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四禪

 


四禪天:

「四禪有情眾生亦僅有第六意識活動,唯有捨受與意識相應。因身與心已無悅、不悅之覺受作用,故無苦樂之受覺分別,謂捨受。此天能捨棄三禪之色身妙樂,稱為捨清淨,唯念修行功德,稱為念清淨。此地共有九天,即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以上三天為四禪天眾居所)、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此四禪五天稱四禪五淨居天,為修小乘佛法得解脫之聖眾所居之所)、無想天(為外道不明心真實而修的行者所居之所,其壽命與廣果天齊,故又稱客天)。」

四禪天是色界最高的天界,此等有情眾生亦僅有第六意識在活動,眼、耳、鼻、舌、身這五識已不起了,只有一個意念活動。前面三禪天的境界還有一個樂受相應,四禪天就超越了樂受的煩惱。我們所說的三界九地,依界不同地一地一地的往上爬,初禪是離生喜樂地,修行方法是用有覺、有觀,修證到這裏行者定要有兩個心,如果沒有兩個心根本連入禪境都沒有,有兩個心才能知道一個覺知的心,可以用它知道、看到自己的妄想心,這樣才好修行,所以初禪的境界一定要有兩個心現起來。

「四禪有情眾生亦僅有第六意識活動,唯有捨受與意識相應。」

此天天眾意識與捨受相應,故能入聖默然定。此天天眾在七識住中,不屬於任一識住而生。此天天眾因得大安穩,定中空明寂靜,絕諸妄想,正念堅固,故可免除劫末之大風災變。無雲天:無雲天者又稱無陰天、無罣礙天、無陰行天,為第四禪天之第一天。在四禪天以前諸禪天均依雲而居,入四禪天眾均離雲居住,故此天以上曰無雲地。因此天係在無雲之初,故稱無雲天。此天天眾果報微妙,宮殿隨身,無憂、喜、苦、樂等四受,僅與捨受相應,亦有因此而稱無雲者。此天眾生壽命一百二十五大劫,身長一百二十五由旬(五千里)。福生天:福生天者又稱生福天、受福天、無量密身天、廣妙天等,為色界四禪第二天。生此天眾生受用智、念、捨等相應之生福,又因修勝福者往生之所,故稱福生。此天眾生因修中品四禪相應業所感而生此天,其壽命為二百五十大劫,身量為二百五十由旬(一萬里)。廣果天:廣果天者又稱果實天、嚴飾果實天、密果天、大果天、廣天極妙天等,為色界第四禪天之第三天。據《阿含經》卷二十一所載,劫末風災劫起時,世間人修第四禪定,身壞命終後得生廣果天;地獄以至遍眾天等眾生,亦來生人間,皆修第四禪定,至身壞命終時,亦生廣果天,而後起風災,世界於是壞盡。此天眾生壽命五百大劫,身長五百由旬(兩萬里)。

經云:「壽命要之即有盡」,故色界四禪諸天,若不配合修習六度波羅蜜,起四無量心,求解脫知見,則行者有如身處火宅中,壽盡死亡後便再輪轉。

最後講到無想天,無想天是一些修到四禪境界的人,但是有一個不正確的觀念,很討厭這個心念的起滅。而所謂捨念清淨,並非什麼念頭都沒有,捨念清淨就是你念頭起來,不受它的左右,如果有修學佛法,能夠不受它的左右,還可以看著它、觀空一切相,觀了以後把它空掉了,就可以居住到五淨居天。而現在有一些人,他很怕這個心念的起滅,雖然心是虛幻不實在的,心是有罣礙的,看到什麼?心會起,聽到什麼?心會起,而你又沒有超然的心可以去觀它是虛幻不實在的,不能夠像初禪的境界一樣,看著它、不理它。

念頭不起有兩個情況,一個是氣壓住了我們的黑漆桶,就是我們的腦細胞。一個是禪宗所說的,心把它打開了,打開你的心讓它起,然後自起自滅,真心的覺知又能對它如如不動,這個才是真正佛法所要修學的。當你打坐到腦筋裡面的法塵生起,我可以清淨的看著它、不受它的左右、心如如不動了,有沒有心念?有!但是我可以對著境界沒有煩惱,這是佛法所要修學的。

有的人很怕心念起滅,就去強壓它,讓心念不要起來,而這個色身沒有突破,氣壓到腦細胞,他真的就沒有念頭、無念了。這個無念與捨念清淨的無念是不一樣的,捨念清淨的無念是有法無主,有念頭起來因為我如如不動,不做它的主人,所以有念頭等於沒有念頭,譬如我眼睛可以看到大家坐在這裏,我不專注看某一個人,等於是沒有看,有看沒有見,如果我要注意看哪一個人,這是誰?我就注意到了,這個人是誰,我就看進去了,這是誰!如果我修練到心起心滅,我都對它沒有喜、怒、哀、樂的感覺,這就是有法無主,這不是無念,兩者有很大的差別。或者是講無住就比較清楚了,無住就是有法,但是你不住在這上面去起煩惱,也就無念了。

無想天的無念,是根本不讓心念起,心念不起是什麼?是氣壓到腦筋讓心念不起,他認為這樣就是空,其實這是假的空,這不是真的,因為他色身沒有破,如果色身突破,心就會有很大的感應,不是只有在人的層次,三度空間甚至四度空間都有感應,立體的是三度空間,現在電腦的3D,整個畫面三百六十度都可以轉給你看,三百六十度只有看到3D的立體,看不到的有沒有?有!看不到的就是四度空間,四度空間裡面有鬼神、有諸佛菩薩、有護法龍天。用你的眼睛看不到,就是我上一次告訴你們的外道腳踩踏七星步,只要踩踏步法對了,就可以看進去、看到四度空間裡面去。修學佛法心打開以後,這個心的感應是很強的,我不一定要看到,但是我可以感覺,有沒有諸佛菩薩在?有沒有異類眾生在?這就是心,心是可以感應的,感應以後有法無主、無住、無念,也就沒有罣礙,這才是解脫。

無想天的天神,大概是一些搞不清楚的外道行者,他不會想去突破這個色身,他認為打坐的時候,已經處在一片空了,念頭都沒有了。而氣壓到腦筋以後,色身微細的這種束縛,讓你搞不清楚,認為像這樣無念就是空了。因此解脫與否,一定要把這個身體打開,色身打開以後,一直修到你的真心對境界可以了知,了知就是佛性的有。而可以了知的本體就是佛性的空,空體面對著有相,能夠如如無礙,這種才是真正的佛性所要達到的般若禪定。

無想定的天神,他沒有把佛性開發出來,不知道此心虛幻不實在,又很怕它,而把它壓住不讓它想,因為習氣毛病沒有斷除,怕一想就會黏上去,引起習氣發作,這也就沒有解脫,因這是假的空,不是真的證得空。

談到他的果報就跟廣果天的壽命一樣長,這叫做無想天,有沒有解脫?沒有!所以我們修學佛法,要特別小心這一部分。

今生能夠突破色身,修學到妄想念起,然後慢慢能讓妄想、法塵清淨,有覺、有知而沒有罣礙,才是真正的修證到解脫。並非我打坐的時候都沒有念頭,心中心法的手印一結,一片空而沒有念頭,這是因為你還沒有進去以前,當然是一片的空,氣壓住了想不起來,都不想了,下座以後氣感退失了,又可以想了,那種無想不是空,都是假的,這類行者都會出生到無想天去。

1.四禪兼修佛法才能解脫

若色界四禪行者,利用善巧、方便法門勤修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六度等,即能得生四禪五不還天,即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等五天。《大般若經》中云:「有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故,入初靜慮,入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亦能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是菩薩摩訶薩得靜慮故生長壽天。」

同樣到四禪境界的行者,為什麼他有修佛法,就可以進到四禪的五淨居天?沒有修學佛法的,就居住在前三天或加無想天,一般的天宮,即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此等行者是沒因緣去聽聞到佛法?或聽聞佛法後,沒真正去修學?譬如說學般若智來擺脫虛幻不實的心法。說虛幻也不是虛幻、說真實也非真實的,這些內心裡面的種子,起起滅滅都不得當真,不受它的影響,如此你就可以解脫了。而做不到時,還是生到四禪天前三天,雖然是捨念清淨了,但是種子沒有辦法看破它,一切的法塵沒有辦法超越它,就得四禪天三天果報。四禪行者能做到四聖諦、十二因緣觀等佛法,這樣去修證到內心裡面,對一切的幻相不去執著,就可以生到後面的這五淨居天。

然後再上去四禪以後,其實四禪天你要修五神通,就可以開始修學了,因為這個身體是處在要破、不破的時候,起心動念要修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慢慢的修練,他就可以成就。如果你不修這個而把色身突破了,就進入無色界,只有一個心念,不受色身的影響,沒有天上的皇宮了,世間的一切都沒有了,一到無色界天,就沒有所謂色相的氣、沒氣了。譬如你摸到這塊石頭,覺得還有氣感,而有這種感覺,那還是在欲界或者是色界的層次,欲界也是有氣,天神也是有氣的。一進入無色界連一切色相都沒有了,哪裡有物質形象,哪裡有氣、沒氣的。那個天珠你一摸,覺得這個氣很強,而我們摸就沒有氣感,因為當你空掉一切相,哪裡還有世間的這些現象。

有的同學講有氣感,我摸卻沒有,這是境界不同,不是你感覺沒有氣就不對了,感覺不出氣,表示現象界裏面的東西,對你而言都沒有了。不然就是還沒有入門的人,才感覺不到有氣,而入門的人他第一個階段,一定是感覺有氣感。再超越了這些境界那些現象就又沒有了,要境界沒有境界、要光沒有光、要氣沒有氣,因為他已經超越了這個有相的境界。如同須菩提尊者一樣,一出生的時候,家裏所有的東西都不見了,那是空的境界,過了一陣子才又恢復過來。

色界四禪天的過程中有兩個重點要把握住:一個是氣、氣是空氣,一個是頭頸支,這兩個如果控制得好,打坐的境界就可以很快地進入一禪、二禪、三禪、而四禪,譬如說:剛開始初禪的時候,氣進入很多,因為丹田沒有成形,才會進氣很多。當丹田成形時,如果你把氣吸少一點,那就很快可以進入二禪境界,然後進入二禪的時候,你頭頸支太仰,就要把下額內收,氣走到後腦上來,就很快進入三禪,氣又旺。

如果氣太旺,而你這個頭頸還是放的很低下時,氣就會集在喉結或者喉嚨的兩邊,當你發覺頭部的氣不通,氣不通就啪啦!啪啦!是氣通過這個喉結造成很多的雜音,這是你的頭部太低。三禪境界氣旺,氣旺就會有氣不通,氣不通頭部要稍微往上仰,氣就會通過喉輪而到頭部,就進入四禪的境界。四禪的境界你就能夠保持一個覺知的心,甚至於色身都沒有了,呼吸也慢慢的沒有了,才進入四禪的境界。

上一次講的色界四禪天,都是注重在這個氣與頭部兩部位的調理,以後你修心中心法,或者修這個只管打坐的,甚至於念佛也是一樣的,離不開氣與頭部的姿勢,要把它搞對、坐得正確,也許就能夠入定。到四禪境界以後,氣越來越旺,如果有一天這個氣突破黑漆桶,那就進入無色界的境界。

2.小乘聖眾四禪五不還天

《楞嚴經》云:「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此中復有,五不還天。」

世尊說在四禪三天中,再加一無想天外,還有五不還天。佛道小乘果位初果是須陀桓果,二果是斯陀含果,三果是阿那含果,四果是阿羅漢果。須陀桓是要能不入流,不入六塵境,不受五根、六塵所染,此行者天上、人間來回七次,才於第七次來人間時證得阿羅漢果。斯陀含果是一還果,也就是天上、人間一往還,再來到人間之時,即能證得阿羅漢果。三果是阿那含果,即是不還果,此等證得不還果的聖人,就居住於四禪後五淨居天中。

 「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

在下界之欲界中,初果聖人得須陀桓果時即能不入流,是已斷見惑。現更於下界之欲界中,九品修惑習氣已經斷盡。修惑貪、瞋、癡、慢、疑等五蓋中,於三界九地中每地皆有九品,故共有八十一品。修到四禪境時欲界九品及色界卅六品(9x4),總共四十五品修惑俱時滅盡。此五地各九品修惑中,乃因依貪、瞋、癡、慢、疑等應運而起微細惑,本是與生俱來之根本修惑障,到此時同時滅盡。欲界修惑主為貪、瞋、癡、慢、疑等五障,色界主為貪、癡、慢等三障。此處佛子行者修惑斷盡,不像四禪外道伏惑而不能斷,此是佛子四禪境有別與四禪天境,故居處當然有別。

「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進而有之者,佛子去下界(欲界)九品,及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各九品修惑時,又去掉二禪苦受,去掉三禪樂受,故已能不卜居於三禪下之天界。又因去苦樂二受,已能得捨受心,得捨念清淨,故雖已斷色界修惑,道理應有更高之天可安居,但因也證得捨念清淨,故與四禪天行者有共同的果報因緣緣分的眾同分,故於四禪天天眾同安立居處於四禪天,只是因修證境界內涵是有不同,故別立五後居天。

但斷修惑之佛子,又因在眾同分中,別具有不同的禪修境界,乃分有五品之別,依境界不同而分居五後居天中。此五品層次大略依其無漏智多寡而現其果報位階,五品依次分為下、中、上、上勝、極勝等無漏智來顯示其境。

3.五不還天境界內涵

五不還天者,又稱五淨居天,淨者心無病故,居者所居之處,乃證聲聞第三果位聖人所居之處。五不還天一為無煩天,梵稱阿浮呵那。二為無熱天,梵稱阿答波。三為善見天,梵稱修提舍。四為善現天,梵稱修提舍那。五為色究竟天,梵稱阿迦尼吒。此等佛子修到四禪境界時,均能以有漏智用其心,修得含容諸法無礙的無漏智慧,如此五品中聖人以有漏、無漏智交替間修不斷,而依所證境界分入五淨居天中者。

何者是無煩天境界?《楞嚴經》云:「阿難!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四禪佛子行者以下品無漏智對治苦受時,喜樂受,厭苦受,殆去苦得樂受時,受執樂受所苦。現能將無漏智觀苦、樂二者,能平等觀苦樂受,心行處滅,超越世間四禪天行者拋棄併除苦樂之法。佛子對治苦樂受已,即沒有心裡可交戰的心病,故說心境不交,得心無煩,當生無煩天中。此天天壽一千大劫,身長一千由旬。

何者是無熱天境界?《楞嚴經》云:「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機者機智、巧慧也,括者包容諸法無盡也。佛子行者以捨念清淨智、中品無漏智用諸於心地,產生機巧智慧,包容一切順逆情見,獨獨顯露唯一真精,無有一法落於熱惱之中,雖研究此心交替於順逆境中,無有一法能黏著而起熱惱者,如是境界佛子行者,所當生處稱名為無熱天。此天天壽二千大劫,身長二千由旬。

反觀世間四禪行者對於一切境,均是讓自心不動,而得「一境性」之境地,雖心性對諸境不動,久之定境必將衰頹,故定力終有退失。而聲聞無熱天佛子,是以巧智含容一切法境,在研討交替心法中,真無一心地能生情見,故當能得無熱惱之消遙境界。

何者是善見天境界?《楞嚴經》云:「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塵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若佛子行者在中品無漏智中,徹底斷盡自心妄執性,得上品無漏智,自然再無微塵心垢能蒙蔽自性,心鏡智通即將現起,雖然無佛地的大圓鏡智能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之力,但也能因心明利而產生妙見,此妙圓佛性能圓滿澄淨含容十方世界,終能由心鏡中,映現十方世界出現於心中,故曰善見者。此天天壽四千大劫,身長四千由旬。

反觀世間四禪境行者,雖能起天眼通,心念起處能見一千大千世界,但因尚有微塵蒙蔽自心,故見而不能周全,且需在起心動念想見之時才會現其所想世界,此與善見天佛子所能見者不同,因善見天佛子心淨澄故,十方世界自然呈現在他們心湖中,不必起心動念想見才現。

何者是善現天境界?《楞嚴經》云:「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若佛子行者在上品無漏智中,專研見精妙性,得上勝品無漏智,自然能悟空性,在空境中精見之力現起,還能將所現前境,用心意念加以調塑、鑄成自心所要成就的形像,此等佛子因悟色空不異,自心有隨意陶鑄境像之能,善現所願之境,故稱曰善現者。此天天壽八千大劫,身長八千由旬。反觀世間四禪境行者,雖能起天眼通,起心動念間能被動現境於心中,但其心量還無能力來轉變鑄造其境像。

何者是色究竟天境界?《楞嚴經》云:「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若佛子行者在上勝品無漏智中,能起精見諸色境,也能陶鑄諸境隨心所欲,因此而生起想要究竟群相幾微之相,修習中得上極品無漏智。佛子聲聞聖人以此上極無漏智窮研群色幾微,各個有相中窮研色性,得知色相體性真實,悟知體性空,本無性性之見,一切都是如實空境。了知色依空顯,空性即是色性之性,然空本自具空性,色性之性亦是空,有相亦即空空如也。如是佛子行者能窮盡色空不異不一,入無邊虛空界,入前世、後世、現在世等三世之無窮盡時空裡。如是一類聲聞聖眾,稱名為色究竟天。此天天壽一萬六千大劫,身長一萬六千由旬。

4.五淨居天四禪四天不能知見

 《楞嚴經》云:「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麤人,所不能見。」

五淨居天是在何處,僅有佛智慧才能知見,就是連四禪天福報三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及外道無想天等四天天主亦僅於耳聞,不能見其實在天處所在。為什麼呢?四天天主應有天眼通,何以不能見?因此四天主的天眼通是因意起才能見其境相,既然從無見過五淨居天,更不知其天境實況,如何能起心映照,故只僅聽聞而不得知見。

此種現象就像現在的人世間,在很多曠野深山裡,有很多的聖眾居住的場所,是屬於聖道場地,這些地方都是阿羅漢等所住持、居住的,但世間人因具麤卑劣根性,眼所見有限,僅止於肉眼有光能見處,不能見到此等聖道場及諸聖眾。若您已心眼開,在諸佛教寺廟地上、天空,應有諸多阿羅漢、菩薩眾等,但凡夫卻是無所知見,僅看到寺廟、佛像等色相而已。


5.[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四禪︰因捨第三禪之妙樂,唯念修養功德,而得不苦不樂之極深感受,故又稱捨念清淨地。此地有八天︰

{1}無雲天(梵Anabhraka,藏Sprin-med)︰其下為空中天所居之地,如雲密合;此上諸天更無雲地,故為無雲之首。

{2}福生天(梵Pun!ya-prasava,藏Bsod-nams-skyes)︰有異生勝福方可往生此天。

{3}廣果天(梵Br!hat-phala,藏H!bras-bu-che)︰在色界中,此為最殊勝之異生果。

{4}無煩天(梵Avr!ha,藏Mi-che-ba)︰因無繁雜,故有此名。又因不求趣入無色界,乃別稱無求天。

{5}無熱天(梵Atapa,藏Mi-gdun%-sba)︰已善伏除雜修靜慮中上品之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

{6}善現天(梵Sudr!s/a,藏Gya-nom-snan%-ba)︰已得雜修上品之定,果德易彰。

{7}善見天(梵Sudars/ana,藏S/in-tu-mthon)︰已離修定之障,餘品至微,見極清澈。

{8}色究竟天(梵Akanis!t!ha,藏H!og-min)︰已至眾苦所依身之最後邊,在有色天中,更無有處能過之,故為色界最高天。

此上諸天之中,無煩至色究竟五天,因離欲諸聖以聖道水濯煩惱垢,唯聖人可居,不雜居凡夫、外道等。又為證聲聞第三果阿那含位之聖人所生處。故總稱五淨居天(Sud-dha-va^sa)、五那含天。

02.天乘四種禪定之四禪.(淨界法師)
.四禪,亦名「捨念清淨地」,謂行者復厭三禪之樂法擾心,復以種種因緣,訶責捨離。樂既謝滅,不動真定,與捨俱發。此時行者出入息斷,苦樂不起,一心在定,如明鏡離垢,淨水無波,湛然而照,萬象皆現,是名「四禪」。


四禪又叫作捨念清淨地。他捨什麼念呢?他捨四種念。一個是覺,一個是觀,就是初禪的覺觀,他也捨掉二禪三禪的喜跟樂,他捨掉四種念覺觀喜樂。他的心是什麼相貌呢?是一片的清淨,清淨而寂靜。


就是說,這個修行者,他常則生厭。雖然三禪的快樂是綿綿不斷週徧身心,但是它有個缺點,樂法擾心。經常修禪定的人,他最討厭人家干擾他的寂靜。所以這個快樂的法經常出現,雖然會帶給他樂受,但是同樣也對他產生干擾。所以他就以種種的因緣來訶責這個樂受,觀想這個樂受,如病如癰如毒,就把樂受給消滅了。


這個時候,「不動真定,與捨俱發」,他的禪定夾帶一種強烈的捨心。這個捨心就是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非常平淡的一個寂靜的力量。這個時候,「行者出入息斷」,他也不需要呼吸了。所以四禪他不需要靠呼吸來滋養色身,他也沒有苦樂的感受,「一心在定」。就好像一個非常明亮的鏡子,遠離種種的污垢。這個污垢指的是誰呢?前面的覺觀喜樂,就是禪定鏡子裡面的污垢。這個時候就像淨水無波——「湛然」,很清楚地照了,「萬象皆現」,是名「四禪」。


佛陀在經論裡面是以種種的因緣讚歎四禪。幾乎所有的聖人要成就聖道,都是在入四禪修我空觀,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成就初地、二地乃至於十地,四禪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是一個外道的行者,他沒有佛教的正見,他進入四禪,會有個缺點,會有個過失。因為四禪的境界跟涅槃寂靜是非常非常相似的,它沒有快樂的感受,也沒有痛苦的感受,不苦不樂,這個跟涅槃很像;第二個是產生廣大的寂靜,而且內心清楚明瞭,明瞭又寂靜,寂靜又明瞭,跟涅槃的境界很像。


經論當中講出一個公案說,佛在世的時候,兩個比丘在一起修行,有一個比丘證得四果阿羅漢,另一個比丘證得四禪。但是這個四禪的比丘,他沒有學教理,他以為自己也成就四果了。但是成就阿羅漢的比丘,也不好意思直接跟他講,因為跟他講,他不見得能夠了解。


有一天,這個阿羅漢就帶著四禪的比丘去托缽,經過一座森林的時候,阿羅漢比丘說:「你在這邊等一下,我去方便一下。」這個四禪比丘在等的時候,阿羅漢比丘就用神通力變現一隻老虎。突然間叢林草叢裡面跳出一隻老虎,四禪比丘看到老虎以後,嚇得滿身是汗,就趕緊跑。跑到一棵樹下,看老虎沒有追來,就稍微歇息一下。


這個時候,他一回想: 欸,我不是證得四果阿羅漢嗎?我為什麼還會害怕呢?有害怕就是有自我意識,所以他就知道,他沒有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時候,證得阿羅漢的比丘就出現了。他向他懺悔——他增上慢。後來阿羅漢比丘就教他怎麼修習四果阿羅漢:你要在禪定當中修無常無我的智慧。後來這個人也證得阿羅漢果。


所以這個四禪是很容易產生誤解的——誤解為涅槃寂靜樂。一般來說,只要是要顯神通,一定要入四禪,所有小乘的學者,除了法身菩薩以外。法身菩薩是沒有什麼禪定跟散亂心,是動靜一如,這不思議境,這個大乘的神通力,那是從法身表現出來,這個不談。初地以下的菩薩、權位的菩薩乃至於四果的聖人,要成就神通,一定要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當然他禪定的淺深不同,他的神通力有所不同。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佛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要害佛陀。這一天佛陀帶著諸位比丘要去托缽,提婆達多把象灌醉,一群像從正面衝過來。當然在這個緊急情況之下,諸位阿羅漢裡面有的是有禪定的,有的阿羅漢是沒有禪定的,慧解脫沒有禪定的,沒有禪定的人,他沒地方跑;有禪定的人,趕緊入禪定,就飛到空中去了。佛陀不可思議。佛陀他那個三昧力,他入慈心三昧,手舉起來,他的手自然出現五個獅子頭。大象再怎麼醉,看到獅子,就醒過來了,所有的大象就跪下去了,因為獅子的威德力。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阿羅漢的神通頂多隻能夠自保,遇到事情,他只能夠往上空飛,他沒辦法說,我飛上去,同時調伏對方,那是不思議的禪定。當然阿羅漢神通也各式各樣。你看目犍連尊者顯神通,他的變化可以先顯A,然後再轉換成B,從B又轉換成C,他這個神通還可以變化,那表示什麼?表示他禪定不斷地變化。有些神通,是要入到初禪去才可以顯現的,有些神通要入到二禪,有些神通要入到三禪、四禪。


一般來說,鈍根的阿羅漢,他神通只能夠顯現一個,他不能變。他要把這個神通顯現完了,然後出定;再入另外一個定,再顯現一個,他不能產生神通變化,他只有神通,不能變化。大阿羅漢例外,因為大阿羅漢他本身對法的執著相對比較少。


菩薩,他可以神通,又可以在過程用種種的變化,所以菩薩的三昧力叫作師子奮迅三昧。像獅子,他可以跳到一個山頭,又跳到另外一個山頭,再跳一個山頭。也就是說,大乘的菩薩他可以從初禪跳到三禪,他不要經過二禪;他可以從三禪又跳回初禪,或者從二禪直接跳到四禪,他三昧的變化是很快速的,叫師子奮迅三昧。


一般的鈍根阿羅漢做不到,鈍根的阿羅漢他一次只能夠做一件事情。你要我顯一個花,這個顯花的神通要入初禪,他只能夠從初禪裡面顯一個花。你說:「欸,你現在把花趕快給我變成一個蘋果。」他做不到。那他說:「慢!我要先從禪定出來,再進入另外一個禪定。」所以這個禪定有淺深、自在的問題。


當然佛陀的禪定,那不可思議了,那是不思議三昧。佛陀的禪定,他不用作意,八地以上就不用作意,無功用行。佛陀的心,他有一種自動控制的系統,他知道這個時候要現什麼三昧,他要現慈心三昧,入火光三昧,用無量三昧,他自己會顯現出來,他不要作意。


阿羅漢不行。阿羅漢要顯神通,他要作意一下:我現在要入二禪,然後就入二禪;我現在從二禪裡面出來,再進入三禪,要現什麼神通,他一定要作意,他必須用念頭來帶動禪定。佛陀的禪定是自然顯現,任運而成。


所以這個地方同樣是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跟捨念清淨地,同樣這四個本質,但是佛陀操作跟阿羅漢在操作這四個的時候,那有淺深、自在的不同,這個地方值得說明。


在欲界諸天裡面,相對來說,四禪還是比較好的,因為他撇開了欲界的放逸,也遠離了四空的暗鈍。四空定,整天像喝醉酒一樣,暗暗鈍鈍的。相對來說,他的心還是明瞭寂靜,尤其是四禪,他沒有快樂的干擾,他那種寂靜力更殊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