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大乘生命緣起正見的兩個重點..(淨界法師)


 

復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以於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為緣性故。


這個業種子要從種子而轉成正式的果報,必須要經過十二因緣的滋潤。你一定有「無明」的滋潤才產生「行」。當然,你這個「行」,這個業力的造作,它有它的種子。不能說「無明」產生「行」,是「無明」的資助,它是一個助緣而產生「行」。「行」的助緣而產生「識」。所以十二緣起,每一個都是一個增上緣。因為無明的滋潤產生了業力,由業力的滋潤產生阿賴耶識的種子,由這個阿賴耶識的種子產生名色、觸、受、愛、取、有等等。所以這個「十二緣起」它是一個增上緣。


這個地方「十二緣起」主要的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就是我們的這個我執、法執的分別。由於我們我執、法執的分別把業力的種子滋潤了以後,就產生了「分別愛、非愛」的果報。這個「分別」就是差別。這個時候在三界六道當中有很多可愛的果報,就是人天的可愛果報,或者是有很多不可愛的三惡道的果報出現。因為這種善趣、惡趣的果報是能夠明確地去分別可愛、不可愛的自體,它有它種種的痛苦的五蘊、有它安樂的五蘊的自體,所以叫作「分別愛非愛緣起」。就是說,這個緣起能夠通過我們心中的我執、法執的滋潤,使令這個善惡的業種子轉成三界的果報。


這個地方講到十二緣起,我們解釋一下它是怎麼個滋潤法。這個十二緣起的解釋,就是它能夠把已經存在的業種子滋潤成一個正式的三界果報。滋潤,在唯識學的專有名詞叫作「熏習」,它有一種熏習的力量。十二緣起的熏習有二類:一個是微細的熏習,一個是比較粗顯的熏習。


這個微細的熏習就是無明。無明緣行。就是說,我們只是造了這個業力,不表示說一定是在人天得果報,或者三惡道得果報,一定要有這個我執——自我意識。通過這個自我意識的這樣的分別,就能夠把這些善惡的種子累積成一個有漏的三界的果報。這是第一個,無明的熏習。這是比較微細的熏習。


其次是愛取的熏習,愛、取、有。我們對於這個生命當中不同的愛取,也會使令這個業種子產生不同的變化。


比如在《高僧傳》講到,唐朝有一個叫僧藏法師的。僧就是佛法僧的僧,藏就是法藏大師的藏。這個僧藏法師出家以後,白天修福,晚上念佛。他的修行就是兩個重點,修福念佛、念佛修福。到後來,晚年臨命終的時候,在《高僧傳》上說,他的中陰身六欲天次第來迎。剛開始四天王天現前,他內心不動;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種諸天的安樂果報次第地現前來迎接他去受生,他完全不為所動。


當然,他內心不動愛取,他對六欲天沒有愛取,這個時候六欲天的種子不能得果報。六欲天的中陰身消失了,最後阿彌陀佛現前。阿彌陀佛現前的時候,他內心當中產生強烈的皈依心,這個時候跟彌陀感應道交,往生淨土。


這樣一個往生的公案,我們應該來了解一下。也就是說,這個僧藏法師,他平常的分別自性緣起,他的業種子,有持戒修福的種子,也有念佛的種子,這兩個種子都有。當然,這兩個種子都有成就安樂果報的功能。但是問題就是說,他持戒念佛的種子,到底是在人天享受福樂,或者是到極樂世界享受清淨的功德莊嚴,這個時候「分別愛、非愛緣起」是一個關鍵點。


這是十二支的緣起,就是你心中無明的淺深:你心中對於整個生命的愛取,到底是對娑婆世界比較愛取?或者對極樂世界比較愛取?那麼這樣的差別的愛取,對我們內心的業力就有一種主導的功能。就是說,同樣是一種善業,這個善業到底是投生到淨土去得果報,或者是在人天得果報,這個時候你心中的愛取是居於一個主導的地位。


這個地方是說「隨業」往生跟「隨念」……我們一般人——正常人的心念當然是愛著娑婆,所以他最後的善業就是由這個心念的引導,就在三界得果報。那麼淨土宗,他臨終的時候,重要在正念分明。臨終深信、切願、持佛名號,他臨終的時候,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那個正念力就能夠引導這些善業跟彌陀的功德感應道交。


所以,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諸位看看就知道。蕅益大師在講到淨土宗的修學綱要——所謂的淨土三資糧,他講一句話,他說:「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淺深。」這一句話是修習淨土宗的至理名言,你修淨土宗不可以不知道的!


就是說,你往生以後的品位高下,那是由你的善業力——分別自性緣起,你佛號念得越多,你往生品位越高。但是你能不能夠往生,就跟你念佛的多少沒有直接的關係,而是與你心中的信願——你心中有什麼希望有關。如果你對來生的期待是希望繼續在人天享受福樂,那麼你這個念佛的種子就變成人天福報了。所以他的意思就是,信願是一個主導者。持名是一個跟隨者,它是一個腳;信願是一個人的眼睛,它有主導的作用。


就理論上來說,你念一句佛號就可以往生,臨終一念就可以往生。蕅益大師講,若信願具足,臨終十念乃至一念,也可以往生。就是說,一句佛號,只要你用正確的對淨土的愛取來滋潤,用信願具足來滋潤這一句佛號,它也可以引導你跟彌陀感應道交。如果你對淨土宗沒有愛取,對淨土法門沒有信願,那麼你這個佛號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亦無得生之理」。


這個地方就是說,在大乘佛法當中講到隨業跟隨念。當然我們所積集的業力很重要,所謂的「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能夠「生起諸法」的差別的果報,這是一個「分別自性緣起」;第二個,依止十二緣起中的「愛取」的滋潤,而使令這個業種子變成一種差別的「愛、非愛」的果報,這是一個重要的增上緣。


這個是講到從大乘的角度來解釋生命的緣起,兩個重點:一個是業力,一個是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