深的東西我不懂,我不講,我只要講我自己懂得的,我自己懂得,還要想到對方能不能聽得懂;我懂得的,對方覺得很難很深,我也不講。你只要抓到這四個字,你就一定講得好,一定會受人歡迎。 

  所以為人演說,一定要把扼要掌握到。如果掌握不到,那就是大而無當,散而無歸,我們聽到很多人講經犯這個毛病。他一場講演,也真的花了不少時間、不少心力在那裡準備,參考許許多多資料,搬上台來,說得天花亂墜,我們聽了之後,不知所云,不知道他講些什麼,這就是大而無當,散而無歸,這是毛病。換句話說,跟我剛才講的恰恰相反,他講的東西太繁瑣,太難太深了,深到連他自己都不懂,他自己都不懂,怎麼能叫別人聽懂?這是真的。古人的,他這裡抄一點,那裡抄一點,他自己不曉得什麼意思。這是大毛病,所以聽的人他不得利益。不得利益,當然人家下一次就不來,這是一定的道理。 

  【故示以經義之扼要處】 

  這兩句跟後面一首偈,這是《金剛經》最扼要的地方。《金剛經》講的什麼?可以講全經就是講的這半偈、一偈。這個兩句是半偈,後面「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四句,是一首偈。《金剛經》的總結就結歸在這半偈、一偈裡頭,是把這個扼要說出來了。經義之扼要處,即此二句與下文之一偈是也。 

  【可見此二句一偈,乃本經之要旨。】 

  這是重要的宗旨、要旨,亦即一切佛法之要旨。《金剛經》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總綱領,佛說法四十九年,般若是中心,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四十九年用二十二年的時間講般若,可見得般若是整個佛法的中心,般若是智慧。《金剛經》是整個般若的綱要,因此《金剛經》就是整個佛法的綱要,這二句一偈是全經的綱領,當然也就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 

  【千經萬論,所說性修理事,此二句一偈包括盡矣。】 

  這二句一偈,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念念當中提起來,那個利益是無量無邊。當我們遇到一切事情,無論是歡喜的,歡喜起煩惱了,馬上念一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這個歡喜心就息下去,讓你的心清淨,讓你的心平等。清淨平等是真心、是自性。你有什麼煩惱、不如意的事情,念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那個煩惱也就平息,好得不得了!平常跟人家應酬,你就記住這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對人、對事、對物,常常記住,我接觸,應當要接觸,什麼事情都可以照做,絕不著相。也就是說,一切事情我都做,做得圓圓滿滿,盡心盡力去做,絕對不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取了相,就著了相。所以要保持如如不動。 

  諸位要知道,諸佛菩薩的生活跟我們沒有兩樣,一樣穿衣,一樣吃飯,一樣工作,一樣應酬,這是在《華嚴經》五十三參大家見到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學菩薩,都學佛。他的工作並沒有廢棄掉,還是過他的日子,還是做他的工作。但是人家高明在哪裡?高明就是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就是佛,就是菩薩。我們今天變成凡夫,搞六道輪迴,苦不堪言,就是著相,跟這二句話恰恰相反,我們的虧吃在這個地方。我們起心動念,人家如如不動,我們起心動念。換句話說,這二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凡聖的分水嶺,你做到這二句,超凡入聖;做不到這二句,你是六道凡夫。所以用這二句一偈,來做整個佛法的總歸結,才曉得它真的重要。全經大意明白了,也無需要去記,就把這二句一偈記住就行了。 

  過去華藏圖書館成立的時候,我們做了一個小紀念品,一個小鑰匙環,跟大家結緣。那個鑰匙環裡題了四句,我就採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前面加了兩句,「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做了小的紀念牌。整個佛法不外這四句,你在這個世界上爭什麼、求什麼,全是假的!你在這裡爭的、求的,全是打妄想,你確實不可得,得不到!能用這個方法常常起觀照,你怎麼不開智慧?六祖惠能,在《壇經》上我們讀到,他見五祖的時候,他向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看到非常羨慕。想想我們自己,弟子心中常生煩惱。人家心中常生智慧,你要問為什麼他生智慧?他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他常生智慧。他生活在智慧裡面,我們生活在煩惱裡頭。就這麼一句!佛法多嗎?不多,兩句話就講完了。兩句話詳細解釋,佛說了四十九年還沒有講完,歸結起來就這兩句話。這二句一偈的的確確把性修(性是本性、性德,修是修學的方法)、理論、事相全都包括盡了。 

  【如是演說,必能如是受持。】 

  講經對自己修行有很大的好處。好處在什麼地方?我們凡夫無始劫以來,惡習氣太重,什麼惡習氣?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就起心動念,就分別執著,這就是惡習氣。我們想改改不掉,成了一個老習慣,自自然然它就發作,這真正叫苦不堪言。雖然聽經,聽懂了,聽明白了,老毛病還是照犯,這就是我們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就。要想對治這個老毛病,最好的方法是什麼?講經。我年輕時,天天出來講經,一個星期最多講三十六個小時,一天講二、三次。人家說我喜好講經,我是不是喜好?我說人家不懂,我是對治我的習氣,天天講、天天講,講熟了那個印象就深。我天天講經勸別人,講多了,慢慢自己就變成真的,假的就變成真的,我是得這個利益。不講,不講就胡思亂想、就打妄想,止不住。早年講經,講經要看經、要準備,所以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教理上,打妄想的時間少,常常想這個經怎麼講法。不像現在,現在是很熟,都不需要準備。不需要準備,我還看別的。我讀經沒有中斷過,雖然講的經不需要準備,可是我還讀別的經。不是讀經就是念佛,要不幹這些事情,不要三天,一天都不行,妄想分別執著就又起來了,控制不住。所以才曉得習氣之難斷。我們對於大乘法門,許許多多法門,我了解,我明白,我自己想想自己學不成功,只好念佛求生淨土,帶業往生,這個我有把握,這個沒有問題。照《金剛經》這個方法,我一生未必能做得到;但是念佛求生淨土,我的確是很有把握,這個沒有問題。「如是演說,必能如是受持」,這是我們自己要曉得自己毛病很重,要曉得用什麼方法對治有效,找一個最有效果的方法,來對治自己的毛病,克服自己的困難,這叫真正修行,這樣功夫才能得力。 

  【當知此兩句,是全經之歸結語,亦是全經之發明語。全經要點,不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八個字。學者當從此入,不致瞻前顧後,泛濫無歸矣。】 

  這是世尊高度智慧表現到頂點。剛才跟諸位說,說了四十九年,般若說了二十二年,到最後告訴我們一句話,使我們聽了這麼多,不至於茫然,手足無所措,那就白聽了,沒用處了。到最後點出一點,我們只要抓住這一點,就把全經抓住了,就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佛法統統掌握到,這在教學的手段上最高明。我們過去在學校念書,老師給我們講課,講到後來我們不曉得怎麼做。釋迦牟尼佛能夠四十九年說法,講二十二年般若,到最後指出一條路給我們走,這就是高明的所在,這是真實的智慧。你就在這八個字上用功,這八個字包括整個的理論,包括無量的法門,無量法門是方法、手段,但它的目的、綱領就這八個字。你能夠依照這八個字去修行,你是真正學佛,這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掌握住,知道怎麼去做。 

  【此二句皆說修功,亦是說成效。】 

  可見得修行的功夫跟修行的結果,是一不是二,所以這兩句話也是功夫話,也是成就的話。確確實實歸到前面所講,不一不異,諸法一如,確實歸到這個地方。 

  【必能不取,方能不動。】 

  如何能做到不動心?不動是真心,不動是智慧,怎樣才能做到不動?不取。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決定沒有求的念頭,決定沒有得的念頭。你還有所求,還想得到,你就錯了,你的心是動的。動什麼?貪瞋痴慢,你心在動這些。所以一定要統統都放下,我一切都不取,一切都不求,一切都不要。也許說,那我們過日子呢?過日子隨緣,一定有好日子過。緣是怎麼來的?緣是無量劫所造的業,你所造的業它一定現相,業因果報。隨著過去所造的業因果報,這叫隨緣。現在絕不再製造,現在如果起心動念還有取、還有求,你現在繼續不斷再造。繼續不斷再造,就不叫隨緣,叫攀緣,那就錯了。諸佛菩薩不再造了,覺悟的人不再造了。不再造,隨緣,隨緣自在,隨緣會更幸福,隨緣你一切都不會缺乏。為什麼不會缺乏?你要真正體會到六祖所說的,六祖開悟時候所講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因為你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的自性顯現出來,你的性德透露出來,自性裡頭一樣不缺。「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所有一切的受用,自自然然變現在面前,你怎麼會有缺乏?我們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生活的莊嚴,在《華嚴經》上看到毘盧遮那佛依正莊嚴,我們這個世間大梵天王也比不上。他那個富貴、那個生活,從哪兒來的?他不是修來的,是自性、本性裡頭性德自自然然流露出來,那是真正的享受。所以你要不貪,你的享受比你貪的時候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沒有辦法計算的。你心裡想得什麼,得的很有限,太少太少了。這個都是真的事,真的道理,徹底明瞭了,才相信佛的話,我真放下了,我真不取了,人家要的,我全都給你,我絕對不想再要一點點,你的性德才會流露。所以一定要能不取,然後才能不動。 

  【亦必能觀不動,乃能不取。】 

  觀不動,這個觀就是觀照的功夫。觀是講明理,對於道理、事實真相真正看透徹了,曉得一切有為法確實是夢幻泡影,這才真的不取,真的放下了。真放下,他就真不動;真不動,就真放下。所以不取跟不動,是相輔相成的。 

  【所謂互為因果】 

  因果是相續相,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因又會變成果,因果是循環相續永遠不斷的,這是真的。所以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佛才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道理是在此地。統統是事實真相,並不是佛的教條;你要認為是佛的教條,完全看錯了,佛所講的統統是事實真相。 

  【經中說相,甚多甚多,歷數難盡。總之,凡說一法,便有其相。今概括之曰,凡所有相,一切不取。當知說一相字,法與非法,皆攝在內矣。】 

  這是必須要知道的,怕我們錯解了意思。佛說一個相,《金剛經》上講的這個相,講得很多。我們一定要曉得,只要說一法,法都有相。不但色上是有相,色相我們今天講物質,物質有相,心也有相,起心動念都有相。我們想一個人,大家自己曉得,所謂是現在人講腦海裡面,或者是古人講你心裡面,就有一個人相。你想一樁事,我們想金門大橋,金門大橋的相馬上就現前。所以只要你有想,它都有相。這個相,我們凡夫見不到,有定功的人見到。有很深定功的人,你坐在那裡打妄想,他看得清清楚楚,你怎麼想到這裡,又想到那裡。為什麼?他看到你這個相在變。所以你心裡想的東西都有相,這就是講的「凡說一法,便有其相。」 

  《金剛經》裡面所見的相,「凡所有相,一切不取」,就是色相、心相都不能取。不但色相、心相都不能取;離開色相、心相,還有個空相,空相也不能取。非法是空相,法這個字裡,心相跟色相包括在法裡,非法相是空相,空相也不能取。凡夫要是著了空相,他什麼都不想了,他就想那個空相,他將來往生生四空天,無色界天。我們曉得六道裡最上面一層叫無色界天,哪些人去的?著空相的人去的。他就是色相、心相都止下來,得個空相,這也錯了,還是出不了三界,浪費時間。如果是學佛的人,功夫很高明的人,定功超越世間四禪八定,成就第九定、第十定,超越三界,證得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他因為也是想空相,所以三界以外有空相,佛教的名詞叫偏真涅槃,佛在大乘上講的墮無為坑,那也錯了。所以大乘菩薩空有兩邊不住;應無所住,不住有,而生其心,不住空,空有兩邊不住就對了。所以說相,一定要曉得,相裡面是包括法相跟非法相,都在裡面。 

  【無論取何,只要你取相,取則心動,取則著相,而非如如之性矣。】 

  由此可知,不管你取什麼相,你取的是法相,你取的是空相、非法相,你的心都動了,你的心都著了,也就是你心裡面已經有一物。心裡有一物,就不是真心,就不是自性。真心本性裡面本來無一物,有沒有佛法?佛法也沒有。這個諸位要記住,不要認為這個世間相是假的,我要捨,著了佛法相,又錯了。佛在前面講得很清楚,「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為什麼佛法也不可著,也要捨?因為佛法是因緣生,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要執著佛法,你也錯了。佛法都不能執著,真如本性裡沒有佛法。諸位要曉得,你有了佛法,也見不到性。所以佛在這個經上,徹底否定掉,佛沒有說法,你要以為佛說法,那你叫謗佛。 

  佛確確實實沒有說法,這是我們在《金剛經》上見到的。為什麼?佛四相四見都離了,哪來的法好說?如果有法可說,豈不就是落到四相四見裡去了?那是凡夫,凡夫之人才有法好說。四相四見破了的人,哪有法好說?這個一定要懂得,這裡頭的意思很深很深。佛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要從這個地方去領會,才懂得佛的意思,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無說跟說是一不是二。我們凡夫因為有執著,把說跟無說分作兩樁事情。凡是分作兩樁事情,就錯了,就迷了。你要能看一切法都是不二的,那就悟了,就覺悟了。一切法為什麼能夠是一不是二?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一切法就是一。起心動念,一切法就是無量無邊,一變成無量;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無量就變成一。所以無量跟一是一不是二,不起心、不動念,無量就是一,萬法就是一,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起心動念,一法界就變成十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所以那個相的確是隨心變的。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一點都不錯。《金剛經》這種方法、這種綱領,那的確是太珍貴,真是獨一無二,簡要詳明,讓我們契入一真法界,讓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圓覺經云︰種種取捨,皆是輪迴。輪迴,生滅心是也。若能不取,當下便離生滅心矣。】 

  《圓覺經》上所說的許多理論事實,也是達到登峰造極,跟《金剛經》合起來看,可以互相解釋,這個道理、方法、境界,你會看得更清楚、更透徹。《圓覺經》上這句話說得很好,「種種取捨」,不但取,捨也不行。取,你動了心;捨,你也動了心,動心就錯了,動心就是輪迴。輪迴就是生滅心,你取這個念頭,你這個心生了,生就有滅。你想捨,你這個心也動了,動了也有生滅。我們講放下,不但取要放下,捨也要放下,放下也要放下;還有放下那個念頭,你就沒有放下。這個意思就很深,一定要很細心、很仔細的去體會。 

  這裡面不能想,一想就錯。所以佛法講到究竟法,不能用想。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這個經上也講,「離言說相」,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你去聽經,不要聽他的言說,不能執著他言說,你分別執著言說錯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經上講佛、菩薩、菩提心,這都是名字,名字是假設的,為了說話方便起見,為了交換意見方便起見,建這些假名,統統是假的,不要去執著。「離心緣相」,你只要聽,不能去想,你一想就錯了,你一想是落在第六意識,你是用妄想心。用妄想心去解佛的意思,全都解錯了。佛的言說是從無分別心裡頭流露出來的。我們要怎樣接受?我們也用無分別心來接受,那就對了。所以我們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你才懂得佛講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才真懂得。你一落到意識裡去,你會把佛的意思曲解、錯解了,這是學佛最困難的地方。 

  《金剛經》在這裡講得透徹,就這兩句,只要你能夠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佛的意思你統統懂得了。佛的意思是什麼?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才能見到事實真相。加一絲毫的意思,你就見不到,你就迷了,你就錯了,所以你那個心是輪迴心。輪迴心,你起心動念,你言語造作,都叫輪迴業。變現出來的境界,境界剛才講了,雖然是虛幻的,但是變現的境界是輪迴的境界,現的剎那相續的相是個輪迴的相,都是從輪迴心變出來的。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何把輪迴心變成菩提心,也就是如何把動的心變成一個不動的心,不動是真心,動是妄心。變成不動的心,所現的相是一真法界,那個就對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