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心是禮拜這部《慈悲道場懺法》最重要的學習方向。最後一天開示,常法法師以「慈悲」作為主題。

  藉由拜懺升起慚愧懺悔心、與眾生解怨釋結,這只是修行過程的「自利」部分,更重要的是要能發起菩提心、大慈悲心來「利人」,這才能真正對社會有幫助。

  因此,法師與大家分享《菩提道次第廣論》發菩提心的七個步驟。又名七因果,因為若想要達到後面的果,就要從前面每一個步驟的因來用功。

  第一部分是「慈心」,包括(1)知母、(2)念恩、(3)報恩、(4)慈心。

  首先,成就慈心,要先知道母親為家庭奉獻的辛勞,明白母親的恩澤之後,才能觀一切眾生如母護我。我們可以觀察生活起居中所受用的一切得知,由於眾生的護持,我們的生活才能成就,就如同母親對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一樣,因此,反過來我們應該念眾生恩,進而以行動關懷、照顧眾生。

  法師舉聖嚴師父與沈家禎居士的故事來作說明,由於師父知恩、念恩,自然引生出他要以佛法利益眾生來擴大回報沈居士的恩。可見,知恩、念恩是報恩的動力來源,法師以自己過去做社工的經驗分享,也唯有如此,報恩之心才不容易枯竭。
  
  接著,為了報眾生恩,我們觀察到一切眾生無不有離苦得樂的需求,因此,「予樂」給予眾生所需,是「慈心」的展現,是我們應該做的。

  第二部分是「悲心」,包括(5)悲心、(6)救度心。

  「慈悲所緣,緣苦眾生」眾生免不了生老病死的輪迴之苦,法師分享過去的救災經驗,當看到眾生的受苦情狀,「眾生無邊誓願度」的「悲心」自然也就生起來了。

  但是一般人的悲心並不容易生起,如同懺文所說「唯知有我苦,不知有他苦,唯知我求安樂,不知他亦求安樂」因為自私心常常讓我們看錯重點,總是看到他人不如法、不順眼的地方。唯有時常反向看到眾生苦,同理眾生苦,「悲心」才能增長,進而能在內心生起一種救度眾生的責任感。

  第三部分是(7)菩提心。
  
  救度眾生時常需要契理契機,當發現自己智慧、善巧能力不足,會有想要成長的願心。願慈悲心增長、願智慧力開啟丶願善巧方便成就,而願成佛的菩提心也會自然生起。

  了解發菩提心的七個步驟之後,我們在拜懺時又應該如何來學習慈悲?法師提示我們可以從《梁皇寶懺》中,代六道眾生禮佛回向及囑累品的懺文中學到慈悲精神。讓我們能一點一點練習破除對境的執著,放下自我中心,並用慈悲行動護念眾生,而這也是法鼓山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體現。

  最後,法師期勉大家,把慈悲道場的精神繼續延續下去,將在有形道場修行的功德,擴大回向給無遠弗屆的眾生,讓一切眾生都因我們的修行而得到利益。

— 法鼓山農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