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6.11).《法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
2020年6月11日上午5:20] 農曆閏四月二十日,
(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
1、《法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經文:【時諸菩薩摩訶薩,聞佛作是說已,皆大歡喜遍滿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如世尊勅,當具奉行。】
2、上人手札:「勤學好禮覺有情者,若見年德比己少者,應先心生意柔軟,心存恭敬不輕慢。
(1)「勤學好禮覺有情者」:用心體會了解。勤學佛法是我們的本分事,而且學者要禮節,學有禮即是道理,常常就是這樣說,「禮者理也」。我們入宗門開始要學,是人與人的之間,互相應對禮節,要彼此調和。這就是學佛的開頭,先學有禮,人對人不失於禮,那就是對人的道理。
(2)「佛法,就是:覺有情者」:我們要有「覺」,必定要「學」;就是學在覺。學,看,裡面是一個「子」,人之子;初學於禮,做人的開始,就是要學得禮節,就是道理。道理要了解,生活中對人處事,無不都是要以禮相對,這就是道理的開頭。道理就是要好好學,「啊,我了解了」。
(3)「世間一切物,皆有因緣會合」:做一張桌子,那塊木材、木料,我要先學會選木材、木料的質,我要很清楚,我若將它做成桌子,它不會掀坍,不會變形。這張桌子,我將它插榫、釘木釘,它千年久永的形不會變,榫不會脫落,這是我一手的好功夫,用對這塊的好材料,千年不變。我們現在很難得看到,以前的人的功夫,做桌、椅的木榫都不用鐵釘,用木料它自己本身,做釘、做榫去將它卡住,這樣這張桌子、椅子,永遠永遠不變形、不脫節。
(4)「惜物愛物」:這就是以前的人,懂得選好的木料,也有一身的好功夫,會合起來,這個東西是傳永遠的。這些東西,人若懂得珍惜它,放幾百年、使用幾百年;都還很好用。人若不懂得珍惜,那當然與普通的東西,同樣也有損、也有壞。若以現在的東西,你就是珍惜它,它也是容易變形,也是容易脫離。那就是現在的東西,沒有去選擇這是什麼料,應用在什麼東西,成什麼型;沒有經過了人心的選擇,它的質料該用什麼東西。這就是人,同樣,人沒有用心選擇。
(5)「踏實學真功夫」:以前的人,學什麼像什麼,他懂得去選擇做什麼;現在的人,就是沒有學什麼功夫,不會選擇東西,做得不是怎樣學來的真功夫,就是用這個的糨糊,糊一下、黏一下、結合一下、讓它成型。那些糊的東西,總是一段時間,它自己就會變形了、會脫節、會硬化掉。這些用糊成型的東西,總是很快速,那個性若過了,那就變形。
(6)「修學要勤,提出本領,心志向學,先學禮節」:說起來,與人也是有關係,物質有人疼惜,它這些物質那就是用得久。同樣的道理,我們要修學要勤,提出我們的本領來,用我們的心志,向學,那就要勤了;勤,是用心,要很用心、立心志,要學出這番的真道理。要學的初期,先學有禮節。這有禮節的人,在入人群中,和和氣氣,讓大家很歡喜在一起。
(7)「叢林道場,資深傳承,教授新發意,從學生活規矩作息開始」:讓大家就是很容易,「啊,我比你先進來,我們這裡生活的規矩,我比較清楚,來啦!我為你介紹,介紹我們的生活,早上幾點就要起床,動作速度趕快,要準備與大家共同的動作,共同上殿佛堂早課,我們要怎樣的規矩,團體的行動,你要看前面的,你要注意左、右進班次序,前後左右,跟著大眾這樣的規則。」自然提高警覺,開始學起,我要常常提起警覺,所以,這叫做「勤學好禮」。
(8)「人人如師如友,應恭敬有禮,接受人的指導」:我們要用決心的心,入這個門來。有人指導我們,我們要很有禮貌地來接受人的指導。開始,人就很歡喜提攜我們,「來啦,這樣走。來啦,我帶你,來啦,動作要這樣。」不是一個人教我們,三種的步驟,三個人前後,自動來為我們指導。我們被人指導的人很恭敬有禮,我會用心學。三位指導你的人,他們會心生歡喜,會一直一直,「我知道多少,我就要告訴你多少。」「我會帶你走,我會傳教學給你。」「我,人人都是我的師父,大家都很歡喜提攜我。」「唉唷,我恭敬你!恭敬你疼惜我,愛護我,我永遠會記得。」看到人,就如師、如好友的感情。
(9)「覺有情者,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叫做「覺有情者」,因為我們在這個人群
中很和睦,人人都很願意指導我們,我們與人人都很歡喜,人人都是我的善友;警告我,我要注意。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叫做「覺有情者」。覺有情,一般就說「是菩薩!」。
(10)「人人彼此都是生命中的貴人菩薩」:菩薩,名稱都是在有情中得,我們一般的人都能夠稱為「菩薩」。只要你肯學,只要有人很歡喜指導我們,我們要歡喜接受。一個能懂得事情會快速,會懂很多。換我們懂很多,換我們能夠去指導人。而且,有人很困擾,自告奮勇,我能夠幫助你。受幫助的人回過頭來,「感恩喔,你就是我生命中的菩薩。」人生就是這樣。有人及時來幫助我們,讓我們解決了一時的困難,這個人就是我們生命中的菩薩。
(11)「人人都與菩薩有緣」;要「勤學好禮」,任何人就都很願意指導你,你一直聽到人指導你,你得來的東西很多,又是快速、很快速懂得很多。有人還不懂,有人很無奈的人
生的痛苦,換我們能夠去幫助,這叫做「覺有情者」。菩薩叫做覺有情。今天再讓你們知道,菩薩是在勤學中,好禮節過來,受過很多人指導。
(12)「修學佛法就是在平凡中修來,自然付出就『無我相』」:我們一一相識,一一傳教法,我們一直漸漸了解。所以換我們能夠去幫助別人,而且我們要自動去幫助,這叫做覺有情。我們若能夠這樣,修學佛法就是在平凡中修來的。在平凡中得來的,也在平凡中入人群去。我們若這樣,能夠永遠都是平凡,自然我們付出就無我相。
(13)「三輪體空,付出無所求,心無掛礙」:有人被我們幫助、接受的,我們自然無人相,到底我們幫助人多少?量有多少?不知道。這就是沒有我們去做多少的比量相,這就是「三輪體空:無我、無人、無體相」。我們總是去付出,若能夠做到這樣,心就沒有掛礙。
(14)「眾生,常常心想不開,莫名擔憂」:常聽到人說:「師父,我很擔憂!」詢問是否事業、家庭、子女等等問題,皆無,我說:「你到底是在擔憂什麼?」,他說:「現在,的確想起來都沒有如何,只是心想不開而已!」
(15)「靜思語:閒人無樂趣,忙人無是非」:我就告訴他說:「你太閒了,就亂想東想西,與你沒有關係的事情,你也都攬上來想。」他說:「別人的事,我也沒有在想。」我問:「不然你是如何?」喔!好難猜!猜不出他到底是怎麼了?最後一句就是說:「師父,我就與你坐一坐,我就心安了。」我說:「這不就要早一點說,就來坐一坐,有話說話,有事說事,沒事了,這樣師父安心了,要不然,你擔憂,我也跟著你擔憂,都擔憂沒有的,這樣就是彼此困擾的擔憂。」
(16)「把握時間勤學、施教付出」:這種的擔憂,說了一整個下午,總是到頭來,實在沒擔憂!我們覺有情,就是這樣與這樣一樣,若能夠凡事勤學在我們的本份。總是把握時間,該學的,還沒有學的趕快學;學到了,我們要如何將我們學來的,用在人群中。如何去施教法,別人對我們如何,自動的指導,現在要換我們,如何要去自動地關懷。
(17)「發大心、立大願,有形幫助貧困者」:除了我們要再發大心、立大願。不是與我們同修、同學的環境之外,還有很多非我們所認識、非修佛法的人,他在迷茫中,他有重重的困擾,是人生實際粗重的煩惱。困擾,病、貧,環境惡劣,現實的生活欠缺,真的生活無法過去。就像這種人生,在物質、有形的辛苦,這我們應該就是能夠去如何去幫助、去解決。
(18)「無形的用法,幫助心靈迷茫受苦者,放下煩惱」:很多人,還未入佛門,事事就是煩惱,入了佛門是真的有煩惱。我們要去為他們解決這些人的迷、不覺。有人是為家庭想不開的煩惱,有人為事業解不開,很多。這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只要有緣來了,我們要如何去指導他們。有心靈的煩惱,不厭其煩如何叫他放下,這也是很重要。
(19)「慈濟人,懂得面對種種無常,懂轉念,持續精進做慈濟」:就像昨天從臺中來一位很資深的慈濟委員。我就問說:「最近如何?」「師父,很歡喜,您在關心的某某人,現在也很好了。」我說:「是如何好?」他就說:「過去,確實家庭也遇到這樣、這樣、這樣。」真的一波一波,至親至愛的孩子,這樣發生了事故;家庭再發生事故,有火災。又孩子車禍,一重一重之苦,在短短的時間內,這樣在發生。其實他也是很用心在做慈濟,也是很精進,為什麼在那幾年的時間內,這麼多的厄運都在他的身上呢?但是,他面無改色,情緒也沒有改變,同樣就是這樣溫文。而且責任,慈濟的責任,同樣組、隊沒有缺席,我從內心讚歎。這個家庭,夫妻都是慈濟人,他們能夠那麼地,很容易。
(20)「知因識果,懂得面對無常」:對一般的人來說是很苦,是很困難面對的,但他可以這樣聽幾句話,就這樣過、了。將師父說的法,他就:「師父,您多久以前,您才說哪一段文。雖然我是苦,遇到了,總是要知因識果。知道因果,因緣果報是這樣。就已經,業就遇到,過去就是消一個業了,該還就是還,該遇到就要甘願接受。」他用這樣,來解開他的重重疊疊,一而再,再而三,發生起來的事情。這就是在佛法中,真正覺有情,他所碰到的事情。
(21)「若見年德比己少者,應先心生意柔軟」:有時候我們看到,「我已經很有修行了,我修比你們還更久,所以你要對我有禮節」,這種「你們還比我年輕,你還比我晚來;我資格比你深,你事事要對我恭敬,不可沒有禮節。」光是會對新的要求,「我是比你戒
臘高,所以你要聽我的。」但是「我要教你」,卻沒有想到我自己德不夠,只有想到「我比你更有資格,我是要管你的」。若這樣會很辛苦。
(22)「兄友弟恭,覺有情,人人本具佛性」:反一個動作的覺有情,就是人一來了,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覺」的本性存在,雖只是才初進來而已,該學的還未學。就是該學的還未學,才是新來比丘,他樣樣還不知道。這個時候就是,我已經知道很多,我自己要親近他;我去教他,就像以前人家教我一樣,我也去教他。「見年德比己少者」,對待後來者,我就要將最先來的人如何教我,換我來教他。
(23)「應學習常不輕菩薩的精神,平等心待人。佛典:四不輕之:沙彌雖幼,能度人成法王」:因為他很聰明,我一點,他一定比我更快就了解,心生尊重。所以「比己少者」,雖然較晚來,比我還年輕,德行比我還差,但是他來了,他有心來學。他年少,學東西快速,我若是為他能夠指點一下,他很快速會超過我。所以我應該要虔誠,用心教他。我若不教,別人教,這同樣是那麼聰明。所以這麼的聰明利根,所以我應該要教他,虔誠教他。
(24)「心存恭敬不輕慢,待人接物,都要保持著禮節」:我們用很柔軟的心情來接近他。要「心存恭敬不輕慢」,這是我們對人。對資深的要尊重;對新進的要恭敬。同樣在人間也是,待人接物,都要保持著禮節,早晚問安:「好嗎?保重喔。」若是對新的來,我們:「來,這個地方我熟悉,我陪你走,我介紹給你。」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情,雖然說來那麼長,這是我們的日常生活。
(25)「溫柔善順,真修行者,謙卑修行,要傳法,要先學入人群,學做人」:我們若能夠這樣,我們做事就是很平凡,但是我們的溫柔善順,別人看起來不簡單,是真修行者。我們要做一個真修行者,要記得「先做自己覺得是一個很平凡的人」。這就是我們要學,要如何法入人間,先要學我們要如何在人群中?這樣,要傳佛法才能夠容易傳。
3、複習經文:【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1)「若有眾生不信受者。比較無緣,無法謙卑接受者,還是用心想其他方法傳授」:若有人不生信受,就是我們很想教他,但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脾氣,他說不定與我們比較無緣,你教的,說不定他的態度較驕傲,說不定無法謙卑來接受你的教育,這樣沒關係,我們還有其他,我再用其他的方法。
(2)「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等待機緣,才有度眾傳法機會」:同樣道理,我們若想要如何傳法,明明是好的法,《法華經》是佛隱藏內心的本懷,我已經接受了,我要將
這個法來教授給你。但是你來了,我要告訴你,你看我與你無緣,還無法,時間還未到,人還未投緣;沒關係,我們溫柔善順,我們再用其他的方法。
(3)「當於如來餘深法中。教育要耐心」:我要用這項讓你知道,但你還不想知道,沒關係,我再用其他給你,教育要耐心。「示教利喜」,我每一項、每一項,讓他到了,「哦,我相信你,你要告訴我的話,教我這項、教我那項,原來你全都是為我好。所以你既然為我好,我開始要相信你陪我、相信你教育我,我會事事接受你的指教。」
(4)「佛陀為一大事因緣教菩薩法,應機逗教」:人與人很奇妙。不是你不聽,我不理睬你,你去找別人,不是這樣。我們要鍥而不捨,這個法受來,我要將這個法再授別人,他不要接受,「不要受,沒關係。來,我還有其他。」因為我們佛陀給我們的法,雖然《法華經》很重要,但是在《法華經》之前,還有般若;般若之前還有方等;方等之前還有阿含,很多的法,可以任憑我們來選擇,應機逗教,這都可以用的。
(5)「只要有心學,學得法在心」:只要我們有心學,學得法在我們心裡,我們對眾生可以示教利喜,應根機、用教法,一直到了讓他能接受,這叫做「示教利喜」。
(6)「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大家若能抱這個心,真正謙虛有禮節,真正對人我們要溫柔軟語,不斷去陪伴他,這就是我們要傳經的人的一個方法。
(7)「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我們要很用心聽,你用這個法,這個方式不合他的根機,我們再利用其他,其餘的教法,還有方法,不是沒有方法,這樣來指導他,自然其他的法,合著他的根機,一定接受的,這就是利教,「示教利喜」,讓他歡喜了,這我們要有信心。
(8)「事事用心,耐心,要柔軟心,著如來衣,用柔軟語,入如來室」:這些經文,說來很淺,但是要用起來,實在是要很用心。我們若能夠這樣事事用心,要用很耐心,要很柔軟心,穿起了如來衣,用柔軟語,自然我們就處在如來座、入如來室、坐如來座,這就是我們如何來為佛法,說佛所要說的法,用佛陀所教育我們的方法,自然你就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
(9)「空中妙有,自然心中有妙法,傳法施教,報佛之恩」:雖然如來座是空,但是空中妙有,自然心中有妙法,可以對應眾生,這就是「報佛之恩」。憑你對佛陀的教法,攝入內心來,時時、人人,我們都有辦法去施教。
4、釋義經文:【時諸菩薩摩訶薩,聞佛作是說已,皆大歡喜遍滿其身】:蒙佛摩頂諸大菩薩,聞世尊說報恩之語,眾皆歡喜,充遍其身。謂諸眾生既得見佛聞法,復為他人隨力演說,令其出離生死,成無上道,甚為希有,是為世間難得之寶。
(1)「法親之情,滋長慧命的來源,法水滋潤,手摩其頭,如灑法水,灌頂清涼」:佛陀所說的法,這些菩薩聽佛這樣說都很歡喜,因為佛陀要說這些法之前,伸手,很溫馨,先表達那分情,「法親之情」。慧命要如何,人人慧命要滋長起來,滋長慧命。這個慧命的來源,就是要有「法水滋潤」,佛陀這個手出去很親切,那個意義就是摸頭,法水來洗滌人人心腦,心與頭腦的煩惱無明去除掉,好好將佛陀灑下來的法水,灌頂清涼,這讓我們更清醒些,將這個法好好想清楚。
(2)「真實法很重要,三摩菩薩頂」:佛陀要交代過去說的法,大家要記在心裡。現在說,要結束之前,就要告訴大家,這個真實法很重要,大家記在心腦中,不斷將這個法輾轉,輾轉傳教,傳教、施教,去利益眾生。讓眾生聽到這個法,從內心歡喜,這就是佛陀三摩其頭,三摩菩薩頂,大家的頭,就表示法親親切。
(3)「接受法語,滋長慧命之恩,叫做法親,為安大家心,佛陀三摩其頭,為提起大家的責任感」:大家雖然都不同的家庭來,來到這個地方是同等同一個家庭,接受法語,滋長之恩,全都是一樣,佛陀的法來滋養我們的慧命起來的,叫做法親。佛陀用這種法親的心要安大家的心。所以,三摩其頭,也得要攝引大家的責任感,要提起大家的責任感。
( 4)「蒙佛摩頂諸大菩薩,聞世尊說報恩之語」:大家聽到佛陀既為我們摩頂,既交代我們:你們若能夠好好傳承我的法,這就是最大的報恩。大家合和互協,將法聽進去了,這就是最大的報恩。
(5)「合和互協,就是最大供養」:我也是常常這樣,向慈濟人這樣說:「我不要你們什麼供養,大家合和互協,這就是最大的供養。」同樣意思。大家虔誠,將這部經聽進去,聽得很清楚,又能夠將這個法這樣傳出去,這就是最大的報佛恩。
(6)「眾皆歡喜,充遍其身」:佛陀自己這樣說:「若能夠這樣,你們就是報佛恩了。」大家心,聽進去了,知道傳承佛法,就是叫做「報佛恩」,「這我做得到,我歡喜」。
(7)「謂諸眾生既得見佛聞法,復為他人隨力演說,令其出離生死」:我自己聽法,佛陀講法給我聽,我已經聞法之後,返回來,「換我,復為他人說,我既佛陀告訴我,我現在開始換我要去為別人說。我就盡我的力,隨力演說,我會盡我的力說我所知道的法,說給大家聽,「令其出離生死」。讓沒有因緣直接聽佛說法的,不要緊,我來為他們說,我也要說到讓他們能夠出離生死,「成無上道」。
(8)「成無上道,甚為希有」:佛陀是這樣教我,我清楚、我明白,我將佛的教法,我再說給大家知道,讓別人有因緣聽到,他也同樣能夠出離生死,同樣能夠入菩提道,能夠完成無上的正道,無上菩提。「甚為希有」。若想到這樣,這也不可思議,從來沒有想到,我也有辦法能夠使別人聽到,也能夠離開這個生死輪迴。
(9)「道道相傳。是為世間難得之寶」:這個大道理,連我現在有辦法也能夠讓人也能得到,這種道道相傳,這實在是很稀有的事情。我以為是只有佛而已,原來我也會,我也有辦法讓人得到無上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這很稀有,「是為世間難得之寶」。
5、釋義經文:【益加恭敬,曲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增加敬慕,曲身低頭,虔敬合掌向佛俱同發聲。
(1)「益加恭敬」:我現在聽了之後,真的是很歡喜,「益加恭敬」。我這樣一直聽,聽到我已經也能夠成就了。所以對佛陀我更加感恩、更加恭敬。
(2)「增加敬慕,曲身低頭。恭敬,曲躬、彎腰、低頭、合掌」:表示最敬禮。大家共同從內心虔誠,發出聲音,表示增加了敬慕,不只佛能夠成佛,救度眾生,原來我們也是一樣能夠救度眾生。這是從佛陀的智慧,所說的教法,成就我們大家,所以我們從內心的感恩、恭敬,這曲躬、低頭,合掌向著佛,這樣一起發聲,很感恩啊!
(3)「虔敬合掌向佛俱同發聲」:這就是表示不是彩排的,他們是發自內心,共同的一句話,向佛陀的感恩。
6、【如世尊勅,當具奉行】:如佛世尊之所教敕,當備奉行。
(1)「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如佛世尊之所教敕,當備奉行」:我們一定依照佛陀世尊,所教育,所敕令,命令我們這樣做,我們一定會照這樣走,照這樣做。說起來,這是一分很有情的一個畫面,那就是法。
(2)「佛陀本懷,一輩子說法,為教化眾生,盼人人真正實用,身體力用行在人間」:佛陀已經慢慢展示,將入滅度涅槃以前,他就做這麼的親切的教育,盼望大家要看重這部《法華經》,要真真正正實用,身體力用在人間,去教化眾生,這樣才是真正利益人群。這是佛陀內心的本懷。
7、「上人對所有出家弟子、在家弟子的最大心願,期盼人人將《法華經》攬入本懷。日常生活身體力行」:真的要用心,哪怕就是我,在這個時候也是滿心的期待,很懇切的期待。大家有聽進去嗎?大家這部經有辦法用在日常生活嗎?這是我對所有所有的弟子很大的期待,不是出家的弟子而已,就是在家的弟子、人間的弟子,希望人人都能夠做到這分,將《法華經》也攬入本懷來。日常生活身體力行,走在這條道的上面,不斷鋪這一條路的平坦,能夠接引更多人走入這條路來,這也是最大的心願。
8、「如是聽、如是聞,如是身體力行,盡形壽,最大供養、報恩」:能夠了解,這樣聽,如是聞,如是身體力行,這就是最大的供養、報恩。同樣,我也要供佛報恩,盡我的形壽,也要這樣,期待大家有這樣的心態去身體力行人間菩薩道。這樣聽懂嗎?(答:懂)所以要大家多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