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金剛經講記(word文字檔).(90集).(淨空法師)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九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90 

  請掀開經本第二百一十八面,倒數第四行,從小註第二段看起。 

  【說心行不可得,說諸法緣生,令知緣生體空,有名無實,必應步步觀空,層層遣除。其所以痛遣所邊之法者,正所以痛遣能邊之我也。】 

  這一段是說明,如來遣除眾生執著的深意,我們應當要細心的去體會。心行不可得、諸法緣生,在前面都說過。經文當中讀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執之心,空不可得;而所執之法,這一切法不但世間法,包含出世間法在內,出世間法也是因緣所生,緣生之法。它的目的是告訴我們:相有體空。實在說,只有假名假相,沒有實質,沒有實體,所以一切法決定不能住。佛教導我們,當然畢竟空不是一個人一下子就能證得的,逐漸逐漸放下,逐漸逐漸的去證得。步步觀空,層層遣除。遣除就是放下,一層一層一定要放下,世出世間法都不是真實的。佛教導我們,所執著的這一切法相,教我們一定要遣除、要放下,這是從經文表面上來看;而骨子裡面,實際上佛要教導我們的,是要從能執著的三心,三心不可得,說所執著目的是教我們遣能執之我。可見得經文含義非常之深,非常之廣,我們一定要細心去領會,去體會。 

  【用功之法,遣能當遣所,遣所即遣能。遣能所即是遣分別、遣執著也。分別遣盡,則六識轉。執著遣盡,則七識轉。二識既轉,則我法雙空,皆是一如矣。】 

  大乘佛法終極的目標,是教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而見性正是本經所講的一如,我們在經文上讀到,如來者,諸法如義。由此可知,如果能夠契入諸法一如,你就見如來,就證如來,自己也就成如來,所謂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地方講用功之法,這是方法裡頭最重要的原理原則,最重要的第一綱領。佛法通常跟我們講,修行的方法、用功的方法無量無邊,四弘誓願裡面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通常我們常聽到的八萬四千法門,法就是方法,門就是門徑。但是必須要知道,八萬四千方法也好,無量方法也好,所有一切方法的根本就是破執著,這個不能不知道。無論用什麼方法,如果不能破執著,那就錯了,全盤錯了。參禪要破執,念佛也要破執,持咒要破執,學教還是要破執。執著不破,你決定是凡夫。你的知見,也就是說你的思想、你的見解,就是我們常講的輪迴心。你所有一切造作,還叫輪迴業;即使是學佛,依舊用輪迴心,在佛法裡頭還是造的輪迴業,你怎麼能成就?也許諸位要說,我現在學佛了,這哪裡是輪迴心、輪迴業?我現在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我天天在修這個,沒用處;表面上的樣子,好像你是在學佛,你是在修菩薩道,是在修菩薩行。如果深一層的觀察,你依舊是在搞六道輪迴。六道裡面,果然你在搞三善道,那算不錯的!怕的是你還在搞三惡道,自己還不知道,這是真的,我們放眼看周邊附近學佛的人不在少數。怎樣學佛才如法?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就如法。 

  這裡講遣能遣所,「能」是能執著的心,三心不可得,「所」是所執著的一切法。必須要曉得,放下一邊,兩邊都放下。為什麼?能所是對立的,一邊沒有了,那一邊決定不能存在。無論你是從能邊放下,或者從所邊放下。能所怎麼說?從所邊放下,就是從萬法放下,世出世間法我再也不會把它放在心上;世出世間法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是什麼態度?隨緣,這個多自在!什麼叫隨緣?心裡面絲毫不執著,這才叫隨緣,有一絲毫意思在,就不是隨緣,就是攀緣。你沒放下,你還有一點意思在,還想怎樣怎樣,這個不行!一絲毫的意思沒有,徹底放下,這就對了,這是從所邊放下。從能邊放下,那功夫更高。曉得什麼?三心不可得。我能得的心、能得的念頭沒有,哪裡還有所得?當然就沒有所得。所以佛教我們放下,歸納起來不外乎兩邊,能邊跟所邊,兩邊都可以,兩邊都好。但是我們一般中下根性的人來說,從所邊比較容易。上根利智多半從能邊,我們講的禪宗,中國禪宗,禪宗大德,他們《語錄》裡所說的,他們修行的綱領是從根本修。過去我們講過《永嘉禪宗集》、《永嘉證道歌》,曾經講過三祖的《信心銘》,講過大珠和尚的《頓悟入道要門論》。這些人他們所說的修行的原則,都是講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心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三心不可得,從這上下功夫。就知道中國禪宗這些大德,他是從能邊遣除。教下的這些人用功,多半從所邊遣除,譬如念佛堂主七和尚常常講:「放下身心世界、一切萬緣」,當然這句話裡頭能所都有,還是著重在所邊,一定要放下。放下,遣能遣所就是遣分別執著;遣就是放下的意思,把分別、執著放下。 

  如果真的分別放下,一切都不分別,世出世間法統統不分別,就轉第六識。前面跟諸位講的,法相宗的修行綱領是轉識成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四智就是般若智慧,換句話說,你已經開悟了,禪宗裡面講,你已經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妙觀察智就是真性裡面一分般若智慧。我們凡夫為什麼沒有?你分別沒有斷,你在一切人事物當中,世出世間法當中,你還是分別,有分別就不行。你的般若智慧沒有現前,你還是情識當家,還是妄心作主。這就是你無論怎麼樣的修學,修六度萬行,你也出不了三界,你也成不了佛,道理就在此地。甚至於說你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也不能往生。什麼原因?這個地方身心世界沒放下。西方極樂世界稱之為帶業往生,但是你要曉得,帶業是帶舊業,不帶新業,不帶現行,是帶舊業。我現在徹底都放下,這樣才能往生。雖然放下了,業因習氣沒斷,那個可以帶去,那個叫帶業。但是業因習氣要是不斷,修其他的法門不能成功,修淨土法門可以往生,這就是淨土,古人稱為異方便之處,異方便就是特別方便,特別法門是指這個說的,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不能不知道的。 

  如果執著放下,於一切法都不執著,連身體都不執著。世間一般人對身體很注重保養,身體看得這麼重,諸位想想,你的身相怎麼斷?《金剛經》一開頭講,「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我相,你的我相怎麼破?所以真正修行人,連自己的身體隨緣,要照顧它幹什麼?照顧身體會好?不見得。那個害些奇奇怪怪的病,你問他照不照顧身體,他很照顧!照顧也沒有用,該生病他還是生病,該死他還是要死,照顧得再好,不能說他不病不死,沒這個道理。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的,佛法把這些事理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身心最健康的就是清淨,就是無為;換句話說,你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那是最健康的心理,也是最健康的身體,所以何必去照顧!這個意思,我們在佛經裡面讀到、講到,似乎不難理解。實際上這裡面的道理太深太深,我們沒有能夠深入,所以經是聽了、是讀了,還是做不到。身體還是要保養,還是要進補,還是搞這些東西,這就是你沒放下,你沒做到。執著要是放下了,就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跟諸佛平等,跟一切眾生平等,跟萬法平等,無有一法不平等。為什麼?有執著就不平等,有我就不平等,無我就平等,你看看這個修行的綱領多麼重要! 

  六、 七識因地斷,六、七一轉,第八識跟著就轉,阿賴耶轉成大圓鏡智,前五識轉變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是什麼?那就是諸佛菩薩在虛空法界普度一切眾生,成就一切所作,度眾生的事業。像經上常講的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給眾生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全憑感應,沒有一絲毫的意思在。有一絲毫的意思,豈不又落在分別執著裡面?這又為我們顯示出諸佛說法,相上有說法,確確實實沒有說法的念頭;也就是說,他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個時候「我法雙空,皆是一如」,與諸法如義完全相應了。我們說的相應,說實在話,兩樣東西才相應,如果一樣東西,那連相應都說不上,的確它是一不是二。所謂相應都是多餘的,相應已經說錯了,這才進一步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再看後面這一段經文,這是這一科的總結,直顯性體: 

  經【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兩句話也是《金剛經》的名言。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兩句正顯無上菩提。法,指一切法。】 

  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萬法,一法都不漏,法法都在其中。 

  【此正明菩提無少法之所以然。】 

  前面佛曾經說:「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為什麼無有少法可得?因為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要問:諸佛如來所證的無上正等正覺在哪裡?我們以《金剛經》做一個例子來說,本經開端,世尊所示現的發起因緣,是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無上正等正覺在哪裡?在穿衣上。無上正等正覺在哪裡?在吃飯上。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你日常生活從早到晚,就是你的工作,就是你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沒有發現,我們一天到晚都在煩惱中過日子,在苦惱煎熬中過生活,生活過的苦得不得了!你為什麼過得這麼苦?因為你在一切法裡頭不平等,諸佛如來於一切法當中平等,沒有高下;你在一切法當中有高下,不平等,那你的日子就苦了。可是諸位要曉得,一切諸法本來是平等,本來沒有高下。不平等、有高下從哪裡來的?是從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面變現出來的,是假相,不是真相。你能夠把一切分別執著放下,真相就現前。真相是平等的,真相是沒有高下的,真相就叫做無上菩提,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有沒有?有。可不可以得到?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無上正等正覺也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說無有少法可得,道理在此地。到這個地方,這句經文把所以然說出來了,為什麼無有少法可得。 

  【肇公、智者皆云:人無貴賤,法無好醜,蕩然平等,菩提義也。】 

  肇公是僧肇大師,鳩摩羅什的大弟子,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什門侍者。羅什大師的學生當中,有四位最傑出的,最了不起的,僧肇是一個。智者是隋朝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他們兩個人都說過這個話,說的言語不見得是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完全相同,這節錄在此地。「人無貴賤,法無好醜」,這句話就是解釋《金剛經》上「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凡夫眼睛當中,人真的是有貴賤,法真的有好醜,為什麼佛與這些菩薩大德們說,人沒有貴賤、法沒有好醜?這是我們的看法跟他們的看法不一樣。第一:凡夫是見相不見性,著相。佛菩薩祖師大德,他們見相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這個意思前面已經講得很多。這是第一個意思,我們看法不一樣。第二個:從能邊來看,凡夫是用分別心來看,妄想執著心來看人看事看物,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不平等,所以你看到外面境界就不平等,就有高下,就有好醜。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是用清淨心、平等心來看人看事看物,他心清淨看到一切法、一切人事都清淨,心平等看到一切萬法都平等;沒有好醜,沒有高下,道理在此地。這是菩提義也,菩提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諸佛如來證得無上菩提的意思。底下這幾句這就好懂了。 

  【意謂凡好醜、貴賤、不平等之觀念,蕩然一空。】 

  怎麼會空掉?放下。不會把這些想法看法再放在心上,也就是從你的心上,把這些想法看法都拿掉、都除掉,你的清淨心現前了。 

  【則平且等】 

  你的心平了,一切萬法都等了,等同。 

  【此即菩提之義】 

  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真實義。無上正等正覺在哪裡?在虛空、在法界、在一切萬物,無有一法不是。要能體會這個道理,要能體會這個事實。 

  【如來所得無上菩提,於中無實無虛。】 

  為什麼說無實?因為一切法了不可得,能證、所證俱不可得,這是無實。為什麼說無虛?真如本性圓滿的顯露出來,這是無虛。自性裡面無量的般若、無量的德能統統現前了,使我們自己在十法界、在六道,能夠得大自在,去普度一切眾生,這是無虛。經中「無實無虛」,都是很重要的經文。 

  【諸法一如,是法平等。一切法皆是佛法,無有高下。】 

  諸法一如,平等的意思,一切法皆是佛法,也是平等的意思,無有高下。所以,生佛平等。佛菩薩心裡面,他跟眾生是平等的,絕對沒有一個念頭:「我成佛、成菩薩了,你們還是凡夫在六道裡面受罪,我比你高多了。」他如果有這個念頭,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菩薩。諸位要曉得,天人有這個念頭,天人是「我比你們高,你們在我下面」,他不平等!我們在過去、在以往,還以為小乘人也許還有這個念頭。現在我們讀《金剛經》明白了,小乘連初果須陀洹已經沒有這個念頭了。為什麼?經上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須菩提尊者答覆釋迦牟尼佛說的:須陀洹如果有個念頭說「我證得須陀洹」,他就不是須陀洹。你才曉得,連須陀洹這樣的人,他也入了一點平等的境界;不過他入得淺,沒有佛菩薩那麼樣的深,他有淺的平等的境界;換句話說,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他不會有這個念頭產生,「我比你高,你不如我」,沒這個念頭!這是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多。小乘聖者雖然沒有這個念頭,可是他還有習氣在,習氣難斷!也就是說,他好像自己很了不起的樣子還在,他有沒有這個念頭?真的沒有這個念頭。要習氣斷,到辟支佛習氣就斷了,你絲毫都看不出來。這講佛法,世間法雖然沒有講到這麼高,可是也說到。 

  我們在中國古書裡面讀到過,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有學問、有道德,他的心是平等的,決定沒有傲慢。孔子在《論語》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他舉個例子說:假如有一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樣,周公是孔老夫子心目當中最佩服的人。他說假如有一個人,能夠像周公的才華,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只要他犯這兩樁事情,一個是傲慢,覺得自己比別人高,這是驕;一個是吝,吝是吝嗇,吝嗇是不肯幫助別人。夫子說如果他有這兩樁事情,「其餘則不足觀矣」,那個人就不要說了,不必談他了,假的不是真的。真有學問,真有才華,絕對沒有這個毛病;沒有這個毛病就跟菩薩一樣,他有慈悲心,他肯幫助別人,主動的去幫助別人。所以夫子讚歎周公,我們就能想到周公的德行、周公的慈悲,能從夫子讚歎當中去體會。 

  古書念多了,大乘經念多了,不但可以修正自己的毛病,我們毛病的根本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我們的病根;我們也要從根本修,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斷掉。念佛人二六時中,就抱住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同時我們也能夠觀察一切人,觀察一切事,不會被人事欺騙了。現在這個社會很多人,我們常講聽騙不聽勸,勸他沒用,不相信;騙他很管用,一騙就把他騙去了。為什麼他聽騙?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善惡。這就是我剛才講的,不要自己以為我積功累德,做了多少善事,說不定你所做的都是三途罪業。你出錢出力幹什麼?搞三途去了。不但在佛法上你沒有分,世間法的三善道都沒分,你說你冤枉不冤枉,可憐不可憐!佛法最起碼的利益,就是教我們有能力辨別真假,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這一點好處就非常難得。這地方所說的,一切法皆是佛法,要懂得它的深義。 

  【法性既平等一如,有何可得,從一切法性體上講,無實,不可得。正當無有少法可得時,平等一如之法性,圓滿顯現,故曰無虛。】 

  這個說法,跟我剛才講的意思完全一樣,當我們將能得之心、所得之法,統統放下的時候,真如自性圓滿現前,這是無虛。無實無虛,無實無虛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 

  【正因其不分別法】 

  不分別法,這個法是一切法,包括佛法,不分別法。 

  【不執著法,且無法之見存。】 

  見是見解,我們今天講你的想法、看法,你還有一個法的想法、看法,不行!你的心還是不清淨,你還是有法執,你被法染污了。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哪裡還會有一法?有一法就有一物,本來無一物。所以連法的知見都不可以有,乃名無上正等覺,這個時候才稱你得無上正等正覺。如果還有一個法的見在,你就不能稱為無上正等正覺。那稱什麼?稱正等正覺。諸位想想,大乘圓教等覺菩薩,是正等正覺裡面地位最高的。他為什麼不能稱為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大家都曉得,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這是最微細的無明;也就是說,他還沒有完全放下,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放下,這是等覺菩薩。這一品無明,他也放下、捨棄了,不再有這個念頭,他就稱為無上正等正覺。諸位如果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佛法的修學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用的什麼功夫?放下而已,一句話就說完了。放下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貪瞋痴,你就決定不墮三惡道,把貪瞋痴布施掉,你要這個東西幹什麼?三惡道就沒有了。放下見思煩惱,六道輪迴沒有了,超越六道輪迴。由此可知,一直到等覺菩薩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放下了,就成無上正等正覺。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佛法的修學,菩薩法沒有別的,放下而已。兩個字:看破、放下。你能看破,你自然會放下;你能放下,你自然會看破。看破、放下相輔相成,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這就是前面所講的步步觀空。步步觀空是看破,層層遣除是放下,這兩句話顯示出看破跟放下相輔相成,一切菩薩所修的,一切諸佛所成就的,如此而已。你為什麼放不下?為什麼看不破? 

  【其無有少法也,明矣。】 

  前面說,你不分別法、不執著法,並且法的念頭都沒有,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世尊在此地講的「無有少法可得」,要體會這一層的深義。 

  【法性本來如是。佛惟顯此本來之性,其無有少得也,明矣。】 

  這從性體上來講,體性本來是這個樣子,成佛只不過是把本來的心性顯示出來而已,他哪裡有所得?既無有得,哪裡有所失?得失本來沒有。這個意思太深了,你要是能夠體會到,那你真的覺悟了。你能把這些念頭從心裡面拔除,你的功夫就成就了。 

  【說明諸法如義,復以不可得義,空其能執之心。且以緣生義,空其所執之法。能所皆空,則平等性體遂顯。】 

  我們用相宗的意思來講,這就是怎樣能夠證得平等性的修學方法,從修證平等性就能夠明心見性。《金剛經》這一段開示,對我們來講,真的是幫了大忙。佛為我們講諸法如義,「如來者,諸法如義」,接著又給我們講「三心不可得」,讓我們把能得的念頭打掉,於世法、於佛法俱不可得。這是無始劫來的妄想,無始劫來的習氣,一般人斷不了,不但一般凡夫斷不了,聲聞斷不了,緣覺斷不了,權教菩薩也斷不了,你就曉得妄想習氣之深之重。我們如果聽了佛這個開示,馬上就能斷了,那就是《彌陀經》上所講的,你無始劫以來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也是世尊在本經裡面所說的,你過去世的善根,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的善根。你在過去生中,已經在無量諸佛所種諸善根,今天成熟,你才聽到《金剛經》大開圓解。教下講的大開圓解,跟宗門講的明心見性是同樣的境界,那麼這個經沒有白聽,真放下了,真看破了。又以萬法緣生,說明凡是緣生之法,相有體無,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讓我們看破世間,看破世出世間一切法,曉得這一切法,相有體無,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把要執著一切法的念頭也打掉,也沒有了。這個樣子,能所皆空,平等性智現前;平等性智現前,你就證得平等性。性是什麼?一切萬法的體性,證得平等性,意思就是說,你在相上見到性。相雖然不平等,性是平等的,你在相上見到性;在相上見到性,就是見性成佛。這個意思我們在這個經上說得很多,要以相上說,就相而論,在菩薩階位上,至少也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圓初住就可以說是成佛了。如果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人得的是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這很不可思議!這是《金剛經》能幫助念佛人往生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這個經義功德不可思議! 

  【無上菩提非他】 

  不是別的,無上菩提是什麼? 

  【諸法一如之平等性是】 

  這句話如果不是說在這個地方,也就是說前面的經義我們還沒有透徹理解時,要是乍看這句話,我們確實不能理解。經從前面一直讀到此地,大家一直聽到此地,再聽到這句話,會點頭、會同意,實在說得不錯,無上菩提就是諸法一如,就是性相不二。 

  【菩薩通達此理】 

  通是沒有障礙,達是完全明暸,這個道理事實真相都明白了。 

  【盡遣分別執著而無我也】 

  這就是菩薩證得無我法,證得無我法,就入佛知見,就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無我。 

  【所謂一切法性,本無高下。眼前事物,莫不如是。】 

  宗門大德所謂「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法王身就是如來的法身,如來的法身是什麼?就是山河大地、一切萬法,盡是如來的法身。這句話也是顯示這個意思。 

  【佛言平等,是令去其分別。】 

  意思在此地。 

  【去其執著】 

  說平等,意思是叫我們把分別執著放下,放下就平等。換句話說,放下,你就能在一切相當中見性,見到平等性,平等性就是真性。 

  【任他高高下下,而平等自若。】 

  高高下下是幻相,不是真相,是假相,虛幻不實。不是真相,真相平等的。從假相裡面,你要去看真相、看實相,所謂諸法實相,你去看這個。 

  【蓋其心既平,其心既等。】 

  心平了,心等了。 

  【則事相上雖有高下,亦自高高下下,各循其分,不相擾亂,則一切平等矣,此平等之正義也。】 

  這一句又顯示了一句,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法有高高下下,六道就是高高下下,十法界就是高高下下。佛法在六道、在十界,有沒有破壞六道、十界?沒有。佛菩薩用什麼態度?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一切眾生儘管高高下下,佛心是平等的,佛看一切高高下下還是平等的,所以諸佛菩薩在六道、在十法界,得大自在,住平等性。而我們凡夫在六道裡面不一樣,我們在六道裡面被業力牽引,自己完全做不了主,這個不自在。妄想分別執著,極其不平,所以把境界也變得高高下下,這是凡夫跟佛菩薩為什麼不相同的所以然。所以,我們要懂得平等的真實義,正義是正確的義理。 

  【故慕平等之風者,當自平其心始,等其心始。】 

  慕平等之風,就是仰慕諸佛菩薩。諸佛菩薩他們的心,為什麼那麼清淨?為什麼那麼平等?就像《無量壽經》的經題上所說的清淨平等覺,這是我們非常仰慕的,非常嚮往的。諸佛菩薩證得,我們為什麼得不到?這個地方說,你要仰慕,你希望證得,從什麼地方修起?也就是說從哪裡下手?從平等心修起,先要讓你的心在一切法裡面平下來、等下來;心平了、心等了,你再觀察一切萬法,就平等了。我們要問,為什麼一定要從心上去做功夫?為什麼不能從境界上做功夫?這裡面有它的道理在,諸位要曉得,境界,特別是六道凡夫的境界極其不平,在境界上修平等是不可能的。為什麼不可能?因為眾生每一個人造的業不一樣。六道的境界是什麼?是一切眾生造的業,業果變現出來的境界相。他造的業不一樣,他所現的果報不一樣,他怎麼會平等?所謂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善惡就不平等;果上不平等,因為他因上不平等。因此我們要想修清淨心,修平等心,從一切境界上修,難了,哪一年才能修成功,沒指望!所以佛教給我們回過頭來,從心地上下功夫。然後心清淨,心平等了,境界縱管它不平等,縱管它不清淨,我們用清淨心去看,用平等心去看,果然外面那個極不平的境界也清淨了,也平等了,這個法子妙!如是確確實實能夠見到一切法的真實相,清淨平等相。這是為什麼要從根本修,為什麼要從心地上用功夫,道理就在此地。所以《金剛經》講的原理原則通一切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都不能夠違背這個原則。無論用什麼方法來修行,只要與《金剛經》上的原理原則相應,成就都不可思議!這個成就是幫助你看破放下,幫助你明心見性。請看經文: 

  經【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經文義趣無窮,法味無盡,我們真正能嘗到味道,無上的法味,佛法裡面常用比喻,「無上醍醐」,我們讀了之後,的確就像嘗到無上醍醐的法味。的示修功,的的確確指示我們修學的功夫,要從離相離念;修行的功夫得力了,修行的功夫顯示出來了。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八個字,直將性體顯示出來,俾大眾開眼認明。】 

  這八個字確確實實幫助大家開悟,教下所謂大開圓解,你能夠向這八個字當中,去體會、去認識、去肯定,你就入佛知見,你就大開圓解。 

  【即復將修此證此之功夫,的的指出,令大眾舉步,方能達到目的也。】 

  這個開解,所謂解悟,你明白了,這個事實真相明白了。明白了還不是自己的境界,你自己沒有得到受用,一定要自己得到真實的受用,這才叫究竟法。我明白了,自己得不到受用,那有什麼用處!所以,悟了以後要修。修什麼?修是放下。悟是什麼?悟是看破。看破了沒放下,還是不管用,一定要放下。放下什麼?放下我、人、眾生、壽者。諸位要記住,我、人、眾生、壽者是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我」,是我執。與我對立的、相對的,就叫「人」。四相意思很深。我、人從哪裡來的?眾緣和合而現的。眾生就是緣生之法,「眾生相」:所有一切現相緣生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雖然了不可得,為什麼這個現相還存在?壽者相。壽者相就是這些緣生之法剎那生滅的相續相,壽者是相續。所以這四句,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實相,統統說出來了。一部《金剛經》說的什麼?就說這四句。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再也不放在心上,統統放下。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連法的念頭都沒有了,都不放在心上,這個心恢復到真正的清淨,恢復到究竟圓滿的清淨,真的沒有事。如果要住在這個地方,那你就著空。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無所住就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所住。無住之後要生心,而生其心;如果不生心,你就住空,你就住在無所住裡頭。要生心,修一切善法就是生心,生心不住空;無我、人、眾生、壽者,不住有,空有兩邊不住,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兩邊不能住。 

  凡夫住有,我、人、眾生、壽者都住,都以為這是真的,所以雖修一切善法,不能證菩提,不能出三界,搞的是輪迴業,得三善道的果報。為什麼修一切善法,不能夠像佛菩薩一樣?因為你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你有這個,你出不了三界。修一切善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你就超越三界。小乘人不能證無上菩提,原因在哪裡?他雖然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他不修一切善法,他住在空裡面,他不修善法。他真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這是二乘人的觀念,所以他不能證菩提。菩薩兩邊不住。兩邊不住,本經前面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要曉得,前面這一句就是「應無所住」,修一切善法就是「而生其心」。這兩句合起來,跟前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個意思。懂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何落實在我們生活上,我們在日常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在這裡面去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段話不能不說,讓我們知道從哪裡做起,知道怎麼做法。 

  【古德修行必須先悟本性,古人證道比今人多者,其最要原因實在於此。】 

  我們從事實上觀察,知道這句話講得沒錯。我們看《高僧傳》,出家的修行人;我們看《居士傳》、《善女人傳》,在家的修行人,古人開悟證果確實比我們現在人多。現代人不要說證果的沒有,開悟的都沒有。這個修行,問題就嚴重了。什麼叫開悟?我說得很淺顯,有能力辨別真假、邪正、是非,這個人就算開悟了,我們今天這種能力沒有。把假的當作真的,把邪的當作正的,把惡的當作善的,大有人在。這實在是錯得離譜,錯得太多太多了,真的叫盲修瞎練,迷惑顛倒。我們要問: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沒有先悟本性、沒有聞經;換句話說,經讀的太少。也許有人說,我見到這些同修天天讀經,讀得不少!沒錯,是天天讀經,經讀得很多,不懂,不解義。不解義沒用處,所以讀經要解義,要懂得它的意思,讀經要開悟。古德教初學,我教初學的,也是教你去念一部經,不要求解義。但是諸位不能夠誤會,我教你讀一部經不求解義,那是過程,不是永久是這樣。我教你只是三年、五年不求解義,不是叫你永遠不求解義,那你就搞錯了。開頭的三年、五年,古人是講五年,我是把時間縮短,三年,這三年是讀經修定,心清淨才會解義,心不清淨不會解義,道理在此。三年把心定下來,心清淨下來了,再聽講經,一聽就開悟了。 

  這個道理就在《金剛經》上,「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不是講得很明白嗎?你的信心清淨,一聽,實相智慧就開了。我們一般人聽經,為什麼不開智慧?心不清淨,心裡面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用這樣的心來聽經,聽一輩子都不會開悟。我們跟古人比較,毛病就犯在此地。不是古人他的天賦比我們強,沒有這個道理。剛才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哪有古人比我們強的?沒有!實在就是古人因緣比我們好,有好的老師指導他,他真肯做。先把心定下來,然後再求智慧。智慧實實在在講,金剛般若第一。 

  也許同修又問,我們曾經聽人家講,佛法裡頭「開智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你為什麼說「開智慧的《金剛》」?《金剛經》開不了智慧,去讀《楞嚴》去。《金剛經》開的智慧是金剛智慧,比《楞嚴》圓滿,但是《金剛經》很不容易懂,《楞嚴經》好懂,《楞嚴經》講得詳細。《金剛經》裡頭字字句句含無量義,你雖然念,你看不出來;可是《楞嚴經》上的意思浮在表面上,你能看得出來,容易開智慧,是這麼個道理。而實實在在講,要沒有人講還是很難,這就是佛在《法華》、菩薩在《大論》裡頭所說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什麼樣的人說?過來人說。什麼是過來人?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人,那個人叫過來人。如果還是有人、有我、有眾生、有壽者,那跟我們一樣,不是過來人。他說還不行,為什麼?他自己沒開悟。必須真正是過來人,他的知見得佛的少分,不會說錯。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為什麼今人不如古人。 

  我們從另一個方面來講,這是今人的緣分不如古人。現代社會講大乘經,講的人很少,要把這些大乘經的經義能講得透徹,那就更少了。有一些老法師講經,我初學的時候,聽一些老法師講經,這些老法師譬如講《金剛經》,一般講《金剛經》的時間不會超過一個月,大多數都是半個月、二十天、一個月,這一部《金剛經》就講完了。我曾經聽過,法師講經前面講得很詳細,後面愈講愈快,到後面念念就完了。那個時候我們年輕,我們當學生向老法師請教,「老和尚!你這個後頭,為什麼這麼簡簡單單念過去,一下就講完?」他告訴我們,他教我們,其實他教我們是錯誤的,不是正確的,我們現在明白了,那個時候不懂,他說:後面沒有人聽,你還講它幹什麼?人聽經的耐心不久,前幾天他是來捧場,到後頭不來聽了,念念就算了,趕快結束了。這樣一個心態來講、來聽,諸位想想,你怎麼能開智慧?我們在這個經上,前面說過,前後兩半部,《金剛經》的後半部意思深,前半部的意思有深有淺,後半部的意思唯深無淺。你要不細講、講得透徹,怎麼對得起人?人都跑掉了,總還有幾個人坐在這裡聽?有一個人坐在這裡聽,那你就對不起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聽淺義的人當然多,聽深義的人他聽不懂,聽不懂他就沒味道。所以聽經聽到最後人愈來愈少,正常的。愈講愈深,深了他聽不懂,聽不懂他就不來了,這是事實。 

  講經的人一定要細講,剩一個人也要細講,沒有人還要細講。什麼原因?我們現在在錄影、在錄音,現場一個人都沒有了,不要緊!這個帶子會流佈十方,全世界的人都在聽,這都是事實,全世界的人都在聽,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聽!尤其是現在,我們這個帶子將來都會送到國際網路上,國際網路能夠收到我們這個資訊的,現在五千多萬,五千多萬個單位能夠收到我們這個資訊,你就曉得,我們講經不重視現場,現場有沒有人聽不要緊!我們曉得全世界有五千萬個電腦,可以收到我們這個東西,而且這個還流傳久遠。要是不認真不詳細的講,怎麼能對得起佛菩薩?怎麼能對得起一切眾生?這就是說,我們經一直到最後一個字,也要詳詳細細來說明,決定不能含糊,決定不能夠籠統,道理在此地。從前這些老法師跟我們說這個話,我們想想也不能怪他。為什麼?他那個時候沒有錄音、也沒有錄影,都是現場,現場人一天少一天,快點結束,也有道理,也對。我們讀這一段文,實在講很有感慨。再看底下第三段: 

  【以無我修一切善法,是明任是何法,平等平等。以此平等心,觀一切法,隨應而修,不可存高下心也。】 

  這是先說明修行人必須要具備的心態,我們所謂心理的態度,這個要正,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菩薩心。你看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參,諸位看經文,這個印象會很深很深。善財每參訪一位善知識,在請教之前,一定先說我已經發菩提心,不知道怎樣修菩薩道,學菩薩行;菩薩道就是存心,不曉得怎樣存一個覺而不迷的心,怎樣修菩薩行?菩薩行就是修一切善法,菩薩道就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先要懂得我要用什麼樣的心,要用萬緣放下的真心,因為你有一樣放不下,你那個心叫妄心,就不是真心。真心是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心裡面一樣東西都沒有,真心,然後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是菩薩行。所以要有這樣的心態,任何法,世法、佛法,法法平等,無有高下。記住《金剛經》上這句話,「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看一切法,用這個心來看世出世間一切法。隨應而修,隨應是隨緣,隨緣而不攀緣。不可存高下之心,就是離一切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就有高下,離一切分別執著。 

  【善法,即指布施,布施攝六度萬行。】 

  修一切善法。布施在本經我說得很多,因為經文上講得多,我們也就解釋得多,裡面最重要的意思,這兩個字包括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行為,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舉的例子,也舉得很多。自己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不為自己,都為別人,就是布施。我們做工為人家而做的,那就是布施;不是為自己,自己無我了,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了,這是完全不為自己。我們穿衣吃飯為誰?為眾生,不是為自己,無我了。這個意思就比較深,大家要體會,要在這裡體會。為什麼我穿衣不是為我,我吃飯也不是為我,是為別人,這個奇怪!這個想不通。其實沒什麼想不通的,我這個身體是為大家做工的,我穿衣吃飯維持這個身體,是讓它來為大眾服務的,不是自己享受的;如果自己享受的,那就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就錯了,那是凡夫。釋迦牟尼佛他也要到舍衛大城去托缽,他也著衣吃飯,他為誰?他不是為我,為一切眾生,他是布施。所以把自己的身體統統都布施掉了,哪裡是為我?穿衣吃飯都不是為我,這樣才叫隨緣而不攀緣。 

  諸位從這個地方去思惟,從這個地方去觀察,然後你才曉得,菩薩行怎麼個修法,菩薩道怎樣養法,怎麼樣去養菩薩道,怎麼樣去學菩薩行,你就會了。真正學菩薩道、修菩薩行,你快樂了,你的境界,現前就轉變過來。原來我們的生活很苦,苦不堪言!不要看到世間發大財的人,有財富,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作大官、作總統,你要跟他們一接觸,聽聽他們談話,「我太苦了!我都要爆炸了,我不行了,支持不了!」他苦不堪言。我們一般人看到好羨慕,他苦不堪言,他日子過得好可憐!別人不知道,他自己清楚,他常常找這些知心的朋友叫苦。一轉過來學菩薩道、修菩薩行,就自在了,真的是快樂、幸福、美滿,他那個境界馬上就轉過來。還是那麼多的工作,他為什麼會快樂?因為從前一切所作為我做的,他有分別,他有執著,我的財富、我的地位、我的權力,他一切都有「我」,好苦;現在「我」沒有了,為佛法、為眾生,他在行菩薩道,快樂無比!愈做愈快樂,愈做愈有精神。從前做事情他累,他會做得疲勞,很辛苦!現在做的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他不感覺得累。他為什麼不累?因為沒有我了。過去做工作做多了,為什麼會累?我做了這麼多事情,我累了,他有「我」。「我」沒有了,誰累?那個累找不到主了,所以他不累了;不但不累,給諸位說,他也不會生病。他為什麼會有病?有我,我病了,我要死了。「我」都沒有了,他病也沒有了,死也沒有了,統統都沒有了。這個道理很深,但是句句都是事實,決定不是假的,所以《金剛經》後半部真的是唯深無淺,江味農居士講的話一點都不錯。但是這個深義,對我們的幫助實在太大太大,不僅僅是修行,就是生活會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幸福快樂。由此可知,這個經不能不學,不能不懂,不能不講。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