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金剛經講記(word文字檔).(57集).(淨空法師)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五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57 

  請掀開經本一百二十六面,最後一行,看註解第二十一段。還是解釋經文當中,「若心有住,則為非住。」這個意思很深很廣,我們也說了很多。 

  【知一心作而無礙故。性相本來圓融,染幻尚無礙,淨幻豈復有礙。知一切法心現識變,則不著不壞,性相圓融,一切無礙。】 

  這一段詮釋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雖然做不到,但是要知道。知道的好處,第一個:見到深位的修行人,我們不會感覺得奇怪;第二個好處:知道自己功夫還不夠,前面的路還很遠,要有耐心求進步,認真努力去修持;因此這個境界不能不知。一開端說,知一心作而無礙,這個關鍵在一心作。一心是清淨心,一心是平等心。平等心裡面怎麼會有障礙?所有一切障礙,自然是心不清淨、心不平等裡面才現出這個現象;若是清淨、平等,決定是沒有障礙的。 

  下面這些句子,可以說是這一句的註解。「性相本來圓融」,這是諸佛與大菩薩親證的境界;實實在在講,本來是圓融的,所以性相從來不相妨礙;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到,佛在《圓覺經》裡面尤其講得透徹。染幻是六凡法界,六道凡夫;淨幻是四聖法界,這是通常我們說的六凡四聖。但是在此地,《金剛般若經》裡頭,染淨的意思又不相同。為什麼?因為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凡是跟染相對的那個淨也不淨,還算是染,由此可知,四聖六凡都是染幻。我們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是染幻。幻就是說明它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不是真實的,叫幻。本經末後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這個意思。淨幻指的是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幻,《華嚴經》上所說毘盧遮那佛的一真法界也是淨幻;所以這個地方的染淨,跟我們平常講的意思不一樣。四聖六凡都無礙,這個話說起來,我們有一點不相信,因為我們現在處處都有礙,怎麼會沒有礙?要曉得本來是無礙的,為什麼?因為本來是圓融的,四聖六凡、一真法界都是圓融的,法法圓融,無有一法不圓,無有一法不融。障礙的產生,是產生在眾生心中的妄想分別執著。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無礙;我們因為有妄想執著,所以處處都有障礙。諸佛菩薩、羅漢們,這些聖人常常示現在我們世間,不定是什麼身分,不定用什麼方法來教化眾生,這些再來人他們真的是無礙,這個事情一點都不假。 

  在佛教傳記裡面記載,歷代都有這些再來人,示現種種的神異,我們一般俗話講神通,不可思議。現代這個社會,在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國家地區,好像具有神通的人不少,中國叫它做特異功能。這些人是不是佛菩薩聖者再來教化眾生的?這個問題是我們應當要有的,應當要問的,應當要辨別清楚的。末法時期這個現象,世尊當年在世已經看得很清楚,也把這個現象的究理為我們說得很明白,這些話都在《楞嚴經》上。所以《楞嚴》不能不讀。佛在經上怎麼說?佛說菩薩、羅漢有神通,妖魔鬼怪也有神通,要以現神通來說,好像妖魔鬼怪還不輸給佛菩薩,也神通廣大,差別在哪裡?差別在諸佛菩薩教你斷惡修善,教你做好事,一定教你念佛求生淨土,這才是佛菩薩。如果教你作惡,不勸你修善,不准你修淨土,這種示現神通的,必定不是佛菩薩再來的。他是什麼再來的,我們也就不必問了,心裡就有數了,從這個地方去辨別就不會錯。總而言之,見到這些狀況,我們不感覺得奇怪,也無需要攀緣,用平常心看待就好,自己還是用自己的功,還是老實念佛,那就無礙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沒有障礙,何況一真法界!淨幻豈復有礙?當然更沒障礙了。 

  這裡面有大道理。知一切法心現識變,不但是十法界,連一真法界也包括在內。這個現象從哪裡來的?怎麼產生的?變現的過程又如何?將來結果怎麼樣?這四個字答覆得乾乾淨淨,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有一切虛空法界的現象,是自己心裡面自自然然現出來的。現出來的是什麼現象?《華嚴經》上所說的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那就是唯心所現;所現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沒有改變過。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十法界是把一真法界改變了,現出來的。怎麼改變的?識把它變的,識就是分別、執著;能分別的第六意識,能執著的第七末那識。有了這兩樣東西,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每個人的識心不一樣,也就是每個人的妄想分別執著都不相同,沒有一個相同的。因此一真法界就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真的是無量無邊。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把這些變現出來的無量無邊的法界,歸納為十大類:四聖六凡,這說話就方便了。所以這是歸納成十大類,實際上無量無邊;識變的。佛在十界普度一切眾生,度個什麼?無非是教人轉識成智,恢復心性的本來面目而已。除此之外,佛不曾說過一句話,佛為我們說的就是為了這個。我們今天念佛法門,是不是也修的這個?是的,一點都不錯。佛教給我們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就是識,不想別的,不再變別的,專想阿彌陀佛,就專變阿彌陀佛。希望我們再變回去,我們變錯了,變成六道輪迴。現在念佛了,用這個辦法再變回去,再還原,就這個意思。所以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念佛就是法相宗的轉識成智,就是《般若經》裡面所講的無住生心,它統統都相應。放下萬緣是無住,一心專念是生心,與般若相應。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讚歎,我們千萬不要把它輕易的看過,那個損失實在就太大太大了。 

  則不著不壞,性相圓融,一切無礙。末後這三句教給我們修學的態度,我們怎樣修學。這個修學大家聽了,好像跟我們的關係還不太大,我們再換個話說,這是教我們怎麼過日子,教我們怎樣生活,教我們怎樣工作,教我們怎樣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了。我們佛法當中,修學兩個字包括這麼多東西。所以諸位要曉得,修學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我們要用什麼態度?於一切法不著,不執著;一切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也不要拒絕,我們可以受用。飯擺在面前可以吃,不要說這個我不執著,我不要它,不可以的。一切境界現前可以受用,不能執著。受用是什麼?生心;不執著是什麼?不住。這個地方叫不著,就是不住,應無所住,不壞就是生心,我可以受用它,這個生活就自在、就快樂了。我們講追求人生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不著不壞,它性相就圓融。因為性是空寂的,所以不可以執著;相是幻有的,不應該破壞,幻有的相可以享受,這個樣子一切無礙了,跟性相圓融完全相應,這麼做才圓融。再看底下這一段, 

  【知此,則知淨土與般若、求生與離相,語別而義實無別。】 

  你要是把這個道理明白了,道理通達了,你就曉得淨土與般若的關係。前面我還提了一下,淨土與法相的關係。法相講轉識成智,都很密切,非常圓融,一絲毫的矛盾都沒有。世間法講矛盾,就是佛法此地講的障礙,沒有障礙。求生是生心,離相是無住;求生就是一向專念,離相就是萬緣放下,你看看說的話不一樣,意思沒有兩樣,意思完全相同。 

  【舍此不圖,豈非自誤。】 

  「此」是講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這樁事情你要是捨掉不要了,那你是自己耽誤了這一生。這一生難得,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實實在在說不止百千萬劫。彭際清居士所謂「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是今天,不容易!你能夠得人身遇佛法,又遇到成佛的捷徑念佛法門,真的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這個地方勸你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當知不應住、無所住,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也。即色聲香味觸,供佛度眾,乃至養此色身,皆不能廢而不用。若能不著,何礙之有,當如是領會也。】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前面這兩句,我們都曾經詳細的講過。佛的意思是除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的病,用意在此地。並不是除世出世間一切事相、一切法,不是除這個,這個東西有用。我們今天供佛也是拿六塵來供佛,我們供的花,花是色;我們在佛前面燃香,香是味、香味,我們還是用六塵供佛。在大乘佛法裡面,我們沒有見到佛說法,但是在古籍流傳下來,有一些線索我們可以能體會到。像古代敦煌的壁畫,現在到中國去觀光旅遊,很多人都到敦煌去看,佛教的藝術。世尊講經,這些聲聞弟子很多都坐在下面聽,菩薩弟子也圍繞著佛,諸天天女散花、奏樂、歌舞,供佛、供養海會大眾,都是六塵供養。這是說我們供佛離不開六塵,六塵怎能不要!前面講「不除其法」,這個法就是指的六塵。這個六法我們要用它,叫它做法,色聲香味觸,這幾種法。你看這個上面字樣就沒有塵。為什麼它沒有塵?因為你心裡面不分別、不執著,它就不是塵,它不會染污你;心裡面如果一分別、一執著,這個法就變成塵。塵是灰塵,來污染。我們桌子一天不擦,灰塵就污染。這個東西你只要一分別、一執著,染污你的清淨心,所以它叫六塵。假如我們對於這些不起分別,不執著它,它就不叫塵,就叫六法。就叫六法,就不叫塵。乃至養此色身,我們身體在世間還沒有離開這個世間,身體需要養,需要營養,養這個身體也需要前面講的六種法:色聲香味觸法,需要這些東西來養這個身體。皆不能廢而不用,上供諸佛,下養色身。講到養色身,就包括布施一切眾生,統統用得上。要緊的是「若能不著,何礙之有」。我們的病就是執著,佛所有一切的教誨,教導我們除妄想分別執著而已,這就是佛法。當如是領會,整個《般若經》的經文義趣,都要從這個地方去領會。下面講到我們念佛,這是在佛法裡面最殊勝的法門,最重要的法門。 

  【念佛,生心也。離相,無所住也。此心雖空空洞洞,卻提起一句佛號,正是生無所住心也。】 

  這個把念佛的祕訣、念佛的要領,給我們說出來了。念佛的心要清淨,淨宗一些課誦本裡面,我們常常看到一心稱念。一心就是清淨心,二心那個心裡頭有妄想就不清淨,叫一心稱念。一心,心裡面空空洞洞,心裡面有一樣東西就不空,心就有住,就錯了。這樣說起來我們會感覺得好難,我念佛都打妄想,說這個心乾乾淨淨、空空洞洞一個念頭都沒有,我從來也做不到,我們念佛是不是白念?沒有白念。只可以說你現在的心還不清淨,還沒有念到一心,念的功夫不夠。繼續努力,不要灰心、不要懷疑,只要一句佛號老實念下去。但是必須要曉得,所有一切憂慮牽掛要知道統統是妄想,都不是真實的,希望愈減少愈好,這就是我們常講要放得下,你放下得愈多愈好,你的功夫才得力;如果不能放下,念佛的功夫就不會得力。不但世法要放下,不掛在心上;佛法也要放下,也不能掛在心上,那就對了。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無住生心」,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淨念相繼」,都相應了。 

  【妙莫妙於此。求生原為證無生,離相求生同修矣。】 

  同修就是淨土跟般若同修;離相是般若,求生是淨土。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的是什麼?為的是證無生。《般若經》裡面所講的,最終的目標就是無生。般若求證無生,我們念佛也是求證無生,目標相同,方向相同,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這個方法手段巧妙、方便,人人能修。 

  【行解方便,當同時並進。】 

  解道就是行道,行道便是解道,這叫真正用功,這是真正修行人。如果說是解懂得一點,做不到,那不是修行人,有解無行。實在說,有解無行,你那個解未必透徹,未必真實。為什麼?你沒有通過實驗。現代科學家都講求要實驗,沒有通過實驗的理論未必是真的,未必能靠得住。佛法所講的理論方法,我們要去做,要把它做到,要通過實驗,這才是真的。所以解行要同時並進,這個裡頭有真樂,法喜充滿。他天天有悟處,這個光陰沒有空過,每天都有悟處。悟處,換句話說,自己的境界每天都在提升,都有進步。若一天沒有進步,這一天就空過,一年沒進步這一年空過,那就真可惜了。一個真正修行人,決定不肯放棄寶貴的時光。 

  【若解之一面,得其方便,則可以增智慧、養道心。】 

  行幫助解,解幫助行,這才真正是增長智慧、養道心,道心就是法喜充滿,清淨自在。 

  【若行之一面,得其方便,則喜怒哀樂,或不致牽動主人翁。亦不致矜張急燥,自是自滿。】 

  行持功夫得力了,得力的時候能夠看得出來。喜怒哀樂,就是講的七情五欲,展現在你面前你不動心。主人翁就是我們的心性,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自己這個心做得了主宰。如果這個心做不了主,境界現前,心還會被境界所轉,順心的起貪愛,不順心的起厭惡、起憎恨,這就是功夫不得力。我們自己想想平常接觸外面境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時刻刻要勘驗自己的功夫,動不動心?假如動心,馬上念阿彌陀佛,把它換成阿彌陀佛。或者是阿彌陀佛也不行,壓不住,這個喜怒哀樂是一定要往外發,用《金剛經》也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連著念幾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把起伏的念頭伏住,然後這一句佛號就得力,功夫就得力。真正修行人修什麼?就是在一切人事環境裡面,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去掉而已。修行不能離開境界,離開境界那怎麼個修法! 

  下面這是說我們自己修學的態度;前面這個是外面境界,不受外面境界干擾。《金剛經》末後講「不取於相」,底下還有一句「如如不動」,我們有沒有做到如如不動?自己還有一絲毫得意這個樣子、自滿的樣子,甚至於驕傲的樣子,現在人常講,有一點點成就值得驕傲,那完了,這一驕傲就完了,怎麼可以值得驕傲?或者顯出來急燥,這都是自己功夫不得力,這不是外境的,是裡面內心的。念佛人不受外境影響,有的時候內心會起矛盾,我念佛念了這麼久,為什麼佛還不來現給我看看,聽說別人都見佛,都聞到香,都見到瑞相,我為什麼念了這麼久還見不到;我念這麼久,為什麼還不得一心?這就顯示出急燥,這是功夫不得力。念佛不是要求瑞相的,哪個經上給你講念佛求瑞相?沒有講。一直念下去,有瑞相也好,沒瑞相也好,有也不要理它,也不要自己自覺得很滿意,「我見到蓮花,我見到佛,你們都不如我」,那你的功夫完全破壞了。要曉得,佛菩薩不現瑞相,實在講你自己沒有功夫,禁不起考驗,心還沒定下來,縱然剛剛定下來,一見瑞相又起了波浪,那佛不是來害你嗎?佛很慈悲,不害人,你還受不了,所以不能現這些瑞相給你看。等到你功夫真成就,即使見到佛來了,也如如不動,心裡若無其事,那個時候佛一定會現相。等於說是你念書念得差不多,可以考考你,那來考試,來考考你。書還沒念好不能考,你怎麼會及格,看得很清楚,你決定考不及格的,所以他也不來考你。 

  【不然,正念必提不起,千萬勿忽。】 

  可見得正念要緊,正念就是佛念,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 

  【平時於起心動念時修】 

  起心動念時,這個時候是自己用功,起心動念都要保持一個清淨。無論動什麼念頭,趕緊用一句佛號取而代之,決定不能將念頭相續增長,那就不好。 

  【更須於對遇境緣時用功】 

  這是講應用在生活上。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我們生活離不開的,兩種環境都非常複雜,非常廣大。我們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練什麼?練不動心,練不為外境所轉,練自己在境緣當中做得了主宰,那就成功,練這個!再說得淺顯一點,練什麼?練習看破,練習放下,練這個,這是真正的練功。不是現在一般練氣功,那個沒有用的,那個功練得再好,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不能斷煩惱。我們要練這個功,看破放下,練這個功,一心念佛。 

  【以歷事而鍊心】 

  歷是經歷,樣樣事情我們都應該要經歷,也就是說要通過樣樣世緣,看一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放下,是不是真的看破,不動心了?所以要歷事鍊心。《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那個功夫如果我們叫他一個總名字,就是這四個字「歷事鍊心」,五十三參是歷事鍊心。善財去五十三參,我們到哪裡去五十三參?其實善財做的榜樣,就是教給我們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你能夠在一切境緣當中,真的看破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不執著,那個人就是善知識、就是菩薩,你就是善財,你參學這一關通過了。你要問善財的那些善知識在哪裡?到處都是。你有眼睛不認識,真可惜!統統是善知識。善財那個善知識,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統統都是,沒有一個不是的。我們在這裡頭修行,要知道修什麼?修「看破、放下、老實念佛」,修這個;你能把這三句聽懂,聽明白,你認真去做,不但我承認,我相信一切諸佛菩薩都承認,你已經把《大方廣佛華嚴經》參透了,徹底的明白了。為什麼?你在生活上都做到,都用上了,還要念什麼《華嚴經》!《華嚴經》上就是教你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當中,看破、放下、老實念佛。不但《華嚴經》參透,六百卷《大般若》也參透了。《金剛經》上講得這麼透徹,什麼是佛法?這就是佛法,道地的佛法,真實的佛法。 

  【修福修慧、與眾結緣、大慈大悲、自覺覺他、平等不二。】 

  自己達到這個境界,你的日常生活行為一定是這樣子的。修福是廣度眾生,以種種方便利益一切眾生,這是修福。修福而不著修福的相,雖然天天在做,時時在做、念念在做,絕對沒有著相,不著相就是修慧。並不是修福以外,還再要找一個別的修慧,那就錯了,不著相就是修慧。與眾結緣,雖結緣也不著相,這個真正叫大慈大悲、自覺覺他、平等不二。著相就不平等,有分別就不平等,有執著當然更不平等。 

  【但修慧不修福,仍是我相未除,諸佛未必護念。】 

  有一些人不肯幫助別人,自己很謙虛、很客氣,「我現在還不行,我修行功夫還不夠,我還不能幫助人」,這是我相未除,諸佛也不會保佑你。什麼時候幹?現在就要幹,一定要懂得福慧雙修。知道修福跟修慧是一不是二,只要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這個意思結得非常之好。再看下面經文,結成無住布施,這一小段是結不應: 

  經【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要緊的是住,住就是執著。菩薩要不要布施?要布施,一定修布施。剛才講念念修布施,可不能著相,可不能有分別,一切隨緣而不攀緣就對了。 

  【發菩提心,即是發六度心。不應住六塵生心,正為行布施六度耳。】 

  六度包括菩薩全部的生活,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明瞭。我們雖然講了很多次,實在說還不夠。為什麼說不夠?大家的境界沒轉過來。不但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們沒有轉過來,觀念當中沒轉過來。所以世尊《般若經》講二十二年,還真有道理!二十二年這麼長的時間,不斷的叫你薰習,把你這個觀念轉過來。我們的觀念這是積習太深,起心動念都是老毛病、老觀念、老思想、老看法,錯了!無論是世法生活,或者佛法修學,我們觀念統統錯了。展開經本念一念,好像懂得一點,把經本合起來,又忘得乾乾淨淨,這樣修行怎麼可能有進步、怎麼能有成就! 

  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它的意思是覺悟。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覺悟什麼?第一要覺悟生死輪迴可怕,世間事再沒有比這個事情可怕的,這個要覺悟;其次要覺悟念佛可以這一生當中成佛。你能覺悟這兩點就不錯,你就有救了。這兩點要不覺悟,沒救,其他的覺悟不行,這兩點太重要了。你覺悟到六道生死輪迴可怕,你就下定決心,我一定要超越六道輪迴。你要覺悟到念佛可以成佛,我就用這個方法去成佛、去了生死出三界,這叫真正覺悟的人。這就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所說的「無上菩提心」。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也沒有聽過經的,只知道一句阿彌陀佛,他念了幾年,能夠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不生病,預知時至。他憑什麼?就憑這兩種覺悟,他就成功。這兩種覺悟是徹底的覺悟,真正的大覺,一切悟門比不上它。徹底覺悟的人,他這個心一定是六度心。他世緣統統放下,布施心;他一定是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念佛,持戒心;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逆緣,他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不計較,忍辱心;一天到晚這一句阿彌陀佛不間斷,精進心;世間什麼樣的好事,他都不會受誘惑,他如如不動,佛法裡面什麼樣高明的法門他也不要了,禪定心;死心塌地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般若心。人家發的是六度心,我們要想成就,不發這個心就很難很難,一定要發這個心。 

  不應住六塵,那正是看破放下。六度的事要不要做?要做,六度的事要做。六度的心要有,六度的事要做,決定沒有妄想,決定沒有雜念,決定不被污染,這樣行六度,這是真正的自利利他,是真實的修菩薩六波羅蜜。 

  【一有所住,已為境轉。則布施等功行,必不能圓滿。】 

  這是不能執著,這是不應住。有絲毫的執著,一有所住就是有絲毫的執著,你就被境界轉了;也就是說,你心裡頭別有牽掛、別有憂慮,你被境界轉了。雖然行菩薩道,菩薩道行得不圓滿。這個不圓滿的菩薩道,如果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還行!帶業往生。假如不修淨土法門,你一生所修學的都變成來生的福報。來生一定有福報,福報在哪一道享,可說不定了。來生還能得人身嗎?想想看自己的五戒圓滿不圓滿?五戒圓滿才能得人身,五戒不圓滿,人身得不到。想想看,我會不會變餓鬼,來生到鬼道去?鬼道有鬼道的條件,想想看我的條件跟他的條件合不合?他什麼條件?貪心,慳貪是餓鬼。慳是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世間五欲六塵貪,佛法也貪,貪心跟餓鬼道就感應,餓鬼道的業因是貪心。地獄道的心是瞋恚,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不滿意,一天到晚發脾氣,那是跟地獄接近,做鄰居了。愚痴變畜生,愚痴是邪正搞不清楚,真假搞不清楚,善惡搞不清楚,那是愚痴。學佛法,佛法也沒有搞清楚。那個果報是畜生。所以你修的福報是一定有,將來到哪一道去享受,自己好好的想想應該知道,不必問別人。 

  【故應離一切相,廣行六度,利益一切眾生。】 

  真正覺悟的人,他一生生活一定是這麼過的,他日子過得很愜意,是利益一切眾生。廣行六度,他一定是隨緣而不攀緣。攀緣,心就有住,隨緣的心是無住的。攀緣是我心裡想我要怎樣做怎樣做,那你心裡就有想。諸位一定要記住,我想要怎麼做怎麼做,那是修福,修有漏的福報。真正菩薩行,他根本就不想,機會來了做,不能不做,不做對不起眾生;沒有這個機緣決定不做,不會去想著找事情去做,沒有這個道理的。你們這個地方請我講經,我就來講;你不請我,我絕對不會來。我不會通知你,「你們請我去講」,我不會這樣做法的。那你心裡就住相,這個不可以的。真正修行、真正用功,是要離一切相。可是佛法裡頭沒有定法,諸位要記住,我講的話你要懂得我的意思。你們初學講經的人,要找人請。為什麼?我還不會講,我要練習,所以要到處去找人,你們大家來請我,給我有機會多講講。那是學講經要找機會,這是應該的,這是一個過渡期。自己真正用功,那就不可以,隨緣不攀緣。緣分實在講,大概只有講經的法緣可以找找人,多託託人給你一些機會,其他的緣都不好,都不是善緣,都不好,決定不要攀緣。印經這個事情是好事,如果說我們印經發起了,大家來捐錢,這是心有所住,不好!應當怎麼做?可以告訴大家,有一部很好的經書,對於眾生很有利益,透個消息給你,你自己肯發心,你拿錢去印,你不肯發心就算了,這樣就對,這就是隨緣的方法。我們可以把這個機會告訴你,有這麼一個機會,你願不願意做是你的事情,我不勸你做,我也不拉你來做。我心清淨,你心也清淨。你也不會心裡有個壓迫感,有個壓力。「法師找到我,我不出錢不好意思!」你也難過,那就不好了。消息不告訴你,對不起你,有機會一定要告訴你,你能不能抓住機會是你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們要這樣做,你一生當中,心就很清淨、就很自在,沒有一絲毫的壓力。所以這就是離一切相;心裡乾淨,要離相。 

  【「佛說」二字,亦有深意。】 

  這個地方沒有講如來說,講佛說,《金剛經》上這些字眼裡頭含義很深。如來說跟佛說,不一樣,意思不相同。佛說,完全是就事論事。要是如來說,那是從心性、從理上講的;佛說,這是從事上講的,也就是從日常生活當中說的。 

  【佛是過來人,他所講的乃經驗之談,非同理想。】 

  這不是從理上講的,是從事上說的。佛是過來人,怎樣叫我們這一生當中過得很幸福,過得很快樂,過得很自在,佛是過來人。如何能達到這個目標?不應住就達到,一切法裡頭統統不住。 

  【長老問意,在得一安住其心之方也。】 

  這個要回過頭來看本經開端,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的話,他問了兩個問題: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應該安住在什麼地方?我們的妄念應該怎樣把它降伏住?尊者在經的開端問了這兩個問題,而世尊講這部《金剛經》,也就是答覆這兩個問題。長老是須菩提尊者,他在前面問的意思,是希望得到一個安心的方法。 

  【而一切無住,正是安心之妙方。】 

  心要怎樣才安?一切都不住,心就安了。如果你自己感覺得你心不安,心不安生活很痛苦,身心不安非常痛苦。學了《金剛經》,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怎麼安法?你想想哪些事情叫你不安,你就把那個事情放下,你心不就安了嗎?你可千萬不要說,我們要把這個事情解決我心才安,這個事情解決,底下又出了個事情,這些事情是連環的,像鐵鏈一樣一個扣一個,沒完沒了!你以為這樁事情解決你會心安,底下那樁事情馬上就出來了,永遠你不會安心的。佛是過來人,佛有經驗教給我們,放下就安了。不要解決,解決很痛苦,算了,不解決了,就沒事,這心就安了,這個方法真是妙絕了。一切無住,正是安心之妙方。你的心恢復到清淨,清淨心是真心,真心現前了,妄心放下了。 

  【一切不住,即是離一切相。】 

  離一切相就是放下一切。不放下怎麼行?不放下,你心有憂慮、心有牽掛、心有妄想,這個日子不好過。所以要放下,要離一切相。離一切相, 

  【即是不為境轉】 

  外面境界與我無關,世法、佛法與我也無關,這才真正徹底放下。 

  【則其心安住而不動矣】 

  這個心安住不動,圓教經典講這是八地菩薩,到這個心真正不動的時候,不為境轉、不動的時候是八地,這真的叫頓超。所以金剛般若是圓頓大教,真的能夠叫你頓超的。 

  【當知必一切無住,而後得所安住。】 

  今天我們在這一段經裡面,若真正得到一個安心之法,你的一生就受用無窮,這一次《金剛經》你沒有白來。你得到一個妙法,這一生可以安心了,這的確是如獲至寶,得到安心的方法。 

  【必始終無住,而後法身常住。】 

  這個捨放下了,放下一時很容易,今天放下了,明天又來了,又想起來了,這是我們凡夫的通病。雖然短短的時間裡面能放下,已經非常可貴。你能放下一個鐘點,你一個鐘點心是清淨、是自在。特別是在念佛的時候、止靜的時候,或者在靜坐的時候,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叫你整個身心得到輕鬆愉快,雖是短時很有受用。如果能放下,能夠讓身心輕鬆,不曉得念佛求生,那實在是很可惜。我在美國遇到好幾所的日本禪修中心,這樣的中心,美國人去的很多,現在也有美國的出家人主持這樣的禪修中心。他們裡面沒有說法、沒有講經,只有很短的開示。進入禪堂裡面就是靜坐,法師就是教你什麼都不要想,把所有一切念頭全部放下,在那個地方靜坐幾個小時。外國人生活都很緊張,工作的壓力、精神的壓力都很重,所以他一個星期到那裡去坐上兩、三個小時,他很有受用,所以他很喜歡去,他們不懂念佛。只能夠得到很短時間的輕安,恢復自己的精神體力,這是一定能夠做得到的,對於身心的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如果要懂得念佛,功德利益就無比的殊勝。像這些道理與事實的真相,必須要與這些同修們講得清楚、講得明白,他才能夠歡喜的來參學,他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從短暫逐漸把時間延長,這就是精進,一定要能做到始終無住,那就成功了。 

  始終無住,不但是得定,實在講,證果了,而後法身常住。依照本經的標準,真正能做到始終無住,就證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到這個境界。如果是念佛人,他就證得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能生實報莊嚴土的人,當然生死自在,來去自如。凡聖同居土裡面上三品往生的就生死自在,西方極樂世界想去就去、想來就來,沒有一絲毫障礙,何況是實報土的菩薩。 

  【且並法身亦不應住,故曰不住涅槃,乃入無餘涅槃也。】 

  法身是理體,它不是事相,清淨寂滅之理體。諸佛菩薩證得法身之後,他不住涅槃,這《金剛經》上所說的,「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兩邊不住,應無所住。生死是六道輪迴。如果住涅槃,那就壞了。住涅槃是哪些人?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他們住涅槃。住涅槃就不能破無明,不能見本性,明心見性他就沒有了。如果兩邊都不住,他住在哪裡?一真法界,他超越十法界了。住生死是六道,住涅槃是四聖法界。總而言之,兩邊你要是住上一邊,你決定出不了十法界。住生死的人不能出六道輪迴,住涅槃的人不能出十法界;兩邊不住就超越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諸位要記住,超越十法界,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無比的殊勝。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只是超越六道而已,沒超越十法界;念佛人是超越十法界的。這叫做入無餘依涅槃,就是生死、涅槃都不住。 

  【禪宗可二祖】 

  「可」是二祖的名字,叫慧可禪師,禪宗的二祖。 

  【問安心法】 

  這也是心不安,大問題!那個時候達摩到中國來,達摩傳的禪宗,在中國他算是初祖;如果在印度代代相傳,他是第二十八代。到中國來他是第一代,在中國講禪宗初祖是達摩。達摩那個時候在少林寺,少林寺的人也瞧不起他,也沒人理他,他老人家也就落得清淨,天天面壁打坐,反正人家不理他,他也不理人。慧可禪師知道這個人有功夫,不是平常人,向他請教,可是達摩不理他。那個時候冬天下雪,他站在雪地裡頭不肯走,都不理,站了很久,幾個小時還是不理他,最後慧可把自己的手臂用刀砍下來供養達摩。砍一隻手臂去供養達摩,達摩這才講話,「你何苦來?自己把手臂砍了,你到底為什麼?」這是表示他真誠請法,表示自己的誠意。他要沒有這個誠意,說老實話他也不能開悟。所以真誠心求法會開悟的。我們這個心不誠,所以聽經聽這麼多年都不開悟,不但不開悟,愈聽愈糊塗,心不誠。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看經、聽經,以真誠心來讀、來聽,就有悟處。如果這個心不誠,不誠是聽經、看經還打妄想,這是決定得不到利益。慧可既然這樣真誠,達摩問他:你為什麼?他說: 

  【我心不安,請大師開示,教我安心。】 

  達摩祖師聽到這個,手一伸: 

  【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 

  你們看到現在有很多達摩的塑像,一個手這樣伸著,就是這個意思。手伸出來叫慧可: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這就是他教學的方法。從這一句話當中,慧可回光返照,找心在哪裡。所以回他一句,找了半天, 

  【我覓心了不可得】 

  我找我的心找不到,不曉得心在哪裡?《楞嚴經》上一開端,七處徵心。阿難尊者沒有慧可聰明。佛問阿難:心在哪裡?阿難還找,還在內、在外、在中間到處亂找。跟慧可比的時候不能比,慧可一回頭,覓心了不可得,這個比阿難高明多了。他這一句話說出來,達摩就說: 

  【吾與汝安心竟】 

  我把你心安好了,沒事了。心不可得,還有什麼不安?他從這一句話當中開悟了,明心見性,從凡夫地一下就證到圓初住的菩薩果位。圓初住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到這個地位。所以達摩法就傳給他,他就變成禪宗二祖。你要問問他憑什麼當二祖的,放下!沒有別的,放下而已。你為什麼當不了二祖,你放不下,問題就在此地。你肯放下,你馬上就當祖師,為什麼放不下? 

  【此與本經問答之意正同】 

  尊者的問,世尊的答覆,意思相同。 

  【會得了不可得,則安心竟矣。】 

  會是體會,你如果真正體會到了不可得,你的心當然安了,還有什麼不安?換句話說,眾生的心之所以不安,就是因為他還有一個心。心在哪裡?摸摸心在這個地方,那怎麼行!你那個心怎麼能安?現在科學家曉得了,心臟不是的,不管用;腦,現在以為能夠思惟想像是腦,也是錯了。「覓心了不可得」是真的,這是個事實真相,確確實實了不可得。佛門裡面有一些人爭論,佛講六根,顯現在外面叫浮塵根,真正起作用的叫勝義根。有些人認為勝義根應該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神經的系統,大腦腦神經管起作用的。這種說法依舊是個妄想,為什麼?一般同修也許有人聽說過靈魂出竅,這個事也是真的,出竅就是離開這個身體,西藏密宗裡頭這種事情就很平常。人的靈魂離開身體,離開身體的那個東西,那是勝義根。它離開了,我們神經是不是都走了,都沒有了?神經還在,可見得神經系統不是勝義根,是浮塵根。勝義根是淨色根,我們肉眼看不到,有定功的人看到。這就說明佛所講的勝義根絕對不是物質,絕對不是神經系統,這是我們要清楚的。人死了,神識離開身體,是那個根離開身體,他再去投胎,也是那個勝義根,所以人死了以後,他還是有妄想分別執著,他沒離開;但是人死了以後,他的神經一條也沒有缺少,現在給他解剖一下,發現一條也沒缺少。由此證明,神經系統還是屬於浮塵根,不是佛經上講的勝義根、淨色根,不是這個,這個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請看底下經文: 

  經【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如是』就是決定不能夠住相,住相就不是菩薩,就不是菩薩修布施。 

  【發菩提心,所為何事?為利益一切眾生耳。】 

  我們學佛,行菩薩道,為的是什麼?四弘誓願裡面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為就是為這一條。在大乘法裡面,既然發了這個心,隨時隨處,念念之中,都要利益一切眾生。我們穿衣為利益一切眾生,我們吃飯為利益一切眾生。為什麼?我這個身體要為一切眾生服務,養這個身體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養身的。不為一切眾生,要這個身體幹什麼?我們每天讀誦、研究經論,將來準備演講經論,統統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個身體是個工具,是幹這個的。這就是說明念念都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不是為利益自己,沒有自己。 

  【若不布施,與眾何益。】 

  我們今天自己穿衣吃飯,是不是布施一切眾生?是的。你如果真的是發這個心,用我的智慧,用我的勞力,用我的身體,為一切眾生服務,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今天穿衣吃飯都是布施眾生。為什麼?我把我的身心都布施掉了,把我的智慧、身體、能力,全部都布施掉了。衣食住行是要養這個身體的,這個身體布施出去了。如果沒有發這個心,穿衣吃飯是自私自利。菩薩心跟輪迴心在一念覺迷,覺為一切眾生,迷為自己。為自己、為自己家庭、為自己一個小團體,都是迷。若不布施,不肯布施,與眾生有什麼利益處? 

  【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像現在我們在此地講經,每一堂我們這裡都有錄像、都有錄音,而這些磁帶很快的就流傳到許許多多國家地區。有一些同修拿到之後,依照這個磁帶把它變成文字。諸位現在看的這個經本,這種文字從電腦裡面做出來的,不眠不休,不少人工作到夜晚二、三點鐘,他這是布施,他這是利益一切眾生。他不是為自己,他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法益,犧牲自己的睡眠,犧牲自己娛樂的時間。這些人都是在家居士,還要上下班的,下班之後,回來就做這工作。你們現在有不少人看到許許多多這些資料,都是他們在做的。這些人都行菩薩道,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是舉一個例子,什麼是菩提心,什麼是在行菩薩道。可見得真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不一定要出家,不一定要在道場,在家裡都可以做。那個心不是為利益自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自己出力還要出錢。電腦是他自己買的,耗的電費他要付錢,統統是他自己出錢出力在做。他也沒有要名,什麼人他也沒說,名利都不要,真正在為利益一切眾生。 

  【此中是令離能施所施等相,布施一切眾生。福慧雙修,展轉利益。皆知離一切諸相,成菩薩成佛。如是布施,是為真實利益。】 

  真實利益是他自己得的,他自己在這裡面修福修慧,他用他的精神,用他的體力,用他的金錢在做這些工作,為一切眾生的,這是修福。專心一意的來做這個工作,深入經藏,他心是清淨的、專一的,這裡頭有定有慧,所以這是福慧雙修。展轉利益,那就非常明顯。東西做出來之後,分送給許許多多國家地區,展轉流通,利益無邊。 

  皆知離一切諸相,他們懂得不著相,不為自己,所以他的成就是菩薩道、菩薩行。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決定增高品位。一般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方法也能求生淨土。心嚮往淨土,沒有想圖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沒有想圖這個世間的有漏福報,沒想這個,只是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所以這個是真實利益,這是真正如理如法的在修菩薩的六度。 

  【布施,捨己利他之行也。】 

  不僅僅是捨財,像剛才講的,捨他的時間,他有休假的時間,他不去休假,他來做這個事情。到這個道場裡面來做義務工作,這是內財布施。捨我們的體力、捨我們的時間、捨我們的精神,有許許多多的事情還需要用智慧,完全的內財布施;如果還要自己出錢的,那就是外財、內財統統布施了。 

  【佛法中,不但布施是利他。一切行門,唯一宗旨,皆為利他。】 

  持戒為利他,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守法的好榜樣,那就是利他。為什麼樣樣事情我都要做得規規矩矩、循規蹈矩?做給別人看的。現在這個社會不守法的人多了,不願意守法這個錯誤的觀念也多了、也嚴重了,我們格外要做一個守法的樣子給大家看。持戒是利生,忍辱也是利生,不但能保全自己的功德,也做給別人看。世間人小小的都不耐煩、都不能忍,我們怎樣教他?先要做一個樣子給他看。口頭上勸人忍辱不行,你自己都忍不了,你還勸別人,他不會接受。我們自己先做到,精進、禪定、般若樣樣我們自己先做到,做出個樣子給你看,我不騙你,我不是做不到才教你,我都做到了。所以佛法的修學,菩薩心、菩薩行就是先修,先自己做到,然後再勸別人,這是真實的利益一切眾生,《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是這麼個修法的。自己不能跟眾生做個好樣子,單單口說,說得再好聽,收的效果很有限;不能叫人起信,自己一定先給大家做樣子。世尊為我們做了個好榜樣,《金剛經》上一開端所示現的諸菩薩、諸阿羅漢,各個都是我們的好榜樣。諸位要是念《彌陀經》,《彌陀經》前面列出的十六位尊者,人人都是做我們社會的樣子。讓我們這個社會各行各業、種種不同身分的人,都有一個好樣子可以學習,有個好榜樣在。可見得佛法不是空口說白話,真正做到。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反省,我們就曉得自己應該怎樣學、怎樣修。好,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