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的意涵 【序文/高明智】
何謂妙法?如果有人饑餓,你給他一碗飯或是一包米,這是善法。如果你除了給他一碗飯或是一包米之外,再給他一包菜的種子,一包稻穀的種子,這就是妙法。
因為,一個月之後他就有自己種的菜可以吃,半年之後他就有自己種的米可以吃。如果他把多餘的糧食,再送給更需要的人,那就更妙了;因為他已經成為可以自給自足,兼利他人的人間菩薩了。 何謂蓮花?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我們是否可以學習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不論是身處在環境污染的時代,或是心靈混濁的社會,或是面對煩惱熾盛的境遇,我們其實可以擁有一種不受污染的清淨心,或是不受污染的能力。除了自己得清淨,還能隨喜教人,一起都清淨,這是何等的美好與珍貴。
何謂經典?經就是道理,可以作為人生的明燈,是我們可以依循的方向與實踐的道路。經不是艱澀難懂的經文,也不僅是法會上唱誦祈福的聖典,而是真正能對我們人生有所裨益的智慧。 《妙法蓮華經》是佛陀遺留下來最珍貴、最重要的經典。剛剛所講述如何助人的真實妙法,如何出污泥而不染而得到一念清淨,皆含括在經典的教法中。這部經典有些人認為不容易明白,但是也有一群人很努力地想要讓現代人能輕鬆地理解裡面的微妙法義。
這本小冊子的出版就是要透過《法華經》裡面的七個故事,引領大家能夠自然地、自在地進入法華的殿堂。 看到這一本小冊子的出版,內心無比地喜悅,因為這七個故事,用心看可以串連起整部《法華經》的重要精髓,單獨去理解與體會每則故事也皆能發人深省。除了故事的描寫及闡述其時代意涵之外,每篇的開頭皆恭錄了證嚴法師晨語開示中的手札,與本文相互輝映;並選擇了耐人尋味的靜思語作為每篇的結尾,期收畫龍點睛之妙。期待這樣的內容對現代人,對有心學佛的人會有很大的幫助。讓我們珍惜這難得的因緣,把握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一同進入法華真實義。
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有忙與茫的感慨?是否不滿意您的現狀?是否想要覓得一處可以靜心思考、稍事歇息的心靈桃花源?是否遍尋不著生命中的甘泉與清涼?
《法華經》有則譬喻:一個口渴的人,行走在高原上,想要找水喝。他努力找到地表比較濕潤的地方,隨即用力往下挖掘。發現泥土愈來愈濕,表示已經挖對了方向,接下來必定會有甘泉湧現。這告訴我們,想要修行,想要解決人生的問題,方向很重要,一定要找對方向才能真正得到答案,解決問題。 就如同每個人每天都要吃飯,滋養我們的身體,才能維持充沛的體力與健康;我們也需要每天吸收一些妙法良方,讓自己的慧命得以成長。
經中有則典故:有一個人,來自遙遠的饑荒國度,好久未曾飽餐過,身體既餓且瘦。此時,他來到一處擺滿國王御膳的盛筵,但是他不敢食用,更不知如何吃起。這是很多人的情況,心靈貧乏空虛,聽說佛法很好,學佛會讓人法喜充滿、去除煩惱,但卻不知從何學起。說到學佛,許多人都會想到隱居深山古剎、終日打坐參禪的出世修行,非常嚮往那種超凡脫俗的境界。然有如此因緣、根器的人畢竟不多,絕大多數人仍得為學業、事業、家庭奔忙,在俗世之中勞苦終日、煩惱叢生。
所幸證嚴法師為大眾指引了一道「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菩提大道,讓大家可以在拔苦與樂的善行裏,體會佛法中「苦集滅道」四聖諦的義理,履踐慈悲喜捨的菩薩道。慈濟人也常在社區鄰里中舉辦共修,邀請大眾一同聽聞上人開示、研讀經典。
所謂「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秉持「信解行證」的原則,將佛法的道理融入於日常生活中,讓我們的智慧與福德得以逐日增長。 佛教經典浩瀚如海,其中《法華經》被譽為經中之王。經中闡明:佛陀為一大事因緣宣說《法華經》,「開示」了三乘歸於一乘的諦理(註一),並運用了大量的譬喻來說明大乘教法的殊勝,殷殷期盼眾生能夠「悟入」佛的知見,勤行六度萬行的「菩薩道」(註二)。
經文浩瀚法義深遠,在在妙法處處妙喻;但最廣為人知的有七個譬喻,就是人人耳熟能詳的「法華七喻」。為了把抽象的佛理形象化,《法華經》中常以譬喻故事的方式,讓大眾更容易明白理解。 本「法華心香讀書會」開辦ㄧ年多來,不分遠近的人間菩薩齊聚一堂,研讀《法華三部》中的《無量義經》和《法華經》,人人法喜充滿。
為了弘揚法華經義,淨化世道人心;我們恭敬擷錄了「法華七喻」,與大眾分享。故事淺白易懂,實則寓意深遠。但願大家可以從中深深了解,佛陀憐憫眾生、不捨眾生,愛之如子的大慈悲心;體會佛陀用盡各種善巧方便法門,就是為了救拔眾生。建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佛性本具皆能成佛的信心。 有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祈願人人虔誠悅讀、細細品味,珍惜再珍惜!
(註一):三乘:指小乘、中乘、大乘。小乘指聲聞,注重聞法自修;中乘指緣覺,緣察世間諸相而自悟。小乘及中乘比較著重自己修行、獨善其身。大乘是指不畏身心勞苦,誓願救拔世間苦難的菩薩。
(註二):六度萬行:由凡夫到成佛的必經之路為菩薩道,行菩薩道的方法為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真正的成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