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


「更互為緣」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就是因為有阿賴耶識才有受用識,因為有受用識才有阿賴耶識。這兩個是相互為緣的,當一個斷的時候,另外一個也消失掉了。它們兩個是互相為因緣的。


這以下「引證」。


如《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說伽陀曰:諸法於識藏,識於法亦爾。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


這個「諸法」,在唯識學的「諸法」,一般來說在凡夫位很少講到清淨法,就是雜染品法。當然,這個雜染品法主要是講心——前六識。心為業主,所有的法都是由心所創造的,所以前六識對於這個「藏識」——阿賴耶識,是「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


或者說,這個阿賴耶識對於前六識,也是「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就是說,你現在的這個明瞭的心識是怎麼來的呢?是阿賴耶識創造的。你的內心當中有罪業、有煩惱、也有善根,有時候起善根,有時候也起煩惱。這些差別都是阿賴耶識創造的。


這個第六意識在活動的時候,你的作意、如理作意,你的第六意識的造作又再熏習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又產生變化。阿賴耶識創造了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造作又去改變阿賴耶識;這個時候阿賴耶識又創造另外一個新的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造作又改變了新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創造一個新的第六意識……這就是所謂的「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它們兩個互相扮演著因跟果的相互的作用,就是如是地輾轉。在《阿毘達磨大乘經》佛陀有這樣子說過的。


我們前面講到緣起法。當然我們講緣起法一般都是講到依他起,就是由業力跟臨命終的愛取所變現的果報。但唯識,特別是在本論當中,講到受用緣起,就是後天的因緣,這個是非常重要。


比如說,你看秦朝末年楚漢相爭,大家讀過歷史應該知道。這個楚國,楚就是項羽。項羽,要從先天的命格上來說,是遠遠超過劉邦。他出生貴族,就是將軍的世家,他本身又驍勇善戰,劉邦怎麼是他的對手?劉邦,從先天的命格來說,他是一個賣草鞋的老百姓。


那個時候,秦朝末年民不聊生,英雄好漢逐鹿中原,就各憑本事。所以說,從一個人的果報體、先天的命,你的先天的命格當然佔一半,但是你後天的努力、後天的運勢也佔了一半。劉邦這個人他有一個優點,非常謙卑,「謙受益」,他處處地去尊重賢人。你看他打仗,有個常勝將軍叫什麼?韓信。對!他打仗有韓信,在處理事務的時候有張良、蕭何。韓信、張良、蕭何都曾經在項羽的座下。項羽這個人就太剛愎自用,不能用人才,對自己太有信心了,結果他們都跑到劉邦的座下。最後一戰的時候,垓下一役,韓信就把項羽打敗了。


所以說,「諸法於識藏,識於法亦爾。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就是說,沒錯,我們今生的這個果報體,前生的業力不可以忽略,這是事實,我們應該說佔百分之五十。阿賴耶識緣起,阿賴耶識裡面的業力所釋放出來的果報體,我們說先天的命格,佔百分之五十。但是你今生的努力也佔了百分之五十。


一般來說,你越到晚年,這個第六意識的主導性就越重要。所以有人說,你上了四十歲以上,你要為你的相貌負責任。四十歲以前那是你父母親所生的,前生的業力;但是,你活得越老,你今生努力的一些相貌是過失相、功德相——雖然正式果報是在來生,你今生還是會看出一點消息出來。


越到晚年的時候,你今生造作的相貌就有一部分會現出來。但小時候大部分都是前生的因緣,你長得怎麼樣,是業障相、是功德相,那跟前生的關係比較大。所以說,我們在探討緣起的時候,前生的阿賴耶識的業力,還有今生的第六意識的受用,這兩個都是互為因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