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看第三個,業果的問題。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前面的整個世界、眾生的產生都還是第八識,到了這一段「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就產生了第七意識的作用。這個「擾亂」怎麼說呢?就是,前面有依報的世界,還有正報的眾生,眾生開始看到了依報環境,他要去受用、去追求整個依報的環境,想要把它佔為己有,這個時候就產生一個「勞」。這個勞動的意思就是一種思慮,也就是我們說的一種恆審思量,也就是第七意識的產生,開始去思量,什麼是我的、什麼不是我的。這個地方的「勞」,主要是第七意識。
「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第六意識產生了。前面是偏重在法執,這個地方我執產生了。「勞久」,思慮久了以後,產生一個「塵」 。這個「塵」指的是第六意識的一種執取相。我們看到了很多的樹,樹上有很多的蘋果,就對這個相狀產生執取,有執取就產生很多的愛取的煩惱。
「勞久發塵」,這個塵是一種俱生的我執的煩惱,是微細的;「自相渾濁」是一個分別起的煩惱,是粗的。「自相渾濁」是什麼意思呢?「自相渾濁」這個「渾濁」是五陰身心。執取相有兩種:一種是任運生起的;第二個要假借名言,要去思考才會產生的。
「自相渾濁」是一種分別的煩惱,它不是俱生的,是我們對於五陰身心的種種的分別而捏造一個自我的相狀出來,就是分別的我執。「勞久發塵」這個「塵」指的是俱生的我執,是比較微細的。由這個第六意識產生以後,出現了愛取的執著,就產生種種的「塵勞煩惱」。這個塵勞就是煩惱。因為它是染污的,叫灰塵;它是躁動的,是勞。有煩惱當然就產生業力、產生果報、產生因果的循環。
我們這樣子講,你從什麼地方來?這個答案有兩個:一個是「迷真起妄」。剛開始是真如本性的一念的無明妄動、一念的迷情妄動,而創造了世界、創造了眾生。創造出來以後,這個相狀又怎麼產生相續呢?那就是「執妄為真」,在妄當中又產生第六識的愛取。第六識的愛取,第七意識的執著,使令產生很多的業力,使令這個眾生世界又能夠相續。所以相續是業力產生的。
剛開始生起的第一個相狀是一念妄動,所以,「迷真起妄」產生了我們生命的第一個相狀;第二個「執妄為真」,使令這個相狀輾轉地相續下去,又產生了業力。當然,這個地方的觀念是說,我們整個身心世界其實就是我們一念心所變現出來的。我們以一個小故事來做說明。這個故事講到「老和尚心中的妄想」。
清朝有一個居士叫王鼎實。這個居士從小就很聰明,悟性很高,看什麼書一看就懂,而且福報也很大,生活上的受用都非常好。他十六歲的時候去參加一個考試,住在他親戚家。考完試的時候,他覺得身體不舒服,就不吃飯,後來病情就越轉越嚴重。他就跟他親戚說:「你拿筆跟紙來,我要寫遺書,寫給我父親。」他就寫了,說,父親啊,我的生命即將要結束,您不要傷心,我跟您就是只有十六年的因緣。
他說,其實我前生是鏡山寺的一個老和尚。我身為一個老和尚,出家以後修學數十年,幾乎成就大道。我做老和尚的時候,拿著念珠在外面經行,看到兩件事情,產生心動:第一個,少年登科者。年輕人考上狀元,功名成就以後,敲鑼打鼓到寺廟來還願的時候,我「仁者心動」,產生羨慕的心。這個妄想沒有對治掉。第二個,我看到大富人家坐著美好的車子,很多眷屬來山上祈福的時候,那種大富人家,我也心動。這兩個心動的關係,我必須為我這兩個妄想的心動來酬償我的業力,所以我做你的兒子。他說,他死了以後,還要投胎一次。他這一生是做功名,是掌握權力;下一生要償還下一個妄想,要做一個大富人家。
我們常說,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不要講那麼遠,說從真如本性。這樣太遠。其實我們現在的身心世界是從你前生的妄想而來。你現在的妄想(當然我們很多妄想),其中一個勢力強大的,就是你的來生。《楞嚴經》一再地告訴我們:外在的世界是我們內心的世界創造出來。
所以,我從什麼地方來?我從我前生的其中一個妄想而來!所以淨土宗說,修行一定要對治煩惱。你看那個老和尚,戒定慧的善根很強,但是他兩個妄想沒有對治。還好,只有十六年。這個妄想打得不是很重。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一念的妄動,產生了世界,產生了眾生;眾生、世界相互的作用,產生了因果;然後產生了整個生命的循環。就是所謂的迷真起妄。這個是講到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