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2019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10.26)


[2019年10月26日上午5:20] 農曆九月二十八日,
(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

1.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經文:【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

2. 上人手札(一):「是身寂靜,捨俗棄欲、息眾緣務,閑居靜處,遠離纏情,身之惡行一切不作,云身寂靜。」

(1)「修得身、心寂靜」:要用心啊。我們修行很重要,就是要修得我們身、心寂靜。雖然外面俗務很多,但是境來認真處理,不要留著污染痕跡在心。

(2)「前腳走,後腳放,對境不生心」:就像我們在走路,走前腳了,就放後腳,再跨前步向前走,這才是真正的真精進。我們的心永遠「對境不生心」,常不輕菩薩就是用這樣,雖然身投入人群,見人群即稱讚:「汝當作佛,我不敢輕視於汝。」用這樣的方式在人群中。

(3)「捨俗棄欲」:這樣的修行法就是我們要學,他已經捨棄了俗的欲念,「捨俗棄欲」。要能夠心寂靜,身、心寂靜,就是要「捨俗棄欲」。將世俗這些俗情完全放下了,所有人間一切的欲念,也要放下了。

(4)「捨掉世俗一切煩惱欲念」:我們已經看盡了人間,體會了諸事皆空,諸有皆無。這就是人生,無須執著,無須追求,所以捨、捨,捨掉世俗一切煩惱欲念,捨棄了俗情牽掛,這一切的俗情、愛欲完全棄捨了。

(5)「息眾緣務,不執著在小家,要為天下大家」:很多很多攀緣的事情,世俗緣,這些拉拉雜雜的俗務我們也已經隔離了。只要是世俗,家親、血統親戚,這與我們都沒有關係了。現在我們的身,是為大眾、為天下,不是執著在小家,是要為天下大家。

(6)「閑居靜處」:世俗的煩惱是牽掛,牽腸掛肚,那種放不下、推不掉那種煩惱無明。修行,我們閒居,進入很熱鬧的地方,這麼多的熱鬧,庸庸碌碌的俗情,與我們一點點都沒有關係。生活這些境界與我內心的世界完全是無關了。所以「閑居靜處」。我們的心永遠都閒閒的,勞勞碌碌的俗務我們沒有了,所以「閑居靜處」。不是向你說,你人避開都去找靜靜的地方,不是。

(7)「見境不染心」: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永永遠遠就像「常不輕菩薩」,見境不染心。世間如何庸庸碌碌,很糾結不清,他就是對境不染心。人罵,人追、打,他還是遊戲人間菩薩,避開了,還是虔誠讚歎:「不敢輕視你!你將來當作佛。」

(8)「人群如親,逆來順受,心不複雜,赤子心也就是佛心」:這是多麼莊嚴的事情,卻是常不輕菩薩,面對人群,就像在遊戲一樣,「我要接近你,你拒絕我;我讚歎你,你反罵我」。這種他的心都不會受這樣的逆境所影響,還是快樂一樣自在。人群如親,逆來順受,好像在遊戲。他的心沒有複雜,很簡單,赤子心也就是佛心,就是本性無染著。

(9)「遠離纏情,有志一同,行菩薩道」:這個纏的情,我們都遠離掉了。儘管我們人與人之間互相相處,都是沒有利害得失,都是僅僅「有志一同」,如何互相牽引走入菩薩道。菩薩這條道長長久久,已經鋪平開通,大家走在菩薩道上,沒有什麼樣的牽啊,纏住;我們行儀整齊,前後次序,這走得很順暢,沒有什麼牽絆的、纏綿的情在。那就是法親清淨的覺有情,沒有這些塵勞、纏綿的情。

(10)「身之惡行一切不作」:說身,我們遠離惡行,因為我們不造惡、不結惡黨,我們找機會如何來度化。所以這個身體的惡行一切都沒有去做,身行清淨,一切惡不造、不行。

(11)「云身寂靜」:我們的身體,不增不減。我行,是我清淨守住這念心,沒有偏差,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我們雖然在人群中只有一個目的,這個目的就是要讓我們入群度眾生,不是隨眾生中在起心動念、造業,沒有。入人群的目標,就是度化。

3. 上人手札(二):「心已寂靜,於貪瞋癡等悉皆遠離,修習諸禪定而不散亂,意業諸惡行一切不作,故云心寂靜。」

(1)「心已寂靜,於貪瞋癡等悉皆遠離」:心一切遠離了貪瞋癡。我們入群去祝福他們,去向他們敬禮,又讓他們罵,我們的心還是很寂靜。而且「於貪瞋癡等」。就像我們在避開這群人,人要打我,人在生氣,這是無智的人,我趕緊避開一下,「悉皆遠離」。我們全都不去與他惹是生非,我們就避開就對了。

(2)「修習諸禪定而不散亂」:我們還是要顧好我們靜思惟的心,心還要在寂靜中,讓人趕、讓人罵,我們的心同樣還是保持很清淨。這種貪、瞋、癡等,我們完全避離,不會在這個地方去感染到,完全不會。如何進去、如何出來,都是平安自在,隔離了貪、瞋、癡、疑的無明。這些都遠離了。修習的就是清淨的心,善思惟的定力,不散亂,不會受人影響,不散亂了我們這念修行的心。

(3)「意業諸惡行一切不作,故云心寂靜」:意中既沒有惡行、沒有惡念,哪有惡行呢?沒有了,凡夫一切的意業的惡行,我們修行者一切不作,所以「故云心寂靜」。

(4)「菩薩的行動,故意入群去度化,不受影響的修行真功夫」:希望我們大家修行,要往這個方向。這就是常不輕菩薩,他時常在人群中所用的方法,「我要入群,但是我隔離群中的「貪、瞋、癡」,保護我自己的道心,但是我不要離開眾生。」所以,處處,重重覆覆,還是遠見有人,就趕緊去向他、去向他禮拜,是故意入群,這就是菩薩的行動。常不輕菩薩修行,已經能夠入這樣很複雜的群眾中,用這樣的方法去度化,而不受人群所影響,這是真功夫啊!

4. 複習經文:【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

(1)「威音王佛的法音,永久在常不輕菩薩的生命中」:因為常不輕菩薩,已經這樣在穿梭人間,進去在人間裡,就是用這樣的方法、這樣的功夫,一直長時間經歷多年,年紀也有了。可能覺得壽命該到了,所以準備就是壽命到了,就聽到了,遙遠的地方有傳聲來,那就是威音王佛。多生劫,長久的時間所追隨這尊佛。時間很長,生生世世,一直到正法過去,像法也將過了,將入末法這個時候。威音王佛那個法音,永永久久總是在常不輕的生命中。所以與這個因緣將近的時候,他聽到遠遠的地方有威音王佛這個聲音。「是菩薩」,指「常不輕菩薩」再有二千萬億劫,又很長。所以為這位菩薩授這麼長的記,壽命還很長。在人間要化度的眾生還是很多。

5. ★釋譯經文:【是菩薩復化千萬億眾,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聞空中威音王佛,遙遠的聲音傳來,說二十千萬億偈,偈文」:常不輕菩薩他聽到空中威音王佛從遙遠的聲音傳來,還有很長的時間,二十億萬劫,時間很長。他就回復開始,那些人開始起了恭敬心;常不輕菩薩就開始要正式說法,所以還能夠引導很多人成就將來成佛的因。

6. 『常不輕菩薩,求法又復入群化眾,多令立向正道法,安住無上正等菩提覺道,自他勝果遂生、惡人受化。』

(1)「常不輕菩薩,求法又復入群化眾」:這個地方說,常不輕菩薩求法,本來覺得差不多因緣,現在「又復入群眾」。本來是要告一段落了,現在因為聽到威音王佛的聲,再來叮嚀,他又復入群化眾。

(2)「多令立向正道法,安住無上正等菩提覺道」:讓人人能夠立正道法,方向沒有偏差,在正道法。將這些人導向正方向,讓他們能夠「安住無上正等菩提覺道」中,引入他們在正法中。這就是常不輕菩薩引導眾生。

(3)「自他勝果遂生、惡人受化」:利己利他,自己也得到利益,這樣的修行,也得到威音王佛永恆的庇護。還是再叮嚀要繼續入群,所以他已經這樣進來了,引度眾生了。

7. 『常不輕菩薩累劫恆持《妙法華經》「眾生皆當成佛」,一句誠真稱讚未來當得成佛,理深義大,既已盡其形壽。』

(1)「常不輕菩薩累劫恆持《妙法華經》」:他在累生劫中就是這樣受持《妙法華經》,這就是常不輕菩薩永恆的功課。不論是從開頭,經歷了幾千億劫了,他還是一條線,《妙法蓮華經》。

(2)「眾生皆當成佛」:菩薩教導眾生入菩薩法,就是說《法華經》,《法華經》能夠人人成佛。因為《法華經》從最根本的法一路一路一直走,用真實法、用譬喻法、用真諦理、用世間法,一層一次來牽引我們。現在在〈常不輕菩薩品〉已經現出了他是如何牽引眾生,用什麼方法,法華的精神、理念這樣一直牽引過來。所以,「眾生皆當成佛」。這眾生走在《法華經》的道路上,就是行菩薩道。

(3)「開道鋪路,八正道,菩提大道直」:很久很久以前,師父不是沒有在講經,師父是將經已經鋪在路上了。是啊,鋪路了。現在已經開道了,將這條道,路成為道。路會比較小條,道會比較大條。開始的時候,先將路痕鋪出來,才後來開道。常常,現在若出門,「哇,這條路為何拓這麼寬。現在是八正道,是八條路,八線道。」是啊,八線道不就是八正道呢?開闊了,八正道了。過去是四線道,以前是兩線道,更早以前就是你過去,等你過我再過來,是一條路。這愈來路愈開愈大、愈闊。

(4)「行經,任何任何的路,條條往菩薩道」:《法華經》八線道,還要讓我們更清楚點,十二條線;我們有「四諦、六度、八正道、十二因緣」,這無不都是「三十七助道品」,說不定將來的路會開到「三十七條」也說不定。就是路,路就是通道,你要從凡夫的境界走向佛,那就是要經過菩薩道,任何任何的路,就是要經過菩薩道,才能夠到佛的境界,依止佛的境界。

(5)「《法華經》,入如來家,著如來衣,坐如來座」:舉止行動、起居動作,無不都是在如來家這個家庭。如何來教導,總是《法華經》。這就是如來的家庭,眾生還有很多能夠教,用種種譬喻,火宅的譬喻、窮子的譬喻,長者、醫子喻的譬喻等等,全都這樣用譬喻來為我們教法。現在是用真實。

(6)「慧命不斷,佛性永恆,來回度眾生」:我們已經凡夫的「分段生死」,這一段一段的生命已經修行過了;我們現在不是要行「分段生死」,我們現在是要永恆,來回度眾生。所以我們要了解,要用長時間度眾生。

(7)「無人不度,無法不說,見境不動心,真佛性,真功夫」:度不完,明天再度;後天、大後天,整年三百六十五日,無人不度,無法不說。用我們舉止動默,無不都是在法中。這是在法華的本門之中,我們已經坐上了如來座了,跨入了如來門,也著起了如來衣。我們要學習常不輕菩薩,常常入人群中,養好我們的心,永遠寂靜。世俗的紛擾不會來打亂我們的心,這就是真佛性,也就是真功夫。

(8)「眾生皆當成佛,一句誠真稱讚未來當得成佛」:眾生與我們一樣,當皆成佛。「一句誠真稱讚」,我們從內心這個誠正信實的心,看到人,從虔誠的祝福。祝福還要感恩,有這群的人,有這樣的環境來成就我,完成這個過程,不會擾亂我的心。我就是受這樣的環境練出來的,感恩這個環境來鍛練我,所以要感恩心。所以「一句誠真稱讚未來當得成佛」,這不是在遊戲,這是認真的祝福,也是認真看人人都本具佛性。因為相信佛說,人人皆有佛性,信願行,入人群去。

(9)「理深義大」:常說「不敢輕視你,因為你將來會成佛」,聽來好像瘋瘋癲癲的一句話,見人就這樣說,有沒有正常?讓人輕視了。不對,應該是「理深義大」。這種真誠的祝福,這個祝福,它的義理。

(10)「既已盡其形壽」:常不輕菩薩常言「汝當作佛」,你要能夠到作佛,你要具什麼樣的條件?不是你不能成佛,只要你具足這些條件,你就能夠成佛。這義理是多麼的深大。所以「既已盡其形壽」。我們就是人人盡這條生命的始終,用之不盡。這就是我們要很重視,常不輕菩薩,這個「本門」,要記得是本門,我們要好好認真。

8. 『至臨終時,復受持威音王佛說授是經諸偈,故以此增上法力,得六根清淨功德,增壽說法,降伏惡人,化令成道。』

(1)「至臨終時,復受持威音王佛說授是經諸偈」:他以為因緣到了,沒有想到又再受承擔,繼續要承擔下去,威音王佛要他把這個《法華經》的意義還要再接下去,入人群中發揮這段「無量偈」,無量的道理要再繼續人間。

(2)「復受持威音王佛說授是經諸偈 ,故以此增上法力」:因為這樣再加強、再加強,還是要加油,要再加油。雖然到一段落了,這樣一直感覺差不多了。接下來,好像「威音王佛」再次地付託,他還要再次承擔,「授是經諸偈」。這些經,佛陀講經很重要的要再重複,「以偈誦言」,要再偈頌,重複,重複過去講的經文。《法華經》每一段經文都有重複偈文,威音王佛也是:過去你已經學了,聽經、聽法很多,現在將經用偈文再為你重說。所以偈,「持威音王佛說授是經諸偈」,就是這些經的偈再重複。

(3)「故以此增上法力,得六根清淨功德,降伏惡人,化令成道」:再次好好利用身體,六根是清淨,處眾無所畏。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同樣,「以佛心看人,人人是佛」;佛耳,聽聲無不都是「說法聲」。這六根還是清淨,這個功德再來增益壽命,「增壽說法」。再讓自己更努力,還有生命,還是要再努力。所以「降伏惡人,化令成道」,這已經我們都了解了。

9. 「聽經、知道道理,還要身體力行」:法就是在這樣,要知道用深心信服的心來了解。不是只有說,「經我有聽了,道理我也知道了。」但是,聽經、知道道理,我們是不是有身體力行嗎?既知、已識了,是不是有力行嗎?大家要很用心。

10. 「身心寂靜,捨俗棄欲」:心要時常,身寂靜,身、心寂靜,「捨俗棄欲」。若沒有這樣,我們無法從經這條道的路入人群去,菩薩道就是要走入人間路。

11. 「『靜思法脈勤行道』,是道;『慈濟宗門人間路』,是路。走到『無上正等正覺』」:法脈是精神,是菩…我們的理念,這是法脈,法脈就是道。我們在人間為人群所需要,那就是宗旨,那就是開門道,將門道開了。所以面對很多種的眾生所需要,我們已經該做,做了。現在還是要再繼續,繼續要好好陪伴,讓大家更再知道使命,要直接一直走,走到「無上正等正覺」。

12. 「降伏無明煩惱心念,向清淨道走」:降伏大家那種無明煩惱心念,乾乾淨淨,將它們完全去除掉,向清淨道走。我們若能夠這樣,遠離了纏的情、身之惡行,我們就能夠一切惡不作,我們的心,身心就寂靜下來。希望大家能夠體解這個「本門」,常不輕菩薩修行的意義。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 13.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日日感動上人開示,一步一步帶我們深入經藏,事理會合的耐心不斷用許多譬喻來教導我們,深入淺出的讓我們明白經文道理。殷殷叮嚀我們要 「身心寂靜,捨俗棄欲」, 降伏無明煩惱心念,向清淨道走,原來都是在『靜思法脈勤行道』,是道;『慈濟宗門人間路』,是路。走到『無上正等正覺』。

每當講解時,很感動上人在舉例慈濟人所做的行經時,如何的「無人不度,無法不說,見境不動心」是「真佛性,真功夫」的體現,就能馬上快速了解深奧的經文部分。修行,要努力「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好好精進跟隨上人腳步。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