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2019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10.18)
[2019年10月18日上午5:20] 農曆九月二十日,
(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
1.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經文:【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2. 上人手札:「若佛滅度後於像法轉入,惡世法末時眾生垢重,聞法不受教無行證者,唯獨有教在並無行證。」
(1)「 若佛滅度後,於像法轉入」:那個時候,佛在世,與佛滅度一段時間,差不多有千年的時間,這都叫做「正法」。
(2)「正法住世,受佛教誡,精進力行」:人人都很精進,聽佛的教法,受佛的教誡,精進力行,所以多數都能夠證果。雖然佛滅度後,佛陀的教法還很近,人人,如佛的身邊修行,人人還是如規、如律、如矩,很有威儀,依教修行。雖然佛已滅度了,現在這群的比丘是真威儀,如佛在世無疑。
(3)「精進學佛,入佛門修行,同樣體證佛法」:因為佛陀滅後的近代就這樣精進佛法。同樣有修、有證,同樣修行,同樣精進,同樣能夠體證佛法。
(4)「於像法轉入」:若是時間愈長了,愈遠了,就開始轉入像法了。意思就是類似、好像「這就是佛法」。心無法很深信,就是佛法的形象,形象就是這樣。佛法流傳,說供養佛有功德,造佛像功德很大,建寺廟、供僧。就類似、好像佛在,佛法就是這樣。
(5)「佛法的質,修行態度,慢慢鬆散」:慢慢那個質,佛法的質,人修行的態度也慢慢鬆散、鬆散了。光有那個形,大家還有這樣形象的記憶,但是修行的態度已經比較淡掉了,規矩既散了,人的行為就不同了。這就是像法的時候。
(6)「惡世法末時,眾生垢重」:再到像法千年後,要轉入哪裡去了?慢慢人間、社會生態,還有修行者已經脫節、變質。看起來有好像,這叫做佛教、這叫做佛寺,這些佛像,修行人。類似形象都在,但是修行者生活、規矩都完全變得很大。因為這樣,像法轉入「惡世法末時」,已經轉入人間生態,不論是社會,不論是教團等等,總是惡世已經很濁了,已經法末了。光是看到形象,真正當中沒有「教」、沒有「法」了。這就是惡世法末的時候,就是「眾生垢重」。
(7)「無法度,沒有『法』度化他」:因為這個時代,人既然是「無法度」,沒有法去度化他。這個惡世法末的這個時代來了,眾生沒有方法可以治煩惱,無明煩惱還是不斷不斷滋生煩惱。所以「眾生垢重」。
(8)「聞法不受教,無行證者」:儘管佛教還有在講法,很稀少。所以還有人聽,但是聽而不聞,「有啊,這叫做佛教,有人在講法,所以我也有在聽法。」但是聽進去就忘記了,法沒有放在腦中,沒有在身行中。所以「聞法不受教」,沒有按照教的規矩,所以有聽與沒有聽一樣,無法得到法的教育。因為這樣,就「無行證者」,無法身體力行,去精進等等,自然就佛法在這個地方就等於沒有法。
(9)「唯獨有教在」:「法」就是「教」,好像有那個,佛,「法」說完了,有這個教規在,不過「有」也是「像」,只是一個形象在那個地方,光是有這些法在這裡,但是視而不見。有看到法,看到經典,但是就是沒有去將它用心讀、去看。所以只是有教在,「並無行證」的人。這是很可悲的時代。
(10)「唯獨有教在,並無行證」:佛陀入滅,好的佛法一段時間,這段時間雖然有修、有證,時代過了,自然熱情、深信就一定已經已經淡忘掉了。接下來就是有聽與沒有聽一樣,就是沒有辦法,無行就無證。唯有看到有經、看到佛像,看到出家的行蹤,但是並沒有受尊重,所以無法教化。
(1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在時代久來,總是沒有用心弘法的人,就容易很快就讓人忘記了。所以一句話說,人能弘法,「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2)「佛法,是增長我們的慧命」:佛法要能夠興盛延續下去,唯有人好好認真、清楚,佛法是增長我們的慧命,是我們生命中不可缺少。大家若認清楚,生命成長慧命;生命一期,自然法則幾十年就過去了,佛法它是永恆,本來就是天地宇宙的真理,只是沒有人用心傳。
(13)「佛陀探討真理,回歸到生命源頭,清淨本性」:一直一直等到這位發心要去探討真理的人,釋迦佛,他去用心,真真正正真理的道路如何走?他用心去探討出了他生命的源頭,回歸到生命源頭,原來是清淨本性,與天體合一。這是佛陀他探討出來的奧妙真理。
(14)「成佛之道在人間」:佛陀是人間修行體悟,再從體悟中,在人間為人群再說法。也是人,人發心,人修行,人說法,才有辦法入教。
(15)「人間自然法則,更要把握生命時間,精進慧命傳正法」:但是自然法則,就是佛他也是同樣,既來生是這個身體,身體就是在自然法則,所以佛也有涅槃之時。所以要如何將真理傳承下去?路既開了,這條路還很長可以去走;這條路的風光,後面的人就要趕快開,要去種樹,愈種愈遠。若再一段,到了懈怠不勤快,他就「有一尺,無二寸」,就慢慢這條路愈來愈短。前面還很長的路,鋪路的人會愈鋪,這個鋪路的人間就會愈一直弱掉,同樣的道理。
(16)「佛法永遠都在,像一面心鏡,時時勤拂拭」:我們要很用心體會,佛法永遠都在,要真正好好去用心,要如何去將它清理得清楚浮現出來。就像一面心鏡,時時勤拂拭,要擦得讓它回歸到這面鏡的本體來,恢復佛所說的道理。道理是永遠存在,是蒙上了灰塵而已。
3. ★複習經文:【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1)「而作是言」:是承上面的經文所說的。上面的經文是說「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4. ★經文簡釋:【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常不輕比丘者,不專讀誦經,但喜行禮拜。
(1)「常不輕比丘者,不專讀誦經,但喜行禮拜」:敘述這位常不輕菩薩,這位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他對拜經、誦經、禮經這樣沒興趣。倒是他愛走入人群,見人就讚歎人。因為他內心已經體悟了,不執著形象,但是要好好啟發「人性平等」,人人都有成佛的機會。只要人人肯發心行菩薩道,絕對有機會能夠成佛,這是體悟。
(2)「如何引導大家了解本具佛性」:那個時代已經到像法轉入末法了,人的生活已經很放縱了自己,所以他就希望直截了當要告訴他們:「我不敢輕視你,因為你會行菩薩道,會行菩薩道的人自然就會成佛。」虔誠向他們禮拜,「雖然你們現在還未成佛,但是你們是未來佛。」這樣虔誠禮拜。這位比丘就是修這樣的行。
5. 【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遠有所見四眾之時,亦復如是,故意前往禮拜讚歎其人。在遠方尚且往敬,況就近則,更應和喜敬之。
(1)「遠有所見四眾之時,亦復如是,故意前往禮拜讚歎其人」:他既然是知道了,也堅定這個方向,不只是身邊的人,他常常一直向人禮拜、讚歎,不只是這樣;遠遠的人,他若知道那裡有在修行的人,那裡有四眾。四眾是顯出家身以及在家聽經。雖然他們已經很放縱了自己,但是他還是要去提醒他們。遠遠的地方,他也是專程去,同樣是一個方法,見人拜跪,跪拜虔誠。
(2)「常不輕菩薩的精神」:大家看到他,這個人為什麼這樣見人就拜?好纏哦!就會態度不好,輕視他;不只是輕視,還將他當成不正常,所以就不理他,或者是罵他,或者是打他。他還是一樣恭敬禮拜,口出讚歎,「我不敢輕視你,因為你在行菩薩道。」讚歎他這樣也在行菩薩道。
(3)「三人行,有我師焉」:一位是善知識會教我,「這個道理是對的、不對的」;一位,他不只是不教,還唆使我,惡言惡行示現。到底這三個人,包括我在內,我是要去學,學誰呢?兩個人我都要學,賢人教我好,教我做對的事情,這是我生命中的貴人,當然我要尊重敬禮。另外一個是現出了惡行惡相,或者不該做的,叫我去做。我自己要很堅定,試試我的堅定心,敬而不為,但是守好我的心。他就知道如何選擇。
(4)「順境、逆境都是增上緣,時時要感恩」:教我對的,是我的真增上緣的老師;教我不對的,讓我能夠體會要謹慎自己,是逆增上緣,一不謹慎,就讓這個錯誤的觀念就這樣顛覆過去了。因為這樣堅定自己的信心,也要感恩他,逆善緣,逆的增上緣,不是向對的路帶,是帶背向路。要走的,這要靠自己堅定的心,三人行有我師焉,兩個人都是我的老師。
(5)「內心真誠的感恩」:這位常不輕比丘,不論是人對他態度如何,他再更加感恩,是打從內心那個感恩。這也是在教他,這樣的態度也是在教他,這樣打、這樣罵也是在教他,所以他內心真誠的感恩。
(6)「在遠方尚且往敬,況就近,則更應和喜敬之」:何況在近呢?更應該要和喜敬之。要歡喜,很和善、很歡喜,去到他的面前,去向他頂禮、去向他讚歎,還是用最虔敬的心來讚歎。
(7)「而作是言」:去讚歎他,是怎麼說呢?就是這樣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這句話還是再反覆,還是又到遠遠的路去,去向人禮拜,還是同樣「我要尊重你,因為你也行菩薩道。我尊重你,你也會作佛。」就是這樣常常反反覆覆,就是這樣。哪一個地方,平時看到他的人都會聽到這句,「我不敢輕視你,你能夠行菩薩道,你將來也能夠作佛。」這大家都聽得很熟悉了,又看他不論什麼時候就是這樣作禮,拜。所以大家雖然輕視他,就為他取這個綽號,叫做「常不輕」。時常就說「不敢輕視你」,所以他叫做「常不輕」。
6. 【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每遇有所見四眾,輕視辱罵:不輕菩薩。即作是言:汝等皆當得作佛。
(1)「每遇有所見四眾,輕視辱罵,常不輕菩薩,即作是言:汝等皆當作佛」:不論是誰罵,常不輕比丘還是一樣,「你們能夠作佛」這一句話。這句話我們聽起來好像覺得:煩了,如何說就是在這裡一句話。是啊,煩。煩在什麼呢?簡單,「我不敢輕視你,因為你全都在行菩薩道,將來會作佛。」
(2)「眾生的反應,就是鍛鍊心志,讓常不輕比丘更堅定道心」:為何大家都在行菩薩道呢?「因為你們在教我,讓我有所提醒,讓我堅定道心,所以,這你們也是菩薩道。你打我,我心不退;你罵我,我心歡喜,這你們就是在鍛鍊我的心志。一次一次,我沒有起心動念,我沒有動怒、沒有起煩惱。」
(2)「磨練心志,堅定道心,如鋼鐵的本質得經過洪爐、千錘百鍊」:外境是這樣,就像洪爐一樣,不論火多大,這支鐵、這支鋼已經是廢掉的鋼鐵,它就要一次一次入洪爐,洪爐去燒紅;燒紅拿起來,還要再搥打,用鐵、用槌子來打,將那些渣,鐵渣、骯髒要經過了火燒紅,趁溫度高,一直搥打它。打得讓它所有所有的那些渣都完全去除,留下來是它鋼鐵的本質,這都要經過洪爐熱火,鐵錘搥打過。所以這些人輕視他、罵他、打他,難道不就是這樣讓他鍛鍊過來呢?所以他還是恭敬,還是尊重、感恩。
7. 『此乃釋述彼像末法時,惡人增益勢力,善士增益勤精進力行。謂增上慢比丘增益勢力,而修忍辱行之菩薩,益勤精進入群度眾。』
(1)「此乃釋述,彼像末法時,惡人增益勢力」:在敘說、解釋,在敘述在像法轉到末法這個時代,社會的環境愈來愈多惡人,因為沒有修行就會成惡,不懂道理,人就偏向。這就是像法再轉進入末法這個時代,惡人,不順道理的人愈來愈多,已經不知道禮節、尊重,這樣的人愈來愈增加了。勢力大起來,因為不知道分寸,自己就一直膨脹起來,增加了這樣的勢力。
(2)「善士增益勤精進力行」:忘失自己的人愈迷失掉,愈來愈膨脹自己。若是這個時代還有好的人,他會看到這個時代這樣,他會愈勤愈精進,愈有使命感,要為未來將正法留住。正法、像法就是在人心,人心就是時代的變遷,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心的欲念而變化。所以是時代轉變人心呢?或者是人心轉變時代呢?這是一項很深的課題。
(3)「守志奉道,其道甚大」:需要的就是認清楚「道」的人,他就懂得「守志奉道,其道甚大」。這種的善士他懂得守著道理,守善道,這樣的人會愈增加,愈堅定他的志向,所以「善士增益勤精進力行」。
(4)「謂增上慢比丘,增益勢力」:現在這段經文要說的是這個時代,現在這些人,迷失掉的比丘,他們已經開始欲念愈增愈大了,迷失愈來範圍愈寬,迷失在那個勢力。所以自己也一直膨脹了,自己有勢力,藉著他僧服、佛法的名稱,就在社會人間攀緣,向社會的名士去投緣。有機會就一直往上爬升,往上一直攀了。這樣勢力的比丘愈來愈多了。
(5)「而修忍辱行之菩薩,益勤精進入群度眾」:益加勤精進,入群度生。這個時代是兩極化,懈怠的人一直懈怠了,精進的人很認真,使命感,很精進。這就是在這樣的時代,就是像、末法這個時代。
(6)「這是兩極端的時代」:像法也隨著正法的像還在,相信的人還是堅定相信。這樣的人,他看到迷失的眾生,他愈是要堅定自己,不要迷失;愈提起自己要精進,將這個正確的法要好好堅持下去,所以這是兩極端的時代。但是迷的人愈多,我們正法要維持道理的人會愈少,但是兩相不同。
8. 『正法即滅之時,所有善根成熟之眾生,已以佛法度脫;而善根未成熟者,當然尚無護持正法之力。故未知解者,謂已知解、未修證者,謂已修證之增上慢人,值此時最有勢力。』
(1)「善根成熟的人,堅定將佛法堅守在人間」:善根若很成熟的人,他就會懂得以佛法,不斷佛法要堅持,人群要度化。這是已經在正法,就是佛法還微弱留在人間,這些微弱就是少數人還是堅定要將佛法堅守在人間,這些人已經善根還在成熟中,還要守善根。
(2)「成熟的人就會堅持守護善法、正法」:在這個時代偏向掉的人多了,還未成熟的就讓這個偏向掉的人,不只是自己無法守護,也很容易被人影響。成熟的人就會堅持,還未成熟的人還是一樣會受影響,這就是人生。好好用心,我們若是一不小心,是正法在我們的心嗎?或者是很快就被人影響過去呢?這就要好好謹慎守護。
(3)「善根成熟,才有辦法守護正法」:正法既然滅掉之後,所有的善根一定是很成熟的人來傳承、來守護,佛法才有辦法在人間度化。要不然,善根是成熟了,但是無奈何,不認真也很可惜,還是要善根成熟。
(4)「故未知解者,謂已知解」:未成熟的人,在這樣的人群中,這種勢力很大,已經在佛法中脫軌了,這種的比丘、比丘尼,若是在善根還未很成熟,就很容易被影響。這種一知半解,知道一點點,還未很成熟,還未很了解,這種未解者,謂已知、已解,自己都還不知道,只是一知,聽到名相還未解,了解內容,他就說:「我都知道了,我都了解了。」像這樣,其實他還不知道,還不了解,他自己說:「我知道了,我都了解了」,這叫做「未得謂得」。
(5)「未修證者,謂已修證之增上慢人」:經典之中也會讀到「未得謂得」。這種都以為我自己都知道很多,我已經體會了解,我已經得證了,我能夠證悟了,像這些人都叫做增上慢人。知道不多,說我們知道很多,這都叫做增上慢人。
(6)「值此時最有勢力」:在這個時代是最有勢力,他若是很了解,他就會老實修行,就是不很了解,但是一直會說,但是不清楚。大家還不了解佛法的人,以為這就是說得很好,這就是真實法,所以大家尊重。這種虛名逐利,這叫做增上慢比丘。
9. 『離佛世即遙,虛妄無實知之人,勢力復熾。若欲護持佛法,非有虛心弘道,忘己利物不可。』
(1)「離佛世既遙,虛妄無實知之人,勢力復熾」:離佛世已經遙遠了。應該我們人人,佛心永遠在我們的心中,但是我們的心中離佛心已經遙遠了。就會虛妄、無實,無實知的人,這種「勢力復熾」,不很了解,但是他說「我很了解」,說很多,讓不懂的人更不懂,會尊重他,勢力就會愈來愈大。
(2)「若欲護持佛法,非有虛心弘道,忘己利物不可」:我們真正若要護持佛法,要心如虛空,要包容一切。就像常不輕菩薩,別人打他、別人罵他,他若無其事,「我都可以包容,對我來說都沒有染著到。」需要這樣的人,不將人對我惡、對我刁難而影響我的心,這就是又是另外一種,真正的真知佛法的人。
(3)「已經了解佛的真心本性」:要如何來度人?這麼惡劣的時代,你是要如何叫他殷勤精進,很難。不如就用形象,讚歎、不敢輕視你們,因為你們大家都能作佛,用這麼簡單,這樣的態度來面對那個時代的人。
10. 『內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身立不輕之行,喧不輕之教,入群施教正法,極大勇猛勢力。』
(1)「內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他的內心已經心如虛空,他的內心很開闊。所以「內懷不輕之解」,他的心裡已經是森羅萬象,等等的道理已經在他的內心,他哪裡還要讀經,他哪裡還得去禮拜、誦經典呢?他直接入群,「不敢輕視你們,因為你們行菩薩道,將來也會成佛。」這是很直接告訴大家。
(2)「外敬不輕之境,身立不輕之行」:身體力行,這就是從內心、從外境,從我們的身體力行。
(3)「喧不輕之教,入人群施教正法」:時時就這樣宣,告訴大家這樣的話:「不敢輕視。」「不輕之教」,不可輕視,這也是在教育人,正確入人群在施教。
(4)「話不必說很多,用態度就好」:我很尊重你,是真實地尊重你,打從內心毫無疑問地相信你,你一定有朝一日也會行菩薩道。因為你們已經穿起僧服了,已經有善根在了,你們應該也將來能夠修菩薩行,將來也能夠成佛。這是不斷不斷用很簡單的形態,很簡單的語言,就這樣來入道場去這樣的修行,去這樣度眾。「喧不輕之教」,身行不輕之境。口喧不輕之教。
(5)「入群施教正法,極大勇猛勢力」:像這樣就是最大勇猛的勢力。得大勢,就是過去過去很長久,威音王佛,累劫無法算劫的時間,那位常不輕菩薩生生世世用長時間就是「不敢輕於汝等」,常作是言在人群中。這我們要很用心去了解,只是去向人禮拜、讚歎,這麼簡單,這樣就能夠修行那麼久,這樣就能夠得大勢嗎?這好好地用心。
11. 「本跡開二門,入本門,恆久心」:雖然入本門來,這就是直截了當,直接告訴你修行的方法就是這樣,要恆久心。簡單的法入人群,什麼樣的根機用什麼方法去施教,就是這樣而已。大家在很簡單當中聽起來道理很深,不懂的人就很複雜。請大家要時時「化簡單為道理」就不複雜,請多用心。
************** 12.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時時應警惕自己,「聞法不受教,無行證者」,學習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人事物的順境、逆境,都視為是增上緣,時時要感恩,要能做到,到底有沒有困難?有心就不難,因為是在訓練培植自己的善根,善根成熟,才會積極精進聞法,傳法,守護正法。
原來更進一步了解到,常不輕菩薩的不斷重復的「而作是言」時時能恭敬面對任何人的惡言惡行,原來是包容善解「眾生的反應」,就是鍛鍊自己心志,讓自己道心更堅定,生生世世用長時間就是「不敢輕於汝等」,常作是言在人群中,「化簡單為道理」就不複雜。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