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13
請掀開經本,第十八頁,倒數第三行,看經文:
經【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在前面,世尊告訴菩薩,也就是修學大乘者,要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一句是講了一個大原則。今天我們念的這兩句,略微具體一點為我們指示出來,像色、聲、香、味、觸、法,其實說這六樁事情,已經是將外面境界上全部都說盡了。『色』是眼根所對的,聲是耳根所對的,也就我們眼功能的範圍統統叫做色,你所能夠見得到的。譬如在夜暗當中見不到的,那個黑暗也是色,色裡面有明、有暗,有顯色,有不顯的,所以叫無表色,這裡面範圍包括的非常廣大。耳所聽的是音聲,用一個『聲』做代表。鼻所聞的,用一個『香』字做代表。舌嘗的,用一個『味』做代表。身體所接觸的,包括寒暑,我們感覺得很熱,感覺得很冷,這都是『觸』,都是用這個字來做代表。『法』裡面的意思就更廣泛,包括我們起心動念,也就是念頭涵蓋的範圍,用這個法字來代表。『布施』是放下、是捨。所以這一句裡面,實際上就是說,外面的境界統統要放下。我們看小註:
【舉色等六塵】
這六個字在佛經裡面,把它叫做六塵,六大類,我們六根起作用,總不出這六大類。為什麼叫它做塵?塵是染污的意思,像桌椅如果一天不去把它擦乾淨,就有灰塵污染,佛用這個來做比喻。這六樣東西能污染我們的清淨心,污染我們的本性,所以把它比喻作塵。
【攝盡一切法】
它這個範圍非常非常廣大,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
【塵有眾多義、有染污義。一有沾惹,即為所污。】
沾惹就是執著,分別、執著,一有分別執著就被它染了,被它污染了。如果對六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不礙事,它對於清淨心,對於真如本性,都沒有妨礙。看底下的註子:
【不住,即不執著。一無所住,方為波羅蜜。】
其實世尊不但是二十二年講的般若,乃至於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甚至於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九界眾生說無量無邊的法門,也不出「無住」兩個字。這兩個字我們要深深明瞭它的義趣,它的意義、旨趣,要認真去修學,能得到就叫做佛菩薩。由此可知,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在哪裡?佛菩薩在一切境界當中,他無住!除佛之外,九法界都叫有情眾生,也就是說對於境緣還是有住,不過住的程度上有淺深不同。凡夫深重的執著,聲聞那個執著比我們要淺、要薄,菩薩的執著就更微薄,他還是有。我們常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他為什麼有?有就是他有執著,其他的都不執著、都放下了,還有一品生相無明他還沒有放下,所以他是等覺菩薩,他不能稱為如來,道理就在此地。一無所住,那就是成佛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就是他還有所住。真的到一無所住,波羅蜜就圓滿,功德圓滿了。
【財施即前五塵】
這是講布施。布施在前面曾經為諸位報告過,財布施,財裡面有內財、有外財。佛在《華嚴經》第六迴向章裡面,講布施講了差不多將近有七、八十種,講得很詳細,而這一章經也相當之長。
【法施即法塵。皆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又何必住。】
這一段裡面含的意思非常之深,要細細的去體會。佛教我們布施、教我們放下,我們知道了,我們懂了,我們也很認真來學了。如果你心裡面還有念頭,我學佛了,我聽佛的教誨,我每天都在修布施,我有財布施、有法布施,你這個念頭還沒斷,你還沒捨掉,換句話說,你雖布施,你住相。住相布施不是佛的意思,不是佛教導我們的,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所以要緊的是不住相。為什麼不能住相?佛把這個道理為我們說清楚了,我們才知道不住相的所以然。因為一切法是緣生之法,我們修一切布施也是緣生之法,緣生性空,當體即空,你住就錯了,不住就對了,這是事實的真相。所以佛說法都是依據事實真相為我們說明的,不是隨便說的,也不是佛的意思,完全依據事實真相。底下這一段是總結,這一段經文的總結。
經【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金剛經》上講「不住」這個意思,重複許多遍,句句都在提醒我們,這是佛的真實慈悲。實在是因為我們凡夫,住相執著這個病根深蒂固,可以講是太深太深了,決不是幾句話能夠真正提醒我們,真正叫我們覺悟,那是不可能的。雖然在聽講的時候一時覺悟,聽完之後一出門又迷惑了,老毛病又現前,這才曉得習氣之深,回頭之難!勞累世尊四十九年不斷在提醒,我們對佛的恩德,從這個地方多少能夠體會到一些。看底下小註:
【《華嚴》分「捨」為多種,捨就是布施。最後說究竟捨。須心中些微不著,不落二邊,方為究竟。】
也就是前面講的,要一無所住,那才是波羅蜜,才是究竟圓滿。《華嚴經》因為經文長,所以講這些事情就講得很多,舉的例子也很多,理事都講得很透徹。
【應無所住,是不住法相。】
這個地方的「法」是廣義的,包括非法相,非法相也是法,法與非法統統都不能住。
【行於布施,是不住非法相。學佛者,六塵固不可住。】
六塵是外面境界。
【然若斷滅,即不能度眾生。】
斷滅就是底下講的非法相,斷滅是空,這一切六塵不要,統統把它空掉了,行不行?不行。在事上講,空掉了就不能度眾生。諸位要知道,不能度眾生,這個眾生包括自己。也許說,不度生不要緊,與我無關,只要我得度就行了。哪裡曉得,眾生裡頭,第一個就包括你自己,你自己就是眾生,所以不能度自己,也不能度別人。這就是說六塵的事相是要的,要,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
【眾生正住六塵境界,故應從此處度之。】
首先要度自己,如何度法?不住,不住就度了。譬如我們眼見色,如果我們在色相上分別執著,這就住了,這個色染污我們的清淨心,這是凡夫,這不是佛菩薩。佛菩薩怎樣?我們要怎樣跟他學?佛菩薩眼也見色,但是他見色他不分別、他不執著,色不染污他的清淨心,與他的清淨心毫無關涉,沒有關係、沒有交涉,那他就得度,眼根在色塵裡面得度了。同樣一個道理,耳聽音聲,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音聲也不能染污清淨心,音聲與清淨心也沒有交涉,耳根在音聲裡面得度了,其餘諸根亦復如是。這叫做度眾生,這叫做得度,這個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你自己有沒有得度。時時刻刻觀照自己,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從早到晚起這些作用,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經得度了。
真正得度了,清淨心現前,到這個時候,這六樣東西就不叫六塵,為什麼?塵是染污清淨心,它不能染污清淨心了,那這六樣東西叫什麼?叫六性。眼見色性,耳聞聲性,乃至於意知法性,禪宗裡面說的明心見性,這就見了性。性在哪裡?色、聲、香、味、觸、法。所以古德開悟的時候,求老師印證,老師往往問他,在哪裡?他在地上拈一把小草,或者拿一個小石頭,比一比,就是這個。對不對?對的,一點都沒錯。只要不分別、不執著,這六塵都是真如本性的相分。
這個事情,如果諸位聽了還不能夠體會的話,我們再舉一個比喻說。譬如作夢,夢中有境界,作夢當然有自己,不可能你做一個夢,夢中沒有自己,這是決定不可能的事情,夢中第一個有自己,還有別人,也有山河大地。夢從哪裡來的?夢就是你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境界,整個夢中的境界就是你的心變現的。如果這個時候你要是覺悟了,你反問自己:我的心在哪裡?整個夢境就是你的心。要問心是什麼樣子?那你在夢中隨便拈一物都可以代表,那就是心的樣子。所謂是「全妄即真」,妄是什麼?夢中境界是虛妄的,整個夢中的境界、虛妄的境界,就是你的心。「全真即妄」,心在哪裡?真心變成了虛妄的境界。「真妄不二」,妄的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虛妄的境界,真妄是一不是二;這就是諸佛菩薩們他們的境界。我們在這個境界裡迷了,這一迷,把真妄分作兩樁事情,真不是妄、妄不是真,不曉得它是一樁事情。虛妄境界裡面,我不是他、他不是我,不斷的輾轉在分別、執著,愈分別愈多,愈執著愈嚴重,病根是這樣發生的、這樣發展的。
無始劫來一直到今天,我們迷在妄境之中,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處處執著,牽腸掛肚,永遠放不下,這虧吃大了。放不下造成了六道輪迴的現象,所以六道輪迴那真的是自作自受,本來沒有,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佛教給我們破迷開悟,從虛妄當中超越出來。金剛般若的方法非常巧妙,教給我們就在事相當中恢復自己的本性,恢復自己本來面目,用什麼方法?不住。諸位要曉得,不住不是沒有受用,不住的受用才叫真受用,為什麼?沒有副作用。我們住相受用,付出的代價太大太大了;如果你不住相,受用就跟諸佛如來的受用完全相同。你徹底明瞭事實真相,就像佛在經上講,大作夢中佛事,自己知道自己在作夢,夢中一切境界可以享受,怎麼不能享受,千萬不要執著,執著自生煩惱、自找輪迴,那才叫真正的錯了。所以悟了之後,決定與性德相應,不但度自己也度了別人。
【修行本旨是不住】
這是講,總綱領、總原則就是不住,不住就是不執著。說實在話,分別還不要緊,就怕執著,分別的過失淺,執著的過失重,執著有六道輪迴;執著沒有了,單有分別,六道超越了。阿羅漢、菩薩,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人家那叫做四聖法界;有分別、有執著是六凡法界。
【下手又不能滅境】
不能離開境界,也就是剛才講的,六塵境界不能離開。
【如念佛】
這舉一個例子。
【觀想佛像,色境也。】
今天我們修念佛法門,許多同修來告訴我,念了幾年,心還是定不下來,妄想、雜念還是那麼多,當然功夫不得力。有沒有方法幫助我們一把?行!觀像是個好方法。我們念佛看佛像,念阿彌陀佛看阿彌陀佛的佛像,這裡面有觀想、有觀像。這個地方講觀像,觀想佛像,確確實實我們塑造一尊佛像,或者是彩畫的佛像都行。我平常也貢獻給諸位同修,選擇我們最喜歡的佛像,因為你最喜歡的,就與自己有緣,有緣成就就比較容易。我喜歡這尊佛像,我供養他,我常常看他,常常想他,因為你常常看就不看別的,常常想就不打妄想了,這是很好的方法,對於初學來講,能幫很大的忙。這是色境。
【天樂水鳥,聲境也。】
修淨土的人,一般讀《彌陀經》的比較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講得都很詳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世尊在經上給我們描繪著,西方世界天樂盈空,水鳥都說法,我們讀經想這個境界,放下經本,我們看到水,就想到西方世界的水會往上面流,流水的音聲會說法。我們看到小鳥飛,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這些禽鳥,都能夠說法,我們想聽什麼法門,牠就給我們宣說什麼法門。這是聲境。
【蓮花香潔,香境也。飯食經行,味境也。但受諸樂,觸境也。憶念彌陀,法境也。】
可見得淨宗的修學,六塵境界全都用上,一樣也沒有把它捨棄,一樣都沒有把它斷滅,樣樣都用上。淨宗跟其他法門不一樣,其他法門一定要做到不住才能成就,這個成就就是超越六道輪迴。如果不能超越六道輪迴,縱然你有甚深的禪定,都不能算成就,這是我們同修們一定要牢牢的記住。為什麼?實在講我們每一個人,無量劫到今天沒出輪迴,我們決不是這一生才修行,這一生才聞到佛法,不是的。要查查我們修行的經歷,無量劫之前,我們就聞到佛法,就在修行了,生生世世,這中間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以善根、福德、因緣無比的深厚,到今天還落到如此地步,成就在哪裡?這就是說明,不出輪迴,來生來世頂多還跟現在一樣,這個問題嚴重。明瞭事實真相,我們才知道非超越不可。有沒有辦法超越?有!淨宗這個方法,叫我們在一生當中決定超越,好處在此地。所以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讚歎。諸佛為什麼讚歎?諸佛希望我們早一天超越六道輪迴,早一天得到成就。
【不住二字須認清,決非斷滅。】
不是捨棄這些境界,就在境界裡面去修行,就在境界裡面去超越,方法就是不執著就超越了。我們一般常說,不要把它放在心上,這就超越了,沒有憂慮、沒有牽掛,心上沒有這個東西。為什麼沒有?它本來沒有。
【斷滅即空,亦即非法。布施攝一切法相,亦攝非法相。】
我們講布施、講捨,一切法我們要捨,要不執著;非法也不能夠執著、也要捨,非法是空,法相是有,空有都要捨,這叫兩邊都不執著,兩邊都捨,是這個意思。
【修行不得受用,不外二病。】
這一條也很要緊,也是我們迫切需要知道的,正是說的我們自己的毛病。我們修行為什麼不得受用?我們先要了解,修行怎樣才叫得受用,受用什麼,這個不能不清楚。修行最要緊的清淨心第一,我們的心有沒有清淨?果然妄念少了、煩惱少了、憂慮牽掛少了,你就得受用。你的心清淨,心清淨一定智慧增長,煩惱輕、智慧長,這是受用。煩惱輕、智慧長了,這是說你裡面的,裡面一定會表現在外面,表裡是一致的。外面怎麼樣?看相算命的都會說相隨心轉,現在人時髦話叫改變體質,你的體質改變了,心清淨了,生理一切的組織恢復到正常,正常就是沒毛病。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身體常常有病痛,所有一切病痛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煩惱裡面生的,這是病根。修行人得受用就是這病根拿掉了、沒有了,所以他的生理恢復正常,恢復到自然。今天科學家說我們現在地球病了,地球怎麼病了?自然生態被破壞了,不自然、不平衡了,所以許許多多的自然災害我們常常看到。我們身體是一個小型的宇宙,這個宇宙裡面的複雜狀況,跟太空、太虛空、大宇宙一模一樣,不要看這個小身體,就是大宇宙的縮小,大宇宙怎麼複雜,我們身體裡面小宇宙同樣複雜,真的是不增不減。我們今天曉得大的環境裡面,自然生態破壞,後果嚴重不堪設想;你就曉得,我們自己的煩惱、憂慮、牽掛,破壞我們自己生理的組織,讓它也不平衡了,那個後果也是嚴重不堪設想。這就是你要得病,嚴重的病,命就保不住了,一樣道理。真正你修行得受用,心清淨、身體健康、法喜充滿。
一般人的生活,活得很苦,學佛得受用,生活很快樂。無論什麼環境,你的環境好很快樂,物質環境不好也很快樂,確實是法喜充滿。換句話說,與我們物質環境不相干,再貧窮他也快樂。我們讀儒家的書,孔老夫子有一個學生顏回,家境清寒、貧苦,吃飯一個飯碗都沒有,喝水連茶杯都沒有,你看夫子說的,他喝水用瓢,舀水的瓢,一瓢飲;吃飯用竹子編的簍子。一簞食、一瓢飲,別的人過這個生活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快樂得不得了。什麼原因?他修行得受用,身心清淨。對於人生,人生是自己,宇宙是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迷、不邪、不染,他怎麼不快樂!這是我們一定要認清楚的。
我們學佛,不是求佛菩薩保佑我們升官發財,不是,那個錯了。升官發財不能斷你的煩惱,不能破你的執著,那有什麼用處!地位再高、財富再多,你的心態、你的生理一樣被破壞,一樣要受痛苦,那個富貴沒有用處,不能解決問題。這是說真實話,富貴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唯有不住相,能解決我們真正的問題,能帶給我們這一生真實的幸福。不得受用,不外二病,這是江居士他老人家說的。一、不得扼要,也就是說你修行不如法,你不懂得方法。二、道理不明,理論不清楚。這也就是平常講的,你的修行不如法、不如理,不合理、不合法;如理如法的修行,一定得受用,而且得受用還非常快、非常明顯。
【離修說性則空談,離性而修則盲進。】
性是講的理,修是講的事,要用本經世尊的話來說,性就是不住,修就是布施,修在事上講的。「離修」,我不肯在事上做,單單講理論,諸位要曉得,這個理論會落空,所謂是談玄說妙,無濟於事,講得再好你自己不得受用;換句話說,你的業障消不了,你的煩惱斷不了,你的生死不能解決,空洞的理論沒有用處。「離性而修」,在事相上肯修,不明道理,也就是講著相而修;進是講進步,著相去修,盲進!盲目在走,雖有進步,他依舊迷惑顛倒,所修的只是福報而已,所謂是六道裡面的福報,修的有漏的福報,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所以叫它做盲進。由此可知,理一定要明瞭,事上一定要認真去做,這樣才能夠解決問題。
【發大願行大行,方能入佛門。】
一般的同修,尤其是初學的同修們,一看到經上講的大願、大行,他就莫名奇妙,什麼叫大?我發的這個願夠不夠大,我修的這個行大不大,大的標準到底在哪裡?這要是搞不清楚,就是前面講的盲進,縱然認真努力在修行,自己以為是精進,其實是盲進,沒搞清楚。什麼叫做大?給諸位說,無住就大,不執著就大。你要問為什麼?你想想看,你一有分別就有界限,就畫圈圈了,一有執著這個圈圈就牢固,就不大了;離開分別、執著就大了,沒有界限了,那個大是這個意思。
大願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度眾生要度無量無邊無數眾生,盡虛空遍法界這就大了,真能做得到嗎?真做到,現在就做到,沒有分別執著就做到了。起一點點分別執著,小了,就做不到。口裡說發大願,我要像佛一樣滅度無量無邊無數眾生,實際上自己有分別、有執著,心量很窄小,那個不是大願。離相、離一切相,願就大;一切不執著,行就大了。
什麼行?釋迦牟尼佛在此地表現給我們看的,穿衣吃飯這是大行,穿衣沒有分別執著,大行!普度一切眾生,做出這個樣子叫一切眾生看,給一切眾生做示範,不要分別、不要執著。吃飯也沒有分別執著,吃飯是大行!修大行。你以為大願、大行是什麼?就是這個。由此可知,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你要明道理,你要得法,樁樁件件都是大願、大行。諸佛如來之行,法身大士之行,就在此地,這個道理不能不明,不明,你的修行無下手之處。這也是我們在前面,不斷的提醒同修們,必須念念都要想著,我們要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樣子,好樣子事上固然重要,理上更重要。理是實質,事是外表,實質重於外表,實質是什麼?實質就是不分別、不執著,這個真的是大願、大行。這就是入佛門了,入大乘之門。
【前云,降伏即發大願。此云,行於布施即行大行。】
這個地方的布施,我剛才跟諸位說了,布施是捨、是放下,把一切分別放下,把一切執著放下,這叫真的放下了。
【必無所住行於布施,方是大行。】
這個話的意思細心去體會,這句話裡面意義深廣無量無邊,無限的深廣,包括我們起心動念,一切的行為,都在其中。
【能不執著即大智,行於布施即大悲。悲智願行無不大,方是菩薩摩訶薩。】
小乘人對於世間法不執著了,對於佛法還執著,所以他沒有大智。大乘菩薩不但我執他破了,不執著了,於一切法他也不執著了,法執也放下,這叫做大菩薩,大智慧!「行於布施」,在事上說,就是我們一舉一動,一切的作為,都給眾生做一個好榜樣,這是大悲,這樣度眾生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言教,說法是言教,身體做出來的是身教,念念要幫助一切眾生是意教,身語意三業都在那裡教化眾生,度脫一切眾生,這跟諸佛如來有什麼兩樣,我們學佛要在這些地方學習。「悲智願行無不大」,樣樣都大,這不但是菩薩,大菩薩!大菩薩我們稱為摩訶薩,摩訶薩是梵語,摩訶是大的意思,大菩薩。世尊說《金剛經》的對象就是大菩薩,為大菩薩所說的。那我們現在是什麼人?凡夫。如果我們念頭一轉過來,想學菩薩,依照《金剛經》上所講的原則真的去做,那就恭喜你,你不但是菩薩,你已經是大菩薩,雖然你還沒見性,但是你的的確確走的是大菩薩走的路徑,這個是沒錯的。
【發心要廣大,非廣大不能化我見。】
這前面已經說得很多,心量愈大,我執自然就化解,我執不要破,自己就沒有了。為什麼沒有?心量大。心量狹小那就是堅固的執著,那才叫做真正的病根,佛這個方法是把我們的毛病習氣從根拔除。
【修行則要細密】
要細心、要綿綿密密。
【先觀一切眾生是緣生、同體、本寂。】
這些話前面都說過,能這樣去想、這樣去觀察,這是智慧,是大智慧。觀察外面境界比較容易,人要反省找自己的毛病,不太容易,這很難!想想自己沒有毛病,找不到,看別人的時候都是毛病,看別人的毛病,再回來反省自己,那就容易多了,不看別人,單找自己,找不到!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觀察外面境界,然後回來反省自己,教給我們用這個方法。
【知道自己習氣之重而潛移之,方能修行。修行先除病根,此佛說行於布施之精意也。】
般若經上教給我們,的的確確是從根本修,不從枝葉,枝枝葉葉太難了,太繁、太瑣碎了,直截了當從根本修。枝葉上修,從事上修是枝葉上修;從理上修還算是比枝葉強一點,還不是根本;從心性上修,那才是根本。《金剛經》是直截了當教我們從心性上去修,雖然說的事,雖然說的境,到後來都歸到心性上,決定是以心性作主。
但是一定要先知道自己習氣之重,怎麼知道?常常想著佛在大乘經上說,一切眾生無量劫來,我們不想別的,只想佛說我們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你只想這個,這個話《無量壽經》上講得很詳細,《金剛經》上也講得很明顯,這不是假的。多生多劫這個因緣我們都錯過了,佛不是不慈悲,不是不教導我們,我們怎樣錯過了因緣?沒放下!雖然跟著佛學,依舊執著、依舊分別,這就是習氣之重,這是根本的習氣,要在根本上著手。這一生因為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我們這個殊勝的因緣又現前,絕非偶然,一定要珍重,一定要重視,這才能潛移,才能夠修行。修行先除病根,病根就是在分別、執著。所以佛教給我們無住,布施要放下、要捨。佛說法的真正的用意在此地,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
【吾人事事依照佛說去行】
照佛講的方法去行,就是而行布施。
【心中卻一無其事,方是不住法相。心中雖無其事,依舊精進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
《金剛經》上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這幾句已經說得很透徹、很清楚。佛教給我們的,應當要做的,同學們當中有不少念過《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當中,特別是第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六品經裡面所說的就是五戒十善,佛講得很詳細,事理、因果都說到了,說得好!哪些我們要斷的,哪些我們要修的、要做的,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去做,這都是講的事,非常具體。
而在行法的大根大本,無過於《觀經》上講的三福,世尊說得很好,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淨業就是清淨心。如何能夠在事修上得清淨?還是《金剛經》上講的原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此地講的「心中雖無其事,依舊精進去行」,這才是。三福裡面第一條「孝養父母」,不僅是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身,許多畜生都會養父母。人為萬物之靈,除養父母身之外,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心,這個重要!養父母什麼心?清淨心、歡喜心,讓他一生當中沒有憂慮、沒有煩惱,生活過得歡歡喜喜。這樣是不是就能盡孝了?沒有。一定要幫助父母,了生死出輪迴,不要再搞生死輪迴,那才行!這個事情太大,這不是我能辦得到的。其實不然,你可以做得到,勸父母念佛求生淨土,父母真的往生極樂世界了,你才算是盡了孝道,孝養父母算是你有了成就,你要是沒有把父母真的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孝養父母沒做到,這是真的。第二,我自己這一生當中,決定要脫離三界,決定要超越輪迴,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我自己做不到,不孝!我父母希望我也脫離輪迴,他到西方,你怎麼還在輪迴當中,你這怎麼能算孝?你才曉得,你要真正懂得孝道,那個人怎麼不作好人?怎麼他不作菩薩?他一定要作好人,要作菩薩,他才算是盡孝。他要不作好人、要不作菩薩,他就不孝。所以孝這一個字,不可思議,在佛法裡面講,可以說這個字是整個佛法的大總持法門,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在佛法裡面說,整個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就是建立在孝道基礎上。菩薩戒、大乘戒,「孝名為戒」,世尊講得這麼清楚。什麼是菩薩戒?孝就是菩薩戒,菩薩的戒條都是根據孝道建立的。我們要問,什麼人把這個孝字做得圓滿?成佛,成佛才做得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父母看起來還有憂慮。你還有一品無明沒斷,還讓父母憂心,你還是不孝!成了佛,父母沒話說了,一點憂慮都沒有了,孝道才做到圓滿。所以諸位要曉得,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我們要想做佛的學生,你要不依教奉行,那哪裡是佛弟子。在孝道上講,樣樣都做得圓滿,樣樣都做得沒有遺憾。
自己做人品德要緊,生活不必求奢侈,也不必求豐厚,能過得去就行了。職業一定要正當,不能夠做傷天害理之事。譬如佛法裡面講殺生的事業決定不做,縱然賺錢,但是你要曉得,你要殘害多少生命,違背理的事情,妨害眾生的事業,決定不做,這是選擇職業不可以不顧慮的,不能不知道的。在家庭當中,一家要和睦。我們舉很簡單的,現在這個社會上我們所看到的,夫妻不和,父母憂慮操心,不孝!兄弟不和,不孝!如果你家族大,堂兄弟、表兄弟當中不和,不孝!朋友無信,不孝!你踏進社會,無論是公家機構、私人公司,辦事不力,不孝!不能處眾,不孝!不敬你的上司,不孝!你看這一個字,世出世間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你在學校念書成績不好,不孝!身體不好,不孝!哪一樁事情最後都歸結到孝道。誰來教孝?老師,所以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是一樣大。父母,小孩小還好,長大就不行,長大你就不能教了,你要對我孝順,說不出口。誰說?老師說,第三者教。老師對學生也不能要求,你是我的學生,你應該尊師重道,這個話也說不出口。誰教?父母教。父母教兒女要尊敬老師、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要孝順父母,所以那一個小孩是兩方面把他教成的。
現在這個社會麻煩了,老師不教孝,父母不教尊師重道,你說那怎麼辦?這天下怎麼不亂?佛門裡頭要不從這上認真著手去修行,佛道就衰微了,佛法不但不能跟佛住世那個時候相比,跟古時候的佛教也比不上,原因在哪裡?教育喪失掉了,連孝字都不認識,這才是嚴重的問題。中國的文字,我常說是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裡都沒有的,我們的祖先造這些文字,高度的智慧,教導後世的子孫,文字是符號,符號裡面充滿了智慧。這個孝字是會意,叫你看到這個符號,體會其中的道理,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合起來的,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上一代跟底下一代是一體的,不能分。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這是孝的意義。所以我們中國人在外國,還有一些過年的時候祭祖先,外國人感覺到奇怪,祖先幾百年、幾千年了,你根本認都不認識,你為什麼還要紀念他?這是孝道。這就是要念著是一個整體。諸位想想,古代遠祖我們還念念不忘,還要紀念他,眼前父母哪有不孝順的道理。夫子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你能夠紀念遠祖,現前這個父母尊長,一定是尊敬,一定是孝順。你能夠紀念孔子,這是古代的老師,你對他都尊敬,對他都紀念,現在教導你的老師,你怎麼會忘掉,不可能的,你會念著老師的恩德,會記住老師的教誨,會認真去做。這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中國儒家、道家,可以說中國古代諸子百家的學術,都是建立在孝道、師道的基礎上。佛法傳到中國,為什麼被中國朝野這樣熱烈的接受、歡迎,正因為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師道的基礎上,而比我們中國古聖先賢,講得更詳細、更明白。我們中國老祖宗,留下來這些典籍,我們展開來讀一讀,他只講的綱領、原理原則,沒有佛經講得那麼細密,兩個合起來,真的是相輔相成。從這個基礎上,把我們的心量擴大。孝字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心量就擴大了。
從這裡面生慈悲心,這個慈悲,佛法裡面講大慈大悲,為什麼?沒有分別、沒有界限,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一個整體。佛法裡面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是一個自性,從這裡面生起慈悲。「慈心不殺」,不殺,舉一條事來說明,慈心是從心上講的、從理上講的,不殺是從事上講的,有理有事。「修十善業」,十善,理事具體為我們說出來了。這是第一福,四句。
從這個基礎上再建立佛法,佛法是超越世間。第二福裡面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三句就是我在此地常常講的,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榜樣,三句話總而言之,就是這一個意思。然後再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佛的大願大行,這樣建立的,這樣圓滿的,這就是我們應當事事依照佛說去行,這是佛給我們講的根本法。
【境與心,法與非法,對待之見未忘,尚未能出世間。】
對待就是相對的,境跟心相對,法跟非法相對。像《心經》裡面講的,我們一般人把色跟空相對。本經裡面四相也都是相對建立的,我跟人相對,人跟眾生相對,只要這個觀念還存在,還沒有忘掉,就不能超越世間。諸位想想,這個道理在哪裡?因為他還有分別、還有執著,所有一切相對的,都是從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離開分別執著,相對就沒有了,才是一個整體。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諸位要知道,法界原本是一真,一真法界;才有分別執著,一真法界就變成了十法界。我們的執著特別重,墮在十法界裡面的六道;十法界分染淨,四聖是清淨法界,六道是污染的法界。我們的執著非常非常的嚴重,墮落在六道輪迴,這是未能出世間,不能超越六道輪迴。
【故出世法,必須離開分別心。】
真正想在這一生脫離生死輪迴,脫離生死苦海,你要常常提高警覺,不分別。分別心才起,就知道錯了,我又搞輪迴業了,天天在做輪迴業,怎麼能出得了輪迴!那怎麼辦?分別的念頭才起,執著這個意念才動,立刻警覺到,高度的警覺心,他警覺到了,念頭馬上轉過來,「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換掉,給諸位說:這叫真功夫!古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那個分別執著念頭起來不怕,怕的是你能不能第二念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只要你真的能換成阿彌陀佛,這叫功夫得力,那就管用了。
所以第一個,這個覺悟就是覺悟生死輪迴可怕,我決定不幹這個事情了,不但是我來生不幹,諸位要曉得,現在就不幹,現在有分別執著,現在你就做輪迴業。我現在沒有分別執著,我現在就不做輪迴業了。所以不要說我來生不幹,來生不幹,還是繼續要幹,你自己做不了主,由不得你。真的來生不幹的人,現在就不幹,那才可以說他來生再不幹了。現在就不幹,這個要緊。
【轉凡夫觀念】
什麼叫凡夫觀念?就是一味的分別執著。所以在此地,已經不給你講貪瞋痴,不給你講五欲六塵,那是枝枝葉葉,給你講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根本。人離一切分別執著了,那還談什麼貪瞋痴,還談什麼五欲六塵?那都不要談了。那些是枝葉,這是根本。從根本上,像一棵樹一樣,砍樹,連根把它拔掉,那個枝葉還管它?不必管它了!從根本上下手。念佛這個方法非常有效,就是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轉過來,把它換過來,觀照就觀照這個,修行就修這個,用功就用這個,就成了。
實際上說,這是《華嚴經》地上菩薩用功的方法,我們讀《華嚴》看到了,「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就這個辦法。十地菩薩是從初地、二地一直到等覺,一共有十一個位次,他們用什麼方法,就是用這個。世尊在般若會上,把這個方法傳授給我們。我們凡夫,這是《華嚴經》上常說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這是《華嚴經》上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說明了地上菩薩用功那個方法,我們初學的人也能用。等覺菩薩用功的方法,這個初學的方法他也用得上。譬如佛教給我們初學,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等覺菩薩還是要學,還是不能夠離開。這就是講圓融當中有次第,次第裡頭有圓融,跟我們世間教學不一樣,世間教學只有次第沒有圓融。大學生不會念小學課本,小學生也不能念大學課本,佛法裡頭不一樣,它裡面有次第有圓融。要轉凡夫觀念,先要認識什麼叫凡夫觀念。
【證性須要無念】
證性就是明心見性,我們一般講證果、一般講得道,都是這個意思,得道、證果、成佛,都是這個意思,須要無念。
【心中若有無念二字,仍是有念。】
無念,什麼念頭都沒有了,你是不是真的無念了?不是,你還有念,因為你覺得你現在無念,你還分別無念,你還執著無念,你還有一念,有一個無念,那還不行。無念這個念頭也沒有,那才叫真無念!無念,諸位要知道,這個意思的確很難體會,是無妄念,不是沒有正念。我們現在的凡夫叫顛倒,哪個地方顛倒了?我們現在有妄念、無正念,這叫顛倒了。諸佛菩薩有正念、無妄念。
我們要問,什麼叫正念?什麼叫妄念?譬如剛才我們說的這個,佛在《觀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一直到「勸進行者」,這十一句,這是正念。佛在此地教給我們要行於布施,這是正念。如果這裡面再加上分別執著,就變成妄念了,你明不明白?無妄念就是沒有分別念、沒有執著念,不是連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個念,利益眾生這個念都沒有了,那還得了嗎?那就變成魔,不是佛了,那還有什麼慈悲?正念跟妄念要清楚,佛縱然是大慈大悲、孝親尊師,利益一切眾生天天在做,從來沒有放鬆過,認真努力在做,但是心裡面乾乾淨淨,決定沒有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那個念就叫正念。如果做這些事情,有分別、有執著,不叫正念,正是沒錯,跟佛菩薩講的沒錯,裡頭摻雜著妄,分別執著是妄,那就不叫純真。是世間的一個好人,世間的好人,不能出世間,因為有分別、有執著,尚未能出世間。他是三界六道裡面的好人、好事,不能出三界,它裡頭帶著妄,帶著妄就不能叫真。
佛法裡頭常有比喻,比喻醍醐。古時代食品裡面最好的是醍醐,醍醐是奶製品裡面精煉提煉出來的,奶品裡面的。在佛經裡頭常常用這個來做比喻,比喻最好的,醍醐。佛在經上常講,奶經過提煉就是酪,酪再提煉就變成酥,酥裡頭有生酥、熟酥,然後再提煉就是醍醐。所以,醍醐是奶品裡面最好的食品,佛常常用這個來做比喻。醍醐裡面要是摻雜一點毒藥,整個醍醐都變成毒藥,一絲毫都摻雜不得。佛法摻雜一點分別執著在裡面,所有的佛法都變成世間法了。那就是說,哪一法是佛法?一法都不是。因為你裡面摻雜分別執著,就都不是了。
如果我們心地清淨,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給諸位說,所有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這你就懂得,佛法跟世法的差別在哪裡?一個有執著,一個沒有執著。在《金剛經》上完全顯露出來,釋迦牟尼佛穿衣是佛法,持缽、吃飯是佛法,走路是佛法,沒有一樣不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為什麼是佛法?釋迦牟尼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法法皆是。我們有分別、有執著,今天在這裡念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是佛法,世間法!諸位要懂得這個真正的道理,世法、佛法不是在外頭分,在念頭裡頭分。轉凡夫觀念重要,這一轉那就是佛菩薩的觀念,也就是轉一切法成佛法,這個不可思議。在一念之間,看我們能不能轉得過來。所以,無念的這個分別都沒有,這個執著都沒有。如果自己修定,定功極深,所有一切妄念都沒有了,他很歡喜,一個妄念都沒有了,其實他還有一個妄念,「我一個妄念都沒有了,我什麼都不想了」。他也了不起,他生天,生到四禪叫無想天,他執著無想,分別無想、執著無想,他到無想天去了,還在六道輪迴之中,還出不了三界。那個微細的念頭、微細的分別執著都要不得!所以,還是有念。
【並無念之念亦無】
這才成功,你的心才真乾淨,那個時候,你的清淨心現前,清淨心裡頭智慧現前,才照見一切法。《心經》上講的「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是事,「皆空」是理、是體,對於一切法的相,體、相、作用,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白,什麼能力?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可見得這個能力,不是從外面來的,不是修得的,是我們自己真心本性裡面本來有的能力,這個能力現前了、恢復了,如此而已。
我們現在的狀況,是這些能力被障礙了,並沒有失掉。自性本具的德能,怎麼會失掉?沒有失掉。佛經上常講失掉了,那個失掉是迷失,是你迷了,不知道,不起作用;雖然沒有失掉等於失掉,是這個意思,而不是真正的失掉。真正失掉,那哪裡能夠叫做真?真就是永遠不變,永遠不會失掉的,叫真性、真智慧。現在這個失是迷失,怎麼迷了?就是分別執著。《華嚴經》上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是分別,世尊在華嚴會上,在《華嚴》出現品上講的,一句話把我們眾生根源、迷失的根源,一句話說破了。我們看大乘所有一切的教誨,無論是從理上,還是從方法上,都不離開《華嚴經》上講的這個原理,就是要除妄想、要除執著,妄想就是分別。
分別、執著,轉!轉過來。除掉很難,難就是難在習氣太深,無量劫來就是搞這些事情,習慣成自然,想斷也斷不了。所以最妙的方法是轉,轉識成智,這是大乘所有宗派修學的原則:轉識成智。當然也不是容易事情,淨宗之妙,教我們轉,統統轉成阿彌陀佛,這就容易太多了,轉成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轉求西方淨土,這就成功了。縱然我們妄想執著還不乾不淨,也不怕,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有辦法了,這是阿彌陀佛、一切諸佛統統幫上忙,為什麼?我們跟佛的障礙沒有了。我們今天在六道,習氣煩惱深重,我們求佛求不應,不是佛不慈悲,我們本身有障礙,嚴重的障礙。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障礙沒有了;換句話說,隨時隨地都能夠跟十方一切諸佛見面,都能夠接受一切諸佛親自指點,得這個好處,得這個利益。所以首先,要把這一重的障礙突破。能夠相信的人有福,基督教傳福音說有福了,你能相信,你能依教奉行,你有福了,你這一生決定成就。所以念佛第一要緊是轉念頭,起分別執著這個念頭,心一動馬上轉成阿彌陀佛,這是我們最要緊的一樁大事。對於經教的研究隨分,有這個機緣多聽聽,好!心地更踏實,道理愈來愈清楚、明白、更踏實,疑惑漸漸統統都沒有了,這個好!實在沒有機會聽經教也不怕,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到底,自自然然會念到心開意解,會念到得定,會念到開悟,因為心一清淨就開悟了,開悟的祕訣就是清淨心。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本性裡面般若智慧光明現前,那就叫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