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金剛經講記(word文字檔).(39集).(淨空法師)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三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39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三面,第九行,看小註第二段: 

  【不知持說此經,金剛智便無從開。雖多劫捨身命布施,而仍未能脫生死輪迴,依然是苦惱凡夫也。】 

  這些話都是真實語。像許許多多的菩薩以外財布施,以身命布施,無數劫來勤苦的修學,但是不出輪迴,這一轉世,福報很容易就享盡,這一點諸位必須要留意。福享盡了,享福的時候沒有不造罪業的,福盡了以後,罪業果報就成熟了。何況在輪迴之中有隔陰之迷,前世所修學的很容易都把它忘乾淨。這就是說明,為什麼佛常常在經上跟我們講,凡夫修成佛道要經無量劫,道理就在此地。因為六道裡面修行,進一步非常艱難,好不容易進一步,退轉太容易了,不曉得退到哪裡去了,實在是太可怕了!進得少、退得多,因為這個樣子,所以才要無量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這個諸位要記住。三大阿僧祇劫,是你證得小乘初果以後,那才算的,沒證得初果以前,生生世世的修行,不算!要把那個統統算起來,那真的叫無量劫。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得到很大的啟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像阿闍王子那五百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我們就算是最簡單的,最單純的來說,一尊佛修行要三個阿僧祇劫,四百億,那多少個阿僧祇劫呢?所以《華嚴經》上講無量劫,不是假話,是真的。說的是誰?說的是我們自己,我們過去生中修行,已經經過無量劫。經上所講的,菩薩以身命布施,我們有沒有幹過?過去生中幹過,不是沒有幹過,看到這個,不希奇!想想看現前落得如此地步,這是什麼原因?總而言之一句話,沒有能夠超越六道輪迴,這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很大的警惕。換句話說,這一生當中,不了生死,不出輪迴,是決定不行的。你要是真的修行,了生死出三界,一定要依照《金剛經》上講的道理方法去做,這就是持說此經。前面講的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你要這樣做到。 

  受持,前面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把受持兩個字說清楚了。總而言之,要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境界相。境界相裡面說了三樁事情,小而微塵,大而世界,這兩種講的是依報,又給我們講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講的是正報;換句話說,不著境界相裡面就包含了身心世界。要徹底放下,不能有絲毫的執著,這才是受持《金剛經》。不是把《金剛經》早晚拿來念一遍,那個沒用處,要真正去做。做了之後,再為人演說,那個就不一樣。你真正做到了,你做到一分,就證得一分,做到兩分,你就證得兩分。大經裡面,祖師們跟我們說的信解行證,江味農居士判《金剛經》也判作四分,正宗分裡頭判的是信解行證四個大段落。做到就是證悟,做不到,那還在解悟。解悟沒用,我統統都明白,統統都知道,我都會講了,沒做到。沒做到結果怎麼樣?還是繼續不斷搞六道輪迴。要是真正做到就超越輪迴,這個我們在前面都曾經看到。怎麼超越的?諸法一如,一如就超越,沒有達到一如的境界不能超越。一如也就是大乘法裡面常講的消歸自性,在日常生活當中,法法消歸自性,沒有一法不消歸自性,這才行。一切我都消歸自性了,還有一、二樁事情,不行!你們想想,這有沒有消歸自性?決定沒有,還有一樁事情沒有消歸自性,你就是樁樁事情與自性都不相干;果真有一樁事情消歸自性,是法法都歸自性。因此解理不能不透徹,事實的真相不能不明瞭,你才有契入的可能。入了的境界是什麼?金剛般若現前。所以說如果你不知道受持,不知道為人演說,金剛般若就沒有辦法開;金剛般若要不開,雖多劫捨身命布施,還繼續搞輪迴,還是一個苦惱凡夫,因為你修布施,你得福報,福報會享得盡。我們現在這個樣子,就是這一段所說的。 

  受持,沒錯!我們是說得很清楚,能不能做到?真難!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正不容易。我們在六道裡面,無量劫一直到今天,習氣太深太厚,起心動念都是妄想、分別、執著。佛給我們講得很透徹,叫我們要離相。離不了,很想離,就是離不了。所以阿彌陀佛慈悲,給我們開了一個特別法門,只要信願持名,蒙佛願力的加持,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可以說末法眾生,要想脫離生死輪迴,只剩這一條路,除這一條路之外,你自己好好去想一想,你有沒有辦法離一切相。《金剛經》上講得很明白,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能不能離?有本事離四相,行!修其他的法門可以成就,這個成就就是講有能力脫離六道輪迴。如果四相不能離,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修學得再好,還是不能夠了生死,還是繼續不斷搞生死輪迴,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請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經【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 

  我們先看這一小段。 

  【解行從來不能分開,故曰並進。其必行到,方能解到。必解圓,而後行圓。】 

  解行是一樁事情,不能夠分開的,分開就錯了。那正是清涼大師的話,如果把它分開,「有解無行」,清涼大師講,是增長邪見,「有行無解」是增長無明;分開來就成這兩種過失,不是增長邪見,就是增長無明。清涼大師的話,諸位同修如果稍稍留意就會發現,這是我們現前親身所體驗的,或者我們本身就是這樣的,或者我們周邊的同參道友,就是清涼所說的這個現象。解跟行密不可分,一時一刻不能分,任何處所不能分,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解在行中,行在解中,行解相應,你的功夫就得力,你的境界就在轉變,相宗裡面所講的轉識成智,你就真的在轉了。由此可知,解跟行一分家就沒得轉了,那就轉六道輪迴。 

  下面這四句話好,完全講的事實真相。「其必行到,方能解到。」你解得透不透徹,那就要問你,你有沒有做到?你果然做到,你解就透徹。你做到一分,你能夠解得一分;做到兩分,你能夠解得兩分。那個解不是普通解,是深解義趣,深解義趣是要做到才解到。也許大家在學佛的過程當中,都有經驗,或者是我們自己,像經上常常勸我們為人演說,我們講得不夠透徹、不夠清楚,別人沒聽清楚,甚至於發生誤會;或者是我們聽別人講,感到不甚滿意。這是什麼原因?講的人沒做到;沒做到,他所講的是聽別人這麼說的,或者在書上看書上這麼講的。自己不能全程肯定,自己還懷疑,沒見到,聽說的!自己真的做到、見到,那就不一樣。雖然同樣一句話,語氣不一樣,表態不一樣。一個語氣表態模稜兩可,一個語氣表態斬釘截鐵,那怎麼會一樣?這就是講,行要緊,行幫助解,解又幫助行。解得愈深愈圓,而後行就圓了。行就是生活,就是日常生活,你的生活更圓滿、更自在、更幸福,解圓了。解跟行相輔相成,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解跟行相輔相成。像爬樓梯一樣,愈爬愈高,這裡頭其味無窮。我們佛法裡常講法喜充滿,你能不能得到法喜?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去照做。真正發心去做,我解得一分,我就做一分,我做到一分,我那個解又會增長一分,你就能解得兩分;解得兩分,回過頭來,你又會做到兩分。所有一切諸佛菩薩圓成佛道,就用的是這個辦法,所以我們對於解行要非常重視。 

  【修行不外三慧,聞說此經,便是聞慧。深解便是思慧修慧。若不思惟修觀,便不能深解。故說解便攝有行。】 

  所有大乘經,都要這樣去體會。佛講解,解裡面有行;佛講行,行裡面有解。決不是只有一邊,必定是兩邊都含攝在其中,這樣你就會讀大乘經,你也會修行了。三慧,是大乘人修行的原則,聞思修三慧,我們有沒有?我們沒有。何以說沒有?你要曉得這個慧,這是什麼慧?是小乘戒定慧的慧,我們有沒有?小乘教裡常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才有慧。我們現在沒定,哪來的慧。定是什麼?清淨心。由此可知,戒律是手段,是幫助你得定的。佛法的修學,這是基本的原理原則。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嚴格的遵守法規,這樣容易得定,心容易清淨。我在講席當中,多次的勸勉同學們。我過去求學,拜老師,老師提出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就是戒律;佛家過去常說五年學戒,五年遵守老師的約束,遵守老師的戒律,這是初入佛門。第一條就是聽經,我們喜歡聽經,只准聽老師一個人講經,除老師之外,任何法師大德講經一律不准聽,要守這條戒。第二條,我們喜歡看書,老師第二條戒,所有一切文字包括佛經,沒有經過他的許可,一律不准看。第三條戒,我們沒有遇到老師之前曾經學過佛,你從前所學的我統統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跟我從頭學起,三條戒。 

  這三條戒的用意在哪裡?幫助你得定。你耳朵不亂聽,耳根清淨;眼睛不亂看,眼根清淨;從前學的東西統統作廢,也沒得好拿來跟老師去比較,意根清淨了,這個方法妙!最初老師提出來,我們都想這個老師很跋扈,好像貢高我慢瞧不起人一樣,不曉得他真是大慈大悲。把你眼睛堵住,耳朵塞住,心裡不准亂想,這個樣子三個月就有效,就收到效果。什麼效果?心果然清淨了,妄想分別就少了。這一清淨就好像有一點智慧,無論看什麼東西、聽什麼東西、辦事,都跟從前不一樣,有進步,自己能覺察得出來。六個月之後,效果就更顯著,對老師產生信心,佩服老師,尊師重道的心就真的生起來,從前是勉強的說說而已,這真的尊師重道。從哪裡來?從行當中得來的,因為行跟解的關係,真得受用! 

  清淨心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會開智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以後,應用在生活當中,叫做三慧,菩薩所修的。三慧是聞思修。什麼是聞慧?接觸,聞說此經,你接觸這個經典,你聽這個經典,或者你看這個經典,都叫聞慧,聞是代表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這一接觸,用一個聞字。深解這就是思慧修慧。一接觸就深解,不要去研究,不要去思考,一接觸就深解,深解就是思慧;可見得他有沒有思,沒思,根本不會落到意識裡面去。他的功夫是照見,哪裡會落到意識!一接觸就明瞭,明瞭叫思慧;明瞭當然就不迷,不迷就叫修慧。由此可知,聞思修是一樁事情,不是三樁事情,是一樁事情。如果把它分作三樁事情,那就錯了,那就是聞思修,不能叫慧,沒有慧。你有聞、有思、有修,沒慧。聞思修是一樁事情,那就叫三慧,三慧是一樁事情。 

  底下教給我們,若不思惟修觀,便不能深解。要緊的是要修觀。什麼叫修觀?前面也跟大家講得很清楚、很明瞭,修觀要用現在的話來說,改變觀念。我們現前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把這個錯誤的觀念依照佛經上講的教訓把它轉過來,就叫做修觀。修是修正,觀是觀念,就是思想見解;我們思想見解錯誤,把它修正過來。修觀簡單的講,修正錯誤的思想見解,這叫修觀。你要不認真去修正,把錯誤的觀念、見解修正過來,你怎麼能深解義趣!深解義趣是什麼義趣?是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義趣是指這個。如果說得再淺一點,再白一點,深解自己生活的義趣,這個非常親切。深解我們每天工作的義趣,深解每天處事待人接物的義趣,這個關係多親切!佛法沒離開生活,生活就是佛法,生活就是金剛般若。所以這個地方的義趣,不是談玄說妙,與自己生活不相干,那個義趣我們解不解無所謂,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說解,解裡頭有行;說行,行裡面有解。解是我們的思想見解;行是我們每天所作所說的,那是行。我們一天到晚,一年到頭,我們的生活活動,用思想見解、所作所說,就包括盡了,這是我們一生一世的生活活動。佛法把這個活動更加推廣,我們不只有這一生,我們還有來生,來生還有來生,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才是我們自己真實的生命,深解義趣是指這些。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深解義趣,即是深領會得上文所說「當云何生信、當云何奉持」之所以然也。】 

  怎麼樣生信,信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怎樣奉持,怎樣與事實真相相應,那樣的解行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換句話說,云何奉持,實實在在教我們怎樣去過諸佛菩薩的生活,這是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唯一的目的。我們講得簡單明白一點,如何把輪迴的心轉變成大覺之心,如何把煩惱的生活轉變成大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云何奉持之義。「所以然」是講其中的道理;事相是當然,理論是所以然。 

  【說一深解,不止攝信、攝修,並證亦攝在內矣。】 

  這個意思前面我已經透了一點。深解義趣這四個字裡面,含義是無限的深廣。 

  【信、解、行、證,其實乃是一而四、四而一。】 

  我們要是把它分成四個階段,修行證果永遠沒指望。我們學佛,犯了最大的錯誤,就是把三學、三福、信解行證,都把它看成是個別的,包括菩薩的六波羅蜜。所以雖然很辛苦的學佛,很勤奮、很精進,其實佛法的利益完全沒有得到。你所得到的一些佛法是什麼?名相而已。多記一點名相而已,除此之外,你還得到什麼?那不是佛法真實的利益。佛法真實的利益是心開意解、自在圓融,我們沒得到。所以總要記住,前面講三慧是一,三學也是一,信解行證還是一,這叫做萬法歸一。前面都跟諸位報告好多遍,歸一就是歸自性,聽講、讀經要消歸自性。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要會歸自性,那就得受用,得真實的受用。我們就是沒有辦法歸一,辛辛苦苦學了很久,還是一身的煩惱,生活在煩惱裡面。現在生活在煩惱裡面,死了以後就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煩惱變現出來的,這是諸位稍稍涉及佛法的經論都明瞭。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小乘阿羅漢斷見思煩惱就超越六道輪迴。由此可知,見思煩惱不斷,你就沒有能力跨越輪迴一步。這一次實在說,在《金剛經》裡真的學到不少東西,我們照這個方法去生活,依照這個方法去過日子,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那真的是有把握,這一生就沒有空過了。再看底下這一段: 

  【此成就解慧經文】 

  這是講這一段,第七十二段科題裡面成就解慧,這是成就解慧裡面第一段的文字、經文。 

  【乃是開經以來之歸結處。師資問答,目的無非望聞法者能開深解而已。】 

  須菩提尊者在這個地方,給我們帶一個頭,做一個樣子,是啟發我們,誘導我們,這個用意很深很深。希望我們在這個地方深解義趣。不是他深解,他深解義趣就與我們沒有什麼相干,我們有什麼好處?他這一帶動、一提醒,我們明白了,我們覺悟了。這是尊者跟世尊一問一答目的之所在。 

  經初,三到八節。我們為了講解的方便,依照江味農居士的分科,他把全經分成一百八十四節,每一節經文我們都標有數字,便利於參考,一查就查到了。 

  【彼時長老即從座起,願樂欲聞,何等歡欣踴躍。】 

  須菩提尊者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怎麼能夠看得出來,釋迦牟尼佛在生活當中,將整個的佛法,我們不要說多,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在生活當中表現無遺,他解到、他說到,他就做到。由此可知,解、說、做是一不是三。我們今天所沒有法子的是,我們解的跟說的跟做的是三把事,不是一把事情,這你就是不能契入境界。如果這三個合一,恭喜你,你縱然沒有成佛,你也是大菩薩,你決定不是凡夫。你把這個分作三樁事情,你決定是凡夫,不是聖人。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以往我們總以為這個境界是法身大士菩薩的境界,權小大概跟我們還差不多!讀了《金剛經》這才恍然大悟,小乘初果也是這個境界。他要不能將解、說、行合成一個,他就不能證須陀洹果。從小乘初果到圓教的等覺,都是這個原理,都是這個原則,沒有例外的,我們在般若會上看到了。須菩提尊者不是普通人,都是佛菩薩再來的,跟釋迦牟尼佛兩個在表演給我們看,讓我們看了,心有所動,有所體悟,這是他們度化眾生的方式、手段。 

  所以在經的開端,尊者看出釋迦牟尼佛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會歸自性。入舍衛大城乞食、穿衣,穿衣會歸自性;托缽,托缽會歸自性;即從座起,即從座起會歸自性;沒有一法不會歸自性。宗門裡面常講萬法歸一,過去我們聽了含糊籠統,聽這一句似懂非懂,不曉得怎樣叫萬法歸一,現在明白了,原來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會歸自性,這叫萬法歸一。釋迦牟尼佛在開經裡面表演,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表演的諸法一如。換句話說,佛從無量劫來,他過去也是凡夫修成的,無量劫積功累德,一直到究竟圓滿,這種究竟圓滿的信解行證,都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事相裡頭,我們凡夫粗心大意沒看出來。須菩提尊者看出來了。尊者要不給我們說破,我們怎麼樣也想不到這個事情。他老人家為我們一點破,我們回光返照,又發現了一樁事情。這是從佛的生活回過頭來看自己,再看看一切眾生。於是我們發現,眾生在生活上點點滴滴也暴露無遺。顯示什麼?無量劫來的妄想煩惱習氣,從哪裡?從你穿衣上顯示無遺;從你吃飯,顯示無遺;從你處事待人接物,顯示無遺。這個佛法妙不可言!兩個一比較,凡夫生活可怕,墮落,苦不堪言!看看佛菩薩自在清涼,究竟圓滿的解脫。我們看那一邊,一回頭,這一邊就看到了。這一邊經上雖然沒有說,文字上沒有說,你能夠從這裡一回過頭來,這個意思就包盡,就包括在其中。 

  他的表現,願樂欲聞,前面都講過了,看出他的歡喜、踴躍,一直到世尊講到這個地方。願樂欲聞這四個字,有淺深次第不同。這個聞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若非反聞自性,他怎麼能夠深解義趣。深解義趣就是宗門所講的大徹大悟,就是這個意思。「此時聞欲所聞」,願樂欲聞已經聞到了。「且復深解」,這一聞到,開悟了,徹底覺悟了。「真乃希有之幸,此所以喜極而悲也。」涕淚悲泣,這是歡喜的相,不是悲哀的相。歡喜到極處會流眼淚。 

  【深解與最初之諦聽相應。若不諦聽,斷難深解。】 

  這是江居士在此地教導我們、提醒我們,非常重要。所以修學,有很多人早年找我問方法,問我修行的方法、講經的方法,我老實告訴人,方法是在其次,不是關鍵,關鍵是學習的心理,學習的態度,沒有良好的態度,再好的方法都不能成就。我過去講「內典研學要領」的時候,我做了一個比例,修學的態度佔百分之九十,方法充其量只能佔到百分之十。由此可知,修學的態度決定你的成敗,這個非常重要。諦聽就是好態度,仔細的聽,認真的聽,不是泛泛之聞。 

  【故聞說是經之聞,非泛泛之聞,所謂聞慧是也。】 

  一定要認真聽,要仔細聽,你要不是認真仔細聽,你很難得受用。過去李老師教導我們這一批學生,他老人家常講,他說:我講經,你們大家都在聽經。我們前面一排坐的是學講經的學生,二十多個人,我們坐第一排。他說:你們學講經的人,可以聽到四成、五成,能聽到這麼多。後面那些來聽經的人,大概只能聽個一成、二成,為什麼?他不注意。很多人他不是來聽經的,他是到這個道場來坐一坐有功德,他來修功德的,來莊嚴道場,這個有功德。他是為了來修功德的,他不是來聽經的。在台灣很多,確實是如此,他是來修福的,來莊嚴道場,來修福的,經講完之後走到門口,問他:你聽到什麼?不知道,完全不知道。那就是一成也沒聽進去。那個學習講經的人,為什麼會聽到四成、五成?明天他要複講,他不仔細聽,明天他講不出來。老師那個複講是抽籤的,不曉得是輪到哪一個,每個人都要認真聽,每個人都要認真去準備,怕到時候講不出來。所以從前我們佛門裡面,寺院叢林培養講經的人才,沒有辦佛學班的,沒有特別指導,沒有。就是在聽眾當中,有聰明、記憶力好的人,肯發心講經,口齒伶俐的,老和尚選拔他出來複講,是這樣訓練出來的,沒有特別教導的。所以講小座,複小座。複小座,如果能把老和尚所講的東西講出一半,這個人就可以成就,就能夠造就了。譬如老和尚講一個鐘點,他可以講半個鐘點,他有這個能力,諸位要曉得,這個很不簡單。第一天聽到的時候,第二天他就要講,寫東西寫稿來不及,絕對來不及。而且聽只能聽一遍,沒有第二遍,現在有錄音機可以多聽幾遍,那個時候沒有,一定要很注意的聽,一句話聽漏掉,你想請老和尚再講一遍,不可能的,絕對不跟你講的,我們李老師教學的作風就是如此。他講經聽了哪一段沒聽清楚,「沒聽清楚,過來」,過來就挨打了。打了之後還不講,為什麼打了之後不講?如果打了再告訴你,他說那怕什麼,頂多挨一頓打,還可以聽得到,打了要不講,還聽不到。這就是逼著你非要認真聽不可,他的用意在此地。要全心貫注,集中精神,一句不漏,他的方法在此地,所以那很得受用。 

  佛教你諦聽,你不能這樣認真去聽,你就很難深解。所以從前培養出來的那些學生很踏實,基礎非常穩固,跟現在人不一樣。現在人無論做什麼,任何一個行業,都比不上從前,偷工減料。蓋房子,新加坡的房子還不錯,新房子比舊房子好。在美國就不一樣,美國新房子材料不如舊房子,舊房子真材實料,新房子那個材料靠不住。所以住在美國,聰明的人買舊房子重新整修,舊房子的材料好,用的木材,木材好,用的磚,那個磚頭也結實,現在這個材料都是偷工減料。學佛也偷工減料,學講經還是偷工減料,這怎麼能學得好?所以要遇到一個真正很嚴格的老師,不容易!現在這個時代正是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大家混日子。學生不尊重老師,老師不敢教學生,你要認真教學生,學生把你趕跑了,不要你了。學生不聽教,老師無可奈何,因為靠這個生活,只好混日子,很痛苦,日子都不好過。真正好老師,在這個環境裡頭,他受良心責備,誤人子弟,那個不是他有意的,不是有意的也有過失。有意那就有罪過,不是有意的有過失,那是沒有法子,學生不肯聽話,不肯接受。諦聽非常重要,就是要認真、要專注,學東西要專精,這個非常重要。 

  講到這裡是講到聽經。現在在整個世界上,講經的法師都少了,太少太少了。幸虧有這些錄音帶、錄影帶,這個大眾傳播工具;如果沒有這個,佛法確確實實很可能在這個時代當中失傳,後繼無人,大家就聽不到佛法。聽不到佛法,責任歸誰?有很多人怪你們法師,你們出家作法師,為什麼不講經說法;我的看法不一樣,我說這個過失是在你們信徒,不在法師,法師沒有過失。你們這些信徒,就好像吃水果,你們很愛吃,桃子、李子都很喜歡吃,很愛吃,不種樹,吃光就沒得吃了。你喜歡吃,你要種樹,你懂這個意思嗎?你喜歡聽經,你要栽培法師,你不栽培法師,你聽誰講經?你們聽我講經是吃現成的,我不是你們栽培的,你吃現成的。你們如果不曉得栽培,我走了以後就沒有了,所以你們要懂得栽培。什麼方法栽培?年輕的法師,請他們來講經。初講當然講得不好,講得不好掉頭而去,這就是你不肯栽培法師;講得不好,愈要來聽,捧場;這個法師覺得我講得還不錯,這麼多人聽,他才有信心,他才能夠繼續不斷講下去。愈是講得不好,愈要來捧場,愈要來鼓勵他,栽培法師這是種樹,你將來才有水果吃。明天起,我們這個道場一、三、五,中國這些年輕法師他們要上台來表演,希望你們來種樹,你們要不種樹,以後就沒佛法聽了。我跟大家講的都是事實。我在美國舊金山,這信徒我都狠狠的罵他們,因為初學講經的人,他聽一、兩次就不來了,這個不行。我在這裡講經天天來,有什麼用處!沒用處,說老實話,沒有功德。你聽我講經,如果聽到這個地方,你果然深解義趣,你得利益了。如果你要說是到道場來坐坐是修福;我講經你一定修不到福,年輕法師講經你坐在這裡,那你是真的修福,那個福報才大。所以你們要多多的勸你們認識的同參道友,告訴他們,明天起修福的機會來了,千萬不要放過。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禪宗六祖能師(惠能大師),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得頓悟。古今無第二人。傳授衣缽以後,尚為獵人羈絆十餘年。此正佛祖加被,磨煉其金剛慧劍耳。若在末世,尤難之難。萬人修道,成就不過一、二而已,原因在此。】 

  這一段經文意思,的確非常非常的深廣。我們學佛的人,心要清淨,清淨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清淨心就是廣大心,清淨心就是深心,我們看事情才看得遠,看得透徹。不要說學佛,世間哪一個人不希望自己有福有慧?福慧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要靠你修得的,真正修福修慧的機緣不多,你能夠遇到這個機緣,那就是你有福有慧,遇到這個機緣把它錯過,你說那多可惜!多少人想修,遇不到這個機會,你遇到機會,錯過了。不能辨別什麼是真實的福慧。一切經論裡頭,佛常常提醒我們續佛慧命,續佛慧命就是希望正法久住、代代相傳,不但相傳,而且要盡心盡力把它發揚光大,普度眾生,這是真實的福慧,第一等的福慧。我們要認真去做,認真的去修學。續佛慧命裡面,當然最重要的一樁事情,就是培養後起的人才,第二才是註疏傳世,你給經論作註解傳給後世,那是第二等。第一等是培養人才,人才是活的,那是第一功德。這兩種都需要鼓勵,都需要人關心,才能成就。我們四眾弟子都有這個使命,不能把這個事情看輕,不可以疏忽這樁事情。 

  往年我跟黃念祖老居士見過很多次面,也常常有書信往來。老居士常常勸我,叫我不要到處跑。你跑的地方太多了,不要再講經了,你已經講了幾十年,他說佛教後繼的人才重要,你應當定下來培養人才,寫書傳世,他教我做這個。我笑笑,跟他老人家說:這個事情,我已經放在心裡很多年很多年,緣不成熟。我要教學,誰肯跟我學,我總不能到處去抓學生,「你來,我教你!」這個我做不到。我很想教學,沒有學生,學生真的不容易找,什麼樣的學生?肯聽話的學生;我教他這一套,他搞那一套,這個不行,這個學生不能教的,所以這個學生非常難找。往年李老師在世的時候,我每次回到台灣,我一定去看看他老人家,看他老人家,我就向他訴苦,我在世界各地方弘法,就是我一個人,很孤單,很不容易。我就求老師多教幾個學生,我們師兄弟多了,多幾個幫手。我這個話大概講了有十幾遍,每次去看他的時候,我都會提醒一下,最後一次他老人家說:「好!你去替我找學生。」從此以後我不再說了,我再也不講了,我明白了。不要說好學生,像我這樣聽話的學生已經找不到了。老師教我怎麼做,我就怎麼聽,真的找不到。這才曉得難,真難真難!所以傳道不容易。 

  李老師講了,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們,一生當中能遇到一個、兩個傳人,那就喜歡得不得了。很多一生當中,一個都遇不到,他就失傳、就斷了。失傳的多,佔多數,能夠得到傳人的少,佔少數。他把古來承傳這些事情告訴我,我才明瞭這個事情是可遇不可求。所以他說:一個好學生想找一個好老師難,但是一個好的老師想找一個好學生是更難,這個話我相信。都在緣分,都在眾生的福報。這個大時代,眾生都肯修福,自自然然有佛菩薩降世,示現在人間集成大法。大家都不認真修福修慧,佛菩薩不來;佛菩薩來了,你們還要毀謗他,還要侮辱他,又叫你們造很多罪業,所以他不來,不來是大慈大悲,不讓你造罪業。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是大慈大悲,不來人間還是大慈大悲。 

  六祖惠能大師是再來人,聽五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如果從文字上來看,大概是《金剛經》的四分之一,不到一半,講到四分之一他就開悟,後面不需要再講,都明白了。不但《金剛經》不必講了,《大藏經》也不必講了,全都明白。一悟一切悟,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事實。唯有真正明白這個事實,了解這個事實,他才肯一門深入,他才有徹悟的可能。那麼他悟了之後,前面講了,悟了之後要起行,要在行當中去磨鍊,如果有解無行,不能成就。惠能大師去修禪定、去修行,在哪裡修?在獵人隊裡面修了十五年。他沒有每天在盤腿面壁打坐,他沒有,伺候這些獵人。你要問他這十五年修的是什麼?究竟圓滿的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他在獵人隊那個環境裡面,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修究竟圓滿的六波羅蜜;也就是真實的奉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做到了。剛才說過,行幫助解,解幫助行。所以到十五年之後,從獵人隊裡面出來,在廣州遇到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正好旗桿上掛著幡,風吹著,風動、幡動,有幾個聽眾在那裡爭論不休。他到當中插了一句話,他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被印宗法師聽到,印宗法師感覺到非常驚奇。印宗也不是普通人,那個時候在佛門裡面,是南方的領袖,嶺南第一法師是印宗,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大眾對他尊敬、敬仰。一遇到六祖,他一點傲慢的習氣都沒有,給六祖剃度。印宗是六祖的剃度師,剃度完之後,他再拜惠能為老師。他再拜惠能做老師,能大師可省了力氣,水漲船高,印宗法師的老師,那還得了,這一下就把他抬上去了。否則的話,他要出山來講經說法,來度眾生,要達到那麼高的一個水準,讓大家對他起尊敬心,他要用多少年的時間,才能夠達到這個水準。沒有想到印宗了不起,印宗一拜他做老師,等於說印宗所有的信徒都尊他為老師,都聽他的教誨。我們曉得,六祖一生度多少人,就是印宗度的,六祖對佛教有多大的影響,就是印宗的影響,印宗法師真正做到成人之美,一點私心都沒有,一切為佛法,一切為眾生,這是個很了不起的人。所以能大師獵人隊裡十五年的修行,別人看到是避難,文字上避難,我們看出他修行,他在那裡用功,福慧增長。 

  此正佛祖加被,磨煉其金剛慧劍耳。他那十五年時間沒有白過。若在末世,如果是在今天這個環境,那就難了。誰肯把自己既有的環境來供養你,來奉獻給你弘法利生。在末法的今天,真的我們看不到。為什麼沒有?說明白了,眾生沒福。今天在台灣,有力量的人很多,真正能辨別真妄、邪正、是非的不多。正法的弘揚,正法的承傳,依舊是障礙重重,這是眾生沒福,得不到佛祖的加持。所以說尤難之難。萬人修道,成就不過一、二而已。這個一、二還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的,如果離開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沒有一個能成就,原因在此。這是我們應當要細細去想想的。 

  【但亦不可因難自阻】 

  這個很重要,現在的確是困難重重。我們要有耐心,我們要忍辱,突破這個困境,不可以自己阻撓自己,那就是真的被障礙了;外面環境阻撓沒有關係,只要自己能夠精進不退。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過去弘法利生要大道場,我們沒有這個場地就沒有辦法講經,這麼多人怎麼能聽?現代這個社會不需要,我們在家裡住個小房子,裝上這些廣播的儀器就行了。我們可以把講的東西,不必有人聽,對著電視機講,對著錄音帶講,我們把它錄下來,有人送到廣播電台去廣播就行了。所以現在這個社會,不必要大道場,一個小房間就可以對全世界弘法,所以不可因難自阻。我們在小房間裡面可以對全世界弘法,可以不必要大道場。我們利用現代這個科學的工具,科技愈進步,對我們弘法利生愈有幫助。 

  現在要做真正修福,實在講比過去又來得容易。科技進步發達,成本降低,像我們印送《大藏經》,在過去的人不敢想,無法想像的!現在我們有能力印送《大藏經》,我們送到中國,送到全世界,我這幾年前後總共大概送了八百套,不難!這一次到此地來,這邊同修們發心把《無量壽經》的錄音帶做成CD,好事情,現在這個CD片容量不大,一片只有七十分鐘,好像七十四分鐘。我們每次講的錄音帶是一個半小時,九十分鐘,所以他們要重新剪接。我們原帶是一百零七個,現在他們剪接出來大概是一百三十八個,一套。將來他做一個箱子,很精緻,設計得也很精美,一套是一百三十八片。這樣的工具,比錄音帶就好多了。它不怕熱,不怕高溫,它不怕水,放在水裡面它不會損壞,也不怕凍,零下幾十度與它一點關係都沒有,能夠保存長久不會變音質,這個很好。今天有同學告訴我,CD片進步了,明年有容納兩小時的。我說那太方便了。我們這裡講經一次兩個小時,一次一片,就更方便了,不必找剪接的麻煩。大家發心做這個事情,好!有一個同修,我打個電話問他,我說:這是個好機會,你常常要修福,這個機會你要不要。他說:他要。做一千套,新加坡的錢大概是二十九萬,他一個人拿了,我說好!太好了。肯修福!我說你要不要名字,他說應無所住,不要名字。好!這個很難得,他不要名字。不要說他的名字,也不要把名字印上,印淨宗學會就好,非常難得!這是什麼?聽了幾年經,他覺悟了,他有受用了。所以我們要利用科技的工具,沒有道場也能幹,沒有人聽也能幹。我們學講經的法師,要有這個毅力,要有這種精神,沒人聽沒有關係,我還照講不誤。 

  【佛說後五百歲持戒修福,能生信心,便能一念相應。果能聞經實信,塵境皆虛,不為所縛,便入般若之門。】 

  我想這一段大家聽了前面所說的,這一念就明白了。持戒是守法,修福一定深明因果,明白因果的人才修福,所以他能生信心;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就是相應,這就是能入。果能聞經實信,你聽到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上所講的,真相信了,全程肯定的接受,信心不逆,依教奉行。曉得塵境皆虛,塵境就是前面所說的,小而微塵,大而世界,再包括我們的身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都不是真實的。我在講席當中,已經好幾次的提示,我們這個十法界依正莊嚴,到底是什麼?它的真相是一剎那九百生滅因果相續相而已,業因果報的相續相,確確實實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塵境皆虛。果然清楚十法界依正莊嚴,原來是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你怎麼不放下!你自然放下。你還會有分別,還會有執著嗎?決定沒有了。沒有了,不為所縳,不會被它纏縳,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你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在這個境界裡面起妄想、起分別、起執著,還是輪迴心做輪迴事,這就錯了。這個境界實實在在講,就是大乘經上所講的,法身大士的境界,這是入般若之門,開般若智慧。開般若智慧就是宗門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 

  【義者,義理。觀門行門,若伏若斷之真實義是也。】 

  這是解釋深解義趣這四個字,字面上的意思。前面說深解,現在再講義趣。義是義理、道理,宇宙人生的道理。觀門行門,我講得很白大家好懂,觀門就是我們的想法、看法、觀念;行門就是我們的做法、說法,表現在身體行為上的。觀門行門就是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這個大家好懂。若伏若斷,這對煩惱來講,就是對妄想、分別、執著,你能把它伏住,伏是沒斷,它不起作用。我們淨宗念佛,若能伏,就得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這是伏煩惱;若斷,那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斷煩惱,事一心不亂是伏煩惱。這就是伏斷的真實義,就是說這個道理。 

  【趣者,歸趣,亦云趣向。】 

  趣是從事上說的,也就是你得到的真實的利益;換句話說,你所得到的果報,善因善果,惡因有惡報。前面說過,性體一定現相,相不可滅。性是真的,是不變的,相是假的,是會變的。正因為相會變,善因變善相,惡因就變惡相。惡因變三惡道的相,善因變三善道、變佛菩薩的相。因為相會變,所以佛才教給我們而生其心。而生其心是在相上講的;應無所住是對性上講的。雖有妄相,相不能執著,因為相它會變,所以佛教給我們,修善因得善果,你做惡因一定有惡報。業因果報是真理,世間人講真理、定律,這是真實的,一點都不假。所以你明瞭、你懂得,起心動念決定不會有惡念。惡念尚且沒有,諸位想想,哪裡會做惡事?絕對不會做惡事。這一生生命很短促,縱然活上一百歲,也一彈指就過去了。我這個年齡是古稀之年,一定要珍惜。所以借假修真,這個假身體時間很短,多修一點善福,何必要去造罪業?造罪業就是給自己過不去,這個沒有必要,多修一點福,多積一點德,這個要緊。這是自己真正帶得去的。古德常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不要帶惡業,多帶點善業好。我們念佛人要帶淨業,帶佛菩薩的聖號去,這就好。 

  「即下文所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是也。」信心清淨,趣就是生實相。生實相就是生智慧,清淨心生智慧。因智慧才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真實的智慧,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見到宇宙人生真相之後,決定不作惡,你的生活一定跟《金剛經》上所講的理論方法完全相應,那就是行到,為什麼?解到,行就到;解圓,行就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