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金剛經講記(word文字檔).(75集).(淨空法師)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七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75 

  請掀開經本一百七十二面,倒數第三行,我們看註解最後一段。 

  【發心自度度他,以期明性見佛。扼要之方,全在於此。其方云何?依此經教,離相離念是已。】 

  末後的結論,結得非常之好!學佛就是學做人,就是學怎樣過日子。世間人所希求的幸福美滿生活,就是佛法,如果要真正達到究竟圓滿,一定要發心自度度他。佛經裡面講的度字,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幫助的意思,協助的意思。你要想你能夠過得幸福自在美滿,你要幫助你自己,你要幫助一切眾生。為什麼要這樣做?佛在經上已經為我們說得很詳細、很多、很明白。理實在講是甚深甚廣,一般凡夫不能覺察。可是凡夫裡面也有一些聰明人,他知道人不能夠離開社會人群獨立的生活,所謂人是社會的動物。我們要自己生活過得幸福美滿,必須別人也要幸福、也要美滿,那才是真的;如果別人的生活很艱難、很困苦,我們自己過得很幸福,幸福裡面會有災難。中國俗語常講:一家飽暖千家怨。其他的人看到你,嫉妒你、仇視你,甚至於來盜竊你、來殺害你。這些事情,自古以來史書上就記載很多。在近代,大家在報紙雜誌、新聞廣播裡面,幾乎每天都有,不只一種。 

  由此可知,幸福何在?美滿何在?於是我們就了解,佛給我們講的有道理。所以我們幫助自己脫離貧窮、脫離困苦,也要幫助一切眾生,大家都能夠離開貧窮困苦,這個世間才美滿。就如同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叫極樂?為什麼那麼美好?阿彌陀佛沒有只顧自己,他顧一切眾生;自己要好,一切眾生跟我一樣好。這個道理事實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佛教給我們一定要發心自己幫助自己,要幫助一切眾生。怎麼幫助法?要克服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惡業習氣,要把這個習氣克服。我們是什麼習氣?自私自利。起心動念只想自己,沒有想別人,這大錯特錯了。世間人有發財的,有生活過得很好的;有貧窮的,生活過得很苦的。這是什麼原因?有人說那個人命好,這個人命不好。命是果,果必有因。命從哪裡來的?一定有因,因是造的業。如果造善業,這個人命就好,他就幸福、他就快樂,他就很自在;如果造惡業,他的命就很苦。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怎麼自度?斷惡修善。不但不造惡業,起一個惡念都不可以,念念要幫助一切眾生,念念要幫助這個社會,這是善心,這樣造的是善業,得的果報不可思議,這得善果。幫助別人亦復如是,勸人明白因果。諺語說得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今天會賺多少錢,或者你今天會賠多少錢,命裡注定的,正是所謂「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這個話聽起來很悲傷、很傷感。其實一生都是命,這是一點不錯,這句話講得很正確。說半點不由人,這個話未必可靠,為什麼?人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可以轉業,可以創造新的命運,這就是我們有能力自己幫助自己,去幫助別人。 

  我們常常看到《了凡四訓》這個小冊子,就是非常明顯的效果,但是它裡面所說的是世間法,不是究竟法。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自度度他的目的,是以期明性見佛。明性,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我們自度度他的目的都要在此地。見佛,諸位要知道,見佛就成佛了。怎樣見佛?這一句話裡面,般若與淨土的教義都含攝在其中,見性是修般若,見佛是修淨土,念阿彌陀佛,必定得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淨土。 

  扼要之方,全在於此。最精要的方法,就在這部經上。其方云何?方是方法,方法是什麼?就是世尊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離念離相」,這是非常精要的方法。我們在這裡提這一句,諸位從前面一直聽下來的沒有問題;如果前面沒有聽到的,聽到這一句你很難領會。這句話具足的文句是「無住生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這是離相離念,而行布施」。布施在本經不是叫你捐幾個錢,那你就看錯了,布施是我們全部的生活行為,是這個意思。在大乘法裡面,菩薩行是以六度包括萬行,六度萬行。用一個布施,包括了六度,所以六度就是萬行,布施就是萬行,萬行就是我們整個生活行為,它這個意思很深很廣。雖然行布施,一定要離相離念,這就是受持金剛般若。 

  請看底下一段經文,這個要正式說到《金剛經》上最重要的一段。「明法法皆如」,這裡頭分為四個小段,這是第一個小段,先就名號說明皆如的意思。 

  經【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如來是什麼意思?諸法如義。我們看下面的註解: 

  【如來之義,離一切法差別之虛相,證一切法一如之真性。不見有諸法差別之相,是之謂如。不見有一法獨異之相,是之謂諸法如。】 

  先說明「如」字的意思。離一切法差別的虛相,這個虛相是虛妄相,本經上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的。「離」就是前面講的無住、不執著;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放下,把心裡面執著分別那些虛妄相,這個念頭統統放下,這個意思昨天已經講得很詳細。不是說外面的相不要了,那是不可能的,佛教給我們離相離念,不是外面的現相,是我們心裡面所起的,「心心所」所起的見分跟相分。諸位曉得,見分跟相分捨棄掉,你們想想看,豈不就是轉識成智了嗎?我們為什麼轉不過來?就是那個心心所的相分、見分不肯放下,一放下就轉識成智,一轉識成智即同如來。所以離念是離見分,離相是離相分,這個一定要懂。不是外面的相,外面的相不相干,那是事事無礙。能發生障礙的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的見分跟相分,那是虛妄相。 

  證一切法一如之真性,我要是用四智菩提來講,大家就更好懂,轉八識成四智,只要把見相兩分放下,八識就轉成大圓鏡智,末那就轉成平等性智,第六意識就轉成妙觀察智,前五識就轉成成所作智,我們這個方法比相宗高明,相宗講得好囉嗦,你搞了幾年還搞不懂,不曉得怎麼作法,你看這個講法多好,只要把見相兩分放下就行了,實在是妙!如果你放不下,也不要緊,把那個念頭一轉,都轉成阿彌陀佛就行了。抓住阿彌陀佛,見相兩分不放自然就放下了,不必要勉強,自然就放下了,一心專念。所以念個幾年佛,他就成功了,他就得念佛三昧,他能夠站著往生、坐著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什麼道理?就是他萬緣放下。萬緣實在講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的見相兩分,這兩分害人,我們無始劫來就被它害了。所以離相是離這個相,搞清楚!證性就是證四智菩提,那是真性。 

  不見有諸法差別之相,是之謂如。為什不見差別相?因為你不用第七識,把第七識的見相兩分放下。你所用的是什麼?是第七識的自證分跟證自證分,自證分是相同的,八識五十一心所,自證分都是相同的。自證分是什麼?性,是真如本性;證自證分是什麼?是本具的般若智慧;那個兩分是真的,虛妄的是見相兩分。你要是用真性,像昨天我們舉《楞嚴經》上所講的,我們用見性見色性,見性平等,所見一切色性亦平等,沒有差別,這叫如。相如其性,性如其相,事如其理,理如其事,無有一法不如,這一切法皆如,無有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法法皆如。所以佛經一展開,頭兩個字「如是」我聞,如是的意思懂得了!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九年,說個什麼?如是而已。整個《大藏經》講什麼?如是而已,就講個如是。佛法囉嗦,一點都不囉嗦,兩個字說盡了。可是你要不懂得法法皆如,那如是兩個意思給你說,你還是不能夠明瞭。 

  不見有一法獨異之相,古人用比喻來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一切萬法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的,所有一切相分全是自性變現的,就是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哪有差別?相上有差別,性上沒有差別,你是從相上見到性了。所以沒有一法獨異,異是兩樣,沒有兩樣。佛跟眾生一樣,人跟畜生一樣,菩薩跟地獄也一樣。相不一樣,性一樣,所變的不一樣,能變的是一樣;能變的既然是一樣,所變的還是一樣,看看你能不能體會得到。實在說現代科學家發現了、證實了,確實是一樣,他把所有一切萬物去分析,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電子、分成粒子,全都是一樣。只不過這些基本物質排列的方式不相同,組合的方式不相同,所以方程式不一樣,基本的物質完全相同。本經裡面所講的五蘊,五蘊就是基本的物質,相同,沒有兩樣。這是沒有一法有獨異之相,所以諸法如,無有一法不如。 

  【如者,無差別之義。】 

  沒有差別,「如」是沒有差別。 

  【亦不異之義】 

  不異是沒有兩樣,統統都是一樣的。 

  【謂法性無有差異也】 

  從性體上講,能變的性體沒有差異。 

  【以其空寂故】 

  這是前面說得很多了。 

  【即法性空寂】 

  這個地方講的空,是佛法裡面所講的勝義空,不是頑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裡面有,能現一切萬相,空能現相。所以空跟有是一,《心經》上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幾句話說得很妙!空跟有是一不是二,一如,法法皆如,空有是一如;換句話說,空就是有,有就是空,是一不是二。這是我們很不容易體會的,這是諸法實相,我們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是空有一如。 

  【證空寂之性,名為如來。故曰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什麼叫證?徹底明白就叫證,究竟圓滿的明白叫證。宗門裡面叫大徹大悟,教下叫大開圓解,這都是證的意思;真正明瞭一切法是一不是二。前面講,小裡頭可以現大,長時間可以縮短,短時間可以延長,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因為是一如,因為延促一如,所以長時間可以變短,短時間可以變長;大小一如,所以芥菜子裡頭可以裝須彌山。你要不懂這個道理,那個不思議境界那真是沒法子想,你不能接受。一真法界裡面,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不思議解脫境界。為什麼會有那麼希奇事情?就是因為那個世界裡,人人都證得法法皆如。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處處都是障礙?處處皆是障,我們不懂法法皆如,以為沒有一法是如,法法都不如,所以就變成重重無盡的障礙,根本的道理就在此地。你要是通達契入這個境界,那就叫如來,如來的意思就是證得諸法如義。 

  【佛稱大覺,即是究竟覺此不一不異之法性,故曰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這是說明佛這個如來名號從哪裡來的,為什麼他有這個名號?因為他證得諸法如義,所以在佛十號裡頭給他起一個名號叫如來,說明一切法不一不異。不一是從相上講的,相不一樣;不異是從性上講的,性是一個;相不相同,千差萬別,性是一個。能變的是空寂的性體,所變的是虛幻的形相,相都是虛幻的,剎那剎那生滅的,它不是真的。 

  【其中關鍵】 

  關鍵就是你是作佛、還是當凡夫?佛跟凡夫的關鍵在哪裡? 

  【全視著不著】 

  關鍵在此地。 

  【不著有,諸法不礙一如。不著空,一如不礙諸法。】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這兩句話是佛法的精髓,是大乘法的關鍵,佛菩薩跟凡夫的差別就在這個地方。諸佛菩薩空有兩邊都不著,所以人家是事事無礙,我們的病就是執著。 

  【著於諸法,非如也。】 

  錯了! 

  【著於如,非諸法也。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唯證方知。】 

  佛在這個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如來所說一切法,就是一切經,這一切經能執著嗎?執著就錯了,你怎麼能懂經的意思,不能執著。也不能不要,你要是不要經,著空;你要是要了經,就著有了。現在佛教給你空有兩邊都不著,經我要,我要看、我要聽,我不執著就行了,不執著就對了。 

  看經、聽經怎麼個不執著法?其實我們前面也重複了很多遍,「離言說相」,你聽經不要聽我的言語,不要執著我怎麼講的,不要執著言語;「離名字相」,經裡面講的如來的名字,你聽就聽了,不要執著;「離心緣相」,聽就用心的聽,不要胡思亂想,不要聽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那就完了,你就落在意識裡面去了,又掉在見相兩分裡面去了。你能夠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就是無住。生心,生這個心來聽經,清淨心、真誠心、平等心、覺悟的心,一聽就開悟了。有些人一聽開悟了,證果了,他為什麼會開悟?為什麼會證果?他會聽。他怎麼會聽?離這三相叫會聽。所以他聽經也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用這個方法來聽,所以他開悟。我們聽經聽了幾十年都不開悟,道理在哪裡?我們是生心,但是執著,心有住。住於諸法,這就非如,與如的意思相違背。住於如,這個如是代表佛法名字相,你要是著了名字相,也錯了。所以記住,經裡面所說的,「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唯證方知。」證是你真正的領會、體會到,知就是開經偈裡面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的真實義你就知道了。 

  【修學應離一切諸相,修六度萬行。】 

  離一切諸相,就是應無所住,修六度萬行就是而生其心,總離不開總原則、總綱領。 

  【離諸相者,實際理地,不染一塵故。】 

  實際理地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真心本性裡頭一法不立、一塵不染。從前六祖惠能大師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跟這個意思相同,這是講清淨的自性。 

  【修萬行者,佛事門中,不捨一法故。】 

  為什麼?事事無礙,理事無礙。如果要不修萬行,那你就住空;修萬行不住空,離諸相不住有,空有兩邊不住。由此可知,六度萬行不能不修,不修你住到那一邊,你不是兩邊不住,這是經前面說得很多。法相不能執著,非法相也不能執著;非法相是空,法相是有,空有兩邊都不能執著。 

  【如是覺,像這樣的覺,像這樣的離,像這樣的修,則法相應、性相應,而得證相應矣。】 

  與法相應,法是講法相,也就是說與相用相應;性相應是講體。我們講的體相用那都相應了,相應就叫做證,這才能證果。請看下面這一頁: 

  【總之,昧平等、取差別,便心隨法轉,即非法亦成障礙。】 

  這一句是講的凡夫境界,是我們現前的狀況。昧是無知,愚昧無知,我們實實在在不知道「法法平等,法法一如」,我們不知道。所以在一切法相當中,我們生起分別心,生起執著的心,生起好惡之心;順自己意思生歡喜心,不順自己的意思,就生厭惡之心,叫好惡心。都是從昧平等、取差別裡面生起來的,這是與真性的體、相、作用完全違背了。於是我們心隨法轉,法是講境界,我們一般講心隨境轉,外面境界誘惑很多,你自己把持不住,你被外面境界影響,受外面境界誘惑,心隨法轉就是你很容易被外面境界誘惑,就這個意思。你自己做不了主宰,這個很可憐。即非法也成了障礙,非法是空,無論是空是有,你都會被境界所轉,被境界所轉的是凡夫,《楞嚴經》上講得很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如來是佛,佛跟我們不一樣在哪裡?佛能轉境界,我們被境界所轉。 

  【於差別、見平等,便法隨心轉。】 

  這一句就反過來說了,這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他為什麼得自在?他在差別裡頭見平等;也就是說,在差別相裡面見到真性。性是平等的,性是清淨的,這是諸佛菩薩。所以諸佛菩薩怎樣?境隨心轉。我們要學,學佛實在講就是要學這一招,這一招學到手了,你才自在,你才真的幸福美滿,無論什麼境界,都變成稱心如意的境界,境隨心轉。我們今天很苦惱,到處想去找一個好地方,現在世界大亂,哪個地方安全?到處去找,能找得到嗎?找不到。這個諸位要曉得,什麼地方最安全?你要相信佛的話,如果這個地方的人,不造惡業都修善業,這個地方就最安全。為什麼?境隨心轉,這個地方人心都好,他的境界就好。諸位必須要知道,心隨境轉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境隨心轉,這個前面我們也講得很多了,這才能得自在。 

  【即法法莫非真如】 

  見性的人法法都是真性。 

  【古德所謂,迎賓送客。】 

  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應酬,現在尤其住在大都會,你應酬的事情很多,迎賓送客。 

  【運水搬柴】 

  這是講日常生活,我們常講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這是講日常生活。 

  【行住坐臥,二六時中。】 

  二六時中就是晝夜,二十四小時。 

  【於諸法上拈來便是者】 

  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如,哪一法不是?所謂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就是講的這個。 

  【是好一幅無事道人行樂圖也】 

  行樂圖,行樂就是形容你的生活自在快樂美滿。什麼人?要境隨心轉,你就快樂了。我們學佛,佛教給我們離苦得樂。如果我們學佛沒有離開苦,沒有得樂;換句話說,你學佛沒有成績,你白學了。為什麼學佛不能離苦得樂?你一定要反省,佛法裡頭沒有錯誤,你一定學錯了。如果不是在理論上出了問題,就是在方法上出了問題,總不外乎這兩大類。如果理論上沒有問題,方法上沒有問題,它的效果一定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學佛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快樂,一天比一天快樂,你生活在真實智慧之中。不學佛的人,生活在煩惱裡面、憂慮裡面、恐怖裡面,那個日子真的是不好過。所以學佛的確是離苦得樂,一點都不假。 

  【當知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拈來便是,自在何如。】 

  這四句是形容學佛那個生活之樂,生活的美滿,拈來便是,「是」就是大圓滿、大自在,宗門裡面講的大自在,密宗裡面講的大圓滿,就是這兩句,「拈來便是,自在何如。」這樣我們是不是要參禪、要去念咒?參禪、念咒如理如法可以得到,除了參禪念咒之外,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只要如理如法,門門都可以得到,所謂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無量無邊,原理原則只有一個。原理原則是什麼?離相離見。參禪要是放不下,不行!他還是被境界所轉,那就是說他不能開悟,甚至於都不能得定。學密要是放不下,麻煩大了,很容易著魔。你看學密著魔的多少,我在國內國外看到太多太多了!好好的一個人,甚至於書也念得很好,大學畢業,得到碩士、博士學位,工作也還不錯,去學密。學上個半年,得了神經分裂症,他有得了,他得的是神經分裂,送到神經病院去了,你說多可憐!什麼原因?理論上錯了,方法上錯了。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要找一個好老師。佛在小乘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一開頭佛就教給我們,要求明師受戒。明可不是有名氣的名,有名氣沒什麼用處,那個明是光明之明,真正有修、有學、有證的老師,你聽他的教誨。受戒不是說到那裡去跟他受五戒、受菩薩戒,不是!那就錯了。那個戒是教誡,就是要聽他的教導,這個人是過來人,不會把你領錯路的。 

  天下本無事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現在有沒有事?還是無事,永遠都是無事。事從哪裡來的?人造出來的。這個世間本來是太平的,本來大家日子都過得好好的,為什麼搞得大亂?好事的人太多。這個也想救世界,那個也想救眾生,每個人拿一套辦法,各人的辦法不一樣,互相打架,打得我們受苦,我們遭難,就這麼一回事情,庸人自擾之,一點都不錯。 

  古德云,這是禪宗裡面的,古大德有這個說法。不悟時,山是山,水是水。 

  【沒有開悟,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悟了以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這是禪宗很有名的公案。 

  【山是山、水是水者,只見諸法。】 

  著了相,山是山、水是水。 

  【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不著相,離相,離相見性。】 

  山之性跟水之性是一個性,我們叫做法性;在有情的分上叫做佛性,在無情的分上叫做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性是相同的。所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又有悟後歌云,徹悟之後, 

  【青山還是舊青山】 

  山還是山、水還是水。那是什麼?見性也不執著了,性相兩邊都不執著,這是真正過來人。 

  【蓋謂諸法仍舊。而見諸法之一如,則青山依舊,光景煥然新矣。】 

  雖然你一看,山是山、水是水,他也是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味道不一樣。你有情執在裡面,他沒有情執,充滿了圓滿的智慧,那怎麼會相同! 

  【唯佛如來,證性一如,則盡真如際是「來」。真如無際,故來亦無際。真如不動,故來亦不動。雖名曰來,實則來而無來,無來而來者也。當知名為如來者,為明其來無來相,故曰「如」。為明其如無如相,故曰「來」。】 

  由此可知,如來這兩個字,跟前面所講的原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看看一樣不一樣?然後你才真正體會到,這兩句是菩薩修行的總綱領,沒有法子離開。名字上不能離開它,生活上不能離開它,修行上不能離開它,果證上也不能離開它,完全相應。我們把這一段簡單說說。 

  唯佛如來,佛的十個名號,佛有十個通號,這十個通號顯示出圓滿的性德。如來是十號之一,它的意思顯示什麼?顯示證性一如,真如本性是一、是如。所謂「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包括我們大家在其中。三世是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而佛在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所以講三世諸佛,把我們全包括在其中。共同一法身,這一法身是什麼?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一不是二。而心性多大?其大無外,沒有邊際。則盡真如際,這叫「來」,解釋來的意思。真如沒有邊際,所以「來」這個意思也是沒有邊際。真如不動,所以「來」也有不動的意思,《楞嚴經》上所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也是如來的意思。大乘經義互相來參考,意思就很明顯。 

  雖名曰來,是不是真有來的相?沒有。來只可以講現,現相,所以是「來而無來,無來而來」。當知名為如來者,就是說明它來無來相,這是如的意思;說明它如無如相,這是來的意思。這個意思也不好懂,如果我們現在用電視畫面來做比喻,就很好懂。今天世界上各地方發生事情,你電視一按,畫面現前了,問你來了沒有?來而無來、無來而來,就這個意思。由此可知,諸佛菩薩在十法界裡面,現種種相,說種種法度眾生,正如電視畫面一樣。他有沒有來?阿彌陀佛到我這裡來了,是不是從極樂世界到這裡來?沒有。雖沒有,但是真現了,像真在此地,就像電視畫面一樣。在別的國家發生的事情,我們這裡一按鈕出現了,那來了沒有?我們曉得,這是因為電波的傳遞會現這個相,把那個現相在我們這個地方示現出來。諸佛菩薩在我們這裡現相那是什麼?那是心性。比電波的能力不曉得強多少倍,電波的速度不快,一秒鐘才三十萬公里;而心性這個速度,一彈指一剎那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無處不現身,你怎麼能說他來?你怎麼能說他不來?是這麼一個道理。你不明白這個理,你念《彌陀經》懷疑,在西方極樂世界,每天早晨去拜十萬億佛,不到一餐飯就回來了,這怎麼來得及!一個佛那裡磕個頭也來不及,我們會想到這些,為什麼?我們著了來去之相。殊不知到那個地方,跟諸佛如來的能力智慧相同,無處不現身。每一尊佛那個地方同時現身,不是一尊一尊的;是同時現身,同時拜佛,同時聞法供養。所以那個時間綽綽有餘,哪裡會很慌張、很忙,沒有!這就是我們一般俗間所講的分身,其實講分身都是多餘的,哪有分身?隨念現前,喜歡現什麼身就現什麼身。 

  由此可知,如來這個意思,我們現在有沒有?也有,沒有像佛那麼明顯。你要不相信,我一說你就會同意了。像你們從中國來的,我要一提五台山,你們那個五台山的相,馬上就在腦海裡現起來了,這不就來了嗎?說某一個人,你馬上想到這個人的面貌清清楚楚,就來了。就是你很清楚,不能把這個相現給別人看就是了,你還沒有這個能力。諸佛菩薩有能力,把這個相現給大家看。我們也有,能力差一等,沒有佛菩薩那麼明顯。由此可知,諸法如義涵蓋一切法,不是說佛菩薩有、我們沒有,一切法一切眾生個個統統都具足,只是你昧平等、取差別,你愚痴,你有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明白事實真相,這叫無明,哪一天無明破了,破了就明了,道理明白了,事實真相明白了,這個能力就恢復了。這一段是就名號上來說如的。 

  下面約果德明如,舉佛做例子。這個地方這一大段講法法皆如,法法皆如真的是說不盡,舉佛做一個例子。前面是舉佛號,這個地方是舉佛的果德。你要是真的明白、參透了,再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想想我自己的名字,如不如?想想我現前的能力如不如?然後你才能懂得經義。你這裡看到如來,統統講如來與我不相干,那就錯了。那我們學它幹什麼?舉例為什麼不舉別的例子,特別舉佛?佛是修行最圓滿的,舉佛做例子告訴我們,一切眾生跟佛同樣的具足。舉一切眾生,眾生的果德不圓滿,大概我也不圓滿。舉佛是圓滿的,那我們人人都圓滿,沒有一個不圓滿,這是一定舉佛做例子。請看經文: 

  經【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假設的話,要有一個人說,如來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 

  經【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成佛了,成佛才叫如來。成佛是得無上正等正覺,有沒有一個無上正等正覺法?給諸位說,沒有。你以為還有一個無上正等正覺法,你就執著法相。既然沒有,為什麼佛要說出這麼一個名相?佛不說就沒有法子顯示,必須要建立這些假名,顯示事實的真相。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所有的言說、名相,都是不得已而建立的;換句話說,全都是假設的,你可不能當真。所以教你不執著,教給你「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底下簡單的解釋: 

  【或疑其仍為有法,殊不知實無有法也。】 

  這個意思,希望諸位要細心去體會,確確實實沒有法。佛得的無上菩提是什麼?無非是把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捨盡了,就叫無上菩提。哪有真的還有什麼無上菩提?沒這回事情。我們把這一句話翻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凡夫沒有,凡夫迷惑顛倒。佛告訴我們,把見思煩惱放下、捨掉了,不再執著了,就叫正覺,給它起個名字叫正覺,其實哪來的正覺?沒有,只是他見思煩惱斷掉而已。再把塵沙煩惱斷掉、放下了,不要了,不再執著了,無明也放下一品,或者放下幾品,叫正等正覺。真的有正等正覺?沒有。不過是見思、塵沙、無明放下幾分而已,就叫它個名字叫正等正覺。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放下,都沒有了,再加個無上正等正覺。用這個假名顯示這個事實,你不要真的還有這個名號,那你又呆了,又起無明,又被名相迷住。佛不迷人,人自迷,很可憐!多少人讀佛經被佛迷了,佛看到這個樣子搖頭嘆息,這就是你不解如來真實義。為什麼會迷?就是執著,就是放不下。什麼人叫覺悟、覺者?放下的人就覺悟,放不下的人就迷惑,覺跟迷就在這個地方分。哪有覺與迷?實在就是一個放得下,一個放不下,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實實在在講,無有法,佛無有法可說。 

  【但為明其覺已究竟】 

  顯示他的覺達到圓滿、達到究竟。見思是不覺,塵沙是不覺,無明是不覺,他把這些不覺統統放下,統統捨棄,所以他的覺圓滿、究竟了。 

  【無以名之】 

  那叫它什麼名字?這假設一個名: 

  【名為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約性德言,實是諸法一如。】 

  從本性上說,什麼也沒有,只見諸法一如而已,法法皆如。 

  【曰佛,正明稱為得菩提者】 

  我們叫這個人叫他做佛,意思就是說明他得無上菩提,給他取這個名字。 

  【意在顯其已證無上正等覺,亦即諸法一如之果耳。】 

  到這個地方,諸法一如究竟之果,他是完全明白了,完全見到了。這個悟不是解悟,是親見,這是證悟。這一段經文它的意思我們要明白,以如來、以佛果為一個例子,反應出九法界所有一切眾生與佛無二無別,剛才講只是你放不下。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頭告訴我們,「本覺本有」。本覺是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本有,不是外頭來的,個個都有。「不覺本無」,什麼是不覺?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是不覺。不覺本無,真如本性上沒有。本來無的,當然可以放下,當然可以放下的,毫無問題的;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放下就恢復,為什麼不肯放下? 

  我再告訴諸位,我講的都是真實話,諸位每個人都是大富翁,你們聽起來很高興,你們每個人的財寶都無量無邊,稱性的,為什麼現在窮兮兮?因為你有障礙障住,你這個障礙不肯放下,什麼障礙?貪心。因為你有貪心,無量無邊稱性的財寶全部都被它障礙,得不到。你們讀《華嚴》,讀《彌陀經》,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看他那個富貴,住的房子七寶建的,道路舖路的是黃金舖路。我們這裡是用個地毯在這裡舖著。極樂世界是黃金舖的,為什麼那麼富有?他沒有障礙,障礙是貪。佛的相貌為什麼那麼好,身體為什麼那麼健壯?我們也有。可是我們今天身體這麼脆弱,稍微吹一點風寒就不得了,就要生病了。我們有障礙,什麼障礙?瞋、痴。貪瞋痴是大障礙,貪瞋痴放下、捨掉了,稱性的福報就現前了。不曉得自己稱性的福報是無量無邊,天天要去貪圖那一點小利,你說那不叫可憐嗎?天天搞貪瞋痴,你說這怎麼得了!以輪迴心造輪迴業。我們讀經,字字句句都要消歸自性,要會歸到自性上來,我們才能夠得受用。佛的經典,沒有一句、沒有一個字不與我們自己有關係;與自己要沒有關係,那個不是佛法。如果是佛法,字字句句與自己有切身的關係。再看底下這一段,明一如,這個意思尤其是精,尤其是重要: 

  經【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這四個字,希望諸位牢牢的記住,你一生受用不盡,無實無虛。如來所得的: 

  【如來所得者,唯一無實無虛,即是諸法如義。】 

  這叫真的得到了。無實,正如佛在本經所說,能得之心,三心不可得;所得之物,皆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能得、所得都不可得,這是無實。可是在事相上,能得、所得這個相存在,相有、作用也有,無虛。無實無虛。合前面無住生心,無實是無住,無虛是生心。生心無住,無住生心,無實無虛,無虛無實,你就得自在,你就快樂了。你真的會得,所謂「佛事門中,有求必應」,你真的能夠隨心如願的所得,雖然得到,你心裡頭沒有一絲毫的執著,心裡面若無其事,因為無住。諸佛如來生活在這個境界裡頭,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要認真去學習。 

  【如來所得之法,乃是實相。實相者,無相無不相。無相,無實也。無不相,無虛也。】 

  這是完全用般若經上的法相來說明,說得一點也不錯。如來所得的法是什麼?是真相,一切法的真相。一切諸法的真相是什麼樣子?是無相無不相。無相是從體上說的,體空寂,無相。但是這個體會現相,剎那生滅,他現相,現這個相是無不相,無不相是有相。體上講無相,起作用上講有相,體是真的,永遠不變的;相是假的,剎那生滅,所以這個相叫妄相,妄相不是無相,它有相。所以有相跟無相是一不是二,《心經》上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說這個意思。四句話是一句話,是說的一樁事情。無相則無實,絕對不是實有,無不相是無虛,它有相存在。 

  【若究竟言之,相不相皆無。】 

  體上無是真無,相上無是假無。因為相是幻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故曰無實無虛。虛實皆無,是為真實之法。以證成上文真實之說也。】 

  佛說這個意思真實,一點都不假。所有一切萬事萬法,無有一法不如是,你能夠看到這一層,你這個心在萬法怎麼不自在!心清淨了,不會被一切法所污染,心平等了,不會再分別執著一切法,立刻就轉我們凡夫境界成諸佛菩薩的境界,馬上就轉了。 

  【阿耨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真如覺性之異名】 

  我們講真如、講本性、講覺、講阿耨菩提,一個意思。一樁事、一個意思,佛為什麼說這麼多名字?佛的用意叫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知道這個名字表達一個什麼意思,明白意思就好了,不要執著一個名字。所以一樁事情他說許許多多名字是這個意思,叫我們不要執著。 

  【如來即諸法如義,稱為如來,因其已證真如覺性。足證如來所得,無實,覺性空寂。無虛,覺性圓彰。】 

  我們稱佛、稱如來德號,它裡面就顯示這個意思;教你從這個名號上,你就能夠起觀照的功夫,就能夠覺而不迷,啟發自己的覺性。我們中國從前的人講,啟發你的悟性。悟性跟覺性是一個意思,覺悟,幫助你覺悟。這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說「如來」就要想到諸法如義,我對一切法要平等,不要分別、不要執著。假名它有作用,它不是沒有作用,決定不能執著這個假名,要叫這個假名把我們自己的覺性開發出來。 

  譬如我們念佛,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什麼意思?皈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無量覺;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是不是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的無量覺?你要是懂得這個意思,聲聲喚醒覺性。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喚起我們性德裡面的慈悲寂靜。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看到這個字樣,聽到這個名號,我對人是不是一片慈悲?牟尼是寂靜,就是清淨的意思,聽到這個名字,我心是不是清淨?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的名號啟發我們的性德,道理在此地。 

  從前人,古人起名字,名字都是代表自己的願望,佛門裡面你出家或者你皈依,師父給你起個法名,法名就是代表你修行的目標。現在人很糟糕,很多中國人給小孩起個名字,起個外國名字,大概是希望我這個兒子做中國人不好,將來都做外國人。名字是外國人,那個相貌不能變成黃頭髮、藍眼晴,變不出來,還是枉然!這個真的不曉得是作何居心?名以昭德,名以顯德,所以它有作用的。 

  覺性就是講真如本性的體性,它是空寂的,所以無實。覺性圓彰,圓是圓滿,彰是明顯,就是它起作用,顯示出十法界依正莊嚴,它無虛。所以從體上講是無實,從相用上講是無虛,這樣才把性德體相用圓圓滿滿的顯示出來。 

  【一法不生,實無有法也,故無實。】 

  真如本性一法不生。 

  【無法不現,諸法一如也,故無虛。】 

  雖然一法不生,但是無法不現,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法不現。同樣一個道理;所以佛法基本道理你要是掌握到,你修學真的就有下手之處,《般若經》上跟我們講的要領是「般若無知」,而後是「無所不知」。從前出家在家的大德,我們在《高僧傳》、《居士傳》裡面看到的,他修學沒幾年就開悟了。我們現在講緣分比從前殊勝太多,為什麼我們修了一輩子,愈修愈迷惑、愈修愈顛倒,為什麼不開悟?方法不一樣。古人下手,從哪裡下手?從無知,他先學無知。過去無論在家出家,你拜一個老師,老師指導你,老師教給你什麼?就教給你無知。無知怎麼教法?天天教你在道場裡面工作,這個粗重的活,你天天幹。六祖惠能到五祖那裡,馬上分到碓房去破柴舂米,去幹這個。幹這個苦工是修福。學佛不能沒有福報,為大眾服務是修福。修慧怎麼修法?修慧是修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禪家教你參一個話頭,教你觀心;教下教你讀經,沒有講解的。譬如天台宗,天台宗要背三大部,時間是五年,《法華經玄義》、《法華經文句》、《摩訶止觀》,這是天台基本的三大部,師父把書交給你,念,天天念,念到會背,沒有講解的。為什麼叫你念?念經不胡思亂想。如果不念經就會胡思亂想,把妄念用念經的方法把它念掉,恢復到清淨心。清淨心裡頭一念不生,那是根本智;清淨心起作用,無所不知,那叫後得智。古人用的方法是這樣的。 

  從前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五年學戒就是遵守老師的教誡。老師怎麼教你,你就怎麼做,守老師的教誡五年,五年大概心定下來了。然後再聽教、再聽講經、再參禪,或者再念佛,那個功夫進步就太快太快了,基礎穩固了;換句話說,基礎就是清淨心,根本智就是清淨心。心地清淨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我們現在搞顛倒,一開頭就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知,到最後是什麼也不知道,這個搞糟糕了。所以什麼都學,學雜了、學亂了,有所不知,人家是無所不知,我們變成有所不知,這糟糕不糟糕!方法錯了。我們想想,古人這個方法與《金剛經》上所講的原理原則相應,我們今天用的方法與經典所講的完全相悖,背道而馳。再看底下這小段: 

  【無實無虛,即《起信論》如實空義,如實不空義。】 

  如實就是如實空,無虛就是如實不空,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頭所講的。 

  【如實即是真如,因真如為真實之性體,故曰如實。】 

  如實是指這個意思。 

  【如實空者,就是無實的意思。】 

  說的雖然是有一點差別,意思完全相同。 

  【如實不空者,無虛也。空而不空,無實即復無虛。不空而空,無虛即復無實。此是一切法,如如不動之真體。】 

  這一段的意思很明顯,並不難懂。前面的意思懂得了,這個地方念念就可以了。 

  【不空是由空來,可知無虛是由無實來,諸法一如,是由實無有法來。】 

  這一句的意思深,但是的確是事實。意思雖然深,並不難體會,如果我們能夠想到本經末後佛的教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想這一句就能明瞭了。不但十法界依正莊嚴如夢幻泡影,決定不能執著。即使諸佛如來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沒有變化,沒有生滅。人都是無量壽,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無量壽,華藏世界的人是不是無量壽?沒說!沒說我們也曉得是無量壽。怎麼曉得的?他不用生滅心,他用的是常住真心,常住真心不生不滅,他現的那個相分就沒有生滅,沒有生滅不就叫無量壽!十法界裡面都是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用識心,識有生有滅,所以十法界裡面的相都是生滅相,道理在此地。因為生滅相,所以壽命就有長有短。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自己能不能把自己的壽命延長?我們有沒有能力把我們的青春多住一個時期?你要是懂得金剛般若,你就會肯定,行!可以做得到,理論有。怎麼做法?把你生滅的心那個妄念把它減緩,就行了。現在我們這個妄想一團,不得了,太大了!你能夠把你的妄念減少,妄念減緩,就延壽了,你也就不容易衰老。我們世間人常講,儒家講憂能使人老,憂慮。憂慮就是你的妄想起伏很大,你什麼事情都看得開一點,都不要去分別執著,樣樣都好,好也好、不好也好,大而化之,無所謂了,你這個心就比較平靜,你就不容易衰老。所以真的樣樣做得到,你懂理論、懂方法,真的是「佛事門中,有求必應」,求什麼就得什麼,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得到,世間這些東西不就雞毛蒜皮?所以,要曉得這個道理。無虛是從無實來的,無實是體,無虛是相跟作用。 

  【無實,可指諸法言。諸法緣生,故無實。】 

  一切不是真實的。 

  【無虛,可指「如」言。真如不空,故無虛。如來所得,但證諸法如義耳。】 

  這是說明無實跟無虛互為體用,講真性無實、法相無虛也講得通,講法相無實、真性無虛也講得通,多圓融!這是叫你法相名詞不能執著,言說不能執著,橫說、豎說、左說,它是圓的,它都通;你執著一個就不通,就出障礙。顯示出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不思議解脫境界。所以無論什麼事,在佛菩薩口裡頭沒有一樣不圓融,在我們口裡處處都起障礙。他對於這個事理透徹了、明瞭了。 

  【無實無虛,是空有一如。】 

  空有是一不是二。 

  【性德本然】 

  我們真如本性本來是這個樣子。 

  【如來證此,說此。】 

  如來為我們說的,無非就是把他所證得的為我們說出來而已,他所證出來的是事實的真相。 

  【令眾生覺此,修此。若觀一切法唯實,凡夫也。】 

  一切法都當真,都以為是實在的,堅固的執著不放,這是凡夫,六道凡夫。 

  【若觀一切法唯虛,二乘也。】 

  聲聞、緣覺、阿羅漢、辟支佛墮在空裡面,他認為一切法都是假的,一切法都捨棄,他也不生心,這墮偏真涅槃。 

  【即觀一切法實中有虛,虛中有實。】 

  這是權教菩薩。權教菩薩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不能超越十法界。 

  【佛與諸大菩薩,觀一切法無實無虛,是整個的。無實即無虛,無虛即無實。諸法一如,空有同時。】 

  空有同時,性相同時,理事同時,無有一切不同時,這是一真法界的菩薩,超越十法界;無實無虛才能超越十法界。我們學般若,實在講對於往生淨土有很大的幫助,你明白這個道理,什麼事情看淡了、看穿了,不放在心上,往生的品位增高,這個有一定的幫助。 

  【佛事門中,不立一法。】 

  真的是一法不立。 

  【無實也】 

  這就是無住。 

  【不捨一法,無虛也。】 

  無虛是生心。底下講: 

  【應無所住,無實也。而生其心,無虛也。無實無虛,即是諸法實相。應如是覺,如是修。】 

  為我們說出修行的總綱領,修行的總原則,一定要懂得無實無虛的道理,知道無實無虛的事實。我們現前的生活,真的就得自在美滿。你心裡頭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說多自在!這是真正的幸福,這是真正的享受,這就是諸法實相。 

  【生無所住心,離一切相行布施六度,以利益一切眾生是也。】 

  真正的佛弟子,真正覺悟的人,他必然是這個現象。也就是說,你從他做人,從他做事、處事待人接物,一定符合《金剛經》所講的原理原則,他是覺悟的人。如果自稱為覺悟的人,他的心態跟《金剛經》上講的原理原則相違背,那是假的,那是騙人的。大乘佛法要是讀多了,法眼不敢講,慧眼會開。這個世間真的、假的、邪的、正的,你一眼就看穿了,絕對不會受這些妖魔鬼怪的矇騙,不可能的。所以大乘經不可不讀。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