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金剛經講記(word文字檔).(72集).(淨空法師)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七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72 

  請掀開經本一百六十五面,從註解第二段看起,最後一行: 

  【發而無發,乃為真發。住降在其中矣。須知當生如是心,便是無住而住。『應滅度一切眾生』三句,是降伏其心之意。】 

  從這裡看起。世尊在這個地方教給我們發心,發心實在說是相當不容易,菩提心不發就是凡夫,如果真正發了菩提心,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在過去特別是學教的同學們,往往對於發菩提心沒搞清楚,經上也說、論上也說,也以為自己發了菩提心,到這個地方才曉得,原來菩提心有這麼多條件在裡頭,若不具足這些條件,那個不叫做發菩提心。如果心裡還存著有個發菩提心的念頭,這個人沒有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現在我們搞清楚,原來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圓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那個真性就叫做菩提心。菩提是覺的意思,真正覺心現前。只要有一念存在,有個「發」這個念頭在,就把我們的真心障礙住,妨礙住了,所以那個不叫做發心。確確實實一個妄念都沒有了,所以這個地方的發,無發。諸位要曉得,你發,錯誤了,你不發也錯誤了,所以一定是發而無發、無發而發,那就是真發。諸位要細細把這個句子多念幾遍,你才能體會到這個意思,正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兩邊不住,中道也沒有,這是真心現前的樣子。前面須菩提尊者無論是說初學,或者是說老修行,心要安住在哪裡,妄想要如何降伏,世尊這一句話把這些問題統統答盡,所以住降在其中矣,都在這一句裡面。 

  須知當生如是心,便是無住而住。佛菩薩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那個心是住而無住、無住而住。我們凡夫的心是有住,落在住裡面;四空天人、小乘聖者,他們是住在無住裡頭;落在有無,總是兩邊。不像諸佛菩薩,他是住而無住、無住而住,還是兩邊不立,他們的高明就高明在此地。心發了沒有?發了,雖發而若無其事,雖若無其事他真發心。發心的相,我們必須要曉得,發不發從相上看。相是什麼?四弘誓願就是發菩提心的相,他確實有度眾生這個意願,他真的在斷煩惱,真的在學法門,不疲不厭,這是相,這個發了。發了怎麼無發?他並沒有感覺得「我發菩提心」,沒有!念念要度一切眾生,他並沒有想到「我要度一切眾生」,沒有!念念在斷煩惱,他也沒有想到「我要斷煩惱」,都是若無其事,心裡面乾乾淨淨、明明瞭瞭。而在事相上是不疲不厭,像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講的「無有疲厭」。諸位從這些地方,你去體會、去領悟,佛菩薩跟凡夫、二乘權教不一樣的地方,你就明瞭了。這個地方一絲一毫都不能差錯,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一點都不能夠差錯。「應滅度一切眾生」,前面,我們這個本子第一百一十二段,經文一百一十二段,諸位翻過來看:「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就是指這三句,這三句就是降伏其心的意思。 

  【三事只是一事】 

  三樁事情只是一樁事情,也就是一樁事情的三面,從三面才把這一樁事情看清楚。 

  【降伏原為不降之降】 

  有一個降伏的念頭,那怎麼能降伏得了?我們想想過去,禪宗二祖慧可大師那個心不安,心為什麼不安?妄想多,妄念多。他找達摩祖師安心,安心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云何降伏其心」。我這個妄心如何能把它伏住,跟《金剛經》上講的是一個意思。達摩祖師很厲害,馬上伸出手:「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你把心拿來,我替你降伏!」這一句話是叫他回光返照,慧可大師這一回頭找不到心,這是個聰明人,「覓心了不得」,我找心找不到,沒有。沒有心還有什麼安不安?還有什麼降不降?真有心這才能降伏,才能降伏。沒有!那個想、亂七八糟的念頭叫妄想,妄不是真的,你只要覺察它是妄,就沒事了,不要把它當真。不必去想它就沒有了,這就降了;愈是要降它,可就愈麻煩。 

  【發心亦復如是,即是無發而發。此皆破我遣執之微妙方法。】 

  確實是妙,但是要悉心體會,很不容易體會到。我們凡夫心很粗,境界極其微細。經文從上面一直聽下來的,比較容易一點,這個意思能夠體會到一些;如果前面沒有聽,一下看到這一句,也是莫名其妙!體會到還不夠,要自己能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上,這才管用。所以末後這兩句囑咐我們要「悉心領會」,全心,悉是圓滿完全的意思,全心去領會,去領悟、去體會。「方為善用功者」,然後你能夠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你不知不覺也發了心,那才叫真正會用功。下面一段經文,舉果明因: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我們看註解: 

  【此引往事為證。其時證無生法忍,位在八地。】 

  這是世尊舉過去的事情來作證,也就是三轉法輪裡面示證轉,我們一般通俗的講是現身說法。以自己修行證果做為一個明顯的例子,這是他證八地菩薩果位這個事情。 

  【世尊防聞上說】 

  防是預防,唯恐有一些人聽前面所說發生誤會,他沒聽清楚產生了疑問,產生了誤會。 

  【疑謂發心無法,云何得果。】 

  前面講「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心都沒有辦法,那將來怎麼辦?怎麼能證果?證果一定要有因,沒有修因怎麼能證果?所以佛在這個地方趕緊補出來。真發,不是假的,是真的。發心不能著發心的相,著發心的相就錯了。 

  【若知得果者,乃是無得而得。】 

  這才是真正的果。 

  【則發心者,必應無發而發。】 

  果是無得就得,這裡面為什麼說無得就得?因為無上菩提,這句話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是你自己本來有的,你得個什麼?如果說有得,本來沒有我現在得到了,那才叫有得;本來有的,你到哪裡去得。我們必須要了解這個事實,然後佛講的這些話,我們才會聽得懂。一般人總誤會,無上菩提我們沒有,好不容易把它修得,這是錯誤的,不曉得是自家本有的。不但無上菩提是本有的,乃至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莫非本來具足。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之後,跟五祖提出他的報告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個本來就是一樣都不缺。乃至於現在你所享受的物質環境,金銀財寶這些,這是自性裡頭具足的;若不是自性具足的,這世間怎麼會有這些東西?既是自性具足的,你從哪裡得?所以佛法教我們明心見性。心性本來有,我們因為迷了,迷叫無明;明心就是無明又明了,就這麼回事情,明了!無明的時候你不見性,性在你面前,並沒有離開你,在你面前你不認識,這一下覺悟了,無明沒有了,這一切覺悟了。覺悟了,這才認識性,才知道世出世間一切萬事萬法,都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不但具足而且能生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自性生出來的。為什麼能生?因為它本來具足。它怎麼生的?本來具足的是因,遇到緣它就生了。緣是什麼?緣是心想,想什麼它就生什麼,這不可思議。這是佛在大經上常教給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了,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才曉得我們一天到晚打妄想,不得了!為什麼?想什麼,生什麼。 

  因此,世尊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於一切法決定不能執著。為什麼不能執著?它是心性生的,心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怎麼能執著它,你執著它是錯了。因為它能夠生一切萬法,所以佛教我們念佛,我們想佛就生佛,想菩薩就生菩薩。由這個地方,我們也體會到念佛法門,是真正不可思議的法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怎麼成佛的?你明白這個道理,你自然就知道,念佛成佛的。念什麼成什麼,他念佛他就成佛,他不念佛他成不了佛。念佛成佛,是這麼個道理。所以,決定不可以念貪瞋痴!世間人都在念貪瞋痴,貪瞋痴是什麼?是三惡道。貪心是餓鬼道,天天念貪將來就到餓鬼道去了,念瞋恚是地獄道,愚痴是畜牲道。所以,決定不要念貪瞋痴,把心裡面貪瞋痴的煩惱要把它拔掉。用什麼方法?淨宗的方法很妙!你真正要把貪瞋痴拿掉,那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為這個業障是無始劫來的習氣,不知不覺的它又起來了。淨宗的法門教我們,用阿彌陀佛的名號把它換過來,心裡一起念頭,阿彌陀佛,轉換過來,這個方法非常巧妙。你這個功夫用久了、用熟了,確確實實把這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一句佛號取而代之,那就成功了,你這一生就成佛了。你明白這些道理,了解這個事實,才知道佛講的「發而無發、得而無得,無得而得、無發而發」,那是真相,這才講得清楚、講得明白。 

  【此事前後兩引之,而命意不同有三。】 

  這一樁事情,就是佛在然燈佛所,承蒙然燈佛給他授記,前面我們看到一次,這個地方又看到一次,這是世尊證八地果位的事情。 

  【前問於法有所得否,答曰於法實無所得,其意重在得字。】 

  世尊兩次引用這樁事情,事情是一樣的事情,可是意思不一樣。前面是講得無生法忍,問有沒有所得,用意是在「得」。這個地方這一段所講的,它的重點在「法」;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所以他這個用意不一樣。前面問的法是指無生法忍,這個地方講的法是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同樣是一個法字,所指的不一樣。 

  【因不住法,故今曰圓滿證得究竟果法而成如來。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爽。】 

  佛給他授記,你得無生法忍,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是佛講的,他自己有沒有這個念頭?沒有。自己要有這個念頭,佛也不會給他說了,他自己確確實實沒有這個意念,但是他的層次也確實提升到那麼高。由此可知,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一切聖賢,如果連小乘包括進去,從小乘初果,到大乘圓教等覺菩薩,為什麼佛說了這麼多的差別相,小乘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個階級,其實真正修行人心裡面確確實實沒有這個執著,也沒有這個分別,沒有這個念頭,這是世尊對凡夫說的,四果四向都是對凡夫說的,凡夫沒有證到這個果位。菩薩在無為法裡面有淺深不同,淺的,佛就講位次低,深的,佛就說他的位次高;但是諸位必須要知道,無論是淺是深,修無為法的人心地都清淨,都沒有染著;也就是我們平常講,他清淨心的純度不一樣,愈是高位的愈純淨,是這麼一個意思。這個意思諸位如果稍稍明瞭一點,然後給你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那個地方的人沒有名字,沒有姓名、沒有名字,那個地方的人,居住的地方也沒有街道名稱、也沒有門牌號碼,每個人相貌都長得一樣,你會覺得奇怪嗎?你要是把這段的文義聽懂了,你就覺得不奇怪了。不但不奇怪,我再告訴你一個事實,你要是沒有搞清楚,聽了會嚇一跳!極樂世界也沒有四土、也沒有三輩、也沒有九品,你們想想對不對?如果有這些,他心還能清淨嗎?他不又搞分別妄想執著了嗎?沒有!由此可知,四土、三輩、九品是佛對我們講的。他那個地方是不是有這些事?有,但是那些人心裡沒有這個執著,沒有這個分別。就好比我們這個講堂在五樓,要爬幾十個階梯上來,你們爬上來,心裡有沒有記住我走了多少階梯,恐怕沒有。西方極樂世界,住在那裡的確是有四土、三輩、九品,你問他,他心裡沒有這個念頭,那叫清淨心。人家著重的是清淨心,不著重什麼品位。不像我們這裡人,我一定要上品上生,品位低的還不甘心,這能去得了嗎?實在講,有一些人是用這個方法:品位高,多念!叫你多念,免得你不能往生。其實,堅固的執著,我一定要一心不亂,我一定要上品上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很低,什麼原因?心不清淨。那個一切都不執著的,根本就沒有想到品位的,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反而高。為什麼高?跟這裡講的道理相應。理與事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決定不能有分別執著,那就對了,跟經義就相應。 

  【前問於法有所得否,是舉果明因。】 

  是用果來顯因。 

  【然法字是指無生法忍,故只舉八地果,明發心因。】 

  這是講前面世尊舉的這個例子。這一段裡面: 

  【此中之法,是指無上菩提。】 

  比無生法忍要圓滿得多。 

  【故應以兩重因果釋之,於義方圓。】 

  這個意思才能講得圓。這是為什麼然燈佛要跟釋迦牟尼佛授記,道理在此地。八地菩薩距離如來的果地已經相當接近,如果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那個速度相當快速。因果的道理,包含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門,一切法不離因果,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說一如來,即含有不應住法意在矣。】 

  如來於然燈佛所,這個經上凡是講如來,都是從性德上說的,性德裡面一塵不染,哪有住、不住?說住、不住都錯了。底下講: 

  【如來是性德之稱,覺性圓明,豈有法塵。】 

  說住是法塵,說不住也是法塵。 

  【作佛時如此,昔在八地時,其心無法塵也可知。】 

  不但在八地,就是在初信位上,都已經不執著法塵,對於四相都不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圓教初信位等於小乘的初果。 

  請看底下一節經文,佛提出這個問題,問一問須菩提尊者,你的意思怎麼樣?考考須菩提,須菩提很聰明,很有智慧,不辜負世尊的教導。 

  經【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也」,這一句是個活句,不可以把它當作否定詞來看,那你就把它搞錯了。「不」的意思,用現代話說,「不能這個講法」,就這麼個意思,「不可以這麼講法」。所以它不是否定詞,也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所以要懂答覆的意思。《金剛經》裡面問答,這樣的情形很多。我們看註解: 

  【不也,這個字是活句,謂非無法非有法也。】 

  這個意思裡面,不能說有法也不能說無法,你要說無法,他有法;你要說有法,他又是無法。這種講法初聽的人,這說的是什麼話,到底是有還是無?其實,佛講的這個才叫真話。我們講無、講有,都是妄語,都是妄言,不是真實的。這個話才是真實的,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說非無法,非無就是有,事上就是有;非有法就是無,理上即是無。這個答覆,理事兩邊都說到了,理事圓融,真正是兩邊不住,這個答得妙! 

  【彼時正蒙授記當來作佛,許其將來得證果法之稱也,故非無法。】 

  世尊證八地果位,確確實實是遇到然燈佛。然燈佛講經說法,菩薩也是每會必到。蒙佛授記,這是事上,事上確實有這個事,所以說非無法。 

  【然彼時實以證無生法忍,一法不生,而蒙授記,故非有法也。】 

  在這個地方要略微說一說,什麼叫無生法忍?這個名詞我想每一位同修都很熟悉,可是這個名詞裡什麼意思,恐怕很少人能講得清楚。因為你們迴向偈裡頭有,「花開見佛悟無生」,那就是無生法忍,花開見佛悟無生。什麼叫無生?法,我們從法先講起,「法」是一切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佛法裡面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法是這個意思。「無生」,十法界依正莊嚴不生不滅。確確實實沒有生滅,佛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大菩薩們也見到一切法確實不生不滅。我們沒見到,我們看到一切法明明有生有滅,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星球有成住壞空,這都是生滅相,怎麼會不生不滅?佛菩薩告訴我們,不生不滅是真的,是真相。你看到這個生滅相是假相,你看錯了,你看走眼了,一切法的的確確是不生不滅。 

  這個事不好懂,我們只有用比喻來說。譬如我們看電影,在銀幕裡面看,那個相有生有滅。你在電影銀幕看那個畫面,不是有生有滅嗎?你到放電影機器房裡面看底片,不生不滅,底片沒有生滅,你想想這個味道!佛所看的那個相,是什麼相?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我們看的是相續相,人家看的是真相,人家看底片,我們看電影畫面。電影畫面那是假的,底片是真的、真實的。你把這個事情肯定了,一切法確實不生不滅。「忍」就是承認的意思,同意、認可,我同意佛的說法,肯定佛的說法沒錯。一切法生滅是錯誤的見解,一切法不生不滅是正確的見解,這是無生法忍的意思。八地菩薩才見到阿賴耶的微細相,就是剎那生滅相,八地菩薩見到了。所以八地菩薩肯定、承認,佛所講的話沒錯,我親自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沒有生滅。我們現在把生死看作大事,了不得!沒有,沒有這回事情,哪有生死?是你自己看走眼,你自己在打妄想,這是真的。他見到了,佛才給他授記。從這個事實看,那就是無有法,哪來的法?沒有!《楞嚴經》上講的境界相,它是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個講得也很好,當處是同時,生跟滅是同時,生跟滅不是異時,是同時。你們想想那個速度多快,如果我們用彈指來算法,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二八,一萬六千,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那麼生滅不是同時了嗎?所以它不是異時。這是《楞嚴》上說的,實在講佛講這個話,大概對我們這些粗心大意的人,都不是講真實的話,比較接近,恐怕真實的比這個還要加幾倍。所以生滅是同時的;同時的,那生滅都說不上。這是說非有法的意思。 

  【總以顯明心無法以求得,而後可得。】 

  這是總綱領,也非常重要。我們心裡有求,給諸位說,就求不得;心裡不求,不求就得到了。我們凡夫心裡頭都有求,所以你能夠求得的非常有限,那是性德裡頭真的是億萬分之一。如果你要是不求,你得到的是圓滿的,你都得到了。這是什麼原因?因為無求才是圓滿的真心。我今天用真誠心來求,用清淨心來求,你的真誠跟清淨都不圓滿。為什麼不圓滿?因為你心裡頭有個真誠、有個清淨,有個清淨就不清淨,心裡頭有個慈悲就不慈悲,裡頭有夾雜,不純淨。真正純淨發心,跟前面句子是一樣的。你說發慈悲心,發而無發,無發而發,那是真慈悲;清淨心,淨而無淨,無淨而淨,那是真清淨。諸位細細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然後你才會用功,你才曉得怎樣修行,這是屬於高級的修行方法。所以,無法以求得,而後可得。 

  【若住法求得,便不能得。則不應住法發心,其義昭然。】 

  這些意思真正是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瞭。你要問為什麼?我們可以這個說法,大家從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修行,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今天還落得如此地步,就是你發心心有住,毛病就在此地,要不然早成菩薩、早成佛果。現在還當凡夫,還搞六道輪迴,就是發心心有住,我們的過錯在此地。今天聽到佛的開示,真正明瞭這個事實,從今而後,決定要遵守「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那就成功了。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你都一帆風順,你都會圓滿成就。尊者的答覆,答覆得好,與事實真相毫無違背,所以佛給他印證。 

  經【佛言,如是如是。】 

  「如是」,不錯,你的看法很正確,一點都不錯。 

  經【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句話是給他印證,實實在在沒有法你是得了無上正等正覺,沒這個事情。為什麼? 

  【覺性圓明,就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法塵,便非圓明。】 

  你要是有一個得的念頭,那是法塵;你要有一個修的念頭,也是法塵;你要有個證的念頭,還是法塵。六祖惠能說「本來無一物」,他說的話沒錯。如果我們聽了,裡頭本來無一物,你看他又有一物,有個本來無一物,又糟了。「本來無一物」也無,也沒有!這很難很難,就怕你聽錯了意思。所以佛說到最後沒法子,不得已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起心即錯,動念皆乖」,這是說到最後,給我們這樣說法。不可以起心動念,這是你覺性圓明顯現。所以佛菩薩的心,無論在什麼境界上,在十法界,順境、逆境,佛的心從來沒有動過,我們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用的是真心,圓滿的真心,沒有起心動念過。起心動念,但是他不迷惑,這個人就叫做菩薩。菩薩叫覺有情,三皈裡面所講「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雖然起心動念,他能保持覺正淨,這就是菩薩。凡夫起心動念,他迷邪染,迷邪染就變六道,變這個境界出來。佛菩薩起心動念他依覺正淨,所以他變的是四聖法界,就是清淨的報土;我們這是穢惡的報土。這也是證明了,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佛心不動,心像一面鏡子一樣,乾乾淨淨,真的是一塵不染。 

  【實無,謂彼時在然燈佛所,實無絲毫有法得成如來之心也。】 

  在然燈佛那個地方,佛給他授記,「你得無生法忍」,他沒有這個念頭;佛給他授記,「你將來會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也沒這個念頭。這個意思跟後面佛在全經做總結的時候,說了兩句話也非常重要,完全相應,佛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佛在這個經上教給須菩提尊者,他本身做到了。在然燈佛所,佛給他授記的時候,他不取於相,他沒有著這個相,他如如不動。 

  【實因心中無此果法,而後得成如來。】 

  如來也是個假名,都是不得已而建立的。離名字相!為什麼建立這些假名?為了幫助一切眾生,言說教誨方便起見而設立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佛的用意,這些東西可以用,不能執著,我們也可以用,決定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 

  【使知雖得而實無所得,方為性德圓彰之如來。】 

  那真的是如來,一點都不假。如來這個意思,也非常的深廣。如來者,如古佛之再來,佛佛道同,沒有兩樣,智慧、德能無不圓滿。而世尊在此地,從事相上跟我們說了一句,說得好,「如來者,諸法如義。」這一句解釋真的是妙不可言!諸法如義,諸法是一切法;「如」,一切法是講法相,相如其性,事如其理,沒有一法不如,沒有一樁事情不如,一切皆如,這是禪宗明心見性以後的境界。心性在哪裡?菩提在哪裡?真心在哪裡?無有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源就是根源,根源是真如本性。 

  經【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後頭這三句是然燈佛所說的,這是世尊為我們轉述。昔日,那個時候,在然燈佛那裡蒙佛授記。 

  【實在是由於證無生法忍】 

  他的心真正清淨了,真正像這個經後面所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真做到了,所以然燈佛才給他授記;由於證無生法忍。 

  【發覺初心之菩薩,若知得有法則不授記,無法乃與授記。】 

  這是教導我們初心菩薩必須要知道。有法,給你授什麼記?我過去在講席裡面也曾經說過,特別是對於要發心出來講經說法的人,每天讀誦去研究,一肚子的佛法,你想想看,佛會不會給你授記?裝滿一肚子佛法,叫一肚子垃圾,這個要知道,錯了!我教給你們的方法很特殊,教給你們心要乾乾淨淨、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那就是真正的佛法。 

  實在這個法是不是我發明教給你?不是的。我老師傳給我的。我曾經跟你們講過,我在台中求學,在李老師的會下,聽經聽了十年,李老師不准我做筆記。什麼事情?你要是做筆記,你有法了,你有了。他就是杜絕我,不讓我有,我得他這個好處太多了,他不讓我有。聽法聽什麼?真正聽懂,意思聽明白了,聽懂之後,你再要複講的話,你喜歡怎麼講就怎麼講法,都沒有講錯,長說、短說、深說、淺說,自在!你肚子裡有法拿出來,不自在!它有限制、有範圍,不能隨意;什麼都沒有才隨意,這是真的。真的當然你現在一下得不到,要慢慢培養。譬如開頭你學講經,要寫講稿,要寫大綱,要做這些,以後逐漸逐漸要把它減少。真正的功夫,要真正能體會到經義。你們聽經,我不曉得你們聽的是什麼?過去老師教我聽經要聽教理,就是聽經裡面所講的道理。理有什麼好?理通了,所有一切都貫通。諸佛如來所說的經只一個理,他說:你能夠把教理抓住之後,你一切貫通。這個我們常講大開圓解,跟宗門的大徹大悟沒有兩樣。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聽教義。聽教義雖然不能大開圓解,與這個經相接近的經典你都能夠懂得。換句話說,聽一部經不能只懂一部。那怎麼教法?老師教學生,要選什麼學生?學生要靈活,能夠舉一反三。我教你一部,你就會通好多部,這個好教。教二、三部,全都懂了,老師就不費力氣,就很自在。教一樣懂一樣,三藏十二部教幾百年都教不完,累死人!一般老師不喜歡這個學生,這個學生太累人。 

  這就是你要聽教理、你要聽教義才有味道。然後聽了之後,真的是活的學、活的用,統統是活的,沒有一個字是死呆板的。你才曉得佛法這個佛經趣味無窮,世間什麼樣的樂,沒有讀佛經快樂,你真正享受到了。你要是不懂的話,佛經愈念愈苦,念得好辛苦,哪有外面玩的快樂,不懂!真正嘗到這個味道,才曉得法味無窮、法喜充滿,要懂這個,要從這個地方去培養。體會這個教學是最好的一個方法,但是它也得有個條件,條件是什麼?心清淨、真誠。總而言之一句話,妄想少、執著少才能入門。妄想多的人,執著很重的人,像利害得失、執著很重的人,就不太容易領悟,這個方法對他們來講沒有效。名利看得很淡,妄想少、心地清淨,真誠來學習,行!只要具足這個條件的話,就能從這個門入,這個門入快速! 

  訓練講經,這個方法就是複講,這個方法是中國自古以來幾千年所用的老辦法。今天這兩個小時,你在此地聽這一段經文,聽完之後,也不要去準備,也不要去想,到明天早晨,你把這段經文重新講一遍給大家聽,這叫複講,能講多少算多少。我這裡講二個小時,你能夠講十分鐘、二十分鐘都行,就是不能把思惟擺進去,那是什麼?那是第六意識。這樣愈講愈純熟,你開始可能從十分鐘,慢慢到十五分鐘、二十分鐘,逐漸逐漸進步。上一次,馬來西亞來的蔡居士,他在念書的時候我就認識他,參加我們台中慈光講座,他們是最老的學生。慈光講座,李老師為他們編了一個《佛學十四講》,就是為他們學生編的,李老師那個時候一張表解是講一個小時。講完之後,我把這些學生找來,你們來複講。他們講多少時間?五分鐘。李老師講一個小時,他們拿到手五分鐘就講完了。這個方法練,練到現在也不錯,他在馬來西亞到處講經。這就是說明,古人的方法跟今人的方法不同。但是古人這個方法確確實實是本身要有條件,沒有條件那就難了。所謂真是上根利智,行!很容易得力;中下根性就沒有辦法,那不能訓練。現在我們有錄音帶、錄相帶,可以反覆聽,不斷的聽;換句話說,中下根性的人都能入得進去。為什麼?你聽的遍數多。我們那個時候聽經就一遍,沒有第二遍,一遍要不能夠把意思搞清楚,你就沒有辦法。而且老師講經不重複的,不能問的,我這段沒有聽清楚,「老師,這一句你再給我講一講」,老師打你幾個耳光,不給你講。為什麼打了你,不跟你講?打了你給你講,你還會偷懶,下一次沒聽懂,頂多挨一下打,還是可以聽得到。打了不給你講,你指望就沒有了。所以你聽的時候就不能不全部精神貫注,他要求是這個,決定不能打一個妄想,全神貫注。 

  這個無得,要曉得無得才是真正得,唯有心地清淨才能體會。為什麼佛菩薩講的,我們沒有辦法體會?我們的妄想、分別、雜念、執著太多,把它障礙住。其實佛所講的東西,全是我們清淨心中本來具足的,哪有不懂的?不是外面來的,本來具足的。佛講《金剛經》是講我們自性的《金剛經》,用他的自性《金剛經》把我們的自性金剛般若引出來,我們的金剛般若跟世尊的金剛般若一模一樣,沒有兩樣,這就是你真的成就了。佛講經真正目的在此地。這是我們要懂得的,然後才曉得,應該怎樣去學習。有法就不會給你授記,一定到無法的時候給你授記。無法是什麼?你的清淨心現前。清淨心不能現前,不會跟你講的。 

  在這個地方,還有一樁事情附帶告訴諸位。佛門裡面的確有感應,如果我們自己清淨心沒有現前,常常見到佛菩薩、見到光、見到瑞相,你想想看,那是真的還是假的?那是妖魔鬼怪,變化成佛菩薩那個樣子來誘惑你、欺騙你。你一看到好歡喜,我見到佛了,我功夫不錯,你們都不如我,狂亂了。什麼時候佛菩薩會示現給你看看?你心裡面若無其事,真的清淨了,會見到瑞相,見到瑞相也是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是真的,你真的見到佛菩薩了。如果一見,心裡面起了歡喜心、動了念頭,還到處宣揚,炫耀我了不起,那你是見了妖魔鬼怪,沒有見佛菩薩。同樣一個道理,你心不清淨,佛菩薩不會來的,心不清淨,看到佛菩薩都是妖魔鬼怪,《楞嚴經》上講「五十種陰魔」,防不勝防。懂得這個原理,我們就曉得,我們心還有妄念,還有分別執著,如果見到這些現象,我心裡有數,魔來誘惑,我不上他的當。現在假的東西太多,外面商品有仿冒,佛門裡面也有仿冒,人死了燒出舍利,舍利都有假的、仿冒的,留肉身,肉身也有仿冒的。所以妖魔鬼怪神通廣大,不要以為看到這個東西了不起,不見得是真的。一定要看他的瑞相,與他生前修行功夫相應不相應,如果相應,真的;不相應,靠不住。舍利看起來很好看,你拿鐵鎚一敲碎了,那是假的。當然,人家不會去敲,那真假莫辨,其實一試驗就曉得。過去倓虛老法師在香港圓寂的時候,燒出舍利,這外國人不相信,拿鐵鎚去砸,那個鐵鎚凹下去了,舍利還是完整的,大家佩服了,那是真的,決定砸不碎。這些都是普通的佛學常識,而現在這個社會上非常非常之混亂,邪正、真假我們必須有能力辨別,才不至於吃虧上當。 

  【受持讀誦此經,必應如教。】 

  這個念破音,這是教導,佛怎麼樣教給我們的。 

  【於一切法無住而住,方為信心不逆,荷擔如來,方能生福滅罪,當得菩提。】 

  這段話非常重要。我們前面讀了,也說了,未必真的聽清楚了。此地這兩句講得很白、很淺顯。受持,這個意思前面都說過了,受持是要照做,不是去念,念不是受持;佛教給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法;佛不叫我們做的,我們就不做,這叫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讀誦此經,受持讀誦,必定,這個「必」是完全肯定的一個語句,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必定應當如佛教導。佛教給我們什麼?於一切法無住而住。怎麼無住又出來一個而住?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無住;而住就是生心。雖然教給我們應無所住,底下有而生其心,這意思很深很廣。無住就是不執著,心裡面乾乾淨淨,若無其事,這是無住,與一切法的體性相應,佛講是這麼個意思。為什麼又叫你而生其心?生心的時候,與一切法相相應。所有一切法相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世尊在《華嚴經》上說的。體一定現相,它不能不現相。所以相,諸位要曉得,相是不會滅的,不會斷滅,但是相會變,它不會滅,它會變。我們也用古人的比喻來說,古人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黃金是體,不變,它的相會變。我們喜歡佛,把黃金塑一尊佛像。過幾天我們不喜歡佛,喜歡觀音菩薩,把黃金溶化掉,又做一個菩薩的像。相會變,金不變,還是那麼多金。我什麼像都不要了,它有沒有相?還是有相,一坨有一坨的相,一塊有一塊的相,它總歸有相。相是不會滅的,會變,隨著我們的心變。因此,生心重要。你生佛心,念佛心,那就現佛相,念菩薩心就生菩薩相,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佛教給我們一定要無住生心,無住與體相應,生心與相、作用相應。無住是不著有,生心不著空,空有兩邊不住,這一部《金剛經》都是說的這個道理,說這個事實。所以要懂得,於一切法無住而住。 

  「方為信心不逆」,前面講能做到信心不逆,就是經上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不逆是非照這麼做不可。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金剛經》講的是總綱領、總原則,不管修哪個法門,你離開這個原則,你就不能成就。你參禪不能離開這個原則,你才能夠得定,你才能夠開悟;學教不離這個原則,你才能大開圓解,你才能通達教理、教義;你修密不離開這個原則,你得三密相應;你持戒不離這個原則,你從戒裡面一定得定開慧。離開這個原則,戒律持得再好,你不會得定,當然更不會開悟。所以這個原則就非常非重要,不逆是非照這個做不可。然後再荷擔如來,就是如來的事業,如來事業就是教化眾生、自行化他、為人演說。由此可知,信心不逆就是受持讀誦,荷擔如來就是為人演說。前面這個句子我們念得很多,歸結到這個地方。方能滅罪生福,真的滅罪,真正生福,滅無量罪,生無量福。當得菩提是以後的事情,當得菩提就是成佛。 

  【三菩提下】 

  三菩提就是經上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底下所說的,意謂,意思是講, 

  【彼時未蒙授記之先,若心住於無上菩提之法,希望成如來,得無上菩提。】 

  如果有這個念頭,問題就來了。事情要做,事上要修,不能有這個念頭。事上是什麼?生心。生心要無住才行,生心有住是凡夫不是聖人。無住要是不生心,是小乘阿羅漢、是四空天人,那沒用處,於眾生一點好處都沒有。所以必須生心要無住,無住要生心,這樣才行。會用功的人,不僅要把這個原理原則應用在佛法修學上,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平常工作、待人接物都要用。你說我在學佛法的時候用得上,我穿衣、吃飯就又變了,那是假的,你在佛法上沒用上功夫,你要真正會用功,統統都會用,完全變成了生活。你平常讀經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為人講經也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怎麼能夠跟生活脫離關係?離開了生活沒有佛法,佛法就是生活,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什麼都不要求。 

  今天中午有幾位同修請我吃飯,有幾個人提出來,他們要拜佛、念經,求發財、求長壽、求福報,能求得到嗎?凡是你求到的,都是你命裡本來有的,不求也有。命裡面沒有的,那個求法求不到的。佛不騙人,這是我們最佩服他的地方,他不騙人。可是佛又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是真的。有求的道理,有求的方法,你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做,自然就得到了。種瓜就得瓜,不種瓜天天求,會有個人送個瓜給你,哪有這個道理!沒有這個道理的。你自己去種因,一定就有果報,佛是教你這個。種善因就得福報,種惡因就得惡果,就這麼回事情。你發財了,你發財是因為你過去財布施,過去生中的財布施,布施得多,這一生當中發了大財,是這麼個道理。「我這個財發得不容易,拼命賺得來的。」你不拼命也賺來,你何必要去拼命?你命裡面有的,可能你拼命去賺,提早一點,本來是二、三年以後才發財,因為你拼命幹,現在就發財,可能提早一點。總而言之,是你命裡有的,命裡沒有,拼死了也賺不到一分錢來,這個要曉得。聰明智慧,法布施的果報;健康長壽,無畏布施的果報;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了凡四訓》裡頭講得很透徹。佛是教我們這樣,所以說有求必應;它有道理、有方法,不是佛菩薩賜給你的,沒有這個道理。今天他們問,有很多道教的求神,神幫助他升官發財。我說那個神幸好不靈,如果要靈的話,那你就不得了。他說:怎麼?你想想看,聰明正直謂之神,你去那裡禱告,跟神談條件、談賄賂,「神,你保佑我發一萬塊錢財,第二天我供養你一千塊。」這不是談賄賂嗎?你把他當作什麼人看待?貪官污吏。貪官污吏,新加坡的法律都要制裁他。你把佛菩薩當作貪官污吏,你說怎麼得了,你的罪多大?幸好他不靈,他要靈他不治你的罪?你還能逃得了!你自己的心歪了,也想那些佛菩薩心都是歪的,就跟你一樣,你說怎麼得了!這個道理並不很深,頭腦清楚一點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哪有這種道理!佛給我們講因果的道理,種善因得善果,講這個道理。 

  這一段的意思說得好,心裡面有所希求,你的心就不清淨,那麼佛菩薩不會給你授記,你實實在在也得不到你心裡面想得的果報,你得不到。同樣這個道理,有一些念佛的同修來給我說:法師,我念了三、四年,一心不亂我還沒有得到。我就老實告訴他,我說:你這一生都沒指望,你得不到。他說:為什麼?一心不亂裡頭還夾雜一個一心不亂,你怎麼能得到?必須把一心不亂這個念頭去掉,你才能得一心。你有個一心不亂橫在那個地方,那是個障礙,那是夾雜,你怎麼能得到?決定得不到的。諸位要想念佛功夫提升,老實念去,什麼也不要想,不要想品位,不要想一心,一直念去,水到渠成,自然就得到,這是把你障礙去掉了。這個理與事都要清楚、都要明瞭,我們在修行,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這幸福美滿的生活,許許多多的障礙才能夠排除。請看下面經文: 

  經【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正因為世尊在八地位上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然燈佛才給他授記。佛在此地說這些話,給我們做榜樣。在三轉法輪裡面,這叫作證轉,以事實來給我們做證明。請看註解: 

  【以其實無住著菩提法以求得之之心,明其正因心無有法,乃證無生,得蒙授記耳。】 

  這一段說明一樁事實,怎樣才能夠證得如佛知見、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也很想證得這個境界,但是就是沒有法子證得。病在哪裡?病在我們現在用的心是生滅心。生滅心見不到無生法,生滅心見一切法都是生滅法。菩薩為什麼能證得?他用的是不生不滅的心,他心裡頭沒有念頭,沒有念頭那個心,生滅是妄心,不用生滅心,他用的是真心,真心不生不滅。他用不生不滅的心看一切萬法,這一切萬法果然不生不滅,這豈不是佛在經上常講的境隨心轉!清淨心見的是清淨色相,不生滅的心見的是不生滅的色相,生滅心見的是生滅的色相,就這個道理。所以,修行修什麼?這個要知道,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修掉。這個東西是錯誤的,無始劫以來錯到今天,把錯誤的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這是真正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念頭,有念就錯了。無念怎樣?無念也錯了。無念變成無想定,也不行。那要怎麼辦?還是佛在這裡說的「無住生心」,無住不是有念,生心不是無念。落在有念上,你落在欲界、色界;你落在無念上,你落在無色界;都出不了三界,都脫不了輪迴,必須兩邊不住,你才能夠超越。這個事情難,太難了!有不行,沒有也不行,那怎麼辦?確確實實我們是不得其門而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抓住阿彌陀佛就行了,跟他出去,除了這個方法之外,你想想看,無論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要空有兩邊不著,你才能出得去,沒有第二條路。想想這是真難,真不容易!念佛這個法門救了我們,念佛法門可以執著。 

  【無菩提可住,正是說明不應住之所以然,乃離相之極致,亦法性之本然也。】 

  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本來就覺,一住就迷了;這住不得,一住就迷了。覺性在哪裡?佛在楞嚴會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心,原來就在六根門頭。眼見是真心見,是見性見;耳聞是真心聞,都是真心在起作用,絕對不是妄心。為什麼會變成虛妄?就是因為你有住,就壞在這裡,一住,迷了,把真心變成妄心。眼見,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你在見的裡面,你起了分別執著就錯了,那就住了。我眼見的看看清楚,這是花,這是黃色的,那是紅色的,迷了。怎麼迷了?你迷在名相上,他本來沒有名字,沒有名字你看的是真的,一有名字就是假的,名是假名,你執著那個假名,錯在這裡。所以,你在見色聞聲的時候,你的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你所見的是真的,跟佛見的沒有兩樣。一見到裡面就起分別、起執著、打妄想,你就從佛一下掉到凡夫,就變成凡夫。所以凡夫見色聞聲,第一念是性見,眼見是見性見色性,但是第二念就變成識,變成眼識,外面變成色塵,麻煩在這個地方。 

  如何保持第一念而不動,《金剛經》上跟我們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教你永遠保持第一念。第一念因為你沒有執著,你的心是清淨的;你沒有分別,你的心是平等的。一有分別就有好醜,就不平等;一有執著,就有愛憎,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這麻煩就大了,那是凡夫。所以為什麼佛與大菩薩他的心清淨平等,他對於十法界眾生一視同仁,沒有說喜歡這個,討厭那個,沒有!決定是平等的。我們凡夫為什麼在境界喜歡這個,討厭那個,迷!把清淨的自性轉變成八識五十一心所,變成這個東西。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在還原。所以相宗講修行貴在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四智就是菩提,相宗講四智,性宗講無上菩提,名稱不一樣是一樁事情,叫轉識成智,性宗裡面叫破迷開悟。因為清淨心中沒有這些東西,所以你不能執著,清淨心中也沒有佛法裡頭這些法相名詞,因此法相名詞也不可執著。法相名詞是釋迦牟尼佛為眾生說法不得已而假設的,不是真的。你要把這個當作真的就錯了,所謂「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什麼東西是真的?一念不生是真的,於一切法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真的。 

  這是離相之極致,法性之本然。也是佛為什麼教我們不執著,換句話說,佛為什麼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無住生心,道理都說清楚了、說明白了。你要是不清楚、不明白,不服!不願意照做。真的搞清楚、搞明白,非這麼做不可,那就信心不逆。為什麼?不這麼做,我們虧吃大了,無量劫搞到今天,就是吃了這個虧。吃虧不曉得怎麼吃的,這一下才搞清楚、搞明白。一回頭就是大徹大悟,一回頭我再不犯老毛病,這才能成就。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