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2019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11.07)


[2019年11月7日上午5:20]農曆十月十一,
(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

1.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經文:【不輕命終,值無數佛,說是經故,得無量福,漸具功德,疾成佛道。彼時不輕,則我身是。時四部眾,著法之者,聞不輕言:汝當作佛。以是因緣,值無數佛。此會菩薩,五百之眾,并及四部,清信士女,今於我前,聽法者是。我於前世,勸是諸人,聽受斯經,第一之法。開示教人,令住涅槃,世世受持,如是經典】

2. 上人手札:「內修獨善,自行為己;修法外行,自利度他。萬法教海,一心入世,宏世勤學,願利人群。」

(1)「內修獨善,自行為己」:這就是修行。有人覺得人生苦短,獨善其身,求得自了,免得再來生受苦難。這就是自修行、自利己,獨善其身,若是修行,又有另外一種「修法外行,自利度他」。法,我們會很用心,好好了解佛法,天地宇宙間的道理有多少呢?要去探討。

(2)「探討生命源頭,天地宇宙間真理」:佛陀的精神與萬法之間、天地人間,所需要的這個關係建立,關係互動。這大自然與人生要會合起來,這就是如何將大自然,法與人,人生如何去探討、探討生命在人間。這就是佛陀對生命要求,是如何來又是如何去。生命的探源,探討生命的源頭,它專心放下一切,不是只是為了內修獨善,也不只是自行為己。他最重要的就是要「修法外行」,為的就是要探討天地宇宙間的真理,人間生命的來源,為大家解開迷津。

(3)「佛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很多人迷茫在人間,不知從來?從哪裡來?更不知往何去向?也不知道要往哪裡去?所以不知道,在這個之間,不知道如何來,不知道如何去?所以什麼都不知道,就是在這個中間,既生人間就迷途在人間。人間造業、人間牽絆著,互相纏著,再加上層疊的業力,實在是無窮盡。所以眾生這麼地鈍劣,法無法體會,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

(4)「修法外行,自利度他」:了解道理,他就開始走入群眾與大家有在一起的機會,和人間有接觸的因緣。就是利他、要度他。自利,是自己本身修身,修心養性,已經和這個世間、人間世俗事完全跳脫出去,再回歸覺悟回歸人間。來啟動人人知道道理,你是往哪裡來,受這樣的生活,要如何改善,改善你現在的身行態度。

(5)「人人都要好好修行,修行不是出家才叫做修行」:接觸了佛法,有四眾弟子,出家二眾、在家二眾;出家又有出家的四眾,在家也有在家的四眾。總而言之,在家、出家,總是同樣修行,但是不同樣的戒。同樣的發心立願,有不同的層次。所以這就是我們佛法,流傳人間。

(6)「僧,是為度天下眾生,身心入軌道行,要能成為人間導師」:現出家相要入軌道行,現出了出家人的威儀、行動。這樣入人群才能夠為人群導師,帶出了一條脫離迷津,向於正道。這就是人間,法要如何在來人間引度人,就是要探討。

(7)「萬法教海」:法,一深入了,裡面的法空廣如海。「三皈依」難道不是這樣說呢?皈依法,「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就是進去去了解很多法,所以智慧如海。

(8)「一心入世,宏世勤學」:充足智慧,就要入世要來領導眾生。「宏世勤學」。不只是要度眾生,還要在人群了解人間事。「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人間事事物物就是增長入世菩薩的智慧,所以菩薩還有層次可升。菩薩的盡頭,就是還有空間、還有盡頭。所以菩薩要不斷不斷宏世,弘法在世間,也得要在世間不斷的勤學。

(9)「願利人群」:同樣一個心,能夠利益人群,拔濟眾生的苦難。這就是菩薩。會期待人人對菩薩精神要很清楚。

(10)「自利利他,要入世,不斷探討佛法」:自利是自度,我們自度;既然自己都了解方向了,已自度了,我們要發心兼度他人。我們自度,要度他人能力不夠,要入世不斷探討佛法,法如海很開闊,還是要不斷再精進。

(11)「為行菩薩道,非入人群不可」:學無止盡,人人要抱著如常不輕菩薩的精神,入人群,堪受人群形形色色,種種的聲色、態度,他就要堪得起。為了行菩薩道,為了探討人間的眾生的生態。所以非入群不可也。

3. 複習經文:【不輕菩薩,往到其所,而語之言:我不輕汝,汝等行道,皆當作佛。諸人聞已,輕毀罵詈;不輕菩薩,能忍受之。其罪畢已,臨命終時,得聞此經,六根清淨。神通力故,增益壽命,復為諸人,廣說是經。諸著法眾,皆蒙菩薩,教化成就,令住佛道。】

(1)「我不輕汝,汝等行道,皆當作佛」:常不輕菩薩,不論人家如何對待他,他還是再接再厲,看到人還是謙卑讚歎,「我不敢輕視你們,你們大家一樣能夠行菩薩道,你們大家將來也應當會成佛。」

(2)「能忍受之,其罪畢已」:大家對他的輕視,不要接受他的祝福,還要再對他那種罵詈。「不輕菩薩」還可以忍耐。不輕菩薩還又一直忍耐,其實忍而無忍,是很自然不在意,到了他的業力這樣完畢了。

(3)「其罪畢已」:因為人家罵你,你再又還他。還他就是回他;你罵我,我就罵你,這樣業不會消。「你罵我,我感恩你。」這就已經消一層的業。受罵不在意,還要心存感恩,這每一段一段就是消我的業。滿滿的感恩,這樣業就自然自然段段消滅,所以叫做「其罪畢已」。

(4)「臨命終時,得聞此經,六根清淨」:過去的業力,累劫修行到了最後面,那零零碎碎的業報就在這個地方這樣消了。「臨命終時」,到了生命的最後了,「得聞此經,六根清淨」。威音王的說法,不輕菩薩接受之後,再為大眾說法。雖然被輕視,他還是得到法,他還是為大眾再說法,就是說《法華經》。

(5)「神通力故,增益壽命」:臨命終之時,威音王佛那個聲音給他,忽然間,六根振作起來了,開始增益壽命,使命,也知道要再接再厲,「復為諸人,廣說是經」。過去的修行,以為要結束了,威音王佛這聲音傳來,他再度振作,廣說是經。

(6)「諸著法眾,皆蒙菩薩,教化成就,令住佛道」:那些著法且罵人的這群人,已經受到「常不輕菩薩」的這種堪忍,到了臨終那個聲音傳來,改變了過去只是讚歎,在開始他端莊升座,就開始說《法華經》。大家也被震住了,讓這個常不輕菩薩這一轉,他們的心也整個被攝受了,這個中間開始,都用心聽法。這些大眾,罵辱這些人,已經「皆蒙菩薩,教化成就,令住佛道」,這樣大家已經精進用功,要聽法,一直向菩薩道走。

4. 釋義經文:【不輕命終,值無數佛】:此頌菩薩生報。知諸眾生心之所樂,即以業報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乃至虛空身。

(1)「此頌菩薩生報,知諸眾生心之所樂」:他現在今生這報身在這裡一轉,已經這些眾生都看到,歡喜了,過去一直讚歎人;莊嚴身一轉,大家尊重、歡喜了。

(2)「即以業報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乃至虛空身」:過去有業未完,現在轉過來,真正的面目這樣的端莊,要為眾生說法時。「亦作眾生身」,先入群後度眾。「乃至虛空身」,廣闊無邊際。他已經結集了很多的福緣、法緣了。

5. 【說是經故,得無量福,漸具功德,疾成佛道】:由說經故,感得多福;漸漸具足菩薩功德,疾得成就無上佛道。

(1)常不輕菩薩因為講《法華經》,所以得無量福,慢慢功德累積,很快就能夠成佛了,這就是「由說經故,感得多福;漸漸具足菩薩功德,疾得成就無上佛道」。這很簡單大家可以了解。

6. 【彼時不輕,則我身是】:彼時常不輕,而是今時我身──釋迦牟尼是也。《法華經句解》今釋迦是。

7. 【時四部眾,著法之者】:時四部眾,著法之者,今如跋陀羅等。

(1)「執著在法,傲慢」:那個時候的四部眾,執著在法,傲慢。看到常不輕菩薩,起妒罵人,這群這些的代表者,是誰?就是跋陀羅等這些人。

8. 【聞不輕言:汝當作佛】:彼本無心,『常不輕』精勤播下大乘種子,與之結緣,法施利他。

(1)「聞『不輕』言:汝當作佛」:這些人本來是無心,就是跟著人罵,人罵跟著人罵,就像一陣無明風,人罵跟著人家罵;這樣的無明,來罵辱常不輕菩薩要追、要打,也湊熱鬧,跟著人追、跟著人打,要打常不輕菩薩。

(2)「菩薩慈眼視眾生,為度眾生,遊戲人間」:常不輕菩薩,因為勤精進,沒有掛礙,他已經與這些人,布下來大乘種子,大家故意要追打,他就像和這群孩子在玩一樣,「遊戲人間」。為他們祝福,大家罵他、也要打,他就跑,他們就追,這就是「遊戲人間」,跑到後面氣喘;前面歡喜,哇,我跑你們追不到,就像這樣與眾生引來了大家的注意,也心無掛礙。

(3)「精勤播下大乘種子,與之結緣,法施利他」:彼本無心,這些追逐的人是好玩而已,也沒有恨意、也沒有怒意,就是僅僅人家喊跟著叫,與常不輕菩薩沒有一點點的瓜葛,卻是常不輕菩薩這樣牽引一下,就有「我跑,你追」這個因緣。所以「常不輕」就「精勤播下大乘種子,與之結緣,法施利他」。這樣與他們結緣,這叫做「法施」,這也是法施之一。菩薩度眾,六度萬行,利他、布施,布施、同事,這這樣相連貫,就是在那個地方互相成就。

9. 【以是因緣,值無數佛】:以是聞法因緣之故,得值遇無數萬億諸佛。

(1)「以是因緣,值無數佛」:因為這樣的因緣,遇到很多的佛,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來來去去,無量劫數,這樣長時間。「以是聞法因緣之故,得值遇無數萬億諸佛」。因為時間長,來來回回遇到很多、很多的佛,表示歷盡長劫這樣的修行。

10. 【此會菩薩,五百之眾,並及四部,清信士女】:即師子月、尼思佛等。

(1)「此會菩薩,五百之眾,並及四部,清信士女」:佛在說法,當中有五百人,有四部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優婆塞、優婆夷就是清信士女,有居士、有女人。這些菩薩群,五百之眾,「師子月,尼思佛等」,這些都在場。佛陀講《法華經》,他們現在都在場。

11. 【今於我前,聽法者是】:今釋迦即前聽法華經,傳法人。結合今古,以示眾人違順之相。

(1)「今於我前,聽法者是,今釋迦即前聽法華經,傳法人」:現在在場的這些都是過去這樣的因緣來。過去威音王佛,像法之時,聽「常不輕菩薩」講《法華經》的人,一直延續到現在,釋迦佛是在那個地方。

(2)「結合今古,結緣眾,佛佛道同,世世相傳」:現在傳法的人,不斷結會,結合,過去無量生劫,一直到現在,與過去一直到未來,這種結緣眾。「結合今古」。結會過去、現在,現在釋迦佛還是在度眾,佛佛道同,世世相傳。

(3)「以示眾人違順之相」:要教大家,「你這樣的行為是錯誤。」「你這樣的行為是對。」「『常不輕』啊,你的行為絕對對,開闊心胸,讓人家罵,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修行最細膩,最透徹的修行。而那群人,打人、追趕這群人就不對了,這是違背法。」就是被發心的人結一個緣,也是有接受度化的因緣。所以這順、逆,違逆之相。

12. 【我於前世,勸是諸人,聽受斯經,第一之法】:舉聞此經得益,由聞此經令住靜寂清澄菩薩之道。於諸經中,此經最上,故云第一。

(1)「我於前世,勸是諸人,聽受斯經,第一之法」:我在過去生世之時,就是一直勸很多人過了,要好好「聽受斯經」,要聽那部經。那部經是什麼經呢?《法華經》,是「第一之法」。

(2)「舉聞此經得益,由聞此經令住靜寂清澄菩薩之道」:這就是聞這本經得到利益,由聞這部經,讓他們心安住在寂靜清澄菩薩的境界。這部經我們若透徹了,心就會定下來,不論人間什麼境界我們都歷歷分明,不慌不亂。就是認清楚人間世代的實相,就是這部經的力量。「於諸經中,此經最上,故云第一」。佛陀來人間,為了開示悟入眾生佛的知見,開示眾生要悟入佛的知見。

13. 【開示教人,令住涅槃】:開說顯示,教化諸人,令得住於大般涅槃。

(1)「開示教人,令住涅槃,令得住於大般涅槃」:用很長、耐心的時間來開示演說,顯示了佛法的細膩、奧妙,來教化很多人,讓人人令得住於大涅槃。慢慢引導,從愚茫,愚癡迷茫,慢慢引入大智慧、大涅槃這個境界。大涅槃就是大寂靜,也就是寂靜清澄的意思。

14. 【世世受持,如是經典】:世世下,明妙法難遇。眾等億億萬劫得聞,諸佛億億萬劫方說也。

(1)「世世受持,如是經典。世世下,明妙法難遇」:世世下面下來的文,意思就是要明白妙法難遇。「世世受持」,要讓我們人知道真實法、奧妙的法,人人不是生世就能夠得到;要能夠得這部經,聽經了解,解經,那是在很多人群中,能夠得到、了解、傳說,能傳再說,這不是很容易。所以能夠「明妙法難遇」,要能夠得到妙法很難,難得遇到。

(1)「眾等億億萬劫得聞,諸佛億億萬劫方說也」:你就要聽很長、很久的《法華經》,很了解了,來生來世就能夠與佛同世,遇到佛。我們就要聽億億萬萬,才有辦法來生來世得到億億萬萬劫的佛所說法。所以菩薩,盡心學佛、入法,法可以很長與世間法配合。

(2)「理解經文,要懂得『會合世法』」:要用心,理解經文要懂得去會合世法,因為我們發心要入人群去,要知道人群中天下事。所以常常告訴大家,人間,天底下全球的訊息,你都要知道,不是說修行與世隔絕,與世隔絕是世間那種浮沉,那種流行什麼,你不必去跟著流行,只要我們脫塵離俗,我們最重要是知天下事。

15. 「菩薩入人群,了解苦源,努力救拔眾生苦」:天下的事情,非知不可,我們才知道眾生苦在哪裡。人間苦難疾很多,生老病死、天災人禍滿天下,什麼樣的禍端?什麼樣的災難?什麼樣的人?心有病,心,若一個家庭,一個,不論是兒子、女兒心理若不平衡,可能母親、阿嬤、阿公、父親,整個家族都跟這樣,一個孩子心不平衡,心理有病,身體有欠缺,這樣在那個地方身心拖磨,牽絆很辛苦,這就是有家庭的拖累,這叫做家業、家累。

16. 「修行,要有法度,若不近法海取經,就無『法』可度」:我們現在應該沒有家累,也沒有家業,我們有天下眾生業。天下眾生的苦難,我們一定要去清楚了解,才有辦法解開這個人生苦的根源,解開了苦的根源,我們才「有法度」,有法去度眾,所以要「有法度」。有時候常常說:「無法度」,無法度是一句很慨嘆的話,「盡我的力量,已經無救了,無法度了。」這真的人生,難道是做到這樣無法度呢?所以,還是法如海,不斷不斷入海取經。若不近法海,我們就無「法」可取,我們近法海,還要了脫人間種種的干擾。

17. 「人人具有佛性,開啟智慧,慈悲利他」:就像佛陀覺悟宇宙的真理,那就是法海大開,與宇宙合而為一,海也在宇宙中。要將我們的生命要再開闊,腦細胞核用不盡,不要怕傷了腦筋,好好利用腦筋。我們大家智慧開啟,就是在人群探討一切,啟動我們與生俱來的佛性。你佛性啟開多少?你的悟境,覺悟的境界就有多大,所以要請大家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