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四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43
請掀開經本,一百零一面,第三行:
【相而非相,色即是空。非相而相,空即是色。相即非相,非相即相,正是如來藏真實義,故曰如來說。】
這是解釋經文後面一句,「是故如來說名實相」。為什麼要用如來說,不用佛說?這幾句就為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了。一切大乘法皆是世尊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實相就是真實相。真實相不但不容易說,實在我們凡夫也很難體會。我們在大乘經上,對於佛的說法,就是說法的方法,實實在在佩服他的巧妙,不能說的他也說出來了。這個說出來,古大德有個比喻,就像畫圖畫,他用的手法是烘雲托月,月亮畫不出來畫雲彩,雲彩當中露出一塊,不就把月亮顯示出來了嗎?世尊為我們解釋諸法實相,手法很接近這個方法。實相說不出來,旁敲側擊把那個實相烘托出來,用這個方法。告訴我們實相既不是相也不是非相,相是色相,是有相,非相是空。說明真相既不可以說有,也不可以說空,空有兩邊都不能說,那怎麼個說法?只可以說「相而非相,非相而相」,用這種方法說,讓我們從這裡面去體會。《心經》裡面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你在這個句子裡頭去體會。這種說法,實在講真的是一個字也沒說,一句話也沒說,所謂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我們要在這裡面去體會。真正體會得了,所謂「見而無見,無見而見」,「聽而無聞,無聞而聽」,那你就有點味道了,真正東西你才能夠領略幾分。前面我們曾經讀過,諸法一如。一就沒得說,二才可以說,一怎麼個說法?諸法是一切法、是萬法,萬法一如。所以這個「說」,確實有他的善巧,現在人講技巧。
「非相而相,空即是色。相即非相,非相即相。」從這裡面去顯示出如來藏的真實義。《大佛頂首楞嚴經》裡面講如來藏,如來藏是什麼?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此經上講的如來,一如,都是一個意思,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世尊每每就一樁事情說出許多的名相,用意是叫我們不執著,叫我們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這一接觸就明瞭、就悟入。這是佛教學的目標,是讓我們悟入實相。禪家講的是要求我們明心見性,這些方法都是教人明心見性的方法。我們為什麼見不了性?實在說我們不善學,佛是善教,我們不善學。佛所教的是兩邊都不著,我們學的是不著這邊就著那一邊,一定要執著,這就不善學。所以學幾十年,學一輩子都不能見性,都不解如來真實義。過失在我們這一邊,佛那一邊的確沒有過失。我們想找佛的毛病,真是一點都找不到。所以說「如來說」。如來,世尊在本經跟我們解釋這個意思,「如來者,諸法如義」,就是諸法一如。諸法一如,實在講就是淨宗講的理一心不亂,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本經所說的實相。請看底下一段:
【佛經中常云,性體空寂。因防人誤會性體之空為空無,性體之寂為枯寂。故復名性體為實相。】
這也說明佛為什麼使用許許多多不同的名詞術語。世尊知道凡夫的大病就是堅固的執著,他要是不執著,說老實話,修行證果很容易,哪裡要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用不著。這個病,病根太深、太重,很難拔除,我們要曉得,就是著相,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無量劫來,雖然供養無數的諸佛如來,依然還在六道輪迴,還要受這些苦難,原因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尤其是般若經,若有絲毫的執著,不但不能解義,一定會錯解,一定會誤會,這個問題就更嚴重了。性體空寂,大乘經上常說。《仁王經》上講佛菩薩的果位,用五種忍來標明,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都用忍來標明。顯示出世尊的說法,正如同在《華嚴經》上所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圓融無礙。可是這樣說法,當然有一部分人在這個說法裡面開悟了,可是還有一部分人聽了發生誤會,這個真有,不是沒有,把佛的意思錯會了。
所以防人誤會性體之空,他講空,空是什麼都沒有,那叫空,佛說的空不是這個意思。佛說的空是什麼都有,不是沒有。什麼都有,為什麼說它空?因為它了不可得。本經末後,從比喻當中說「夢幻泡影」,你們想夢幻泡影有沒有?有,不是沒有;雖有,不可得。因為它不可得所以叫它做空,不是沒有;把它當作「空無」來講,那錯了。性體之「寂」,把它當作枯寂來講也錯了。枯寂是什麼?枯寂是死的。而不知道佛法這個寂是活活潑潑的。寂是什麼?寂是淨、清淨,清淨到了極處。雖然清淨到極處,它不是死水,它是活水,它是流動的活水,活活潑潑,所以它顯示出大用無方。十方法界哪個地方有眾生求,佛菩薩立刻就感應。我們讚歎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那個「千」不是數字,如果是數字,千不多,太少了。觀音菩薩的感應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千是表法、表圓滿、表無量無邊,表這個意思。
我們也求,求了不感應,天天念觀音菩薩,拜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也不來顯給你看一下,這是什麼原因?你雖然有求,這當中有障礙,不是佛菩薩不應,是你自己有障礙。譬如我們白天,天天想看太陽,可是偏偏打一把傘,你永遠也看不到太陽。什麼原因?你自己有障礙,不是太陽不照你,是你有障礙把它障住了。這個障礙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還是這個東西。所以離開妄想執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菩薩,統統都感應道交。為什麼不把這個東西丟掉?這個東西害人害慘了,何必還這樣愛惜,捨不得把它丟掉!這是佛在經上常說,愚痴,顛倒,可憐憫者!佛講的這些話,就是說這樁事情,應該要捨棄的,偏偏不肯捨棄。所以障礙你無始劫到今天一切的願求,你求不到。我們曉得,把這個障礙去掉,就感應道交。「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成佛,這一生都能作佛,你想想看,其他的那都是小事,哪有求不到的,哪有沒有感應的?一定要知道去障礙要緊。寂不是枯寂,怕人家看到空寂兩個字發生誤會,所以又說體性叫實相。
【實是真實有,非空無也。】
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那個空有什麼難懂?兩、三歲小孩都懂。而佛說這個空義,小乘人不懂,大乘權教菩薩也不懂。我們今天在此地懂了沒有?好像懂了,又好像不懂,我們今天確實是這個樣子。真的要是明白了,你一定入境界。我們今天是似懂非懂,並沒有徹底的明瞭。
【相是熾然顯現,非枯寂也。】
這個相怎麼顯現?有體就有作用。相之顯現,昨天跟諸位報告了,波動的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這個現象變現出來的。如來果地上一真法界,它動的幅度最低,動得最慢,它那個波動很微小,動得很慢,顯示出那個法界永恆不變。在十法界裡面,菩薩這個波的振動比佛法界要大,幅度要大,時間要快。聲聞、緣覺法界比菩薩法界又要來得快速,又要來得大。由此可知,振動時間最快速、幅度最大的是三惡道眾生,三惡道眾生那個心念極不平。這個現象,實在講我們自己要是冷靜的去觀察,不難發現。不要觀察別人,觀察自己,自己有的時候心很平靜、很清淨,起念頭的時候也很微細。如果遇到外面環境刺激,或者生歡喜心了,或者瞋恚了,我們講心跳脈膊那個速度就快,幅度也大,從這個地方很明顯的能夠體驗得出來。在緩慢的時候、平靜的時候變化小,就在我們自己一身,當我們心情很平和的時候、很清淨的時候,這個變化就小,就緩慢。當我們生歡喜的時候,手舞足蹈,或者發脾氣發怒的時候,那個變化就大,人的相貌都變了。這是我們很容易體驗得出來的,就是這麼個道理,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個道理!
佛法的行門上,總綱領就是修定。不管哪一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什麼?修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都是修禪定。絕對不是說唯有禪宗才修定,現在就有很多人誤會,認為不是參禪就不是修定,大錯特錯!八萬四千法門,實際就是講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修什麼?都是修定。他用參究的方法修定,我們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修定。方法不一樣,所得到的效果相同。我們淨宗所講的事一心不亂,就等於禪宗的禪定,禪宗講得定。理一心不亂等於禪宗裡面的破本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用的方法不一樣,所說的名詞術語不一樣,實際上一樁事情。教下用止觀的方法,密宗用持咒的方法,方法儘管不同,都是修戒定慧。依照那個方法去做,就是戒,戒就是如法,守規矩,依照方法去做,那就是持戒;依照方法去修,功夫得力了,一定就能得定;得定之後能開悟、能見性,是這麼一樁事情。所以這個寂不是枯寂,枯寂就變成死定,那有什麼用處!不起作用。
諸佛菩薩表現給我們看的,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大乘經上常用比喻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龍象,就是大象。我們看大象,到動物園去看看大象,所有動物裡面,大象好像是在定中,牠很穩重、慢慢的。牠不像其他的動物蹦跳得很快,好像心不定,象好像都在定中一樣,用這個做比喻。諸佛菩薩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那都是定,可見得那個定不是盤腿面壁,所有一切活動都在定中,都沒有離開定,那才叫甚深禪定。《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就是這個意思;叫自性本定。這是換一個名詞,怕人產生誤會。
【說名為實,顯其妙湛總持,常恆不變,雖空而非無也。說名為相,顯其胡來胡現,漢來漢現,雖寂而常照也。】
這個解釋還是有相當的深度,解釋得非常之好,這是解釋實相。說到「實」,顯示自性妙湛總持;妙湛總持不動尊,也是在《楞嚴經》上的。「湛」是比喻像水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從水面就看到水底,這水清,湛是清淨的意思。妙湛是清淨到極處!形容我們真心自性。正是六祖見性的時候所說,他老人家第一句話就講,「何期自性,本來清淨」,沒染污。我們的自性清淨心,現在有沒有染污?還是沒有染污,縱然墮在阿鼻地獄也不染污,這才叫自性,這才叫本性。從來不染污。染污是什麼?染污是一層虛妄障礙住,是一層虛妄,好像雲彩遮住了太陽。雲彩能遮得住太陽嗎?太陽真的被雲彩遮住?沒有!實在講,雲彩遮了我們眼睛。自性上那些妄想、分別、執著、無明、煩惱,就像雲彩一樣,所以那個想叫妄想。你要懂得那個妄的意思,妄不是真的,真的那還能去得掉嗎?真的去不掉。正是它是個妄,妄怎麼去掉?一覺悟它就沒有了。迷的時候有,一覺就沒有了。般若是能覺,般若智慧非常重要。「總持」這兩個字的意思,我們用六祖的話解釋大家好懂,「何期自性,本來具足」,總持就是具足的意思。自性清淨心中,一樣都不缺;不但不缺,能大師又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也是總持的意思。虛空法界諸佛剎土依正莊嚴,都是這個東西變現出來的。沒有變現出來,它具足,它本來具足。因緣成熟顯現出來,一切萬相能夠隨緣變現。妙湛總持,而它的性體常恆不變。能變的真心,性體永遠不變,變的是它起用;它的作用會變,它的本體不變。這個實,實相兩個字,實是從體上說的,真實。「雖空而非無」,體上真的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說它無。為什麼不能說它無?它能現相。如果說無,它現相的作用沒有了;它能現相。雖現相,它體還是空寂的,這是實的意思。
「說名為相」,說這個相,相是從現相上說的。要是從前面,前面是《心經》上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相,空就是性。我們要用實相兩個字來講色空,實就是空,相就是色。「說名為相,顯其胡來胡現」,這個拿鏡子做比喻。我們照鏡子,鏡子沒有東西,空的、乾乾淨淨的。「胡」是外國人,中國人從前我們是漢人,外國人都叫胡人,胡是外國人。外國人照鏡子,鏡子現外國人的面孔。「漢來漢現」,漢是中國人,中國人照鏡子,鏡子裡頭現中國人的面孔。「雖寂而常照」,鏡子乾乾淨淨,絕對不染,它常照,它不是不照。照的時候有,不照的時候就沒有了,這個大家懂。如果更深體會一層,原來正在照的時候也沒有。正在照的時候,鏡子裡頭何嘗有相?如果鏡子裡頭真有相,我們人走了那個相還在,那就真有。人走了之後,鏡子沒有相。正在照的時候就沒有相,你能夠體會這一點,你就開智慧了。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自性。
「經」也有鏡子的意思。我們每天早晨起來,晚上睡覺之前洗洗臉,都要照照鏡子。我們展開佛經,佛經是一面鏡子,照我們的清淨心,照我們的真心本性。我們臉上有一塊髒的,知道把它洗乾淨;心裡面那些髒的東西,為什麼不把它洗掉?心裡面哪些東西是髒的?貪瞋痴慢疑惡見都是骯髒的,這是很粗的。微細的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你心裡面骯髒的污穢東西,為什麼不把它洗乾淨?還要把它留在那裡,這就錯了。佛經上也常講自性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用寂照或者照寂,這些名相也是講的實相,也是講的自性。
【古德說實相,為無相無不相。此說甚妙,極為簡明。】
我們看古大德註解般若經,像《金剛經》自古至今總有一百多種註解,這是少說的。我們看到古人有個本子,叫《金剛經五百家註解》,可見得註解《金剛經》的人很多,其中不少人解釋實相,用這一句「無相無不相」。這個解釋很好,實在講,跟前面解釋這個意思相同。無相是從體性上說的;無不相就是現相,就是有相,是從現相上講的。用無相來解釋實這個字,用無不相來解釋相這個字,跟前面所說的意思完全相同。此說甚妙,極為簡明,簡單明瞭。雖然簡單明瞭,現代人聽這句話聽不懂;也就是說這句話在從前,那些人當機,現在這些人很難懂。這個說法很難懂,說了他會迷惑,什麼叫無相無不相,他不但不能體會,反而生起疑惑。
【性體本不是相,故曰無相。】
無相是從體上說的,解釋實字。
【雖不是相,而一切相皆緣起而生。】
真如本性能隨緣,隨染緣就變穢土、變六道,隨淨緣就變淨土、四聖法界。四聖、六凡,依正莊嚴,是真心本性隨緣變現出來的,所以它是無不相。
【無相無不相,正性體之真實相狀。】
這才把它那個真的樣子敘說出來。不這種說法,性體的樣子的確說不出來。
【相不相俱離,如來藏之真實相狀,如是如是。】
這句話非常要緊,這才說得真的圓滿。說相、說無相、說無不相,都不執著,我們才真正體會到它的真實義。你著在無相這邊錯了,著在無不相這邊也錯了,如果著無相無不相還是錯了,統統不能執著,體會它的意思,決定不能執著。體會這個意思,心裡面還有一念體會,那也錯了。確確實實要像鏡子照東西一樣,痕跡都不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裡頭痕跡不留。不但是過去不留,剛才講正在照的時候就不留痕跡。佛菩薩的用心,佛菩薩用什麼心?前面講過很多次,用真心,用真心就是這個用法。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表演給我們看,「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這都是有相,這就是此地講的無不相。雖然有相,它確確實實那個清淨心連痕跡都不染,這種生活就是如來與法身大士的生活。他們生活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食物,人家住在一真法界。他穿的衣服是一真法界的衣服,他吃的飯菜是一真法界的飯菜;我們跟他吃同樣的,我們穿的衣服是六道輪迴的衣服,吃的是六道輪迴的食物。你想一想,不同的地方在哪裡?你要真的得一點消息,你就對《金剛經》佩服得五體投地,才曉得《金剛般若》之妙!這樣簡單的經文,這麼深這麼廣的義理、形相都顯露無遺,這是這個經的特色。你要是得了消息,如來藏的真實相狀你就明瞭,就如是如是。
【當知佛之說法,原為破眾生之執。】
這是一切諸佛如來、諸菩薩、祖師大德,為一切眾生說法的總目標。佛給我們說法用意在哪裡?破執著而已。我們眾生很麻煩,佛不說法還好,愈說法,我們的執著愈多愈堅固,你說糟糕不糟糕!本來我們只是在世間法執著,佛跟我們一說法,又把佛法執著了,所以佛叫苦、叫冤枉!我們要是執著佛法,不是佛害我們,佛沒有心害我們,我們自己害了自己;自己害了自己,還要倒過頭來怪佛菩薩,「你害我!」其實佛菩薩沒害你,你自己把意思錯會了。佛說一個什麼,你就執著個什麼,這還得了!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在佛法當中修學,真的一帆風順,知道佛所有一切法破執著的。
【因偏私故執】
執著從哪裡來的?私心。《金剛經》上講的我相,有我就有私心。起心動念要為我,所有一切物要想方法把它變成我所有,那就苦了。我所有,就是我們一般人講患得患失。我所有,真的你能夠得到所有嗎?假如你要是真的得到所有,不但釋迦牟尼佛,所有一切諸佛都要拜你做老師,都要做你的徒弟,你有本事!你真的能在一切法當中,能夠得到一樣東西,那一切諸佛菩薩佩服你,你很了不起。「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得個什麼?你有什麼?我聽說在新加坡這邊的同修,你們買房子有九九年、九九九年,大家都在爭這個,不得了!你能活到九十九年嗎?已經太長了。不要說九十九年,九年以後的世界,你想到會起什麼變化嗎?這都打妄想。妄想分別執著,腦子裡還有這些東西,這跟般若完全相反,背道而馳。所以真正的福報沒有別的,佛給我們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多做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情,那是你積德修福。所以佛在經上常講,我們佛弟子聰明人要做帶得去的,帶不去的不要幹。那個九九、九九九都帶不去的,那打妄想,帶不去的,要幹真正帶得去的。
你們大家也都常常掛在嘴邊,「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什麼東西能帶得去?業。我們不要帶惡業,也不要帶善業,我們要帶淨業。用清淨心斷惡修善,念佛求生淨土,我們帶這個業,我們幹這個。念佛就好了,為什麼還要斷惡?不斷惡,怕的是業障現前,往生不了,斷惡是消業障。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迷惑顛倒,那就是業障消除了,我們斷惡為這個。修善又是為什麼?修善是為一切眾生結善緣、結法緣。我將來成佛作菩薩來講經說法,他們都來聽,都來得度了。不給人結法緣,你修得再好,講得再好,跟那些眾生沒有緣,上台講經沒人聽,所以要跟眾生結善緣。
一般人都知道我法緣不錯,到哪裡法緣都很殊勝。也有法師問我:你的法緣怎麼會那麼好,能不能教教我?我就勸他布施結緣。不少同修供養我的,供養我的錢我沒有用處,一點用處都沒有。別的法師拿這些錢去蓋大廟,我拿這些錢印經,印經再給你們大家結緣,所以我的緣就結得廣。結法緣非常重要,結的這個緣,緣結得深,我將來成佛就度這些眾生。我們看到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的數量不相等,有些成佛度得多,有些成佛度得少。什麼原因?在因地裡面結的緣多少不同,成了佛,度眾生也離不了因緣。這就是一定要多結善緣,多結法緣,這是最好的。
【因執著而愈偏私】
私心隨著妄想執著是愈來愈嚴重,這個事情麻煩。
【眾生所以造業受苦,輪迴不已,生死不休,全由於此。】
為什麼會造業?為什麼會受苦?為什麼會輪迴?都是為了一個「私」字,自私自利。這個自私自利,從無量劫來,把我們真的害慘!我們過去生中不是沒有接觸到佛法,從《金剛經》、從《無量壽經》,這不必講太多,這兩部經典裡面,佛告訴我們的,也就等於佛給我們授記,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我們已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以論善根福德,有很多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都比不上我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經上給我們作證。如果沒有這樣深厚的善根福德,你遇到淨土法門,你怎麼會相信?你怎麼肯發願念佛求生?你接觸到這個法門,你能夠相信、能夠發願、能夠念佛求生,你的善根福德因緣滿了。為什麼許多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都不肯念佛求生淨土?他們要是論善根福德因緣不如我們,這是真的。論斷煩惱、論修定、開智慧,我們不如他。這些事實我們也要搞得清清楚楚,然後才知道珍惜這一生的機緣。如果這一生還要貪戀這個世間這一切虛假虛妄的,那我們這一生又空過了。諸位一定要知道,一生空過是不是來生可以遇到?不一定。來生不曉得到哪一道去了。下一次再遇到,可能隔很多生,也可能隔一劫、二劫,也可能隔無量劫,說不定的!所以這個機會很難遇到。彭際清居士講的沒錯,這個機會遇到,一次的遇到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無量劫才碰到一次,真的像你們買獎券中特獎一樣,好不容易中到一次,不是你今天中到一次,下個月又中了,哪有那種事情!才曉得這個緣太難,太不容易遇到。所以遇到了,一定要珍惜。
【而世間所以多煩惱、多鬥爭,乃至殺人盈城、殺人盈野,亦莫不由此。】
這是講從小的煩惱到大的殺害。殘酷的戰爭從哪裡發生的?都是從自私自利裡頭發生出來的。
【故世尊出世救苦,首須破此。】
佛菩薩要救度一切眾生,從哪裡救起?從喚醒我們愚迷,從離四相、離四見做起。徹底了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也是假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能夠把這個看清楚了,這種事情看清楚,就叫做看破;不再執著,那就是放下。能夠看破、放下,大乘法就不難了,決定不會把意思錯解,這一生當中就有成就的希望。我們將經本翻過來。
【眾生所以偏私成執】
偏是偏見,私是欲望、私欲、私心,造成了堅固的執著。無他,沒有別的。
【由其智慧短淺,沒有開智慧。不知是偏,不知是執。】
不知道!他以為這是正常的。再看看別人,每個人都這樣,哪個人不自私,哪個人不自利,別人都是這樣的,我這樣做沒錯!別人統統都搞六道輪迴,我輪迴哪裡錯了?幹這個事情。可見得在這個大環境裡面,想覺悟真正不容易。再看看,佛經上這樣講的,要斷執著,要斷偏私,我看學佛的人也挺自私,不但在家學佛的人自私執著,出家的法師也自私也執著,我這個自私執著有什麼錯?真正學佛人,不能拿這個來做標準。拿這個來做標準,你這一生又會空過。你要拿誰做標準?拿諸佛菩薩做標準,釋迦牟尼佛是個很好的標準。他可以做小國王,他不要、他不幹,他有很好居住的生活環境,他不要,他出去托缽。他生活那麼苦,一切都捨掉了,世尊給我們做了樣子,說到做到。世尊這些弟子也給我們做了樣子,也是說到做到。
再看看我們現前也有一些高僧大德,他們也是說到做到。早年虛雲老和尚,人家說到做到。虛老和尚我跟他沒見過面,我看過他很多的照片,就沒有發現一張照片,他穿的衣服上是沒有補洞的,沒有發現過。我都注意,照片拿來看看他衣服上有沒有補釘,我沒有看到有一張他穿的衣服上沒有補釘的。他難道不能穿一件漂亮衣服嗎?他那個信徒、皈依徒弟太多太多了,連泰國的國王、王后都皈依他,都做他的弟子,那個供養的豐厚可以說沒有一個出家人能比得上,他為什麼不換一件漂亮衣服穿穿?還是穿他的舊補釘衣服。他那些錢到哪兒去了?我們看了他的傳記、看了他的年譜才知道,全都拿去修廟去了。中國大陸許多的寺廟,他建寺廟;寺廟破爛,他去修寺廟。一個寺廟修好了,他又不住,他去找一個修行不錯的,找一個法師交給他,他老人家就走了,這就與他沒事了,真正放得下,真看破了。虛老和尚一生修多少寺廟,我們都算不清,他一個也沒有,這做了樣子給我們看。
第二個,印光老法師,這是我們淨宗大德。你看他一生,他穿的、他吃的跟常住完全一樣,沒有特別給他加菜,他沒有小廚房,這是我們的樣子。我們看這些樣子就對了,不能看別的樣子。我學佛之後出了家,我的老師叫我學印光法師,他是印光法師的弟子,以印光法師做榜樣、做典型,向他學習,學得跟他一模一樣就成功了。印老一生所得的供養,他跟虛老和尚不一樣,虛老和尚是從事硬體的建設蓋廟;而我們印老法師是做軟體的,他印經。他在蘇州報國寺裡面設了一個弘化社,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佛經流通處。十方所有的供養都做為弘化社的基金,印經布施流通國內國外,他做這個工作。最近報國寺政府發還給佛教,安上法師在那裡做這個工作。我希望弘化社能夠恢復,還用「弘化社」,老招牌、老字號不要改,但是業務要擴充,老法師從前只是印經,我們現在不但要印經,要做錄音帶、做錄影帶、做CD片,把他的事業發揚光大,普利一切眾生,我們要幹這個事情。
念念想光大佛法,念念想利益眾生,就把那個私的念頭打破了。不要想自己,想自己沒有好處,人常常想自己,就把自己想老了、想病了、想死掉了。念念想別人,自己沒有了;自己沒有了,誰老、誰病、誰死?都沒有,老病死都沒有了,因為自己沒有了。因為有我,才有生老病死,「我」沒有了,生老病死誰去承當?沒人承當,沒了。如果你還想要生老病死,那就天天想「我」;你不想要生老病死,你把「我」忘掉就沒有了。這是《金剛經》上講的,四相空了,生老病死就沒有了,六道輪迴也沒有了,徹底解決的辦法。所以要知道,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這是偏見,不是智慧,執著。
【佛曰無有定法,以破其偏執之病根。法字,通攝世出世間一切法。】
佛要治一切眾生妄想執著的病,用什麼方法?沒有一定的方法。有原則、有綱領,原則綱領不變,方法手段是無量無邊,沒有一定的。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那都是講方法手段,真的是無量無邊;原理原則不變。總的原理原則,在經上常常說的,三寶、三學、三慧,這是總綱領、總原則。三寶是佛法僧、覺正淨,這是總綱領。戒定慧、聞思修,三慧前面講過。菩薩三慧就是一如,就是空有二邊不著,菩薩的三慧。本經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菩薩三慧,這裡頭具足三寶、三學。至於用什麼方法去修,那方法手段太多了,無有定法。無有定法也破眾生偏執。
【學佛必要修觀】
修觀兩個字,我們也講得很簡單、很清楚。「觀」是觀念,「修」是修正;把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修正過來叫修觀。
【以觀照圓融之佛理】
大乘經上所說的,《金剛經》上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是圓融之佛理。所以佛勸我們受持讀誦四句偈、為人演說,那個四句是任何四句,跟《華嚴》裡面所講的無二無別,《華嚴》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顯示出理事無礙,法法圓融。
【便能轉其向來所有之觀念】
我們一向觀念錯誤的,不是正確的,以前這個觀念,是輪迴的觀念、生死的觀念,要不得的!生生世世受這個害。今天好不容易遇到如來正法,聽到如來為我們敘說真實的境界,我們藉著這個機緣端正自己的觀念,把輪迴觀念改過來。
【以化其偏執之病耳】
把我們自私自利偏執的大病化解掉。怎麼化法?起心動念想佛法、想眾生,不要想自己,養成這麼一個習慣。這個方法很好,這是大乘法當中非常殊勝的修行方法,前面講,大而化之。我執不容易斷,小乘破我執,硬在執著上破,非常非常困難。所以佛在經上講,斷煩惱如斷四十里的瀑流,四十里的大瀑布一下把它攔住,這樣的難法。可是大乘菩薩巧妙,難斷,他有方法斷,這個方法就是起心動念想眾生、想佛法,不想自己,久而久之把我就忘掉了。這個方法的確妙,比小乘法高明得太多了。
想佛法,知道佛法這樣好,世出世間所有法都沒有佛法好,佛法真正能救度九法界眾生。如何把佛法發揚光大,我們起心動念動這個念頭,不要動別的念頭。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如何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有緣接觸到佛法。印光大師印經的方法,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這是個好方法,印經結緣流通。我們印得多了,當然也有一些人在我們這個道場,此地可能沒有,在台北發現過。很多人問我們要經書,一次來都拿幾本,一次拿幾本,每一次都拿,聽說他拿到舊書攤去賣。有人來告訴我,他說:法師!你印的書都被人家偷走,拿去賣了。我點點頭,好事!只要有人肯買,肯買他就肯讀,那怎麼不是好事,好事!不要因為這個事情,我們就不印經,那你就錯了。他賣得幾個錢,他到我們這裡,從我這裡拿去送給別人,得一點報酬利潤也不錯,並不為過。所以我們看到都生歡喜心,我說:你何必那麼斤斤計較,心量那麼小?雖然人家拿去賣,我聽到的時候我很歡喜,我絕對不會說印經以後流通要小心,不要被人騙了。騙佛經好事情,騙別的不是好事情,這是好事情!所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最近淨宗學會印《了凡四訓》,聽說一本才一塊多錢,成本不到兩塊。如果你真正是有心想學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省兩塊錢,你心裡就知道這個社會上多一本《了凡四訓》,常常存這個心。我在生活上能省就要省,我省一點,這個世間經本就多了好多,許許多多眾生因為讀到這個經本回頭、覺悟了。縱然不能回頭、不能覺悟,金剛種子種下去了,將來機緣成熟必定因此得度,這個好事情。何況現在我們做的不只是印經,我們現在做CD、做錄影帶。因為錄音帶、錄影帶保存的期限都有限,不能長久保存,現在科技進步了,我們把它轉成雷射激光片,可以能夠保存長久,音質不變。我們在生活上節儉一點,做這個功德,這是利益一切眾生,我們常常想這個。有同修也很難得,他想買房子,以後想想他自己已經有房子住,買那麼多房子幹什麼!不買房子了,拿這個錢來做這些事情,這個有意義。買一棟房子,死東西在那裡,帶不去。這一棟房子的錢就可以做很多,你跟多少人結了法緣,這個事情做得有意義,這是真正的好事。這就是我們從這個地方把我們的觀念轉過來,把輪迴心轉過來,轉成大菩提心,把輪迴業轉過來,變成菩薩事業,菩薩事業是什麼?普度眾生,去做這個。把無始劫來堅固的自私自利、我執,把它化解,化沒有了。這個沒有了,《金剛經》是個標準,那你就是真的菩薩,不是假菩薩。經上說得很清楚,「菩薩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不是菩薩。你現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沒有了,可見得你真是菩薩,你是真菩薩,諸佛承認的,那個不假。
【觀深,而後見理深。】
理是真如自性。你觀深,有了深度,見理就深。法身大士有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個階級從哪裡來的?就是他修觀深度不同,深度淺的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觀深的就入地,初地到等覺這十一地,觀深,見理就深。
【觀圓,而後見理圓。】
理事都圓融、都圓滿,像《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見理深則觀愈深】
這個觀是觀慧,你的智慧。看理、看事、看一切,看得透徹,看得清楚,看得深,看得遠。
【見理圓則觀愈圓,如是展轉修習,智慧即展轉增明。】
智慧增長,智慧從這兒來的。大家要記住,千萬不能誤會,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就從這兒來的。知道自己的觀念是錯誤的,這就是覺悟。佛法講覺悟,知道自己的想法、看法錯了,這就是始覺。能夠把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就叫修觀。
教下用功的方法,修行的總綱領,就是止觀,修止觀。我們淨土宗用功的方法是老實念佛,就是用持名。前面講得很清楚,一般通途方法,修觀可以涵蓋一切法門,雖然許多法門裡頭用的名相不一樣,但是意思相同。它是用的智心,就是智慧,是從這裡下手的;而念佛是從淨心下手的,是從清淨心下手的。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淨念」,念佛是淨念,修觀是智念。淨念比智念還要親切,這就說明念佛法門比修觀好,而且來得容易,容易成就。但是智念能夠幫助淨念。所以你明瞭,對於修淨念相繼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們修淨念,為什麼得不到淨念?原因是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智念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使我們念佛得一心,障礙沒有了。
【於不知不覺間,執情漸化,妄念潛消。遣執、斷念,妙用在此。】
只要一直這樣去做,什麼都不必問,時間久了,自自然然的、不知不覺之間,智慧增長、煩惱減少,功夫在增進,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執是執著,情是感情。感情不是好東西,感情是迷,這個要知道。一切眾生受這個害、中這個毒,非常非常之深。以為這個感情好、感情深,多好!六道三途的病根,不知道拔除,還要培養它,你說糟糕不糟糕!
佛法說到這個地方,有許多初學的人聽到就懷疑了,世間人在一起,要是沒有情、沒有愛的話,這個人生還有什麼意思?所以叫你把情執捨掉,你都恐怖了、都慌了。其實佛講的話是真話,叫你捨掉虛情假意。你們今天認為這是情執感情,假的不是真的。你要不相信,你看看報紙上天天都有離婚的,天天都有打官司的,最初都是好得不得了;這就說明是假的,虛情假意。他對你怎麼再好,你要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就沒事情了!為什麼是假的?他用的心是妄心,他不是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妄念,沒有自私,沒有執著,那個心是真心。真心裡頭有真的愛,佛門不叫愛,換個名詞叫慈悲。慈悲就是真的愛,不是假的,真心,所以叫慈悲。世間人不是用真心,用假心、妄心,那個心千變萬化,所以靠不住,這個一定要搞清楚。搞清楚,你的生活就快樂了。人家要是對你好,曉得假的不是真的;人家對我不好,也不要恨他,假的不是真的,過幾天就好了,都不是真的!學佛開智慧就是要了解事實真相,我們生活才快樂、才幸福。
我們用真心,別人用妄心,不相干。我這一生要出三界、要成佛,他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那有什麼法子,讓他去搞去,他不肯回頭,勸他不聽不肯回頭,那就讓他去做。反正我們跟他結了緣,等將來哪一天他回心轉意,再來度他,那不遲!這叫真的愛護他。現在不回頭就隨他去,讓他去受苦受難,苦難到受盡了,覺悟、回頭了,那時候再幫助他,這叫真正的慈悲。所以在不知不覺當中,執著、感情都要把它化掉,感情就化成慈悲,執著就變成智慧。妄念潛消,妄想雜念自自然然就沒有了。本經的宗旨教我們遣執,遣是除掉,把執著除掉,把妄念斷掉。妙用在此,這個地方所說的,把具體遣執、斷念的方法教給我們了。
【多讀大乘,以廣聞見。靜意覺照,領會精微。定慧在其中矣。】
我們先說這一小段。大乘經不能不讀,大乘經怎麼讀法?諸位一定要懂得要領。先讀一種,在一種裡面得定,得清淨心,然後就可以選擇一些大乘經來讀。遍讀,我們沒有這麼多的時間,也沒有這麼多的精力,說實在話也沒有必要。為什麼一開端不能多讀?一開端我們的心是亂的,你讀太多,你並不能了解經意。讀多了、讀雜了,反而會增長妄念,佛這個經上這麼說,那個經上那麼說,你記得很多,你的妄想執著很多。這就是清涼大師所說的「有解」,解是你廣學多聞;「無行」,你沒有真正的功夫,沒有修行的功夫;「有解無行,增長邪見」。行是什麼?我們在這個經上知道了,依照金剛般若的行是要離相,是要破執、斷念,這是行。在淨土宗裡面,行是老實念佛。到什麼程度我們才能夠涉獵一切大乘經?最低限度要到功夫成片。什麼叫功夫成片?心裡面除了阿彌陀佛之外,絕對沒有第二樣東西,這是功夫成片。也許有人問:這不就是一心不亂嗎?不是,不是一心不亂,是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是見思煩惱斷掉了。我們見思煩惱沒斷,見思煩惱還在,只是見思煩惱不起作用。佛號功夫得力了,心裡面所想的就是阿彌陀佛。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除了阿彌陀佛之外,心裡沒有第二樣東西。這種功夫給諸位說,就決定往生;不但決定往生,你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所以念佛人,講老實話,到這種功夫,你叫他去讀誦大乘,他不幹,他不要讀了。為什麼不要讀?他要想學大乘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跟一切諸佛學。他哪裡在這個世間找這種麻煩,不幹!這都是實實在在的話。
讀誦大乘在古時候的標準,是得根本智以後。根本智,是《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後得智是起作用,起作用是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要先求無知。無知說實在話,心清淨,先修清淨心;因為清淨心生智慧,前面不是念過嗎?「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清淨心生智慧。智慧生出來,你看一切大乘經很容易懂,一看就明瞭。所以這一部《大藏經》需要多少時間,從頭到尾把它看完?三個月足夠了。但是你沒有得根本智,三年也沒有用,三十年都沒用。你不相信,你去看看,你從頭到尾看,看上三十年,你還是一塌糊塗,你什麼都不懂。可見得根本智重要。中國在古時候,無論是出家、在家,教學都從根本智下手;也就是說一定要培養你的清淨心。出家人五年學戒,就用五年的時間來培養清淨心,讀一樣東西,不講解,就是叫你讀,用這個方法修清淨心。因為你不讀經,你會打妄想,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用讀經的方法把妄想滅掉。不求解義,只是把經念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念到能夠背誦,念得很熟。五年之後再聽講,再求解,它是分兩個階段。不是一開頭就求解,一開頭解不了,沒那回事情。
世間的教學,從前中國古時候的小學,學生從七歲到十二歲,培養他根本智,跟現代的教育不一樣。小孩天真,就利用他的天真,小孩要不誘導他,也胡思亂想。怎麼辦﹖讀書。古聖先賢這些書讓他背、讓他讀,從七歲念到十二歲。差不多在過去像四書五經、諸子百家裡面挑選出來的,都背得透熟,都背熟了。天天在讀經背書,他的腦子裡不胡思亂想。以前那個社會,跟現在社會在教育觀念上不一樣,方法上也不一樣。一般聰明的子弟十三歲入太學,入太學就是聽講解,過去所念的、小時候所念的,這個時候聽講解,他一聽就明瞭,就開悟了、就覺悟了。我們在歷史上看,許許多多未成年考取舉人、考取進士,成年是二十歲,不滿二十歲。不滿二十歲考取舉人、考取進士就分派到地方上當首長、當知縣、知府,他就能夠把這一個地方治理得頭頭是道。現在二十歲的人,他有這個能力嗎﹖因為他明理,他通達人情事理,他有能力治理國家,這是教育的觀念跟方法不一樣。
我遇到一個人,十九歲當縣長的,是在抗戰以前,張齡居士。以後學佛,我在台北講經,夫妻兩個是每天晚上一定會到的,十九歲當縣長。這是在清末民初受的老教育,他能把一個縣治理得井井有條。現在的教育要回歸到從前,已經是不可能!沒有法子,唯一的方法就是印光大師講的,要提倡因果這個理論與事實,希望這個大時代的眾生起心動念,要想到確實有因緣果報。你修善因必定得善果,你造惡因一定有惡報。我們在講堂也講過多少遍,這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因緣果報的相續相而已,這叫事實的真相。發財有發財的因果,作官有作官的因果,確確實實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何必去造業?印光大師一生極力的提倡《了凡四訓》,非常有道理。告訴你,一般普通人決定有命運主宰,只要你有念、有我,有我、有我所有,你就決定被命運支配。哪一天你把我忘掉,我所沒有了,你就超越命運。命運不能支配你,就沒有了、超越了。只要有我的念頭,有我所有的念頭,你就沒有辦法逃過命運的主宰。換句話說,你要遇到一個高明人給你算命,就會算得很準。你要是說無我、無我所,再高明的人都沒辦法,也沒有辦法給你算、給你看相,超越了,就是超越數量。
這是說明讀誦大乘要有程序、有次第,不是我們現前就能夠做得到的。我們現前讀一部經,在一部經上得定,在一部經上得清淨心,得智慧就好了,智慧開了再多讀大乘。靜意覺照,領會精微。這是非常非常重要,要體會經裡面的義理,不在文字。定慧在其中矣,可見得讀經目的很明顯,目的是修定修慧。
【果能如是,不但修各種功行,皆得自在受用。】
這是講佛法裡面,無論你學哪個宗派,無論你學哪個法門,你只要抓到這個要領,你都會有成就,都能得受用。不但在佛法當中你得受用,
【對一切世法,皆得進退裕如。】
對一切世間法也通達,沒有一樣不通達。應付這個複雜的社會,應付裕如,你有智慧、你有能力。
【轉凡入聖,基於此矣。】
轉凡入聖的基礎在這個地方。基是講基礎,從這個地方奠定根基。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