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培養大醫王而成立的慈濟大學(前身為慈濟醫學院),在今年就要舉行創校二十週年慶了,歷屆畢業的醫學生陸續投入全國各大醫療院所服務。今年校方依例為第十五屆的實習醫學生在精舍舉辦兩天一夜的人文營,圓緣時候,將恭請上人親自為準大醫王授袍。
◎名醫收回去,良醫浮上來
授課講師之一的曾啟育醫師,是臺中慈院神經內科主任。二十多年前,還在中國醫藥學院就讀的他,與二十多位佛學社同學來到印順導師座前請求皈依,師公囑咐他們,證嚴上人正在花蓮啟建慈院,希望他們皈依上人,將來可以奉獻所學。於是,這群醫學生謹遵師公囑咐,前來皈依上人慈座。所以,曾醫師也是上人的弟子。
上人剛剛結束會客,才落座,曾醫師趕緊頂禮,起身時,看到上人如此辛勞,眼中多有不捨,異想天開地說:「上人一整天會客,太辛苦了。下回,上人行腳到臺中時,找一天不要作上人,就作師父,我開車載師父四處看看。」
上人輕輕搖頭,嘆道:「我別無他求,若能像以前一樣,站在臺中慈院後山,那株兩百年的荔枝樹下摘荔枝,該有多好!其實,我最想回歸年輕時候,在小木屋獨自修行的日子,多麼輕安自在!」
曾醫師表示,剛剛授課與實習醫學生談到,不只當「良醫」也要當「名醫」,對上人只強調「良醫」不是很認同。
「你錯了!你要趕緊更正過來。」上人對這位醫師弟子,直言無諱說道:「良醫作得穩固,自然就是名醫。要立志作人人生命中的良醫,否則等到你出名了,人家就會拉你去從政,政海險惡呀!」
一向口才便給的曾醫師緘默了一會兒,關心地說:「上人也可以閉關一下,不要操任何心。」
上人語重心長地說:「現在最重要的是,任何一家醫院都不要讓我操心。最希望四大志業一體,六院一家,花蓮很難找到醫護人員,大家合心努力一下。名醫收回去,良醫浮上來;希望從你們的神經內科開始作出典範,立此宏願,才是為我分勞。我要的是智慧,不是聰明,不是世智辯聰;醫師的頭腦很好,一旦偏差也是很可怕。」
◎指尖的溫暖,良醫的典範
翌日圓緣時,上人對臺下五十幾位準醫師與家屬們談到昨天與曾啟育醫師的對話。上人說:「名非名,不實名;求來的名,不是真實的名。人人要先立志當良醫。」上人舉大林慈院陳金城副院長為例,他從臺大畢業,一心一志,立願要在醫療缺乏的故鄉服務。「他就是一位良醫,他不求留在大都會全國最有名的醫院當名醫,而是要到最沒有人要去的醫療沙漠,守護生命,守護愛,這一念清高的志願,就是他的使命。」上人讚歎他不是空口發願,而是實際履踐奉行,大林慈院剛啟業時,神經外科只有他一個人很辛苦的撐過四年時光。
上人說他可以作見證。大林慈院啟業初期,幾乎每個月都會行腳到大林,常從病患和志工菩薩口中,聽到大家讚歎他是一位好醫師。曾經某個清晨,在宿舍與醫院之間的路上,遇到剛開完刀,準備回宿舍盥洗一下,就要趕回醫院上班的陳醫師。上人強調:「這種情形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幾乎每一天他都是如此度過。」
大林慈院啟業初期,神經外科只有陳金城一位醫師,一人身兼主任、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急診外傷、頭部外傷,或者中風病患都要call他,曾經一夜之間被call了七次,他都毫無怨言。這種艱難的處境,他一個人獨撐四年。
在手機還未問世的時代,聯絡只能靠B.B.call,但是收訊距離不能超過六公里,所以四年之間,他不曾離開醫院超過六公里,最遠的是回到民雄探望父母親。他的活動範圍,多數都是在醫院、宿舍,宿舍、醫院之間來回奔波,經過他的指尖被搶救回來的生命可多著呢!他不愛與人說笑,這是他的個性;不過,人人都稱讚他。
大愛臺長情劇展,播出「指尖的溫暖」描述陳金城副院長由三級貧戶到行醫的過程,五月二十日在大林慈院舉辦簽名會。一位病患的兒子當場下跪,將感恩卡交到陳副院長手上,感恩陳副院長沒有放棄他的父親,讓已癱瘓的父親得以恢復行動功能。上人說:「在治療的過程,若非陳副院長用心用力將他的父親搶救回來,在照護過程中那分視病猶親,呵護的愛,家屬不會用下跪表達最真摯的感謝,陳副院長已經用他的身心行,為『良醫』作了最好的詮釋。」
上人殷殷囑咐所有準大醫王們:「期待人人培養出那一分『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同理心,以救人為使命,具有佛心和菩薩心腸就是最高貴的;醫德建立了,自然就會得到人人的尊重。」(二○一四年五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