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金剛經講記(word文字檔).(65集).(淨空法師)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六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65 

  請掀開經本一百四十四面,第四行,看註解第二段。 

  【無邊,以明事修,離四句之義。功,謂一超直入。德,謂體用圓彰。是此經教義,理事雙融,性修不二,能以一超直入之修功,成就體用圓彰之性德者。此是將無量無邊功德約自行者說。若言利他,則有令人成體用無邊之三身,以利益眾生,同證菩提。】 

  這一段意思說得很圓滿。世尊在這個經上就教義這一方面來說,這個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說了三句。無邊是說明事修,在事相上的修持,這部經教我們在事相上,事相就是指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也就是我們生活全部的活動。行門的綱領就是無住生心,無住就是離相,離一切相,這個地方用四句就全部都包括了。這四句是:有相、無相(無相就是空相)、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四句就把一切法相全都包盡了。 

  「功」是講功夫,我們修行的功夫。實在講功夫就是離相的功夫,都是離相,真的有淺深次第不同。在這部經上尤其說得明顯,從小乘初果須陀洹就離四相,這是功夫淺的。到等覺菩薩,他們修的還是離四相,這是古德教我們教人放下,放下再放下,「我有放下」還要放下,就這個意思。有功夫淺深不一樣。一直到等覺菩薩,要不要放下?還要放下。放下什麼?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那個放下才成功。由此可知,《金剛經》確確實實叫單刀直入,直截了當。菩薩行沒有別的,放下而已。你能放下一分,你就多看破一分;多看破一分,你就又多放下一分。看破跟放下相輔相成,它是循環的,互相幫助的;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一超直入,超,超越次第;入,入底下講的德,德就是入,入如來果地的境界。 

  底下講「德」就是得到,你一分功夫,你就得一分。得的什麼?體用圓彰。由此可知,這個德就是禪家所講的見性。見性,體是性體,用是性的作用,真心本性的體用,圓圓滿滿都顯露出來,彰就是很明顯的表現出來。表現在什麼地方?表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像釋迦牟尼佛在經初給我們所示現的著衣持缽,就是體用圓彰,被須菩提尊者見到了。須菩提能夠見到,我們要曉得須菩提入了這個境界,他要不入這個境界,他怎麼會見得到?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我們沒入這個境界。所以,入這個境界就見到了。 

  因此這部經的教義,是理事雙融。理是無住,事是生心。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是一不是二。理跟事融成一體,性修不二。性德跟修德,性德是理體,修德就是無住生心,無住生心都是屬於修。能以一超直入之修功,修行的功夫,一超直入的修功,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就是這一句。成就體用圓彰之性德。《華嚴》經題講的「大方廣」,《無量壽經》經題講的「清淨平等覺」,都能在日常生活當中顯示無遺。這些話,都是講無量無邊的功德,從自己修證這一邊來說的,自受用。我們依照這個經典理論方法去修行,自己得到的受用。如果要是說利他,功德也是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若言利他,則有令人成體用無邊之三身」。怎麼利人?利人有兩種方法,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為人演說」,演是表演,我們做一個榜樣給人看,那叫演;說是解釋。這是兩種方法,諸位要曉得,演說是兩種方法,不是一種。別人看到我們的生活行為幸福美滿,他看到一定生仰慕之心,他很想學習。在學習當中,他免不了有疑問、有疑惑,他來向你請教,你一定要詳細給他講解。如果他沒有向你請教,你看出來了,知道他有疑惑,也知道他有能力接受,願意來修行,不等他說,我們也要找他來解釋。這就是大經裡面常說,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他沒有來請教,就要主動的給他講經,成就他的無邊的三身;法、報、應三身。能成就別人法、報、應三身,當然也成就自己的法、報、應三身。自己三身沒說,但是前面講體用圓彰之性德,這句話裡頭就含著有三身。「以利益眾生,同證菩提。」自他不二,這是從教上來說的。底下一段從緣起說: 

  經【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這是講緣起。《金剛經》對象是何等的人物,這一小段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由此可知,我們讀誦《金剛經》,修學般若法門,自己覺得不得受用。這部經,諸佛讚歎、諸菩薩讚歎,歷代的祖師大德,無論是哪一宗、無論是修學哪一個法門,普遍的讚歎,這不是假的。為什麼我們不得力?讀到這一句應該覺悟,我們沒有發大乘。大乘是什麼?菩提心,我們沒發菩提心。也許同修覺得我已經發了菩提心,那是你自己以為發的。菩提心是什麼?不知道。菩提心是什麼都不知道,那發的是什麼菩提心?菩提心如果具體來說,是淨業三福。三福最高的那一層是菩提心。由此可知,菩提心是有基礎的,底下沒有基礎,菩提心怎麼能發得起來?我們細心冷靜的觀察,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雖然說得很簡單,「真信,發願,一心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樣的人有沒有具備底下的基礎?具備了。凡是這樣的人,你去觀察他,他孝順父母、他尊敬師長、他有慈悲心,他不傷害一切眾生,第一條福具足了。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他也具足了。他沒有受過三皈依,形式的三皈他沒有,他真的回過頭來,專門依佛陀的教誨,他真皈依。他沒有形式,他有實質。他心地清淨無染,沒有惡意,那個戒就具足了。他能夠老實念佛;老實,威儀就具足了。可見得前面兩福,人家圓圓滿滿的具足了。我們自己冷靜反省反省,我們有沒有具足?還真有問題。我們有沒有做到孝養父母?這個在前面講過好幾遍,不必再重覆詳細說。不僅養父母之身,養父母的心、養父母之志,孝養的意思很深很廣。奉事師長,老師教導我們的,我們有沒有認真努力的去做;認真努力去做,那才是奉事師長。不是對老師很恭敬,樣樣都把他伺候得很周到,老師不要求這些。老師是傳道者,你真正能夠接受,真正能把道發揚光大,老師歡喜。是不是真正具足慈悲心,真正去修十善業道?這是第一福,這基礎的基礎。所以人家說,學佛從哪裡學起?從這裡學起,不從這裡學起不能成就。我們看這裡面的小註: 

  【發大乘,謂發行菩薩道之心。】 

  這是發大乘。依四弘誓願,修六度萬行,這是發大乘的人。什麼叫發最上乘? 

  【發最上乘,謂發紹隆佛種之心。】 

  這是最上乘的。依四諦、修六度,未必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未必發這個心。假如要是發紹隆佛種的心,紹隆佛種就是講的佛祖,就是佛菩薩、祖師大德,代代相傳大乘佛法,今天傳到我這裡,我一定要繼續把它傳下去,要把它發揚光大,這叫紹隆佛種。繼承佛祖的家業,發這個心,四攝六度自然在其中,你沒有四攝六度,你這個做不到。所以這個比四攝六度更要殊勝,更是難得。佛這個經,是為這種人說的。為什麼為他們說?因為這種人志大、心大,佛要不為他說一超直入的根本大法,佛就對不起這一類的根機。佛說法應機而說,有這種根機的人,佛是一定要說,幫助他滿他的願望,這些也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如來既為如是發心者說,則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之人,其發心可知。】 

  這就是發大乘的。發大乘一定是信心不逆,一定是真正能夠依教奉行。 

  【其開佛知見可知】 

  這種人得佛力的加持,他讀經開智慧,他聽經也開智慧,他在日常生活當中也開智慧。為什麼?因為日常生活當中,他把經典的理論方法統統做到。所以在生活裡面會開智慧,在待人接物裡面都開智慧,處處有悟處,時時有悟處,這是開佛知見。以前為什麼不開智慧?以前沒有發大心,起心動念都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都把自己的利益擺在第一位,這叫大障礙;把你自性裡面般若智慧、無量德能障礙住了。現在你依佛在《金剛般若》上講的方法去修行,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那就不一樣。這個障礙放下了,所以時時處處都有悟處。我們讀經遍遍有悟處,為人演說次次有悟處,這才得法喜充滿,得真實受用。 

  【其為紹隆佛種亦可知】 

  這樣人確確實實有能力、有智慧、有因緣,續佛慧命,弘法利生。 

  【則為發心勝、根器勝也。】 

  根器說在發心之後;它不是說「根器勝,發心勝也」,它不是這個說法,這個句子如果一顛倒,意思都不一樣了。如果說「根器勝,發心勝也」,我們想想沒指望,我們的根器不勝。它說「發心勝,根器勝」,我們還有指望,我們只要發心,我們的根器從劣就變成勝。這就是充分說明境隨心轉、相隨心轉,一切法唯心所變,這句話裡面充分說明了。所以我們不怕自己業障重,不怕自己書念得少,學歷不夠不怕,怕的是自己不發心。念到大學畢業,念到博士學位,他不發心,有什麼辦法?這個人小學也沒有畢業,他真發了心,他一發心他的根器勝,他就能夠續佛慧命,就能夠弘法利生。發心第一。佛法的緣不在別的,就在發心。 

  底下第三段,就荷擔來說明。荷是負荷,我們今天講負起這個責任,弘法利生的責任,續佛慧命的責任;擔是擔當,把這個擔子挑起來。 

  經【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段經文是從正面來說,有正顯當然還有從反面說明的。我們先看這段經的意思。 

  【初發心修行之凡夫,其福勝彼長劫苦行之菩薩者,因其發紹隆佛種之心,修紹隆佛種之行故也。荷擔如來,正明其能紹隆佛種也。】 

  這一句的意思,這一小段,意思是無限的深廣,絕不能夠粗心大意這樣看過,那就太可惜了;不但你辜負了世尊,你也辜負了江居士的美意。佛在這個經上所顯示的,初發心的人,前面已經四次較量功德,我們是薄地凡夫,煩惱一品都沒斷,但是你要真正發這個心,你的功德超過長劫,長劫那是不曉得他修了多少劫,那種苦行的菩薩,你超過他。你要問你憑什麼超過他?這些長劫修行的菩薩,還沒有發心擔起如來弘法利生的擔子,他沒有發這個心。諸位想想,長劫修行的菩薩都不如,我們修這一點戒定慧算什麼!那怎麼能跟人家比,這才知道發心荷擔如來,功德不可思議!換句話說,佛此地暗示我們,你如果想你的功行要超過長劫修行的菩薩,有沒有方法?有,你發這個心就超過了。也許有人問,這個心我發了,我沒有智慧、沒有能力,這個發也是空的,那你不是真心發的;你要真心發,那個智慧、能力很快就得到。怎麼知道?大家都曉得,佛門裡面有一句俗話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誰不捨一人?諸佛如來。諸佛如來,你看看這裡,你只要一發這個心,「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十方如來都看到、都見到了,我們自己不知道。我們這個心一發,心裡頭放無量的光明,這個光明跟十方諸佛的光,光光相映,立刻就得佛力的加持,怕的是你不肯發心,你就沒辦法。佛一定加持你。那就跟《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諸佛如來就化身來指導我們、來協助我們,滿足我們續佛慧命、荷擔如來的願望。可見得,關鍵是你有沒有真正發心,不是真正發心,那個不行。怎樣才叫真正發心?其實這個經上講得已經很清楚、很透徹,一定要信心不逆、依教奉行,那就是真的發心。 

  我們再把這一段的教義,落實在生活裡面來說,大家就更容易明瞭。你有沒有真正孝順父母?真發心的人,一定是真的孝順父母,他盡心盡力去做,那是真發心。諸位要曉得,佛法的修學是從孝親尊師這裡下手的。真正奉事師長,對於師長的教訓,對於師長的教誨,不但是念念不忘,而且真正去做到。從這裡面,才真正看到信心不逆,看到依教奉行,這才能得諸佛如來冥顯的加持;冥加是你自己還沒有發現,佛保佑你,顯是非常顯著。譬如你自己已經覺得煩惱輕、智慧長。從前頭腦好像笨笨的,現在聰明了,這都是好現象。以前心中煩悶,現在心胸開闊;以前看人看事都看不順眼,現在看人看事都很歡喜,境界在轉變。這是得佛力加持,業障消失,智慧、德能的增長。這說明這個人確實他有能力荷擔如來,正明其能紹隆佛種也。 

  【修學必須明瞭教義】 

  這是修學的根本。教義不明,你從哪裡修起?一定先了解佛教給我們那些道理、那些方法,這個很重要。 

  【云何得明?】 

  教義怎麼明? 

  【多讀大乘以廣其心】 

  先要把心量拓開,從前心量自私自利,要多讀大乘經,大乘經心量大。 

  【勤修觀行以銷其障】 

  障是業障。業障要怎麼修、怎麼去掉?要勤修、真修,認真努力絕不放鬆。修觀是修正我們的見解、思想。修行是修正我們的言語、造作,我們身的造作,口的言語,這是屬於行。觀行簡單的講,就是包括見解思想、言語行為,包括這些。要認真努力依照佛的教誨,把一些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就消業障。 

  【常求加被以開其慧】 

  求佛菩薩加持;不求佛菩薩加持,我們是沒有能力做得到。但是求佛加持不是在口頭上,口頭上求佛求不到的,要在行動上,我真的照做;你不必要天天去求,佛自自然然加持。如果一味在菩薩面前供養、禱告、祈求,思想、見解、行為還是常常犯過失,那個沒有用的,那種求是不會有感應的。感應道交,我們以思想、行動來感,佛菩薩自然就有應,這才能得到保佑、得到加持。 

  【以如是增上緣薰習之力,久久自明。】 

  可見薰習,薰是比喻像薰香一樣,不能夠中斷;「習」是要實習,也就是在生活、工作裡面,認真努力去做,一定要把它做到。時間久了,自然就開智慧,明是智慧。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世出世法的大道理,自然有悟處,自然能夠明達。再看底下這一段: 

  【利益眾生為功,長養菩提為德。】 

  功德兩個字,含義也是無有窮盡。從大體上來說,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你修行的成就。在此地說,利益眾生是功。大乘法裡頭,佛教導一切菩薩起心動念都要為眾生,決定不能有一個念頭為自己,不可以的。有一念為自己,以《金剛經》的標準,你就不是菩薩。你還有一念為自己,你已經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四相具足,佛不承認你是菩薩。所以念念為眾生、念念為弘揚佛法,我們要存這個心。這個心是菩薩心,這個心才叫發大乘者。能發這個心,能照這樣去做,你的功德利益是什麼?煩惱天天輕了,智慧天天增長,德能天天增長,這就是長養菩提,你得的是這個。智慧、德能天天在增長,利益眾生的事情就做得更多、更圓滿。你做得更多、更圓滿,你善根福德就愈來愈大;愈大,為眾生服務的就愈多愈廣,相輔相成。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果地,就是這麼一樁事情。 

  【無邊功德四字,總明是經教義,有證體起用,遍滿無邊法界,利益眾生,同證菩提,無量無邊之功德也。】 

  這幾句話,如果不是在此地說的,我們聽了很難接受。《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我們聽了這幾句話,大概不至於反對,也能夠點頭肯定這個說法是事實,不是虛假的。無邊功德這四個字,是說明《金剛經》的教義,《金剛經》上所講的理論與方法,確確實實有令一切眾生證性,禪宗裡面講見性;起用。這個地方證體,體跟性是一個意思。體性是什麼?我們讀這個經也應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體是無實無虛。所以佛教給我們無住,無住是證體,生心是起用,而行布施是起用。布施代表六度萬行,代表我們生活的全部。遍滿無邊法界,利益眾生,同證菩提。我們自己依照這個方法去做,也幫助一切眾生如法修行,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所以說無量無邊的功德。真能叫一切眾生同證菩提,這個地方同證菩提就是圓成佛果。此地的菩提是無上菩提,就是令一切眾生各個成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為什麼?我們已經知道這個原理原則,就是徹底明瞭通達,認清了事實真相是無實無虛。我們在這個事實真相裡面,怎樣過日子、怎樣生活,遵守著無住生心、生心無住,與無實無虛完全相應。相應就叫稱性起修、就叫全修在性,性修不二,就是這個意思;圓圓滿滿的,一絲毫的缺陷都沒有。 

  大家也都聽了,這樣的話在《金剛經》裡面聽了很多很多遍,為什麼還用不上?還落在虛實裡面,還以為這五欲六塵,自己的色身、受想行識,以為都是真的,以為都是實在的。原因在哪裡?這個經義雖然讀多遍、聽多遍,還是沒有會進去。你如果要再問,為什麼還領會不進去?薰習的力量不夠,你還是沒有覺悟。有些人聽到,明白了、覺悟了,那是業障輕的人,我們講是所知障輕的人,他明白了;所知障重的人,他沒有辦法明瞭。諸位要是了解這個情形,你就曉得修學成功關鍵在緣。如果講因,我們每一個人在因都具足,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成佛的真因,我們都具足。因要能變成果,當中要緣。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講得真好,他說我們凡夫往生四土、三輩、九品,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都在遇緣不同。這個話我們聽了,所有一切疑惑都斷掉了。換句話說,我們要遇到緣好,上上品往生我們有分,都在一個緣。最勝的緣是什麼?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把這個經典給我們講解分析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全搞清楚了,這個緣勝。若非真正善知識,雖然給我們講解介紹,含糊籠統,我們對於教義不能夠透徹明瞭,甚至於半信半疑,甚至於相信了,他是裡頭不清楚,總是像隔一層的樣子,這就是緣比較差,緣不殊勝。所以第一個是要遇善知識。第二,要有好的同參道友,在修持過程當中,互相的警策、互相的勉勵,這個非常重要。第三個就是有清淨道場,沒有人來障礙,沒有人來打閒岔,這都是屬於緣。這三個緣要具足,大概這個人一生當中決定得生。 

  緣從哪裡來?實在講要靠佛菩薩幫忙,我們果然發真誠之心,佛菩薩會照顧。這個也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你真心去做,真正發心,就有佛菩薩、就有護法神,在那裡幫助你。這個功德,因為無實無虛,無住生心,生心無住,你這個心是清淨平等的,心裡面不但沒有執著、也沒有分別,所以他這個心那個力量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利益眾生太廣大了。利益,我沒看到!雖沒看到,它這個能量達到了,跟虛空法界一切諸佛菩薩,就像那個燈光一樣,光光互照。這一支燈光不曉得這一支燈光,那一支燈光也不知道那一支燈光,但是確實光光互照。一盞燈裡頭有一切燈的光明,一切燈裡頭有這一盞燈的光明,這入華嚴境界。你看看用《金剛經》入華嚴境界,太簡單、太容易!這個真正是一超直入。所以我跟諸位說的,《金剛經》講的是原理原則,落實在事相上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跟《華嚴經》無二無別,古人稱為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把無實無虛、無住生心、生心無住,落實在事相上,就是這個華嚴三經。把這個合起來講,意思就非常非常的圓融,真的是遍虛空盡法界,利益眾生,同證菩提。這個功德不要說是凡夫沒有法子說得出,諸佛如來也說不出,跟普賢菩薩讚如來的功德海一樣說不出。 

  【須知因行同,因心不同,果報自然不同。】 

  這一句要說說。因行同,譬如兩個人同樣持戒,戒行都非常精嚴,這是兩個人修的相同。可是兩個人的發心不同,一個人發心求自利,一個人發心求利他,那果報不一樣了。雖然修的行門相同,果報不一樣。 

  【欲成遍界分身,普度含識,不可量之化身。必當發利益一切眾生,以拔一切苦之大悲心。發如是心,必證如是果。】 

  這裡舉一個例子來說,只舉這一個例子,說明因行同,因心不同,果報就不一樣。如果我們要想成就遍法界分身,幾幾乎乎跟如來果地上的德能無二無別,盡虛空遍法界的化身,不是如來做不到。即使是如來,都成了佛,都圓滿菩提,智慧德能完全都一樣,有一些佛的確是盡虛空遍法界分身,有一些佛只是一個大千世界、兩個大千世界,這我們在經上看到的。十個、百個、千個大千世界,並不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分身,盡虛空遍法界,他有沒有能力?有能力。有能力為什麼沒有現這個相?因地當中沒有發這個願,果地上現的相就不一樣。唯獨阿彌陀佛,他在因地上發的願,就是要度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因此成了佛之後,他現出果報超過諸佛,是這麼超過的。我們常講,佛佛道同,為什麼這個不同?因行同,因心不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也像阿彌陀佛一樣,盡虛空遍法界化身。這又是為什麼?這是我們因行不同,我們跟阿彌陀佛的因心同。行是不同,我們跟一切諸佛菩薩差遠了。我們那個心跟阿彌陀佛的心同,所以得佛力圓滿的加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能力遍法界分身,這裡頭趣味無窮,義理深廣。 

  普度含識,含識是一切眾生,特別指六道眾生。識就是八識當家,沒能夠轉識成智。含識裡面,包括的是六道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還沒有破無明、證法身的都是含識,去度這些人。不可量之化身。現在,我們要做的是些什麼?我們想有這樣的成就,像彌陀一樣有這麼樣的成就,現在要發一個心,要發利益一切眾生的心。心發了一定要有行;如果沒有行,你這個心不是真的。發了心後面一定做到,要做利益一切眾生之行。哪一種利益當前最需要?新加坡這一塊淨土,人民生活很富裕,物質上不需要,需要的是精神,需要的是覺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破迷開悟的範圍很廣,方法無有窮盡,我們念念之中,時時刻刻要隨緣隨力去做,我們發的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目的是拔一切苦,是為這個。不覺悟,苦!迷惑顛倒之苦,妄想煩惱之苦,生活工作當中產生錯誤的苦。我們要怎樣幫助眾生開智慧?當然最好的方法是勸人學佛,以種種善巧方便勸人學佛。可是你要勸人學佛,你自己先要學佛;自己不學佛,勸別人學佛,別人很難接受。譬如我們前面所講過的,你自己要孝順父母,你自己要奉事師長,你要做出來給人看,然後你勸人,人家相信,人家會受感動;自己做不到,單單是言語上勸人,沒有用處的,先要自己做到。我們今天勸人學佛,這個工作做得很多,但是效果不大。原因是什麼?我們自己沒做到。我們自己真的要是做到,效果就不可思議! 

  先從本身做起,勸人聽經,我自己要聽經;我自己不聽,勸人家聽,你為什麼不聽?沒有理由的。特別是此地所講的荷擔如來,續佛慧命;你要發這樣的心,那你就不能不聽經。你發心將來要弘法利生,要講經說法,法師講經你不聽經,將來你講經也沒有人聽你的;因緣果報,果報不可思議。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離不開因果的定律,這個要知道。我希望我講經的時候,大家都非常認真來聽,真正得到法益,別人講經我去聽就要認真,果報就是這樣的。 

  尤其是大乘法裡面常說,不但是菩薩,諸佛如來不輕初學,這是《華嚴經》的教義。《華嚴經》是一位攝一切位,等覺菩薩不敢輕慢初學。初學人來講經,他也恭恭敬敬的來聽,也如理如法不失威儀。這樁事情,我們過去在台灣,李炳老常常讚歎周邦道居士,他確確實實做到不輕初學。周先生他是大學教授,他曾經做過教育廳長,主持一個省的教育,一生從事於教育事業,晚年跟李老師學佛。我們這些同學初學講經,程度裡面幾乎一半是小學程度。我們在台上講經,周老師在下面聽,不但恭恭敬敬的聽,他還拿筆記本做筆記。他不是做樣子給我們看的,每一堂聽經他都帶筆記本;所以李炳老對他多次的讚歎,他是我們最好的修學榜樣。他的夫人感應地藏菩薩現身,地藏菩薩的化身,有這麼一段緣分,可見得那個不是簡單的事情。所以因與果我們一定要重視。現在這個世間,大家對於因果疏忽了,以為這是迷信,他不知道這是事實。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說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它的真相就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佛在此地教我們生心,要生善心,要生利益一切眾生之心,不能生自私自利的心。生自私自利的心,要知道那叫輪迴心;把自己捨掉了,利益一切眾生,這是菩薩心。一個輪迴心,一個菩薩心,一念之間,就看你怎麼個轉法。念念為一切眾生,這是大悲心。發如是心,必證如是果。因果絲毫不爽,發什麼樣的心,後面一定得什麼樣的果報。 

  【欲成福慧莊嚴、相好無邊、不可稱之報身,必當發廣修六度萬行,樂集一切善法行之深心。】 

  前面這一段,講求的是無量無邊的分身,就是應化身,你應該怎麼個修法;要修利益一切眾生的心,起心動念都要利益一切眾生。如果要想成就自己的報身,怎麼修法?修深心得報身;修大悲心得應化身;修直心證法身。菩提心裡面講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這三心證三身。必須三心圓發,我們的三身才圓證。明瞭這個因果,我們自然就會認真努力的去做。福慧莊嚴,相好無邊,經上常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應化身的佛,應身佛;相好無邊,這是講報身佛。《觀無量壽佛經》讚歎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都說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相好從哪裡來的?深心來的。深心是什麼心?要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好心;好心就得好相,就得好報,好心!什麼樣的心才算是好心?好心這裡有標準:廣修六度萬行,這是好心。行門,行門是什麼?我們生活行為。生活行為無量無邊,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從我們出生到報盡,這一生就數不盡,那要說到過去無量劫,哪裡能說得盡!無量無邊的生活行為裡頭,統統遵守六度的綱領。 

  「布施」,捨己為人,這個意思要懂得。布施是捨己為人,念念為一切眾生,這是布施。「持戒」,樣樣如法,守規矩、守法度。「忍辱」,無論大小事情有耐心、有毅力;沒有耐心,不能成就。「精進」是不斷在改進,改過失就又進一步,改了就進步,不斷的在改進。「禪定」是你心裡面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目標,不會雜亂;一雜修、一亂修就不能成功。禪定:心有主宰,不為外境所動;不但不為五欲六塵所動搖,不為一切法門所動。《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表演這個法門,實在講善財童子所做的具體內容,五十三參就是六波羅蜜。 

  他每參訪一位善知識,到後面是戀德禮辭。戀德禮辭是什麼?是布施波羅蜜。布施是什麼?放下。我很感謝你,你教導我的,你的法門我不學,我再去參訪別人。他自己修學的什麼?念佛法門。誰教他的?根本的那個老師教他的。他沒有改變初衷,他的根本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我們在經文裡面沒有看到他教他念佛法門,經文字面上沒有,意思有。意思在哪裡?文殊菩薩發願求生淨土,他是文殊菩薩最得意的弟子,你想想看文殊菩薩教他什麼?如果不教他念佛法門,哪裡是入室弟子?他就不是入室弟子。意思有:老師是求生淨土,老師知道這個法門第一,一定是傳他第一法門,不能把第二法門傳給他。這是意思暗中有,你要能從這上面去看、去體會,經文上沒有,但意思有。可是經文上明顯的也顯示出來了,第一個參訪德雲比丘,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這是明顯的意思,暗顯、明顯都出來。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就整個托出來,原來善財是修這個法門。參訪總總法門,一切法門他都知道,他沒有一樣不曉得;你要問他,他都知道,你要想學,他都可以教給你,但是他自己不學,戀德禮辭。禮辭的意思很深,放下了!不但世緣放下,佛法也放下,真正是一門深入。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都在這裡顯示出。他沒有智慧,他不敢放下,唯有高度的智慧,真正的定功,他才不為一切法門所動搖,所以般若智慧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來。 

  我們要樂集,樂是歡喜,歡喜積集一切善法行,這是深心,這叫好心。心裡面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一絲毫的惡意都沒有。念念是利益一切眾生、利益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總是懷了一個利益的心,決定沒有一個不利之心。這樣的因行得的果報,就是相好無邊,不可稱量的報身,報身是這麼修來的。要想到一切諸大菩薩們,都是這樣修學的,沒有例外的。我們要是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從現在就要發心,發心是愈早愈好,心一發就幹。要認真、要努力、要毫無保留,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不能有絲毫的保留。保留是什麼?是吝嗇。財物保留,吝財;法要留一點,叫吝法。吝財得貧窮果報,吝法得愚痴果報;我們不要貧窮,我們不要愚痴,財、法都不可以吝嗇,盡心盡力去修布施,去幫助一切眾生,這是深心。 

  【初發時,尚未斷念。】 

  這個都是講到老實話,落實在我們現實的基礎上,我們的煩惱未斷,知見不圓。要不要修?要修。 

  【只有向生滅門中,精進勤修不著相、不壞相、普利一切之六度。】 

  我們先這樣做法。什麼叫生滅門,不必去理會。生滅門所講的就是這個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我們現在確實是在生滅門裡面,沒有辦法斷妄想分別執著。但是有路可走,要緊的是「精進勤修」這四個字。特別是精,精就是精一、純一、專一,才叫精。精的反面就是雜亂,雜修、亂修,那就不精。進是進步。進步大家都在求,很努力的在求進步;但是他進步是精純的進步,還是雜亂的進步,那個果報完全不一樣。精純的進步,給諸位說,你能夠得三昧,你能夠明心見性,也就是你能夠開般若智慧,利益在此地。如果是雜進、亂進,你也有進步;你的進步將來得什麼果報?可以成為全世界的佛學博士。你將來可以著作等身,講得天花亂墜,但是你的煩惱不能斷、你的妄想不能斷,你將來還繼續搞六道輪迴;佛門裡面所果證的這個事,與你沒有分。這個利害得失我們要搞清楚,關係太大太大了,所以這個東西雜不得、亂不得。 

  我們學佛的人,念念要利益眾生,不能害眾生。害眾生,「你多學幾門好!」那是害眾生,那個不是利益眾生。到什麼時候再勸他,你要多學?他已經得定、已經開智慧。在我們大乘佛法的標準,「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廣學多聞。為什麼?四弘誓願「煩惱無盡誓願斷」,你斷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品,你有資格廣學多聞。所以《華嚴經》是佛講的第一部經,是我們大乘修行的範本、典範。你看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這一會上,得根本智。什麼叫根本智?「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根本智。沒有這個程度,不可以離開老師,要受老師的照顧。你智慧沒有開,邪正、真假、利害、得失,你沒有能力辨別。反正我現在也不錯,什麼妖魔鬼怪,我一看就清楚,可以辨別;你要把《楞嚴經》裡面五十種陰魔拿來看看,你就傻了。我們凡夫看完全是佛境界,百分之九十九跟佛境界一樣,裡頭就有一點點不一樣,我們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愈是高級的魔,不得了,他也是金色身,也放金色光明,你怎麼能辨別那是魔、那不是佛?絲毫不一樣就不相同。我們所曉得的,佛的金色光明跟佛的光明一樣大,但是魔的金色光明,他那個光刺眼睛,像太陽一樣刺眼睛,光強烈;而佛的光明是柔軟、不刺眼睛。除這個之外,你根本就不能夠辨別。一定要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身,《楞嚴經》上五十種陰魔你有能力辨別,一接觸就明瞭,這樣才可以出去參學。 

  所以他一出去參德雲比丘,他就是圓教初住。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的菩薩位次升高一級,五十三參他就圓滿成佛。他參訪哪一位善知識,那個善知識代表哪一個等級的菩薩果位,善財就達到他的果位,就達到這個等級,所以是一生圓滿成佛。《華嚴》講得詳細。我們現在用功夫,就是在不著相、不壞相。不著相,無住;不壞相,生心。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你念佛也好、參禪也好、持戒也好、學教也好,決定不能把這個原則忘掉,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原則是通一切法門的。無論大小乘,無論顯教密教,統統通達,沒有一個法門能夠違背這個原則,這是我們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的,一定要遵守;能在這個地方生起信心不逆,非依照這個方法做不可,你能夠有這個堅定的信心,有這個真切的認識,你這一生決定有成就。普利一切眾生之六度,六度是以「生心無住、無住生心」做基礎,這才能成就。 

  【且無始來妄想,非歷事鍊心,決不能除。】 

  無始劫來的妄想分別執著,怎樣除掉?要在事相上鍛鍊,才真的放下。如果不在事相上磨鍊,你的放下是假的,不是真的。大乘菩薩修行,要接觸群眾,不能躲在深山上學小乘;小乘是擺脫社會得清淨心,大乘是在紅塵裡面修清淨心。他要在五欲六塵裡面捨五欲六塵,心地一絲毫不沾染,這叫真功夫,不是離開,這是非常非常的困難。能夠出頭的都成菩薩,失敗的都被五欲六塵捲下去,都墮落。小乘雖然不及大乘,小乘有好處,避開,我沒有這個力量對付你,我躲你。小乘人墮落的很少,大乘人墮落的很多,道理在此地。大乘人成就的,那小乘人是望塵莫及,成就的;可是淘汰率,大乘淘汰率就太大太大。真的像佛在經上講,末法時期修學其他法門,一億人修行難得有幾個人成就。為什麼?都被淘汰掉了。這個不能不知道。甚至於高位的菩薩,什麼菩薩?我們在經上讀過,八地菩薩才不退轉,才真的不動地;由此可知,七地以前都保不住,這才知道難,真難!七地之前保不住,有的時候遇到境界還會退轉,八地才保住,不動地。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的,使我們得到像阿惟越致菩薩一樣不退轉。阿惟越致是什麼?八地。李老師在註解裡面註的七地以上;七地以上,不就是八地嗎?八地菩薩。 

  這是講一定要歷事鍊心,但是你要真鍊才行,你不能隨著境界走,隨著境界走就壞了。真的在這裡面鍊,鍊清淨心,《無量壽經》的經題,鍊平等心、鍊覺而不迷的心,鍊這個。實在說,清淨平等覺就是三寶。我們一入佛門受三皈依,三皈依就是覺正淨。《無量壽經》上經題,「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平等是正;「覺」是佛寶。經題上三寶具足、三學具足;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戒定慧三學具足。我們受三皈,到哪裡去皈依?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看看我們覺不覺、淨不淨、正不正?點點滴滴上都是覺正淨,這才叫真正三皈依。不是在佛菩薩面前,有口無心的念念三皈的文,那個沒有用處,那是假的、形式!一定要認真去照做,這才叫你真的回頭,你真的依靠三寶。這就是在一切事相當中去鍊,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到,是不是在覺正淨裡面;如果不在覺正淨,那一定就是迷邪染。迷邪染是輪迴心,還是搞六道輪迴;覺正淨是菩提心,這就是作佛、作菩薩,心不一樣。所以在歷事鍊心當中,才能把妄想、煩惱磨掉。此皆學佛之緊要關鍵,真的!真正是緊要的關鍵。 

  【住相以行布施六度,一遇障緣,必致退心。】 

  我們看到很多學佛的同修退心,發心出來講經說法的法師退心了,退心的原因,這裡好,說出來了。原因是什麼?住相,就是著相;他有執著,有執著一遇到障礙,當然就退心。 

  【當知妄想未歇,起念便著。】 

  哪有不住的道理?一定會住。你妄想沒斷,分別執著不斷。 

  【於四句中,必著一句。】 

  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一定落在一句裡頭。可是這個四句,諸位要曉得,落一個,四個都具足,就像前面講的四相一樣,只要落一個相,全部都落了。 

  【故欲得不著、四句皆離,必須無念。】 

  這個事情又難了。無念,我們哪裡能夠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也要做,不做不行;不做,不多久就又要落輪迴,非幹不可。怎麼做?《金剛經》上講的原理原則,我們不能做得很徹底、很圓滿、很究竟,能做個一分、兩分就不錯,不能完全不做。這個意思就是叫你看破、放下,你能看破一分,放下一分,得一分的受用;能看破兩分,放下兩分,你就得兩分受用。讀這個經真的會開智慧,恭恭敬敬的讀,誠誠懇懇的讀,自有悟處。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待人接物,常常想到無實無虛,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幫助你放下,幫助你無住。然後記取佛的教訓,念念當中利益一切眾生,這是生心;生心的時候就是無住時,無住時就是生心時,這是一不是二,這個境界就好。能這樣修,能夠這樣念佛求生淨土,功夫得力;不是這樣修法,的確功夫很難得力。功夫得力那個樣子是什麼?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多住幾年決定不礙事,生死自在,來去自由。這個問題都能解決,那其他的叫雞毛蒜皮,那不成問題了,得大自在。你這一生的生活,真的是究竟圓滿、幸福自在,真得到。由此可知,江居士在註子裡面為我們說出,這是如來究竟圓滿的法寶,在般若會上為我們和盤托出。我們這個經文愈讀愈覺得江居士這句話真實不虛。果能依教奉行,必定得如經中所說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