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三禪天
「三禪有情眾生,亦僅具有第六意識心活動,有樂受與捨受與意識相應。三禪之捨受為行捨,此捨於五蘊門中,乃行蘊所攝,故曰行捨。三禪有情已可遠離諸多禪病,使心所具有平等、正直、無功用等作用。此地天眾意識怡悅之相,至極淨妙,故立為樂受。三禪天共有三天,即少淨天、無量淨天與遍淨天,此天眾以體毛細孔充滿氣樂為其特點。」
「三禪有情眾生,亦僅具有第六意識心活動,有樂受與捨受與意識相應。」
修到三禪境界的行者,眼、耳、鼻、舌、身這五個意識已不起作用了,打坐入定的時候,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都沒有覺知時,是空掉了色塵境,此時只有一個心意念,此意念心是第六意識的活動範圍。
進入三禪境界的時候,僅有樂受與捨受與意識相應。在二禪天時,捨受還不是很清楚的出現,同時二禪還具有喜受與樂受,受陰中這兩個受在二禪時是有深淺之分,喜受比較多、樂受比較少。進入三禪天境界的時候,三禪天的行者氣能佈滿身體全軀部位,這個時候每一個細胞等於一個世界一樣的,此時所感覺的快樂,是世間上最快樂的,此時行者能與樂受相應。
當然行者除無身覺外,還有一個意念心,這個意念還會執著身體的快樂感覺,還沒有到憂、喜、苦、樂全滅的這種捨受境界,還有一點這種樂受的感覺,意念因為還沒有到捨受境界,故還是有一點瑕疵。也就是說還有一點煩惱及習氣在,不管是順、逆、善、惡境界,還有覺知受它的左右,如此就是心不清淨,也就是還沒有修證到捨受的境界,故這裏說有樂受及捨受與意識相應。
「三禪之捨受為行捨,此捨於五蘊門中,乃行蘊所攝,故曰行捨。」
因為還沒有到真正的捨念清淨境界,故三禪中所言的捨受,還是屬於行捨,是行陰中的心,未達清淨之相。「捨受」有兩種說法,如以平等法而言,是一切心無礙、無執、不取法,如此就是捨受,又叫做是捨念清淨。能夠捨念清淨,一定會對憂、喜、苦、樂等都沒有分別,看起來都是一樣的法相,沒有分別煩惱,這才是捨念清淨。但是在三禪境界還沒有到達捨受的境界,他只是有點捨受的樣子,捨受之相還沒完全的顯露出來,因沒有修證到平等法,所以只是屬於行捨,行陰中法塵的現起現象。行捨的行除說明行陰法塵外,也可以行為來顯現,行為裡面能不受諸心意的影響,也就是沒有壞的行為,如此行為是清淨的,也就是戒行無犯。這裏行捨的捨,是因為心清淨,心不清淨會打妄想,行捨起不來,因此行捨能夠起來的時候,已經快到三禪的境界了。
什麼叫做行蘊?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色主要是身體或者是所有的物質形相。受是感情的覺知、覺受,想蘊當然是妄執後的妄想。再下來是行蘊,是我們阿賴耶識中所現起的法塵,阿賴耶識裡面種了很多的種子,儲存了很多的種子,種子會起現行,第七識會去執取它,這就是行蘊的狀況,你很難去體會這個,但是一個開悟的人,你跟他講法塵他就會知道的。
這個法塵就像我們房間地上有很多的灰塵,你用掃帚一掃,它就整個飛揚起來,你沒有掃它,它又慢慢的沈澱,每一粒灰塵就是我們腦筋裡面的一個種子,這就是我們無始劫以來所薰習的種子。這種子並非都不動,隨時都在動,所以會起現行。佛說一剎那有900個法塵生滅,一剎那是0.13秒或一者說是0.18秒,有這兩種說法。此法塵也就是儲存在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千萬億,很多很多的法塵,無始劫以來種了很多種子。有宿命通的人只要觀這個法塵,就可以知道眾生的因緣果報,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今生如何?前一世又如何?阿羅漢或色界四禪天的行者,可以觀這個法塵,可以知道眾生宿命,故說有宿命通。
行陰是非常的微細,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體會的,要修到想陰滅了,修行修到色、受、想這三魔境沒有了,妄想心沒有了,才能進去觀這個行陰法塵。實際上行陰就是這樣,一剎那之間,有900個法塵會現起,可以用你的智慧去觀它,你與哪一個眾生結緣都有一個種子,與你有關、無關的12類眾生因緣都能夠觀照清楚,要有達到這個境界才能稱有宿命通。而只能知一世因緣、二世因緣,應還沒有入流成神通,所以講起來,修行並不是那麼簡單的,要修證到有宿命通的能力,卻也不簡單。
而有宿命通的行者,所觀的種子還是有限制的,受八萬劫時間的限制,譬如以現在的時間為主,從現在到以前八萬劫與到以後八萬劫內的,12類眾生因緣的這些法塵,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現起的時候,你可以觀照到,但是超過這個時間範圍,你就沒有辦法觀照到。只有佛的智慧才可以觀照到無始無終的因緣果報,過去、未來祂都知道,哪一尊佛,在哪一個時候會出現,佛陀都可以印証,下一任的佛是彌勒佛,在五億多年以後,於龍華樹下證悟成佛,這都是佛陀從阿賴耶識裡面去觀照出來的。行陰到三禪境界時,就可以有一點點可以看到它,但是還不是很清楚,要到四禪的時候才會有宿命通的境界現起。
「三禪有情已可遠離諸多禪病,使心所具有平等、正直、無功用等作用。」
初禪天行者的毛病在於覺、觀,成就也是在有覺、有觀,毛病也是在有覺有觀,因為在初禪境界的時候,雖然鼻子、舌頭這兩個意識不起,但有覺、有觀,有一個可以覺知的心,去觀你的妄想心,甚至於是眼睛、耳朵、身體所覺知的這些現象,你去觀心、觀境界,觀久了定力就會散亂了,失去了禪定,因此覺觀不突破也不好。初禪天的境界是有覺有觀,而把覺、觀拋棄了,你才能有定力,不然就會變為無定力,定不住。覺、觀的心用多了,定力就退失了。知道了這個毛病,就要捨棄覺、觀,才能修入二禪的境界,達無覺無觀境界。
二禪的境界是有喜受與樂受,這也都必須突破它,不要常常一打坐就心生歡喜心,喜愛這種輕安,這樣就不會進步,因為二禪天的境界還會是無常,有時候你覺得我今天心情很好、感覺很好,哪一天「氣」又不通了,又覺得很不好時,接著煩惱又來了。憂、喜受常常是相對的,當快樂升起時是快樂,但當快樂消失時就會起憂愁。昨天那個善境界怎麼沒有了?沒有了你就憂愁,如此也就是還沒有把憂、喜心拿掉的結果。
有喜也不能執著這個喜,每一次都去追逐這個喜的感覺,這樣也不好,要把這個憂、喜的心去除,有喜生時心不能執著,要能夠把它捨棄掉,才能夠進入三禪的境界。二禪的毛病在於喜,三禪的毛病在於樂、快樂,當你知道會生起樂受相應的時候,不要去執著身體的快樂感覺,這樣就能夠遠離諸多的禪病,而心本來是平等、正直、無功用,無功用就是達無為法的境界,最後這些作用都會慢慢的現出來。
我們修佛法與修世間禪,最大的不同是在於有為與無為,當然在還沒有開悟以前,你會用很多的方法,那是無可厚非的,念佛也是一個方法、打坐也是一個方法,持咒也是一個方法,這些都是方便法。一旦有機會進入以後,就一定要修學無為法、無功用行,不要用一法。譬如你平時在念佛,在唸「阿彌陀佛」,唸得很精進,身體突破了,這個真心現出來了,自性現出來的時候,你嘴巴已不唸,心它還是照樣在唸,心在唸的時候,你就讓它心也不唸,才能夠恢復到平等、清淨、無為的境界。唸佛也是一種習氣,如果你都捨棄不了這些習氣毛病,就沒辦法把它滅除掉,心靜才能把你的法身現起來。沒有碰到障礙時,要讓唸佛的心靜止下來。碰到障礙時,你不能去對付那個境界時,就得把你以前用功的方法拿出來用,此時當然可更精進的持唸佛號,讓你可以專心、增加定力。
本性本是能如如無礙的,不管遇到障礙、無障礙,一切無有分別,本來就平等、無礙。這樣子還用什麼法嗎?不必用了,可以坦蕩蕩地面對那個境界,如此你清淨的體性,才能夠越來越顯露出來,這是開悟以後的行者,所必須要修學的。但是在世間禪定裡面,到三禪境界的時候,這種平等、正直、無功用的樣子就慢慢會顯露出了,因此使你的心具有正直、無功用。此時你會不想動,碰到什麼都不想動,即時有一個東西現出來,也不去抓那個境界,有人要打你,你也無所謂,能不還手,這個心就這樣定了、就無所謂了。
「此地天眾意識怡悅之相,至極淨妙,故立為樂受。」
三禪天的行者,眼、耳、鼻、舌、身這五識不起作用了,但是還有一個第六意識心,第六意識粗的妄想沒有,心已比較清淨了,這種快樂的感覺非常地微妙,因為與身體的樂受相應,而這些都與氣有關,當你打坐到氣充滿色身時,就會與樂受相應。氣能使行者利於修心,三禪境界行者具有大隨順心,又有氣使身體安穩,故能得無量的樂。雖然他們不是真正地得真三摩地,但因安穩心中生,故總稱為三禪境界。
「三禪天共有三天,即少淨天、無量淨天與遍淨天。」
有身心安穩的行者,死後因身的樂受與心的粗淨,感召三禪天的果報。三禪也有三天,即少淨天、無量淨天與遍淨天。
第一天少淨天者,此類行者是依光音天天神的成就,圓滿光明的利用,使光能成就音聲,因二禪天天神僅伏粗漏,尚有喜受、樂受等餘習,現在能讓心更清淨,故能披發光明成妙音聲,在光成音中,發露妙境,更能誘發行者起精進心,用功不輟,故能通達心淨寂滅之樂。故《楞嚴經》云:「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一般言,至三禪少淨天境,約能初伏第六意識,因是暫伏,非永伏,只是通至寂滅樂之途,故非真得寂滅為樂之境界。此天行者天壽十六大劫,身長有十六由旬(一由旬約40里)。
第二天無量淨天者,色身氣機更旺,使喜心更淨及至空性現起,使此淨空能達無邊際。此時天神氣遍周身,心淨輕安,能得寂滅之樂。故《楞嚴經》云:「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一般言,至三禪無量淨天境,第六意識分別覺知的喜心更少,故能使樂境圓成,氣助心靜的禪定境界。此天行者天壽卅二大劫,身長有卅二由旬。
第三天遍淨天者,身通心淨極,身心能含容一中千世界(1,000個小千世界),心能見一中千世界,當然是身體氣通與心淨所致,身心能映現如此等世界,顯示內外世界均圓滿淨極,故經云身心世界,一切圓淨。此天界行者喜心滅盡,心處安穩中,又身樂遍身,勝境現起。最後因心淨而成就遍地淨德,終使勝境現在其前。故《楞嚴經》云:「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託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一般言,至三禪少淨天境界時,約能初伏第六意識,因是暫伏,只能通至寂滅樂之途,但一入寂滅為樂之時,對自我的執著暫伏,即能得遍淨天的果報境界。此天行者壽六十四大劫,身長有六十四由旬。
「此天眾以體毛細孔充滿氣樂為其特點。」
行者整個身體都充滿氣的時候,那種快樂是世間上最快樂的禪定,著重於色身的樂覺,這是三禪天境界的現象。(待續)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三禪︰因離第二禪之喜樂,住於非苦非樂之境地,更生靜妙之樂,故又稱離喜妙樂地。此地有三天︰
{1}少淨天(梵Pari^tta-s/ubha,藏Dge-chun%)︰因意地受樂,故名為淨,然三禪中此淨最少。
{2}無量淨天(梵Aprama^n!a-s/ubha,藏Tshad-med-dge)︰樂受轉勝,其量難測。
{3}遍淨天(梵S/ubha-kr!tsna,藏Dge-rgyas)︰樂受最勝,且復周普。
02天乘四種禪定之三禪.(淨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