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天台教觀綱宗(第35集.完整開示文字)..(淨界法師)



【331】你多了一個圓教的概念,會讓你的修行更加堅固、圓滿、超越!
【332】什麼是圓教?
【333】什麼叫圓妙三諦?什麼叫做安住一念心性?
【334】觀心法門的內涵——直觀心性!
【335】怎麼觀心?
.
庚四、圓教 分二:初、釋教相;二、明觀法。
辛一、釋教相 分三:初、解釋名義。二、所詮教義。三、修行位次。 壬一、解釋名義
【331】你多了一個圓教的概念,會讓你的修行更加堅固、圓滿、 超越!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十四頁,我們看庚四的圓教。
圓教的修學,我們一般稱作一佛乘的法門,也就是說在整個佛陀的一代時教當中,它是一個最為圓滿、最為快速、最為直接的成佛之道。按照 《法華經》的說法,佛陀出世以後他本來要先說的法門就是圓教的一佛乘, 但是因為考慮到眾生根機的差別,佛陀只好被迫於一佛乘而分別說三,所謂的為實施權。所以圓教是佛陀內心的真實法門。也就是說,這個是能夠代表佛陀知見的唯一的法門,其他的藏通別,佛陀是考慮了眾生的需求, 不是佛陀的知見,是參考了眾生的知見,為了順應眾生的知見而開出的方 便。
那麼這樣講,真實的法門跟方便法門,到底有什麼差別呢?我們作一個簡單地說明。
首先,我們先從《法華經》長者付財的譬喻裡面,去看出權實的差別。 《法華經》的這個譬喻,它把眾生分成了三大類:
第一種人,是四處流浪的人,就是我們凡夫的心,心隨境轉。我們的 心追求是什麼呢?追求世間快樂的果報。我們重視生命的結果,享受生命 的結果,結果激發了廣大的生死業力,因為每一個快樂的果報後面,都含 藏了生死的業力。所以生命的果報,你去享受快樂,你一定要付出代價, 它後面有很多地雷。所以凡夫因為追求快樂的果報,誤觸了生死業力,結果創造了無量無邊的輪迴,就是到處流浪,今天投生在東方,下次投生在 西方。就像一個乞丐,他到處乞食,自己不能掌控他下一餐到底去哪裡, 他不知道。所以這個四處流浪型的這種人,“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為了追求快樂的果報,背負了滿身的業力。這種是屬於四處流浪型的。
第二種,是修行者,就是努力工作型的。這個是指誰呢?指的是藏通 別三教的修行者。他接觸佛法以後,他以法為師,開始依止佛陀的教法來 修學,當然最基本的就是依止業感緣起。佛陀對藏通兩教先講業感,為什 麼呢?就是你去接觸快樂果報的時候,請你考慮後面的業力。因為我們一 般人只看果報不看業力的,所以佛陀提醒我們,業力不可思議,當你在攀 緣快樂果報的時候,請你考慮後面的業力。所以這個時候藏通二教的人開 始修習空觀,開始跟生命的果報、因果保持距離了,慢慢地出離,最後趨 向偏空的涅槃。這個是在法上的修學,在業力上的修學。
別教的人稍微好一點。別教的人知道,生命的果報雖然有業力,但是 你不一定要斷滅,你可以怎麼樣呢?轉!生命你不能說它完全沒有價值, 但是你也不能夠說它就是完全有價值,完全看你是覺悟或者是迷惑。所以別教的人他在中道的思想,他如理地面對生命,他能夠轉識成智,轉煩惱 成菩提。所以他的法就從一種業感緣起提升到賴耶緣起,他知道用智慧的 思想來引導生命。這個人更高明了,他從一種對生命的斷滅,變成對生命 的轉變。
但藏通別這三乘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盲點:就是雖然努力工作,雖然努力地修證,但是心不安住,他沒辦法安住。所以佛陀最後講出了圓教法門——所謂的繼承家業型。就是說,其實處理生死輪回,你要先把心帶回家,先回家。
權教法門最大的盲點在哪裡呢?他遇到煩惱,遇到妄想,就直接跳入 妄想堆裡面去對治妄想,這個地方犯了一個嚴重錯誤。妄想是生滅的,你站在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它,雖然你產生一定的效果,但是你有沒有想到妄想的反彈?因為它有時候勢力薄弱,有時候勢力強,有時候你壓得住,有時候你壓不住。所以一個沒有修圓教的人,直接修藏通別,對治煩惱去出 離生死的時候,它會產生一個共同的毛病——就是“弟子心不安"。
我們看看禪宗的公案,就說明藏通別他們在修這個法的時候,產生的 後遺症就是“弟子心不安"。這不是二祖有這個毛病,所有的沒有經過圓教思想的,都有這個毛病。就是說,你試圖用你今生短短的修學時間,去抗 拒你無量劫來留下的妄想。一個人沒有安住,就有這個問題了,你今生開 始修一個法,用法力跟你的妄想抗拒。當然我們相信法力不可思議,但是 你不要忽略了,妄想的勢力也不可思議,它畢竟是你生生世世不斷地串習 累積的能量。所以最後必須怎麼樣呢?“弟子心不安,請和尚安心。"然後——“覓心了不可得。"“吾與汝安心竟。"
所以,在整個修行當中,必須要從覓心了不可得下手,你必須把妄想先撥開來,在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沒有妄想的境界,一念清淨的心性裡面先安住下來。這個是整個圓教修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說,妄想當然要處理;煩惱當然要處理,關鍵是怎麼處理?圓教是認為先求安住再求調伏,你不能直接跳入妄想堆裡面,跟它產生對立,你沒有那個本事!你必須要先找到一個沒有妄想的心性安住下來,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這個時候你就站在以不生滅心的角度來面對生滅心,你就占有決定的優勢了。這個關鍵就在這裡而已,處理問題的方法巧妙不巧妙,就差在這裡!
也就是說,我們前面藏通別的法門都沒有錯,只是說它整個法力不可思議當中,少了一個心力不可思議,它忽略了自性功德的加持。也就是說我們是一個乞丐,當然我們沒有人願意做乞丐,我們可以去找工作,但是你是不是應該先回到家裡面去繼承家業,先承認你是大富長者的兒子再去工作,而不是到處去打工,不應該這樣子,你事倍功半。
所以我們意思就是說,處理乞丐的問題,第一件事情——先回家,把心帶回家。在家裡面先承認你的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無一物,然後再 來處理你的貧窮,去創造功德。所以方法跟藏通別完全一樣,但是多了一 個心性的安住。多了這道安住以後,你整個修學完全改觀。
因為在佛法的意思,你今天沒有安住,有三種過失:第一個,你的修 行不得堅固。就是你很可能經過長時間的修學,煩惱一反彈你就毀之一旦, 你在沒有成就聖道之前,你的人生充滿了變數,因為你站在妄想的角度來 對治妄想,本身就有極大的風險,你要隨時保持警惕。所以第一個,你的功德不得堅固;第二個,不得圓滿,你事倍功半,效果有限;第三個,不得超越,你花的時間要很長。
所以就是說,我們同樣處理煩惱,同樣對治煩惱,你多了一個圓教的 概念,會讓你的修行更加堅固、更加圓滿、更加超越,就是變成大白牛車 了。
【332】什麼是圓教?
到底圓教的安住,它的理論跟修學是怎樣呢?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圓教的觀念。這當中分成兩科:初、釋教相;二、明觀法。
釋教相當中分成三科:初、解釋名義;二、所詮教義;三、修行位次。
我們看看圓教的名義是怎麼安立的,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 圓教-----1. 謂圓妙、圓滿、圓足、圓頓,故名圓教。2. 所謂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眾生。
我們先解釋它名稱的安立,再解釋它修學的內涵。 圓教這個「圓」字有三個意思:
第一個,從它所依止的理論來說,是圓妙的。我們知道前面的別教, 其實它已經走入中道了,它對人生的處理已經從一種完全的斷滅而變成一 種轉變,已經是走入中道了。但是別教的中道它不是圓融的中道,它是次 第型的中道,它必須要先空、次假、後中,就是三個東西是區隔的。它不能夠說修觀一切法空,同時有菩提心的妙用在心中運轉,它不可能說在修 菩提心的時候,同時安住一念的清淨心,不可能!空有的運轉不可能同時 的,在初地之前,別教沒有這個本事。所以別教的教法,空觀跟假觀它只 能夠分開時間操作,十住修空觀,十行修假觀,十回向修中觀,它是區隔 的三諦理。
但是圓教的思想它不是這樣。它觀一切法空,同時生起菩提願;它雖然生起菩提願,它也不離開清淨心,它是空有無礙的,所以它這個三諦理 是互含互攝的,這個道理妙。這第一個。
第二個,它所修的功德是圓滿、圓足的。它往往在操作一個法的時候, 就能夠具足一切法的功德,一即一切。比方說,圓教人在修布施,他是從 內心裡面的願力、清淨心發出的布施的心態。如果按別教的思想,他布施就是布施的功德,圓教不是。圓教它以一念心性為啟動點的時候,他布施, 他具足了持戒的功德、忍辱的功德,他當下也能夠增長忍辱的功德,增長 持戒的功德,乃至於增長般若的功德,他六度法門隨修一法具足一切法, 他可以用最少的時間成就廣大的資糧。它的方法的妙在這裡,圓滿圓足。
第三個,圓頓。就是他所花的時間,比一般人成就速度快。他能夠在 很快的時間,把煩惱調伏下來,很快的時間讓你提起佛號,尤其是臨終的 時候,這個圓教特別好用。因為到了臨命終的時候,沒有那麼多時間跟你 講先空次假後中,沒有這個時間。你在佛堂當然可以慢慢來,到了臨終的 時候就靠真功夫了。當所有的妄想都出來的時候,圓教就扮演重要的、關 鍵的角色,它能夠頓超,所以叫圓教。
它有三種意思,這種教法實際操作,它是圓伏一切的煩惱。觀行位,就是在外凡的時候,他本來是調伏煩惱的,調伏見思——三界的見思,但是他這個一念清淨心、菩提願一轉的時候,他同時把界外的無明也調伏了, 一伏一切伏。
圓信——一信一切信。別教法的信仰,它建立在三寶——信佛、信法、 信僧;圓教的信仰,他不但信佛、信法、信僧,他還信根本——“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他能夠相信他一念明了的心, 他的本質,他的清淨的本質跟諸佛沒有差別。所以他這種信仰就是把三寶 的功德,拉到一念心性來信仰——法法銷歸心性,所以他的信仰也比較高超。
圓斷——他一斷一切斷;圓行——他六度法門一修一切修;圓位,其實圓教的階位,一旦入了內凡的加行位以後,就是入了十信位,圓十信的時候,它每一個階位的功德都差不多,都是法身、般若、解脫,只是怎麼 樣呢?淺深不同。就像月亮一樣,初一的月亮跟十五的月亮本質一樣吧? 但是數量不同。它不像別教,十住的內涵跟十行完全不一樣,十行的內涵 跟十回向完全不一樣——這就是別,個別個別。圓教是一旦入了內凡加行 位以後,他們的功德是六而常即,即而常六,共同點當中有差別的相,差別相當中有它的共同點,所以它是圓位。最後成佛以後,圓自在莊嚴,圓建立眾生。他能夠圓滿地以福德智慧 兩種資糧,來自我莊嚴,也能夠依止他廣大的願力,去度化九法界的眾生。
也就是說,別教的人在處理問題,他是個別個別的——“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你起了貪的妄想,他就跳進貪的妄想裡面跟你對治;你起瞋 心,他就跳到瞋心的角度來跟你對治。他安住妄想來對治妄想,那當然這個問題就有差別了,有很多差別了。圓教是,你起貪的煩惱,我站在清淨 心,站在本來就沒有貪的煩惱來對治你;你起瞋心,我也是站在本來沒有 瞋心的一念心性來對治你,所以他創造了一種圓伏、圓信、圓斷、圓行、 圓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眾生的廣大圓滿的功德,就是他在整個調伏當 中有安住力。
簡單地講就是這樣:別教的人操作空假中三觀,對不對?圓教的人他 的操作,其實也是空假中三觀,佛法的修行沒有離開空假中三觀。只是別 教的空假中三觀,是站在妄想的角度展開空假中三觀,這個問題就複雜了, 你站在本來就有妄想的角度來跟它對治。圓教的空假中三觀,他把它拉到 一念的清淨心的角度展開空假中三觀,那完全不同了,那是化被動為主動 了,“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在一念的心性當中開展他的空假中三觀。這個地方就不可同日而語,那就是大白牛車的境界,那不是前面的羊車、鹿車、牛車了。
壬二、所詮教義
【333】什麼叫圓妙三諦?什麼叫做安住一念心性?
我們看看它的所詮教義。什麼叫做安住一念心性呢?這個教義是怎麼安立的?它有什麼內涵呢?我們看它的所詮教義。
◎ 此教----1.1詮無作四諦。1.2亦詮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1.3亦詮稱性六度十度。 2.1亦詮不思議二諦。2.2亦詮圓妙三諦。
圓教當體的教法,當體的教義就是圓妙三諦,其他都是從這個三諦開出來的。我們看看附表第七第十三頁,來看看什麼叫圓妙三諦。
◎ 一、圓妙三諦─「圓以不偏為義。謂眾生介爾一念心性,圓見事理,無有欠缺;當下具足,非漸次成。如《維摩經》云:『一 切眾生,即大涅槃,不可復滅。』《大品般若經》云: 『諸法雖空,一心具足萬行。』圓名若是,故曰圓教。」
三諦理大家已經不陌生了,因為前面別教它就講空假中三觀,就是照 三諦,以三觀照三諦:真諦、俗諦跟中諦。所以在圓教的思想,它就不重 複三諦的道理,它強調這個「圓」字。三諦為什麼叫圓呢?以不偏為義, 它不偏空,也不著有。也就是說他空性當中,有假觀的緣起在操作;他觀 一切法假相因緣的時候,他也能夠有空觀的調伏,所以他不偏空也不著有, 他空有在操作的時候是同時運轉的。
也就是說,他安住在眾生當下本具的一念清淨的心性裡面,然後去看事情的差別,他從一念心性當中,看到了生命的空體就是理,也看到生命 的緣起,凡夫的心隨染淨的因緣有十法界的差別。所以他是站在不生滅心裡面去看到空性,去看到緣起,無有欠缺,當下具足,而這當中不是別教的先空、次假、後中的次第完成,它的三諦理是隨舉一法就具足三諦。
舉一個例子。比方說《維摩詰經》上說:“一切眾生,即大般涅槃,不可複滅"。就是說小乘人在生死當中,急急忙忙去創造一個涅槃,然後趕快 要進去。按照大乘的思想,你根本就是多事!因為你心性本來就是大般涅 槃,你不必要再去進入涅槃。這個觀念很重要!這一開始我們就要進入圓 教心性的概念。什麼叫安住一念心性?就是說,生死是個假相。你當然有生死,假相不是沒有,只是說它是一個因緣的假相,它如夢如幻;涅槃也是個假相,但是真正的涅槃,就是你的心性本來就寂靜。本來就寂靜,你為什麼現在不寂靜呢?因為妄想在動的時候,你抓著妄想不放。這個很重要!
諸位!現在問題來了,就是說不是妄想放不過你,是你放不過妄想。我們經常說妄想傷害你,其實應該說是你去招惹妄想。就是說煩惱本來是不能障礙你的,怎麼會變成障礙呢?因為你執著,你一天到晚跟著煩惱跑,所以你只要放掉它,你就是涅槃了,因為你本來就有涅槃的功德,你的心性本來就有涅槃。只是因為你攀緣妄想了,所以你本來的功能失掉了。所以你現在整個圓教的思想,只要做一件事——就是把你原來的功能恢複起來就好了。
就是說,你本來就有涅槃,二乘人你還去找一個涅槃,你這不是多事嗎?!你創造一個涅槃的假相,然後在那個地方休息,到最後你還得出來,它是一個化城。什麼是涅槃?不隨妄轉就是涅槃,你當下就是寂靜。我再講一次,其實你的心性本來就是寂靜,那是因為我們今天讓它去攀緣妄想而變成不寂靜,所以我們現在只要把妄想放掉就好了,只要不隨妄轉,一切眾生它的本質就是大般涅槃,你實在沒有需要再去創造一個涅槃,再進去,這個多事了!這是第一個概念。
第二個,《大品般若經》上說:“諸法雖空,一心具足萬行。"我們心性 雖然本身寂靜,但是我們心性,本身也具足無量的功德妙用。說一切法空, 雖然心性本來清淨,但是你念頭只要用這個菩提心去活動,你就具足六度 萬行。所以你不但是具足涅槃,你本身也具足菩提,所以“圓名若是,故曰圓教"。這個地方等於是把這個圓三諦理,跟前面別教的三諦理去做一個區隔。
別三諦理是說,我們一念心性本來清淨,但是別教是有點心外求法,它去 求一個中道的法,一個空假中的中道法,然後用這個法把它套在一念心性 上面,所以它以這個法為住,這個是別三諦。所以它這個法,一旦去緣佛 法的這種中道的思想,用這個法來調心以法為住,就產生空假中的對立。 所以你看別教的中道是什麼?非空非有,它是雙向否定,不是這個,也不 是那個;不是空,也不是有,是開顯中道。
圓教的中道不是,它雙向肯定,它是即空即假而顯中道,這個就更高 明了,從一種雙遮而產生雙照,雙向否定而提升到雙向的肯定。當然它的 前提要站在一念清淨心的角度,你必須把妄想撥開來,找到你的生命的原 點,然後再去操作空假中三觀,關鍵在這裡。
二、觀心法門
【334】觀心法門的內涵——直觀心性!
好,那麼怎麼找出原點,怎麼安住再產生調伏呢?
我們看第二點,天台宗最有代表性、最有特色的法門,也是最能夠代表天台教觀的——觀心法門。我們看這個「觀心法門」的內涵。
《法華玄義》云:「心即實相,初觀為因,觀成為果。以觀心故,惡覺不 起,心數塵勞,若同若異,皆被化而轉,是為觀心。」
 觀照「現前一念心性」----- 「即空」「即假」「即中」
在整個別教的思想當中,它的所觀境是觀法,他把三諦的法觀了以後,
用這個法來對治妄想。但是圓教認為這個思想是不好的,空假中三觀它的意思就是,你要直觀你一念心性,先把妄想撥開來,看到你一念心性的本質,然後再去修法,所以它直觀一念心性。
那麼為什麼要直觀心性?他就解釋它的道理。智者大師解釋,因為“心即實相"。中道的實相,你不必再去找一個法,把它套上心性,你的心性本來就是中道實相。既然你的心性本來就是實相,它就是三諦理,那你應該怎麼辦呢?“初觀為因,觀成為果"。你觀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你就是念念地隨順,你這個因地就已經成就了,一開始叫做隨順真如;等到你觀成以後叫做顯現真如,你真如的功德就全部顯現出來。所以若因若果,不離一心。就是說,你因地觀的是一念心,果地它的功德也是一念心顯現。所以你整個修行的平臺,因果是相符合的,因地心、果地覺是相符的。以觀一念心性故,惡覺不起,心數塵勞,若同若異,皆被化而轉,是為觀心。
觀心的好處就是惡覺不起。諸位!妄想它敢活動,它只能在你迷惑顛倒的時候活動,在你仁者心動、向外攀緣的時候它才敢活動。所有的煩惱 一定在黑暗中活動,沒有一個煩惱敢在光明中活動,沒有妄想敢在光明中活動。所以妄想之所以對你產生影響,就是你自己起顛倒了——心隨妄轉。 我覺得一個妄想煩惱會傷害你,你自己要負百分之五十的責任,因為你自己要跟它走嘛。所以你一旦覺悟以後(則)不迷、不取、不動。
諸位!妄想是虛妄的,它是你人生經驗的一種虛妄的想象,所有的妄想都是過去式。欸,事情過了,你的內心怎麼沒有過呢?因為你自己打妄 想,又捏造一個東西出來,因為你不想讓這個事情過去,你想透過回憶去找到過去的感覺。所以,所有的妄想都是過去式,本來是覓之了不可得。 但是,因為我們不喜歡讓它過去,所以我們希望它在心中留下回憶,就創造一個妄想來保存這個感受,這叫妄想。
也就是說,妄想本來就沒有的,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既然它是你捏造出來的,是一個虛妄的本質,那只有一種情況對你有效,就是你起顛倒 了。你起顛倒了,它才能夠傷害你;你一旦打開眼睛,生起覺照,它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只要不隨妄轉,它自己就消失掉了。所以“惡覺不起, 心數塵勞,若同若異",或者是一相或者多相的妄想,都能夠自動地轉化——“是名觀心。"
所以它這個觀心,就是喚醒你的本性,就是禪宗一句話 :主人翁,你要醒一醒,你不能再睡覺了!你一天到晚讓這個妄想的賊跑來跑去的,你這個主人老在裡面睡覺不行呀。主人一醒,所有的賊就不敢進來了。
在《圓覺經》裡面講一個四句偈,就是說,怎麼觀心就能夠惡覺不起 呢?它說“知妄即離,離妄即覺,覺而不動,並無次第"。按照圓教的思想, 離開妄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知"。你知道它是妄想,就表示你這個人是在清醒狀態,這個妄想就離開你了——“知妄即離";離開妄想,你的覺性, 清淨的覺性就顯現了——“知妄即離,離妄即覺"。覺性一生起的時候,你的心就如如不動,這個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前後次第,當下一念具足。
當然,這個指的是比較輕微的妄想;如果重的妄想,我們也不妨對治。 但是即便對治,也是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一念心性去對治。它的意思就是說,一般的妄想其實不需要對治,你只要保持覺照,不迷、不取、不動, 它自己就消失掉了,這個是最高明的處理妄想的方法。就是印光大師說的兩句話——“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保持覺照,你看它生、看它滅,它就走了;但是你要跟它攀緣,那事情就沒完沒了,那這個妄想就變成煩惱障了。
【335】怎麼觀心?
好,這個是觀心,應該怎麼觀呢?我們就往下看了。
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這個中道的思想有空假二觀的運轉。
(一)空觀——照真諦理
我們先看空觀——照真諦理。
空-----因緣所生、 無有自性 ------ 當體即空
剛開始觀心時,我們要在佛堂裡把心靜下來;你不能在開車的時候或者跟人家講話的時候,不可以這樣。你一開始觀心的時候,就要先息諸緣 務,因為這個是你太生疏的境界。我們一般人喜歡看別人的事情,向外攀緣, 這時候你心要調轉一百八十度,迴光返照,看你一念心。
你看你的心的時候,第一件事情,你不是看到心性,因為心性是更深層,你會看到心性外面有很多水泡,你會先看到妄想。喔,可能是一個妄想浮出水面了,可能是好的妄想,也可能是不好的妄想,你會看到你的妄想不斷地浮出來。然後,這個時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心中操作空觀的智慧,觀它是“因緣所生,無有自性,當體即空"。
這個思想類似通教的思想,我們解釋一下。通教的空是認為因緣性空, 就是本來就空。你現在的有,是因緣借來的,你假借因緣而有,所以你本來就無生。通教的空,當它是向外觀外境、空掉外境的時候叫做通教,偏空。當這個通教的空,內觀心性的時候,這個就是圓教了,就差在這裡。
為什麼呢?因為當這個空是向外的時候,它空性是一個法,是一個沒有明了性的法,它是一個空的法;當它內觀的時候,它觀一切法空、無我 無我所的時候,它是一個有明了性的心性。這個地方差在哪裡呢?通教的空是不能修證的,它不能積功累德,藏通兩教的空法都不能修證。就是說你一旦進入這個空性,你的心就必須停止下來了,所以叫偏空。
圓教的空,它回觀心性的時候,它那個空觀,是空掉了妄想,但是保留了一個明了的心性,所以它是可以修證的,這個空是可以修證的,可以積功累德,可以借相修心,它這個無住是能夠生起內心的活動的。大乘的空觀是空掉妄想,可沒有要你去斷滅把心性給斷了,可沒這個意思,它是把這個表層的水泡把它去掉,顯現你的本來面目。
諸位!你要修圓教,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成敗就在這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這個很重要!到底什麼是你生命的原點,這個是最關鍵了! 假設你本來就有妄想,那人生就很悲哀了。這妄想本來就有的,那就很慘 了,那幾乎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幾乎。因為你這個妄想是真的,然後你流轉這麼久,打這麼多妄想,白天也打,晚上也打,打了生生世世,到了現在你怎麼處理?這沒法處理了!如果妄想都是真的,這個真的沒辦法處理。
但是問題是什麼呢?問題是你本來沒有妄想。就是當你回光返照,去找你的妄想去處的時候,覓之了不可得。你對圓教的第一個信仰,就是當 你把你的心歸零的時候,你發覺你在沒有一念妄動之前,你是本來沒有妄想的,這個是非常關鍵!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來清淨",這句話最妙的地方在於“本來"。所有的藏通別的思想要清淨,對不起!各憑本事, 清淨是修來的,你不修,哪來清淨呢?藏通別三教的教理你打開,沒有一 個東西是本來清淨的,是修來而清淨。
圓教的思想,你要有資格走圓教,第一個信仰,你要相信你的心性——本來沒有妄想,本來清淨,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業障,本來沒有老病死,這是第一個信仰。所有的東西都是後來才有,就是你念頭一動,有因緣的運轉了,所以才有這麼多事情出來。
我們一念心,這個空——當然圓教不講空性,講心性,講清淨心,因為清淨心它是可以修證的,它是可以妙用的,空性是不能夠修證的。它這 個清淨心,怎麼就變成現在這副德性呢?我們因為長時間的妄想累積,現在的情況《楞嚴經》說,我們的心被物質化了,被物化了。
舉一個例子,說有一個人去看馬戲團,馬戲團的獅子表演,哇,這個 馴獸師拿一個小棒子,就能夠讓獅子、大象乖乖地按照他的章法去運作。 這個人看了以後非常地驚訝!說這個獅子跟大象怎麼這麼聽話呢?就跑到 後臺去看牠們是怎麼訓練的。發覺那個獅子在沒有訓練的時候,用一根小 小的繩子,把牠綁在柱子上。
這個客人就問馴獸師說:“你這個繩子綁得住這個大象,綁得住這個獅子嗎?"馴獸師說:“剛開始綁不住,因為這個獅子從野生的地方抓過來的時候是綁不住的。但是我們剛開始的繩子是帶有刺的,一種鐵錐的刺,牠一旦想要脫離的時候,牠一拉動繩子,這個刺就刺傷牠的身體,非常痛。 所以牠拉久了以後,牠就不敢拉動繩子了。"因為產生一種生命經驗,牠累 積一種想像:喔,我一旦拉動繩子,我就會痛。這本來是一個生滅法,對不對?但是凡夫因為攀緣外境,我們的心喜歡跟感受結合,本來這個痛苦感受已經過了,但是他的心沒過,他的心留下一個痕跡,就是他把這個想 像記下來,最後結果就是自我設限。
就是說牠後來就不敢動了,不是說牠不能動,是牠自己不敢動。
其實作為一個獅子,作為一個大象,牠只要稍微用力,這個繩子根本 不是牠的對手。這個獅子失去牠的本來面目了,失去牠本來的功能,牠被 牠的妄想限住了,牠活在自己的妄想,牠認為牠一旦動繩子就會造成痛苦。 其實不是繩子給牠痛苦,是牠自己的妄想給牠這樣的訊息,這叫自我設限。
所以有一個禪宗的公案怎麼說呢?它說:欸,什麼是佛法的真實義? 禪宗的禪師,他拿一個杯子,二話不說,往外面的泥土一潑就走了。這什 麼意思?水本來沒有形狀,「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但是放在杯子裡以後, 它是不是自我設限,變成杯子的形狀,對不對?如果你把水潑到泥土,就恢複它本來面目了。
我們本來沒有妄想,諸位!你還記得嗎?你剛開始是沒有妄想的,我們現在是忘知來時路。我們現在的可悲,就是忘記我們本來是怎麼回事, 我們現在只記得我現在是怎麼回事。但是你站在你現在這種概念跟妄想對 治,你非常被動,你根本不是妄想的對手。你不能站在本來就有妄想的角 度來對治妄想,那你就很難修行了。
偉大的佛陀告訴我們,你要先找到你生命的原點。生命的原點對你非常重要——就是你從什麼地方來?原來我們是從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 香味觸法、無妄想中來,這個就是你生命的安住處,以無住為住。這個時 候你才可以展開你的修證。
所以整個圓教思想先求安住,再求調伏。但是你站在你的本來面目來 面對妄想的時候,妄想就不是你的對手了,你這個時候化被動為主動,因為你知道“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想想看,你站在一個真實的心性,面對的是一個虛妄的想象,即便它再多,它的本質還是虛妄。你一萬個虛妄 加起來還是虛妄,你不可能說一萬個虛妄加起來變真實吧?虛妄就是虛妄。 所以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妄想本來就沒有,這是你最大的優勢!如果你 不能用這個優勢你就慘了,這是你唯一的優勢。如果你不知道這個概念, 你就非常慘了!
就是你本來就沒有妄想,你最好先相信這個概念。你相信它以後,那妄想就沒有根了,就不會是你想象的那麼堅固了。所以它這個“何期自性, 本來清淨",最關鍵的字不在於「清淨」。清淨心,藏教也講清淨心,它透 過無常、苦、無我,它也創造一個清淨心;通教因緣性空,也是清淨心; 別教講無分別智,它最後不是也創造一個清淨心嗎?但是藏通別的清淨心 都是修來的,這個地方有問題,修來的東西不是你本來的東西,你現在是 創造一個清淨心往心性上套,心外求法,多此一舉!
諸位!真正的清淨心是你本來就清淨,這個叫清淨心。你本來就清淨, 這一切都是如夢如幻的想象,所以“何期自性,本來清淨",這個妙就妙在“本來"這兩個字!這個觀念你有了以後,你的心就有個家安住了,把心帶回家,就是帶回一個本來就沒有妄想的家。
找到家以後我們就可以放手來做空觀的調伏跟假觀的引導,你就可以 調整心態了。就是說,諸位!調整心態之前,先求安住,這個是圓教的基 本概念。
好,我們休息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