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2019晨鐘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3.11)
[2019年3月11日上午5:20] 農曆二月初五日,
(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
1.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經文:【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
2. 上人手札:「戒定慧香,遍十法界,爐香乍熱,週遍十方,如天樹王,華開敷時,香氣自然,順風逆風,遍佈菩提,道香亦爾。」
(1)「戒,不離身心生活,防非止惡」:希望大家反覆來聽,多用心來了解。將內心法要深入,「戒」是不能離開我們的身心生活,打從內心開始,身體行動。「戒」這字,一定時時來警惕自己,凡事要謹慎,防非止惡。就是戒,要預防不對的事情,不要做,惡的不要想,防非止惡,一念惡心起,要趕緊馬上停止,不能有惡念、惡行,惡念生要馬上停止,所以防非。就是不對的事情,絕對要很謹慎,做事同樣,要做什麼事情,要事先預防,會去做到不對的嗎?就要預防,不要做,萬一,忽然間我們不小心做了,要及時停止,這就是戒。「戒」,叫做防非止惡,不能離開我們的心與身。
(2)「戒、定、慧,學佛的心,佛心為己心」:我們要定下心來,是為什麼學佛會斷斷續續,常常說學佛,學佛的心,佛心為己心。既然要學佛,就一定要行過菩薩道,但是菩薩道要走,是長長久久,是生生世世,如佛陀所說,他並沒有停歇過,生生世世無不都是在娑婆世界,這就是佛陀他的堅定的心。娑婆世界來來去去,入人群度眾生,這就是要有堅定的心。我們心無惡念、沒有懈怠,志堅定,絕對向前精進,沒有退轉,這叫做戒、定、慧。
(3)「定心,培養耐心,行動精進,守志奉道」:我們人間,都是因為心不定,一時發心,願意做,就是耐心不夠,將心那分守志奉道的心疏散掉了,預防的力量不夠,外面的誘惑,我們就被誘惑出去了,若要再回來這念心是不容易。所以說,要戒、要定,要很下定決心,若能夠這樣,永遠就是「戒、定」,自然心沒有動,行動很精進,慢慢累積,這就是智慧產生。
(4)「精進,精而不雜,進而不退」:要不然我們發心,走三步退兩步,再走三步,又再退兩步,常常也是來來去去,進進退退,永遠就不會進步。智慧總是要我們下定決心,長久練習,在我們人、事、物分明精進,才有辦法「會理」。「人、事、物」若不清楚,沒有下定決心,這樣我們就無法心專意解,就無法產生智慧。「戒、定、慧」,就是要連貫,讓我們好好專心,對人、對事、對物,要有那分堅定的志向,若這樣會合起來,就是積善。
(5)「戒定慧香,善為香,都是要從『戒、定、慧』開始」:我們的戒、定、慧,自然累積了很多戒的香、定的香,會合起來慧香,那就戒、定、慧香會合了,這就是善。一切的善法,無不都是要從「戒、定、慧」開始。
(6)「遍十法界」:普遍十法界,「戒、定、慧」香若能夠集合起來,這個香氣那就是普遍十法界了。
(7)「十法界」就是在「四聖六凡」,「六凡」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人間、天堂、修羅」。「聲聞、緣覺、菩薩、佛」叫做「四聖」。我們要從修行開始,佛陀教育我們,要如何會成佛,佛陀說,「所有有情皆有佛性。」所以,「十法界」,這個界限都叫做有情界。
(8)「守戒、守定、守慧,朝向完成『四聖之香』,自然就遍十法界」:慧香就是要普及,從佛的香、菩薩的香,緣覺、聲聞,他們已經修行了,修得很齊全,佛陀是最飽滿的。再來就是菩薩,還在努力,再來就是聲聞、緣覺,才又開始在進修,再來就是天的十善,再來就是人間的五戒,就像這樣,這一直下去,造了錯誤,心不穩定,一念偏差,就方向錯了,一念差,千念錯,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去了。所以我們要守戒、守定、守慧,若這種香有完成了,四聖之香完成,自然就遍十法界了,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
(9)「爐香乍爇」:十方與十法界是不同。「十法界」是指有情界;十方是四維八達、上下,這叫做「十方」。香,爐香乍爇;「爐香讚」常常在唱,香氣愈來愈來,也就是火點起來了,香的薰就這樣不斷不斷一直往上往上擴散出去,表示一一陣一陣的香氣,像化為雲,雲端就是諸佛菩薩現全身,這在「爐香讚」是常常這樣說過。
(10)「爐香乍爇,周遍十方」:現在四聖的香,是周遍十方,不只是向上,它還遍十方;十方,除了四面八方,還有上、下,這種善的美德,來教化十法界。尤其是四聖示範教育六道,我們要用心去體會。就要先守「戒、定、慧」,才來有辦法體會到這香它如何來周遍、來教育,行化。
(11)「如天樹王,華開敷時」:天的樹王,那大棵的樹,花若開,香味就很香。因為那棵大樹是一開,是很普遍,這棵大樹是很大。所以它的花延伸方向、香味是很普遍,那花一開,風一吹,香氣就很開闊。
(12)「香氣自然,隨順逆風」:這個香氣很自然,不論是順風、逆風,逆風能夠吹五十由旬,二千里,順風吹一百由旬,四千里,這種順風、逆風都能夠這樣吹,很普遍。
(13)「遍佈菩提,道香亦爾」:這風就是來自於「菩提覺道」,這個覺道就是無不都是香氣。香,香花、香氣,要很用心去體會。
(14)「德香,從哪裡來?修行積善」:這個香味是從哪裡香起來的?就是要有修行,修行過來,修行積善,累積起來就成為香。所以「道風、德香」,道的風、德的香,因為我們「行如是道,得如是德香」,好好用心來修行,用心來聽、來看。
(15)「用心時時精進,莫忘初心」:用心就是要精進,時時精進。最近看到大家都精進,若在精進,他的身行啟發人的心。看看昨天,從臺北的北區慈濟志工,約九百多位是協力組隊、互愛組隊、和氣組隊的幹部都回來,精進共修。隊組都很資深,投入都是很精進,他們來分享、彼此鼓勵,莫忘初心,不要忘記過去初發心,大家重新再來發願。菩薩道上共同一心來發願;發願菩薩招生,勸發心,要勸人人彼此要發心,人人向著百萬人間菩薩招生的方向。這很了不起。
(16)「佛陀,教菩薩法,聞法,精進,不退轉」:佛陀教育我們,就是要我們聞法,精進,要讀、要誦,還要再傳,還要再勸人去傳,這難道不就是佛陀在教菩薩法,教我們人人不要退轉,向前精進。時光不要等人,人隨著時過而老。但是學佛不是一生一世,我們凡夫一生發心,半途停止,覺得:我年紀大了,所以我比較無法出去了,給年輕人就好了。偏偏年輕人是不是能夠看到你的精進,難道你的用心,有沒有這個風範、典範讓我學嗎?而若是沒有,沒有這個風範,沒有這個典範,他們不知道要從哪裡學起。所以一定,菩薩既發心總是一生一世,還要來生來世,不斷連接。
(17)「轉識成智,生生世世,不間斷慧命」:常常說學佛,要學入心;轉人間的知識,入我們的智慧,鋪佛道的智慧。開今生鋪路,來生開道,就像這樣才能夠記住慧命連續,今生、來世。所以愈是年紀愈大,愈要鼓勵他做,還是要做,這種生世不能間斷的慧命。
(18)「逆風,靜思語: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標更辛苦」:這就像香的氣味,隨著風要去吹;順風能夠吹千里,千生萬世這個香氣,那就是為善。你初發心,這念菩薩心,這叫做善,這念心要不斷不斷累積,就像香氣自然。我們能夠今生沒有間斷叫做順風,一吹千里遠;而若逆風呢?就是我們在一段時間就這樣放鬆了,等到開始,又有因緣啟發我們的心,那就再來開始。這就是中間有障礙,但是克服了障礙,再接再厲。類似這樣的逆風再來,雖然吹香氣有比較短一點,但是只要他再接再厲,五百也會變一千。
(19)「德香圓滿」:「遍布菩提,道香亦爾」,這種德香圓滿,這是能夠普遍菩提道香亦然。同樣的道理,我們在走路,這樣順順一步一步連接一直走去,那就很完整。走一半停下來,那就是受了障礙,但是還有因緣來啟發我們這條路不要偏差。
(20)「〈化城喻品〉,寶處近了,不要停歇,再向前走」:高山去了,看看,不論多高的山在爬,到了巔峰時,累了,想要退返回去了。往前走,還是還那麼遠,往後退,坎坎坷坷的路,要下去是要比上去更加辛苦。所以還是智慧的導師就有一個化城,「寶處在近了,不要停歇,再向前走。」這同樣的道理。
(21)「人生沒有回頭的機會,遇逆境應勇敢面對,累積善」:這當中會去遇到很多,很多難走的路,會去遇到這種乾燥、乾旱,連水都沒得喝的過程,這種險路。同樣的我們人間無不走在險路上,說不定我們過去生,我們就是因為與佛有緣,我們也行過了菩薩道,我們也積過了這個「香」,也有積過善。我們今生來世,有這個因緣,既有這個因緣,就像過去有累積,就是爬山,已經來到這個山頂。我們這個時候就是要來知道:不要停歇,因為寶處在近。前面就是了,繼續再走。我們雖然還是在化城,我們要再向前走。
(22)「遍布菩提道香,道香亦爾。順、逆風來時,同樣一心向前」:這才是真正我們順、逆風來時,我們還是同樣一心向前去,我們要積善,不論距離再多遠,向前前進就對了,請大家要很用心來體會。法脈就是要這樣入法,將脈絡要傳下去,好好用心。
3. ★複習經文:【如是展轉乃至梵世,上至有頂,諸天身香,亦皆聞之,并聞諸天所燒之香。】
(1)「香氣不斷累積累積,展轉已經到梵天」:從欲界,色界到了梵天界,這個香氣就是這樣展轉展轉,已經梵天,這叫做「梵世」,梵天的世界。它極有頂的地方,那就是天人的境界。
(2)「積善之德香,不斷往外透出」:修行極頂了,有色界的極頂,這就是累積了多少的善,到達最頂端。「諸天身香」,所有這些天人,從他的身累積這個善,透露出來這個德香,所以「亦皆聞之」,都能夠聞到那個積善之香。並且又聞到,聞到這些諸天他們所燻燒出來那個香氣,就像在點香爐一樣,一陣一陣的香氣這樣一直出來。那個香氣、香味不斷不斷往外透出。
4. ★釋義經文:【及聲聞香,辟支佛香】:四諦道香持,貪瞋癡等煩惱,根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1)「四諦道香持」:剛才說過的那些都還是六凡,「天」,還是在凡夫的境界裡。現在再來的是「四聖」,四聖從聲聞、辟支佛,他們已經修行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一直到辟支佛,這個過程。而他們修的是什麼行?就是接受佛陀四諦法,很清楚、很了解。要再了解我們的生命的來源,煩惱無明的匯集,是怎麼會集成了這個苦,就要去探討,要去探討苦是從哪裡來?所以這也是法,叫做「十二緣法」,四諦、十二緣法。
(2)「貪瞋癡等煩惱,來自無明」:十二因緣,那就是「貪、瞋、癡」,這三項會合起來叫做煩惱。煩惱,根本煩惱就是無明,煩惱是來自無明。所以貪、瞋、癡讓我們起煩惱,那煩惱的來源就是無明。
(3)「四諦,十二緣法」:我們要去探討十二因緣從哪裡來。開始就要告訴大家,煩惱就是從「無明」開始,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那就是生、老、病、死』,就是這樣來。
(4)「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過去這樣說,這些東西就是這樣來;我們無明,懵懵懂懂也就去行了。人間,在這個行蘊之中,在懵懂中,「色、受、想、行」,這樣不斷不斷的一直懵懂中在造『業』,行就是造『業』。在這個造『業』中,那個意識,我們的知識,就是人間形形色色,我們去認識這些東西。
(5)「《父母恩重難報經》,敘述十二因緣」:最最起頭那就是男女之欲,這種的欲,男女追求,所以會合。就會夫妻結合,那就懷孕了;懷孕了那就是在母親的肚裡還未成形。以前,《父母恩重難報經》也已經解釋過了,父精母血合成時,就像一個水泡(意指:單細胞的受精卵)慢慢去形成。一直經過了「六入」,慢慢有頭的形、手的形、腳的形,愈來愈成熟。所以開始沒有頭臉、手腳,再來叫做「名色」。有了,就是「名色」,有一個名,有一個形態,但是還沒有成形。等到成形了,頭、手腳這一切的器官完成,那叫做「六入」,已經六根開始具全,叫做「六入」。
(6)「觸、受、愛」:若時間到了,足月了就要生了,所以生開始就接觸了;接觸到人間,第一種的感受就是苦啊,就是「受」,接受人間的苦。開始,就是從小時候到成人,就是愛、愛、愛。小小的孩子,他也選擇他想愛的人;小小的孩子,也選擇他愛吃的東西,就這樣一直愛、愛,一直選擇,就懂得要分別,要選擇。
(7)「取、有、生、老死」:那種感受,要去取著,所以愛這樣要取這樣,要占為己有。那這樣就開始有了,有業了,一直去造作,那就有業來了。有了這個業力來人生,這個生、老、病、死,這叫做「十二因緣法」。
(8)「六入」:這種人間,每天每天我們都在接觸,「六入」已經成形,眼睛看到、耳朵聽到,想的這個見解很複雜。也就是這樣所接觸的事物,無不都是我們的感受,歡喜的感受、煩惱的感受,這些都在我們的人生。
(9)「行善就累積福業,行惡就累積惡業」:這十二緣、取著等等,就有造業不斷累積、累積。而這個業,你是行善嗎?好啊,行善就累積福業,福啦。若為惡呢?身體行惡,累積了惡業,那就惡緣、惡因、惡果、惡報,那就是墮落了。若造善,得福緣、福業、福果、福報,那就是這樣不斷善的累積。這從四諦、十二緣,這就是辟支佛與聲聞所在修的,要去了解的法就是在這裡。
(10)「四諦、十二因緣法,用心在日常生活中,體會覺悟」:我們開始聽,聲音聽進來,就要入心來覺悟,是不是四諦、十二緣,我們的日常生活是不是有在這之中呢?不用等到在母親的懷胞中,我們現在已經成形了,已經在人間了。同樣,我們每天的六入,我們在看形、聽聲、感受等等,我們要很用心在生活中去體會。
5. 『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週而復始,至於無窮。』
(1)「包括三世起惑、造業」:這已經包括了三世,我要怎麼來人間?我看我過去,我是結什麼緣?積什麼業?是積善業還是積惡業?我就要看我的過去。我來到這一生,我自己很感恩,我過去生有與大家很多人結了好緣,所以我要更加認真,我要更加精進。這個好的緣、福的緣不要斷了,我還要來生來世,還要再將與大家的緣帶去。下一世呢?同樣,先去的來接我;我接著去,再來接大家,這種的緣,生生世世,法脈不斷相傳。我們有這個法,就是有這個脈絡,我們生生世世要不斷傳,所以三世。
(2)「心若起退轉,起惑,就會再造業,無法在菩提道上」:但是三世,我們若不小心,就是起惑,在我們這一生若起惑了,我們來生的緣就會斷了,因為這一生已經自己內心起煩惱了,精進已經退了。不精進,退轉了,已經散落,已經懶散掉了,說不定一個心念轉往別處,那就是無法在菩提道上,無法走同一條路。所以,起惑就會再造業。
(3)「受生等一切因果」:這就是我們這一生若沒有顧好,儘管前生有這個因緣會合來到今生;今生,若沒有好好把握,又再造業,這樣受生、死等等,一切的因緣果報。
(4)「週而復始,至於無窮」:我們開始生,這段人間、人生,從孩子一直到老人,初生的時候,一直到自然法則,因緣將盡,這一生快要結束了,這也得內心要知道我還有來生世,所以我要很謹慎,哪怕到人生的最後,還要再更謹慎。於對的路走得透徹,接著來生的路,不會迷路了,不會迷途。
(5)「了解生命輪迴,因緣果報,認真行善」:我們生生世世,死了再生,生了再死,死死生生,來來去去,所以叫做「周而復始」。這一生結束了,來生再開始,這是無窮盡。生命就是這樣,所以這是四諦、十二緣,就是辟支佛、菩薩所修的法,他們的善就是這樣來。
6. 【菩薩香,諸佛身香】:六度萬行,功德妙香,究竟解脫菩提果香。
(1)「菩六度萬行,功德妙香」:就是要行六度。剛才是小乘,我要將我自己的身心要修得好,要了解生命的來源,業力的牽引怎麼來,那就是在小乘法,清楚道理了。現在菩薩、諸佛,也已經覺悟了,覺有情人,大覺有情,那就是菩薩與佛,他們的過程就是「六度萬行」。「功德妙香」,這行六度累積起來的功德,那是妙香。很妙的香,所以「究竟解脫菩提果香」,這個香是很透徹。
7. 【亦皆遙聞,知其所在】:雖處人間,遙聞道香,不分遠近皆悉得聞。
(1)「修行,聽法,分別善、惡法,累積善」:雖然處在人間,因為在修行,用我們的鼻,因為我們聽法,我們善解了,我們能夠分別善、惡法。我們知道了,這一切的德香就是要累積了很多的善,它就是善法。
(2)「善解,轉臭為香,蠢動含靈皆有佛性」:那地獄、餓鬼、畜生,所有的惡道那就是臭的。但是臭能夠把它轉為香,所以這個地方都是說香的,那就是善解。在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何況餓鬼、畜生、地獄?地獄也是人造惡墮地獄,所以本性還在,只是造惡業墮地獄,造惡業墮畜生、墮餓鬼道。三惡道,那就是惡,向下墮;若善,香氣,這個香味是向上升。
(3)「道理,若了解後,要開始身體力行,累積善法」:雖然我們在人間,還是凡夫,卻是我們若懂了道理,什麼叫做菩薩法?我們開始要身體力行向前走。我們因為有聞到這樣的香味,因為我們知道累積善法,就是能夠成就四聖,就從聲聞、緣覺、菩薩到成佛的境界,因為我們知道了。所以要好好用心。
8. 『今雖處人間,就因緣判聖凡果報,諸天積善受樂之香,及修四聖法香故曰遙聞。』
(1)「今雖處人間,就因緣判聖凡果報」:就這個因緣,我們能夠非常了解,能夠判斷這是聖人的道路,這是凡間,凡人、人間的道路。向聖人的道路走,結果是什麼?向凡夫的道路走,那又是什麼樣的結果?我們就知道。
(2)「莫忘初心。發心容易恆心難,叫做凡夫,反反覆覆」:因為凡夫起落,發心容易恆心難,這叫做凡夫;發心一時,無法堅持到底,這就是凡夫。而聖人,戒、定、慧香,永遠都在。常說「莫忘初心」,不要忘記你初發心那一念。初發心的那念心,若能夠堅持,我們就不會有起落,我們會很精進往這條路走。
(3)「六度萬行」:從聲聞,從聲音聽進來,修我們的身心、覺悟,進入聖賢地,那就是菩薩行,六度萬行,入人群度眾生,一直要完成到了度眾生的緣結合了,不放棄眾生。佛陀不是這麼說嗎?隨眾生來娑婆,就是這樣來來回回,回入娑婆度眾生,這就是佛、菩薩的因、緣。
(4)「就因緣判聖凡果報」:而凡夫的因緣果報,就是進進退退,落得地獄、餓鬼、畜生,若能夠向前走、向善走,同樣是成佛,行菩薩道、成佛道。同樣的道理,所以「就因緣判聖凡果報」。
(5)「諸天積善受樂之香」:我們就能夠分別出了,這就是「積善因,得善果報」。聞到這個香,就是我們懂這個道理,修善法的道理,我們懂了。
(6)「及修四聖法香,故曰遙聞」:我們既知道這是修天人享受的善法,更要了解,就是要修四諦、十二緣法,向著聖人的階段,菩薩、佛的方向走,這我們已經有一個方向了,所以叫做遙聞,我們已經聽到。
(7)「能夠分明聖人與凡間」:雖然我們與菩薩、與佛的境界還很遠,但是這些道理我們已經知道了,所以雖處人間,還是一樣能夠遙聞,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就能夠分明聖人與凡間的人,這兩條路我們要如何去體會,就是聖人與凡間。
9. 「時時用心在戒、定、慧」:大家要時時用心在戒、定、慧。遍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四聖、六凡,這叫做十法界。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 10.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感恩殷殷不斷叮嚀,要用心守好「戒定慧」,培養「道風德香」, 德香,從哪裡來?修行積善,積善之德香,不斷往外透出,朝向完成『四聖之香』,自然就遍十法界。修行,學佛的心,以佛心為己心,時時精進,六度萬行,莫忘初心。精進很重要,就如〈化城喻品〉,寶處近了,不要停歇,再向前走。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