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金剛經講記(word文字檔).(11集).(淨空法師)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11 

  請掀開經本,第十五頁,倒數第五行,從第六段看起: 

  【觀即思惟,照有二,照住照見。照住,由思惟而來。心寄一處,即照住,此時許多妄念,暫時停止。本有光明,自然發露,此即智慧。照見,指工夫修成,如《心經》之照見五蘊皆空是也。觀照須觀吾人之心性,所謂消歸自性。】 

  我們看這一段。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觀就是思惟,有些經論乃至於祖師大德註疏當中,用思惟修,用這個名詞,思惟修;由此可知,他還是用心意識。古時候,交光大師註解《楞嚴經》,交光是明朝時候人,大概是跟蓮池大師同時代的,他在《楞嚴經》裡面主張捨識用根,這個說法,跟古時候很多家的講法都不相同。我們知道《楞嚴經》來到中國,因緣很特殊。古代許多高僧大德到中國來,帶了許多的經典,沒有《楞嚴經》。中國許多法師到印度去留學,包括玄奘大師,在印度也沒有看到《楞嚴經》,什麼原因?古印度這些國王、大臣,說老實話心量狹小,把《楞嚴經》看作國寶,不傳給外人。所以自己家裡人出去,不可以帶《楞嚴經》出去,外面來的留學生,這本經是看不到的。所以佛法會在印度消失,這未嘗不是個原因,心量太小了,好東西不肯傳給人,到最後和自己同歸於盡,你說這個多可惜! 

  天台智者大師實在很了不起,他在《法華經》悟出一個修行的方法:止觀,三止三觀,這三止三觀是智者大師發明的,是他的東西。在當時有印度這些高僧大德到中國來,也到天台山去訪問,看到智者大師三止三觀的修法,非常讚歎,就說跟《楞嚴經》上所講的一樣,這個樣子我們中國人才曉得,佛經裡頭有一部《楞嚴經》。可是諸位要知道,到印度去取經談何容易!那個時候是走路去,沒有像現在交通這麼方便。於是智者大師身不能去,真有這個心,有這個精神,在天台山他自己築了一個小的臺,叫拜經臺。每天往印度西方這邊禮拜,希望佛菩薩感應,這部經能到中國來。一直拜到他老人家圓寂,拜了十八年,這個心了不起!十八年想《楞嚴經》、拜《楞嚴經》,希望這個經書能到中國來,經是來了,智者大師沒看到,智者大師已經往生多年了。 

  這是到唐武則天作皇帝的時候,印度般剌密帝法師把這部經偷渡到中國來,這個法師也很了不起,因為經書這是禁書,不能出口的,那個時候也有海關,不能通過的,出關的時候都要檢查。所以,他頭一次帶的時候,被海關查出來,查著有這本書,不但書沒收,人也不准出國。過了沒多久,他老人家又用一個方法,把《楞嚴經》寫成很小很小的字,不知道用什麼東西寫的,寫完之後捲藏起來,把手臂剖開,藏在裡面,然後再縫起來,等傷口長好了,這樣子出關到中國來,這就檢查不到了。那個時候沒有X光,沒有這儀器查不到。這次出來了,他是從海陸來的,坐船到中國來的,在廣州登陸。到了中國之後,又要把手臂剖開,把經取出來,再不曉得用什麼藥物洗乾淨,《楞嚴經》是這樣偷渡出來的。偷渡出來之後,經送到中國,法師很負責任,這是我們學佛的了不起的一個精神,經交給中國。在中國,因為天台大師拜了十八年,大家都知道,今天這個經來到中國,沒有一個不歡喜,趕緊翻譯。翻出來之後,法師立刻就回國,回國幹什麼?接受法律的制裁,你說多難得!現在的人出來了,再不回去了,是不是?這就是學佛的好處。《楞嚴經》是這樣子傳到中國來的。 

  因此,古代大德們註解《楞嚴經》,就用智者大師的「三止三觀」,來解釋《楞嚴經》上的奢摩他、三摩地、禪那,解釋這三個名詞。交光大師認為不妥當,因為《楞嚴》上講的奢摩他,不是用的心意識。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還是用心意識,差別在此地。所以,他老人家主張「捨識用根」,符合《楞嚴經》裡面的宗旨,這是新的解釋,《楞嚴經》有新舊兩種解釋。舊的解釋依據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新的解釋依照交光法師的捨識用根,完全用根中之性。奢摩他、三摩地、禪那,都用根中之性,這是跟天台大師講法,稍稍有一點差別。但是,交光大師講的是沒錯,很難修,幾個人能捨識用根?而天台大師講的可以修,中等以上根性的人都能修。交光大師那個水準太高,的確是相當不容易,這我們知道他說的是對的。觀照,用天台家的教義,我們都行;如果用《楞嚴》交光大師的標準,我們就非常困難,就很不容易。這個地方還是就天台大師他所說的,我們依舊用心意識,前面講要用得正,不要用邪了,這個就行。 

  「照」有兩種,有照住、照見,這是功夫淺深層次的不相同。「照住」就是得定,我們講禪定。禪定是佛門無論是大乘、小乘,無論是任何一個法門,禪定是修行的樞紐,這個很重要。大家不要以為參禪的人,才修禪定,那你就錯了。凡是學佛的人,統統都是修禪定,離開禪定,那就不是學佛,就不是佛法的修行。可是我們名字用得不一樣,譬如淨土宗講: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我們講的名字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這個諸位必須要曉得。你知道一心不亂是禪定,念阿彌陀佛就是參禪,就是修禪定,就沒有兩樣。「照見」是見性了,用觀照、照住的功夫,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才能解決問題。諸位要知道,得禪定不能解決問題,要見性才能解決問題。因為你得禪定,四禪天是得禪定去往生的,四空天也是得禪定去往生的,沒出三界;見性,這個問題解決了,見性能夠破無明,當然出三界證得法身。所以大乘其他法門,如果不能達到照見這個標準,就不能算有成就,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 

  在修行實際的功夫裡面來說,照住就很難,也就是說得定就很難;得定尚且這麼難,照見就太渺茫了。我們舉一個例子,你才曉得這個事情真難,不念佛沒路好走。依禪定裡面最低的初禪,初禪禪定的功夫到什麼程度?五欲六塵的念頭完全沒有了,這個沒有了不是斷了,是他定功伏住,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這個東西,不會動念頭,心裡頭清淨的人絕對不會起這個念頭,這才能夠生初禪天。不是你打坐可以能夠坐幾個鐘點,甚至於你可以坐上幾天,坐上兩、三個星期你才出定,出了定,你還有這個我喜歡的,那個我討厭的,給諸位說,初禪沒分,沒資格。你那種禪定,叫做未到定。你是有修,不夠它的標準,好像你念書,你是有念,考試也有幾分,不及格,六十分及格,你只考二十分,不能說你沒有,你有一點,不到它的標準,這是不管用的。但是有這麼一點點禪定,要是能夠持戒修福,他在欲界天的地位很高。完全是修福,沒有一點定的功夫,靠福報只能夠生欲界的四王天、忉利天,我們常常都是講忉利天。超度、一切的佛事迴向給他,幫助他,最多只能幫助他到忉利天,上面他去不了,上面一定要有一點定功。剛才講了,那個未到定,行,可以幫助他到夜摩天、到兜率天、到化樂天、到他化自在天,這就是他的定功一層比一層深,但是都沒到家。心裡面對五欲六塵,遇到這個緣還會動念頭,你才曉得好難好難!連初禪都這麼難,明心見性談何容易。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很多,想來想去沒有法子,還是念佛求生淨土吧!帶業往生。我們這些念頭沒有斷不要緊,可以帶業往生。其他大乘法門,沒有聽說帶業的,都是要斷惑證真,沒有帶業的,只有這個法門可以不要斷惑,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照住,由思惟而來。」是很細密的思惟,這個思惟是如理如法的思惟。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或者是老師傳授給我們的方法,用心意識沒錯。譬如古時候禪宗的大德,教人參話頭,參什麼話頭?話頭很多,太多了說不盡!每個老師出的題目都不一樣,大家一般都知道的,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的。諸位要曉得,你可不能胡思亂想,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個什麼樣子的,這就不叫參禪,這個就錯了。它的目的是教你念頭集中在一個地方,你別的妄念就沒有了,目的是在此地,所以沒有答案。一有念頭,你就提起這個念頭,你就想這個念頭;沒有答案,所以你也不要胡思亂想。諸位想想看,跟念佛有什麼兩樣?他想的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想的是南無阿彌陀佛,不是一個道理嗎?這個你才曉得,念佛方法比那個妙!那個完全靠自己力量,真的要得定要開悟才行。我們這個不需要,我們不得定、不開悟,我們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就加持我們。所以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我們依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幫助我們。參禪是完全靠自己,不依賴別人的。所以他是用思惟,由思惟而來,要心寄一處。那個話頭沒有意思,就是教你把心安在一個地方,安久了這就定了;安久了,其他一切妄念都沒有了,這樣就得定,跟念佛的原理原則是相同的。 

  我們一句佛號,佛菩薩這樣教導我們,祖師大德也是這樣教導我們,教我們一心稱念,一心就是你專注這句佛號,沒有雜念,所以念佛祕訣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說實在話,這個原則是任何一個法門共同的,哪一個法門可以夾雜、可以間斷?任何一個法門都必須要堅持這個原則。不懷疑,你對它有信心,這是第一個重要的條件;不夾雜,專注;不間斷,綿綿密密,禪宗裡面講綿綿密密。這樣久而久之,妄念就沒有了,心就得定,得定就照住了。 

  照住的樣子是什麼?底下說:「此時許多妄念,暫時停止。」諸位要記住,它是暫時停止,停多久?看你定功的淺深。世間禪定就分八個等級,我們常講四禪八定,實在講八定裡面包括四禪,四禪不包括八定。八定就是四空定再加上四禪定;色界天的四禪定,無色界天的四空定,合起來是八定。這個諸位要知道,不是說四禪以外還有一個八定,不是的。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定功要來得深,定功深,伏妄想時間就長。最深的是非想非非想定,這是無色界天裡面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得這個定就生這個天。佛告訴我們,這個定力能夠持續八萬大劫,也就是說八萬大劫之內,你的妄想不會起現行,這是很難得、很了不起。但是八萬大劫要比無量劫,那還是個小數字,八跟無量比,不是小數字嗎?八萬大劫過了以後,他那個念頭又起來,心又動了,心一動就往下墮落,他不會往上升,他就往下墮落了。俗話講爬得高、跌得重,就是這個道理,他沒能爬出去。如果要出去,那個定功繼續不斷再修,修到第九定,出去了。第九定是誰?阿羅漢證得的。你要是修成第九定,你就是阿羅漢,出了三界,不會再掉下來。八定會掉下來,到第九定不會掉下來,那就得到保障,真的是超越三界了。這叫暫時停止。 

  雖然暫時停止,也生智慧,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能夠清淨一分就生一分智慧,清淨二分就生二分智慧;何況他有這樣深的定,那個智慧當然我們是比不上。阿羅漢那個智慧、那個能力,他能夠知道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阿羅漢能知五百世,你就曉得,色界天人跟無色界天人他們的能力比阿羅漢差一點,換句話說,過去二、三百世,未來二、三百世,他們有能力知道。欲界的天人,有天眼通也有五通,過去、未來他們也都知道,但是不能像高品位的人知道得那麼多。鬼神也有小通,那個小通的幾個月的事情他知道,未來二、三個月的事情,或者是半年、一年的事情,他知道,再遠他就不知道了。所以有的時候扶乩請鬼神問事很靈,近的事情很靈,遠了他就胡說八道,反正他說了,你也找不到他,你對他也無可奈何。近的事情很靈,跟你說最近幾天的事情,或者幾個星期以後的事情,往往很靈驗,小事情他知道得很清楚,大事他就糊塗了。那就是說,他的力量很小、不大,比我們人高明一點,也高明得有限就是了。我們了解這些情況,也就不會被鬼神欺騙,這個很要緊。 

  「本有光明,自然發露,此即智慧。」會用功的人,慧幫助定,定再幫助慧,定跟慧相輔相成,這個修學方法就正確,決定不能把它搞邪、搞歪了。怎麼會搞邪、搞歪了?裡面加一點煩惱就壞了,這煩惱是什麼?他有點智慧、神通,得定一定有這個能力,於是就搞名聞利養,欺騙眾生,拿這個來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最後是墮落,那個墮落決定墮三惡道,那就壞了,這是用得不正。所以佛菩薩、阿羅漢,他們用得純正,一點都不歪、不邪,換句話說,純正的標準,《金剛經》是最好的標準,他不會離開《金剛經》上所講的這些原理原則,那就不會走偏差了。定慧要等學,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到等持的時候,就開悟了,就照見了。 

  「照見,指功夫修成。」只是功夫成功了,沒圓滿,成功了,也就是說不會再退轉了。我們佛法裡面,大乘法裡面講三不退,這個成功是他證得三不退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叫成功。在圓教,初住菩薩證得了,在別教,初地菩薩證得這個地位,這都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明心見性,這叫修成。《心經》上,觀世音菩薩所說的,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這就是說明他的功夫成就了,他照見了。五蘊就是代表世間所有一切萬法,這個世間一切法都是五蘊和合而生起的。照見五蘊皆空,也就是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白了,徹底的了解。真相是什麼?真相是萬法皆空,我們一般人聽到這句話,害怕了!一切法空了,怎麼辦?其實你也不必害怕,你怕也是這個樣子,不怕也是這個樣子,這是事實真相。 

  這個空的意思很難懂,佛在經論裡面跟我們講十八種空、二十種空。空不是無;空,都沒有了,這還要釋迦牟尼佛講?還要這些大菩薩才懂?兩、三歲的小孩告訴他,空了、沒有了,他都會懂,他都曉得。所以空不是無,這就難懂了。空是有,我們現在這一會,大家看看,明明有!有就是空,這個難懂。空跟有是一樁事情。我們最困難的是:空不是有、有不是空,一定要把它分成兩樁事情,這是我們迷惑,不知道它是一,說空、說有是一。有人分開來講,這是方便說,相是有的、體是空的,這個說法佛在經上講得很多,相是有的、體是空的,這是方便說,沒說到究竟處,沒說到圓滿處,圓滿處不是這個意思,圓滿處是: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相也是空,體也是有。《心經》裡面不斷的在重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那是真的明白,這才叫照見,見到這些事實真相。 

  正如同我們現在科學家發現的,物質是波動的現象,愛因斯坦說是場的現象,換句話說,在他們認識裡面,根本就不承認有物質的存在,這是科學家觀察到的。波動的現象,波為什麼會動?為什麼會產生現象?這些所以然的道理,他還沒搞清楚,他只是看出這是波動的現象,但是這個已經相當了不起。也就是說,跟佛法所說的相當接近,沒有達到佛法的中心,靠近佛法的邊緣,也可以給我們做一個旁證,證明佛經上所講的真有道理。希望科學不斷再進步,能夠契入佛法的核心,佛法裡面東西都被科學證明了。 

  底下這兩句,關係我們現前用功。「觀照須觀吾人心性」,須是必須,「所謂消歸自性」,這樣才得受用。心性是什麼?真心,心性就是真心、本性,要觀這個,你才會有受用。為什麼?這是根源,好像我們看一棵樹一樣,看樹根,再大的樹都是那個根長出來的。你把這個問題找到,整個問題都解決了;你要是枝枝葉葉上去觀照,那個麻煩可大了,時間就太長,費的工夫太多,很難收到效果。所以無論是禪宗,無論是教下,教人修行都是教你從心性上觀照。從心性上觀照的方法,也有很多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可是目的是一樣的。譬如我們念佛,我們念佛求什麼?清淨心,清淨心就是心性,用這句阿彌陀佛把清淨心念出來,那就見性,所以念佛就是觀照。目標要正確,《金剛經》任何一句經文,都可以把它拿來觀照,都可以觀照自己的心性。這個方法剛才講了,依舊可以用心意識,常常思惟,譬如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觀照這一句。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眼見色、耳聞聲,心裡一動心,動了貪愛的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貪愛了。動了瞋恚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不瞋恚了。時時刻刻把這個心拉平,這叫功夫!保持你的清淨、平等,不要被外頭境界所動,因為曉得一切相是虛妄的,這就不必計較了,不用分別了,心自然就平靜下來。像這些句子,隨便拈一句,你就用這個功夫,這叫用功,這才叫修行。行就是思想行為,思想行為錯了,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我們成天打妄想,這就是過失,用這個方法把妄想去掉,使心恢復到平靜,這叫修行,這就叫消歸自性。也就是說,真消歸自性,我們才得到真實的受用;也就是說,得到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這個心起作用,這就得受用。 

  【讀誦受持大乘經典。受持即觀照也。】 

  這句話說明,教下每個宗派修行的方法,沒有離開觀照。讀誦是預備修學的階段,先要把經讀熟。不讀熟,從哪裡觀照起?沒法子觀照。所以你要想用功,先要把經念熟。古人修行比我們認真,比我們守法,古人老實,現在人聰明,什麼叫聰明?投機取巧。古人不會投機取巧,老老實實的,所以古人那個功夫比我們好,比我們也快。我們看《高僧傳》、看《居士傳》都看到,無論在家、出家,都相當可觀,不像現在人。老實從哪裡看?第一個你能觀察到的,肯念,這就老實。現在人不肯念,一聽說要背書都嚇跑了,古人都是從背誦下手。讀誦,讀是看著本子讀,誦是不要看本子,背熟了;他能背得很熟,能記得很清楚,他才能受持。佛在經中講的道理,他接受了,佛所講的方法,他也接受了,持是什麼?持是真正做到,那個叫持。 

  現在有很多人把受持兩個字搞錯了,完全搞錯了,認為受持就是把經念一遍,我就受持了,這個完全弄錯了,那是讀誦,那不是受持。每天你把你的課誦本念一遍,那不叫受持,叫讀誦。受持是真正明達其義,依教修行,真正做到,這個就是受持。《金剛經》上一再說較量功德,很多遍,這我們很熟的,於這個經上,乃至受持四句偈,再加上為人演說,那個功德福德無量無邊!四句偈,四句,哪四句偈?任何四句;四句就是一首偈,任何四句。不要說四句,兩句都夠了,你的一生受用不盡,你就憑這兩句,可以照住、可以照見。只要這兩句、四句常常在心裡,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換掉,它就管用,這叫受持。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受持就是此地講的觀照。 

  【眾生之大病根,即是心量狹小。】 

  諸位要知道,心量狹小,難,不但修行不能成就,不能開智慧,得一點小定還可以。心量狹小的人,能得一點小定,不能開智慧,再跟大家說明,不能往生。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心量跟阿彌陀佛的心量不一樣,怎麼能往生?念佛就能往生,這個話似是而非。古人說得很好,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去不了!什麼原因?心量太小。西方世界佛菩薩諸上善人,心量都是那麼大,你這個小心量跑到那裡去,天天跟人家鬥爭,你跟人怎麼相處?所以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心量要像阿彌陀佛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才行!才保證這一生決定往生。 

  這是我們常常在淨宗講席裡說的,我們的心要同佛、願要同佛、解要同佛、行要同佛,心願解行都跟佛一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這叫保證往生。所以我們定的課誦本,早晨念四十八願,《無量壽經》的第六品,目的何在?希望我們的心、我們的願,跟阿彌陀佛一樣。念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要用他的願行,把我們自己本性裡頭的本願引發出來。四十八願是我的本願,依照阿彌陀佛的本願,把我的本願給引出來,我的心願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晚課念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一段經文,諸位都很清楚,持戒念佛,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像倓虛大師在本經裡頭所講的「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就這個意思。《無量壽經》講得很具體,這一段經文裡面,你仔細觀察,它的內容就是五戒十善。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生活、如何辦事、如何處事待人接物,給我們很具體的原則,只要能遵守,那就是佛菩薩的行持。所以我們的解行,又跟佛菩薩相應,這樣念佛功夫才會得力。所以心量小是很大的毛病,一定要拓開。要知道善與人同,不要把好事自己都攬在一身,那個實在講很可憐,一天到晚真的叫累死了。好事分給別人做,都分完了自己沒事,這是最好的事,看到大家都做好事,我們心裡多歡喜! 

  「因狹小,即執我」,我執堅固,輪迴就出不去。「故佛教人將此心放大」,你把你的心放大。 

  【潛移默化,大而化之,即是除我見、去煩惱之妙法。】 

  確實是如此,心要大、量要大,我們俗話也常說,量大福大。心量狹小,縱然有福也很有限,縱然有福他也很苦,他的日子過得很辛苦。我們要是冷靜觀察一下,這世間人不少,發大財、億萬財富的,一天到晚勞碌得不得了,我們看到那個日子過得好可憐,煩惱多、憂慮多、患得患失多。他還怎麼樣?還省吃儉用。億萬財產,還省吃儉用,一生到最後不曉得給誰!這是我們常說:有福報,沒有享福的命。還有一些有享福的命,沒福,哪些人?就是那些大富長者家裡的佣人。特別是他們的別墅都很多,自己一年難得去住一次,很漂亮的房子,請幾個佣人在那裡,請他們在享福,每個月還要給他工錢,供他吃供他住,還要給錢給他,請他在那裡享福。那個人很有福報,他的主人沒有福報,一年難得到別墅住兩天渡個假。所以諸位冷眼去觀察,你就曉得,那個主人真可憐,他們才是真正有福!世間人這種顛倒,佛法裡面常講「迷惑顛倒」,還真不少,迷惑顛倒的人真多。 

  【因緣聚合,當體皆空。】 

  前面都曾經說過這個道理,所有一切法都是因緣聚合而生起的,緣生之法沒有自體,佛經上講無有自性,無有自性就是沒有自體,是種種條件聚合而現的現象,所以「當體皆空」。你要是看清楚、看明白了,自自然然就不會執著,也就是說,不會把它放在心上,你的心常常保持著空,心空就靈了。心裡有東西就迷,就迷惑、不靈,冥頑不靈。為什麼人搞到這種地步?心裡面東西太多,牽腸掛肚的太多,所以他智慧沒有了,冥頑不靈;心要是空的,心裡面什麼都沒有,那個心生智慧。我們看六祖大師所說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老人家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見五祖的時候,告訴五祖,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一些同修常常也來找我,說什麼?常生煩惱。常生煩惱,他來找我。為什麼生煩惱?心裡面東西太多了。能大師為什麼會生智慧?「本來無一物」,他無一物,他心裡什麼都沒有,就生智慧。所以心不可以有東西,心要有東西,心就壞了。現代教育普及,大家都念過書,都學過幾何,幾何裡面的圓,圓心有沒有東西?圓心要有東西就壞了,就不圓了。心不能有東西,心就健康,心健康身就健康,一定道理!心有東西的時候,大病!病根!不但是我們一生痛苦毛病的病根,也是生死輪迴的病根。知道當體皆空。 

  【又眾生同體】 

  眾生同體,我們對眾生特別有一份親切之感,一切眾生不是外人,是自己心性所變之物,同體!因為同體,慈悲心就生出來了,大慈悲心是從這裡生的。清淨、平等心是從當體皆空生的,從同體上生大慈悲心。 

  「則不知不覺,我執自然化去」,能常常這樣觀、常常這樣照,好啊!我執、法執不必刻意去斷,自自然然就化掉了,所以叫大而化之。「此乃消歸自性之善巧方法」。的確比小乘高明太多,大乘權教菩薩也望塵莫及,這個方法的確非常巧妙。《金剛經》上講這個原理原則,而淨宗法門一心執持名號,像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是實行這個法門。《金剛經》上是解釋,念佛人真做!他所做的就是《金剛經》所講的理論與方法。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的確是消歸自性的善巧方法。 

  【一切眾生,無不有欲、色、識。】 

  欲是欲望,我們今天講的感情;欲裡面也講的煩惱,貪瞋痴慢這都是欲。色是身體,任何一個眾生他有身體。識是分別心、執著心。有分別、執著,有身體,有貪瞋痴慢,「欲、色、識」這三個字就代表了,這叫做眾生。 

  【此三者若不轉移,則永遠輪迴三界六道。】 

  這三樣東西,這裡說得好,轉移,不是講斷,為什麼?斷不掉,不能斷,它是從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它要是斷了,那真如本性也斷掉了,也沒有了。要把它轉變,把欲轉變成智,智慧,貪瞋痴即是戒定慧,把這個轉成戒定慧。把色轉成圓滿報身,我們在《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面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身都是金剛不壞身,不生不滅。把識轉變成真如本性,叫你轉!因為識就是真性迷了就叫識;悟了,識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真性。轉!要會轉。如果不能轉,那就永遠在輪迴裡面受苦受難。你要問為什麼?輪迴就是這三個東西變現出來的,你在六道裡面,永遠不能出六道,就是欲、色、識在那裡面有加減乘除的變化。一念善心,貪圖好境界,三善道;一念惡心,造作惡業,就墮三惡道。善惡在那裡加減乘除,六道升沈,就這麼一個現象。這是六道裡面的事實真相,唯獨佛跟我們說得清楚。 

  古印度有不少的宗教家,他們的功夫的確相當高明,要以現在的宗教來看,他們的確超過基督教、天主教,超過。他們能在定中觀察到六道輪迴的現象,他統統看到,他可以上面看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可以看到地獄,這是定功。但是他不能解決問題,也就是說,他見到這些事實了,不曉得這些事實怎麼來的,這些事相的所以然他不明白,他沒有這個智慧。我們知道佛教出現在印度,並不是很早,在佛教之前,印度的宗教就相當發達,對於六道裡面情況,他們就說得很多很多,而且說得沒錯。所以六道輪迴不是佛最先說的,婆羅門教,印度的數論派、瑜伽派,他們比佛教都早,他們都說得很清楚,但是他們沒有解決的方法。一直到佛出現於世,才把六道輪迴來龍去脈,跟我們說清楚了;以及怎樣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佛法裡面才說清楚了。這就叫我們轉移。 

  【而轉移之最善巧,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 

  這個話是真的,實實在在的。因為用這個方法來轉移,幾乎每個人都做得到,就像善導大師所講的,萬修萬人去,沒有一個不成功!這才說的是善巧到極處了。如果我們對於其他的大小乘佛法,有濃厚的興趣,又非常的喜愛,你要覺悟。如果我們在這個世間去研究、去探討,我們的壽命有限,時間太短,又沒有善知識,又沒有良好的設備,我們這一生當中要想研究個究竟,那是很難的事情。何不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首先,我們得無量的壽命,唯有無量的壽命,換句話說,我就有足夠的時間。第二,西方世界環境好,阿彌陀佛是老師,諸上善人那些等覺菩薩無量無邊,是我們的同參道友,隨時隨地都幫得上忙。何況每天你一定還會到十方諸佛那裡去拜訪,聽諸佛講經說法,怎麼不開智慧?供養諸佛菩薩修大福報,那個福慧雙修,我們生生世世比不上人家一天,你想想看對不對?無量劫來所修的,比不上人家一天,因為人家一天,有能力去供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一天當中能聽無量無邊諸佛說法,怎麼能比得上人家! 

  也許大家要懷疑,無量無邊諸佛菩薩,你的一天怎麼能訪問、怎麼來得及?一個地方一分鐘,也沒辦法、也來不及!你這個想法完全想錯了。西方世界菩薩去拜訪諸佛、供養、聽法,分身去的,不是一個一個去拜訪,那不累死了!分身去的,同時去的,也就是說一切諸佛如來面前都有他,他都在座,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經說法,他也沒有離開,有這個本領!你要是真曉得這個事實,我相信你一定什麼都放下,趕緊到極樂世界去,這個利益好處太大太大了,沒有辦法說得出,實實在在說不出的。所以福慧雙修,到那個地方才圓滿。因此,他方世界修行要修無量劫,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有個成就,西方世界三劫、四劫就成佛,什麼原因?你知道了,他修一天,我們無量劫都比不上人家,是這麼個道理。所以,一切菩薩沒有一個不願意往生西方淨土。 

  【化除我見,即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 

  這就講前面的轉移,轉移的理論曉得了、方法曉得了,這說出轉移的效果,轉移的結果。轉第七識,第七識是執著,一切都不執著了,平等性智現前。為什麼叫平等性智?這個智慧是從平等心裡面生起來的,就叫它做平等性智;換句話說,你不平等,你這個智慧就現不出來。四智人人皆有,不是說佛有我們沒有,我們有,我們有為什麼不能現前?煩惱蓋覆住。因為我們不平等,平等性智不能現前。 

  【不起分別,即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 

  我們偏偏要分別,因為分別,我們的妙觀察智不能現前,沒有了,道理在此地。為什麼我們還要分別?為什麼我們還要執著?真正用功的人,真正會用功的人,在一切境界裡面,無論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不用分別心,也不用執著心;換句話說,絕對不用第六識,不用第七識,他不用,用的是什麼?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四智這兩條是因地上轉,這兩個一轉,八識跟前五識連帶就轉了,所以真正用功就在這上面。 

  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轉了!一切境緣之中,我們不會起心動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你的分別心轉掉,把你的執著也轉掉,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念熟了,分別、執著沒有了,四智菩提就現前,這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前面說過了,大修行人發大心、修大行!歷事鍊心,歷事,就在環境當中、就在生活當中,鍊什麼?不分別、不執著。如果你真在這上用功,那你是真會用功,你是修大行!所以你證的果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實報莊嚴土是大果。 

  【此二既轉,則五、八亦隨轉。】 

  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成是成就,所作就是你所做的,這個智慧。穿衣吃飯,穿衣吃飯的智慧,那是成所作智。你每天生活,每天工作,每天交際應酬,充滿了智慧,這個智慧就是對事的智慧。對人、對事都應付得很圓滿、恰到好處,這個智慧叫成所作智,成就你所做的智慧,不會生煩惱。第八識轉變成「大圓鏡智」,圓是圓滿,無所不知,像大圓鏡照虛空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轉八識成四智。 

  【修行要在轉識成智】 

  這個要是重要、殊要,是關鍵的所在。你要不能轉識成智,那你修個什麼行?縱然這一句佛號念得很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過是凡聖同居土而已。凡聖同居土修行,在西方世界證果,剛才講了,要三、四劫,三、四劫時間就長了;如果你轉識成智,到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經上講的一去就華開見佛,這才是一生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才叫真正不可思議。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佩服的,禮讚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種讚歎不是沒有道理,真有道理! 

  所以真正會修行,實在講,念佛堂堂主常常掛在口邊的口頭禪,大家聽多了也就無所謂,這是真話:「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常說的一句話;放下身心世界就是放下分別、執著,提起正念就是這一句佛號,馬上就轉識成智了。你之所以轉不過來,沒放下,那就轉不過來。分別障礙了妙觀察智,執著障礙了平等性智;放下分別、執著,自性裡面的智慧就現前。這兩樣東西,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都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你有妄想、執著,你沈淪墮落變成這個樣子,你不能恢復自性。妄想是什麼?分別,執著就是第七識,就是這個東西作祟。所以叫你妄想捨掉,分別捨掉,不分別了,執著也捨掉。難捨!想捨捨不掉。為什麼捨不掉?認為身心世界都是真的,就因為這個捨不掉,這就叫做沒看破,事實真相沒搞清楚。佛在此地跟你講,當體皆空。如果你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試問問,你能不能放下?能不能不執著?能不能不分別?自然就不分別、不執著了,因為分別、執著毫無意義,假的、空的,一場空,如夢!有什麼好執著的。這樣就轉識成智,不難!真的,放下之難因為沒看破。《金剛經》是開智慧,智慧是教你看破,念佛教你放下,只取西方極樂世界,其他統統都不要了。 

  【佛法看似廣大無邊】 

  廣大無邊也是真的,也不是假的。 

  【實則親切有味】 

  我想這幾天諸位能體會到,它真親切、真有味。佛法,你要是能夠體會到親切有味,就欲罷不能!可是這個地方又怕麻煩,你又貪著佛法,那就又糟糕了,又壞了。其他的不分別了,分別佛法;其他的不執著了,又執著佛法。這就是《金剛經》後半部,須菩提尊者再發問,就是因為怕有這個毛病,所以後半部不是沒有道理!怕的是前半部明白了,什麼都不執著,執著佛法,所以後半部是徹底把我們破得乾乾淨淨。後半部講的是三心不可得,能執著的心沒有,所執著的法已經講清楚了,一切法是空的,當體皆空。你能執著的、所執著的都沒有,你還搞什麼?就沒得搞了。那個心才叫真的空了,真正叫究竟圓滿,一絲毫都不能夠有的,不可以有的。「看似高深,本是平實。」平是平常,「實」是實實在在,這是佛法。 

  底下第十二段,明不住相即是正住。 上面這一大段,都是為我們解釋為什麼要無住。佛給我們講,從胎卵溼化、十二類生說起,把這些事實真相為我們說出。說出之後,才能夠像他那樣,像他那個樣子,無住生心。這一段證明無住。 

  經【復次,須菩提。】 

  前面說過,經文上有這一句,底下就是重要的開示,叫著他的名字提醒他。 

  經【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這句話非常重要,「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換句話說,你不能不做,做不得,但是不做也不行,不做就落空了,要積極去做。做就是無住,做是有,無住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假如色沒有了,空也沒有了,行於布施也沒有了,應無所住也沒有了,這個道理很難懂。真正的無住,是在行上證得的。也就是我們講,無住像圓裡面圓心,行動就像圓周一樣,圓周沒有了,心也沒有了;圓心沒有了,周也沒有了,它是一體,一個東西。所以諸佛菩薩度眾生,從來沒有一天休息過,不疲不厭。 

  【布施賅一切法,佛法要行不要住。應當無所住而行一切法。】 

  布施包括一切法,布施裡面有三大類:第一個是財布施,財裡面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我們身外之物,布施就是放下、就是捨,你要能捨;也就是說,說老實話,布施就是沒有執著,我對於身外之物,心裡頭不執著,沒有牽掛。什麼是內財?內財是身體,內財怎麼布施?譬如這個佛堂今天有事,許多同修發心來作義工,作義工幫忙做事,內財布施,我出力!力不是外財,不是我的金錢,你出力是內財布施,你幫忙策劃在用頭腦,也是內財布施。雖然布施,不著布施之相,能捨!這都是屬於財布施。第二種,法布施,凡是屬於智慧、技能的,都是屬於法,包羅萬象!不一定指的是佛法,所有一切世間法都包括在其中。第三種叫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是保障一切眾生安全,這是屬於無畏布施。國家對老百姓有什麼功德?保障老百姓生命財產的安全,這是國家的功德,國家對國民無畏布施,何況裡面也有財法布施,但是無畏布施是最重要的。 

  這三種布施,就包括所有的行法、行為。菩薩修六度萬行,也就是菩薩的行門真的是無量無邊,就在這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哪能說得盡?佛把無量的行法,歸納為六大類,叫六度、六波羅蜜。六度就是無量無邊行法的歸類,六大類。雖然說六大類,實在講一個布施全都包括了,為什麼?持戒、忍辱,在布施裡頭屬於無畏布施。諸位想想看,無畏是叫別人心理得到安全感,沒有恐怖!我們舉一個最淺顯的例子,現在一般社會風氣很不好,新加坡比較起來是最好的,很難得!社會治安相當之好。在外面旅行最怕的是錢財露白,就怕人來搶劫,你是一個持戒的,我錢再多,你看到了,不要緊,他不偷盜,他持不偷盜戒。不要說我錢財被他看到,我放在這裡不動,人走遠了,他也不會拿,他不偷盜。持戒叫人心理得安全感,所以持戒是無畏布施。忍辱也是無畏布施,平常交際應酬,喜歡說話的,開開玩笑,說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那麻煩大了,引起很多誤會!如果這個人是學佛的,修忍辱波羅蜜,沒關係,我說話得罪他,他不會報復,他不會介意,他忍辱!這叫人得安全感,所以屬於無畏布施。後面,精進、禪定、般若是法布施。由此可知,六波羅蜜,一個布施包括盡了。六度包括一切的菩薩行門,布施包括六度,豈不是布施賅一切法,包括一切法,說一個就夠了。《金剛經》上布施說得多,不是偏重在布施上,是用它來代表一切法。 

  一切法要行不要住,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要行;換句話說,要做出來。這是在前面說了很多遍。佛菩薩做什麼?就是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大徹大悟的榜樣。我們學佛也要學佛這一招,也就是說我們要做一切眾生大徹大悟的好榜樣、好樣子,這叫做學佛。無論你是哪一種生活方式,無論你做什麼工作,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都一樣,就在你自己本分之中,做出一個好樣子來,這個好樣子是與徹底覺悟相應,這叫做學佛,佛是這個學法的。如果我們表現的,還是分別、還是妄想、還是執著,你就是把大乘經說得天花亂墜,也與佛法不相干,不是佛法,這我們要懂得。 

  【前發大願,此起大行。】 

  大願是什麼?要記住不能忘記,「令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發這個大願。這個願跟一切諸佛的願一樣,實在講這個大願就是地藏菩薩所講的,地藏菩薩講的好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舉一個例子,地獄。世尊這個講法,叫我們一看就曉得,涵蓋九法界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發這樣的大願。你怎麼樣去度這些眾生?起大行,大行就是轉識成智,換句話說,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當中,離一切分別、執著,現起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智慧顯現在生活當中,智慧顯現在工作裡面,離開工作,你的智慧從哪裡表現?智慧表現在生活,表現在工作,表現在應酬,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菩薩。所以不能離開這些事,離開事,你的智慧落空了,你從哪裡顯示出來!這就是佛法要行不要住,這就是起大行。大行就在穿衣吃飯上,不是離開我們生活,到哪裡去找一個大行,那到哪裡去找?你就弄錯了。離開分別、執著就大,為什麼?與心性、與如來果地上的四智菩提相應,叫大行。我穿衣不分別穿衣的相,不執著穿衣的相;吃飯不執著吃飯的相,不分別吃飯的相,這是大行!穿衣天天挑剔這個款式、那個樣子,怎麼配色?那就完了,那就是六道凡夫。吃飯挑口味,今天吃什麼,明天吃什麼,那就不會吃飯了。佛菩薩穿衣吃飯跟我們不一樣,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佛菩薩心清淨。我們吃飯心不清淨,穿衣服心不清淨,睡覺心不清淨,幹什麼都不清淨,糟透了!裡面是貪瞋痴慢,搞這個東西,你說你怎麼能離開六道輪迴?你怎麼不可憐?你怎麼不苦?打扮得再漂亮,可憐人!苦,苦不堪言!讀了《金剛經》要開悟,讀了《金剛經》知道怎麼過好日子,這個真的是非常現實。 

  【願與行不能相離,有願必有行,有行必有願。】 

  這是告訴我們,前面發的願一定要兌現,一定要認真努力去把它做到。如果有願沒有行,願會落空;有行沒有願,凡夫行,剛才講,你這個行是搞六道輪迴,增長貪瞋痴慢。所以願跟行永遠不能分離,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我們時時刻刻、念念之中,有這個願,有這個行;行是什麼?念念都在行,就是一個不分別、不執著。 

  【菩薩行六度,不外戒、定、慧三學,對治貪、瞋、痴三毒病根。】 

  這個大家都曉得,稍稍有一點佛學常識的人都懂得,佛法就像藥一樣,藥是治病的。凡夫的病根就是貪、瞋、痴,佛開了三付藥,專門對治貪瞋痴。用戒學對治貪,對治貪病,用定學對治瞋恚的病,用般若智慧對治愚痴的病,這就是佛法,這就是佛所以出現在世間。我們凡夫不能解決的問題,不知道這三個東西是病根,不曉得,都認為貪瞋痴好像是很正常的,這不是壞事,好像是理所當然,人沒有貪瞋痴還行嗎?好像是當然的,不知道這是病根、禍根。不但是我們一身病痛的根源,前面講過了,生死輪迴的根源,障礙我們明心見性的根源,這個東西多可怕!佛要不詳細為我們開導,我們怎麼會認識?怎麼會曉得? 

  【布施有財、法、無畏三類,這剛才說過。是對治無始根本的慳貪毒害。】 

  財、法、無畏這三種布施,就是對治貪瞋痴的良藥。財施對治貪。如果我們貪心很重,怎樣把貪心治掉?修財布施。我有財富讓大家共享,不要一個人獨享,甚至於我一個人不享,我不享福,我的福讓大家享,給諸位說,那個人叫真正會享福,他的心情之快樂,沒有人能知道。他穿破衣服,吃很簡單的食物,他的福讓別人享,最快樂了,世間沒有比他更快樂的,那個快樂叫真享福。這個不是高等智慧的人,他不知道,他不會享。真正高等智慧的人,他是真正在享福,他真的是很快樂。法布施對治貪瞋痴,法裡頭對治貪瞋痴的東西都有,無畏布施也是對治瞋恚的。三種施裡面,法布施最廣,法布施的力量最深。因此,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而世尊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布施當中,法布施為最」。大千世界無量七寶布施,比不上為人演說四句偈的福報大,四句偈是法布施,法布施功德不是財布施能夠比較的。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