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文殊菩薩為什麼從來沒有看到佛陀入滅?
【95】什麼是四種法界?你的修學層次進入四法界的哪一法界?
【96】你準備到什麼程度,佛陀就給你什麼東西!
【97】佛陀可以為你做很多事,但是唯獨不能改變你的善根!
【98】佛陀準備好了,你也要準備好,才有辦法感應道交!
【99】向外攀緣沒有安住心性,佛陀想救你都很困難!
【100】「見諸菩薩,授記作佛」,這個是佛教不共的傳承,也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101】你是什麼善根,看到的佛就不一樣,聽到的法就完全不一
【102】你的善根會決定你未來遇到什麼樣的善知識,聽到什麼法!
【103】如何理解《華嚴經》是被判作是圓教兼帶別教,而《法華 經》卻判作是純粹的圓教?
.
己二、結申正義 先明通五時者:
自有一類大機,即於此土見 ---- 華藏界,舍那身土----常住不滅,則華嚴通後際也。
只今華嚴入法界品, 亦斷不在三七日中。
復有一類小機------始從鹿苑,終至鶴林。唯聞阿含、毘尼、對法
則三藏通於前後明矣!章安如此破斥,癡人何尚執迷?
復有一類小機------宜聞彈斥褒歎而生恥慕,佛即為說方等法門,豈得局在十二年後,僅八年中。
且如方等陀羅尼經說在法華經後,則方等亦通前後明矣!
復有三乘須歷色心等世出世法 一一會歸摩訶衍道 ,佛即為說般若。
故云從初得道,乃至泥洹,於其中間,常說般若,則般若亦通前後明矣!
復有根熟眾生,佛即為其開權顯實,開迹顯本,決無留待四十年後之理但佛以神力,令根未熟者不聞。
故智者大師云 法華約顯 露 邊----不見在前,秘密邊論----理無障礙。
且如經云 「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如是法 者,豈非妙法?
又梵網經云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剛華光王座等―豈非亦是開迹顯本耶?
復有眾生應見涅槃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槃,故曰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議!
且大般涅槃經,追敘阿闍世王懺悔等緣 並非一日一夜中事也。
【93】你的善根決定了你未來的去處!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七頁。我們講到己二、結申正義。
《法華經》把我們修行人修行的相貌,比喻作一個車乘。車乘就是一 種交通工具,它能夠讓我們從此岸超越到彼岸去。所以修行它是可以超越 的,你今天比昨天超越了,就好像你的生命坐了車乘一樣,從昨天把你帶 到今天。這個車乘的前進,它是由兩個東西決定:第一個,車子本身;第二個,引導車子前進的是牛或者是羊或者是鹿,就很關鍵。車子本身,按照法華的說法,它是一種資糧,你一天拜五百拜,你車 子廣大莊嚴,你的資糧比一般人多。但是關鍵是,前面帶動車子的善根力, 你對佛法道法的覺悟有多深,影響這個車乘把你帶到人天去,把你帶到二 乘去,把你帶到淨土去,或者是直趨佛道,所以你的善根決定了你未來的 去處。
我們今天會在娑婆世界輪迴,不完全是業力的問題。因為我們沒有把 娑婆世界的道理參透,這很關鍵!就是我們的覺性不夠,一念的顛倒妄想, 使令我們輪迴了。所以這個時候,在整個法華的思想,啟發你內心的善根 變得非常急迫。這是佛教最核心的重點。因為你要突破,你要改變,只有 一種可能,就是你自己願意從妄想走出來。而走出妄想的那個力量,就是 一種覺悟的力量。當然,所有的覺悟裡面,最圓滿的覺悟就是圓教的思想,就是你跟佛 陀同一個覺悟。我們希望成就佛陀的功德,必須要跟佛陀站在同一個水平 上,你必須要跟他有同樣的覺悟,這個叫做因地。你希望種出蘋果,請你 先準備好蘋果的種子,你不可能說一個木瓜的種子種出蘋果出來,不可能! 你因地時覺悟的是人天的道理,結果你變成成佛了,不可能!因果不符。
你的用功只是一個助緣,因緣果報,第一個因地是最關鍵的,你所有的力 量都是從這個因地發動出來的。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法力不可思議,心力不 可思議,而心力是主導。蕅益大師他講《法華經》時,講出一個總結說,「諸法無性,盡隨心轉。 心為名利,一切趨名利;心為菩提,一切趨菩提。」說你所修的法到底要去 哪裡?諸法無性,那麼誰主宰這些法呢?當然是盡隨心轉,你內心的覺悟。 你自己的準備到什麼程度,你的學習到什麼程度,就帶動你所有的資糧, 到你相應的地方去了。
所以你為了菩提而修一切法,這些資糧是往菩提的 方向前進,當然它的速度的快慢,可能影響到你成就的時間,但起碼你走 到一個正確的跑道了。所以當你覺悟正確的時候,你走上一個正確的往生 之道、成佛之道。所以我們在剛開始踏出第一步時,一定要注意你的因地。第一個因地,就是你的覺悟是不是一個很圓滿的覺悟,其他都可以慢慢來。為了這樣的一個因緣,佛陀才出世,這就是佛陀出世的目的。佛陀講很多法門都是其次,其實佛陀是想辦法去啟發你的覺性,你的覺悟,這是關鍵。這就是為什麼佛陀開出了通五時的原因。
【94】文殊菩薩為什麼從來沒有看到佛陀入滅?
我們看,佛陀為什麼要把五時開展出一種融通,通前通後的情況。
我們先看第一段。先明通五時者,自有一類大機,即於此土見華藏界,舍那身土,常住不滅,則華嚴通後際也。只今華嚴入法界品,亦斷不在三七日中。
佛陀在世時,有一類眾生叫做大機眾生,比方說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這些菩薩都不是今生才親近佛陀,已曾供養十方諸佛,植眾德本,經過多 生多劫的善根啟動,他們都已經跟佛陀同一個覺悟,同一個心性,只是資 糧還不具足而已。
這個時候他遇到佛陀,他在佛陀身邊,以他的大乘善根力,看到的佛陀,是正報盧舍那身,佛陀現出了千丈的無量功德莊嚴的盧舍那身;他看到佛陀的依報是是七寶莊嚴的華藏世界,而且是常住不滅,因為佛陀的報身是有始無終的。你不可能看到佛陀的報身入滅這件事。只有應化身會入滅,所以文殊菩薩他根本就沒有看到什麼八相成道,他一看到佛陀就是現盧舍那身,然後一直到結束為止從來就沒有看到佛陀入滅。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華嚴是通於佛陀晚年,通前通後。也可以說,一
切時為大根機的菩薩經常地宣說華嚴的思想,事事無礙,讓那些菩薩不斷 地進步。
舉一個例子。八十華嚴它在七處八會講,最後一品叫〈入法界品〉,這
一品講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絕對不可能在三七日這麼短的時間講完,因為它的處所太多。〈入法界品〉這個法界,我們解釋一下。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開始修行時,你的生命就進入一個法界,當然你現在是一個因地的法界,但是這因地法界成熟以後,你未來就變成可以受用的果報的法界。你現在叫做修因,未來叫做成果。但是根據你現在的法界,就可以看出你未來是一個什麼相貌了。
【95】什麼是四種法界?你的修學層次進入四法界的哪一法界?
所以唐朝的清涼國師,他說,一個人拜八十八佛,持戒念佛,你進入
一種法界。他把法界由淺入深分成四種法界:
第一種叫做事法界。我們剛開始學佛是一種信仰,可能對佛法道理不
懂,但是我們過去的善根啟動一種信仰,唱唱爐香讚,做做義工,回去拜 拜懺、持戒、念佛。但是我們內心還是心隨境轉,我們是用過去的攀緣心, 攀緣外在的相狀來積集資糧。就是說,你的心完全在有為的事相活動,完全沒有內觀的力量。就是你從來不知道把心帶回家,根本不知道心中有個 家,所以你完全跟著妄想走,但是 你也積集資糧了,這叫事法界。當然 這也注定了你是活在人天的善法當中。
第二種,理法界。這個人開始內觀了,因為他開始學《金剛經》,學《楞嚴經》,開始內觀真如。內觀真如以後,他就用空觀的智慧,離一切相。雖 然他不能調伏消滅所有的妄想,但是他能夠心常覺照,不隨妄轉。所以他 進入理法界了,他內心開始有少分的安住了,他從一念的清淨心來修習一 切善法,進入理觀法界了。
第三種,理事無礙法界。他從一種空性的智慧離相,又從法華的思想 得到啟發,他開始發菩提心了,清淨心跟菩提願的結合,從空出假,一心 萬行,萬行一心。他不但是心中安住,而且他的法跟心產生了雙向的交流, 一心帶動萬行,萬行又加強他的一心,他開始理觀跟事修產生交流時,進步就很快了。因為他每一個修法,對他都是一種啟發的增上的覺悟。《法華 經》強調就是理事無礙法界。
第四種,事事無礙法界。最高的,按照華嚴的思想就是事事無礙法界,
隨拈一法,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他修布施的時候,就包括了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修持戒的時候,也具足了布施等所有的六度,所以它 是一個「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不思議法界。
這四種法界,當然前前引生後後,後後涵蓋前前,《華嚴經》就是事事 無礙法界,佛陀為這種根熟的菩薩開顯一真法界,就是隨拈一法,一為無 量,無量為一。
【96】你準備到什麼程度,佛陀就給你什麼東西!
其實《華嚴經》的思想,在淨土宗、在密宗應用非常廣泛。你看淨土
宗,《彌陀要解》就,常常有華嚴的思想,當然也有法華的思想。法華怎麼說呢?《彌陀要解》說:第一個,因為無量光故,所以成就眾生多善根。因為佛陀過去生的善根,所以佛號有無量光的功德,你的心一接觸時,對你的善根有啟發作用,當然,你必須要準備好。
第二個,因為無量壽故,所以你有多福德。你憑什麼受持極樂世界的 功德——七寶池、八功德水呢?你這一輩子什麼事都沒有做,只是在佛堂 念佛,來生就能到淨土去了,這因果怎麼解釋呢?極樂世界不是你創造的, 是阿彌陀佛創造的,但是你卻可以受用。那這樣子是不是違背佛法的因緣 觀呢?沒有,因為你有念佛。
諸位!一個準備好的人,他在操作佛號時,可以轉他成自,因為他有 這種覺悟的力量,可以把阿彌陀佛的善根,轉成自己的多善根;他把阿彌 陀佛無量劫的福報,轉成自己多福德,因為佛陀準備好了,你也準備好了, 所以透過佛號做橋梁,你可以把佛陀的無量光,轉成你的多善根;你可以把佛陀的無量壽,轉成你的多福德,所以你有資格受用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
蕅益大師這樣解釋不可思議,這就是事事無礙。佛陀的七寶池、八功 德水,能夠放在一句佛號這就是無量為一;但是你能夠把佛陀的佛號,轉
成你未來的功德,就是一為無量。所以蕅益大師解釋《彌陀要解》說,淨土法門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它處處有華嚴的思想,處處有法華的思想。當然密宗也有。你看密宗,它觀那個「赫利」是吧?它就一個種子字, 但是它總持本尊的功德,你得要啟動出來,要找到它的密碼,你要有這樣 的一種覺悟,要不然你看到「赫利」就是一個字而已。
所以你看同樣一句佛號,蕅益大師說,有些人聽到佛號它只是一個音
聲;有些人聽到佛號,就聽到「糖果」,喔,這是消除罪障,增加快樂;有些人聽到佛號那是進入佛法界,「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你準備到什麼程度,佛陀就給你什麼東西。當你準備好的時候,你生長在佛世,你看到的佛陀就是「演大教,說華嚴,塵剎海,現寶蓮」,你看到都是華藏世界,看到都是千丈盧舍那身,看到佛陀是時時講華嚴世界的一真法界。這是第一種最殊勝的根機,他已經準備好了。
【97】佛陀可以為你做很多事,但是唯獨不能改變你的善根!
我們再看第二種人。
復有一類小機,始從鹿苑,終至鶴林,唯聞阿含、毘尼、對法,則三 藏通於前後明矣。章安如此破斥,癡人何尚執迷?
有一種人他的根性已經成熟,就是定性了。從他學佛開始就是好樂阿含,歡喜思惟苦諦,把出離三界當作他學佛的唯一目標。所以這種人遇到 佛陀時,他看到的是佛陀現出丈六的老比丘相,從佛陀成道以後先到鹿野 苑度五比丘,最後滅度的時候在白鶴林,就是娑羅樹林,他一輩子只看到 佛陀說《阿含經》、講毘尼,就是戒律,講《阿毘達磨論》。阿毘達磨叫做 對法,就是正確的法門,就是對觀四諦,對向涅槃。因地就是正確地觀察 四諦,果地就是正確地趨向偏空涅槃。
也就是說,三藏教是通前通後明矣。章安如此破斥:癡人何尚執迷? 還在講阿含十二、 方等八。這個就錯誤了。
所以你看有些人,他說大乘非佛說,這個值得我們同情,因為有些人 他一輩子就看到佛陀現丈六比丘相,沒看到佛陀講過大乘法,他個人的理 解就是這樣子。就是說他親近佛陀以後,一直到佛陀滅度,他從來沒有看到佛陀跟他說一次的大乘法,一輩子聽小乘法,不可思議。看有些人他一輩子看到佛陀千丈盧舍那身,有些人一輩子看到佛陀現丈六比丘身,這就是看你自己準備的程度了。佛陀可以為你做很多事,但是唯獨不能改變你的善根。
【98】佛陀準備好了,你也要準備好,才有辦法感應道交!
我們看第三。
復有一類小機,宜聞彈斥褒歎,而生恥慕,佛即為說方等法門,豈得 局在十二年後、僅八年中?且如方等《陀羅尼經》,說在《法華經》後,則方等亦通前後明矣。那麼有一類也是屬於小根機的,他經過《阿含經》的這種調伏煩惱的「除糞」過程,他的粗重煩惱已經調伏了,但是還沒能夠回復心性,這個 時候他已經適合來聽一些方等的「彈偏斥小,歎大褒圓」,能夠「恥小慕大」, 這個時候佛陀當然不可能等待,就當下為他說方等法門,四教並談,不可 能局限在十二年後、僅八年當中。舉一個例子。比方說,方等時的《陀羅 尼經》,說在《法華經》之後,「則方等亦通前後明矣。」
其實淨土宗的經論,在天台的判教也是方等時,為什麼呢?因為淨土 它秀出了阿彌陀佛的功德,佛力不可思議,但是從顯露義來看,我們看不 出來我們的心力不可思議。你說你讀《阿彌陀經》,你會讚歎阿彌陀佛的廣 大功德,依報莊嚴,正報莊嚴,然後所有的依正二報會歸到一句佛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但是你會讀出心力不可思議嗎?你的一 念心性有這種德能,並不明顯。
當然,蕅益大師不可思議。他就開出了三力不可思議,心力、法力、 佛力,但是從顯露義來看,方等會上淨土宗從顯露義,它主要是要修皈依, 從淨土法門裡面,我們看不出有內觀的智慧,不明顯。它偏重在外順彌陀, 就是你順從彌陀就好,你只要相信彌陀的功德,然後順入,你就能夠得到 彌陀的救拔。但是如果從秘密義,祖師的開顯,它也有一種隱藏的要你必 須「以佛心為己心,以佛智為己智」,就是佛陀準備好了,你也要準備好, 才有辦法感應道交。
蕅益大師講,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不可思議。所以一念相應 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它雖然是方等會上,但是它密詮圓教的思想, 裡面有心性的功德在裡面。你憑什麼轉他成自?憑什麼是繼承大富長者的 兒子?如果你跟佛陀沒有交集,佛陀是一念清淨心,你是打妄想的心,如果這兩個心完全沒有交集,你認為感應道交可能嗎?這兩個人完全走在不 同的道上,一個人往東走,一個人往西走,他們兩個生命會有交集嗎?
假設我們的心跟佛陀的心是完全沒有交集的,佛陀的心是功德莊嚴, 我們是顛倒妄想,你說這兩個心怎麼可能心心相印,感應道交?憑什麼? 肯定是有交集。就是當我們把妄想撥開來時,我們看到本來面目;當佛陀 把功德莊嚴撥開來時,他也是本來面目,我雖業障深重,是彌陀心內的眾 生,彌陀雖萬德莊嚴,是我心內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應道交,這感應道交是從自他不二安立的,外在的妄想不能去障礙心性的本質。
這就是為什麼臨終時要保持正念,臨終時你的狀態跟佛陀的心態要隨 順。所以善導大師講順從,你不能夠說臨終時,佛陀安住心性,你打妄想, 那你怎麼順從呢?你跟佛陀雖然是有很大的資糧,但起碼兩個人是同一條線,同一個跑道,同一個心性,你至少安住,至少是「以佛心為己心,以佛智為己智」。你臨終時跟佛陀完全沒有交集,你說這兩個東西怎麼感應道 交?你說個道理我聽聽看。你打你的妄想,佛陀安住四十八願,這兩個怎 麼感應道交呢?你肯定是要不隨妄轉才行。
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雙方都要準備好,所以你自己的安住很重要。 我們必須把佛心跟眾生的心找到一個共同點,那兩個人都站在共同點,才能夠能念的心、所念的佛,自他不二感應道交。所以我們先撇開資糧力、 撇開業力這一塊,雖然我有生死業力,雖然佛陀有功德莊嚴,這個是外在 的東西,我們先把外在的東西撥開來,資糧不會障礙你往生,業力不會障 礙你往生,但是你起顛倒就沒辦法往生,因為心心不相印。
所以方等會上,佛陀的確把他的功德秀出來,讓凡夫二乘產生廣大的
羨慕而信仰,但是從顯露義沒有明確地說明,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是應該安住的。
【99】向外攀緣沒有安住心性,佛陀想救你都很困難!
我們再往下看。
復有三乘,須歷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會歸摩訶衍道,佛即為說般若。
故云:從初得道,乃至泥洹,於其中間,常說般若,則般若亦通前後明矣。那麼有一種三乘的修行者,聲聞、緣覺、菩薩修行者,他必須要經歷 色心等世法,世間法就是凡夫有漏的苦集二諦,出世間法就是出世間的道 滅這種清淨的功德。世、出世法, 雜染法、清淨法,一一法會歸大乘的空 性,所以佛陀必須為說般若,「故云:從初得道乃至泥洹,於其中間,常說般若,」就引證了「般若亦通前通後」。
這個般若法門很關鍵!我們活在妄想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們心中累積 太多影像。這個影像有兩種來源:第一個錯誤的學習,第二個生命的經驗。 尤其是生命經驗對我們影響太大。
就是我們從小到大接觸了很多人,遇到很多事。有些事情對你的刺激 不大,所以就這樣過了,它沒有沾到你的心上。但是有些人事,對你產生 極度的痛苦,有些人事對你產生極度的快樂,這兩個東西問題就嚴重了, 它給你印象深刻,使你揮之不去,這個影像就住在你的內心。那麼累積久 了以後,它就障礙你心性的開顯。
所以幾乎所有人把心帶回家之前,都要把心中的影像清空,這個很關
鍵!我認為一個人不知道空性,不可能瞭解心性,因為你心中的妄想,對你的刺激太嚴重。雖然沒辦法斷除妄想,至少你要能夠擺脫妄想,跟妄想 脫鉤,心性才會浮出來。
所以我們要悟入心性,把心帶回家的過程當中,空法的學習是關鍵! 而空性思想的目的,是建立一個無所得的人生觀,這很關鍵!因為無所得, 所以你無所求;因為無所求,所以你無所住;你無所住,你就生其心,它是有邏輯關係的。我們之所以會向外攀緣,你要把根本原因找出來,因為 你認為向外攀緣對你有好處,你會得到東西,要不然為什麼你要攀緣呢? 為什麼仁者心動呢?
但是這種錯誤對我們傷害很大。我們的生命從空性的角度,緣起性空 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空性的理解,它從兩 個角度:從因緣的開合,首先生命是怎麼開始的?因為因緣的和合才有的,所以生命是沒有開始,你有開始嗎?沒有!生命本來就無中生有,你從空性 而來。你本來就有今生嗎?你本來就有這個家庭嗎?你本來就有這個身體 嗎?當然沒有!那你為什麼有呢?因緣和合,你過去的業成熟了,啪!現出來。
其次,生命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這個生命可 以把它帶到來生去嗎?也不可能。你在哪裡出生,你就必須把身體放在這 裡。你來地球受生,來娑婆世界受生,你所有的東西,就必須要放在娑婆 世界,你就一念的心識離開而已,所以最後也沒有結果。人生沒有結果, 就像做夢。你在做夢時你把它當真,醒過來時,你不可能把第一個夢境帶 到第二個夢境。
也就是說,人生是沒有結果的,這個時候你的心就知道,向外攀緣對 你毫無意義,反而因為向外攀緣沒有安住心性,障礙你的前進,障礙你的 進步,讓你跟佛陀的距離拉遠了,佛陀想救你都很困難。
所以這個地方說明什麼呢?般若的空性,雖然它本身不是一種向內的 觀照,它只是空掉外境,但是空性是悟入心性的一個很重要的過程,所以 般若法門是必修的。透過般若的空性,把心性歸零以後,你心中的影像慢慢地清除,你就 可以真實地跟佛陀站在同一條線。
【100】「見諸菩薩,授記作佛」,這個是佛教不共的傳承,也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我們看下一段。
復有根熟眾生,佛即為其開權顯實,開迹顯本,決無留待四十年後之 理。但佛以神力, 令根未熟者不聞。那麼另外一個根熟菩薩,如果說,他經過前面的阿含就可以直接悟入, 或者還要經過方等再悟入,或者他直接接觸空性以後,他已經可以成就善 根了,所以佛陀就直接開權顯實,把法門的權法開出一念心性,把佛陀一 期的示現打開,顯出法身的常住。那麼這時,不可能等待四十年後才講《法 華經》,只是佛陀在講《法華經》時,以神通力使令某些根未成熟者暫時不 聽聞,如此而已。
我們再往下看。
故智者大師云:法華約顯露邊,不見在前,秘密邊論,理無障礙。且
如經云: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如是法者,豈非妙法?又梵網經云: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剛華光王座等,豈非亦是開迹顯本耶?
蕅益大師引用智者大師的話說,《法華經》從顯露義來說,不見在前, 從文字的表面來看,我們不明顯看出阿含、方等、般若要我們迴光返照, 開顯我們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佛陀告訴我們修苦諦,修對治法 門,修空性,佛陀前面並沒有要我們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但是從秘密義, 從他裡面的這種弦外之音來看,其實有這麼一點道理在裡面。
比方說《金剛經》。《金剛經》判教判作通教,般若時,但是《金剛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實就有法華開權顯實的味道。它告訴你,無所得故,無所求;無所求故,無所住;無所住故,你就脫離妄想,開顯心性,就生 其心。它這個空性轉成心性,從秘密義有這麼一點啟發在裡面。所以約秘 密義,道理是通前通後。
舉個例子。比方說在經典上說,「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
記作佛。」這是《法華經》上說,說我過去在未講《法華經》之前,就看到 佛陀為菩薩授記。當然這個授記就是聞如是法,這個授記作佛就是妙法, 佛陀直接開顯眾生的一念心性。
所有的宗教,佛教是最不可思議的。我們沒有看到哪一個宗教說,你
最後修行的結果,會跟教主一模一樣的!授記作佛,說你最後跟我一樣。 因為在所有的教派裡面,都沒有內觀真如這個概念,都是用一種外緣的心 識去修皈依,沒有說內觀真如外順彌陀,沒有這種概念。沒有內觀真如這個概念,少了這個動作,所以所有人變成是教主的子民。只有佛教「見諸 菩薩,授記作佛」,這個是佛教不共的傳承,也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舉一個例子。如《梵網經》上說,我今來娑婆世界已經八千次了,這個是迹門。但是本門呢,坐金剛華光王座,我的本門法身報身如如不動, 現千丈的盧舍那身,坐金剛華光王座,這個也是開迹顯本。因為《梵網經》 是判作華嚴時,所以佛陀在第一時,從秘密義也有《法華經》的思想,是這個意思。
【101】你是什麼善根,看到的佛就不一樣,聽到的法就完全不一
樣! 我們看最後總結。
復有眾生,應見涅槃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槃,故曰:八相之中,各
具八相,不可思議,且大般涅槃經追敘阿闍世王懺悔等緣,並非一日一夜 中事也。
最後復有眾生,這個眾生「應見涅槃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槃」。這個 人他看到佛陀長久住世,他會產生一種不好的念頭,有所依靠,心生輕慢。 佛陀就趕快為他示現涅槃,讓他趕快從佛陀涅槃中向內安住,因為他老是 向外攀緣說佛陀還在,當外境失去時,他自己會向內安住。
所以說,「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議。」八相成道,也就是說, 雖然他的八相是佛陀的出生,然後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但是也 可能佛陀在說法時,有些人就看到佛陀入涅槃,他每一個相又具足八相。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智者大師在修《法華經》時,他一開始親近慧思
禪師,慧思禪師不是要他修法華三昧嗎?他得到旋陀羅尼以後,入了三昧,見到靈山會上,儼然未散。也就是說他在定中看到佛陀還在說《法華經》。
諸位!定中意識只有現量,不可能打妄想,不可能比量,也不可能非
量,它一定是實際的情況。我們看佛陀已經入滅了,這個涅槃相,對不對? 但是智者大師在禪定中,在涅槃相裡面看出了說法相,佛陀沒有入滅。所以這個八相成道,互含互攝,每一個相又有八相,這個就是融通的 情況。所以佛陀教化弟子是不可思議,完全看你準備好了沒有,因人而異。再舉一個例子。比方說《大般涅槃經》,「追敘阿闍世王懺悔等緣,並非一日一夜中事也。」在《涅槃經》裡面,講到阿闍世王的懺悔。阿闍世王 他想要作新王,就是提婆達多想要作新佛,但是他沒有勢力,他就拉阿闍 世王,叫阿闍世王把他的父親給推翻了,阿闍世王作新國王,提婆達多作新佛。所以兩個結盟之下,阿闍世王就把他父親關起來餓死。餓死以後, 這個殺父的逆罪,使得他晚年身體長滿了毒瘡,外道給他施什麼法都沒有 用。
後來有個大臣找耆婆名醫過來,耆婆就說,國王你感覺怎麼樣?阿闍 世王說,我身不安穩,心不安穩。耆婆為他把脈以後說,我可以治你的身 病,但是你的心病我沒辦法治,你的病源在心,因為大王的痛苦來自於內。 既來自於心,還從心滅,你必須要從內心消滅了,這個病才會好。阿闍世 王說,我怎麼能夠消滅心不安呢?他說,你要向佛陀懺悔。然後耆婆就帶 阿闍世王去精舍跟佛陀懺悔。
佛陀跟他講了一些偈頌,歸納成兩層意思:
第一個,講業性本空的道理。可以看出阿闍世王大乘善根深厚,般若
思想很深。他一時的造罪,佛陀跟他講業性本空,說你過去造罪是一念的 妄想,攀緣一種虛妄的境。既然你今天懺悔了,「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 時罪亦亡」,它不是真實的。你既然懺悔以後,你就要放下了,告訴他業性 本空。
第二個,要他發大誓願。你要重新發願,行菩薩道。阿闍世王在佛前, 懺悔發願以後,沒有多久死了,因為懺悔不可能把罪業懺得完全乾淨,他墮入地獄,看到地獄的火時,因為懺悔的善根起大慚愧,就得一個從地獄 當下彈出來的果報。就是這樣子,有懺悔的人,有善根的人,墮到地獄的 時候他馬上彈出來。這個事情在《涅槃經》裡面講得很清楚,絕對不是一 日一夜。
這個地方是說明了佛陀的說法,他有融通的情況。就是你如果生長在
佛世,每一個人見到的佛身,聽到的佛法是各式各樣。善根的不同,每一個人看到的佛不一樣,聽到的法完全不一樣,這就通五時。佛陀的法跟你的根機掌握得非常地精準,剛好是你要的東西,但是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趕快啟發你的善根,其他的你都可以慢慢來。
【102】你的善根會決定你未來遇到什麼樣的善知識,聽到什麼法!
我們這個通五時講到這,大家有沒有問題?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弟子上堂課在講義第十三頁,有一段要跟師 父印證一下,重扶三權,這個三權是不是藏、通、別這三個權教?
【師父答疑】對!對!對!藏、通、別三種權法。就是說《涅槃經》 它是開顯心性,但是它把藏通別的法再重複說一次,《法華經》就沒有,《法華經》就直接開顯心性,所以它帶通別說圓教。它一方面強調權法的重要, 一方面也強調心性的關鍵。
【學員提問】弟子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阿羅漢果,一部分的阿羅漢, 他後來就迴小向大,就出來了。師父也提到,就是另外一部分的阿羅漢是 變成定性,他滅色取空就變成定性阿羅漢,那就很難出來。所以師父常常 提醒我們,就是一開始發心就要對,可是師父也提過說,沒有一個人是永 遠做阿羅漢的,這個道理是不是就是我們平時說,我們也是未來佛,也沒 有一位凡夫是永遠做凡夫,遲早會成佛,是不是同一個道理呢?
【師父答疑】我們不能跟阿羅漢比,阿羅漢是個聖人。一個聖人他的 問題只是胸量問題,我們除了胸量,還有煩惱的問題,還有罪業的問題。 阿羅漢已經處理一部分的問題了,他把生死的煩惱、罪業消滅了,但是他對於佛陀的那種功德莊嚴,他沒有一種承當,他認為這個東西跟我沒關係。 當然作為佛陀施設教法時,他的系統是一致的,他既然有辦法讓你證得阿 羅漢,一定有辦法把你帶出來。因為它的那個 system 是同一個體系的,除非你學外道。
如果你是成就辟支佛,那這個問題就比較困難了;如果是阿羅漢,聲
聞肯定是跟佛學習。另外一種人是緣覺,這個就比較麻煩了。獨覺的證入 偏空涅槃不是因為佛法,這個就比較麻煩。這個以後不知道該怎麼辦,不知道了。
【學員提問】那師父為什麼會說,沒有一個人是永遠做阿羅漢的,遲
早他會出來,他是怎麼樣出來呢?
【師父答疑】阿羅漢,其實按照《法華經》的意思,他認為他到偏空
涅槃,對不對?其實他入滅時,生到十方佛土的方便有餘土去了,沒有偏 空涅槃。在天台的判教有一種叫做有位無人,就是有一個階位,但是沒有 這個人,「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
我講一個《法華經》的譬喻。佛陀說,有個房子起火了,起火時小孩 子不願意走,他不知道怕,這時這個長者就緊張了。你跟他說外面有什麼 東西,他不見得會離開,只好講他喜歡的,說,哦,外面有羊車,因為這 個小孩子喜歡羊車。結果小孩子就跑出去了,離開了火宅,就坐在草地上, 很快樂了。遇到長者說,你說要給我們羊車,羊車在哪裡呢?佛陀說,就那部車。欸,這不是羊車,結果佛陀給他大白牛車,更好!
那麼這時佛陀就問聲聞人說,你可以說佛陀打妄語嗎?不能說他打妄
語,為實施權,佛陀說其實沒有羊車這個東西,「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
就是說這個人他一聽到偏空涅槃這四個字,起大歡喜,那佛陀何樂而不為 呢?對不對?佛陀就安立一個偏空涅槃,其實他認為他是入偏空涅槃,結果入了十方佛土去了。
不過,你要知道,阿羅漢的聖人有什麼差別呢?他看到大乘佛法不會 排斥,因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它是同一個體系的,他會覺得,這個 大乘的功德, 甚深,甚深。他會知道比我高明,但他絕對不會毀謗大乘法。 所以《法華經》上說,會毀謗大乘的,絕對是沒有入聖位的。初果以前的, 有可能會謗大乘,一旦證得初果,他入法性以後,因為佛陀的法性是同一 法味的,不管是空性,不管是心性,它同一個法味的,只是淺深不同。
所以阿羅漢一旦生到佛土去,他會感恩佛陀。他會認為說,哎呀,佛
陀雖然暫時用假名字引導我,但是我得到的更多。你看十方佛土中是有一個方便有餘土?對不對?那個誰受生的你知道嗎?就是阿羅漢去的, 他生到十方佛土裡面的方便有餘土,繼續地親近十方諸佛,學習佛法,迴小向大。當然,如果說直接發大乘菩提心的人,你親近佛陀也可能就直接 初地、八地了。
諸位!你的準備很關鍵!資糧可以慢慢來,但是你的善根會決定你未 來遇到什麼樣的善知識,你聽到什麼法,也決定了你在成就佛道的過程當 中,是在旁邊暫時的休息,還是直接趣入大乘,這個非常關鍵!你的善根 力,這個是整個佛教的核心思想。
當然,這個五時的施設,你要生長在佛世就很明確了,因為我們離開
佛陀太遠了,所以我們不知道佛陀當初是怎麼教化眾生的,原來這個五時是有通別的。有些人一切時看到阿含,一切時聽到華嚴,一切時聽到方等,一切時聽到法華涅槃,那就是你個人的準備了。
【103】如何理解《華嚴經》是被判作是圓教兼帶別教,而《法華 經》卻判作是純粹的圓教?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師父提到說,《華嚴經》跟《法華經》兩本經, 都是一佛乘成佛的因緣,但是一個是對根熟眾生宣說,《法華經》是對凡夫 宣說,可是我們看講義的講表裡面,《華嚴經》它是被判作圓教兼帶別教, 可是《法華經》是為凡夫宣說,而且是次第說法,可是《法華經》卻判作 是純粹的圓教,要怎麼樣去理解這個判教?謝謝師父!
【師父答疑】好。作為一個圓教,除了功德圓滿以外,這個圓還有一 種圓滿的意思,就是它必須攝受根機要圓滿。《華嚴經》的圓教,是開顯佛陀果地的功德,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悟入的,佛性每個人都有,佛德不是 每個人都有,所以《華嚴經》這種圓教是可遇不可求,不是每個人做得到。但是《法華經》的圓教,只要你努力,你今生可以成就的。我讓你把 心帶回家,這是透過學習,透過思惟,你今生就可以達到的。所以法華的 圓教是因地的佛性,《華嚴經》的圓教是果地的功德。
這樣講好了。《法華經》的圓教是個個有希望,《華嚴經》的圓教是人 人沒把握。就是說《法華經》的圓教,它攝受所有的人,不管你過去造了 什麼罪,不管你過去打了什麼妄想,你只要肯學習,你至少可以把自己的 心,這個因地先端正,這是可以透過學習努力的。但是《華嚴經》不是你 今生努力就做得到的,這種事事無礙,你現在學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我們 只能夠讚歎。
我們現在的操作基本上是這樣:談到心力不可思議時,用《法華經》; 我們在學習佛力不可思議時,用《華嚴經》。就是佛陀到底怎麼回事,佛陀 為什麼會把四十八願的功德攝持在一句佛號上呢?你就要用《華嚴經》來 思考,就是說思惟佛德,我們用《華嚴經》來操作;思惟你的心性,你的 心力到底怎麼回事,根據《法華經》,這樣懂嗎?就是你自己的準備,你就 學習《法華經》;你對佛陀的理解,你要根據《華嚴經》。
所以《華嚴經》為什麼它的圓教裡面加一個兼別教?因為它把很多眾生 排斥在外,比方說,凡夫二乘,「有眼不見盧舍身,有耳不聞圓頓教」,他根本沒辦法受益,所以就著攝受眾生來說,沒有《法華經》那麼廣。《法華 經》它是講到你只要安住心性,你就可以入法華三昧了,所以它的機是圓 滿的。《華嚴經》因為它是少數人特有的,所以給它一個別字,它還是有所差別,是這個意思,不是說它的道理不圓滿,而是它的根機不是每一個人 都可以做得到。
我們今天就上到這兒。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