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金剛經講記(word文字檔).(78集).(淨空法師)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七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78 

  請掀開經本一百八十一面,倒數第四行,從小註第三段看起。 

  【菩薩度生、嚴土,離相行六度。廣行六度,一法不廢。不著六度之相,一法不執。不廢不執,方是菩薩。若取法、住相、分別執著,則不名菩薩。】 

  這一小段所說的,跟世尊在本經前面所說的,菩薩應離四相,意思完全相應。菩薩包括出家、在家;換句話說,我們每一位同修人人有分,應當直下承當,這樣才不辜負佛陀對我們的教導。菩薩度眾生,度生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度生的意思不能夠會錯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嚴土,嚴是莊嚴,就正如我們在迴向偈上天天念的「莊嚴佛淨土」。看到土這個字,使我們就想到,那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就像我們現在居住的大地一樣。而看到這兩個字,在現前我們感觸特別的深。為什麼?我們這一塊土地,已經有了嚴重的污染;換句話說,迫切需要的就是要莊嚴,嚴土,眾生才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居住的環境,可見得莊嚴淨土非常重要!用現代的話,就是所謂環境保護,莊嚴佛淨土就是這個意思。從什麼地方莊嚴?從我們心地莊嚴。佛在許多大乘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心淨則佛土淨;同樣一個道理,今天我們要想改善我們居住的國土,環境的污染,也要從心地做起。首先要離貪瞋痴三毒,如果三毒不除,嚴土談不上,度生當然也有障礙,可見得度生、嚴土都要從清淨心修起。淨宗法門是直接修清淨心,《無量壽經》的經題,說到修學的綱領,第一句話就是「清淨平等覺」,可見得淨宗修清淨心是直截了當。清淨心要怎麼修法?《金剛般若》裡面說得非常之好,簡單扼要,叫我們離相。離相心就清淨,要離四相,要離六塵之相,要離身心之相,所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是離相。行六度就是度生、嚴土。如果離相不度生、不嚴土,那就變成二乘,變成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住在偏真涅槃,就是入小乘的偏真涅槃。這是世尊在大乘經上常常呵斥,常常責備他們,他們這種行持錯誤。 

  廣行六度,六度前面跟諸位講得很多,這個地方不再重複。廣行是時時刻刻、在在處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離這六條原則,這叫廣行六度。一法不廢,一法不廢也就是「佛事門中,不捨一法」,樣樣都在做,沒有一樣我們不在做,而且認真的在做、努力的在做,負責任的在做。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交際應酬上,廣行六度,這是一法不捨。雖然廣行,心地又清淨,心裡面確確實實一法也不執著,不著六度之相,天天在做,雖做若無其事,這就好!這就是佛菩薩的生活,這就是佛菩薩的工作。佛菩薩這些交際應酬,他不著相,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他的心都是清淨的。 

  不著六度之相,一法不執。不執著一法。不廢不執,這就是中道,這才叫菩薩,方是菩薩。不廢而執著,諸位要記住,是凡夫。我們每天工作,我們每天也應酬,心裡面計較、分別執著,這是凡夫。雖不執著,什麼也不幹,那也不是菩薩,還是凡夫。前面我們曾經說過,四空天的眾生,他不執著,但是他什麼也不做。修行證果的人,這就是小乘,一般講小乘證得偏真涅槃,證果了。佛在《楞嚴經》上講得很不好聽,《楞嚴經》上講小乘那個偏真涅槃是什麼?「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小乘入般涅槃這些人的批評。這是雖不執著,他什麼也不幹,也是錯誤。 

  如果取法、住相,取跟住都是執著的意思,執著法、執著相,分別執著,這就不是菩薩。這個不名菩薩,菩薩的標準是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這個菩薩是指這樣的地位。由此可知,菩薩有沒有取法、住相的?有!在這個地位以前有,但是他的取與住非常淡薄,不像我們凡夫這樣重的執著,情執太重。他們也有取住,非常非常的淡薄,這是與凡夫不相同的處所。 

  【須微密觀照,微密堪驗。層層入細,遣之又遣。】 

  這四句是講用功,功夫要怎麼用法?平常我們講持戒、念佛、誦經、修定、持咒,這些都是手段、都是方法,這些手段、方法得力不得力,那就是這幾句。如果你只著重在事相上修,就是前面講取法住相,無論怎麼苦修,功夫不得力。所謂不得力,實在講這個地方講堪驗,你自己堪察堪察、測驗測驗,那就明白了。我們講得粗淺一點,你反省反省,看看你功夫得力不得力。從哪裡反省?你的妄想有沒有減少,煩惱有沒有減少,如果我們的妄想、煩惱、分別、執著、憂慮、牽掛減少了,今年比去年少,那你功夫就得力;這個月比上一個月少,那是很好的功夫,你很有進步。如果要進入到這一個星期比上一個星期好,那可以恭喜你,你這一生當中如果能夠精進不間斷,你決定出三界。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得力,這個功夫非常非常明顯顯著,念佛那真叫有把握往生。 

  層層入細,怎麼個入法?說實在的話,沒有別的,就是捨、就是放下,名聞利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必須使自己沒有貪愛、沒有嗜好,這才行!這樣也喜歡,那樣也捨不得,那就糟了、那就壞了。想想釋迦牟尼佛出家之後,身上就是三衣一缽,除這個之外,一無所有,捨得乾乾淨淨,這就是層層入細,絲毫都不執著。 

  觀照,前面也都講得很多,在佛法修行的過程當中,能提得起觀照,功夫就開始得力;如果沒有觀照,你所修學的叫名字位,天台大師所講六即的名字即,名字即就是有名無實。譬如你受戒,受了一個菩薩戒,你不是菩薩,你掛了菩薩的名,受了菩薩戒,有名無實。什麼叫觀行?觀行是真正照做,觀是把我們思想、觀念改變過來。沒學佛之前,我們的觀念是輪迴的觀念,輪迴心幹的是輪迴業,搞六道輪迴。現在學佛,覺悟了,把輪迴心轉變成菩提心,這個觀念改過來。菩提心是什麼?我們就《金剛經》上的話說,知道一切法無實無虛,這是觀,明白這個道理,佛告訴我們一切法無實無虛,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些經文教訓要時時刻刻記在心上,在我們生活當中要是起了作用,這就是觀照。知道這些事實真相,你對於一切諸法自自然然你就不執著,為什麼不執著?因為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謂執著,只不過是一個妄想而已,妄想壞事,妄想障礙心性。這樣真正去幹,叫做觀行,叫做觀照,你這個功夫得力,你能看得破,你能夠放得下。 

  微密是向深處、是向細處。深處、細處在哪裡?在內心,在無始的習氣,要從這個地方去觀照。微密堪驗,堪驗是在事上,是在我們生活行為上,去反省、去觀察、去測驗,是不是真的放下?是不是真的覺悟?佛在經典上重要的教訓是不是都記住?是不是時時刻刻都能夠顯現得出來?遇到人、遇到事,順境、逆境,是不是能夠將佛的教訓立刻就能夠現前?起心動念、一切言行,都要依照佛陀的教誨,不違背經訓,這是微密堪驗;唯有這樣用功,才真正能夠層層入細。阿賴耶識裡面含藏著無明習氣,甚深甚深!八地菩薩才見到阿賴耶微細相,這是我們要曉得,千萬不可以掉以輕心,粗心大意那是不能成就,要細心。遣之又遣,遣是離開、放下,放下、放下再放下,要這樣去做。 

  【直令此心一念不生】 

  此地講的一念不生,這個念是妄念,諸位要曉得,不是正念,前面經文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地不生那怎麼行?那不是與經典教訓相違背嗎?這個不生是不生妄念,不生貪瞋痴的念頭,不生我、人、眾生、壽者的念頭,不生這個念頭。妄念不生,那所生的是正念,則沒有妄念。 

  【淨無點塵】 

  這個心清淨,清淨的意思是什麼?沒有污染。什麼是污染?妄想是污染,分別是污染,執著是污染,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淨無點塵。這地方特別要注意到,佛法也不能執著,執著佛法,佛法是塵、法塵,那還是污染。所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非法不是佛法,佛法都是污染,佛法不能執著。佛在《金剛經》一再說,「即非、是名」,就是叫我們從言詞上覺悟。佛給我們說法,我們可以聽、可以體會,不能執著;連佛法都不能執著,何況其他! 

  【滅度無量】 

  滅度這兩個字好!度是幫助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就好比我們教學,「滅」這個字是成績,眾生果然妄想分別執著滅了,滅是成績。「度」是教學,教學要有成績,沒有成績不是白教了?所以這兩個字非常非常之妙!因與果統統具足。教化無量無邊眾生,無量無邊的眾生因菩薩的教化,都能夠破迷開悟,都能夠離苦得樂,菩薩的功德無量無邊。菩薩著不著相?不著相。 

  【若無其事】 

  正因為若無其事,他的功德才真正無量無邊。如果他著相、他住法,前面講取法住相,他的功德就有限量,就不是無量無邊,有限量。因為他心裡面有分別、有妄想、有執著,這個人所修的功德是有量。所修一切功德若無其事,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他這個功德是稱性的。真如本性無量無邊,所以他的功德就無量無邊。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事實真相要明瞭,然後才知道諸佛菩薩能修,我們也能修。所以佛菩薩不敢輕視初學,不敢輕視眾生,原因在哪裡?他能做得到的,一切眾生個個都能做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換句話說,你肯不肯放下?你肯不肯做了心裡若無其事?如果你做了若無其事,肯放下,你跟諸佛菩薩有什麼分別? 

  【庶幾與一如之義相應耳】 

  佛跟大菩薩與諸法一如完全相應。我們讀了《金剛經》這一段經文,如果能夠體會得這個意思,縱然不能做得像佛菩薩那麼圓滿,少分我想人人都能做到;但是先決的條件,要放得下,這是很重要的。放得下,你就是佛菩薩;放不下,你就是六道眾生;佛菩薩跟六道眾生,就在你放得下、放不下。再看底下的小註: 

  【度生為應盡之責,此責終未能盡。】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懂得的人太少。真的懂得,你就覺悟,你那個心就叫做菩提心,菩提心是覺心。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是佛菩薩應盡的責任,做得再多、做得再好,不能居功,你應當做的,這是義務,應該做的;做得不好、做得不圓滿,是你的過失。做得好是你應當的,為什麼?因為一切眾生與我同體,同體大悲,所以幫助一切眾生,沒有任何條件可談,無緣大慈,無條件的。你真正能這樣做,你是菩薩,你真正是菩薩。幫助一個人是有條件的,是凡夫,我為什麼要幫助他?有這個念頭,這叫凡夫心。剛才我講輪迴心,不管你幫助人、不幫助人,你造的都是輪迴業。我們凡夫跟佛菩薩不同的地方在哪裡?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不談條件,沒有問:「我為什麼要幫助他?」沒有這個念頭。只是在那裡觀察:這眾生接受不接受我幫助?我要幫助他,他讓不讓我幫助他?絕對不會動個念頭:「我為什麼要幫助他?」沒這個念頭。眾生不願意接受,那佛菩薩也就沒有法子,所謂是「佛不度無緣之人」。這句話怎麼講?佛沒有辦法去度那些不肯接受佛菩薩幫忙的,那就沒有辦法了!我們肯接受佛菩薩的幫忙,佛菩薩時時刻刻在我們周圍,沒有離開我們。像一般宗教說,「上帝與我同在」,佛菩薩是時時刻刻與我同在。為什麼?我願意接受他幫忙。所以你要願意接受。哪個不願意接受?哪一個人到廟裡面燒香、磕頭,不是求佛菩薩保佑?看起來好像人人都願意;其實不然,不願意的太多了,願意的人很少。你求佛菩薩幫助你什麼?幫助你迷惑顛倒、幫助你增長貪瞋痴。所以天天去拜佛菩薩也不靈,為什麼?佛菩薩不能幫倒忙,剛才講佛菩薩幫你破迷開悟,佛菩薩絕對不幫助你增長你的迷惑,不能幹這個事情!你把這些事實真相看清楚,你就曉得迷的人多、悟的人少。悟的人無條件幫助別人,迷的人是念念為自己。迷悟的相,我們要搞清楚,那就是迷悟的樣子,什麼是覺悟的樣子,什麼是迷惑的樣子,先把這個事情搞清楚,然後才有辦法觀察,才有辦法反省,我到底是迷、還是悟?別人迷悟暫時放在一邊,先看看自己是迷、還是悟?自己這個心是菩提心、還是輪迴心?這個要緊!度眾生先要度自己,自己沒有得度,怎麼能度別人?自己得度才能度人。 

  【又應知度亦等於未度,所謂無一眾生實滅度者。】 

  怎麼說度等於沒度,我們幫助他等於沒有幫助?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菩薩勸導我們、教導我們,為我們講經說法,我們聽了開悟,開悟是我自己開悟的,不是他來幫我開悟的,我們聽了他的話,自己開悟的。《法華經》上講「開示悟入」,佛菩薩能幫我們的是開示;悟入,入是證。換句話說,修行證果是我們自己的事情,這個佛菩薩幫不上忙,佛菩薩只是教誨而已。因此,斷煩惱、明心見性、證果,都是眾生自己的事情,所以度等於沒度,諸佛菩薩怎麼可以自己居功?所以他心裡若無其事,那是當然之理;換句話說,心裡面若無其事是應當、是正常。如果覺得自己做多少好事,值得驕傲,那完了,有什麼值得驕傲?諸佛菩薩普度眾生,沒有感覺值得驕傲。今天世間人做一點點小的好事,值得驕傲,那不得了!我們要不讀經,這些微妙甚深的道理,怎麼會懂得?總以為世間人所表現的,都好像是正常的,好像是正當的,我們也應該如法炮製,也應該如是學習,那裡曉得錯了,那是輪迴業。 

  【若自以為能盡此責,大有所度。則自矜自負,目空一切,豈是菩薩。】 

  這一段話就是傲慢心,自己誇張、自己炫耀,認為自己做了多少好事,幫助多少眾生,這不是菩薩。真正是菩薩,普度眾生若無其事;真正是諸佛菩薩,一定是禮敬諸佛,這個諸佛,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他對於眾生的恭敬決定是跟一切如來平等的,沒有高下。我們對這個人喜歡、對那個人討厭,這個不行,這就是無始劫的妄想、習氣。修行用功怎麼用?首先要把這個錯誤的觀念轉過來。我們每天見到佛像要拜佛,表示我們對佛菩薩的至誠恭敬。真正的目的,是要把這一份的恭敬心,在今天從早到晚,對待一切眾生,對人、對事、對物,這叫修禮敬諸佛。對人誠敬;對事認真負責,對事的恭敬;對物是要把它放端正、整齊清潔,是對它的恭敬,我們對於桌椅,桌子擦得乾乾淨淨,擺得整整齊齊,這是對它的禮敬。所以要把這一份敬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修禮敬諸佛不是天天對著佛像膜拜,不是這個意思。佛說經的真實義,一定要細心去體會,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 

  【世尊言此,是令發大悲心者,應於離念上加功。】 

  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很深!發心學佛了,如果是真正發心學佛,他的悲心比一般常人多少是要來得重一些。但是心發了,行持上功夫不得力,這是大有人在;不但現在學佛的人,世尊在世當時學佛的人,這樣的人也不在少數。原因在哪裡?不知道離相,不知道離念,所以功夫不得力。我們自己反省一下,我們學佛學了多久,我們功夫得力了嗎?我們的煩惱減少了嗎?我們的智慧增長了嗎?如果煩惱沒減少、智慧沒增長,這就是不得力的現象。這種現象不能看輕,馬虎不得;如果再是這樣含糊籠統下去,我們這一生就白過。所以這個地方不可以含糊籠統,要有高度的警覺心,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現象。要把它的原因找出來,要把這個原因消除掉,我們菩提道上才一帆風順,我們這一生才能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佛在這個經上,講得很透徹、很清楚,關鍵就在離念、離相。離相的功夫比較粗,離念的功夫細;先離相,先學不著相,真正能做到不著相,再把功夫向上提升一層,離念。不著相就是心裡面於一切人事物絕無牽掛、絕無憂慮,這是不著相的樣子。你果然不著,智慧就現前,煩惱就沒有了。煩惱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就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放下、沒有了,清淨心現前,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應於離念上加功,在離相、離念上加功夫。 

  【妄念不息,真心永障。】 

  這兩句話說得很好,要牢牢的記住。只要有妄念,你的真心就不能現前,真心就是本性。真心現前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菩薩,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標準菩薩,四相、四見都離了;這個菩薩是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真性。我們由此也就能體會到,我們的真心本性被無明蓋覆住,什麼是無明?四相、四見就是無明。四相、四見一破,圓初住就證得。 

  【有悲無智,豈能度他。】 

  如果菩薩只有一片慈悲,沒有智慧,這就是說明菩薩雖然很慈悲,但是他著相,他還沒有能夠離念,這就是他沒有智慧,不能幫助人。 

  【人我分別之見猶存】 

  他還有是非人我,他還有妄想執著。 

  【故不名菩薩也】 

  這種人不是《金剛經》上所說的菩薩,《金剛經》上所講的菩薩,標準是要斷四見、破四相,這是《金剛經》上所說的菩薩,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見」實在講非常非常的微細,所以要層層細入。從底下這一段經文,我們就能體會到。請看經文: 

  經【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 

  【此中是明不名菩薩之故】 

  這一段經文說明為什麼說他不是菩薩。 

  【由其心有能度所度之見】 

  這個見就是念頭,他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 

  【便是取法】 

  他著了法相,著相,著了法相。 

  【便著人我等相】 

  這個等就是眾生相、壽者相,可見得這四類的相他都具足。 

  【乃是凡夫】 

  這哪裡是菩薩,是凡夫! 

  【故有法名為菩薩,斷斷無之。】 

  有法是執著有法,要說這個人叫菩薩,沒有這個說法。菩薩是個覺悟的人,這個人是迷惑顛倒的人,沒覺悟,怎麼能稱他作菩薩? 

  【佛說一切法無我人眾壽】 

  佛講這個話是真的,一切法沒有四相。「我」是主宰的意思、主體的意思,我們自己稱自己這個身叫「我」。在一切法相當中也是如此。這個東西,這個它也是我,我是它的主體;與我相對的是人。所以這個「我」並不是指某一個人,是指任何一物它的主體,動物也好、植物也好、礦物也好,都包括了這一個意思。任何一法,都具足這四相。「我」是主體;與我對立的是人,「人相」;我相跟人相都是眾緣和合而生,所以叫「眾生相」;這個現象會有一段時間,它能夠相續保持而不失掉,就叫做「壽者相」。壽者相,就是我們所講的壽命,壽命長短不定,都叫做壽者相。任何一法,動物、植物、礦物,都具足這個四相,這四相是這個意思。只要有法,一定就具足四相。 

  【便違佛說,便是凡夫。】 

  佛講這四相是凡夫的見解,以為諸法實有,這是凡夫見解;這個見解就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講的輪迴的知見,輪迴心、輪迴見,這個見解是輪迴的知見,是錯誤的。佛給我們講真相是什麼?真相是一切法無我、人、眾生、壽者,這是佛給我們講真相,一切法沒有自體,這個要知道。一切法因緣所生,緣也是空的、也是假的,所以說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剎那九百生滅,《楞嚴經》上講得好,「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講得多麼透徹!這些話都是無我、人、眾生、壽者,這是講真相。了解真相,你在一切法裡頭,不但一切法,連自己的身體,絕無貪著,再也不會執著。執著是個妄想、妄念,絕對不是事實。而事實上一切法、任何一法,你決定執著不到,你想得沒有這回事情,不可能的事情;不但一切法你得不到,連你這個身體都得不到,剎那生滅,你怎麼會得到?心也得不到,《金剛經》我後面還沒有念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身得不到,心大概有,心也得不到,身心都得不到,你搞什麼?一場空!古德講的話沒錯,「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業就是你的妄想,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習氣,麻煩!纏繞著你,永遠斷不掉,那叫業隨身。你怎麼會養成這麼個習氣?這個習氣捨掉了,就叫佛菩薩;禪家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就是的,那就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要能捨,你要能放下,放下就是。末後一段把這個意思說出來了。 

  【菩薩眾生皆是假名】 

  說菩薩、說眾生都是一個假名。像剛才所說,能執著的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所執著的法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佛跟眾生有沒有得?沒有!眾生什麼也得不到,菩薩呢?菩薩也得不到。不能說眾生一法不可得,菩薩就有所得,沒這個道理。不但菩薩能所俱不可得,一切諸佛如來也沒有兩樣,也是能所俱不可得。菩薩、眾生是假名,佛是不是假名?也是假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假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叫你統統不能夠執著,所以給你說老實話。 

  【尚無能度之菩薩,何有所度之眾生乎?則不應取著度眾生也明矣。】 

  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無有法名菩薩。這個意思的確比上半部是要深,上半部的經文可深可淺,後半部確實唯深無淺。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對我們的修學證果,乃至於對我們現前的生活,真的是很有幫助,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經【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這一段解釋無我,前面解釋無法,法不能執著。 

  【眾生之見,無非分別。】 

  眾生之見就是迷惑顛倒的見解,不是覺悟的知見,迷惑顛倒的見解多了,總而言之,不外乎分別妄想執著。 

  【分別便是有能所對待】 

  對待,我們今天講相對。只要一有妄想、一有分別,一定就起了能所。 

  【約能見言,便是我。約所見言,便是人。】 

  跟我相對的是人。 

  【能所之見,差別叢生,是為眾生。能所之見,繼續不斷,是為壽者。】 

  這個跟我前面講的意思完全相同。所以這個四相,四相發生在哪裡?發生在任何一法之中,任何一法都具足四相。與前面講的如義相應,真的是法法皆如,佛法如,世間法也如,無有一法不如。 

  【分別妄心,多不勝數,以能所收之,罄無不盡。合之,則唯一我見而已。】 

  我們要是把妄想分別執著展開,無量無邊。我們一個人的心念,心裡頭的妄想執著這些念頭,複雜的程度跟大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完全相等,不會比那個少。怎麼知道是相等?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我們自己妄想變出來的,沒有妄想,哪有這些法相?不可能有這些四相。這些四相全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你就想到這個妄念多複雜,不 可勝數,數不盡的。佛巧妙用能所兩個字統統包括了,全都包括了,無量無邊的分別執著,總不出能所;能所還能夠再把它歸納起來,變成一個,「我見」。由此可知,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都是從我見開出來;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從我相裡面變現出來的。由此可知,佛法之修持,無論是哪一個宗派、無論是哪一個法門,下手功夫首先要破我執,我執要是不破,在佛法裡講,你是不得其門而入。我們常講法門,法門在哪裡?你入不進去;破我執就入門了。你看看,我們從小乘法講起,小乘初果見道位,算是入流、入門,條件是什麼?破了身見,不會再把這個身看成我,才能入門。還要把身看作我,你入不了門,把這個身看作我,你這一輩子無論怎樣勤苦修學,初果須陀洹沒分,你入不了。為什麼入不了?你有障,什麼障?我見。才知道一切經中,為什麼把破我執擺在第一位,世尊的確用了許許多多的方法,破除我們的我見。佛門裡面稱這個相不稱作人,稱作眾生。佛門的道場,這裡面住的人多少,他不會問你:「你這個道場住多少人?」沒有這種問法的。他的問法:「你這個道場住多少眾?」這個術語破除我見、破除身見。這個話的意思,你這個地方住了多少個眾緣和合的東西,就這個意思,這是眾緣和合的東西。破迷!我執,破這個執著,這是四大五蘊和合這麼一個現象。這個術語就是用這個方法,時時刻刻提醒你,要離我相、要離我見,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此「佛說」句,含義甚多。「說」字斷句。】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是從這個字斷句。 

  【謂一切法無我之理(這個道理),為佛所說也。】 

  這個句子是雙關句子,你要是這樣念法:「是故佛說」,這就顯示這個道理是佛所講的。另外一個念法, 

  【法字斷句】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一句兩種念法,兩種念法意思不一樣。從法字斷句,謂佛說之一切法,本無我人差別也。 

  【佛說之一切法,莫非令人泯對待分別之法相,悟平等一如之法性。】 

  佛法所以難懂,聽經有人聽一輩子都沒有聽懂,沒有聽懂倒也罷了,他自以為聽懂,這個麻煩大了!沒懂自以為懂,怎麼自以為懂?我把開經偈念一下,你就曉得,真的懂得是「願解如來真實義」,沒有懂得,自以為懂得是「誤解如來真實義」,誤解了,「錯解如來真實義」,錯解了,那個麻煩才大!怎樣才真懂?四相、四見、妄想分別執著淡薄的人,容易聽懂,如果妄想分別執著很濃厚的人,怎麼講也聽不懂;不但我們講聽不懂,諸佛菩薩來講,他也聽不懂。這就曉得學佛從哪裡學起,對於一切法先要淡一點;也就是我們常講放下,你能夠多放下一分,說老實話,你聽經、看經,你就多悟入一層,這一定道理。你看破、放下的功夫愈深,你對於佛的經教,你理解的就愈透徹,這才叫相應。如果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一樣都放不下,對於經教非常用功,也沒用處,也是錯解佛的意思,也是誤解佛的意思,還自以為是。《楞嚴經》上所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他邪在哪裡?大家要明瞭,邪在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沒有斷。不但佛的真實義他不懂,經文表面上皮毛的意思他都不懂。諸位要是很冷靜的去觀察、去聽,你就會明瞭,表層的意思都不懂,何況深刻的義理!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只有一個宗旨、一個目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個話就是這個意思。 

  莫非令眾生泯對待分別之法相,泯就是離開、把它消滅掉,幫助眾生離開一切對待分別。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平等一如的法性,你就明瞭、你就見到。所以佛經,諸位也常聽到,「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個通,到什麼程度才叫通?見性就通,沒有見性沒通。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乃至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為法界無量眾生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所以任何一部經典,任何一個法門,都是幫助眾生明心見性。見性就通,從這個經上見性,任何一部經都通,道理在此地。不但佛法通,再跟諸位說,世間法也通,為什麼?所有一切世間法也沒有離開自性。所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個諸位要曉得。從世間法裡面見性難,世間法不是不能見性,能,太難了!從佛法裡面見性容易,一通一切都通。我們曉得這個道理,也就懂得修學的方法,所謂是「一門深入」才能有真正成就,多門要入進去,入不進去。譬如說我們這個講堂,這個講堂四面就有好多個門,你從一個門進來,無論從哪一個門進來,很容易就進來。你在外面說:「我要從兩個門進去。」你試試看,你能不能進得來,進不來的。可是世間打這種妄想的人還很多,多少人就想從許多門進來,沒有這個道理,一門深入。一門通了,門門都通了,你一進來之後,哪個門都通了。所以,要懂得佛說法的真實義。 

  【覺此覺性,可名菩薩。】 

  菩薩是個假名。你真正覺了。這裡有兩個覺,第一個覺是動詞,第二個覺是名詞,覺性是名詞。你真正覺悟了,覺悟了心性,這個眾生,佛就稱他作菩薩,給他起個假名,這個人叫菩薩。菩薩是覺有情,覺悟的眾生,這叫菩薩。眾生本來是佛,何況菩薩乎!眾生本來是佛,這句話曾經在《華嚴經》上說過,《圓覺經》上也說過,這是真的。眾生確確實實本來是成佛,何況是菩薩?我們念佛法門,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建立修學的方法。眾生本來是佛,現在又念佛,他怎麼不成佛?當然成佛。念佛法門是根據這個道理建立的,這個道理的確是究竟圓滿,直接成佛,不必經過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不要經過這個;乃至於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統統不要經過,直接就成佛,念佛法門是這個。《觀經》上給我們講的九品,那個九品講的是完全靠自力,不論彌陀本願的加持,完全論自力,給你講三輩九品。如果論佛的加持,大家《無量壽經》念得很多,四十八願念得很熟,若論佛力加持,任何一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在普通經教裡面講是八地菩薩,跟佛這個位子靠得很近;八地、九地、十地、等覺,然後就是佛,靠得很近。這是什麼?佛的本願威神的加持,這個諸位必須要懂得。一看到《觀經》上講的,我們下品下生到那裡,還要十二大劫才花開見佛,憂慮得不得了!你為什麼不看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裡面說,往生到那裡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那裡頭沒有說,下下品往生、下中品往生的除外,它沒有這個說法。沒有這個說法,不就是大家都平等?讀經要細心,不可以斷章取義,一定要看整個。對西方極樂世界要能夠全盤了解,五經一論都要讀;縱然五經一論不能讀,三經一論要細讀,你對於西方世界才全盤了解,不至於產生誤會。專讀《觀無量壽經》,不讀《無量壽經》的,就容易發生誤會。 

  【若存有法相】 

  存就是執著,心裡頭有這個念頭,縱然是微細的念頭也不行。 

  【便是我執,便成對待,便是分別,何名為覺。】 

  這就不叫覺。覺跟迷,這兩種字的定義,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是初學佛的人,不能不清楚,你不清楚你就不會用功,所以覺跟迷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有妄想,迷了;有分別,迷了;有執著,迷了;對世法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迷了;對佛法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也迷了。什麼叫做覺?世法、佛法裡頭我統統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人覺了。由此可知,我們怎麼用功法,一定要想方法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淨宗法門是最高明、最簡單、最扼要,用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心裡才有一個念頭起來,「阿彌陀佛」,換掉,把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馬上換成阿彌陀佛。所有一切念頭,不管它是善念、是惡念,都不要去管,馬上換成阿彌陀佛就對了。宗門裡面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淨土宗的覺就是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提起來,這叫正念,這叫做一念。這是覺念,要換得快,不能讓妄念繼續增長。還有個要緊的方法,如何叫這一切妄念不要再增長?那就是平常在生活當中要放下,把我們憂慮、牽掛、得失的這些念頭,要捨、要放下。不能一下放下,慢慢放;一定要一年比一年放下得多,這樣才能夠漸漸的深入進去。 

  【一切眾生,性本同體,本無爾我對待之分。故說眾生,菩薩亦眾生。說菩薩,眾生亦菩薩。眾生本來是佛,況菩薩乎。】 

  這一句話說得更透徹、更明瞭,因為盡虛空遍法界同一個自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有一切名詞術語都是假設,無有定法。說眾生,菩薩也是眾生,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這是菩提薩埵,玄奘大師翻譯「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說菩薩,眾生也可以稱菩薩,眾生只要覺就是菩薩。 

  【佛說一切法無我人眾壽,令聞者當觀同體之性也。】 

  佛這一句話,真正的用意就在這一句。為什麼佛這樣說?說這個話的用意何在?是教我們從這一句話裡面,體會到一切眾生同一個自性。 

  【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 

  若作是言,這就是打了個妄想,妄想分別執著。 

  【豈非我見人見眾生見乎】 

  這個東西就是無量劫來的習氣,這是我們生死輪迴的病根,要知道!一個念頭起了,我!第一個就是「我」,我要怎樣怎樣,這個東西麻煩,這是無始無量劫來生死輪迴的病根,一般人不知道,天天都是這個樣子,不曉得。我們學佛的人,如果說是發現、警覺到了,這個人就可以成菩薩,他覺悟了。這個覺悟看起來好像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你覺悟你也斷不了。但是你要曉得,許許多多眾生還不覺悟,他雖然斷不了,他已經覺悟了;換句話說,他已經知道他有病,好多人有病,不曉得自己有病。這個人有病知道自己有病,雖然知道自己有病,還沒有去求醫,比那個有病不知道自己有病的人,高明太多了。這就叫始覺,他就有資格成為菩薩,他開始覺悟了。 

  【此見一日不除,非壽者見乎。分別如此,執著如此,是於性本同體,諸法一如之義,完全隔膜,顯違佛說,尚自居為菩薩乎。】 

  這一段話,我們細細體會,就曉得應當怎樣用功。什麼叫功夫?真實的功夫,就是我們這個老毛病、老習氣漸漸淡薄了。一下斷不容易,不是一下能斷得了,要淡!過去執著非常堅固,現在也執著,沒有從前那麼堅固,這個顯然就淡了。最明顯的是得失的念頭,患得患失,從前得失心看得很重,現在有沒有?有,馬虎一點,無所謂、不在乎,這就進步;一定要愈來愈淡。愈來愈淡薄,愈來愈無所謂,這就好!看得破,放得下。不在這上用功夫,你在哪裡用功夫?「我每天要念多少部經,我每天要念多少聲佛號」,執著!堅固的執著。那不執著,馬虎一點,我今天算了,不要念了行不行?那也錯了。多少部經要念,多少聲佛號要念,心裡若無其事,要真正做到無住生心,不可以堅固執著。再一執著,我一天念十部,他一天才念一部,那我比他高明多了,他比我差多!你這高下的心,分別執著妄想全都來了,這個不行。我念十部很好,他念一部也很好,大家是平等的,要在這裡頭生清淨心、生平等心,這是功夫。還有人一部也不念的,人家那個心清淨平等,那個功夫比我們功夫就高,不比我們差,我們有什麼值得驕傲?要了解這個道理,要了解這個事實;佛法修行著重在清淨平等,著重在看破、放下。 

  我們今天用讀經、用念佛的方法,這個方法做什麼用?把妄想念掉,是這個意思。我不念經就打妄想,不念佛就打妄想,用念佛、念經的方法把妄想打掉;沒有妄想,念經不念經,念佛不念佛,無所謂。所以要曉得這是個方法,方法是治病,沒有病,你何必還要用這個方法?沒有必要了。正因為我們有病,要用這個方法。諸佛菩薩也念佛,他沒病,他為什麼用這個方法?他是大慈大悲,他本身沒有病,眾生有病,用這個方法教導眾生。眾生一看,你教我念佛,你都不念佛,我不相信。所以他也念佛,他那個念佛叫大慈大悲。昨天我跟你講佛光遍照,他是這個意思,他是現身說法,做一個樣子給我們看,讓我們學習,是這個意思,不是他有煩惱。「分別如此,執著如此」,你還是這樣的分別,這樣的執著,與本經所說的「性本同體,諸法一如」完全相違背,那就不是菩薩,那當然是凡夫。 

  【我見我執未忘,則我為我,眾生為眾生。】 

  我為我,真的他執著有個我,眾生他真的執著有個眾生;如果我見、我執沒有了,說眾生、說我,他心裡頭沒有執著。諸佛菩薩教化眾生講經說法,也說「我」、也說「眾生」,他有沒有這個執著?沒有!確實沒有這個執著,他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因為眾生執著,菩薩就順著眾生的執著,因眾生分別,菩薩隨順眾生的分別,他自己沒有執著、也沒有分別。這個跟凡夫不一樣,凡夫是真的有執著、真的有分別。 

  【遇受其度者,勢必自矜自喜。不受度者,勢必輕視憎嫌。】 

  這種現象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面,我們到處都見到。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反省,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我們在這裡講經說法,聽眾坐得滿滿的,很歡喜;坐三個人、五個人,感覺到很難過,那就是此地講的,這是凡夫心,這不是菩薩心。如果是菩薩心,三個、兩個跟三千、兩千,沒有兩樣,平等心、清淨心,那就如法。有些講經的法師,最怕你們初學的,看到聽眾愈來愈少,洩了氣,算了不講了,哪裡是菩薩?菩薩,經上常講「佛事門中,不捨一人」,只要有一個人聽,就要認真跟他講,不在乎聽眾多少。斤斤計較聽眾多少,度眾生多少,這一段經文好好去念幾遍。 

  【遇他之行六度者,又必爭競猜忌。展轉情執,自縛自纏。汝自己方且向煩惱惡見稠林中走入。尚曰度眾生乎。尚得名菩薩乎。所以有法名菩薩,斷斷無此事理。】 

  這一段文解釋前面經文裡面所講的「無有法名菩薩」,這個解釋得很透徹、很詳細。由此可知,世尊層層說法,反覆的說明,就是怕我們斷章取義,聽到一、兩句錯會了佛的意思。特別是《般若經》難講、難領會,最怕的是我們自己擺脫不了情執,依舊在情執裡面打圈圈,這樣還能度眾生嗎?這些話特別是為講經說法的大德們所說的,講經說法在家、出家都一樣。這一次居士林,發大心提供這個道場,讓年輕法師在這裡學習講經。茗山老法師非常慈悲,給李木源居士提出,不但出家人要學習講經說法,在家人也要學習,他希望明年開班,在家人要參加。心是平等心,這是對的,沒有一絲毫的猜疑嫉妒。我們一定要走出煩惱、擺脫煩惱,才能成就。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