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金剛經講記(word文字檔).(94集).(淨空法師)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九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94 

  請掀開經本第二百三十面,從註解第二段看起。 

  【必須盡空諸相,剿絕情識,方足語於性相一如。倘有微細分別執著,便是業識,何云觀相即是觀性乎。】 

  世尊講這部經,實在是相當不容易,因為聽眾之中,尤其是在今天末法的時代,錯會意思的,曲解意思的,幾乎常常可以見到。為了防止把意思解錯,所以委曲婉轉善巧的教誨,我們在經文當中,處處也能夠讀到。佛與大菩薩的境界,必須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斷盡,然後才可以說,諸法一如,一切法皆是佛法;也就是說,從相上就見到真性。我們在《般若經》上這些話聽多了,最怕的是我們也學會了見相就是見性,以為自己見性了,這就壞了。這就把自己悟門堵死,這一生當中決定不會開悟了。為什麼?以為自己開悟了,以為自己契入如來境界,殊不知自己依舊是凡夫。凡夫之人誤以為自己是聖人,這個叫以凡濫聖,罪過就很重。所以佛這個後面許許多多的教訓極力的防範,唯恐我們錯解了。經上把這些道理說得很清楚,事實真相也都說出來,我們為什麼還不能開悟?還不能證入?我們的障礙就是在情識。情是煩惱,七情五欲,情是煩惱;識就是分別,就是所知障。我們是被二障障住了。二障沒除,性相就不是一如,性不是相,相不是性。為什麼?因為我們有執著。有執著,性相決定不是一如,你要是把性相以為是一如,這裡面的過失就太大了,這是不能不知道防範。為什麼?嚴重了就是所謂惡取空、撥無因果,造的罪業就很重。 

  所以小註裡頭說,「倘有微細分別執著」,此地講的微細分別執著,說實在的話還是粗相,但是對我們凡夫來講,那的確是相當微細。見思煩惱,這是指你見思煩惱沒斷,換句話說,你是六道裡面的凡夫。見思煩惱要是斷了,他有能力出三界,有能力永脫六道輪迴,距離佛知佛見接近了。他能不能說性相一如?還不行!這個我們講到有能力斷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辟支佛果、權教菩薩,不行!他還沒有到性相一如。那些人還有情識,當然比我們是微細得多了。這就是此地所講的微細分別執著,在佛法裡也叫做界外的無明;三界以外的,三界就是六道,六道以外的,這是微細的,這個也要把它斷掉。我們大乘圓教裡頭常講,塵沙煩惱斷掉了,無明煩惱也破一品了,至少要破一品,就可以說性相一如,見相就是見性,真的不生煩惱。這個事情實在講,我們在境界裡面可以勘驗一下,試驗試驗我們是不是到這個境界了?到一如的境界。一如境界就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他的心完全平等,妄念確實不生。日常生活當中,隨便拈一法都可以來試驗一下,看看有沒有到這個境界。夏天熱了,新加坡這個地方夏天熱,你穿個棉衣行不行?如果穿著棉衣也不出汗,差不多有一點一如的味道,冷熱一如。到北方冰天雪地的地方,也可以穿一件T恤,不冷!萬法一如,冷熱一如。你行不行?這個可以試驗,一試驗就試驗出來了。真的入了一如境界,好醜一如,沒有分別執著了;香臭一如,很新鮮的菜吃得很有味道,放上幾天已經臭了腐爛了,吃了是不是還是津津有味?決定不會生病,這就真的到一如。如果沒有這個功夫,自己要曉得,經上講的是佛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還是老老實實守規矩,按部就班,教你斷惡你就斷惡,教你修善你就修善,不可以說善惡一如,你沒這個功夫。功夫到了是沒錯,你沒到這功夫。這就講我們還是有意識,還是有分別執著,六根對境界還是有喜歡的、有討厭的,這個不行,這是凡夫。諸位要記住,法身大士決定沒有這種現象,他的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他入了一如的境界。我們還有分別執著,這個微細的分別執著,已經可以說到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他們都沒有到一如的境界。這是見相是相,絕對不會在相裡面見到真性,我們今天理上是有那麼一點點模糊的現象,事實上我們完全看不到。 

  【一如平等,惟有諸佛方能究竟。】 

  法身大士,這裡面有四十一個階級,初住菩薩,我們以圓教來說,初住菩薩是剛剛證得,證得一如;往後去,無明分分斷,真如分分顯,必須要把四十一品無明斷盡,真如就圓滿的顯現出來了。所以說是惟諸佛方能究竟,這個諸佛是指圓教的佛果。 

  【必須既不執實,且虛相亦泯。】 

  心要真清淨,真清淨心裡面是一念不生。《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古大德的註解裡面,也有說作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是四十一位諸佛,這個講得通,不是講不通,講得通。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成佛了。為什麼?見了性之後,兩邊都不執著。從這一句來看,既不執著實,也不執著虛,實是有邊,虛是空邊,空有兩邊都不執著,這是從圓初住,往後去都是這樣的境界。 

  【直下一念不生,並不生亦無,方是一如而不異。】 

  一念不生了,如果還有個一念不生,他還不是,還沒有見到一如,還有一個妄念在。真正做到一個念頭都沒有了。我們要問,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到底是有念還是無念?在我們現前境界裡,這一句阿彌陀佛有,真有!一點都不假,西方極樂世界也真有。臨命終時,佛真的來接引,我們真往生,有!可是這個有,也能夠念到一如,這看你功夫;念到一如的時候,不是不念,還照念,照念阿彌陀佛。不但阿彌陀佛非有非無,這句名號也是非有非無,兩邊不著。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著無;心裡面乾乾淨淨,若無其事,不著有。可見得這一句佛號,你那個功夫要是會用,懂得《金剛般若》的原理原則,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空有兩邊不住。這個方法好,比大乘任何一個宗派法門裡面修行都踏實,因為你不到一如的境界也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到達一如的境界,那也往生,生實報莊嚴土。這跟其他法門不一樣,其他法門不達到一如不能見性,不能超越十法界,功夫差一等的,連六道都出不了。這樣就很清楚、很明白,修學的方法總沒有念佛來得穩當。 

  【直須雖一如平等,而亦無所謂一如平等,乃為真一如,真平等。豈業識未空者,所能妄以自負。】 

  末後的教誡非常好!這是給我們提出嚴重的警告。業識不空,千千萬萬要記住,我們確確實實沒入境界;不但沒入,連正解都還有問題,也就是純正的理解我們還有一段的差距。如果你真正理解,你一定肯做,一定肯幹!我們為什麼做不到?理解得不夠透徹,真理解到透徹了,一定會去做。 

  【今云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這是釋迦牟尼佛叫著須菩提尊者給他說,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 

  【明明存有能觀、所觀。】 

  有能有所。能:我觀、我看;如來三十二相是我所看到的,有能有所。能所從哪裡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 

  【業識宛然】 

  換句話說,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還是業識當家,業識就是妄心。我們今天講用心,什麼心?生滅心,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妄想心。此地講的業識,就是妄想心。有這個心在,真心就不能現前。前面講的一如平等,給諸位說,是真心,不是妄心,真心就一如平等。我們不會用真心;雖然有,不會用。可是必須要知道,真心跟妄心是一個,不二,離了妄心去找真心,找不到。佛在經上,關於這個事實也說得很多,「真妄不二」,「全妄即真,全真即妄」,我們在前面用金跟器來做比喻,用夢境來做比喻。真心、妄心是一不是二,佛在經上常用水做比喻,水跟波,《楞嚴經》上用這個比喻。把真心比作水,妄心比作波浪,波就是水,水就是波,沒錯!但是波跟水的樣子不一樣,作用不一樣。波是動的相,水是靜的相;換句話說,波要是不動,那就是水。妄心就是波,它在動。 

  所以佛法修行是修定,修清淨心,修定;定下來之後,那就是真心,定下來那就是一如平等;動的時候不平等,動的時候不清淨。我們現在這個心是動的。這個地方講,那個微細的分別執著,那是小波小浪,微波。我們六道凡夫的心是波濤,大風大浪。什麼是風?外面的境界。境界一誘惑,風就吹動了,你的心裡面貪瞋痴慢都起來了,貪瞋痴慢是波浪,大波大浪。三界之外的權教菩薩、聲聞、緣覺,他們對外面境界的感受是微波微浪,他確實還有波浪,但是我們凡夫已經看不出來,覺得他很平;他要跟法身大士一比較,那就很明顯,他的確還有小波浪;法身大士沒有了,這個波浪沒有了,完全平靜下來了。業識要懂得,業識就是心動,動的心就是妄心。 

  須菩提很聰明,佛這一問,尊者懂得佛的意思,所以前面說「如是如是」,這是前一段講的, 

  【乃云如是如是。殊不知早已非如,毫無一是矣。】 

  前面講的時候,我們要懂得尊者答覆裡面的深義,精華的義趣,唯如即是;如果通達一如,哪有不是?就在相上就能見到性。這一段是預防還有微細分別執著的人,「如是如是」,他不能說,不是他的境界。你要答個如是如是,那是法身大士答如是,沒錯,佛點頭;我們如果跟著答如是如是,佛馬上就搖頭。這是真的,一點不假。那個答覆的話沒錯,都是「如是如是」,意思不一樣,一個是真正明暸,一個是隨著人家言語在亂說,不是自己的境界。這是對於妄心做當家的人,他要說如是如是,那就錯了。 

  【古今多少行人,粗念稍息,便謂已證三昧。習氣仍在,輒云任運騰騰。是皆以混濫為圓融,鮮有不墮落者。】 

  這一段話說得好!把釋迦牟尼佛說這一段的意思,慈悲都為我們顯露出來了。由此可知,誤解佛所說的,自古就不乏其人,何況於現代。粗念稍息,粗的妄念少了,少了,這個人怎麼樣?得輕安,剛剛得受用。心裡面很安靜,這是初得輕安,這是佛學的名詞,輕重的輕,平安的安。剛剛得這個境界,這是我們學佛初步功夫得力。外面境界干擾小了,外面五欲六塵接觸之後,不會大風大浪。小小的波浪,感覺到自己的心很平靜,不太受外面境界誘惑,這是輕安。於是他誤會,以為自己已經證得三昧,這在佛法裡面稱為增上慢,沒有證得,他自以為證得。但是他並沒有騙人,不是存心騙人,他自己搞錯了,搞誤會了,沒證以為證得了,這種情形很多。 

  我過去曾經遇到一位老居士,他告訴我,歡歡喜喜的告訴我:他證得阿羅漢果,我怎麼講他都不相信,他自己認為他真的證得了。他也不是欺騙人,也不是打妄語,實在講是誤會。到最後我搞得沒法子了,我說好吧!真正證得阿羅漢,那一定有神通,這我們在佛經上讀得太多了,須陀洹就有天眼通、天耳通,須陀洹是初果;你既然證得阿羅漢,是四果羅漢,我們在他家客廳裡頭聊天,我說你大門外頭有人走過,你有沒有看到?他說:沒有看到。那你沒有證得阿羅漢,牆壁你看不穿,你真正證得阿羅漢,門外牆壁外面任何人走,你一定會看很清楚,你有天眼。你天眼還沒有得到,你連須陀洹也沒證到。這樣他才相信,才知道自己誤會了。他是心輕安,念佛功夫真的得一點力。從前遇到外面境界,人家讚歎很歡喜,人家要是罵他幾句,生氣好幾天;現在遇到這個境界,大概已經不動心了,已經無所謂,就以為自己證阿羅漢果了,其實那還遠得很。但是總是好境界,有進步了,可是不能有誤會;有誤會,功夫就不能再向上提升。這是粗念稍息,這個情形確確實實有,以為自己證得三昧。 

  「習氣仍在」,習氣還在,也學菩薩遊戲神通,那還得了,那不得了!「任運騰騰」,就是常講的,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人間遊戲神通。像大家所曉得的,古時候的濟公活佛,那就是任運騰騰,他什麼忌諱也沒有。近代民國初年,也有一個這麼樣的法師,金山活佛,是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我們最近這裡印的《金山活佛神異錄》,那是樂觀法師寫的,我們把它印出來給大家看看。那是任運騰騰,但是他那個樣子我們做不到,我們沒有法子。這個法師,你們去看看《傳記》就曉得,他一生都不洗澡的,他冬天、夏天就一件衣服,他冬天不冷,夏天不熱,他吃東西是亂七八糟的。人家丟在地下東西不要的,他都撿起來吃,別人供養他的錢,鈔票,他一拿到手就吃下去,那個鈔票細菌多少,他那個學不得。我們在他的《傳記》上,因為每個人都知道他從來不洗澡的,有一天好心的居士準備洗澡水讓他洗個澡;那個洗澡水,人家喝了,什麼病都治好了,你說奇怪不奇怪!我們看到金山寺的妙善法師,我們就想到古時候那個濟公是真的不是假的,妙善法師跟濟公非常相似。這個我們學不得的,為什麼?我們習氣還在,他沒有習氣,他可以做,我們不能做;我們要這樣做,那就是以凡濫聖,我們凡夫冒充聖人,那還得了!「皆以混濫為圓融」,他們是圓融的,我們做不到,這是冒充不得的!「鮮有不墮落者」,鮮是少,少有不墮落的。怎麼可以學這種人,自以為得自在!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這是現在社會學佛人都應該要警惕的。中國的佛教,無論出家、在家,都吃長素、素食。現在學密法的人很多,密法吃肉。沒錯,這個密宗真正修行有德行的人,他吃眾生肉是超度牠,你吃眾生肉,有沒有能力超度牠?你要是沒有能力超度牠,是不是吃牠半斤,將來要還牠八兩呢?這個問題就嚴重了。不要認為好像密宗對於五欲六塵都可以充分的去享受,又能即身成佛,這個法門太好了!換句話說,不斷貪瞋痴也能成佛,所以學密的人很多很多。他將來會不會有結果?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講得很多,怕的是將來都要墮三途,不能即身成佛,哪有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了解密宗的歷史,密宗承傳的狀況,你才曉得他的生活方式怎麼來的。密教在中國,在西藏、西康、青海,這些高原地帶遊牧民族,他們的生活,主要的食物就是牛羊肉,他沒有稻米、沒有蔬菜,這是不得已的。你現在有五穀雜糧,有蔬菜可以維持生活,你就不應該再吃眾生肉。雖然吃肉不是殺生,但是間接的殺生,不是直接是間接的。你不吃肉,人家就不殺了,因為你要吃,他殺了再賣給你,這些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所以我們縱然學密,也不應該學他們那種生活方式。為什麼?我們的分別執著猶存,不要說言語造作,起心動念都有罪過。所以這個的確很少有不墮落的。 

  【此是行門歧途,必須識得,以免誤墮。】 

  這是修行裡頭的岔路,你要認識清楚,你才不至於誤會墮落了。我們要問:古時候濟公長老,他示現的那個是為什麼?諸位必須要知道,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示現種種形相,我們前面講過,都是感應道交。他自己沒有意思,完全是眾生的感應,應一類眾生之機。宋朝那個時代,濟公出現在宋朝,那個時代大家持戒很嚴。持戒很嚴有所謂死在戒條之下,被戒律綑死了,動彈不得了,這是對於佛制戒的意思不清楚。所以濟公示現一個真正解脫自在,你太保守了,他就示現開放,破你的執著,破你分別執著的。如果濟公長老要在我們今天,他一定示現一個規規矩矩持戒的人。為什麼?我們大家現在大家不持戒,開放自由了,他一定示現一個很守規矩的人,都是給我們做榜樣。我們有什麼病,他用什麼方法來治我們的毛病,要明白這個道理。每一個地區,眾生的病不一樣,每一個時代眾生的病也不一樣,所以佛菩薩應現在世間,種種不同,我們明白這個意思,你疑惑就沒有了。你才能看出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真正是普度眾生,都是利益眾生的。 

  這一段,須菩提尊者答的話:「不應」,「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應,實在講也是個活句,《般若經》裡頭說老實話,沒有死句,字字句句都是活的,怎麼講都講得通。 

  【意顯非絕對不可】 

  跟前面答覆的「不也」意思相同,不是絕對不可以。 

  【若其情識已空,則有相等於無相,無相何妨有相。】 

  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行!有什麼不行?就跟前面講的「如是如是」,可以!條件是業識真正空了;也就是說,必須要轉八識成四智,這樣的人行!沒有問題。如果沒有轉識成智,那就不可以。底下講, 

  【而非少有情識者,所應混濫也。故曰不應。】 

  對於權教、二乘(小乘聲聞、緣覺)、六道凡夫來說,不應。不應是包括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他們微細的妄想執著沒斷,所以不可以說見相就是見性,不可以。 

  【此語正是切誡學人者】 

  對我們初學,可以說是嚴重的告誡。 

  【佛說一如平等,是令一異皆不可執。】 

  不能執一,不能執異;一是空相,異是種種不同的形相。由此可知,一是性,異是相,性相兩邊都不能執著。《般若心經》裡面所說的色空,色就是異,空就是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一如。如何能見到一如?還是這麼個道理,兩邊不能執著,執著一邊就不如,就不是。所以說一異(就是兩邊)都不可以執著。 

  【今以相觀性,明明執一。】 

  我在相上見性,性相兩邊你執著一邊,所以明明執一。 

  【尚得曰一如乎】 

  那就不是一如的境界。從相見性,不執著相也不執著性,那就一如;你還有相可見,有性可見,你兩邊都執著了,哪裡是一如?一如的境界,說實在的話,「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如說不出來的,也想像不出來的。你一想就是微細的分別執著,早已經不如,早已經不是,這個意思很深很深。諸位要從這些文字言語裡面去體會,你可不能執著言語文字,執著言語文字,那你就完全錯了,你都落在分別執著裡頭;必須把分別執著統統拋棄,捨得乾乾淨淨,一如就在面前。有一如這個念頭,就不如,這很重要很重要。世尊提到轉輪聖王,轉輪聖王也要介紹一下。 

  【轉輪聖王,以十善化世,為人世第一大福德人。具三十二相,由有漏福業而成。不同佛之由無漏法身而現者也。】 

  世尊告訴我們,世間福報大的人就作王,大國王、小國王,都是過去生中修大福報的。現在民主國家的總統也是王,都是過去生中修大福報。但是總統那個福比國王要差得很多,為什麼?國王一切自己可以做主,總統還受國會的干涉,受人家的限制,不能完全做主,福報差一點。福報大的當王,所有的人都得要聽他的,這是王。最大的那個王,佛告訴我們是金輪聖王,輪王。為什麼稱他為輪王?他有輪寶,他有這個寶,寶物。輪寶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兵器,打仗的時候他用這個做兵器,輪寶,所以稱他作輪王。最大的輪王是金輪聖王,他統治四天下,四天下就很大了。要照黃念祖老居士的意思來說,四天下就是一個銀河系,他是這一個銀河系的王。這個銀河系這麼多的星球,都是在他的勢力範圍之內,這是金輪聖王。第二等的是銅輪王,銅輪王他管轄的是一四天下的三天下,就是四分之三,一個銀河系四分之三他能夠統轄得到。小的叫鐵輪王,鐵輪王,還有銀輪王,銀輪王管三州,銅輪王兩州,二分之一;鐵輪王管一州,就是四分之一,銀河系的四分之一,這個範圍也了不起。他的勢力能夠達得到,就是他的輪寶可以達到的地方,他的武力可以征服的地方。我們這個世間沒有輪王出現,自古以來,從來也沒有出現過輪王。因為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統一全世界的國王都沒有,歷史上都沒有,何況還要統轄其他的星球!我們現在科學家往外太空發展,要征服太空,那大概就是輪王的觀念,就這個念頭了。 

  不過我們近來常常看到有飛碟到我們這邊來,也許就是輪王的輪寶。實際的樣子我們沒有見到,但是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報導,大概不是假的,是真有這些事情。我自己見過一次,那個時候可能還沒有學佛,我在台北,見到一次飛碟,我見到的時候,停在空中,它不動的,大概停的有十幾分鐘,很明亮。有些人說那個恐怕是信號彈,軍中打的信號彈,打上去的,面積很大、很亮。但是十幾分鐘之後,它就移動,剛剛移動的時候速度很慢,愈來愈快,愈來愈快,一下就不見了。到第二天報紙上也登了,看到的人不少。在那個時候,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的重視,這是不明的飛行體,它可以停留在空中,我只看到一次。所以這個東西是真的,不是假的,絕對不是看錯,很多人看見的。我想佛經上講的輪寶,大概就是這些東西,確確實實是佛所說的,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武器,他用這個來征服其他的星球,這是統轄太空;不是統轄這一個地球、一塊版圖,不是的,那是小王,那個不是轉輪聖王。 

  轉輪聖王福報大,世間真是第一大福德人,過去生中修的大福。「以十善化世」,必定是仁慈的,教人以十善業道,以這個教化眾生。轉輪聖王也是有三十二相。由此可知,世間的福報,三十二相是果是報,是果報,果報必有因。他的因修得很圓滿,所以他的果報圓滿,但是他是有漏,什麼叫有漏?妄想分別執著沒斷,修一切善福,得這麼大的果報。他跟佛不一樣,佛的福報也是圓滿,但是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因此佛的三十二相比轉輪聖王的三十二相還要殊勝。這兩個一比較,佛的三十二相非常明顯。這是附帶在此地說,介紹一下轉輪聖王。請看底下一段經文,說偈結成,結成「遣取相明非一」,結這一段: 

  經【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首偈在《金剛經》裡面也很重要。我們看底下註解: 

  【爾時二字,是令學人應與上段經文同時體會。】 

  這個兩段,這是兩小段合起來是一個整個的意思,這兩小段不能分的。我們今天很好,這兩段同時來看的,所以意思能看得圓滿。 

  【因偈中所說,正是所破所解之所以然。】 

  也就是說,為什麼佛不許微細分別執著沒有斷的人,不可以說在相上就能見性,他舉三十二相舉這個例子,不可以說從相上去見性,道理在哪裡?這一段說出來了,這首偈子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繼續看註解: 

  【色,統指一切色相,三十二相當然包括在其中。】 

  若以色見我,假如你從相,這個「我」是性。 

  【兩我字,指如來言,即是性也。】 

  諸位要懂得這個意思,如果不懂意思的話,就會搞錯了。釋迦牟尼佛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我不從色看你,我從哪裡見你?我們當然是見色聞聲,才知道釋迦牟尼佛在這裡講經說法,才知道!所以這個我,不是講我們個人的我,這個我是講的真如本性,是講如來,用這個做代表的。就是後頭說「不能見如來」,意思是一樣的,那個我就是如來;就是說你從相上不能見性,是這麼一個意思。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六塵,六塵通常用一個「色」代表,色不能見性,聲香味觸法都不能見性。法裡面包括佛法,如果從佛法裡面可以見性,那世尊絕對不會在本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絕對不會說的。佛法也不能見性,你要見性,佛法也要捨掉,你才見到性,這個諸位要知道。別的東西放下,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佛法是寶貝,法寶不能放下,壞了!照樣不能見性。一個色代表了,色聲代表了。聲,用這個「聲」就把說法包括在裡面,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都是以音聲為佛事,這個我們大家都曉得,那個時候沒有寫成書,都是音聲為佛事。 

  【正謂不可執取上來一如平等諸說】 

  前面講一如,諸法一如,無實無虛,不一不異,諸法平等、無有高下,這些說法就包括在音聲裡面,佛說了這麼多。如果你要向文字、音聲當中去求,求明心見性,就錯了!那是人家行邪道,就錯了!心外求法,這就變成外道了。為什麼?下面說明了。 

  【若以色見】 

  色見就是相見,你要是想從相上見, 

  【以音聲求。顯然業識用事,執著六塵境相。故斥之曰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這個話用意太深太深了,很難體會。說出這樣的話,真是慈悲到了極處。我們不論別人,想想自己,自己現在在學佛,是不是從色相、音聲當中求?我們真的是搞這個。多少人在佛堂裡面,我們看到他燒香跪在佛菩薩面前,在那邊禱告嘰咕嘰咕,搞了半天還不起來,他就是從色相上求。知識分子從《大藏經》經本裡面去求,經本還是色相,也是色相,聽講經從音聲。民國初年妙善法師示現的,破我們這個執著。妙善法師一個人也沒有廟,他居無定所,今天到這個信徒家住幾天,明天到那個信徒家去住幾天,一年到頭都在外頭遊蕩,不知道人在哪裡。可是每一個家庭都很歡迎他,都把他當活佛來供養,他沒有拘束。他念佛跟別人念的不一樣,平常他從來也不拜佛,人家跟他頂禮,他趕快跪下來也向人家頂禮,隨和,一點架子都沒有。一般出家人看他好像看不習慣,好像出家人,在家人頂禮,接受是應該的;哪裡一看到在家人頂禮,趕快就趴在地下磕頭還禮,他就是這個習慣。破我們的執著,破我們的分別,破我們的習氣。寺院庵堂、佛門的道場,要供養莊嚴的佛像,不但佛像要莊嚴,叫一般人進來一看生歡喜心,還要佈置許許多多的道具,幡幢、寶蓋、香花供養,諸位要曉得,這幹什麼的?這是不是修行?不是。接引眾生,它用意在此地。我們道場裡面住眾,每天做早晚課,威儀整整齊齊的,唱戲表演給別人看的,要懂得這個意思,給那些初學佛的人、沒有學佛的人,讓他看到這些人對佛這樣的尊重,大概佛還不錯,我們去打聽打聽;接引他入門,這就是唱戲表演給人家看。真正修行是不著相。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寺院道場所有一切設施,都是為了接引眾生的。但是你要曉得,眾生,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地區,文化背景不一樣,意識形態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你要了解他們,然後你用什麼樣的設施才能度化這一方的眾生。你要拿著中國這一套,還拿著中國古來這一套,去度現代的外國人,決定行不通的。所以佛法一定要懂得現代化、本土化,你才能度當地的那些眾生。 

  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比喻,譬如畫大家都喜歡,可是有個地區他特別喜歡某一種畫,你在佛堂裡面供養,就選擇他們大家都喜歡這個畫,他看到歡喜。一切為眾生,不為佛,佛菩薩不要,佛菩薩一切一如,他哪有這個分別執著?所有一切的選擇,都是為當地眾生,為他們來選擇的,他們喜歡什麼;譬如建個道場,他們喜歡什麼形式的,像我們現在這些道場都建設中國形式的,新加坡這個地區被中國同化了。可是在外國你建出這樣的道場,說實在話,對象對誰?對華僑,外國人不進來。外國人一看,這中國古老的文化,他不進來。色相、音聲,我們要會用它,決不能執著它,執著就錯了。這個地方講,還有微細的執著。顯然業識用事,執著六塵。 

  故斥之曰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佛在此地喝斥這一類的人他錯了。行是修行,他不是修行正法,他修行的是邪法。邪正的標準,我們要知道,正法,你一定成佛,這是正法;不能成佛,那是邪法。你學佛了,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修一點福報是邪法,不是正法。諸位要知道,正法的標準,一定是超越六道輪迴,勉強來講阿羅漢算是正法,超越輪迴了;但是他還不能算純正,因為他還有微細的執著。真正純正的正法是法身大士,那是正法。我們今天說老實話,別說破無明,見思煩惱伏都伏不住,沒有這個能力。你要不相信,自己坐下來,坐五分鐘,很冷靜的去觀察,你心裡頭有沒有妄想,五分鐘當中不曉得想了多少!你就曉得心裡頭妄念的起伏,伏不住!試試看念念佛號,看看壓得住壓不住,還是壓不住,這個就知道不行,有什麼能力了生死出三界?實在講除了念佛帶業往生,沒有第二條路。對我們這種人來講,正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對我們來講統統是邪法。為什麼?不能成就。不能見如來就是不能見性。 

  【是則欲觀一如,非盡空情識不可。】 

  你要把情識,情是煩惱,識是妄想分別,要把它斷得乾乾淨淨,你才能見性,這是把道理說出來了。可是又怕我們還有疑惑,剛才講了,我們學佛不能離開佛像,不但寺院裡頭有莊嚴的佛像,我們居士、學佛的人家,家裡面也供養佛像,怎麼能離得開色相?底下說: 

  【佛經中每令人觀佛相好,須知此是方便。】 

  這是對初機來說,初學佛的人有好處。為什麼?你這個業識裡頭,一天到晚都是貪瞋痴慢,這個對於自己傷害太大太大了,既然有妄念、有妄想,我不想別的,專想佛,這個好!把妄想的對象換一換,這是個方便法,臨時的辦法,教你想佛像,教你想佛經,佛經裡面講的這些意思,你就想這個,想這個比想世間五欲六塵好太多太多了,這是初步的修學,可是那個功夫要知道向上提升,並不是到此為止,要知道向上提升。此是方便。 

  【故令捨染觀淨】 

  佛相是清淨的,菩薩相是清淨的,你要是常常觀想有好處,最小的好處,最明顯的好處,相隨心轉。你的相貌天天想佛想久了,就變成佛相,就變成菩薩相。所以你供養一尊很莊嚴的佛菩薩像,天天想,想個五年、十年,你的相貌會變,會變成佛菩薩的相,體質會變,會變得很健康沒有毛病,佛菩薩身體健康沒有毛病;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佛法修行,對觀想非常重視,你看淨宗的修行,《十六觀經》。 

  【所以《十六觀經》中,最要者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數行文。】 

  這兩句是我們淨土宗修行的原理,基本的理論。從這個理論上,我們就明暸念佛成佛,我們得到這麼一個答案。是心是佛,這個心就是真如本性,一切萬法之本體,這個心跟此地經上講的如來是一個意思,真如本性是一切萬法的本體。佛就是這個心現出來的,菩薩也是這個心現出來的。從這一句裡面,「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作佛是我們現在幹的。我們天天想佛,天天看佛像,我們就作佛。能不能成佛?決定能成佛。為什麼能成佛?我們心性本來可以現佛。從這兩句,我們把它展開來看,是心是菩薩,是心作菩薩,你從這個道理一引伸就如此。菩薩是我們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我們只要念菩薩、想菩薩,就變成菩薩,道理在此地。同樣一個道理,是心是人,是心就作人;是心是鬼,是心就作鬼;是心是地獄,是心作地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心作的。這兩句是把總的理論給我們說出來了,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而實實在在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依這個道理,決沒有違背這個道理。 

  我剛才講了,是心是鬼,是心作餓鬼。所以你從那個心,前面那個心,是心作佛的那個心,那個心是一(我們前面講一異,那個心是一),是真如本性,是萬法的理體;下面這個心是識心,就是分別心,分別妄想執著的心,妄心。前面那個心是真心,真心是本體,能現;後面這個心,能變,它把境界變了。所以佛在這個地方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那個境界相會變。什麼是鬼?貪心是鬼。貪財、貪名、貪色、貪佛法都不行,不能說我貪佛法就作佛,沒這回事,貪佛法還照樣作鬼。為什麼?貪心作鬼,並不是講貪的對象,是講貪心。所以世出世間法不可以貪,記住,要貪的話,就是我作鬼了,將來就變餓鬼道;餓鬼道現什麼?是心是鬼,那就餓鬼道現前。地獄是什麼?瞋恚、嫉妒,不能有。有瞋恚、有嫉妒,是心作地獄,那麻煩大了,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所以這幾行文,真是把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原理講清楚了。 

  【明得一切唯心,則知雖觀相好而不執實,其分別執著之情識遣矣。】 

  聰明人,有智慧的人,觀相而不執著相,觀想而不執著想,這是兩邊不住,那個能見性,那就是能成佛,是心作佛了,在十法界的佛法界裡面。連這個念頭統統都沒有了,那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所現的是一真法界。這是我們要注意的,一定要懂得,知道怎樣修法。底下說, 

  【念佛人雖觀見彌陀現前,極樂世界現前,亦不可著也。】 

  決定不執著,要知道事實真相。念佛人有見阿彌陀佛的,夢中見佛的人很多,定中見佛的人也很多。念佛,念佛堂裡面止靜的時候,就是坐下來念佛的時候,這個時候也有人見佛、見蓮花,見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情形。見到之後,要若無其事才好,如果一見到,「這不得了,我念佛有功夫,見到佛了,你們都沒有見到,我比你們高明太多了!」這就完了,就著魔了。見如不見,真正見到這個瑞相,心裡面若無其事,從來也不會把這個當作話題來給別人說,這是好境界。如果你見到之後,常常在外面炫耀,你所見的不是真的,是魔境界。真正的感應,是心清淨,感應西方依正莊嚴現前。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的,過去慧遠大師,我們淨土宗初祖,他一生當中見過三次西方極樂世界,從來沒有告訴過人,任何人都沒有提過,他往生的時候說出來的。他臨終往生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又現前了,他告訴大家,他說我要走了,這個境界過去曾經見過三次;人家問他,你見到這個境界怎麼樣?跟《無量壽經》上講的完全一樣,那個沒錯,經是證明,跟經上講的完全一樣。因為慧遠大師那個時候,佛經淨土宗的經典翻譯成中文的,只有一種《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都還沒有翻出來。所以最初遠公大師建立淨土宗,就依靠一部經《無量壽經》,這是我們淨宗第一經,這個要曉得。 

  現在人一般講不老實,沉不住氣,小小境界就到處炫耀,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佛菩薩絕對不現這個境界給你看,為什麼?你禁不住!一定要大風大浪不動,佛菩薩示現一下,讓你增長信心,讓你自己曉得往生極樂世界有決定的把握,是這個用意,不是叫你到處炫耀的。可是有許多感應,初學的人有,以後呢?以後就沒有了,我也遇到過。有個同學告訴我,他初學的時候感應很多,看到光、聞到香,絕對不是自己燒的,聞到異香,一年當中會有好幾次。現在學佛學了十幾年,一次都沒有了,他問我是不是退步?那我也給他答覆,就跟《金剛經》上講的答覆一樣:亦是亦不是。怎麼亦是亦不是?如果你自己這些年來念佛,一面念佛一面還是打妄想,那就一點不錯,你完全退步了。為什麼說亦不是?如果你這麼多年來,用功很得力,確實煩惱輕,智慧長,那就不是退步。因為你初學常常有這些感應,增長你的信心,信心有了,不能再現了,再現就變成魔了,哪有常常現的道理!再現是什麼時候?臨終接引的時候,相一定現前,平時不會來打擾你,不會來干擾你。所以完全看你自己修行的境界,這個答覆也是亦可亦不可,不是一個肯定的答覆。所以境界現前不可以執著,不可以炫耀。現在有很多地方,見光見什麼,還要照相、還要錄音,到處拿去炫耀,不好!佛法是教修清淨心的,不是搞神通感應的,這個要記住。神通感應決定是壞事情,不是好事情。所以,佛法決定不以神通感應作佛事。 

  【上來遣相已遣至極處】 

  遣相是叫我們放下,所有一切的法相都要放下,以至於到最後微細的分別執著也要放下,這達到極處。 

  【因少有所取,便著色相。】 

  我們自己修行用功,要常常在這個地方回光返照,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還有沒有這些事情,妄想分別執著,還有沒有這些事情。這些事情現前,就是我們一般人講,心裡面有牽掛,有憂慮、有牽掛,稍稍有就著了相,四相都具足了。 

  【便是向外馳求】 

  向外馳求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攀緣,你是攀緣,你不是隨緣。 

  【便非正知正見】 

  你的想法、看法都是錯的,不是正知正見。生活是修行,修淨土的人也要生活,修淨土的人也離不開社會,也離不開人群。你每天都要對人、對事、對物,這一句佛號念念提醒我們修清淨心,念念提示我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叫真正念佛,這心裡頭有佛。除佛之外,一切要放下,心裡面不可以有絲毫分別執著,不可以有絲毫的牽掛。一定要曉得,牽掛是六道,是輪迴,無論牽掛什麼都是輪迴心造輪迴業,這樣往生就困難。 

  【便是法執我執】 

  有絲毫的憂慮牽掛存在,就是妄想,就是煩惱,妄想是法執,煩惱是我執。 

  【便與空寂之性相違】 

  學佛的人,我們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明心見性。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還是為了明心見性。在我們這個世間環境不好,障緣太多,明心見性不容易。我們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別的,換一個環境,那個地方沒有障礙。十方諸佛剎土,諸佛都有淨土,不能說諸佛淨土不好,諸佛淨土障礙少,不是完全沒有障礙,比我們這裡障礙少,好一點而已。西方世界完全沒有障礙,論到修行的環境,西方世界是所有一切諸佛剎土第一。假如不論修行,論莊嚴、依正莊嚴、論美好,有許多諸佛世界超過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釋迦牟尼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超過極樂世界太多太多了。但是要論修行的環境,沒有一個世界能夠跟極樂世界相比,這也是世尊為什麼教我們選擇西方世界,為什麼要教我們念佛求生彌陀淨土,道理在此地。這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就與性德相違背。空寂之性就是清淨心,你的心不清淨,你有分別,你的心不平等,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要練!本來這些人我看不順眼,我練習,練習看得很順眼;本來有一些人我看了很歡喜,練習看得很平淡,要把它看平等,要把自己的心恢復清淨,這是功夫。念佛人如何下手?阿彌陀佛!遇到人不歡喜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個不歡喜就沒有了;遇到這個人生歡喜心,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把心念平等,念清淨了。念佛的方法好!你要會用,會用就是會用功,不是說一天念幾萬聲,看到這個人還討厭,看到那個事情很喜歡,那有什麼用處,那沒有用處!所以要會用,在起心動念之處,一句阿彌陀佛壓平了,恢復到平靜,這叫會用功。你不會,豈能見如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