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2019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10.24)
[2019年10月24日上午5:20] 農曆九月二十六日,
(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
1.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經文:【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
2. 上人手札:「常不輕比丘恆持誠敬禮拜未來佛,持菩薩行;遇迷人,云:我不敢輕慢,汝等皆當得作佛。」
(1)「正常,不正常」:常不輕菩薩,總是入人群中,很恭敬尊重任何一個人,他都是恭敬禮拜,這就是他修行。凡夫看來好像「人」不正常;是啊,人,真的不正常,不是常不輕菩薩不正常,是別人不正常。
(2)「禮者,理也」:這種人的道理,就是禮,「禮者,理也」。常不輕菩薩看人就是合掌、作禮、祝福,這應該是人人本來具有,什麼人都應該有。人,就是不斷受無明污染,造成了人類貢高自傲,個人的形態就一直自己自我變了。常不輕菩薩回歸本性,所以他認為該行的道理,他就是往前前進,他不受無明、不受境界所影響。
(3)「常不輕比丘恆持,敬禮拜未來佛」:常不輕菩薩比丘,長久以來因為修行,見道、入道,所以他恆久持,持這個禮敬的行,用最虔誠,誠敬,「誠敬禮拜未來佛」。因為他的心已經回歸本性,也就是佛性。
(4)「以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雖然他眼前這些人,就是已經雖然出家,卻是貪著世俗,行沒有修,外表就是比丘、比丘尼,名稱優婆塞、優婆夷。其實一點點佛法道理都不清楚,只是在世俗之中,世俗的習慣,世俗人來供養學佛有道,但是道在哪裡,世俗人也分不清,「那就是出家,就是尊重三寶」,所以一直做護法供養。
(5)「貪著的世俗供養,常不輕菩薩想辦法感化」:受供的人不知道供養是要讓我們老實修行,要讓我們心無雜物,可以專心修行。但是遇迷的修行的人是違背了,不知道了,背道而行,穿著僧服,卻是貪著的世俗事。常不輕菩薩就是要如何來感化?「無法度」!唯有把握因緣,「他們走不出來,我走進去」,見人就去向他們恭敬禮拜,引起他們的注目。
(6)「誠敬禮拜,植入人人心中一顆種子」:讓大家來了解這個人「常不輕」,常常、時時出現在面前,時時就用同樣的方式來讓他們注意,這也就是要讓大家心中一顆種子,有這樣一個出家人對人虔誠膜拜,口頭不斷就是讚歎。內心是在想什麼?身體哪能夠只是見人就是這樣在拜,腦中到底在想什麼?嘴巴同樣一直在讚歎,這已經引起了很多那些出家人,從看到,再不斷,這位常常來膜拜他、讚歎,生起了厭煩,罵他、打他等等。一直覺得如常一日這樣在親近,所以大家也注意到了。
(7)「云:我不敢輕慢,汝等皆當得作佛」:常常就聽到,「不敢輕視你們,你們可以成佛。」聽久了,從厭而平常,經歷好幾年了,所以變成了,「你祝福,你就祝福,我就不必你這樣為我授記」,那就變成了一種平常化。一直更再不放棄,一直一直還是用同樣一個形態,同樣,所以,「誠敬禮拜未來佛」。
(8)「持菩薩行」:這菩薩行,常不輕菩薩很堅持。就是這樣一個行,堅持修行,見人就是禮拜、就是讚歎。他的內心沒有雜務,就是這樣而已,很單純,內心真實不輕視,不敢輕慢,時時對任何人就是尊敬,內心沒有埋怨。
(9)「對人、對境,不動心」:不論人的形色讓他看,不論人的態度對待他,不論聲音或者是捶打,他就這樣忍受;也不是忍受,就是這樣平常沒有感覺:對我這樣,我就要忍。還有一個「忍」字就表示不滿,所以我要忍。他已經很平常了,就是這樣,這就是相對的環境就是這樣。這樣,常不輕菩薩總是永遠就是這句話,「不敢輕視你們,汝等將來當作佛。」這就是常不輕菩薩時常修行過程。
3. ★複習經文:【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
(1)「具聞佛說《法華經》萬偈,好像生命重生,六根清淨」:常不輕菩薩將要臨命終時,已經長久的時間行這樣的行、做這樣的事情,到處到處讚歎、到處禮拜,這樣的行,經過多年,時間久了。已經到了常不輕菩薩年紀大了,差不多要生命臨終了。這個時候,忽然間聽到虛空中,有這個聲音,那就是威音王佛,先所說法二十千萬億偈,那麼的多。在這個當中忽然間又再延續,自己壽命再延續,因為所聽的很多很多,好像生命重生一樣,這清淨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清淨,這全都好像換一個生命。
4. 釋義經文:【得是六根清淨已】:清淨六根已,更增壽量,持行六根清淨,得法清淨無染著現報。
(1)「聞法入心,增加六根清淨」:聽到威音王佛在空中的二十千萬億多偈,很長,法一時都再入心來。忽然間,自己的內心修行,忽然間再增加六根清淨。
(2)「教化眾生,長時間修忍辱行」:在這樣的人間在教化眾生,一直被眾生輕視,唯有自己修行,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當做佛。但是周圍環境總是還是那麼愚劣,所以他經歷了這麼久的時間,也該入滅了,這是常不輕菩薩那段的時間。
(3)「得六根清淨」:將要入滅之時,聽到威音王佛這個聲音,常不輕菩薩忽然間得六根清淨。這時候,已經眼見耳聞,一切種種諸根對境界的感覺,完全又再更新,再深的清淨,這種發光發亮的乾淨。
(4)「清淨六根已,更增壽命」:等於六根重新來,不論人在罵、不論人在批評、不論人的形態惡行惡相,現在對他來說完全是透透徹徹,真實不在意了,而且是真真正正的幫助修行那個感覺,所以更精進。清淨六根已,再次清淨,更增壽命,壽命再增加了。
(5)「持得六根清淨,得法清淨無染著現報」:馬上立刻這樣完全清淨,壽命增長,這就是即刻報在那個時候,這很不簡單。
5. 【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重增如上世壽之數,復廣為人說是妙經。
(1)「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現在開始不光是禮拜,現在六根完全清淨,更增他的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的年齡,那個歲數,很多、很大,很長的壽命。就這樣開始用這麼長的時間廣為人說《法華經》。
(2)「重增如上世壽之數」:二百萬億那由他無法計算的壽命、世壽,「復廣為人說是妙法蓮華經」,這很簡單的經文,看清楚。
6. 『壽命為果報之主體,因行殊勝故,果報殊勝故,果報主體之壽命亦與為殊勝。』
(1)「壽命為果報之主體,因行殊勝故」:這壽命就是果報,要長、要短,我們所以什麼樣的因、什麼樣的果,壽命長短,就是在我們的因緣中。
(2)「果報殊勝故,果報主體之壽命亦與為殊勝」:我們若是有結緣、尊重生命,生命不只是對人的生命尊重,對一切眾生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尊重,這種護生、放生、尊重生命。我們若能夠身體力行,像這樣,所得的是長壽的果報。
(3)「心、佛、眾生都平等,愛惜眾生命」:常不輕菩薩做到了,他尊重生命,這壽命從無數劫前,無始以來,修行就是一直「心、佛、眾生都平等」,愛惜眾生命,這是自不知道多少劫前就是這樣,所以他的壽命來到這裡,再修行,還是恭敬、尊重眾生。
(4)「感恩尊重生命愛」:不論他們如何凶惡,他還是用寬闊的心、尊重的心,這是真的名副其實「感恩尊重生命愛」,他做到了,也是與人無爭,這做到了,他希望大家能夠共造福緣,這他都已經有做到。
(5)「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現在已經聽到威音王佛,很遠的地方,天空中傳來的聲音,再為他說法。這麼多的經、偈文,讓他忽然間,這六根再增加的清淨,所以壽命再延長了,這就是「壽命為果報之主體,因行殊勝故」。因為這個因的行為,身體力行,很長久、無數劫,無法算數的時間,他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路,這種感恩、尊重、生命,這個愛。
(6)「殊勝的因緣」:他一路走過來得到「因行殊勝」,所以果報也殊勝。這個果報很特殊,與我們前面所說的經文都比較不同,真的是很特殊。
(7)「果報主體之壽命,亦與為殊勝」:因緣果報,因緣果報是有生命來,我們能夠知道乘這個因,我們受這個緣,才來受這個果,還要再受這樣的報,到底我們過去是什麼因,不知道;不一樣的因,只有一個共同就是有當人的福。
(8)「人身難得,今已得,眾生隨業而生」:我們大家總是也有一點福才來當人,人身難得,得到人身也是福中之一。富有、貧窮,那都其次,也是各人的因緣果報;報為人身來人間,這也就是在業中,千萬種的業力的當中,我們有一分當人這個福報;有當人的福報因緣我們才有辦法生在人間。
(9)「凡夫不棄口業,吞食眾生命,受業報而無法享受長壽」:「果報主體之壽命」就是當人生命長或短就要看我們當初過去到底造什麼樣的因。你有福,但是你不惜命,不惜眾生的生命,很享福,什麼好事情都願意做,只是喜歡吞食眾生命;將所有的生命不當作牠們也是生命,知道痛、怕死,那些生命都一樣。但是當人以為除了人以外,「其他的生命都是要供應我享受的」,這種不棄口業,吞食眾生命,這種他就是來人間雖然很有福報,但是他短命,無法享受長壽。
(10)「善惡有報,要重視因緣果報」:長壽的這個命,生命還能夠在也是要有修行的福。你造什麼因,得什麼果,你有愛惜生命,自然你在人間你就能夠壽命長。壽命長,沒有錢、貧窮要怎麼辦?這也是過去的因果啊。雖然你很疼惜這些動物,但是你卻是人群在受苦難,你不捨得捨,很慳貪;你唯獨就是只要疼惜動物的生命,素食,不要造福,不施捨,不肯施捨。所以這樣,將來的果報就是生命很長,卻是很貧困。
(11)「佛的教化,深植入心,生生世世在腦海中的記憶」:很多世間的生態都是在我們過去生,長久劫,累生世。現在的常不輕他也是累生劫,不斷不斷隨著威音王佛;從威音王佛修行、成佛,一直到現在威音王佛像法將末,這末法,已經轉入末法了,威音王佛還是深深在常不輕菩薩的腦海中。所以心有什麼事情,他就會忽然聽到遙遠遙遠的地方有這樣的聲音,應該這也就是記憶──在很久很久以前,威音王佛他是如何的教化。
(12)「慈悲利他」:這就是在長久來主體的生命,一向來,不斷不斷修行,累生累世不斷抱持著這個慈悲利他,這種的記憶習慣,生生世世在人間。現在的科學探討生命,神經系統也已經慢慢證實了,人人的腦部裡面有一個區域,是真的叫做「慈悲利他」(指:腦細胞中有一區域稱為「利他主義的神經區」)。有的人都沒有去將它啟用到,有的人一轉,一轉念就啟用到「慈悲利他」這個細胞;活躍起來,自然我們心的方向,行動的方向就會向「慈悲利他」去了。
(13)「莫忘那一年、那一念、那一人」:相信常不輕菩薩也是這樣,他已經這種的利他的細胞滿腦子應該都是,所以累生世都在累積這個常識成為他的智慧。所以沒有污染,不是應用常識,是應用智慧,所以完全是利他。這心念開始一動,過去的,「莫忘那一年、那一念、那一人」,好像不知道多久多久以前無量劫那個時候,那尊佛教育的是什麼。我想這也是應該用這樣來解釋,我們在經典就能夠很清楚。
(14)「佛法是這麼人間化,在我們生命中」:經文簡單,但是意義無法了解,我們若是用現在去分析,原來佛法是這麼人間化,是在我們生活中。所以,「果報殊勝故」,果報的主體是壽命,「亦與為殊勝」,因為這壽命很殊勝,這個殊勝談過去說未來,真的是很殊勝。
7. 【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即是威音王佛經久遠劫,正法已逝,像法之末,四眾不如法修,多染五濁氣重。
(1)「正法已逝,像法之末,四眾不如法修」:這些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就是威音王佛經歷久遠劫。正法已經歷過了很久之後,像法也將要轉為末法。在這末法中,四眾就是修行不如法修行。
(2)「多染五濁氣重」:穿著出家的僧服,所行卻是「多染五濁氣重」。一直就是在染穢,就是在「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之中,一直這樣在貪戀在「貪、瞋、癡、慢」中在轉。在這末法,真的是所造作的都是在濁氣之中。
8. 【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善根轉少,多增上慢人,輕視經教,傲慢人法,為作常不輕名者,「不生輕慢者是為難」。
(1)「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這些人「輕賤是人」,輕賤,常不輕,「為作不輕名者」,這是用一種很不尊重的心態,叫他名字「不輕」,常不輕。這常不輕菩薩這個名字,是這些人叫出來的。常常說「我不敢輕視你」,這「常常作我不敢輕視你」,從這句大家「就那一個呀」,不敢輕視,「常作不敢輕視」,這個人變為「常不輕」菩薩。就是這些輕視常不輕菩薩這些人。
(2)「善根轉少」:他們的善根就是一直轉少,有善根才可以來做人,做人可以遇到佛法,這也是福。遇佛法,又是被上了僧服,這更有福。不過他們僧服被上身來,就開始轉轉為了貪,貪受眾生的供養、貪受生活的安逸,善根就一直一直轉少了。
(3)「多增上慢人,輕視經教」:愈增加他們的慢心。生活富裕了,受人供養、恭敬,變成了更加我慢。這種輕視經教,這種輕法慢教,法在他們的心中也已經沒有用了。生活很好過,哪還要修什麼法呢?所以輕視經教,就是輕法慢教,對教他很傲慢,對經很輕視。
(4)「傲慢人法,為作常不輕名者」:這些增上慢的人是「傲慢人法」。這傲慢人對人好像,「我都知道了。我會說,但是我就是要接受敬重、供養。」所以「為作常不輕名者」,這些人就是輕慢這位常不輕,所以叫他名是「常不輕」。
(5)「不生輕慢者是為難」,這些人對這位不斷祝福他、不斷禮拜他,這些人你叫他「不要先去輕慢」,很難。尤其是修行者對對方這麼的恭敬,還被人罵,還被人輕視,這位修行的人不起輕慢也是難。傲慢的人對這個人輕慢,更加輕慢。
(6)「常不輕菩薩,守住一念心,不生輕慢」:但是被輕慢的人,那麼長久受人輕慢,自己的心不會停下來反過來輕慢這些人。因為那些人是真的沒有修行,可是常不輕他絕對沒有輕慢,只是憐憫他們,還是不斷守在他一念心,不生輕慢,就是這樣很困難。對一般人來說很困難,卻是對常不輕來說不難,不困難。這就是他的正常,經常就是這樣。
(7)「除傲慢心,轉識成智」:我們要能知道,修一個「除慢心」是很不容易,我們做人沒有什麼好傲慢。這我慢是那一種人有呢?自認為有才華,自認為我的地位比你高,自認為我的學識多、我的錢多、我的名大,這樣他會起了輕慢心。這就會擾亂我們的心。
9. 「三輪體空,慈悲利他,甘願做,歡喜受,輕安自在」:我們若能心平氣和,我們時時都用著這種,「世間很淡」,很淡,看淡一切。我們啟發慈悲利他是本分事,該做的很甘願,甘願去做;做了,完成了,沒有什麼,只是內心增加的就是歡喜、輕安、自在。這種付出無所求,眾生得救,達到目的了,安心、輕鬆,這樣叫做輕安自在。
10. 「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也就是觀自在菩薩,也是菩薩行之一。眾生受苦難,聞聲救苦去,他救了之後,眾生安然、平安,觀世音看大家平安,我的心自在。安心、自在,這叫做輕安自在。常不輕也是一樣,他永遠不輕視,什麼樣的人、何種種類,他永遠不輕視。多劫,長久來就是這樣聽威音王佛的法,累累生世就是這樣聽,就是這樣修,無數劫一直到現在。
11. 「記得『威音王佛的教法』,一直放在記憶、腦中」:威音王佛滅度了,正法、像法,轉入末法,常不輕菩薩還是為威音王佛的教法一直放在記憶、腦中。所以常不輕菩薩那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很貼切。
12. 「思惟修,靜慮法,不可輕視一切」:我們要好好用心,這尊菩薩看來這麼的簡單,只是見人禮拜、見人讚歎,就是這樣,到底又有什麼呢?很多,讓我們細思,很細膩去思考,都是就是思考量不盡。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不可輕視任何一尊菩薩,或者是輕視任何一項法,所以不可輕視一切,時時要多用心。
************* 13.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好感動聽聞 上人為我們釋義有關這段「重增如上世壽之數」:二百萬億那由他無法計算的壽命、世壽,「復廣為人說是妙法蓮華經」。感受,「威音王佛」為將臨終的常不輕菩薩說萬偈《法華經》,而讓常不輕菩薩得六根清淨,得長壽,原來指的是若修行有用心將佛的教化深植在自己入心、入行,是生生世世在腦海中的記憶,讓記憶習慣,生生世世在人間。
所謂的長世壽是指「無形的慧命」,不是侷限想成有形的人壽生命,是「世壽」慧命,是發願生生世世會再度來度化眾生,腦海中都是在「慈悲利他」,多麼令人感動與震撼!
就會想到,常常會聽到慈濟人在臨終時,心念總是想到上人所教導的佛法,持續發願會再回來做慈濟一樣,身心奉獻。佛法一直都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得好好用心修行。思惟修,靜慮法,不可輕視一切。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