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15
請掀開經本,卷二,第二十四面,第二行:
【等覺菩薩,尚有一分法執未破,必至佛果,方究竟捨。故佛法自始至終只一捨字。捨者,正是不住空、不住有。】
這是為我們說明,大乘佛法的修學總綱領,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行於布施。行於布施要緊的是要不執著,也就是世尊所說的應無所住,這就是捨,空有兩邊都捨。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沒有別的,唯有捨而已。捨,也就是平常講的放下。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這是最微細的無明,也就是執著;因為這個執著沒破,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相現前,所以這品無明叫生相無明。十法界這些現象從哪裡來的?現在很多科學家、哲學家都在探討,人類的起源、宇宙的起源,怎麼發生出來的?怎麼樣發展變到現前這個境界?他們都不斷的在研究、在探討。這個問題,大乘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就是一念生相無明,只要有這個存在,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就存在;這一點點執著沒有了,這個現象全都不存在,所以叫它做生相無明。生起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就是從這個一念生的;也有大乘經上說,一念不覺,就是那個一念,最初的那個一念,一念不覺;都是指等覺菩薩最微細的這一分法執,他沒有破,破了之後就成佛。
而實際上,每一尊佛到這個境界,他這一品生相無明都不破,保留著,他不會把它破掉。有沒有能力破?有!隨時都有能力破,但是他不破。為什麼不破?為了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他要一破了,他就完全走了,那還有什麼眾生好度?沒有了。永嘉大師講「覺後空空無大千」,那個大千都空了,還有什麼眾生好度?度眾生實在講,佛經上講的比喻「夢中佛事」,很有道理。夢裡面覺悟了,夢裡面還有眾生在顛倒錯亂,自己曉得我是在作夢,我醒了,不妨在夢中說法幫助那些沒悟的眾生覺悟,幹這個事情。如果他一下醒過來,夢中境界就沒有了,夢裡面眾生就沒人度。這是佛講慈悲,真正慈悲到了極處!在佛法裡面說,這叫留惑潤生。留著一品生相無明,其他的都不保留,就是統統放下了,唯獨這一品保留。因為保留這一品,他才能夠在十法界,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示現什麼身,這一品生相無明破了,那就全部都沒有了,所以他要留著一品。我們看佛,佛也留一品,佛要不留一品,怎麼能到這個世間來示現?只要來示現的,都留一品,最後的一品生相無明都保留。但是我們要曉得,他不是沒有能力斷,有能力而不斷,不斷是為一切眾生,這叫大慈大悲。所以到果地,方是究竟捨。
【心量大到無量無邊,方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名詞,我們在大乘經裡面看得很多很多,前面也跟諸位報告過,因為道場天天都有新來的同修,前面沒聽到的,於是多少也要講兩句,以補足他沒聽到的。這個名詞是可以翻成中文的,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不翻?這一句叫做尊重不翻。大乘佛法,在法上講就是這一句,如果你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你得到這個法,那麼就成佛了,你就證得佛果。所以佛是果地上的名稱,這是果法的名稱,好像一個是學位,一個是你所修的學分,是這麼一個意思。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大家比較更容易體會,這一句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智慧到究竟圓滿,那就是無所不知,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是這個意思。
佛告訴我們,究竟圓滿的智慧,不是諸佛如來獨有,而是一切眾生人人具足、個個不無,統統都有。有了,為什麼我們現在感覺當中完全沒有智慧,這原因是什麼?看這一句就曉得,心量小,心量不大,所以你的智慧不能現前,這是真的。智慧是隨著心量擴大的,你的心量愈大,智慧就愈大。天人比我們人道智慧就大,道理在哪裡?他的心量比我們大,色界天人他們除了修禪定之外,還要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他的心量當然比我們大,智慧比我們大。聲聞的心量比色界、無色界天要大;辟支佛的心量比阿羅漢大;菩薩的心量大過二乘。心量愈大,你本性裡面的智慧就透得多。所以心量小不行,小心量是迷!到等覺菩薩,前面講了,還有一分法執沒破,所以他的心量比不上佛,佛的心量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我們要是明白這個事實,就曉得把心量拓開很要緊!菩薩修行叫我們捨,叫我們放下。捨什麼?實在講就是捨這個小心量,捨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心量就不大,捨盡了,那就是圓滿菩提,就達到無上。請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這個第十九段,小標題的題目是:更明所以。「所以」是所以然的道理,前面說得可以說是相當的明白了。世尊先用虛空來說,說明無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唯恐我們了解得還不夠徹底,不夠徹底就有疑問,疑,那個障礙很大。在煩惱裡面,貪瞋痴慢下面就是疑。疑能障聖道,是菩薩修行過程當中重大的障礙,必須把疑情斷盡才可以。世尊很慈悲,唯恐我們的疑惑還沒有能斷盡,更明所以,再進一步說明所以然的道理。
底下用問答的方式。叫著須菩提,問他:於意云何,你以為如何?你的意思以為如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這裡頭字字句句我們都要注意,每一個字含義都非常的深廣,讀到後面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金剛經》文字之美,文字簡潔,實在是非常好的文章。
【佛意若謂,汝等眾生,能就身相見汝之本性耶?】
假如江居士要沒有這麼說法,我們對這一句意思,就很可能把意思錯會了,是不是可以身相見佛?會誤會到這個意思。其實,佛的這個意思很深。《金剛經》上凡是講如來,都是指本性,指真如本性,從性上說的;凡是說佛,都是從相上講的;所以經上有的時候講佛,有的時候說如來。所以這個意思是:可不可以就在身相上見到自己的本性?因為這個身沒有說佛身,沒有說佛身就是指一切萬法,也就是在一切萬法相分上,能不能在相上見性?實在講就是這個意思。可不可以在相上見性?這是一句問話。
此科,這個科就是這一段,這一小段,是將上來所說之理,前面所講的道理。再說明其所以然。
【上文所說種種道理,最要緊者,即反覆陳明不住於相,而均歸結到可以身相見如來一句。】
前面是反覆的說,實際上往後還要繼續說,不僅世尊在《金剛般若》這一分裡頭這樣重複說,一部六百卷《大般若》,不知道反覆多少次。我們想想,如此重複反覆,有這個必要嗎?確實有這個必要。為什麼?再多次的反覆,你還沒放下,你還沒有捨掉!換句話說,必須到我們真正放下了,真正到捨無所捨,佛就一句話也沒得說了。只要還有一分法執存在,縱然我們是等覺菩薩,佛對我們還有話說,因為還有病,還沒有完全好,還需要大夫,還需要治療。等到一切盡捨,捨無所捨,你的病就完全恢復,也不需要大夫,也不需要治療,就無法可說了。
由此可知,反覆對我們是好的,因為我們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頭,貪瞋痴慢一天反覆多少遍?比這個經上多!一年反覆多少遍?生生世世反覆多少遍?所以煩惱習氣根深蒂固,諸佛如來幫助我們,都沒有辦法拔得乾淨。佛用同樣的方法,讓我們在覺悟這一方面,不斷重複加深印象,如果這個印象能夠超越我們舊的那些習氣,那就有辦法了。這就是古人講,要把生處變成熟處,把熟處變成生處,我們就成功了。熟處就是指貪瞋痴,貪瞋痴太熟了,我們要遠離,要把它放下,要把它捨棄、疏遠它,把它變成生、生疏,把無住生心來好好的培養。我們淨宗就是培養這一句佛號,老念這句佛號,不斷重複在念,培養這句佛號,希望佛號變得很熟,世緣變得很淡,那你往生就決定成功了,這就是生熟把它交換一下。我們在《金剛經》裡面,這個經不長,這一部經文總共只有五千多字,能夠看到世尊教化眾生的手段,看到他所用的方法,從裡面體會到他的巧妙處,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他的結歸,結歸到可以身相見如來,結歸到這一句。
【不住於相,要在證性也。】
學佛的目的沒有別的,就是要見性,不僅僅是禪宗標榜著明心見性,大小乘無論哪一個宗派,沒有例外的。若不見性,那就不是佛法。什麼叫見性?自性是宇宙萬法的本體,見性的意思,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見到了,徹底明白了,究竟明瞭了,這就叫見性,這才能解決問題。
【執相即著有】
執著在現象上就著了有,心裡頭有了。
【不執即著空】
叫你一切不執著,不執著空了,什麼都沒有了,其實你已經執著空了;都在執著,不可能不執著,是一切凡夫通病。
【小乘與凡夫相反,了知身相是幻,證得偏空,而了生死、出三界。然又得一病,病在著空,此空仍是相。】
六道凡夫著有,小乘人見思煩惱斷了,知道身是緣生之法,四大五蘊眾緣和合而生起的這個身相,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了。那個身不是我,是什麼?是我所,我所有的,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我所有的,關係就比較疏了,譬如這衣服,我所有的衣服,把身體看跟衣服一樣,衣服髒了,你可以換一件新的,很容易換一件,身體壞了,馬上再換一個新的身體,就像換衣服一樣,沒有恐懼,沒有痛苦,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而我們凡夫執著這個身就是我,所以你要叫他換個身體,那痛苦得不得了,死去活來,捨不得!執著了,這叫迷惑。執著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阿羅漢比我們凡夫高明,不執著這個身了,他證得空。什麼叫偏空?偏是對圓講的,不圓滿,偏在一邊,執著空。執著空那也是錯,就是前面講的「執相即著有,不執即著空」,小乘人不執,小乘人執著空。他比我們好一些,他出三界六道輪迴了,他出了這個。問題在哪裡?問題在他不能見性,你看看前面講,要在證性,他沒有辦法證得自性。原因在哪裡?因為他執著空,空還是一個相。這是世尊在《楞嚴經》裡面就講得很詳細,小乘人也是有病。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須知有體必有用,有性必有相。只須知相之虛妄即可。如又執著空,即墮於斷滅。性與相是不異,相即性之表現,性即相之根本。】
就是現象的本體。這樁事情,說難似乎不難;說不難,好像也很不容易。原因在哪裡?我們無量劫以來,在這個迷惑顛倒錯亂的境界裡面生活,已經養成習慣,佛雖然為我們說明,雖然為我們點破,可是離開佛堂之後,還是過的老樣子,還是在老習慣裡面生活,這個問題就麻煩了。也就是說,大乘佛法真實的受用,你就很難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兌現了。所以一定要再認識、再肯定,也就是像前面所講的:不斷的去重複、不斷的去肯定。使事實真相能逐漸逐漸為我們覺察,這就叫功夫。首先認識事實真相的三方面,體、相、用。體是心性,本經裡面講性,有的時候也講心,體是心性,作用它就現相,有體必有用。如果體要不起作用,那麼這個體毫無意義,也不能稱之為體。體必有用,起作用它一定現相,現十法界依正莊嚴之相,它現相。體能現,相所現,能現是一個,所現的無量無邊。能現的永遠不變,所現的千變萬化,這個一定要搞清楚。會變的我們就叫它虛妄,不變的就是真實。說到這個地方,諸位要是略略能夠領略到一點,你就曉得佛為什麼要我們證性,證性就是不變了。變裡面苦,生老病死,苦!不變就不苦了。不變的話,我們世間人常講青春永駐,那多好、多自在!不變了。問題叫你證性,就是找到不變的。我們現在變的相裡頭有不變的性,你真能把這個性找到之後,說老實話,那個相也就不再變了,好處多!好處不可思議。曉得相是虛妄的,相虛妄,相不重要,性重要。相既然是虛妄的,不是重要的,你何必去執著它!可以用它,不要去執著它,這就對了。
「如又執著空」,著空是哪些人?四空天人著空、無想定人著空,這兩種人的確很悲哀,因為生到無想天,生到四空天,時間很長很長。最長的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換句話說,八萬大劫他就毫無作用,毫無進步可言,完全止在那個地方,不能再進一步,這是佛常講的墮無為坑,掉到無為坑裡頭去了。不但是四空天人,連小乘人也不例外,但是小乘人畢竟是善根深厚,他有期限的,不像無想天,無想天很麻煩,出不了三界。佛告訴我們,阿羅漢他墮在偏真涅槃裡面,也就是住在偏空裡頭,時間是兩萬劫,兩萬劫之後他會回頭,他會覺悟。辟支佛也是墮在偏真涅槃裡面,時間是一萬劫,他比阿羅漢聰明,一萬劫他就會覺悟,他就會回頭。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回小向大,他能夠從小乘裡面覺悟去修菩薩法、修大乘法。不像四空天人,四空天人最長的壽命八萬大劫,比阿羅漢加上四倍,而且八萬大劫到了之後還要墮落,出不了輪迴。由此可知,佛法裡面的禪定跟世間禪定,因與果都不相同,都不一樣,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的。
同時要知道,性相是一不是二,性是體,相是體之表現,表裡不二。由此可知,佛問可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如果不執著的話可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一有執著那就不是了,一有執著,性是性,相是相,性不是相,相不是性。權教菩薩以下都有分別執著,《金剛經》的對象是法身大士,不是權小菩薩,法身大士,佛是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所以那個不一樣。
【佛教人修行,原為度眾生。】
度眾生的意思很廣,前面說過,我們就不再重複了,最重要的要度自己,自己是眾生,第一個要度的。
【若著空無為,如何能度。】
著有不必講了,著有是決定不能度,當凡夫了,執空也不能得度。
【故般若要二邊不住,必不住有,不住空,方能稱性。】
空有兩邊都不住,不住如何修法?都在日常生活之中,穿衣、吃飯、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就在這些地方,你去修,修不住,空有兩邊不住,那你就是修金剛般若法門。
【千經萬論,無非說明此理,發揮此理。】
愈是在大乘經上說得愈透徹,不但把理論講得透徹,同時講心性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作用,也講得非常透徹,像《華嚴經》,不但說得那麼樣清楚,末後一品經文「入法界品」,世尊以五十三位法身大士,跟善財童子表演給我們看,所以《華嚴經》好!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這種教科書到哪裡去找,帶表演的,非常難得。
我們曉得,中國古時候,古人,讀書人,最重要的一部書是《四書》,現代的人幾乎把它忘掉了,《四書》是宋朝朱熹編的。我們讀《華嚴》之後,回頭再看《四書》,可能是朱熹看《華嚴經》得到的靈感,因為他編的方法跟《華嚴經》一樣,有理論、有方法、有表演,他是取《禮記》裡面的兩篇,《大學》、《中庸》,這兩篇是《禮記》裡面的。《大學》講方法,什麼方法?給諸位說,過日子的方法,生活的方法,非常親切!《中庸》是講道理的,它有理論、有方法。《論語》跟《孟子》是表演的,做出來給我們看,你看看孔子如何將這些理論方法應用在他的生活上,《論語》裡面的理論方法就是大學、中庸。孟夫子如何能將這個理論方法應用在他的生活上?表演給我們看。所以《論孟》就很類似《華嚴經》上的五十三參,真正是高級的教科書,編撰的方法非常圓滿,帶表演。這是給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是初學的人,真正有一個入門下手之處。
【此處身相,指上自諸佛,下至一切眾生。】
一切眾生包括無情的眾生,皆是此相。
【引申其義則可遍攝一切法相】
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的現象,這一句裡面統統都包括了。佛的意思,可不可以就在相上見性,佛問話重要的意思是在這個地方。
下面是尊者的答覆,答得很妙。雙明,這個意思是雙關的。
經【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這個話是雙關語,第一個不也:
【「不也,世尊」之不,是唯唯否否,不可作否決解。既答不可,復說可以,故是雙明。】
句子要這樣念法,「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底下那個不可以的「不」,是兩個講法,一個是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一個是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所以這一句是兩個意思。為什麼是兩個意思?這是在兩種狀況之下。
不可以相作性,你要是把相當作性,那就錯了。
【不可以相作性,就身相見如來。】
這是不可以的。
【然相由性現,性相不二,亦得以身相見如來。顯示性相無礙,相不障性。】
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這個答覆是雙關的,這句話是雙關語。這種答覆一般人很難明瞭,不知道他在說些什麼?在般若會上,雖然這個法會裡面有大菩薩,他們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參與這個法會的也有凡夫,當時舍衛國大城這些凡俗的佛弟子,他們得空也會到祇園精舍聽佛講經,這些人就難懂了,所以必須要加以解釋。底下這是解釋。
經【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性即相之體,相即性之用。】
這個前面都曾經說過。
【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顯。】
這兩句話很要緊。性是無所不在的,無所不融的,任何現象都融在性中,像水乳交融一樣,離了性決定沒有相,所以從相上能見性。性要是沒有相,性在哪裡?我們六根緣不到,真如本性雖然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我們眼看不見,耳也聽不見,不但五根接觸不到,我們的心也接觸不到,心是念頭,念頭接觸不到。法相唯識家所講,第六意識的功能很大,第六意識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思想,它的功能,從內去緣,能夠緣到阿賴耶識,對外它能夠緣虛空法界,有這麼大的功能,它緣不到自性,沒有辦法見性。這就是說明,性要是沒有相,性就顯示不出來,幸虧性現了這麼多相,使那個真正明白人,性在哪裡?相就是,所有一切萬相就是。
正如同我們晚上作夢,我們曉得夢是心變現的,心是能作夢,夢是所作的;心是能作,夢是所作。沒有作夢的時候,問你,你心在哪裡?找不到,不曉得在哪裡。這一作夢的時候,那好辦了,心在哪裡?夢境就是,夢中隨便拈一物,那都是心。全妄即真,全真即妄。你要問:我們的真如本性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樣樣都是,無有一法不是,真是隨意拈來。見了性的人,才入這個境界,我們今天也可以學,性在哪裡?我隨便拈一個給你看一看、比一比,像不像?滿像這個樣子,其實不是,怎麼不是?我們是學那個見性人的樣子,實際上沒有見性。真正見性是什麼樣子?於一切現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就見了性。我們今天不能見性,虧就吃在分別執著上,沒能離開分別執著。果然離開分別執著,那就對了,那是隨手拈來,無有不是。所以這個東西,自己沒入境界學不得。
【離相即無性,離性亦無相。】
可見得性相關係之密切,因為它是一體的。
【但看執著不執著】
關鍵就在此地。
【著相,即為障礙,不得見性。】
佛法裡面常常講障,講二障、三障,這個障主要就是講障礙你見性,這是最主要的一個意思。障礙你開悟,障礙你修學,那是從事上講的,它的本意是障礙你明心見性。障就是執著。由此可知,執著這個病非常嚴重,執著這個病很深很廣,一定先要把它認識清楚,然後痛下決心要把它斷除。
【不執著,即不落二邊。】
空有兩邊都不執著。「般若之理,全在於此。」世尊二十二年所講大般若的道理,就在這個地方。「須要觀照,仔細用功。」這個觀照前面說過,實在講時時刻刻提高警覺。
在行門裡頭,也是一個總綱領,就是三皈戒。 我們學佛一入佛門,就求受三皈,受三皈的意思,就是老師把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傳授給你。無論你用什麼功夫,用什麼方法,方法多,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再多,門道再多,都以這三個原則為標準,決定不能違背,這是總原則,就是佛法僧三寶,這是我們的皈依處,我們修行依靠的地方。可是現在講佛法僧三寶,大家都錯會了,說佛你就想到佛像,你就依靠它,這個錯了。古人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你依靠它,怎麼能靠得住?法寶,法寶是經典,行嗎?中國歷史上三武滅法,佛經不知道被燒掉多少,也靠不住!僧,出家人,出家人自己修行沒成就,怎麼能給你做依靠?這是我們把佛法僧三寶搞錯了。傳授三皈的時候,佛法僧三寶不是講這個,是講自性三寶,那是真的,真正的皈依處。
這種誤會,可能很久很久就發生了,不是我們現在。因為我們讀《壇經》,六祖惠能大師,唐朝時候人,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三百年,他在《壇經》裡面給人家傳授皈依,他不用佛法僧,我們想他的意思,一定在那個時候就有人誤會,所以他的講法就不一樣。你在《壇經》上看到,他傳授三皈,他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他不用佛法僧三個字,他用覺正淨,聽了這三個字不容易起誤會。然後他解釋,「佛者,覺也」;佛是覺悟的意思,皈依佛是皈依覺悟。要依靠覺,覺而不迷。我們現在是依迷,沒有依覺。所以這個皈依叫翻邪三皈,回過頭來,反過來。我們今天處事待人接物,就連日常生活穿衣吃飯,我們要依覺不依迷,過去都是依迷,不知道覺悟,現在轉過來。佛是覺的意思。法者,正也。法是什麼?正知正見,也就是我們今天講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完全沒有錯誤。依這個,這是自性法寶。僧是什麼意思?僧是淨、清淨的意思。所以才叫我們要依覺正淨,這個講法我們很清楚,不會產生誤會。
學佛的同修很多,很多人受了三皈,不曉得皈到哪裡去了?不學佛已經迷了,學了佛再加一倍的迷,這個麻煩就大了,愈迷愈深,大錯特錯!所以一定要把它搞清楚、要搞明白,我們有個真正的依靠,曉得從什麼地方回頭。我們從迷惑回頭,依覺悟;從錯誤的知見回頭,依正知正見;從污染回頭,貪瞋痴是染污,從這裡回頭,依清淨心。這叫真的三皈,這是真正三皈了,真的皈依了。一生當中,不能離開這個原則,覺正淨,不可以離開這個原則,離開覺正淨,你就又回到從前的老習氣的地方去了,不是佛弟子。一定要回過頭來!這也是最好觀照的方法,念念不忘覺正淨,這是自性三寶。
住持三寶,這個樣子有沒有用處?有用處,但是對什麼人有用處?對真正皈依的人有用處,如果不是真正皈依的人,不起作用,這一點我們要知道。真正回頭,真正依靠覺正淨,你家裡供養佛像,供養佛像什麼意思?提醒自己。我一看到佛像,我要覺悟!佛像擺在那裡,就提醒我覺而不迷,它的意思在這裡。佛並不是說:我成佛,我是老師,你的老師,你要供我的像,天天拜我。那佛不是著了相嗎?佛不就分別執著了嗎?佛哪有這個意思,佛沒有這個意思。所以用這尊像,提醒自己覺而不迷。放一兩本經書,一看到這個經書,正而不邪,我這個心起心動念正大光明,沒有邪思邪念,是這個意思。看到出家人,馬上就想到,我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他這個樣子給我啟示,常常提醒我。家裡面供像,供西方三聖,觀音、勢至那是僧寶,所以你們供佛像,無論是雕塑的、或者是彩畫的,三寶具足,要懂這個意思。他是時時刻刻在提醒你,叫你回頭,不叫你迷惑顛倒,這是我們供養佛像、供養經書真正的意思。如果你沒有回頭,沒有真正皈依,你供養佛像,你是愈迷愈深,迷信!你已經迷得夠深了,現在還找佛菩薩再來迷惑你,佛菩薩可不負這個責任,這是你自己會錯了意思,你自己迷惑顛倒,他並沒有意思迷惑你,可是你不知不覺被這些形像迷惑了,那實在是沒有法子。要仔細用功!
皈依,如果皈依的老師,沒有把三皈意義、修學的綱領原則,講得很明白的話,不要緊,我們這邊有錄音帶,還有一個小冊子,那個小冊子是從錄音帶寫下來的,而這個錄音帶就在新加坡講的,前年講的。所以諸位仔細去聽,仔細去看,明白就好了。形式上的皈依不重要,哪一個出家人給你授都沒有關係、都一樣,要生平等心,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不要分別這個法師好,那個法師不好,那你《金剛經》就白聽了,《金剛經》就是叫你離一切分別執著,你還在搞分別執著,那就錯了,大錯特錯了。所以任何一個法師給你授三皈儀式都是好的,只要以真誠心、恭敬心來接受,一定要明理要照做,要守住這三個原則,那你就真的皈依了,真的回頭了。
【約相說是身相】
這個身就是指一切萬事萬物。
【約性說當體即空】
如果就它的性體上來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底下這句經文就說出來了,它的體性是空的、空寂的。
【相妄性真,故說不可。】
因為它兩個不一樣,相是虛妄的,性是真的,不可以以身相見如來。
【但是,性能融相】
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所以它融相,
【真實即顯,是又何必離相見性。故云得見如來。】
他這一句話答覆是兩個意思,怎樣得見如來,怎樣不可得見如來。就是說你有沒有見性,見性了可以,見相就是見性;如果著相不見性不可以,你著相,相不是性,相是生滅法,相是無常法,性是真常,性是不生不滅,那怎麼會一樣?不一樣!見了性,那就怎麼說都可以;沒有見性,是怎麼說都不可以,道理在此地。這個答覆很好,答覆得很圓滿。我們看底下這一句,世尊給他印證,證明他的見解、他的看法是正確的,沒有錯誤。
經【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這兩句經文在本經裡面也非常重要,說它重要就是這兩句用它來作觀,很方便、很容易。自古至今,有很多人就用這兩句話來作觀,很得受用。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說明身相義含一切現象,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乃至虛空。】
都包括在身相的裡面,可見得身相的意思很廣很廣。
【既知虛妄,不可馳求。】
真正知道一切相是虛妄的,他對一切相不會再追求,決定不會再追求了。現在一般人都講求享受,不追求不就沒得享受了嗎?這是一般人的觀念,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很大的錯誤。假如你要說:我的享受是我追求到的,釋迦牟尼佛都要拜你做老師,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沒有這個能力,追求不到。這個事情諸位要是念《了凡四訓》,你就曉得,你一生所有的享受,不是你追求來的,是你命裡頭注定的,哪裡是你追求來的?你要是命裡頭沒有,你能夠求得到,一切諸佛都要拜你做師父,他沒有辦法,你有這個辦法還得了!所以真正明白的人,他不求了,不求他福報裡的享受自然會來,不求就來,你說多省事!你辛辛苦苦費盡心思求來,結果還是命裡有的,你不叫冤枉!那才叫愚痴,冤枉!所以他就不操心,他不求了。他不求,怎麼樣?依照佛的教誨,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他能夠離相再修福,他後面的福報一天一天增多,福德不可思量,那才叫真的會求!那個求是這樣求法,就是「應無所住,而行布施」,真正這種求法;不會在物質上尋枝摘葉的去追求,那個是錯誤的。
【不可馳求,不可住著】
縱有福報也不執著。不執著,福報給大家享,不會把福報拿著,我要留著慢慢的享,那就錯了,那你就住相了。福報現前的時候大家享,大家享,你的福報就享不盡了,必然是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多,一天統統都分給大家去分享,永遠不住,那個福報就是《金剛經》上講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你如果是一住著,我要留到慢慢的享,福報就享盡了,後面就沒有了,你留住了。所以不能留,不能住著,不要求,不要去執著,不可以住著。
【回光返照,從速歸性,不至墮入輪迴。】
這是講最大的利益,對我們現前來講,不墮輪迴不是來生不墮輪迴,這個意思前面曾經跟諸位說明過,現在就不墮。了生死,現在就了;脫輪迴,現在就脫,就現在,不是明天,不是再過幾個鐘點,不是!現前就是,大乘法妙就妙在此地。所以佛常講,真正覺悟的人直下承當,現前就是。
經【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此地講的諸相,就是前面說的一切相,前面用身相做代表,一切相非相,非相是什麼?性,那你就見性了,見如來就是見到本性,所謂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就是見性。一切相都是性變現出來的,這就是可以身相見如來。這個註子裡頭說:
【諸相即一切相,祇須徹底明瞭皆是虛妄。】
前面世尊這兩句話很重要,「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是虛妄,當然我們不要去追求它,不要去追求,也不要去執著它,不可以住著就是不必執著它;不要追求、不要執著,一切隨緣順其自然,心裡頭乾乾淨淨、若無其事,這就對了。我們學佛是學這個,這才有真實的受用。在生活當中,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是凡夫,不可能不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迷。起心動念裡面不外乎兩種境界,一個是貪,順自己的意思就起貪心,不順自己的意思起瞋恚心,一個要,一個不要,這兩種心態,這都是迷。這個念頭一起來了,把《金剛經》這兩句念一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順心的不貪了,不順心的也不瞋恚了,你心馬上就平了,用這個修清淨心、修平等心,平等心、清淨心是真心。
前面講了,修行要在轉識成智,如何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那兩句經文就有效。當你起心動念的時候,「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平等了;心平等,平等性智,第七識轉了;心清淨,第六識轉了,妙觀察智。你看宇宙人生一切萬法,妙觀!不一樣。眾生迷觀,看得迷惑顛倒;情觀,情識在起作用,喜怒哀樂愛惡欲在起作用,煩惱!所以像諸佛菩薩一樣,清淨心、平等心,妙觀,看得清清楚楚,絕不起心動念,萬法皆如,萬法平等,沒有高下,平等的。所以要曉得,所有的相都是虛妄。
【相不障性,即見如來】
見如來就是見本性了。
【何必滅相。即相可以見性。】
不必要把相滅掉才見性;相滅掉了,性也沒有了,見不到性的。像無色界天人就是把相滅掉,身都不要,沒有見性,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可見得那個沒有用處的,滅相見不了性的。
【猶金之於器也】
這一句是比喻,好比金跟器一樣,拿金比喻作性,器比喻作相,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用金造一個佛像,我不要相了,我只要金,不要相要金,那金你能得到嗎?不要相,金也沒有了,金跟器是一不是二,所以這個一定要知道。
【相實不可斷滅】
相它會變,千變萬化,它不會滅的,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它不會滅的,要是滅了,性就不起作用,性就沒有了;所以它會變。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些事實真相,我們自己可以選擇自己希望變的那個境界,有理論有方法。我們現在曉得所有一切相當中,佛的相最好最殊勝,我們現在把我們凡夫境界變成佛的境界,可能,只要我們依照佛教導的方法去變就可以。《金剛經》上講原理原則,《無量壽經》、《彌陀經》上講一些詳細的辦法,依這個理論、依據這個方法,不要很長的時間,轉凡入聖,不是小聖,是大聖!轉凡夫為諸佛如來的境界。
【因其本由性現】
就是相不能滅,它是性的作用。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上說的華藏世界,我們現在所感得的六道輪迴,都是性現的,所以這些幻相,就看我們自己如何去轉變,轉變之權確實操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不執著,即不為相所轉。】
我們凡夫最可憐的地方就是心不能做主,不但身不由主,心不由主!隨著外面境界變,這個很糟糕。外面的境界,現在的境界跟從前不一樣,現在這個世界講求的是民主自由開放,實在說民主自由開放就是無法無天,種種境界都在誘惑!你看的、聽的,你所接觸的,都是誘惑你做壞事,不叫你做好事。裡面有煩惱,外面有誘惑,你怎麼不造罪業?你造了罪業,來生就要搞三途,地獄、餓鬼、畜生去了。所以你一定要有高度的覺悟,要有真實的智慧。外面五欲六塵都是妖魔鬼怪,它都是時時刻刻要陷害我的,把我往地獄裡頭拉,你有這個警覺心,這就好!所以一起心動念,趕緊想著《金剛經》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用這個就可以能夠抗拒它,不受它的誘惑,自己在這個境界裡頭能做得了主。主是清淨心,主是平等心,保持得住才能做得了主。如果我們不被外境所轉,外境就被我所轉,我們能叫這些妖魔鬼怪改邪歸正,來接引他、來誘導他走上佛法,這就是菩薩普度眾生。
由此可知,你要想發心度眾生,兩個樣子:一個被眾生度去了,一個真的你度了眾生,就這兩個樣子。這兩個樣子就是一迷一覺,覺了才可以度眾生,迷了就被眾生度跑了。
【凡夫執著,住法相生煩惱。】
這是一般凡夫,每一個人都說:日子過得好苦,生活好辛苦!苦的原因在哪裡?就是這一句話,就是因為你把這些幻相當真,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認為凡所有相都是真實,這是你看錯了,你想錯了,你看錯了。你在這些妄相當中,拼命去追求,總希望能得到它,能保持它,殊不知全是假的。不要說年歲大,年輕也不行。我到這個地方來,有一些同修好心,每天買一份報紙給我看,我看什麼東西?我都看報紙上大篇大篇的訃文。這一邊的訃文,開頭四個大字「敬告親友」。二十、三十去的好多!人命在呼吸之間。命都保不住,你還能保住什麼?你還能執著什麼?你想想看,你能得到什麼?佛給你講真話,不喜歡聽,騙你的就很喜歡聽。我在外國講經聽眾沒這麼多,可是有一些人在外國講經,聽眾聽說都是幾千人,買票進去聽,一張票二十塊美金,講什麼經?發財經。我聽了,點頭很有趣味,講經的人發了財,來聽的人破了財。賣票!連傳授三皈都定價錢,灌頂都有價錢的,灌一次多少錢,都有價錢的。我在美國一些地方,有些朋友說:法師,你要定個價錢才行,有價錢,人家才會來!你不定價錢,沒有人來。說明現在這個社會奇形怪狀,反常!講真的不聽,掉頭而去,講假的騙他,一窩蜂全都來了。所以佛跟我們講的話,句句都是真的。凡夫為什麼會有煩惱?執著,天天打妄想。
【修行人厭惡世法,住非法相生煩惱。】
我們也看到很多修行人,修行人煩惱也很多,他多在哪裡?說實在話,這個地方講他厭惡世間法,住非法相,這是講二乘,那還是高明的;修行人現在有很多跟在家人一樣,也住法相生煩惱,那個煩惱也相當嚴重。所以這些過失,佛在經上全都給我們指示出來,都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你要怎樣才能得到快樂幸福?離一切相,剛才講了,當下即離。身也不執著,身在這個世間活一天、活兩天,與我不相干,我執著幹什麼?何以不相干?自己沒事!身還在這個世間,大概是大家需要,佛法需要!自己不需要了,你說這個多自在多快樂!諸位同修們聽到就是,大概出家是這樣,那我在家呢?在家也一樣,在家也是菩薩、也是佛。你能夠看破,能夠真的放下,你現在這個身在家庭,你的家人需要你,佛法需要你,佛法需要你弘揚,家人需要你度他。你現在的身,已經跟你那個命運一刀兩斷脫離了,你超越命運了,你現在的身是什麼身?乘願再來身。就在我自己日常生活環境之中,就在自己工作之中,這一轉念頭,從凡夫變成菩薩。從前是凡夫,你是來受業報的,你過去生中行善,你來受樂的,過去生中造罪業,你來受苦的,你是來受果報的。現在念頭一轉,業消掉了,沒有了,苦樂都不受了,那麼這個身,身就是弘法利生,普度眾生。弘法利生、普度眾生,從哪裡做?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給大家做一個好樣子。所以在家你度一家人,你自己已經得度了,現在唯一的工作,就是度你的一家人,度你的鄰里鄉黨、親戚朋友,度你所認識的這些人,活著就為這樁事情,除這樁事情之外,你還有什麼理由,這個身還住在世間?沒理由了。所以轉凡成聖,轉生死為涅槃,轉煩惱為菩提,就在當下這一念,這一念轉過來,統統都轉過來了。果然轉過來,你就不辜負世尊為你說的《金剛般若》,真的轉過來了。修行人不分出家在家,不分男女老少,這個一定要懂得,不要看到修行人一定是出家人,那你這個看法就錯了,自己本身就是修行人。
【佛教人不可執著,亦不可厭惡。】
處順境,在這裡面去修,修什麼?把貪愛之心斷掉。逆境裡面一切不如意,在這裡面修,修什麼?把瞋恚心斷掉。由此可知,順境逆境、善人惡人都是我們修行最好的境界,你怎麼可以離開?離開沒得修了,離開什麼成就都談不到了,就要在境界上修,所謂是歷事鍊心,在境界裡頭去鍛鍊。
【吾人用功,須先觀照,久久方能照住,最後能照見。】
這是講整個功夫過程的三個階段。初學的人要用觀照功夫,觀照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提高警覺,常常想著佛的教訓,想佛的教訓一句兩句就可以,不要太多,太多反而用不上,愈簡單愈好。《金剛經》上隨便哪句經文都可以,一兩句,境界現前馬上就提起來,不要忘記。念佛人就用一句阿彌陀佛,這個方法非常之妙,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遇到的時候,才起心動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境界恢復到平靜。換句話說,時時處處、念念之中,要保持心地的清淨,心裡面不可以有一樣東西,真正做到心地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常常保持。心裡面只許有一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不牽掛,什麼也不放在心裡,你就得大自在了。生活一切都隨緣,你就會快快樂樂,那是真的快樂。這是觀照功夫。
觀照久了就得定,也就是說我不要用這功夫,心都能保持清淨,這個心在一切境界裡頭,它不會為環境所轉,不會為外境所動,這就叫得定,照住就是得定。到底要多長的時間?這是因人而異,每個人不一定,我們的根性不相同,修行的環境不相同,功夫不一樣,有的人三年五年就得定,有的人要二十年、三十年才能得定,這個不一定的。最後,照見了,這是到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在大乘法裡面叫真正成就,得定不算是成就,照見是成就,照見就是開悟了,我們講明心見性,這個見就是見性,就是前面講的證得本性。
這三個階段,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也不例外,但是名詞不一樣,我們淨土宗裡面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觀照,比這個功夫再往上提升一層,叫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就是照住,再提升叫理一心不亂,那就是照見。所以在階段上講完全相同,只是用的名字不相同而已。但是淨宗的方法,比一般大乘要巧妙太多了,它的方法簡單、容易,所以叫做易行道。任何一個人都可以修學,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這句佛號你念六個字也可以,你念四個字也可以,都可以。你大聲念也可以,小聲念也可以,快念也可以,慢念也可以。怎樣念得才如法?不必問人,念得自己很歡喜、很快樂就如法,一句佛號念到底,自自然然念到不被外面環境所轉,就成片了,功夫就成片了。心裡面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念念都是佛號。還有在境界上有這個情形,確實我沒有念佛,心裡也沒有念頭,耳朵裡聽的有佛號,聲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不要害怕,這是正常現象,這個表示你的功夫得力了;你也不要歡喜,也不要傲慢,繼續念下去。雖然有這個境界,如果你要是三天不念,保險就沒有了,不會永遠保持的。可是你要是常常念,這個境界會常常現前,這是很平常的事情,一點都不稀奇。念到妄念都不生了,無論什麼境界現前都不會起心動念,不會分別執著,那就得定了,那就是事一心不亂。念到見本性、破無明,這是理一心不亂,就是禪宗照見,大乘佛法裡面所講的止觀圓滿的境界。
各宗用的名詞不相同,其實它的境界,方法的層次,完全是一樣的,這也正是印證了佛菩薩常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都是事實。然後我們對於自己修行這個法門,以及別人修行的法門,不會受到影響,不會讚歎自己,毀謗別人,不會有這個見解,自自然然自己會謙虛,會尊重別人,這個就對了。我們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