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2019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11.02)
[2019年11月2日上午5:20] 農曆十月初六,
(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
1.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經文:【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瞋恚意、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 上人手札:「謂眾生由瞋恨、忿恚蔽覆於心,歷事會理對境,常懷腦害于他,而無忍辱之行,是即名瞋恚心。」
(1)「謂眾生由瞋恨、忿恚蔽覆於心」:眾生由於瞋恨,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養成了這樣的習氣,就是煩惱無明,時時都是以我獨尊,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是對的。有和我不一樣的想法,不聽我想要做的事情,我就排斥它,這樣的心是不對。
(2)「把心冷靜下來」:這種由瞋恨,忿恚蔽覆的心就會不斷像火燒鍋,茶壺裡的水就不斷這樣滾起來。我們要把心冷靜下來,我想要做的不一定對方是願意,你太過份要求他不做、我不歡喜,那就這樣忿恚蔽覆於心。這就是我們凡夫的心。
(3)「明理的人,理事合一;不明理人,爭事奪理」:經歷了事,和理不斷會合,會合事理,境對境,明理的人理事合一,不明理的人爭事奪理,我還是爭我的事、奪我的理。這人生、心要如何平呢?所以我們要學習,要如何對事、對人、對道理,我們要明事理。
(4)「凡夫心,歷事會理對境,常懷腦害于他」:我們凡夫心常常就會對境懷恨惱害於他,一直想、一直覺得我是對的,為何對方不要來迎合我。這樣事與理就是偏一邊,爭自己,自然爭不到。偏不過來那就是懷惱害於他的心。
(5)「而無忍辱之行,是即名瞋恚心」 :僅一念之差,無忍辱之行,凡夫,叫我要吞下這口氣,忍這口氣,哪有辦法,所以他就不斷的爭,要忍很難,「是即名瞋恚心」。我們大家自我檢討一下,我們是不是有這種瞋恚的心,有沒有?
3. 長春實業家杜伯陽師兄的故事:http://www.daai.tv/news/master/206142
珍惜分秒修慧命 歲末薰法不怠懈 歲末年終,全球各地緊鑼密鼓的準備歲末祝福,也積極邀約社區民眾一起參與,許多慈濟志工也不忘晨起薰法香,就算下著雪,也不減精進的心。證嚴上人在今天(24號)志工早會開示,要把握時間精進,彼此之間合和互協,多用心。 中國大陸東北地區的長春,現在溫度常常是零下,寒凍的天氣,當地的慈濟志工聞法沒有絲毫懈怠,天還未亮,就踩著雪,一起來薰法香。 證嚴上人開示:「這大乘佛法,人與人之間,不要去分彼此,但是呢,道理,我們要很認真重視,要精進 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勉勵,要互相精進。」 歲末年終的時刻,各地的慈濟志工正為歲末祝福忙碌著,人人分工合作,有的打掃心靈道場,有的承擔香積,希望讓十方大眾,都可以在新的一年感受到滿滿的祝福。 證嚴上人開示:「團體的美,美在和合,要合心,要和氣,要互愛,要協力,能這樣,我們一個團體,菩薩精神能量才能這樣發揮出來。」 時間快速消逝,期待人人把握時間,不只晨起薰法香精進,更要將法入心。 楊婕庭 翁國嘉 花蓮報導 www.daai.tv
(1)「夫妻發心投入慈濟,且虔誠謙卑」:昨天聽到一個讓我很感動,長春慈濟人,杜伯陽居士是大陸實業家,很多年前,他來過精舍後,一段時間,想說常常看到這個人,好像很虔誠,每次都是夫妻同行來。很虔誠,很謙卑,一直經過幾次以後,終於接近了,才知道來自長春,這位這麼地遙遠。
(2)「發心提供場所,成為慈濟人集會共修之處」:長春那裡的冬天氣候很冷,慢慢了解那裡的地理形態,他的虔誠,從開始發心立願。他在那裡做建築業,將他的整棟樓的中間就提供出來,做為慈濟人的集會,在那裡也開闢一個很大,很舒適的空間做「靜思書軒」。整理得很好,成為慈濟人集會地方,也培養不少的慈濟菩薩。將書軒整理得很乾淨,又很有氣派。
(3)「恭敬心」:昨天我聽到馬來西亞濟航居士說,為了靜思書軒而常去長春那裡,互相觀摩彼此鼓勵,他們要把靜思法脈在那裡深耕,他們志同道合,希望人人能了解慈濟的根源。有一次,濟航去到長春,那時剛好下雨,外面有泥土水,鞋底有沾了土,要進去書軒。杜居士都很有禮貌,很恭謙地就說,「您稍微站一下…」就站在那裡,杜居士就蹲下來、屈身下來拿一塊抹布,將他的腳底抬起來,將濟航的鞋底就這樣擦得乾淨了,再讓濟航進去書軒,這就是恭敬。凡事恭敬,做什麼事情畢恭畢敬,很詳細,這就是為了恭敬。
(4)「尊重心看待靜思書軒,視為神聖地方」:認為「靜思書軒」這個地方是一個神聖地方,希望人人要踏入這個地方都有一個尊重心,這就是他的誠意。聽說他就是這樣做,而且很虔誠。
(5)「精進薰法香,風雨大雪都無阻,沒有停歇」:這幾年來,早上時晨語,不曾一天斷了聞法,哪怕溫度的下降,降到零下二、三十度,有時候三十多度,是零下。霜雪下得很厚,他也是同樣照常。因為他的誠意帶人,同樣這群菩薩都在精進,每天早上都是來聽法。這樣風雨大雪都無阻,沒有停歇,從外面這樣來了。
(6)「精進薰法,感動接引」:昨天聽到這樣說,我想到在2016年12月28日,一位北京許木林師兄,歲末祝福到三重園區時。這位許居士就拿一隻手機且告訴我:「師父,我感恩您。」我說:「怎麼了?」他說:「不好意思,我要懺悔。」我說:「什麼事情?」他說:「我一直,早上時在薰法,聽到師父說長春這群菩薩的精進,下霜雪,風雨無阻,他們一樣這麼早去聽法。」他自己內心想:那個地方若是下霜,零下幾十度下,豈是真的大家那麼精進呢?一次他去大陸,專程去長春,去住在飯店裡。
(註:2016年12月28日北區第七場歲末祝福的開示中提到:北京來的一位許木林居士在吃飯的時候告訴我:「師父在說長春慈濟人聞法精進。」他就想:有可能嗎?踏著雪,天天在天未亮就會去薰法香,有可能嗎?他突擊,他真的去看。他回來了,昨天在三重園區跟我說,他說:「好感動,果然三十多位。」但是昨天他們又寫mail回來,他們說:「我們已經是四十多位,就是發心立願用法供養回饋,用自己的精進聞法供養師父。」)
(7)「雪印,印證精進菩薩的足跡」:一大早三、四點,他就去察看,「哇,果然前面有人在走,方向就是在那裡。」他低頭看到地下,這雪印。就是走過,雙腳走過霜雪、大雪印過的腳底有這麼深,他將那個足跡這樣拍回來。他說:「我想要去印證師父說的,有沒有實?所以我向師父懺悔。」我就問他:「結果呢?」他就拿手上一隻手機照片讓我看,就是這樣,「很精進,步步的足跡很分明,很佩服。」真正他也進去了,「不少人呢。」這就是他見證菩薩精進。這個訊息給我,我也很歡喜,有一群很精進的弟子在遙遠的大陸長春,冰天雪地還是在精進,安慰了,很歡喜了。
(8)「往昔所造,一切皆懺悔」:昨天又聽到的,更加歡喜,就是杜居士從認識慈濟,決心先走入慈濟。他回去長春去號召,很誠懇地邀請了三十九位曾經跟他有過打結,就是過不去的,而且還是他有得罪人的,三十九位,他一一誠懇邀約。面對著這三十九位,誠懇地懺悔,「懺悔,我過去與你有,我得罪到你的,過去……等等等等。我從現在開始,我在做慈濟,我去臺灣看過慈濟,看到的我感動、我發願,我就是要開始做慈濟。我再也不能夠像過去,我要重新開始,過去的我一切皆懺悔了。」
(9)「聞法精進,貼師心,真弟子」:我聽了,更加感動,這就是真弟子,很貼心,很精進。離開師父,地理上是那麼遠,但是與師父的心是那麼近。現在我在說話,應該他們也在那個地方在聽,也是在聞法精進。人的過去都有習氣,有習氣若懂得改,就是回歸我們本具的佛性。
4. 「歷事會理對境,常懷腦害于他」:人人過去就是這樣懵懵懂懂。你有你的道理,我有我的想法,我希望你就是來配合我的想法。歷事、合理,經歷了多少事情,就來會合我想要做的,這樣我就歡喜了。這種「勉強別人,讓自己歡喜」也不對。
5. 「心念一轉變,就沒有瞋恨心」:沒有忿恚蔽覆的心,就沒有這些無明、憤怒在我們的心,就沒有了。不論過去如何經歷過來,我們若懂得會理,體會了、曉得了、了解了,道理是這樣,我們應該要改過來就改過來。
6. 「勇敢懺悔改過」:這個環境是這樣,就我要往正面的這個方面。過去有錯誤的,我趕快改過來,這時不改又是要等何時呢?勇敢,勇敢就是要懺悔,懺悔也得要有勇敢。
7. 「皈依,反黑歸白」:改過過了,面向未來,這是叫做「皈」。不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字「皈」字就是「反黑歸白」。我們有皈依三寶,這個皈依,這字「皈」,平時比較沒有在用,但是皈依三寶這個時候,總是很特殊的皈依,「反黑歸白」。
8. 「入佛門,行菩薩道,改往修來」:過去的錯誤將它反過來,現在面對的是清白、光明的方向,這就是我們真正入佛門了,行菩薩道就是要這樣,改往修來。不要再有這些歷史一直「會理」、一直「對境」,感覺我有我的道理,就是執這個理;那個理到底真有理或沒理,是公理還是私理,這我們要很小心。
9. 「了解瞋恚心,自然自我警惕」:那對準了真理,那就沒有懷惱害他的心,就沒有凡事不要忍耐的行動,常常和人衝突就不會了。這我們若了解這瞋恚的心,自然就會自我警惕了,大家要很謹慎小心。
10. ★複習經文:【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常不輕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過去塵點劫的時間,受持、讀誦這部《法華經》,為他人說,若沒有受持、讀誦,我就沒有辦法這麼快成佛,「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就是宿世以來受持《法華經》,也是為大家講《法華經》,才能夠這麼快成佛。就是過去經歷了很多的佛,受持讀誦這部經,我時常為人講這部經,所以我很快快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學佛過程,內涵的道理實在很深」:這段經文,因為內涵的道理實在很深,要怎麼做人、待人接物,前面講過那一段,不管人對我們怎麼樣的態度,我們還是同樣用這個謙恭,敬禮,讚歎,不敢輕視你們,因為你將來能夠成佛。這麼簡單面對著很多的複雜,他就是用這麼簡單去面對,這就是修行的過程,釋迦牟尼佛經過了這樣的過去世,這樣經過的修行,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過去是怎麼修,這樣才是真正叫做「學佛」,接下來這段文開始又這樣講。
11. ★釋義經文:【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是大威音王佛,像法之世道中有男女四眾。
(1)「四眾,沒用心真正受教法的教導」:再接下來再呼喚,得大勢菩薩,那時,我「常不輕菩薩」那個時。四眾那個時代,威音王佛,威音王佛那個時代,那就是在「正法、像法」正要轉末法那個時代。同樣威音王佛的佛法在像法轉末法那時,那時同樣有四眾學佛的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名稱佛教徒。這些人在威音王佛那時,那個像法世中,這樣這些男女四眾那時,沒修佛的教法,雖然名稱逢到威音王佛的教法,但是真正沒受這個教法的教導。
12. 【以瞋恚意,輕賤我故】:名稱學習佛所教法,但劣習難改,依然惡口罵詈,及以打擲,輕相。
(1)「名稱學習佛所教法,但劣習難改」:釋迦佛就這樣敘說那時,那些比丘很輕賤「常不輕菩薩」;因為他們面對著常不輕菩薩是用這種瞋恚、這個罵、辱罵或者是打,或者是追、趕,這樣的態度,所以那些不受法、規矩的比丘,他沒有佛法在身,身形是佛教徒、是出家眾。但是心沒有修行的心,常不輕菩薩就是希望去度化,用恭敬禮拜的方法要去接引。卻是遇到這樣的態度對待,這就是那個時代。那些四眾,雖然名稱是佛教徒,卻是惡劣的形態就是不改,這種名稱學習佛所教法,但是劣習難改
(2)「依然惡口罵詈,及以打擲,輕相」:那些四眾,依然和在家人一樣,輕視常不輕菩薩,表達出這樣的形態。就像這樣「惡口罵詈,及以打擲,輕相」對待常不輕這些人。
13. 【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經如許多時以輕僧故而不信法。故以慢法故而不敬佛。以是業緣,二百億劫不識遇三寶。
(1)「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因為他們的心對常不輕菩薩不敬重,又是生了那種輕蔑、輕視,還是侮辱他等等。這些人誹謗,就是經二百億劫,永遠都不肯聽法、不肯見僧。這是剛強的眾生。
(2)「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所以佛陀常常說:「眾生剛強,難調難伏。」他就要不斷歷經很久的時間,一一去度化,這就是眾生無明厚重,很厚很重。佛陀既與大家結了這個緣,還是任何一個眾生他都要度他,如常不輕菩薩一樣。
(3)「經如許多時,以輕僧故而不信法」:經過了二百億劫這麼長久的時間。這些眾生還度不到,就是釋迦佛還是還再繼續在度,已經經歷那麼久了。他們輕賤這個僧,這些人還是對「佛、法、僧」還是很頑固,還是不信法。自己出家,自己對佛法還是不很尊敬,就是這四眾弟子。
(4)「故以慢法故而不敬佛,以是業緣,二百億劫不識遇三寶」:以輕慢法、教故,「而不敬佛」,不敬僧、不敬法,當然就是不敬佛。所以「以是業緣,二百億劫不識遇三寶」。所以你們會想到:奇怪,這些也是四眾,也是出家,為什麼輕法慢教呢?為什麼不敬僧?自己也是僧。其實他的出家不是為了學佛,是為了出家說是有功德,一時去出家;出家有人能夠來供養,因為這樣貪圖供養,所以來出家。這愚癡,人這樣說,就跟著人走而去出家,沒有自己選擇的方向;出家之後,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本分,所以他對自己不尊重,對生活上的佛法規則沒有守規,這就是那個時候的出家的四眾。
(5)「起了輕慢心,顛倒」:看到常不輕菩薩,如法修行,敬重僧人,見人即拜、即供養、即祝福、讚歎,他們就起了那分輕慢的心。這應該就是顛倒了,人人本具是出家的相,卻是不懂得尊重僧,就像常不輕菩薩,不會在他的身上取得法,這這樣的人,就是包括不敬佛。所以雖然四眾,但是他們還是行著這種不重法,不重視出家的貴重。
(6)「不懂三寶可貴,所以不得親近佛、法、僧」:這些人,「二百萬億劫不識遇三寶」,以後,這麼長的時間根本不認識,無法再遇到三寶,不懂三寶的可貴,所以不得親近佛、法、僧。這就是說過去那些人就隔離了這麼長的時間,在人間無法接觸佛、法、僧。
(7)「珍惜與佛法相遇的因緣」:我們要很用心,要與佛法相遇要有因緣,一定要有緣,有了緣我們要好好把握;我們若不把握,很快就是這樣閃過去,說不定閃過去,心還生了那種不了解的輕慢,說不定很多人都是這樣,大部分。描述了人在「佛、法、僧」,就這樣錯身而過,或者是看到不起好感,沒有好感,反過來還有輕視。就像這樣的社會人士應該也不少。所以大家要很謹慎,對任何人都不能有輕視的心,何況對有修行的人。
14. 【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此名毀謗者得善惡兩報。毀打之報。由毀謗罵詈故,千劫盡地獄極惡之苦報。
(1)「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這些人因為輕視、罵辱常不輕菩薩,這些人,過了之後,是一段很長劫、長時間入阿鼻地獄去,因為他不尊重、他輕視,輕法、輕僧、輕慢教法,所以這些人墮落地獄,經歷很久。
(2)「此明毀謗者得善惡兩報,毀打之報」:表示過去誹謗的人,得善惡兩報,誹謗是惡,但是常不輕菩薩為他下善的種子,那就是善。惡的報完了,善的種子還在,所以叫做善惡兩報,惡的要報掉、要消;善的因緣應該因緣到它就會浮起來,這種的善惡分明,我們要很清楚。
(3)「由毀謗罵詈故,千劫盡地獄極惡之苦報」:這種誹謗,罵辱、罵詈等等,「千劫盡地獄極惡之苦報」,這都在說有惡的,就是非報不可。
15. 【畢是罪已,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地獄罪報畢,以宿曾聞罪畢復遇。
(1)「畢是罪已,復遇常不輕菩薩」:還是一樣會遇到,已經與他有緣了。有了業,要同樣要去受業,還是有緣能夠再來遇到,來會遇常不輕菩薩,由常不輕菩薩再教化。
(2)「地獄罪報畢,以宿曾聞罪畢復遇」:所以遇到好人,「你的錯誤,勸你,你都不改。」有朝一日受到法律制裁,他就要去一段時間受法律制裁,因緣果報等等完了,他再出來,再會遇到,有改過了,開始再為他教化。就像這樣的人,人間就有了。若能夠了解了。
(3)「罪報過後,有這個緣,受到常不輕菩薩再度教化」:這就是緣,既有緣,那就是有經過了這樣在罵辱,這個罪業已經造成了,同樣要去受罪報;罪報過了之後,他再遇到,開始就有這個緣,受到常不輕菩薩再度教化。
(4)「度化眾生,不棄不離,牽引入正道」:這些罪報過了之後,常不輕菩薩還在等他們,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是同樣再牽引他們入正道法。
(5)「地獄罪報畢,以宿曾聞罪畢復遇」:這就是說地獄罪報了之後,以宿世聽這些罪惡業,已經是這樣,所以已經恢復,「復遇」了。
16. 『由聞佛名,下一乘種,復遇教化菩提,如是善報。以是義故,上慢尚成遠因,聞信寧無現益?』
(1)「由聞佛名,下一乘種,復遇教化菩提」:因為有這個因緣,過去常不輕菩薩為他們引進、教化,雖然惡業雖然報了,善業開始浮起來了。因為過去常不輕菩薩已經有為他們下過了佛、法、僧的種子,那個時候不接受,但是這個種子還在,惡業受完了,心田這個種子還在。所以現在聞佛名,就是他過去這個種子,「復遇教化菩提」。
(2)「如是善報」:過去有這個緣,現在罪畢了,就會再來接受這個因緣,再度受教化,就能夠接受菩提,菩提就是覺道,能夠走入覺道來了。「如是善報」,現在走入覺道,就會來接受善法,惡法報完了,過去善的種子在他的心,那個善的種子萌芽了,已經出來了,他開始就「如是善報」,這已經惡報完了,現在善就開始要發芽起來,惡中也有善,惡報受完,善的種子就浮現。
(3)「以是義故,上慢尚成遠因」:那些以上我們過去說的那些增上慢的人,他們都還有因緣能夠走入,回過來在善,回過來這個善的種子。
(4)「聞信寧無現益?」:聽了之後,難道會沒有接受到那個利益呢?過去已經有記憶了,現在再聽到,再受教,當然,還是有現在很快就明白的利益在。
17. 『四眾比丘等,身為佛徒,乃輕賤真能奉法之人,故其果報K即以多劫不逢三寶為報。』
(1)「雖身為佛徒,乃輕賤真能奉法者,多劫不逢三寶為報」:這些四眾比丘雖身為佛教徒,輕賤真能奉法之人。這些惡劣的出家人來輕賤弘法、守法的人。因為這樣,就會很長久無法遇到佛法。
18. 『蓋必有如是之離善友緣,始能三毒增上惡業重重,以造成是千劫無間獄之苦因。』
(1)「蓋必有如是之離善友緣,始令三毒增上,惡業重重」:必如是離善惡友,因為這樣他很長久的時間,就無法得到、遇到善友,就是這樣遠離了這個善友。因為有誹謗過,要遇到好人很難,所遇到的都是壞的,都是增加他的三毒。
(2)「有業,才會對人這樣的瞋恚心」:我們前面說過,就是瞋恚,瞋恚的心,怒罵、害他那個心態很重,這就是也是我們的業,常常愛發脾氣,常常要對人不滿,常常對人不利,這就是我們有業,有業才會對人這樣。我們聽到的,想要改變,有的人就說:「何必!他也沒有比你更好,你為什麼要聽他呢?」他這個緣就又斷了,還是靠近這個惡的,這也是業。
(3)「以造成是千劫無間獄之苦因」:我們要很仔細,不要造成了千劫無間獄之苦,這樣永遠都沒有出頭。
19. 『故無監獄之苦報非酷,而不聞三寶名之報乃為真酷,以勝緣既絕,斯覺路永斷也。』
(1)「故無間獄之苦報非酷,而不聞三寶名之報乃為真酷」:那個實在是很殘酷,無間獄,下地獄實在是所受的苦是很苦。但是「不聞三寶名」之報,這才是真的對我們很殘酷。因為我們若無法聽到三寶,我們永遠就是在無明,讓無明那個殼將我們綁著,永遠都是罪惡重重,愈陷愈深,愈報愈重。
(2)「以勝緣既絕,斯覺悟永斷也」:聖緣若絕,那個覺悟的道路就永遠斷了。
20. 『然此四眾等,卒因與常不輕有違反罵詈之緣,即曾與聞眾生皆當作佛一句經義之緣。能於罪報既盡之餘,復遇釋尊受教,發心趣道。』
(1)「能於罪報既盡之餘,復遇釋尊受教」:過了之後,總是與常不輕有違反罵詈這個緣,及曾聽眾生當作佛這句經、這句文的祝福,那個緣,他就能夠「能於罪報既盡之餘」,恢復回來。因為常不輕菩薩的祝福,儘管他們的罪業很重,如何去報,不過,前面常不輕那個善種子放在他的心裡,經過很長很久的很久,最後再恢復回來。同樣能夠遇到釋迦佛,而釋迦佛那就是常不輕,這個法還是道不離。
21. 『此即顯經力圓賅統攝之殊勝勢力,益顯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之果報為至可驚危也。』
(1)「此即顯經力圓賅統攝之殊勝勢力」:這就是我們顯明了「理、力、圓」,已經很圓滿,這攝在一起殊勝,殊勝的那個力量。
(2)「益顯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之果報為至可驚危也」:益顯,為什麼「不能遇到佛法、不能聽法、不能遇到佛、不能聽法、不能見僧」,這個報,一直讓我們很驚惶。真的讓我們最怕的就是無法聽到真理。無法聽到真理,就是怕不斷沉迷,愈沉迷下去,千千萬萬劫,無法了解,到底人生的方向,在六道之間輪迴不斷,那種苦不堪的痛,那種的業報是重重疊疊。所以我們要時常很謹慎,說不完的道理,要說起來很輕,但是要解釋下來很重。
22. 「毫芒中藏著乾坤」:看一個毫芒很簡單,要在毫芒中看出它的乾坤,實在不簡單。這必定要專心,用意把握時間,時時鍥而不捨。法一句入心,時時要在我們的內心去做追究,去追這個理,去研究理的方向在哪裡?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 23.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很警惕的聽聞這段『此即顯經力圓賅統攝之殊勝勢力,益顯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之果報為至可驚危也。』的開示, 真的讓我們最怕的就是無法聽到真理。怕不斷沉迷,千千萬萬劫,無法了解,到底人生的方向,在六道之間輪迴不斷。時常要很謹慎。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