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從十如是,觀我們的內心怎樣創造十法界!
【338】你的內心當中,有很多的十如是在轉,哪一個相狀的活動最強盛,大概就是你來生的去處了!
【339】淨土宗如何運用圓教的一心三觀?
【340】怎麼修圓妙三諦開展出來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
【341】初學者你先別去碰妄想,先找到你的心!
【342】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不是佛陀有,你也有!
【343】妄想是過去式,會不會也是個未來式?
【344】理即佛是一個不思議的理性,但是我們迴光返照的時候,不是也在思惟嗎?
【345】你要安住在一個圓滿的高度,這個很重要!
【346】初學者可以一開始就修圓教嗎?
【347】臨終的時候,正念只能夠用圓教的思想!
【348】不怕妄想,就怕你沒有覺悟!
【336】圓教的空觀,就是把妄想全部歸零!
.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四頁,圓教的修學,它的所觀境是迴光返照, 來觀照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它在一念明了的心當中,開展出空、假、 中三觀。
第一個空觀,就是把妄想全部歸零。諸位!它不是把妄想消掉,不是, 你也消不掉,你只要看到它是虛妄的就可以了。就是說,你必須看到你的 本來面目,你的心性最初的原點。所以大乘的空觀它觀進去的時候,它是 離一切相,沒有斷一切相。
這個地方跟藏通別不太一樣。因為藏通兩教的空觀,它觀進去以後,把相都掃掉了,但是你把相掃掉了,對不起!你不能產生作用了。所有的 內心要活動,一定要有一個相狀,你沒有相狀怎麼活動呢?你怎麼造作? 怎麼積功累德呢?你就布施也得有一個相狀,有一個眾生相讓你布施;你拜佛,也得有個相狀。你把相狀都掃掉,你的心就不能活動了,這最後結 果就是灰身泯智了。
所以大乘圓教的空觀,它沒有掃掉一切相,只是離一切相。就是你觀 想本來是沒有相狀的,這都是後來有的,它就為後來的妙用做下了布局。 大乘的空觀,為什麼它無住能夠生心?因為它對相狀處理時的態度就跟藏 通兩教不一樣。藏通兩教把相都掃了,就是因為你有相狀害我產生攀緣。 真是冤枉!不能怪相狀,你自己要去攀緣相狀。你要對治你的攀緣心,你不是說去怪罪相狀。
圓教的思想是本來清淨,所以他的攀緣心就停下來了。就是說虛妄的 東西,你攀緣到最後,是沒有結果的,人生無所得。就像做夢一樣,你做 那麼多夢,結果什麼都沒有,我們打那麼多妄想,結果呢?結果就是這樣 子。所以在整個大乘的空觀當中,它只是把相遠離了。那麼這個時候,它是從本來清淨的角度來觀空,來安住。
那麼後來,我們來看看,它要生起作用了,它真正的作用是要修菩提心,生起假觀,把心性的妙用——假名、假相、假用開顯出來,我們看它是怎麼開顯心性的作用。
(二)假觀——照俗諦理
【337】從十如是,觀我們的內心怎樣創造十法界!
假 ----- 1.1理具事造---理具十法界 1.2兩重三千 ---事造十法界 : 十如是1.1如是性1.2如是相 1.3如是體1.4如是作1.5如是力1.6如是因1.7如是緣1.8如是果1.9如是報2.0如是本末究竟等-----當體即假
這個假觀是天台宗非常重要的特色。它根據《法華經》的十如是,開展出一念三千的思想,這個很重要。就是你先在清淨心安住,站在本來沒 有妄想的角度安住以後,開始調整妄想,你就可以放手用假觀來調整妄想。那麼調整妄想,你要先明白一念三千的道理。這個一念三千是這樣子來的。首先我們的念頭,安住的時候是不動念頭,離一切相。但是你念頭一動,欸,就有相狀了,十法界的染淨相狀就出來了。
這個十法界,它有理具十法界跟事造十法界。
理具,就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我們一念清淨心本來就有十法界潛在 的功能。比方說黃金,你看黃金可以把它做成杯子,可以做一個椅子,也可以做一個桌子。你也可以說黃金,本質是黃金,它有創造杯子的潛在功 能,要不然它怎麼能做成杯子呢?它能夠變成椅子,它的本性就有創造成 椅子的功能,這叫理具。但是你整個造作,你怎麼把這個黃金變成杯子, 這個造作叫做事造,它是修德;理具是性德。
那麼理具事造,你看理具十法界跟事造十法界。比方說,你現在是一 個人,表示你前生內心的活動,是往五戒十善的方向活動,對不對?所以它就把今生的人法界創造出來,但是你現在顯現人法界,你其他的九法界 還在不在?還在!你還有佛法界,還有菩薩法界,乃至還有地獄法界,隱而不顯,暫時隱沒了,這個功能變成潛伏了。就是人法界是事造法界,但是其他的法界還是具足,你隨時可以改變。
這樣講,事造法界,每一個法界又具足理具十法界,就變成怎麼樣? 一百,對不對?十乘以十成一百;那麼每一個法界又具足十如是,十如是 我們待會再說,一百乘以十就變一千;然後一千當中,每一個法界又具足 三個法。智者大師說,五蘊的實法、依報的國土跟眾生的假名,五蘊是正 報,國土是依報,眾生你有一個名稱嘛,就是五蘊實法、依報國土、眾生 假名,就變成三法。那麼一千乘以三就變成三千了,一念三千就這樣來。
其實「三千」簡單來講就是森羅萬象,但是它的關鍵點在十如是。最關鍵就是我們的內心是怎麼樣創造十法界的,你前生的心是怎麼活動把今 生創造出來,你今生又是用什麼相狀,把來生創造出來,整個緣起在十如 是。我們解釋一下。
首先第一個,內心要活動它一定要有相狀的帶動,它一定有個相狀。
你看,你布施有一個布施的相狀,忍辱有忍辱的相狀,善心有善心的相狀, 貪瞋癡有貪瞋癡的相狀。所以什麼叫「相」呢?「顯現於外,名之為相」。 就是內心一動,它一定有一個外表的東西叫做相狀。什麼叫「性」呢?內分不改名性。相狀的後面那個明了的心性,那個推動相狀的叫做性。這個 性不是佛性,是習性,每一個人有他不同的習性。就是說你為什麼會產生 這個相狀呢?過去生的等流習性。
這個習性,智者大師分成四種:
第一種,定惡聚。就是這個人前生,他經常生起惡法的造作,累積很 多邪惡的妄想,他很容易起惡念。就是這個人惡念強、堅固,這個人叫定 惡聚。
第二種,叫定善聚。過去生他熏習五戒十善的法比較多,他很容易生 起善念。雖然也有惡念,但是善念多於惡念,這個人叫做定善聚。
第三種人,是出離性。他這個人一天到晚喜歡把門關起來,不喜歡跟 別人往來,「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個性清高的。
第四種,是菩提性。他能夠比較中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猶 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過去生的這種習性跟相狀結合起來就變成體,就是五蘊的本質。當你把五蘊的相狀跟它背後的習性加起來,就變成一個能夠造業的個體,就是 色心二法的主體。這個五蘊的主體,從今生的角度它有什麼作用呢?它有 「力」跟「作」。力是潛伏的功能,作是三業的造作,我們解釋一下。
永明延壽大師他解釋這個,他說顏淵跟大禹。他說顏淵處在亂世,所以他表現出來的身口意造作是「處陋室,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志」。他 能夠在亂世當中自得其樂,這個人有德行。他說大禹,在太平盛世得到君 王的重用,結果治水十三年,三過其門而不入,為公為眾,他的德行也非 常好。永明大師說,顏淵的德行跟大禹的德行,從德行來說是一致的,是完全一樣。他說:「易地而居,亦復如是」。今天顏淵生長在大禹的情況, 他也會為公為眾,三過其門而不入;今天大禹處在亂世當中,禮崩樂壞, 他也會選擇獨善其身。
也就是說,潛在的功能是你的習性帶來的,你是緣缺而已,但是你遇到因緣的刺激,有外境的刺激,你就會變成身口意的造作。所以一個人有邪惡的本性,他不造作只是因為沒有外境的刺激。沒有外境刺激之前叫做「力」;當外境剌刺他,他產生身口意造作的時候叫做「作」。那麼業力一作,當然就有善惡的因緣——業因。
因到得果報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叫「緣」。這個緣很重要,就是 「助因為緣」,我們解釋一下。你學佛以後,可能你的內心已經有很多功能 了,有一些邪惡的相性體力作在活動,也可能有些善良的相性體力作。但 是你學佛以後,明白因果以後,你一定要概括承受。那麼我們對於邪惡的 相性體力作這個緣要斷相續,就是你想辦法不能讓它相續。你或者用四念 處觀不淨、苦、無常、無我對治,或者乾脆轉念念佛也可以。
所以這個緣是一個很重要的改變的一個點。你面對惡法的相性體力作 要斷相續,面對善法的相性體力作,你要鼓勵自己不斷地增長。就是說你 必須讓往生的相性體力作不斷地相續廣大,讓娑婆世界的相性體力作慢慢 慢慢地減損,這個就是緣。你要用各種的助緣,讓你內心相性體力作的功 能產生改變。
那麼經過緣以後,這個業因就變成「果」跟「報」。「果」指的是等流果,是指內心的等流性——你要是善性後面還是善性,惡性後面還是惡性——等流果;這個「報」就是異熟,就是受用。
最後「如是本末究竟等」。這個「如是本末究竟等」有兩種說法:從理性上來說,就是從前面的本,「本」就是如是相,這個「末」就是 如是報。「相」到「報」的過程當中,從理性上來說,皆是一心,平等無二,它都是一心的作用,從理性上來說都是一樣。
但是從它的作用上來說,從如是相到——如是末到——如是報,它是 一連貫的,是連貫性的。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連貫性。就是說,當你的相 狀是貪的相狀,貪為法界,一切法趣貪,你所有的性,所有的體,所有的 力作因緣果報都跟貪相應。
舉個例子。比方說你布施,到底這個布施的法未來會有什麼果報,從圓教的思想不是看表面,就是看你的心是跟什麼法界相應。如果你的布施 跟菩提心相應,那就不一樣了。菩提心為法界,一切法趣菩提,你整個布 施是——如是菩提心的相,如是菩提心的性,如是菩提心的體,如是力作 因緣果報,那是成佛的資糧;如果你的布施是貪求名利,貪為法界,一切 法趣貪,那麼你整個布施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就變成人天福報,這叫做本末究竟等,就是說它這個是連貫的。
【338】你的內心當中,有很多的十如是在轉,哪一個相狀的活動最強盛,大概就是你來生的去處了!
這叫當體即假。
一般當你從空出假,從一念的清淨心裡面,我們一開始是先遠離妄想, 然後再重新面對妄想。假設你現在的心開始觀心的時候,你重新面對妄想, 大概會知道你前生是怎麼回事。如果你不改變,你也可以論斷你未來將去 哪裡了。所以這個天台宗的觀心,可以知道過去,也可以知道未來。就是 你的內心當中,有很多的十如是在轉,哪一個相狀的活動最強盛,大概就 是你來生的去處了。
舉一個例子。有一本書叫《前世今生》,諸位可能有些人看過。它裡面 講到一個女主角,叫凱薩琳。這個人她內心有什麼相狀呢?她有一種恐懼 水的相狀。這很麻煩,你要去洗東西,要洗身體都要水,所以她日常生活 經常看到水,就莫名地恐懼,就造成她嚴重的憂鬱症。結果她找心理醫生。 這個心理醫生幫她催眠,找出原因。結果發覺她今生都沒有造成恐懼水的 原因;這個心理醫生為她做深度催眠,催眠到她的前生去了,在她過去生 的多生當中,有兩次跟水有關係:
第一次,她在一個村莊裡面得到痲瘋病,這痲瘋病的根源,來自於井 水裡面水的病毒傳染。她誤飲了有病毒的井水,得到痲瘋病以後,因為那 個時候沒有藥治,就把大家集中起來堆到山洞,把山洞給封了。結果她死 亡之前經過很痛苦的掙扎,所以她對水產生了第一個恐懼的記憶。
第二次,她有一生住在山上,一天山洪爆發,她抱著兒子往山上跑, 結果來不及了,被那個洪水給沖沒了,在水中掙扎恐怖而死亡。因為她過去生當中,跟水有兩次非常深刻的記憶,就留下了她心中有 一種恐懼水的相狀在心中運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 作,一直活動到現在,她接觸水的時候,心中就有一種恐懼水的相性體力 作。當然後來就知道這個是虛妄,「知妄即離,離妄即覺。」
這個地方就是說,當我們面對妄想的時候,我們可以怎麼樣呢?這個 假觀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瞭解你的問題點在哪裡。佛法太多,你不能所有藥都吃,不可能!你當然就是應病與藥——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先找 出你的問題點。所以你要先瞭解自己,你看你的心中到底是哪一個相狀活動最熾盛,這個就是你的問題點。
第二層,調整它。這第一個是面對惡法,所以對惡法我們一般來說是 對治,我們看十四頁,惡法是從緣下手,斷相續。所有的十如是一旦它不 相續,斷相續以後它就沒有力量了。
第二,面對善法。那你如果要生善,從淨土宗的角度,你要創造一個 名號的相狀去皈依,創造淨土的相狀去好樂,這要從相狀下手,所以借相 修心,這淨土宗一定要借相修心。如果你對淨土的功德是完全陌生,我保 證你很難往生。你的心中根本沒有對淨土好樂的相狀在運轉,你怎麼會跟 淨土感應道交呢?這個假觀就影響到你的緣起,生命的趣向。
淨土宗你要創造兩個重要的相狀:
第一個,阿彌陀佛的聖號代表什麼意思。你最好把彌陀四十八願幾個 重要的功德跟名號連結。喔,它能夠讓你不墮惡道,生尊貴家;念這句佛 號當然最關鍵的就是臨終接引往生,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我——十八 願。就是說你必須把名號跟很多功德相結合在一起。
我再講一次,內心的活動一定有相狀。如果你對淨土都沒有相狀,你就根本沒有往生的因緣。所有的緣起,第一個就是如是相——淨土的功德 相、名號的功德相,你要運轉得非常清楚,非常堅定。這是第一個,創造 一個淨土的往生相狀。
第二個,截斷娑婆世界愛取的因緣——從緣切斷這個相狀。娑婆世界 的相狀,是你已經長時間累積的,這個時候你要讓相狀消失,只能夠從緣 切斷,就是用不淨、苦、無常、無我,或者轉念念佛去斷它的緣,這樣你的生命就有變化了。
就是從十如是,你大概可以知道過去,可以知道未來。
(三)中觀——照中諦理
【339】淨土宗如何運用圓教的一心三觀?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中觀。
中-----1.1空有同時 1.2空有無礙 : 當體即中
中觀就是空性的清淨心跟有相的十如是,同時運轉,兩個沒有障礙,
當體即中。「空有同時」這四個字,只有圓教有這個詞。別教沒有空有同時,別教在初地以前沒有所謂的空有同時,一定是先空、次假、後中,圓教一開 始凡夫的時候就無住生心了。
這個無住生心我們再複習一下。圓教的一心三觀是不向外觀的,它認 為外境跟你沒有關係,你的生命跟你的心有關係而已。所以它核心在現前 一念心,它就是先把所有的精神體力——你不要管外境怎麼樣,這是個結 果——把它迴光返照,把空假中的觀行拉到你一念心來,第一件事情先修 空觀,把心安住。你必須安住在你的本來的清淨心,就是先把相狀撥開來, 看到你一念本來清淨的心性,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在那個地方住下 來,以無住為住。第二個你就可以放手修假觀了。這假觀方法就很多,方便有多門,前面的藏通別你都用得到。當然淨土宗,你必須要有相狀,當然你這個假觀一定要有相——借相修心。
淨土宗要有兩個相狀操作:
第一個,都攝六根。你必須把娑婆世界的感受跟想像慢慢地收起來, 讓這個相狀活動越來越羸弱;第二個,淨念相繼。你必須有對阿彌陀佛名 號的信仰跟淨土功德的好樂。這個相狀的操作慢慢地相繼,就是擴大。它 有兩種操作:第一個,減少娑婆世界的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的活動; 第二個,增長淨土的相性體力作。這個就假觀。最後:無住不礙生心,生心不礙無住;清淨心不妨礙往生的菩提願,菩提願不妨礙清淨心,空有無礙。這個就是圓教的整個一心三觀的操作。
【340】怎麼修圓妙三諦開展出來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
好,我們回到講義。
講義的第五十五頁,「此教詮圓妙三諦」,就是一心三觀。那麼圓妙三 諦這個地方,看看它開展出來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是怎麼修。
「詮無作四諦」,這個四諦講到兩種緣起:雜染緣起跟清淨緣起。為什 麼這個四諦叫「無作」呢?智者大師解釋四諦之法皆是實相。什麼叫雜染 緣起?當然是你一念心在迷,一念心性迷惑了,就變成凡夫了,就是流轉 門;一念心性覺悟了,迴光返照了,它就是四聖法界,就是還滅門。所以 它這個流轉、還滅當中,沒有一個真實的造作者,也沒有一個真實的受用者,只有迷、悟的差別,叫做無作四諦。
「亦詮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這個大乘的十二因緣是不思議,因為 它不但是三界的分段生死,也講到界外的不思議變易生死。為什麼不生滅 呢?因為它「無明」跟「真如」是不二的,沒有對立的。真如覺悟了叫真 如,真如迷惑了叫無明,兩個東西是不二法門,同樣一念心。流轉三界中 是誰在流轉?是一念心流轉。你成佛以後是誰在成佛?還是你這一念心。 只是說一個是迷惑顛倒的心,一個是覺悟的心。同一個東西,所以它是不 生滅。它只論迷悟,沒有所謂的這種對立。
「亦詮稱性六度十度」。它所有的修學都是在不生滅的心性,在本來清 淨的角度生起六度,所以它這個功德是堅固的,是圓滿的,是超越的,是稱性的六度。它不像別教的六度,是依法修學的六度,不是依止心性,這個六度就相對不圓滿。
「亦詮不思議二諦」。三諦也可以把它合成二諦。是怎麼合的呢?它把 一念心性安立作中諦,把空、有的操作當作俗諦,這個就是二諦。所以你 從心性來看人生,他就是覺得進入一種不二法門。就是說,流轉生死也是 它,往生淨土也是它,就像說你做夢的時候是誰在做夢呢?當然是你現在 這念心,難道還有其他嗎?一念心跟睡眠相應就變成夢境;一念心跟覺悟 相應,就是你現在清醒的心,都是同一個心。
所以這個不二就是說,你只是做調整,並沒有改變心性,你把迷惑顛 倒的相性體力作變成覺悟的相性體力作。當然前提是先安住,站在不生滅 心的角度去修生滅的對治。
壬三、修行位次
【341】初學者你先別去碰妄想,先找到你的心!
好,我們看它的修行位次。
開示界外利根菩薩-----1.1令修一心三觀。1.2圓超二種生死,圓證三德涅槃。
正約此教方論 ─ 六即。
這個教法是針對於這種利根的,對於中道實相善根特別強的,大乘善 根的,令修一心三觀,圓超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圓證法身、般若、解脫 三德秘藏。
其實它這個一心三觀,剛開始也不是說同時操作。蕅益大師說,雖然 一心三觀,必以空觀為初門。他舉一個例子,說一心三觀為什麼也是先空、次假、後中,只是他站在一念心性?他說圓教的空假中三觀,譬如一刀千 紙,它一刀切下去歷歷分明,但是它也有次第。就是說,初學者你先別去 碰妄想,你先找到你的心,先觀你的心性本來清淨,先在清淨心住下來, 先求離相,你先跟妄想保持距離一段時間,然後再去處理妄想。但是你悟 的道理還是圓融的道理,只是下手的時候先求安住,再求調伏,它還是有 點次第的。
其實理即、名字位,主要都是安住清淨心。真正開始對治妄想,觀行 位開始。名字位都是以空觀為主,就是觀一切法空——「何期自性,本自 清淨」。都是先從這邊下手。
一、理即佛
【342】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不是佛陀有,你也有!
好,我們看理即佛。修學位次,第一個理即佛。 一、理即佛
理即佛者 ─ 不思議理性也。
如來之藏----- 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 隨拈一法,無非法界。
心-----佛、眾生 : 三無差別 --- 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這個圓教的理即佛是不思議理性,不思議的中道理性。別教的理即佛是思議的,它是要透過思惟,把這個中道的法在心中創造出來。什麼是中 道呢?名利不可爭,義務不可辭。從對法的理解,我們照這個章法走,叫理即佛,先創造一個法的力量來引導你的心。
圓教認為這是多事,你的心本來就是中道,你只要做一件事情——覺知,你只要知道就好,不要動名言。你只要知道你的心本來就是即空、即 假、即中,它就是中道實相。
那麼什麼叫即空、即假、即中呢?我們來看看後面怎麼說。
「如來之藏,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拈一法,無非法界。」
如來之藏這個詞是來自於《楞嚴經》,其實就是現前一念心性。為什麼 叫如來藏呢?如來之法含藏在眾生的心中,就是眾生打妄想的心有成佛的可能性,因為它理具十法界,你雖然是在人法界,但是佛法界只是暫時隱 沒而已。這一念心性當中,當然具足十法界的可能性,它的作用叫「不變 隨緣」,它的體性是「隨緣不變」,隨拈一法都是真如法界,叫「真如緣起」。
我們一念心性為什麼是中道呢?因為它有「隨緣義」跟「不變義」。我 們來看看是怎麼隨緣。當心性在迷,心隨妄轉跟著妄想走,你沒有安住在心性的本體,跟著賊走,你就起貪瞋癡創造了生死輪迴;當你的心跟著佛 法的道理走,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去調整它,你就創造四聖法界。就是你的心它有隨緣的作用,就是隨順迷悟的因緣,創造十法界的因緣果報出來。從這個觀念來說,你可以看得出來,圓教的人生觀它比別教更高明,它對人生的態度就是,人生沒有好壞,就在迷悟之間而已。
什麼叫做不二法門?你要慢慢體會到,大乘的不二,印光大師舉一個例子說:水,你說水好不好?答案是很難講。這個水讓毒蛇吃到,它創造 成毒液,那是等於害人;這個水給牛喝,它變成牛奶,這就滋養人。同樣 是水,經過蛇的這種瞋心的怨,創造出來變成毒液;而換成牛的慈悲的因 緣,它變成牛奶。同樣是水,同樣是一念心性,它可以創造六道輪迴,它也可以創造極樂世界,所以這個心性的確有隨緣的作用。但是它又不變, 它的體性還是一樣——清淨本然,它不管變現什麼,它的本性還是清淨。 因緣只是一個假相,隨時可以調整。所以隨拈一法,都是一念心性的法界。 心性在迷叫做眾生,心性在悟就是佛陀。
那麼這樣一個中道的心性,是誰有呢?「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凡不減,在聖不增」。諸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不是佛陀有而已, 你也有!我們是這樣,一念心性它是即空,當然指的是不變的體性,即假是它隨緣的作用,對不對?凡夫跟著妄想走,他失去了不變的本體,凡夫 是經常變來變去;二乘人是偏空,他失去了隨緣的作用,他就是守住不變, 結果它這作用就完全消失了。所以他們兩個都沒有中道。
就是說,一念心性它本來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這個系統本來是可 以即空、即假、即中,是可以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是可以清淨心、菩提 願同時操作的。凡夫把妄想套在一念心性,這個心性就變質了,他那個不 變的體消失了,只有隨染汙的因緣產生作用,只有隨緣義;二乘人捏造一 個空性的假相,把它套在一念心性,結果它隨緣的功能也沒有了,變成只 有不變。
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沒有中道。不是說你本來沒有中道的功能,而是 你用妄想把中道的心性給遮蓋了。所以你現在必須要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恢復它本來的功能。你不要跟著妄想走,也不要跟二乘偏空的法走,你就能夠很自然地進入中道的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就是這個道理你不要
去求,你只要把它原來的功能恢復就夠了。
所以,古德給理即佛這個圓教的道理一句話說:「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說凡夫不管是在動態靜態,道理上都是即空、即假、即中,都是無住生心,理論上是有。但事實上,行藏事盡非,事實上沒有。我們哪一個人有不變之體?我們的心它是變來變去——生滅心。其實你的心本來是不生滅的,你是被妄想騙了,現在變成生滅,那是不正常的,你被妄想遮蓋了,是你自己要跟著妄想走變成生滅。所以從因緣上來說,我們已經失去中道。所以一個人不迴光返照,就「冥冥隨物去,心隨境轉,杳杳不知歸」。
二乘人他也失去中道,但是二乘人好一點,他不是隨物去,他是「冥 冥隨空去,杳杳不知歸」,跟空性而去了。他也沒迴光返照,二乘人也是心 外求法,當然他求得好一點,至少它是佛法。
所以在整個圓教的中道思想,它認為說,你本來就中道,你不要多事, 再按別教拿一個中道思想套到你的心性。你只要遠離妄想的糾纏,遠離偏 空的執著,你的中道就出來,你這個清淨心、菩提願,無住生心就現前。 它中道是這樣安立的。
好,我們今天先上到這裡,先把這個道理弄清楚,後面就開始修即空 即假即中,就開始修觀。
今天有沒有問題?好,請說。
【343】妄想是過去式,會不會也是個未來式?
【學員提問】其實我是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剛才第一節的時候說,妄想是過去式,會不會也是個未來式呢?就是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 心不可得。
【師父答疑】但是它不可能是未來式。你想,它是一個生命的經驗, 你未來的生命出現沒有?還沒有,它怎麼有經驗呢?你想像,那是你的想 像。就是說你要有這種生命經驗,才會累積妄想,你沒有生命經驗,你這 個未來的生命還沒有出現,怎麼會有妄想?當然你也可能會把這個妄想帶 到未來去,如果你不調整,也可能。
【344】理即佛是一個不思議的理性,但是我們迴光返照的時候,不是也在思惟嗎?
【學員提問】第二個問題就是說,剛才說理即佛的時候,是一個不思 議的理性,這是五十五頁最後的。(師父:是。)那麼也說別教是思惟的, 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迴光返照的時候,那是不是思惟剛才事情?
【師父答疑】是,你問得非常好!對對對。不思議理性就是說,它不 是名言創造出來,對不對?但是你要把它開顯,還是要假借名言,但是它 開顯,只是你用名言把障礙破掉,讓它恢復本來面目而已,所以它的本質 還是不思議。
就是說,它不是你想出來的一個中道。別教的理性是你想出來的吧? 你如理思惟想出來的,你跟佛法學習。這個中道是你本具的,問題是你現 在不中道了。我們凡夫是執著在有相的東西,不中道了。你必須反轉它、思惟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先把妄想撥開來,然後中道才能恢復 過來,對不對?它的本質還是不思議,但是你開顯它要靠思議,這樣你聽 懂嗎?過程是思議,但是它出來的時候,它的本質本來就是不思議,因為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如果是一台機器的話,這台機器本來是為成 佛設計的,就是說成佛是正常的,我們現在是非常不正常,我們心操作錯 誤。我們現在跟著妄想走,把不變的功能給喪失了,變成不中道了。二乘 人也操作錯誤,二乘人偏空,他也操作錯誤。
就是說,這台機器的設計本來是讓你即空、即假、即中,但是我們操 作錯誤,變成凡夫了。如果這台機器不是為了成佛設計,我問你,那誰可 以成佛?你原來的設計是不能成佛的,你怎麼可以成佛呢?你努力都沒有用。就是說這一台機器本來是可以成佛,它本來就是即空、即假、即中,那為什麼現在功能失掉了?它沒有失掉,是被妄想遮蓋了。你把妄想撥開來,只要不隨妄轉,你的清淨心菩提願自己就出來了,就顯現了,你就自然走上大白牛車。
【345】你要安住在一個圓滿的高度,這個很重要!
好,請說。
【學員提問】感恩師父慈悲!弟子有個問題是說,宇宙人生的真相是 唯心所現,(師父:是的)唯識所變,那我可不可以理解成:這個「心」指 的是我們的妙明真心,就是心性?(師父:就是我們心性,對對對。)這「識」 就是說的阿賴耶識?
【師父答疑】是的,但是你說對了一半。這個唯識所變,它不但是阿 賴耶識,也包括第六意識的分別,妄想跟業力的結合。當你說「唯識所變」 的時候,那就是凡夫的人生,現實人生;說「唯心所現」是理想化的人生, 就是圓教的人生,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
圓教意思就是說,人生本來就沒有好壞,它只是把你的清淨心跟十如 是因緣果報如實地顯現出來,對不對?那唯識學就不一樣,唯識學它是唯 識所變,它有三能變:業力變一次;執著變一次;思想變一次。所以唯識 學講的那個變現就很複雜了。那凡夫的人生就是錯綜複雜,有加上個人的 妄想跟執著在裡面。
【學員】謝謝師父!
【師父】好,請坐。我們在理論上,你要建立一個圓教的思想,就是說它原來是怎麼樣是很重要的!當然我們也要務實地面對你的現在。有些東西你要用唯識對治的,要思議、用無分別智都沒關係,但是你的高度,你要安住在一個圓滿的高度,這個很重要!因為這影響到你成佛的快慢,也影響到你遇到問題是怎麼處理的。
【346】初學者可以一開始就修圓教嗎?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首先很感恩師父這一段時間帶我們走了一趟的成佛之道,弟子也感到很殊勝,可以上到這麼有連貫性的課程。弟子有一個問題,師父剛剛說過,就是圓教是上根菩薩修的。可是師父剛剛說,如果我們直接修藏教、通教跟別教,那沒有圓教,就這個弟子有些心不安,可是初學者有可能修到這個一念心性的法嗎?初學者到底要怎麼樣來走這條路呢?
【師父答疑】如果沒有初學者,怎麼會有名字即佛呢?這名字即佛都 是從初學者走上來的,從語言文字的理解,是不是?
【學員提問】初學者可以一開始就修圓教嗎?
【師父答疑】你說呢?(眾笑)如果不能修的話,佛陀為什麼要講這 個法呢?佛陀的《法華經》、《楞嚴經》是來到凡夫的世界講,他可沒有到 聖人的境界去講。佛陀說這個法,就是這個東西可以修,如果不能修,那佛陀對凡夫講,那不是白講嗎?
【學員提問】弟子也是今天晚上,才可以有這個因緣上到圓教。
【師父答疑】永遠不會太晚,知道圓教永遠不會太晚。
【學員提問】可是很多人他們學佛,沒有這個因緣一開始就學到這麼 圓滿的一個法。
【師父答疑】如果你不修圓教,你的心就直接跳到妄想堆裡面去,那就糾纏不清,那就很麻煩,那真的是「時時勤拂拭」,就不知道要擦到什麼 時候。
【學員】感恩師父!謝謝!
【347】臨終的時候,正念只能夠用圓教的思想!
【師父答疑】所以圓教它是解決問題特別快,尤其是臨終的時候特別好用。你只要把握「心常覺照,不隨妄轉」,臨終的時候你只要不糊塗。
諸位!妄想本來是沒有辦法去傷害你,本來是沒有辦法的,是因為你 招惹它,它才傷害你的,你要永遠知道這個觀念。它沒有主動傷害你的能 力,你的心性本來就沒有妄想,它怎麼傷害到你呢?你看過一個虛妄的東 西,去傷害一個真實的東西嗎?沒有吧?一個夢想的幻境,能夠傷害一個 真實的人嗎?是你自己要跳進去的,那你就不能怪別人了!是吧?
如果妄想有主動攻擊的能力,臨終沒有一個人能夠保持正念,沒有一 個人,你信不信?你以為保持正念是對治妄想?你對治妄想,你不可 能....,那就臨終沒有正念了。臨終沒有妄想是不隨妄轉,所以他能夠保 持正念。諸位你們懂嗎?不隨妄轉!你臨終但凡要對治妄想,你就慘了! 你就很慘了!臨終是緊急關頭,哪有時間讓你去修不淨觀,修無我觀?你開玩笑!
圓教的操作,臨終的時候,正念只能夠用圓教的思想,「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形成一個真如三昧的保護,把你的心保護住,然後提起佛號。
【348】不怕妄想,就怕你沒有覺悟!
【學員提問】師父!那是不是就是我們聽說過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是我們妄想一起來的時候,趕快……
【師父答疑】是的,是的,是的。所以我說圓教永遠不會太晚,對! 你說這句話非常好,不怕妄想,就怕你沒有覺悟。
所以我們的正念是第二念的正念。諸位!知道吧,你要保持第二念。 你只要在臨終的時候,不管你前半段多麼的顛倒,你隨時提起來,永遠不 嫌太遲!因為你悟的是它本來就是這樣,就是你所依止的是真理,妄想是虛妄的。諸位!妄想不管怎麼掩飾,它的本質是虛妄的,你要永遠瞭解, 它永遠不是你對手!
所以為什麼我們強調第二念的正念?就是說很少人一開始臨終就保持 正念的,一定是百感交集。你要離開一個熟悉的地方,到一個陌生的地方, 你可能會有一時糊塗,對不對?但是你曾經修過一念心性本來清淨的人, 只要想到這句「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你只要想到這句話,妄想就慘了! 你的真如三昧現前的時候,它馬上把你帶到一種不迷、不取、不動的境界。 所以,你就是:我不敢說我有第一念的正念,但是我有第二念的正念。
為什麼覺悟永遠不會太遲呢?你看過光明出來的時候會太遲嗎?一旦有光明,不管你這個黑暗待多久,黑暗就是黑暗——「千年暗室,一燈即明」。你說,欸,我先打妄想,妄想占了先機了,對不起!你是虛妄的,這跟先來後到沒有關係。我們直觀一念心性本來清淨,它本來就是這樣子, 它是真理,是一個真相。
所以,這個圓教的操作,它跟念佛……,你看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 他就是把禪觀的正念——內觀真如,外順彌陀,兩個合在一起的。你看看 《彌陀要解》的六信,它是先信自,再信他。
諸位!為什麼你念佛沒有信心?因為你缺乏一個對自己的信心,所以 你對阿彌陀佛沒有信心。這個我們明天會說明,用到淨土宗很重要。就是 說你沒有相信你一念心性本來具足,你直接念佛,你會覺得你跟阿彌陀佛 很遙遠,那是時間空間十萬億佛土。你必須要把心拉到一念心性,佛陀沒 有離開你一念心性,這是自家的事,你的信心就出來。
我們現在很少人去信自,直接信他,結果你這個佛號的信仰很虛,虛而不實。信自——再信他,這個「他」就不一樣了,那是一種自他不二。
那麼這一部分,這個圓教的運用,我們今天先談理論,它的實際操作跟運用,我們下堂課再說明。
好,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