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無色界四天的情況


 

無色界:

(一).[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三界之一。此天界無色法,僅有受、想、行、識四蘊。由厭棄色界為色質繫縛而不得自由,故欣求無色,遂得入此界。《法蘊足論》卷十一(大正26‧504c)︰「云何無色界﹖謂有諸法,無色貪隨增,是名無色界。」《俱舍論》卷八謂,色為變礙義或示現義,無色界為色法全然不存在之世界。

此界由於無色,故無法定其方處。但以業因有勝劣,故果報亦有勝劣之差別。由於果報之差異,乃使此界細分為四類,稱為四無色,或四無色天、四無色處。即︰

   (1)空無邊處天(A^ka^s/a^nantya-yatana)︰由修空無邊處定所感得之果報,該定由厭棄色界一切色相,觀想虛空無邊而入。

   (2)識無邊處天(Vijn~a^nantya-y.)︰由修識無邊處定而感得之果報,該定由厭棄虛空無邊,故捨虛空,轉心緣識,依觀想識無邊而入。

   (3)無所有處天(Akin~canya-y.)︰由修無所有處定而感得之果報,該定由厭棄識之無邊,故捨緣識,轉心依無所有法而入。

   (4)非想非非想處天(Naivas/an~jn~a^nasan~jn~a^-y .)︰由修該定感得之果報,該定非如色界及前述三定之勝想,故稱非想,亦非如無想滅盡定之非想,故稱非非想。

前三者從所修入定之因行而得名,後者則從當相而立名。此天界命終後轉生欲界、色界之事,即因其人自願求生該界,遂得感生。

關於無色之義,眾說紛紜,如大眾部、化地部即認為「無色」應是無[HK4727-5]顯之色,而非無細微之色,若全然無色,則於無色界命終而轉生於欲、色二界時,色從何得生﹖

說一切有部以為,既言無色,即蘊含「色已全無」之意,因此,若說細微之色為無色,則水中細蟲或色界之身,豈非亦可稱為無色!又,三界生死相續之狀,或色續無色,或無色續色,故不可一概說諸色斷已。

經部認為往昔所起之異熟因,熏習在心,其功能今已成熟,故色法仍能生起。

至於大乘之意,則認為業果之色雖已不存在,但定果之色仍存。至於對「色界一切有情要依色身等相續,而於無色界受生時,有情之心心所將依何相續」一事,有部諸師說,彼心等依眾同分與命根而得相續,經部師說,若因於色已得離愛,以厭棄色故,無色界心等自相續,別無依止。

又,關於此界四天之壽命,《大毗婆沙論》卷八十四云(大正27‧434a)︰「空無邊處二萬劫壽,識無邊處四萬劫壽,無所有處六萬劫壽,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劫壽。」《長阿含經》卷二十依四天之次第說其壽量為一萬劫、二萬一千劫、四萬二千劫、八萬四千劫。《立世阿毗曇論》卷七〈壽量品〉謂,四天各有上、中、下三品,且列舉從空無邊處下品之一萬七千五百大劫,直到非想非非想處上品之八萬大劫,共計有十二品壽量差別。

感生於此天界之業因,當為四無色定,如《業報差別經》謂,修行十善業道,能令眾生得欲天報及色天報;復有四業能令眾生得無色天報,即(1)入於空處定,(2)入識處定,(3)入無所有處定,(4)入非想非非想定。此處僅言四業而未論及十善業,其故安在﹖《法苑珠林》卷二〈業因部〉釋之云(大正53‧283b)︰

「若爾,此界何故不言十善業者,應言此界是無色報離色而修遠離身口,是故據地但言四業不就十善也。」

〔參考資料〕 《立世阿毗曇論》卷六;《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八、卷一三七、卷一四五;《俱舍論》卷十一。


(二).[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界名)三界之一。此界無一可謂為色法之物質,亦無身體,無宮殿,但存識心,而住居於深妙之禪定,故謂之為無色界。此無物質之世界,雖不能定其方處,而姑就果報之勝之義,謂在色界之上。但謂為色體實無者,有部宗之義也,依成實之義,則就無麤色而謂為無色,非謂全無色也。此界中分四地,自下而上言之,則第一為識無邊處,第二為空無邊處,第三為無所有處,第四為非想非非想處也。既為無質,故不能以居處分之,但依其禪定壽命等之勝劣而立差等。俱舍論八曰:「無色界中都無有處,以無色法無有方所。(中略)俱異熟生,差別有四:一空無邊處,二色無邊處,三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四種,名無色界。此四非由處有上下,但由生故,勝劣有殊。復如何知彼無方處,謂於是處得彼定者,命終即於此處生故。復從彼處沒,生欲色時,即於是處中有起故。」又曰:「於彼界中色非有,名為無色。所言色者,是變礙義,或示現義。被體非色,立無色名。」


(三).[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超越物質的世界,是沒有感官之欲的渴愛、沒有物質的渴愛,但還有精神的渴愛的有情眾生所處的境界。依照三界六道的分類,包含天道的無色界四天..


(四).[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一百卷十四頁云:無色界者:謂空處等四無色地。

    二解 顯揚一卷十六頁云:三、無色界。謂離色欲地雜眾煩惱諸蘊差別。

    三解 俱舍論八卷二頁云:無色界中,都無有處。以無色法,無有方所過去未來,無表無色,不住方所,理決然故。但異熟生,差別有四。一、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四種,名無色界。此四非由處有上下;但由生故,勝劣有殊。復如何知彼無方處?謂於是處得彼定者;命終即於是處生故。復從彼沒,生欲色時,即於是處,中有起故。如有色界一切有情,要依色身,心等相續。於無色界受生有情,以何為依,心等相續?對法諸師,說彼心等,依眾同分,及與命根,而得相續。若爾;有色有情心等,何不但依此二相續?有色界生,此二劣故。無色此二,因何故強?彼界二從勝定生故。由彼等至,能伏色想。若爾;於彼心等相續,但依勝定,何用別依?又今應說如有色界受生有情,同分命根,依色而轉;無色此二,以何為依?此二更互相依而轉。有色此二,何不相依?有色界生,此二劣故。無色此二,因何故強?彼界此二種,從勝定生故。前說彼定能伏色想,是則還同心相續難。或心心所,唯互相依故。經部師說:無色界心等相續,無別有依。謂若有因未離色愛,引起心等。所引心等,與色俱生,依色而轉。若依於色已得離愛,厭背色故,所引心等;非色俱生,不依色轉。

    四解 法蘊足論九卷二十三頁云:云何無色界?謂有諸法,無色貪隨增,是名無色界。復次無色界繫三界二處四蘊,是名無色界。復次如欲色界處定建立,不相雜亂;非無色界有如是事。然依定生勝劣差別,建立上下。下從空無邊處,上至非想非非想處,於中所有受想行識,是名無色界。又云:云何無色界?謂四無色,是名無色界。又云:除擇滅非擇滅,餘無色法,是名無色界。

    五解 品類足論六卷十六頁云:無色界云何?謂無色貪隨增法。又云:無色界云何?謂四無色。

    六解 品類足論六卷十六頁云:除擇滅非擇滅,諸餘非色法,總名無色界。


(五).[阿含辭典(莊春江)]

       另作「無色有」,即「無男女欲、感官之欲、物質之欲,但還有精神之欲特性的眾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