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四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48
請掀開經本一百一十一面,第五行,從註解第七段看起。
【學佛當審時機。機是根機,機緣也。所謂時者,如南北朝時,北魏南梁,無不大弘佛法,講席極盛,然不無取著文字相。故達摩東來,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正對時病。】
這一段很要緊,這就是講弘法一定要懂得觀機。一般說到觀機,總不外乎三樁事情:第一個是人,為哪些人講;第二個是處所,在什麼地方講;第三個是時間,什麼時候講;這是三番審機。如果是對了機,就是我們佛法講的契機,契機、契理,這才是佛說的。所以佛的經叫做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為什麼要觀機?觀機的作用在哪裡?這一段說得很清楚。根機是講人,就是對哪一類的根機人,應當要說什麼法。佛陀滅度之後,留下來這麼多的經論,法師講經就好像替眾生治病一樣;當然法師沒有佛的本領,佛觀機說法那是決定不會錯誤,法師總得要小心謹慎,觀察眾生的根機,為眾生選擇一個法門,這樣子能令一切眾生得利益。這裡面還有一個緣,眾生根機要了解,緣也很重要,緣不成熟也沒有辦法,因緣成熟。像我們這邊有這麼一個道場,這是緣,又有這麼多熱心於佛法的同修們,他們發心禮請,他們發心邀約大眾共同來參學,這都是緣分。大的環境,這個地區安和樂利,就是社會安定、人民富足,是一個大乘佛法弘揚很理想的大環境。
其次是「時」,這個時節因緣也非常重要;時是講時間。這裡舉出一個例子,像中國古代南北朝時代,南朝梁大家都曉得梁武帝,梁的都城在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宋、齊、梁、陳都在南京建都。北方有魏,拓跋珪建立的,我們叫胡人,當時那個時候叫外國人,在北方建立的一個王朝。這兩位國王都是虔誠的佛教徒,禮請大德法師弘法利生,講經道場很多,講的人也很多,佛法非常興盛,講席極盛。可是這裡面有一個遺憾,就是講經的大德很多都著相,「然不無取著文字相」,他著相,著相講的是文字,與心性不相干了。諸位必須要知道,大乘佛法的精華是在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決不是只有禪宗才講,所有大乘佛法都是以「明心見性」為中心。在教下雖然不用這個名詞,它用另外一個名詞叫「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明心見性;像淨土宗裡面又換一個名詞,叫「理一心不亂」。境界完全相同,只是每一個宗派說的名相不一樣而已,都是以見性為中心,若不見性,那就不是大乘。講席裡面都著相,著相就變成什麼?修福。
南朝梁武帝,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在佛教史裡面他有很高的知名度,大概與《梁皇寶懺》有關係,大家都拜《梁皇寶懺》,拜《梁皇寶懺》一定會提到梁武帝。梁武帝如何?著相修福。他是這麼一個個性,我們可以連帶想得到,當時弘法的那些法師,多數也是著相修福,跟梁武帝交情才套得攏。達摩祖師一來,他要搞明心見性,這兩個人談得不投機,不歡而散,梁武帝就不護他的法。所以達摩到中國來,看到中國大乘佛法的弘揚,都是著相修福,這個不如法;這種修學得的結果,人天福報而已,不能夠了生死出三界,不算是成就。所以他老人家來,針對這個毛病,提倡禪宗;禪宗是不立文字,你們都著文字相,完全把文字捨掉,用參究。他來的時候,禪宗參禪參究的方法用觀心,參話頭是以後,達摩來是傳的觀心,完全捨棄掉文字,這個做法是針對那個時候弘法修學人的著相毛病而施設。
我們今天看看,現前社會佛法的弘揚,毛病在哪裡?這個不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毛病,你怎麼能夠對治毛病?一定要懂得。現在的毛病不但是著相修福,說老實話,梁武帝那個時候是真的修福報;我們現在著相,在造業,沒修到福報。人家著相是真修福,我們著相,福也沒修到,造了業。這個時候的病,比南北朝那個時候的病深得太多,也複雜太多。現在一般學佛的人,為什麼我說他修不到福報?他是亂修、雜修。他也很精進,不能講精進,精他沒有;進,亂進、雜進,他搞這個。因此連福報都修不到,這叫真正可惜。他還在拼命幹,到處去學,一個人拜師父都要拜十幾、二十個,哪個道場都要跑,什麼法會都參加,所以修亂了、修雜了,連福都修不到。
因此我們在這個時代,一定要提倡專,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好樣子;這個法子不是我有見地,我見不到,沒有這個能力。我們看印光大師所做的,提倡專修專弘,這是對症、對治我們這個時代所犯的病痛。印老當年在世的時候,我們現在看他的《文鈔》,看他的《永思錄》,《永思錄》是後人紀念他的那些文字,都收在《印光大師全集》之中,我們看到很多感人的故事。譬如:他的學生、他的信徒,我們現在一般人講印光大師的皈依徒弟,其實你要這個說法,印光大師並不承認;他在講三皈依的時候說得很清楚,這個文字留下來我們看到。他說你們發心來皈依,我只是代表僧團傳授三皈給你,你們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我一個人,他都交代得很清楚、很明白。接受他老人家傳授三皈依的這些弟子們,幾乎統統都有成就,這是對老法師有恭敬心,聽老法師的教誨。有時候到山上,老法師晚年住在蘇州靈巖山,到山上去看看老法師。老法師看到這個人來了,把他叫在面前罵他一頓,「你來幹什麼,為什麼不在家裡好好的念佛?」他說:我來看看師父。「師父你過去看過了,還有什麼好看的!」罵回去。浪費精神,跑這麼遠的路,到寺廟又要供養,浪費錢財,錢不是好賺的,罵回去。這種道風,針對現前佛法裡頭的流弊。
他老人家讚歎《西方確指》,而且給它寫了一篇序文,《西方確指》是扶鸞扶出來的。老法師說扶鸞扶出來的,只有這一篇東西是真的,其他的不可靠。《西方確指》確確實實純粹勸人念佛,教導大家道場要重實質不重形式,要求真正成就。覺明妙行菩薩的道場總共只有十二個人,何必要很多人,人多了就複雜。道場看起來很興旺、很熱鬧,將來一個都不能成就,統統搞六道輪迴,這不是佛菩薩建立道場的意思。反過來看覺明妙行菩薩那十二個人,十二個人統統往生,這叫大圓滿,這是真實道場。所以何必要人多?人多了,供養多、收入多、道場財富多,錢一多了就作怪,爭名奪利。道場沒有錢,常常飯都沒得吃,人心都在道上,都知道修行;道場收入一多,心都變了,道心沒有了,那個道變成偷盜的盜,變成那個盜心,那個麻煩大了。
所以道場最好不要要求收入,至少不去動腦筋去找錢、找人來,這個人才有道,這個道場才有道。人家自動供養來的這個可以,絕對不去想盡方法去拉人、勸人,不幹這個事情。縱然今天我們有不少同修在做好事,流通錄音帶、錄影帶、經書,需要錢,有錢就做,沒錢不做,這個才自在。我在台北兩個道場,圖書館韓館長負責,管理這個道場;佛陀教育基金會總幹事簡豐文居士,負責那個道場。我教他們,我們只擺個功德箱,其他的什麼都沒有;這個月錢多,多做;少,少做;沒,不做,最好!我們自己多悠閒、多自在。不可以去找事,找事是攀緣,你的心已經不清淨了,你做的那一點好事,就跟南北朝這個時代,你是修福,錯了!怎麼可以去拉信徒,怎麼可以想辦法去找錢?萬萬不可以。要知道修這麼一點福,把這一生你清淨心失掉,往生西方的機會丟掉,那才叫真可惜。這個法門,彭際清居士所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好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後,用盜心,偷盜的心,不是正道,用這種心去修福,你將來得的是什麼果報?真正叫迷惑顛倒,大好因緣當面錯過。所以我們看真正祖師大德、善知識的教誨,他們做法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寧願不做,不可以貪圖福報;貪圖福報,你怎麼能離開六道輪迴?福報尚且不貪圖,你的心自然就清淨了。
弘法利生的事情,諸位要曉得,我們只做一個增上緣而已。眾生有福,那個財富自然會來;來了,我們操心,要如何給它用出去,用得真正有功德,我們有這個責任。用得不妥當,我們就有罪過,這是要背因果的,知道因果責任這麼大,誰願意去求,不會幹這個事情。有些同修錢送來了,那沒有法子,只好替他辦事;我不想他送來,他不送來,好!不送來,我沒事。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善知識,不但這樣教我們,他們本身一生所做的,你仔細去觀察,就是這樣的。所以針對時病,這個佛法才能夠利益眾生。再看底下這一段:
【今則大都不明佛理,正當廣勸讀經,藥其空疏。不立文字,今猶非宜也。】
達摩祖師要是生在這個時代,他一定都勸大家讀經。為什麼在那個時代他要搞不立文字?因為那個時候大家讀經都著相,所以用那付藥治那個時候人的病。現在人的病是什麼?對於佛法教理完全無知,非常熱心學佛,到處拜佛,到處參加法會,佛法是什麼,不知道。那怎麼行?所以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應當勸人讀經,這個藥就是治他。他對於佛法一無所知,這是空疏,要用讀經這付藥來治他的病,就是要勸他讀經。所以禪宗不立文字,不適合於現代社會,不適合。
【故不如發起大悲大願,修福持戒,一心念佛,親近釋迦、彌陀兩位大善知識。】
看看我們現在這個地球上的大環境,這個大環境不好,怎麼不好?大多數的眾生不明因果,不相信因果報應;換句話說,不知道斷惡修善。世間有不少人,比例很大,我看至少恐怕有一半,這個數量太可怕,誤以為修善的人是傻瓜,造惡的人是英雄好漢,產生這麼一個錯誤的觀念。善不修,惡拼命在造,這個世間感得什麼樣的果報,我們學佛的人心裡頭明白。世間所有一切法,不是別的,業果感招的,看你造什麼業就感什麼樣的果報;惡業必定感惡果,這個惡果就是世間許許多多的災難,天災人禍,感這些東西。這裡面的道理、事實的真相,唯有佛菩薩知道,唯有佛菩薩說法能夠挽救。挽救就是對治眾生這個毛病,把他的觀念改過來,讓他相信因果報應,讓他知道斷惡修善。不但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也要改善社會的生活環境,這就是自行化他。所以江居士在此地教給我們,不如發起大悲大願,我們要這樣做法。修福持戒,修福就是斷惡修善,利益眾生;持戒就是依教奉行,認真的修學。而在行門裡面,一定要選擇淨宗,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就是親近釋迦牟尼佛、親近阿彌陀佛這兩位大善知識。釋迦教導我們念佛,勸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肯念佛,發願求生,這是世尊對我們的期望,我們才不辜負他;阿彌陀佛在西方接引我們,一個是保送,一個那邊歡迎,這不是決定去了嗎?
【一面以此經義理,觀照自心。】
讀經重要。所以我們勸人直接讀淨土三經,如果有能力我們勸他念淨土五經一論,專門讀淨宗的經典,《金剛經》是附帶的。我們這次再講《金剛經》,意思前面都說明過了,是因為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沒有看破、沒有放下。重新把《金剛經》拿來溫習一遍,《金剛經》裡世尊教我們看破、放下,然後你就會老實念佛了。所以我們用這部經來助修,來幫助我們。經不必讀太多,有這幾部,我們這一生就夠用,足夠了;多了,反而搞雜、反而搞亂。所以這個經是「觀照自心,遣其凡情」,遣就是捨棄,把我們的凡情、執著、妄想、分別,統統捨掉。
【一面懇切持名,求與眾生同生淨土,滿菩提願。】
不但我們自己要求往生,往生的心要懇切;至誠懇切,執持名號就有感應。而且感應非常的快速,感應不必問別人,自己很明顯的可以體會得到。往生西方不難,真的想去就去,什麼時候想去都去得成,這一點都不假。還有壽命可以不要,現前就可以走,都是事實。我們在《往生傳》裡面,最早看到的,壽命不要了,馬上就走,宋朝瑩珂法師,《淨土聖賢錄》裡面有他的傳。這個人雖然是出了家,但是不守清規,是個破戒的出家人,他自己曉得,因為他相信因果;相信因果為什麼還要破戒作惡?習氣很重,我們現在講是禁不起誘惑,一看到外面境界,他就亂了,禁不起誘惑。還好他相信因果,想想自己所作所為,將來一定會墮阿鼻地獄,想到墮地獄就害怕、恐怖;就問他的同學、同參道友們,有沒有方法救我,我知道我將來會墮落,會下地獄。同學們就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送給他一本《往生傳》;他看了《往生傳》,每看一篇他都非常感動,看到別人念佛都到極樂世界,都去見佛,愈看自己愈感覺到慚愧。《往生傳》念完之後,他發了一個狠心,把自己寮房門關起來,一心念佛,求阿彌陀佛;他也不睡覺、也不吃飯、也不喝水,就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下去,念了三天三夜,真的真誠所感,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修行,十年以後,你臨命終時,我來接引你。瑩珂法師給阿彌陀佛說:不行!我的劣根性太重,再有十年,我禁不起誘惑,不曉得造多少罪業,我那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要跟你走。阿彌陀佛也很歡喜,就答應他,他說:好吧!三天以後,我來接你好不好?他說:行!三天。三天以後他往生了,念佛往生,他也沒害病,在佛堂裡念佛走的。念佛的時候求大眾,他告訴大眾:我三天以後要往生了。沒有一個人相信:這壞和尚不幹好事的,關起門念三天佛,門一打開說三天以後他要往生,沒有一個人相信。不過時間很短,大家看,看你三天以後,你往生不往生?大家看他。到了第三天,他洗了澡換了衣服,在課誦的時候要求大眾念佛送他。大家說:好!我們看你走不走。結果念沒有多久,他就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來接引我了。向大家告假,就走了。說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縱然長壽可以不要,隨時可以走得了;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去,你對於這個世間還有沒有留戀,這個世間還不錯!不肯去那就沒辦法。所以要肯去隨時都去得了,這是古代我們看到這樣一個榜樣。
最近在新加坡也有這個例子,蘇居士星期天會講給你們聽,就在眼前。可見得真的一切放下,壽命也不要了,也放下了,阿彌陀佛就來了。你今天念佛,阿彌陀佛為什麼不來?來了也沒有用,來了,「阿彌陀佛我不想去,我還留戀這個地方!」那他何必要來?所以阿彌陀佛不來,是你沒有誠心,你嘴巴裡想往生極樂世界,心裡頭留戀這個世間,不想去,阿彌陀佛很清楚,他不來。懇切,不但自己求生,還要帶所有一切苦難的眾生,同生極樂國。我們每天迴向偈,末後一句「同生極樂國」,那個願要真實,不管我們做得到、做不到,心真實、願真實,我們跟所有的眾生結了緣,結了法緣
【現世修行,無逾此法。】
現世就是現代,在這個世間修行,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夠超過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這一段文我在括弧裡面特別記下來:「此是江味農居士一生修持的心得。」在這個地方,他用這個來供養我們大家,這幾句話要牢牢的記住,唯有一門深入,老實念佛,我們才有救,決定不貪圖世間的福報。
唐朝龐蘊居士表演給我們看的,「好事不如無事」。那是他家裡頭現成的金銀財寶,統統丟到水裡面去;別人問他,你既然不要,為什麼不拿這個來做好事,來救濟社會做慈善事業?他就留這句話給世間,「好事不如無事」,這句話是真理、是名言。大家都能相信、都能信守,給諸位說,天下太平。今天社會為什麼這麼亂?好人太多了,每個人都想做好事。甲做的好事乙不服氣,乙做的好事丙不服氣,不服氣怎麼樣?打了,所以好事就變成亂事。從前李老師跟我們上課,那個時候台灣表揚好人好事,地方上推選好人表揚。李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四個大字:「好人好事」,然後又回過身去,把第二個好字那個角上劃一個圈,劃一個圈就是念破音字,念ㄏㄠˋ,好人好事;好事就是多事,反而把社會搞亂掉了,所以說不如無事。
真正做好事是什麼?緣成熟了,送到你面前,這個不能不做,這是我們應當做的,沒有這個緣分,決定不要去找,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永遠保持自己的身心清淨,這是真正幸福、真正享受,你這一生自在安樂。別人都修福,我沒有修福,我不是沒福報了嗎?你的福報超過他。怎麼超過他?我不是不修福,是沒有緣,可見得修福的那個心是圓滿的,那就是圓滿功德。佛在楞嚴會上所講的,「發意圓成,圓滿功德」,那個心一發,功德就圓滿了,哪裡要做事!事情來了,事做了才圓滿;事情不來,心一發就圓滿。利益一切眾生之心,但是沒有緣,可見得他福報是圓滿的。這些大乘深經裡面所講的甚深之理,我們要明瞭、要清楚,然後自己在菩提道上才一帆風順。決定不能造惡,不要以為在佛門裡做些好事,未必真的是好事,未必是圓滿的好事,未必是清淨的好事。你必須要面面觀察,而且還要防範,現在是好事,將來會變質,一變就不是好事了。變質之後,你要不要背因果責任?這不能不知道。經論之中,古聖先賢的教誨,義理很深很廣,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自然就得受用。再看底下這一節:
【般若非離餘五度而別有,五度皆是行門。可見般若雖明空義,而空義不能離實行。則般若之絕非偏空明矣。】
般若是理,前面五樣是事。事離不開理,理離不開事,理跟事是一不是二,這是佛法,把理事分成兩邊那就錯了。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不是沒有,這些人修行就是所謂的盲修瞎鍊,盲修瞎鍊如何能成就!這一段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布施裡面要有智慧,沒有高度的智慧,剛才說了,不但得不到福,反而造了罪業。持戒裡面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單單持戒,自己一生冤枉受了好多苦。持戒很辛苦,佛教給我們以苦為師,裡面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智慧,雖然苦,戒律很嚴,裡面有樂,真的樂在裡面。沒有智慧,硬要這樣做法,強迫自己這樣做法,那個很苦,那個裡頭沒有樂,一定要有高度的智慧。像忍辱,忍辱有智慧,忍化解成為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只是勉強壓在那個地方,那樣的忍受,一般人講忍受是有限度的,超過限度會爆炸。有智慧在裡面,忍就化解,那才真正得受用。精進、禪定都要有智慧在其中,離開智慧不行。所以佛法的生活,就是智慧的生活。前面講過多次,學佛就是要把我們輪迴心,把它轉變成佛心;煩惱痛苦的生活,把它轉變成高度智慧幸福的生活。這才叫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真的樂,不是假的。所以這樣我們的佛就沒有白學,學得有意義、有價值。由此可知,般若雖然講空,不是空無;偏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不是這個意思。
【五度離般若,不為波羅蜜,即不能到彼岸。】
這一句也非常清楚明白,但是它的意思很深很廣。五度,實在講展開來就是我們全部的生活行為,諸位要懂這個意思;不懂這個意思,你不了解佛經的意思。我們全部的生活行為,歸納成這五條、五大類,所以這五條就是我們全部的生活行為。我們一天從早起到晚上睡覺,一年從正月初一到臘月三十,一生從我們出生那一天到我們報終的那個時辰,全部的生活行為,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五大類,你這麼看就正確。不能離開智慧,離開智慧就不叫波羅蜜。波羅蜜什麼意思?圓滿。離開了智慧,你的生活不圓滿,不圓滿也就是不美滿,這是講我們現實的,你不美滿。第二是不能到彼岸,不能到彼岸就是不能夠了生死脫輪迴。必須要知道,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要靠智慧。智慧從哪裡表現?智慧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生活裡面,點點滴滴都是高度智慧,那你就超越三界了。五度的廣義前面說過,這個地方不要再重複,重複耽誤很多時間。
再看下面這一段經文。前面是講第一波羅蜜,是給我們說明般若,講的是理。下面要給我們講事,事若不明,我們不曉得怎麼做法。事,佛略說,沒有廣說。五度裡面只舉一個做例子,這一個例子明瞭,其他的就可以類推,這是世尊說法的方便。五度,是我們整個生活的綱領,世尊特別選擇忍辱來給我們說。為什麼?這是最難修的,最難的你都能做到,容易的就不必說了。
經【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金剛經》讀到這個地方,大概現在我念這個經文,裡面的意思諸位都能夠嘗到一點味道,有那麼一點法味,有那麼一點法喜。
【餘度】
這是科題裡面約餘度明,餘是其餘,除了般若波羅蜜以外,其他的五條。
【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
說這五類。
【此為萬法之總綱】
這個萬法,大家要曉得,包括我們全部的生活在裡面,不要以為萬法大概是佛法,你就只解一半的意思,另外一半你不懂。萬法包含世間法,世出世間法統統包括在裡面;換句話說,就是指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行為,你才真正明瞭佛法裡面講的意思。由此可知,經裡頭字字句句跟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經裡說什麼?就是說我們自己的事情,就是幫助、解決我們生活上許許多多的困難。這個佛經學了馬上就有用,只要肯用,立刻就見效。
【萬法之總綱,即一切法無不含攝也。】
世出世間一切法,像經上開端所舉的例子,穿衣、吃飯,都包括在其中,都必須要有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是什麼?離相、不著相,不著就是智慧。
【法法皆離相,則法法不離般若。法法即是般若。】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大城去托缽,著衣、持缽,須菩提尊者讚歎他,「希有,世尊」。他為什麼讚歎他?就是因為穿衣是般若,托缽也是般若,釋迦牟尼佛從祇樹給孤獨園往舍衛大城去,經上記載,祇樹給孤獨園到大城是三里路,有這麼遠的距離,三里路。釋迦牟尼佛一步一步走到那個地方,步步都是般若波羅蜜。須菩提尊者看到,這個真希有,這才真正叫不可思議!這就說明了,整個的生活就是般若波羅蜜。我們看我們凡夫,整個的生活是妄想分別執著煩惱,在造業,我們幹的是這個。佛菩薩所幹點點滴滴都是圓滿的般若波羅蜜,我們學佛學什麼?學這個。不在這上面用功夫,不在這上學習,你不是學佛;學佛不是叫人到這裡來學念經,不是!你要是會念,每一個字都不著相,這經文打開,字字都是般若波羅蜜。為什麼?前面講,不著文字相、不著言說相。不著言說相,你每天給人說話說得再多,全是般若波羅蜜;你如果著相,都是些是非口舌,都在那裡造口業。一不著相,全部都變成般若波羅蜜,要在這個地方學。
【今獨舉忍辱言】
其他的都不談,世尊單單舉例舉忍辱,以忍辱最難離相,其他的叫你不著相、離相比較容易,忍辱離相很難。
【故特舉此,以概其他。佛說此,意在令眾生舉一反三。】
佛講經的意思,你明瞭這一條,其他的統統以此類推,都可以明瞭。
【般若即在餘五度之內,不能獨存。】
所謂是理在事中,離開事哪來的理?那個理也是空洞的,是個不切實際的理;理必定不能離開事,理就在事上顯示出來。
【若行忍辱法,不學般若,便不知離忍辱法相。不離法相,則生瞋恨,忍辱之功行破矣。可見般若是與餘度共行之法,非別行之法。】
這是舉這個例子講。我們學佛、學忍辱,世尊在本經裡面,六度當中講布施、講忍辱,講得特別多,其餘的就很少講,省略掉。因為布施是修福,忍辱是能夠保福,忍辱能保持,你單單修,你不能忍,修得再多保不住,最後都落空,忍辱是能保持。本經末後佛說「一切法得成於忍」,一切法的成就,第一個因素就是忍,你能忍你就能成就,無論是佛法世法,一定能夠成就。你不學般若,你就不知道修忍辱要離忍辱的法相。不離忍辱的法相,剛才講,那個人是勉強的忍耐,表面上的忍耐,心裡面不平;表面上的忍耐,正所謂忍耐是有限度。如果裡面有般若波羅蜜,把忍辱的相離開、化解了,他那個忍辱是無限度的,就不是有限度的,是變成無限度的。忍辱裡面生智慧、生法喜、生福德,般若進去之後,得這樣殊勝的效果,真正不可思議。如果說不離法相,著相,著相修忍辱,剛才講,表面上忍,心裡面還是瞋恨,從瞋恨就生報復,有報復就造無量的罪業,忍辱的功行破掉了;沒有般若波羅蜜,忍辱不能成就。可見般若波羅蜜跟其他一切法,餘度就是前面講的一切法,共存共行;不是離開一切法,別有一個般若波羅蜜,沒有這回事情。所以我們佛教的教旗,後頭現在沒有教旗了,從前我們後面是掛了一面教旗,佛教的教旗怎麼設計的?就是六度。前面每一條長條代表事,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條;後面一條,是那五種顏色雜在裡面的,是一條,一共是六條,那一條雜色的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不能離開前面五度,佛教教旗是這樣設計的,你們看到這個教旗,就想到這是菩薩的六波羅蜜。說明理跟事關係非常密切,理離不開事,事離不開理。
【般若,空也。】
般若講空、空理,與性體相應。
【餘度,有也。】
與現相相應,它有體它就現相,體能夠現相。所以前五度與「相」相應,般若與體相應,這是從體、相、用上來說。
【空有本來同時,不可離也。】
性相是一不是二,體相從來不離。由此可知,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與自性完全相應。心裡面一絲毫不執著,與體相應;在生活當中,樣樣事情我們都做得很圓滿,與相用相應,這叫順性,順性就是隨順法性。隨順自性是諸佛與大菩薩們他們的生活;我們今天這樣學,是過佛菩薩的生活。凡夫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自性,他的生活行為與自性相反,他不順性。不順性就是著相修福、著相造業,於是自性現相,現什麼相?現六道輪迴之相。這相怎麼現出來的?是眾生業力把它轉變出來的。如果一切隨順法性,他所現的相,佛經上講是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你們在經上讀的依正莊嚴,那就是離相現出來的,自性現出來的。你們讀《華嚴經》,《華嚴經》一開端,有十一卷半的經文,很長,就是從第一卷一直到第十二卷的上半卷,總共有十一卷半的經文,說明毘盧遮那佛依正莊嚴,那就是介紹華藏世界。所以古人講「不讀華嚴,不曉得佛家的富貴」。人間天上的富貴,要跟《華嚴經》上說的那個,那差太遠了,不能比,這是成佛的富貴。但是諸位要曉得,世間的富貴包括天上,天上福報最大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的福報從哪裡來的?修來的。三界、六道、一切眾生的福報都是修來的,斷惡行善修來的。華藏世界、極樂世界,諸佛菩薩的富貴不是修來的,這一點諸位要曉得,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很好,「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是自性自自然然變現出來的。
我們一切眾生都有自性,一切眾生都有一真法界,很可惜的,是你打妄想、起執著了;因為妄想執著,把你的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一真法界為什麼變成十法界?是你自己變的,不是別人變來給你受的。這個問題最後的解決,你自己變的還要你自己解決,別人不能代替你解決,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就是這麼回事情,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幫你忙,能夠代你解決,一定要靠自己。現在這個道理我們搞清楚了,理是什麼?本來是一真法界,把它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惡道,都是自己才會變;用什麼變?妄想分別執著、貪瞋痴慢,就這個東西在變。佛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清楚,只要我們把這些能變的統統放下、統統捨掉,它就又變回來,又變成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現前了。一真法界是本有的,十法界是虛妄的、假的;你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它才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就沒有了。永嘉大師講得很好,「覺後空空無大千」。什麼叫覺?一切放下就覺了,有一絲毫放不下,不覺,那就是迷。般若是覺,般若怎麼覺?離一切相。所以跟你講,好事不如無事;無事,你覺了,好事你迷了,這個諸位一定要清楚。
所以在從前,中國古時候,寺院裡面的叢林執事,住持當家是什麼人?都是佛菩薩再來的。他要應酬、他要做事;他雖然做事情,他心裡乾乾淨淨,他不執著,再來人!我們凡夫到寺院去當清眾,佛菩薩來照顧我們,來幫助調理我們,哪有不成就的,所以執事不是凡夫。由此可知,要想做好事的也不是凡夫,做好事的是什麼人?諸佛菩薩。也許你們要問:法師,你說這個話有證據嗎?有!《華嚴經》五十三參就是證據。五十三參是五十三位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示現在這個社會各行各業,每天勤苦在為一切大眾做好事,那就真的做好事了。他自己怎麼樣?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那叫菩薩事業。由此可知,菩薩事業不是單單出家人在寺院叢林擔任執事才有分,在家人從事任何一個行業也有分,只要你覺悟,只要你去做,一切都不執著,那就是菩薩事業。如果你做這些工作,心裡頭不清淨,你有分別、有妄想、有執著,那就錯了。你就是做得最好,剛才講,是修一點人天福報,三界有漏的福報。如果做錯、做偏差了,那你就是造罪業,感果一定是在三途。這樁事情,我們決定不能夠小看,一定要非常謹慎、非常慎重去生活、去過日子,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道業。底下的意思好懂,我們念念就行了。
【空有本來同時,不可離也。所以當兩邊不著,會歸中道。】
中道這個名詞,我們體會它的意思就行了,不能執著。如果你執著有個中道,完了,中道跟空有又變成對立,你還是墮落在一邊。所以古人有一句話就說得好,「兩邊不立,中道不存」,這才乾淨,有中道就錯了。菩薩裡面,佛經上常講權教菩薩,什麼叫權教菩薩?權教菩薩執著中道,沒有把中道空掉,所以他不能見性;雖然修六度萬行,空有兩邊不執著了,他著了一個中道,也壞了。壞在哪裡?障礙他見性,他不能見性。所以經上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中道就是名字,不要執著名字相,體會佛所說的真正義趣,他的義理趣向,我們體會這些。
【菩薩行以般若為主,即以空為主也。】
般若是講空,空不當作「無」講;如果說空是什麼都沒有了叫空,你就錯解般若的意思。它這個空是有,不是無,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了解透徹,然後才能夠修菩薩行。菩薩行以般若為主,就是決定不能離開般若,離開般若就不是菩薩。所以世尊在本經裡面說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有,它沒空。什麼是菩薩?必須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空掉、都離了、都沒有了,這叫菩薩。我們要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不在?在。不是這個相真的沒有,事相在。在,怎麼空?空你心裡面執著的那個事相,不是把這個身體空掉,放一把火把身體燒掉,燒掉也沒用,燒掉你也不能成佛,你也不能成菩薩。所以諸位要曉得,是空你心裡面執著的那個事相,不是空這些外面的事相,外面這個事相沒有關係;只要裡面那個執著空掉了,外面的相理事無礙。理事無礙,性相一如;性離不開相,相離不開性,這是理事一如,理事不二。不但理事不二,事事不二,事事無礙,《華嚴》裡面給我們講「大能入小」,芥子,芥菜子裡面可以把三千大千世界裝進去,芥菜子沒有放大,三千大千世界沒有縮小,它就裝得進去,這說明事事無礙。為什麼會無礙?因為每一樁事都是法性,性是融通無障礙的,性所現出來的相,怎麼會有障礙?所以相沒有障礙。沒有障礙,我們今天為什麼這麼多障礙?處處都是障礙,處處成障,這個障礙的發生都在妄想分別執著,都從這裡生出來。離開一切妄想執著,你的境界就是無障礙的境界,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就是完全沒有障礙。
所以,般若是智慧,智慧是心裡面不著相,因為體上沒有相;體上雖沒有相,體會現相,它會現相。體是理,相是事。我們心裡面沒有牽掛、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與體相應,就是見性,與性相應。事上也不必去離開它,也不必去破壞它。
【所以雖不應壞有】
有是自性變現出來的,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用不著破壞。諸佛菩薩,像《普門品》所說的「千處祈求千處應」,千不是數字,你要把它看成數目字看待,觀音菩薩太渺小。那一千處之外,觀音菩薩就沒有感應?我們念觀音菩薩求感應就很難了,不只一千個人求他,我們在一千個人以外,不就沒有感應了嗎?千代表圓滿,千是十的擴大,十個十就一百,十個一百就是一千;十是表圓滿,把這個圓滿擴大,所以代表大圓滿。大圓滿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有眾生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起感應,是這麼個意思。觀音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六道,沒有破壞六道的相,不但不破壞六道的相,他自己還會現相。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他就現佛身為眾生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他就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以沒有壞相,沒有壞。
【仍不應著有也】
般若的空就在這一句,不應該執著,決定不執著就對了。
【雖會歸中道,中亦不著。】
中道不存,中道也不能執著。心裡面有一個中道,就執著中道了,就錯了。心裡面想我現在兩邊都不執著,你說你有沒有執著?著了,著了「兩邊都不執著」,那就是中道的意思,你早就著了。由此可知,一起心、一動念就著了;「我不起心、不動念」,你已經著了不起心、不動念。六祖講「本來無一物」,你想想他有沒有一物?他有,有一個本來無一物,還是著。六祖雖然說這一句,他確確實實沒有執著;我們沒有辦法,我們達不到他的境界。他說本來無一物,他真的無一物;我們說本來無一物,已經著了這一物,這就是我們不如他的地方,這就是我們達不到他境界的地方。他是真的一切皆空,我們一切皆空,還著了一個一切皆空,麻煩就在此地。大乘佛法無論怎麼學總是著相,學「有」著有相;學「空」著空相,非著不可,這就是生生世世搞成這個樣子。連一個初果須陀洹都沒有證得,我們讀《金剛經》才恍然大悟。在過去總認為小乘人著相,大乘菩薩不著相。讀了《金剛經》才曉得,連小乘須陀洹,他都不著須陀洹的相,所以他才能夠證得須陀洹果。
佛在這個經上,確實為我們大家都授記,我們有善根,這是佛在經上承認的,而且善根非常深厚。何以見得?我們聽這個經不驚、不怖、不畏。我們無量劫來,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累積的善根福德不可思議,為什麼沒能證果?小乘初果都沒證到。原因在哪裡?就是剛才說的,心不乾淨,總是有執著,沒有真的能放下。在這樣狀況之下,除了念佛往生之外,沒有第二條路;還有這微細的執著沒放下,這就叫做帶業往生。由此可知,過去生中我們雖然遇到淨土法門,為什麼沒去得了?可以帶業往生,為什麼沒去得了?對這個世界有貪戀,放不下。你的地產放不下,你的金銀財寶放不下,你的家親眷屬放不下,那好了,阿彌陀佛也沒辦法,也不能強迫你去。這就是說明,這些粗重的貪瞋痴慢能放下,決定往生。其他的法門沒指望,剛才江味農居士講過,江味農居士自己也做不到。他學《金剛經》學了四十年,寫出《金剛經講義》,可以說是歷代《金剛經》註解的權威,沒有人能超過他,他自己還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把般若全部都搞通了,還是做不到,這個就曉得真難;淨土法門之外,真難!禪也好、教也好、密也好,沒有一樣不難。如果你要是修三界有漏的福報,行!所有大小乘經典都能夠幫助你得福;你想了生死出三界沒分,實在是沒法子。
【此佛菩薩所以以大空三昧為究竟,以無智無得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話真的說到究竟處。在佛法當中這是上上乘法,所謂大乘之大乘,了義之了義,真的是究竟法。以大空三昧,什麼叫大空?人空、法空、空也空,這叫大空三昧。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受也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正知正見。一空到底,諸位要記住,一空到底是在你心上一空到底,而不是事上,事上空掉那叫大錯特錯!在事上,佛教給我們修三福、修六和,都是事上。三福第一句,那是基礎的基礎,這在事上修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沒有空!空在哪裡?心裡頭不能執著。要不要孝養父母?要,盡心盡力孝養父母,心地清淨,不能著這個相,著這個相就錯了。心裡不著相,有些人問,「那怎麼個孝順法?」那不是假的嗎?哪裡是真的?心裡頭沒有父母,表面上有父母,那不是假的嗎?你這是在打妄想。你心裡面有父母,形相上也有父母,那才真的是假的。為什麼?妄心。心裡面乾乾淨淨,真心。真心離念,真心裡頭沒有妄念。你那個孝養父母是真心在孝養,你那個奉事師長是真心奉事,真心是永恆不變。妄心孝養父母,時間久了還嫌棄、還討厭;真心裡面沒有,真心沒有妄念,佛菩薩用的是真心。從這個地方你就曉得,事跟理是一不是二,有事必有理,有理必有事,這才叫菩薩道、菩薩行。大三空三昧,這是究竟,究竟圓滿。
學佛人所求的就是一個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在佛門裡面的術語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實在講是可以翻成中文的,他沒有翻是為了尊重。從前譯場有個規矩,叫五不翻。五種不翻,這是五種裡面的一種,叫尊重不翻。我們對它很尊重,不翻,保留它的音,加以解釋,它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怕大家聽了意思不明瞭,我就用一個簡單的話來說,大家一聽就懂,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大家好懂,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是什麼?無智無得。《心經》到末後總結論「無智亦無得」,那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你有智有得,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距離遠之遠矣。我們今天學經,你們同學學講經,為什麼那麼困難?你知道你困難在哪裡?因為你有智又有得,就麻煩。你如果真的是無智亦無得,佛法、佛經擺在你面前,喜歡怎麼講就怎麼講,長講短講、深講淺講,就得大自在;如果你有智有得,那就麻煩大,關鍵就在此地。
說個實在話,我們學佛,做佛的弟子,是最不聽話的弟子,我們自以為是佛的弟子,佛究竟有沒有承認我們還不曉得。佛在這個經上的教訓,我們要真的聽話、真的去照做。怎麼做?放下。這一放下就看破;一看破,更容易放下,看破、放下相輔相成,得大自在,得無量智慧、無量的福德。無量智慧福德,是從看破、放下裡頭得來的,何必斤斤去求福、去修福,所修來的三界有漏的福報,沒有意思。這個理很深、甚深甚深,諸位如果聽錯了,那我就害了大家,從今以後就不修福。你自性裡面真正的福報不能現前,因為你沒有般若智慧,又不肯修福,你的日子就過得很苦。到那個時候你不能怪我,我沒有說錯,你聽錯了,是你聽錯了,我沒有說錯。要從這裡面細心去體會。
【必能如此,然後可以隨形六道,現百千億化身。】
必能如此,就是如此經中所教的。必能這兩個字是完全肯定,裡面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必定要這樣做法。兩邊不著,中道也沒有,要離得乾乾淨淨,法相、非法相都不取。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空有兩邊不住。而生其心,生什麼心?就是隨形六道。六道可以隨順,十法界更不必說了,像觀音菩薩一樣,像諸佛如來一樣,現百千億化身。百千億也不是數字,代表大圓滿、究竟圓滿。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現身,就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自性的本能,人人都有自性,人人都有這個本能,可惜我們的本能被妄想執著障礙住,世尊常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智慧德相跑哪裡去?妄想執著,這個東西害苦了。般若教給我們什麼?把妄想執著放下,把它空掉。空妄想執著;離相是離妄想執著的相,是離這個。
【雖一切法熾然而生,而一心湛然,本無所生。此之謂得大自在、得大受用。】
實在說,心放下一分就得一分自在,就得一分受用,放下兩分就得兩分自在,得兩分受用,非常現實。你能夠把錢財放下,你在錢財裡面得解脫、得自在、得受用。受用是什麼?你一生在錢財上不會缺乏,得這個受用。你根本不要去想它,你需要用的話,它自然現前,不操一點心。大自在是身心自在、無憂無慮。捨什麼,什麼樣東西就圓滿,為什麼?因為捨掉之後,性德現前。在一切事相當中,確確實實現代人所講的心想事成。這是真實的,我們要相信佛,相信性德的受用。
【能度一切苦厄者,端賴乎此。】
《般若心經》上講「度一切苦厄」,憑什麼度一切苦厄?憑般若波羅蜜,憑空有兩邊不著。
【此是般若究竟義。非學此不能入門,不能究竟。】
這個入門是入大乘之門,沒有般若波羅蜜不能入大乘之門。《金剛經》是大乘之門,馬鳴菩薩的《起信論》也是大乘之門。何以知道它是大乘之門?因為經上說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可見得離相才是菩薩,那就是門;著相就不能入菩薩門,離相就入了菩薩門。所以《金剛經》是大門。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