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金剛經講記(word文字檔).(45集).(淨空法師)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四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45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零四面,從第一行看起。 

  上面講到一真法界,講到諸法一如,這是大乘經裡面的精華,也是最要緊的教義;我們修學要想知道的就是這樁事情,所謂菩薩證果,也是證得這樁事情。因此我們在前面說完之後,後面再用比喻來說明,使我們對這個事情能夠更深入明瞭一些。 

  在這裡面為我們說出「同體」,誰跟誰同體?一切諸法都是同體的。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佛門裡面的術語常講「依正莊嚴」,依報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環境範圍就太大了,從最微細的地方來說,我們穿在貼身的汗衫,這是我們生活環境,身外之物都是生活環境,我們居住的環境,我們活動的環境。現代由於科技的發達,交通便捷,我們的活動空間,已經不像從前一個小的城市地區,現在的活動空間已經遍及全世界,幾乎每位同修都到世界其他地區去渡假、觀光旅遊,所以活動的空間大了。不過現在這個大,只大到這個地球,只有少數人他們到過月球,不是多數人,少數人到過月球。還有沒有人的太空船,曾經登陸火星、水星,沒有出太陽系。在我們想像,將來科技再進步,大概在太陽系的旅行是不成問題的。 

  可是這一個太陽系範圍非常非常的小,如果在整個無窮浩瀚的太空當中,太陽系的範圍很小。科學家告訴我們,太陽系是我們銀河系裡面的一個小星系,而銀河系的範圍就非常廣大。從銀河這一邊到那一邊的邊端,用光的速度來量的話,差不多都要二十萬光年,二十萬光年,從銀河這一端到那一端,就知道銀河系的範圍多大。這個範圍在我們佛經上講,才是一尊佛的教化區,我們佛經裡面講的佛剎,一個佛剎、一佛土,一個佛的國土,實在講就是一尊佛教化活動的範圍,這是一個銀河系。這是我們過去一般人,對於經典上講的都是這樣去體會。 

  可是我們看看近代,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後面,他附的有一篇文章,這一篇文章也是他從北京交給我的,我們複印在這個經的後面,這是他的看法,看法也不無道理,看法有道理的。他是一個學科學的人,他在天津大學教無線電學,他是個科技人才。據他的看法,這一個銀河系實在講就是我們佛經裡面講的一個單位世界,這個就了不起,這個範圍就太大。我們知道一個小千世界是一千個單位世界;換句話說,要一千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才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才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是一尊佛活動的範圍,如果以這個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億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才是一佛土,一尊佛的教化區,一尊佛的活動範圍,這實在是太大太大了,我們簡直不敢想像。 

  現代科學雖然很進步,還沒有發現十億個銀河系,還沒有看出來,你才曉得佛的佛國土是多大!一尊佛國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個六道輪迴。諸位要曉得,單位世界的天頂是初禪,小千是二禪,中千是三禪,大千世界的天頂是四禪。所以一個大千世界只有一個四禪天,它有一千個三禪天,有十億個初禪天,這麼大的數字。黃老居士的說法,他是講銀河系的中心,就是佛經上講的須彌山。這個中心我們現在科學家叫它做黑洞,銀河系的中心,這個地方的引力非常之強,任何物質到裡面都被吸收,連光都被吸收掉,光到那個地方都被吸收掉,他覺得那個是我們佛經上講的須彌山,所以須彌山不在地球上。他說的這個也有他的道理在。像這樣的大千世界,在這個太虛空當中是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如來都說不上它的數字,你說這個範圍多大! 

  這麼大範圍裡面一切依正莊嚴,依報就是物質的環境,正報就是身體,有情眾生,都同體,我們與佛同體,我們與一切眾生同體,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的。在這個地方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這是古德常講的,用「金」跟「器」來做比喻。拿金比作體,用器比作相,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相就好比是器。金是「能現之體」,「唯一」,體是一個,黃金。但是它所現的相,那真是無量無邊,你喜歡要個什麼東西,就可以用黃金造一個什麼東西,造得再多,幾千種、幾萬種,體還是金,體沒有變,用這個比喻比較好懂。器是「無量」。經上常說,像《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是從體上講的,無量從相上講的。凡是講一,從體上講的;講多、講無量,都是從相上講的。體跟相是一不是二,正如同金跟器是一不是二。離了體,離了金,沒有器,離了器也沒有金。因此,體相是一不是二,或者體用都一樣,體用是一不是二。所以同體;不但同體,「同時」,底下講「一為無量,無量即一」,同時。 

  我們一般人對於同體,這個意思還能夠接受,說清楚能夠接受,對於同時就感覺得很迷惑。其實如果真正明瞭是同體,同時就並不難懂。這才真正契入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體相不二、體用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事事也不二。《華嚴經》上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同體同時所現的這個現相,不思議解脫現相,這個現相在般若經上就叫做「實相」,實相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諸法一如」;般若經上講諸法一如,《華嚴經》上講一真法界。從這個表上看,更醒目一些、更清楚一些。這個觀念非常重要,這是決定正確的觀念;我們對宇宙、對人生、對一切萬法,能夠曉得是同體、是同時,這就是入佛知見,你的看法想法跟諸佛如來一樣。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須知一切法皆由心現】 

  這個心是真心,都是由心現。 

  【一切實者,一切法儼然在望。】 

  這是講,他不講空,講一個實相。我們六根能夠覺察出來,這一切現相存在,儼然存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叫儼然。 

  【此語是破執無】 

  佛這個說法也是事實,佛沒說錯,是破那些執著無的、執著空無;也就是說執著體,而不承認有相的存在。哪些人?世間裡面四空天的天人,四禪天的無想定人,這些人都是執著空,這是沒出三界的。三界之外的,小乘,阿羅漢跟辟支佛執著空,所以他們證得的涅槃叫偏真涅槃,證的是真,沒錯,偏在一邊,偏到空裡面去,所以雖然證得涅槃,不起作用,有體無用,這個錯了,世尊常常在大乘經上責備他們,說他們這些人墮無為坑,不能夠明心見性。所以這個說法是破執無的。 

  【一切非實者,一切法當體即空。】 

  一切法,相雖然是有,體沒有,體是空寂,清淨寂滅,體是空寂。我們現在佛經讀得多,觀念確確實實慢慢自自然然變過來,曉得這一切現相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所以我們對這些相就能放得下,能夠看破、放下,不再執著,不再是「這個是我有的,那個是我要的」,這個念頭雖然是還沒有斷,但是非常非常的淡薄。無論什麼事情,有也好,沒有也好,所以這個心確確實實清淨很多,妄想少了,知道這個世間一切法裡頭沒有得,當然也沒有失,有得失這個執著那很辛苦,沒有得失就自在了,真正體會到隨緣度日的那個味道。平常我們佛經裡祖師大德常講隨緣度日,這個話你會講,那裡面真正的味道你體會不到,因為你沒有去做,你沒有入那個境界,那個體會不到的。為什麼不肯做?沒看破。以為是實在有的,這個真的叫自找苦吃,沒有這回事情。所以我們曉得,一切法當體即空,連我們自己的身體都是如此,這個身相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也許你要問,這個觀念有什麼好處?好處很多,最起碼的好處是你不生病。當體即空,病在哪裡?沒有了,沒有病。你執著這個身體是我,就會生病,病總得有個東西去生,身體不是我,當體即空,那病在哪裡?你找都找不到,這個好處就有了。再有一個好處是年輕,不會老,縱然功夫不夠,不容易衰老。所以憂悲老病死,都是因為有「我」這個錯誤觀念,認為外面東西都是實在的,才惹這個麻煩。如果你把這個事情看破,看清楚了,真能放下,憂悲老病死都沒有了,它真有好處。不要說生活在此地,生活在盡虛空遍法界都得自在,沒有不自在的。為什麼會自在?因為同體,因為同時,這是道理,這是事實真相。這個說法是破執著有的。 

  【若知空有同時,可見空有俱不可說。何所用其分別哉。】 

  這種分別妄想執著自然就沒有了,空有是同時的,性相是同時的。因此佛教給我們兩邊都不執著,那就對了,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你怎麼會不自在! 

  【若約究竟義徹底說之】 

  這就是更深一層去觀察、去體會。 

  【言遣則一切遣】 

  遣是離開、放下、捨棄,不是說我這一邊放下,那一邊還留著,那個不行,一捨要一切都捨。世間法捨掉了,佛法也要捨,佛法也不能執著。為什麼?佛法還是因緣生法,佛法與世間法還是同體、同時,萬萬不能夠執著,執著就錯了,執著是大病。執著佛法也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所以佛法也不能執著,這是一捨一切捨。 

  【言不遣則一切不遣】 

  不遣是什麼?從相上講的,從幻相上講的。這個幻相,世法、佛法一切萬相,它有,它不是沒有相,體一定現相。當沒有妄念的時候、沒有妄想的時候,所現的相叫做一真法界。如果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摻雜在其中,所現出來的相就叫十法界,就叫六道輪迴。所以六道、十法界,是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所以有體決定會現相,相不能滅的,相會轉變。因此,諸佛菩薩教給我們要斷惡修善,你能夠斷惡,惡的相不會現前;你能夠修善,善的相就能夠現前。所以說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什麼原因?業因果報變現的相續相而已。無論是善境界、逆境界,都是剎那生滅,了不可得。因此,諸佛菩薩在三惡道度眾生,他沒有苦受;在西方極樂世界度眾生,他也沒有樂受,苦樂兩邊都捨,空有兩邊捨了,苦樂兩邊也捨了,他才能得自在,這個智慧才真正能現前。只要有一絲毫放不下,那就是無明,那就是煩惱,那就是生死的根源,所以一定要徹底放下。 

  【須知凡言遣者,因執故遣。】 

  這個遣對什麼說的?對執著來說的。遣就是放下。在古時候,在中國南宋的時候,浙江奉化出現了一位布袋和尚,我們現在大家都稱他彌勒佛、彌勒菩薩。現在彌勒菩薩都塑造的是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也是不修邊幅的,一天到晚背一個大布袋,到處去化緣,人家給他東西,他也不管什麼東西都往布袋裡一放,背著就走了。曾經有人請教他老人家,你怎麼修行?向他請教修行的方法。他站在那個地方,把布袋放下。那個人也不錯,懂得他意思。修行,怎麼修行?放下。放下之後怎麼辦?他把布袋再背上就走了。放下跟背起來是同時。《金剛經》上,「應無所住」是放下,「而生其心」是背著就走,他用這個方法表示。一部《金剛經》所講的,他一個動作一表演,全都演出來了。我們費這麼多事情來講,他一表演就出來了,他真的是在行道。放下之後要懂得提起,提起的時候要懂得放下,放下跟提起是一不是二。你要認為是兩樁事情,那你就錯了。它是同時的,同體同時,這才顯示出諸法一如,空有同時。 

  【故空有同時亦不可執,執亦應遣。】 

  空不能夠執著,有也不能夠執著,空有同時還是不能執著,「不能執著」也不能執著,你要有個不能執著,你還是執著,你的心還是不清淨。這個話只能說到此地,再往下沒得說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去體會,這才是真正清淨。 

  【情見若空】 

  情是情執,見就是你有見解,也就是你有你的看法,有你的想法,那就完了。你要問佛菩薩,佛菩薩你對這個事情有什麼看法?他沒有看法。你問他什麼想法?他沒有想法,他比你高明。今天我們最大的麻煩,很難突破的,「我想怎樣,我看怎樣」,你看看這種起心動念,這個言語態度,四相具足,我執、法執具足,讀佛經他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是什麼都沒有,那是如來真實義。如果你什麼都不執著,什麼都沒有,你看這個經,一看意思都明白了、都開悟了;你有一點點意思在裡面,佛來給你講,你都不會開悟。不要說是人講,羅漢講、菩薩講,佛來講都沒有用。什麼原因?因為你有障礙,這就是業障,深重的業障。 

  我們在這個會上,常常用惠能法師做比喻,惠能法師聽經為什麼一聽就開悟?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他在五祖忍和尚那裡所說的,那個偈子裡頭,「本來無一物」,他那個心裡頭什麼都沒有,所以他才開悟。而神秀跟五祖那麼多年,他沒有辦法開悟就是他有一物,他還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有我執、有法執,所以就不行。經教他都懂,他也會講經說法,也得到一切信徒的擁護。諸位要曉得,他所講的都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都是聽說的、看得的。聽來的、看來的,這種學問叫記問之學。你記得很多,你讀得很多,聽得很多,你記得很多,連孔老夫子都說,不要講佛,「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不是你自己的東西。在中國古代世出世法都要求的是開悟,你自己覺悟了,那是你自己真實的東西。所以悟過來之後,講《金剛經》,他是講他自性的《金剛經》。這個經本是釋迦牟尼佛從自性裡流出來,這個講經開悟的人拿到這個經本的時候,引發他自性的《金剛經》,那個味道不一樣。 

  這些原理原則,佛不吝法,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叫你放下;那你放下,再放下,放下還要放下。「有」放下了,什麼都沒有了,「沒有」也要放下;最後,我放下,「放下」還要放下,那就行了,你就心開意解。這個時候就能漸漸恢復到本性,本性盡虛空遍法界。你把你的想放下,心裡頭拉拉雜雜那些相、妄想放下,把執著放下,執著是煩惱。貪瞋痴,中國的文字都在心字部,貪裡頭有心,瞋恚也有心,愚痴也有心,那是執著。分別就是思,心裡頭劃上界限,要不得!打妄想,心裡面就現相,統統要不得!把這個東西統統放下之後,都沒有了,最後剩下來,剩一個真心;叫你放這個東西。所以情跟見,絕對不是好東西。 

  情見若空,就是空有兩邊不著,執著也不執著了,到這個時候, 

  【說空有同時也可以】 

  為什麼?你說不會執著,只有言說並無實義,那怎麼說都可以,說空也行,說有也行,說執也行,說不執也行,怎麼說都對。 

  【即說四句又何嘗不可】 

  這四句是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它都對,都沒有錯,入了境界就沒錯。沒入境界, 

  【若其未空,說四句固不可。】 

  那不是你的境界。 

  【即說空有同時,亦未見其可也。】 

  你只是學著別人說話,不是你自己的見地,別人說得沒錯,你說就錯了,不是你的見地。所以學人家的東西,有的東西可以學,有的東西不能學,學不到的。事相的東西可以學,體性的東西決定學不到。 

  【佛氏門中,一法不立,亦一法不捨。】 

  為什麼一法不立?因為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為什麼一法不捨?因為有體決定現相,相不可滅,相只會轉不會滅。所以我們在六道裡頭輪迴,輪迴是轉變,不會滅。 

  這一段的意思很深,是說明什麼叫做實相。這個深義,我們從這些註解裡面多少能夠體會到一些,縱然不能夠悟入,也能得到一點消息。能得到一點消息,對我們的修學就有很大的幫助。自今而後,我們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自然會看淡一些,不會那麼認真,不會那麼計較。能看淡一分,就有一分的智慧;能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受用。受用就是經上常講的福德。看破是智慧,放下是福德。你就有一分福德的受用,你能夠開一分智慧,得一分福德,這是真實不是假的,立刻就能得到受用。再看底下經文,下面是約當來勸: 

  經【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其實這四個字對我們來講是大非易事。須菩提尊者不難,我們的確不容易。他為什麼不難?前面講,人家深解義趣,他當然不難。 

  【明其不但能信能解,且能解行並進而不退也。】 

  學佛最可貴的就是這一點。如果能夠解行並進不退,成佛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果然能保持這個樣子,甚至於西方極樂世界都可以不必去。為什麼許許多多菩薩都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保證你不退轉。憑什麼保證?沒有退轉的條件,佛法裡面講緣,沒有退緣,現代的話來講,沒有退轉的條件。而十方諸佛剎土,退轉的條件太多太多了,這是我們很容易體會到的。為什麼退轉?我們裡面有煩惱,煩惱是什麼?貪、瞋、愚痴、懈怠懶惰,這都是本身具有的;外面五欲六塵在那裡誘惑,裡外一接觸,哪有不退轉?佛法講精進談何容易,精進有精進的條件,你沒有精進的條件,你懈怠懶惰退轉必然的,我們也可以講那很正常。它的條件在哪裡?你要曉得,精進在六度裡頭是排在第四位,前面三位就是它的條件。第一個布施,他真能放得下,布施是放得下;持戒,真正守法;第三,能守法的人他才能夠忍耐,他才有耐心;能忍而後才能夠精進。世出世間一切法,成就都在精進;精進,一門深入,精是純而不雜、純一。沒有前面三條,他放不下,他不守法,沒有耐心。譬如我們學東西,就學得很多、學得很雜,這前面三個都沒有。我要廣學多聞,廣學多聞不是給你講的,廣學多聞是給誰講的?是給法身大士講的。普賢十願裡頭有,普賢十願是給誰說的?《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最低程度是圓教初住菩薩,人家已經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修普賢十願。普賢十願的基礎是六度、六波羅蜜,沒有六度的基礎,談什麼普賢十願!這個必須要曉得,他的基礎在哪裡。所以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要從看破、放下學起。《金剛般若》,實實在在講,真的是幫了很大的忙,幫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這個經上說得太好了!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佛法要捨。不但世間法要捨,佛法要捨。你要問為什麼佛法要捨?不捨,你四相具足。具足四相就具足我執、法執,那有什麼用處?有四相、有二執,就決定不能見性,所以經上講「則非菩薩」。則非菩薩,這個菩薩的標準不是普通菩薩,是見性的菩薩。則非菩薩,就是說明你不是見性的菩薩。《金剛經》的標準跟《大乘起信論》的標準是相同的,都是法身大士的標準。解行不退,我們的確要從六度上扎根,從六度做起,然後才能夠提升到普賢行。普賢行是成佛的,六度成菩薩,普賢成佛。 

  【長老身值佛世】 

  須菩提尊者出生跟佛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地區,有緣親近佛陀。 

  【聞法證果,能解空義。】 

  佛講的第一義空,也就是講的真如本性、實相理體,他懂。佛說的他也證入,他親證,所以他懂,他這個不是聽了懂的,他是自己真正入這個境界。怎麼會入?前面說得很好,只要一切法是一不是二就入,關鍵在此地。如果一切法還是二,你沒有入。入的人決定是萬法一如,那是入的樣子。還有我、還有人、還有眾生、還有佛、還有世法、還有佛法,這個人決定沒入。他可以成為一個現代人講的佛學家,佛學家是什麼?是世間凡夫,佛法懂得很多,很有研究,但是他還在二裡頭不是一,二沒有歸到一,這個人是凡夫,絕對不是聖人。 

  【此所以自慶不足為難,正顯末世之十分為難。】 

  這是實實在在的話,我們是真難,我們心何嘗清淨?從什麼地方看,從平等看,如果心真的清淨了,一定平等;真正清淨了,一定萬法一如。我們與一切大眾相處,還是有憎愛,這個我喜歡他,那個我討厭他,這哪裡平等?有這個念頭在,心就不清淨,就不平等。我們講修行,修什麼?每天念多少卷經,念多少聲佛號,磕多少個大頭,沒用!那叫裝模作樣。如果你們看寒山、拾得的傳記,寒山、拾得當年在國清寺,廚房裡面做苦工的;一個是在廚房燒火的,寒山燒火的,一個是擔泔水的,吃剩的東西,不要,丟掉的時候,他收了撿撿挑出去的。豐干是舂米的,這跟六祖在黃梅幹相同的事情,豐干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們看到初一、十五大殿上誦戒,他們兩個在門口嘻嘻哈哈的笑,說一些風涼話:裝模作樣。這是說明了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是做什麼用的?形式是表演的,這個諸位要曉得,就跟演戲一樣,表演的。初一、十五大家在一起誦戒,守住儀規,規規矩矩、整整齊齊,表演的。給誰看?給外面初學佛的人看、不學佛的人看,讓他們看到這個場面肅然起敬,誘導他入佛門,是這個意思,這個一定要知道。我們做所有一切法會,它用意在此地,接引廣大的群眾,這是演一台戲給他們看,目的是接引他們來。真正修行是在心地功夫,這個要曉得。所以往往真修行人,他不注重這些表面工作,但是並不是說這個表面工作是不對的,曉得表面工作用意在哪裡?它有無量的功德,這就是十大願王裡面的稱讚如來。 

  確確實實《金剛經》裡面所講的理論是真好、真高、真妙,方法也好,簡單,但是做起來真的不容易。可是並不是說不能做,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譬如,布施叫你放下,你肯不肯放下?放下,布施實在講,你把錢都捐出來,捐出來多麻煩,費那麼多事情,連捐的這個念頭都沒有,這叫真放下。捐,我還想到哪裡去,這個囉嗦,你還是放不下,放下連這個念頭都沒有,有也好沒有也好,腦子裡頭、心裡頭,這念頭都沒有,那財你真的捨掉了。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要統統放下。世出世間法一切放下,那我還學什麼佛?統統放下你就成佛,你不要學了,你成佛了,你還學什麼?佛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凡夫放不下,佛統統放下。那個佛,不學就成佛了,多自在!所以一定要從這裡下功夫。開始要練習,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是我們無始劫來的習氣,這說得容易做得難,哪有說放下馬上就放下,沒那麼容易的事情,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去鍛鍊。 

  【末世眾生,既不遇佛,甚難得聞、甚難信解受持者,而竟得聞、竟能信解受持,彼真難能可貴,其根性必遠勝我。其鼓舞後學之心,拳拳極矣。】 

  這個意思已經牽涉到底下一段。末法時期,我們去佛很遠,沒聽到佛說法,沒有聽到菩薩、真正善知識說法。那個說的人都講不清楚了,我們聽的人還聽開悟了,哪有這個道理!沒這個道理。除非聽的人心真清淨了,確確實實一塵不染,真的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那個行,那個聽人家胡說八道也會開悟。這就是常說的「會說不如會聽的」,那個行。可是到哪裡找那樣的人?沒有!人人都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要遇真正善知識開導。沒悟的人、沒相應的人,那就非常困難,就是他自己認識不清楚,了解不清楚,縱然依照古大德註疏去說,因為他沒有透徹,他沒有明瞭意思。由此可知,要不從真正修行實證,要想把經講好,沒那麼容易。我們今天開始學,開始學要踏著古人的痕跡,決定遵守古人的註解,我們踏在他的肩膀上,踏上去要出人頭地才行。如何出人頭地?下面就是要認真,《金剛經》上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那就出人頭地了。一定要受持,受持前面講了好一大段,受持簡單講是依教奉行;你要不能依教奉行,那就不是受持。《金剛經》教給你是什麼?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境界相。境界相給我們說了三個,微塵、世界,境界裡小相、大相,小是微塵,大是世界;離身相,佛舉的三十二相;合起來身心世界統統放下,這叫做受持《金剛經》,這經文裡面說得清清楚楚。不是叫你每天《金剛經》念幾遍、或者拜一部,那叫受,那個不是的,那毫不相干! 

  《金剛經》的受持,是叫你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叫受持。你有沒有去做?你放下多少?如果在末法時期真有這樣的人,須菩提尊者佩服,當然佩服,理當佩服。因為他生在佛陀那個時候,他開解受持那不難,距離佛已經二千五百多年以後,還有人沒有遇到佛,遇到《金剛經》,也能夠明瞭,也真能夠這樣做,這個人善根福德一定超過須菩提,這是我們承認的。所以今天說老實話,你的修持,你不成就那就不談了,如果要成就,決定超過過去的祖師大德。什麼原因?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裡面就有一段公案,佛門叫公案,我們一般人講故事,真實的故事。在他那個同時代,有一個很有名氣的修行人,四眾同修對他都非常尊敬、非常景仰的。他住山,在山上住小茅蓬,修得非常好,戒律精嚴,身心清淨。可是他有個緣,人家請他到都市裡面來弘法,在都市裡住了沒多久,他名利心生起來,貪瞋痴慢都起來了,墮落了。這就是說明一個人如果禁得起誘惑,那成功了。絕大多數的人禁不起誘惑,外頭環境一誘惑,裡面煩惱又勾起來了。他在深山與這個社會不接觸,他身心清淨,到都市來就完了,這非常值得人感嘆的事情。蓮池大師那個時候什麼時代?我們今天這個什麼時代?今天這個時代花花世界,就是蓮池大師這樣的人,要是處在今天這個都市裡頭,也很難熬過去!所以今天我們在這個花花世界裡面,能夠不受誘惑,你這個定功就超過他們,你的智慧也超過他們,一定的道理。所以你們這些年輕出家人,要度底下一個世紀的眾生,你們的定功智慧要超過我們這一輩。為什麼?下一個世紀的誘惑比我們現在又不知道多多少倍,強多少倍?這是魔境。外頭都是妖魔鬼怪,都在那裡想盡花樣誘惑你,在那裡欺騙你,你能在這個境界裡頭如如不動,這是高段的功夫。古大德這些菩薩佩服不是沒有道理,很有道理。他這個話講得不是謙虛的話,不是客氣的話,句句都是實話。我們看下面這個經文: 

  經【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這是須菩提的讚歎,意思就是超過我太多太多,我不希奇,那才叫真希奇。 

  【後五百歲,則指佛入寂後,第五個五百年,即末法之初。】 

  就是末法的初期。 

  【今則三0二二年】 

  佛滅度到今年,三0二二年這個說法是我們中國的說法,跟外國人的講法不一樣,外國人他們說法今年是二千五百多年,跟我們中國說法相差六百年。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這個事情你要不問釋迦牟尼佛,誰也不能確定。所以佛滅後幾年,到現在是有很多種說法。在中國習慣,虛雲老和尚用這個講法,印光老法師也用這個講法,印老給人家寫的字後面用的佛法幾年,都是用這個,都用這個講法。這個講法,在我們中國課誦本裡面,那個說法跟這個年代就相應。佛出生在周昭王甲寅年,佛滅在周穆王壬寅年,所以用這個說法跟這個年代就一樣。我們在讚頌裡面,還是有這些字樣,這個無關緊要。就是外國人這個算法二千五百年,也是第五個五百年了,都符合了。 

  末法之初,佛的法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末法一萬年,我們也過了五百多年,算外國的算法也過了五百多年,現在是第六個五百年;如果照中國這個算法,現在是第七個五百年,去佛遠了。 

  【已在第七個五百歲初】 

  這是算中國的講法,去佛遠了。 

  【經中凡言後五百歲,亦不定在第五。總明其是在末法時代而已。】 

  這是一個原則,我們曉得就行了。總而言之,他這個話是講在末法時期,不是正法,不是像法,總在末法時期。在這個時代, 

  【楞嚴經云,此時眾生,鬥諍堅固,入道甚難。鬥諍起於執著,執著起於分別,分別起於我見。而佛法則是專治此病。】 

  這個確確實實沒錯,像《金剛經》就是一付良藥。可惜現在人《金剛經》喜歡念,很尊重它,不照做,那有什麼用處?還是我見,我見就是剛才講的,我的看法、我的想法,還是搞這一套。每個人都說我的看法、我的想法,哪能不打架?所以和合僧團在今天沒有了。我在早年,說這個話應該也有二十年。二十年前台灣有一位老居士,也是很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一天他請我吃齋,請我吃飯。在台北有個功德林,二十年前的台北市跟現在完全不一樣。他只請我一個人,吃飯的時候,他的樣子就很難過。他說:法師,現在很多人造罪業。我說:造什麼罪業?要墮阿鼻地獄。我聽到這麼嚴重,什麼人造罪業墮阿鼻地獄?是造什麼業?他說:破和合僧。我一聽,吃飯,吃飯!別想這個。他說:為什麼?我說:你在哪裡見到和合僧?我這一問,他想想笑起來了。不要外面的人去破和合,住在寺院裡面,他們自己就打架、就吵了,哪裡和合?如果真有和合僧的話,破和合僧是墮地獄;我說我沒見過。一個小廟,兩個人住,兩個人都常常吵嘴、都吵架,他怎麼和合?所以我老實告訴他,我說我沒見過和合的僧團,你在哪裡見過?他也沒有見過,那說他幹什麼?沒事,沒有人破和合僧。 

  和合僧團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見和同解。所以世尊真令人佩服,我們不能不五體投地。他老人家這個和合、見和同解的基礎在哪裡?不是說我的見解正確,你們都是錯誤的,都要依我,佛從來沒有說這個話;我們大家都把一切想法、看法都丟掉,這不就和合了嗎?高明,叫人沒話好說。你有知見就是錯誤,就是迷惑、就是顛倒,就是分別執著;所有的人大家心都清淨,都沒有知見,這就和合,這個很能叫人佩服。所以,我們依哪一個人,人家並不服,我為什麼依你?你為什麼不依我?所以佛這一招很高明,佛也沒有說「你依我,我是佛」,佛沒有這麼說法;佛說:我們大家統統把知見捨棄,不就一樣了嗎?不就和合了嗎?所以我們讀佛經,看到世尊這一套方法,佩服得五體投地,真正能叫人心悅誠服。像《金剛經》上講的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境界相,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就和合,這個見就同了,見同解是這個同法。所以佛法確確實實是專治這個毛病,我們見和同解,還有什麼爭的?一切爭執都沒有了。爭執沒有了,絕對不會有鬥爭,所以這個世界永遠是和睦的,永遠是太平,它這個基礎建立在這裡,這是完全真實,一絲毫虛妄都沒有。 

  【可知今日欲補人心,挽回世運,唯有弘揚佛法,以其正是對症良方故也。】 

  現在這個世間人,每個人都自以為是,誰都不服誰,這就是鬥諍堅固。僧團裡面也如是,如果僧團裡面要不是這樣的,那佛所講鬥諍堅固就講不通了。無論世法、佛法的團體,乃至於其他的宗教,沒有一個不是鬥諍堅固。鬥諍堅固的原因,這個地方講得很好:起於執著,執著、分別、我見,這就是鬥諍堅固的根源。治這個病,確確實實除了大乘佛法之外,再也找不到能夠治病的良藥,找不到了。我們今天要挽救世運,從哪裡做起?一定要從改正一般人錯誤的觀念,要從這裡下手。糾正一般人錯誤觀念唯有大乘佛法,但是大乘佛法不在口說,要在實行,你自己必須要做到,然後說出來,別人才相信。你會說,做不到,人家在旁邊諷刺你,不相信,不但不相信,還要送一頂帽子給你戴上,騙子!騙取名聞利養,說得好聽,他自己做的是另外一套,這就是今天大乘佛法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不能弘揚?為什麼不能幫助世人?由此可知,我們沒有盡到責任,這個責任是四眾弟子的責任。出家人要依教奉行,在家佛弟子也要依教奉行,我們大家在這個社會做一個好的榜樣給人看,社會大眾相信了,這樣才能夠救自己,救社會大眾。如果我們不能真正去做到,經典說得很好聽,不能救自己,就是不能自度也不能度人。 

  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經》註解裡面講,佛法的弘揚,「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我們果真都能從真實心中作,就能夠自度度他。離開一切真實,是假的;不但不能幫助別人,也沒有辦法幫助自己。自己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依舊是惡業,惡業必定墮惡道。必須要曉得一樁事實,人在這個世間,這個身體很脆弱,不要認為我還很年輕,我還能活多少年,你跟閻王老爺定了條約嗎?你有沒有看看每天的報紙上,你看報紙上那個訃文,送喪的多少年輕人?你能保得住你活個八十、九十?靠不住!所以斷惡修善要趁早,要趕快!我們一定要知道,這是真正覺悟,一寸光陰就是一寸壽命、命光,真正能把握住,認真努力的依照經典教訓去做,我們才能夠得度,才能夠真正往生。往生實在講不難,很容易。往生的利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說不盡,我們哪裡能說。永脫生死輪迴,永遠不再受苦,即使倒駕慈航到這個世間來示現度眾生,也沒有苦受。那個示現,示一點苦是給別人看的,心裡面確確實實沒有。為什麼沒有?「我」沒有了,誰受?他沒有苦受,他是來表演的,舞台上表演的,笑也是假笑,哭也是假哭,不是真的,他是唱戲,不是真的。我們現在是在真受苦;倒駕慈航的人沒有苦受,永遠離苦得樂,永遠不再搞生死輪迴。我們今天要想出離六道輪迴,只有這一條:念佛求生淨土。 

  【鬥諍堅固之人,其障深業重。】 

  這是非常明顯,確確實實障深業重。 

  【內因不具可知】 

  這是講他的因。如果我們常常讀誦大乘,不難想像,說這些人的業因。 

  【加以去聖時遙,善知識少,因緣兩缺。】 

  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太深,這是因;這一生當中遇不到善知識是緣,內因外緣都不好。 

  【於此深經,不但受持難、信解難,即得聞亦已甚難。】 

  這是給我們說出三種難。受持真難,受持要去做,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是受持。不但受持難,能夠把《金剛經》的意思搞清楚、搞明白,都很難。《金剛經》要不是這個講法,這個意思講不出來的。我們這個不算是細講,如果要細講,我們預定這部經是講四個月,要細講的話,別的人我不敢說,我自己這個能力,這一部《金剛經》讓我來講,每天兩個小時,我有能力講四年。別人比我高的境界那我不敢說,我這個能力可以講四年,不容易!時間再縮短,講是能講,聽的人不得受用,這是真的。沒有把它搞透徹,你怎麼會得受用?不但受持難,解都難;真正解了,信心才能夠生得起來。即得聞亦甚難,這是真的。我們一生當中有機緣聽講《金剛經》,聽得這麼詳細,很難!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所以機緣要珍惜,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這一句也是實話。相當不容易,把這一部經能夠講得很透徹是很困難。 

  【倘無此三難者】 

  如果這三種難都能突破,因緣好,遇到善友能夠為我們詳細講解;講了之後,我又能聽得懂、能體會,又能認真努力去照做。從看破放下,這個解就是看破,受持就是放下,真能看破放下,這三難都突破。 

  【非久植善根,定為佛遣可知。】 

  這樣的人是無量劫中所種的善根今天成熟,這也是《金剛經》上說的,《無量壽經》上也是這麼說的;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樣深厚的善根,你今天才有緣分遇到之後聽懂,真正發心幹了。今天聽了聽不懂,聽懂了不肯去做,什麼原因?過去生中這個善根還不夠。所以你縱然聽明白了,也不肯去做,也不肯真正去放下,這是我們善根福德不夠。如果善根福德真正夠的話,他一定是這個樣子,這是一種人。另外一種人,就是我們講的再來人,是佛菩薩派他來度眾生的,他本來就不是凡人,定為佛遣可知。這就像什麼?我們歷代祖師大德裡面,很多佛菩薩再來的,像我們剛才講的寒山、拾得、豐干,他們是再來人,文殊、普賢再來的,他們能夠放得乾乾淨淨。近代當中,像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他們這些人,這些人也是再來人。虛雲老和尚是什麼人,我們不曉得,印光法師我們知道,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所以他能看破、能放下,能做得那麼徹底、那麼究竟。只有這兩種人。 

  【故曰則為第一希有】 

  第一希有,說實在話,還不是說佛派來的這些人,這些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不指這個,是指善根深厚的人。《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是講的那一種人,那一種人是真正第一希有。 

  【居末世而得聞深經,必具勝因。】 

  我們在末法時期,眾生業障深重,造惡幾乎時時處處都能明顯的見到。惡報是劫難、大劫難,是一切眾生的共業,如何能避免?在一個地區,要是有人能夠弘揚大乘深經,這個地方眾生的緣一定是很深,絕非偶然,才能夠遇到勝緣。 

  【聞便能生信開解,持戒修福。】 

  這兩句就是照應前面的必具勝因。他要沒有殊勝的因,他遇不到佛法,遇到佛法他也不能開解,他也不能受持;必具勝因。就像經上講的,無量劫供養諸佛如來,這個因深厚。也許諸位要問,既然是無量劫中供養諸佛如來,為什麼我們沒有證果,還落得今天這個樣子?其實你要問這個問題,答案就在你自己那一邊,你不必問我,自己想想就明白了。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沒丟掉,就這個原因,沒有別的。生生世世學佛,跟著佛、跟著菩薩學,學的功夫很不錯了,就是這一點沒放下,還有自己的看法,還有自己的想法,所以無量劫到今天都在搞六道輪迴。現在這一生又遇到了,如果還有我的看法、還有我的想法,這一生還是不能出三界,慢慢吧!來生再幹。如果你真的覺悟了,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吃了這個虧,現在我真的要放下了,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功德圓滿了,你到西方世界作佛去了。要覺悟,要徹底放下!不要家裡財產我要交給哪個兒子,怎麼辦?那你還是放不下。放下,一切放下,不管了,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管了。還在想前想後,你還是沒放下。我們過去生生世世就是因為這個事情耽誤掉了,這一生再要幹傻事,你又錯過了。生生世世就這麼錯過,你說多可怕,多冤枉!希望這一生要早早覺悟,不再幹這個傻事。就是我有錢,想要怎麼樣做功德,也是傻事。 

  古時候龐居士做了樣子給我們看,龐居士做的那一套,就是交代我們一句話,為了交代我們一句話,他幹的。他家裡相當富有,他把家財裝上一條船,划到長江當中,船炸一個洞,整個沉下去,變成一無所有。生活靠打草鞋,大陸上不曉得還有沒有,編草鞋,一天賣幾雙草鞋,賣幾文錢,買一點米菜回家過日子。人家說:你那麼多錢怎麼不要了?拿來做一點好事。他就是為了這句話,「好事不如無事」,做好事也很操心、也很麻煩,不如無事,無事就解脫了,就自在了。做好事還是有事,有事出不了輪迴,無事才能出輪迴,這個要知道。所以你們發心講經的同修們,講經是個好事,要怎麼講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就不礙事了。如果著了講經的相,還繼續搞六道輪迴,還是出不去的,這個要知道,西方世界沒你的分,六道輪迴有分的。一定要「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就自在了。不要著講經的相,不要著講經的功德,說了,若無其事,跟沒講一樣,這才行!持戒修福,就是能開解,持戒修福,持戒修福是真做。 

  【持戒是斷絕染緣,此自利之基。】 

  持戒就是修清淨心,修定、修清淨心,必須讓心中一塵不染,持戒是為這個。 

  【修福是發展性德,亦利他之功也。】 

  實在講,持戒裡頭也有利他,不過是以自利為主,決定利他。為什麼說決定利他?戒律清淨的人就是一切眾生的好榜樣,別人看到你生歡喜心、生尊敬心,效法你,向你學習,那不就是利他嗎?但是他的重點在自利,自利決定利他。修福是自他兩利。修福要不著相,《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著相修福,那就不是自利,當然更不能夠利他。著相修福,果報還是在六道輪迴。如果持戒著相修福,他的福報可能在人天;如果破戒修福,果報一定在三途,福報是有,到畜生道去享福,到餓鬼道去享福,他去享這個福,還是大錯特錯!所以一定要遵守《金剛經》的原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生什麼心?生持戒修福之心,這就對了。應無所住,是不著有,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不著有;持戒修福,不著空;這叫空有兩邊不住。這是菩薩行,沒有墮在一邊。由此我們可以明白,如果心裡面有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持戒修福你墮在有邊,不能出三界;如果心裡無住,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不持戒、不修福,墮在空邊,果報在哪裡?在四空天,還是不能出三界。兩邊墮在任何一邊都不行,必須兩邊不住,菩薩行中道。什麼叫中道?兩邊不住就是中道,《金剛經》教給我們行中道。 

  【自他兩利,必蒙諸佛攝受。自於此經能生信心,以此為實,解真實義。】 

  這個修行人真正是兩邊不住,真正做到佛在這個經上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應無所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而行布施」,持戒修福就是布施,而行布施。這樣的人一定得到諸佛攝受,我們常講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一定得到。這樣的人,有具足這樣根性的人,接觸到這部經典一定能生信心,一定會以為佛這個教誨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妄的,他能夠接受,他能夠奉行。真的,真實教誨,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這是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在這一生當中同時具足,才能成為第一希有之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焉能不佩服?這當然是要佩服的。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如果覺得差一點,不能說沒有,沒有你怎麼會遇到這個緣?你怎麼能參加《金剛經》這一會?你能夠到這個講堂那就有緣,但是也能聽得懂,也能夠解,暫且還做不到,那就是你的善根福德因緣不是沒有,差那麼一點兒。差這一點,這一用功一努力,就馬上補足,就可以補足,因為相差不多,所以大家努力一點就行了。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