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6.14).《法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
2020年6月14日上午5:20] 農曆閏四月二十三日,
(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
1、《法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經文:【說是語時,十方無量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者。及多寶佛,並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舍利弗等聲聞四眾,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2、上人手札:「幸適佛法中,出家學道法;更相處恭敬,謙虛善和敬,軟語不憍慢,佛常如是說。」
(1)「幸適佛法中,出家學道法」:我們很有福。何德適遇佛法,能夠在佛法中,出家修學佛道,何其有幸啊!雖然我們離佛二千五百多年,相隔的時間是很長,而我們在現在所聽到的佛法,我們的心若認為是我們的幸福,將法當做我們與佛同時世,這樣與佛
在世又有什麼樣的不一樣呢?
(2)「聽聞佛法,最重要的,就是馬上將法入心,及時行動」:佛陀在世,如是說,佛法傳到現在,我們「如是聞」,說不定,佛陀那個時候說的法簡單,經過了高僧大德一次再一次,不斷文字潤飾,讓說的人更加增添法的深度,讓我們聽起法是這麼的奧妙,甚深莫測;要能夠體會到佛法,這樣說出來,釋文解字,那就很深奧了。以現在的人間,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聽進去馬上入心,及時行動,做得到。這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法。要不然常常說「來不及了」、「說不及啊」。這就是我們現在,法聽、法利用,所以我們聽法要用心聽。
(3)「幸適佛法中」:我們算起來還是很有幸哦。我們雖然現在說是末法,而我們現在還聽得到佛法,《法華經》。〈囑累品〉也將快要結束。一部的《法華經》將這樣慢慢將它完成起來。
(4)「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舍利弗請佛說法」:要再好好回歸去想,從〈序品〉的開頭,佛陀不斷地放光,現神變相,那個時候讓大家看。佛陀現在這個時候將要講經,為何與過去都不同呢?入定為何那麼久啊?眉間的光明不斷這樣放光出來,非常異常的形態,時間超久了。好不容易,佛出定了,也舍利弗請佛說法。因為佛陀出定後一直一直讚歎《法華經》,一直讚歎法的微妙。
(5)「把握時間因緣,珍惜聞法」:佛陀快要開講《法華經》時,先入座入定,入定的時間超久,而且眉間放光;是過去很少有,未曾有,那個形象與平常也不同。大家在那裡坐著,等啊,等佛出定講法。因為《法華經》之前,已經講說《無量義經》了;《無量義經》講完,法會沒散,佛就是僅僅在那裡坐著。
(6)「佛陀慈悲柔懷,讚嘆《法華經》的境界、讚歎法的微妙」:平時,佛講經完畢,後面就是「皆大歡喜,作禮而退」。這次就不是,《無量義經》講完了,還是佛陀沒有說這樣完了、結束了,沒有,沒有這個形態。大家就還是不敢離開那個座,就坐在那個地方,仰頭望佛。佛陀還是再入定,所以他一直眉間放光,那個形象,瑞相,異常。等到佛陀已經出定了,開始讚歎《法華經》的境界、讚歎法的微妙、讚歎佛陀心懷著微妙法,就是要開始要來為大家說。這種的心懷,慈悲柔懷,來人間一大事,就是為了這個時間,要講說《法華經》。
(7)「舍利弗三請,佛陀才開始將法說出來,暢演本懷」:佛陀那個形象就是與平常不同。到了發光之後,他的讚歎經的微妙,有緣的人很期待佛陀出定了,能夠將佛陀內心感觸的法,趕快來為我們說。由舍利弗來代替大家的心聲,向佛請法。這個場面,大家要記憶回來了。是「三請」,所以佛陀才說:「你既三請,我豈得不說?」佛陀要說法,也同樣要有這樣的因緣,要有很多人合起來,共請佛說法,表達大家很誠意,將要聽。佛陀有這麼多人的誠意,佛陀才開始將法說出來,暢演本懷。
(8)「更相處恭敬,謙虛善和敬」:一路一路這樣長時間,《法華經》也講了七年,時間很長。佛陀講《法華經》七年。可見,我們適遇佛法,已經遇到佛法,又在佛法中修行,在叢林出家,我們更要再互相相處、互相恭敬,是同修、同道、同處修行,這個因緣多不可思議啊!所以我們要「更相處恭敬」,彼此「謙虛善和敬」。人與人之間要互相謙虛,彼此之間要很善的形態,互相善相處,謙卑柔和。
(9)「軟語不憍慢」:我們還得要「軟語不憍慢」,沒什麼可驕傲的。一個叢林之中,難免有學問高、有學問低;有聰明智慧,也有比較愚鈍。有的人聽一遍,聞一反三、知十;有的人,要聞十才知一。
(10)「聞而知,還未識;聞不知,不過行中有感,這是聞而行」:「跟你說十遍了,聽了十次了。」「哦,原來,我了解了。」要經過了好幾次來向他解釋,他才說「原來就是這樣啊。」有的人聽開頭,開始了,「如是我聞,佛在靈鷲山」,就知道要說什麼法了。這到底聰明的人,對哪一部經,他有入心呢?比較鈍根的人,他聽哪一部經他不了解呢?其實,表達不了解的人,是老實人。說:「我都知道,我都懂。」那是聰明人。老實人,他差不多知道了,不過他覺得還未很徹底。那說:「我都知道的人」,其實,只是皮啦,還沒有入骨,佛法哪有那麼快就知道呢?這知,聞而知,還未識;那聞不知,不過行中有感,這是聞而行。
(11)「聽法,「知、識,行。身體力行很重要」:聽法,「知、識,行」,就是不大一樣。知、識很快,行呢?「我知道了,也就是這樣走。」但是其中的內容是什麼,老老實實說,還未全部知道;但是「方向我知道,我就是這樣走。」知、識的人,「知道了,我就要更清楚一點。」這時間就在那裡在消失了,還未起行動。
(12)「謙虛善和敬」:我們若是看到這樣的人,不論他表達愚鈍,我們就知道這個人的心很深,我們對他要謙虛、善,要再和敬。不是「你不懂,我懂的,所以我很傲慢」,不可!我們對這樣的人,我們更得要謙虛。已經他能夠走了,只是他很謙卑,我們就要更謙虛一點。「不懂不要緊,我告訴你。你哪一個地方不懂,我能夠告訴你。」所以他若說不懂,我們要更柔和,再為他解釋,不要自大、驕慢起來。
(13)「佛常如是說」:這就是佛陀教我們的,對人必定要謙虛,我們大家都要很滿足,要很知足。我們很幸運能得到佛法,能在佛法中修行,在佛法中出家,要把握這樣的因緣,
互相尊重,互相恭敬。
3、複習經文:【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而作是言: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1)「號召十方、諸佛、分身佛、菩薩」:『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這樣告訴過我們。之前在〈法師品〉或是〈寶塔品〉、〈從地涌出品〉,號召很多人來,好像在第十品就開始一直號召人來。十方、諸分身佛、菩薩、多寶佛塔等等,陸陸續續湧現出來。
(2)「佛陀不是今生此世才成佛,是生生世世修行,結眾生緣,為度化眾生,現身成佛」:從那個時候一直到現在〈囑累品〉,也佛陀將過去的法交代好了,讓大家知道。佛陀不是今生此世才成佛,他已經過去無量無數劫的以前的以前,生生世世修行。他所度的結緣眾,所度的也已經很多了,分布在各地方,不同的國土裡、不同的世界,在那個地方在度化眾生。有的已經現身成佛,有的還是菩薩,度化無量世界。
(3)「為證明佛陀講《法華經》的重要,大家全都會合回來」:連龍宮龍王女也來了。總而言之,那個時候號召了很多,十方、四維上下,天、人、海底,全都到達了。佛陀就是現相再說過去,大家清楚明白,佛陀一大時教是「通徹過去」;過去已成就、已度化的豐功偉業,到現在在娑婆世界。這個肉身也差不多要告一段落了,所以付囑。法完成了,付囑給大家,表示將示入涅槃的時日也將到了;任務完成了,所作已辦。這個時間就讓大家再來,差不多了,所想要說的、要顯示的都差不多了。
(4)「爾時」:那個時候,差不多了,所想要說的話,表達的也差不多了,所以「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全都回去了,時間也差不多了,想要說的,大家相見,要聽的也全都交代清楚了。時間不早了,要回去了。這就是這樣與我們人間的禮貌一樣。
(5)「而作是言: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就與大家再致意一下,「諸佛各隨所安」,大家平平安安回去。多寶佛塔也能夠回歸本土了,路途也很遠,要回歸本土了,時間也差不多了。
4、釋譯經文:【說是語時,十方無量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者】:即寶塔品八方所變四百萬億那由他國菩提樹下,師子座諸分身佛。
(1)「即寶塔品八方所變四百萬億那由他國菩提樹下,師子座諸分身佛」:佛陀說「大家可以回去了」。在場那些分身佛,就是為了多寶佛塔,那時候,十方來那些分身佛,就是多寶佛塔還沒有到,大家先來了。就是為了要讓這些佛來,佛陀就變,「三變淨土」,大家這樣來了,有地方了。來的人都是在寶樹下,坐得很舒服,所變四百萬億那由他菩提樹下,在師子座上這些分身佛。大家應該記得之前提過那個場面,再回憶回來,應該是很清楚了。
5、【及多寶佛】:即寶塔品下方湧出住於虛空寶塔中佛。
(1)「及多寶佛,并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在那個時候,十方諸分身佛來了,也有多寶佛也來,還有主要的菩薩也來了,上行等菩薩也帶很多人來了,還有這個多寶佛塔。我們就要記得從〈寶塔品〉,寶塔湧現那一品,一直到下方湧出,住在虛空寶塔中的佛,隨著多寶佛塔這樣湧出了很多佛,在樹下都坐滿。多寶佛塔湧現,後面又跟著很多的菩薩來,沒有位子可坐了,就是滿了;這些菩薩湧現虛空,那個景象是多麼的盛況。
6、【並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即十五品下方湧出舊住娑婆上行等菩薩,無邊阿僧祇誓持經者。
(1)「並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除了隨著寶塔湧現的菩薩,還有上行等菩薩也一大群,很多這樣湧現出來。
(2)「《從地湧出品第十五》」:在第十五品,大家要再反覆回顧,「下方湧出舊住娑婆上行等菩薩」,上行等菩薩,這是過去,很久以前就住在娑婆世界,這些菩薩,這就是舊住娑婆的菩薩。
(3)「阿僧祇誓持經者」:表示已經累積很久,度的人就多。所度的人都有經過《法華經》的教育;都是能夠發心立願要持經的人。現在的付託,不是表示沒有人持這部經,是現在聽這部經的人要謹記。大家聽進去,就要接受在內心裡,聽經、說教、傳法,這人人都要展現出來。不是光是傳、說,要身體力行,這是這部經,佛陀特別、特別重視、
交代。
(4)「人人實行《法華經》」:要不然在第十五品就已經有表達了,已經有很多很多的菩薩,舊住娑婆的菩薩,就都一直保持得很好,人人實行《法華經》,人人都是擁護《法華經》,人已經很多了。但是,還是現在聽,現在也要受持,大家所成就,是因為實行法華經教而成就的,所以人人一定要擁有、持有《法華經》。
7、『化他事遂,故諸佛歡喜。自行得法,故菩薩歡喜。得記作佛,故聲聞歡喜。均獲廣記,故八部歡喜。』
(1)「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不是只有菩薩歡喜而已,還有舍利弗,就是佛陀所度出家弟子舍利弗等等這些出家眾,四眾「出家二眾、在家二眾」,在人間四眾弟子,「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聽佛所說,都是很歡喜。前面所表達的是他方諸佛;現在所表達的是世間的出家二眾、在家二眾,還有天龍八部,這算是凡間的人。
(2)「化他事遂,故諸佛歡喜」:「化他」的事情。佛陀成佛了,是自己的事情;成佛了,就是為了要利益大家,佛陀才會取「成佛的相」,為了就是要度化眾生,那就是化他。度化眾生四十九年了,將近五十年的時間,化度教育的事情也差不多完成了,已經很順利過了,「故諸佛歡喜」。
(3)「佛佛道同,《法華經》成就了」:很多佛,「都恭喜釋迦牟尼佛來人間成佛了、說法了,《法華經》圓滿了,恭喜!」諸佛也歡喜了,佛佛道同。就是《法華經》,若沒有完成,就這尊佛沒有完全,沒有成就。《法華經》成就了,所以諸佛、他方佛也都來祝福,這已經是「化他事遂,故諸佛歡喜」。《法華經》也已經圓滿了,所以諸佛很歡喜。
(4)「自行得法,故菩薩歡喜。得記作佛,故聲聞歡喜。均獲廣記,故八部歡喜」:大家再來複聽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從諸天、他方來的很多,很歡喜,佛陀將這部經說完了,「故菩薩歡喜」。佛陀也為弟子授記,也圓滿了該授記的都授記了,所以弟子也都很歡喜,天龍八部通通歡喜。
8、【舍利弗等聲聞四眾,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即現住娑婆法華得記諸大聲聞并四眾等,及八部之眾。
(1)「住在娑婆世界,全部涵蓋」:記諸大聲聞、四眾八部,全都涵蓋起來。
9、【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眾聞如來語諸佛言各還本土。聽法既辦,心各悟明,故皆歡喜。
(1)「眾聞如來語諸佛言各還本土」:等到佛陀說出:「大家能夠回去了。」聽法的人,差不多要來聽法的目的也已經完成了。
(2)「聽法既辦,心各悟明,故皆歡喜」:要來聽法是一大事,聽法的事情也完成了。大家法聽了後,都差不多清楚了,內心了解了佛法、天地宇宙人間的道理,人生的無明、苦難、因緣果報等等的法,佛陀在四十幾年間完全講清楚了、說完備了,已經皆大歡喜了。所以,這樣已經將它作一個結束。
10、『結經之末。並無信受奉行或作禮而去等語,顯是品之後仍有下文也。囑累薪傳已竟。』
(1)「結經之末。並無信受奉行或作禮而去等語」:還未到了「我們大家信受奉行,作禮而去。」若說到信受奉行,作禮,就要回去,若這樣,這部經就算完全了。佛雖然叫大家:「你們能夠回去了。」又大家還留著,還未要作禮而去。
(2)「顯是品之後仍有下文也。囑累薪傳已竟」:表示這品後面還有,不是交代了之後就完成了。還未作禮而去,表示《法華經》後面還連續下去,還有薪傳。要用心來體會,當然《法華經》還未全部完成,雖然交代完畢了,後面還有話要再說,所以還未完全完成。這本經很特殊,過去交代完了,講說完畢,皆大歡喜,後面一定是「作禮而去」。這本經,後面還有話要說。
(3)「好好用心聽『法』」:法聽入心,不斷反覆,要再思考、記憶,銘刻在心版裡。要記住,聽這本經,非同其他,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