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一個人沒有經過空性智慧的教育,你很難悟入一心三觀!
【154】為什麼要內觀?
【155】《無量壽經》是不是也是方等時所說?
【156】什麼是無所得的概念?
【157】佛陀滅度以後,秘密教你要自己去體會!
【158】當你開始拒絕人生受用時,你就在開顯心性!
【159】為什麼報身它有始無終?
【160】淨土宗的行者如何把一佛乘的思想跟念佛法門互相結合呢?
.
天台《教觀綱宗》
【152】你怎麼掌握業感緣起、賴耶緣起跟真如緣起的使用時機?
繼續來做課程的研討。
在我們之前講到的課程當中,蕅益大師把天台的教觀分成三種緣起: 業感緣起、賴耶緣起跟真如緣起。佛陀施設的教法,一定有他對治的重點。
業感緣起的重點在於,我們在調伏現行的煩惱跟罪業,就是你眼前的 東西時,業感緣起特別好用,因為讓我們產生增上慚愧,不敢放逸。因為 業感緣起它強調業力的不可思議,業力的強大,治亂世要用重典。所以面 對現前煩惱業力時的思考,我們儘量用業感緣起來警惕自己:這個罪業造 不得,因為你很難改變它,而且你要付出更多的代價。
就是說,你造罪的結果,你的快樂只有一點點,但是跟造成的痛苦不 成比例。譬如你在吃刀上蜂蜜時,雖然有甜蜜幸福的感受,但是你吃的蜂 蜜畢竟是少數,但是你被割傷以後的痛苦,是遠大於那個快樂的,所以造 罪是得不償失的。所有娑婆世界的快樂,究竟來說都要付出代價的。所以 從業感緣起,我們可以知道慚愧心,不敢造罪。
面對過去已經造的罪,你就不能用業感緣起了。用業感緣起的話,那你的挫折感就太大了。就是說,這個事情已經是一個既成的事實,而且我 也如法懺悔了,面對這麼多業時,佛陀告訴你賴耶緣起。它是可以受熏習 而變化的,就是這個業它是被一個心識——第八識所攝受,而第八識它不 是死的,它受前六識的熏習。
也就是說,業力跟你的思想是互動的,隨著你的思想不斷地提昇,這個業力的勢力就會不斷地降低,這給我們很大的希望。我們從「萬般皆是 業,半點不由人」,慢慢體驗到萬法唯識,一切法是你的心識所變現,你的 心變了,業力就跟著變。所以,當你要怎麼樣去思考你過去業力時,就可 以用賴耶緣起了。
我們如何透過今生的修持,收心,讓過去的業降到最低,當我們要談 談你的未來目標時,怎麼突破過去、怎麼開創未來時,真如緣起最好。清 淨心菩提願,告訴你,你的來生有無量的可能性。你先不要管你的業力, 先不要管你的妄想多重,你就儘管發願,甚至可以發成佛的願。
按照佛陀給我們的教育,面對現在,佛陀要你務實,小心謹慎;面對未來,佛陀要你大膽地嘗試,你儘管發願,因為你的心性跟十方諸佛相同,你應該得到的東西跟佛陀一樣,所以面對未來,你可以發成佛的願、往生的願。
所以佛教對於過去、現在、未來,是不同的態度。對現在是很保守的, 對過去是可以改變的,對未來可以大膽地發願,它有無量的希望。佛陀是 給我們未來無量的希望,所以真如緣起是給我們希望。
站在佛陀的角度來思考事情,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所以你慢慢知道這 三個教法,是各有它的使用時機,你就知道佛陀施設的教法是不衝突的。
【153】一個人沒有經過空性智慧的教育,你很難悟入一心三觀!
我們來看,回答下一個問題。
【學員提問】在天台教觀當中,最先緣自於《中觀論》的緣起性空理論,後來才演變成一心三觀,請問師父,緣起性空跟一心三觀有何不同?
【師父答疑】空性的智慧,它是一心三觀的前方便。一個人沒有經過空性智慧的教育,你很難悟入一心三觀。一心三觀的特點,還不在於三觀,而在一心。我們現在達到一心很難,就是說你的心動得太厲害,攀緣太厲害,我們現在是多心。
就是說,一心三觀在於把心收回來。一心三觀的特點就是說,你要改 造生命,要找到生命的開關,生命是有開關的。所以它把生命濃縮,把整 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個五蘊身心世界,慢慢濃縮到一念心性,它認為這個就是生命的開關。你碰到什麼事情,不要向外求,你只要安住清 淨心、菩提願,你就有無量的未來的可能性,安住清淨心,離相清淨,然後菩提願成就功德,你要有成就功德的希望。
但是安住一念心性很難,因為我們的心喜歡攀緣。假設沒有經過空觀的法水洗滌,就很難入一心。這個時候,佛陀就講空性的道理了。佛陀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為什麼要講空觀呢?因為你的攀緣的病根,來自於你認為人生有所得,這是一個嚴重問題。我們對生命有很多的錯覺, 但是最根本、最嚴重的錯覺,就是我們把人生當真。
就像一個人做夢,夢裡面看到很多的珍寶,看到很多的事情,他會去 追求。但是這個夢境結束時,他又到另外一個夢去了,前一個夢就消失了, 又變成一個夢,他又重新地追求。
所以我們不可能從每一次生命當中去得 到教訓。就是說,我們為什麼會不斷地攀緣,一直到死之前還在攀緣?因為我們總是希望能夠從人生得到一點東西,認為它是真實的。
所以佛陀就出世了,告訴你說,「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佛陀要你從因緣看進去,就是人生是一種因緣的開合。你為什麼 來到人世間呢?因為你過去有很多因緣聚集在一起,啪!「因緣和合,虛妄 有生。」所以你從什麼地方來?
諸位!你們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嗎?我們是從空性而來。按照佛法的 意思,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無中生有。生命的出現不是本來就有的,是無中 生有。你不能夠說:「欸,我從前世而來。」不對!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立的 個體,你只是繼承前生的業力,你可沒有繼承前世的果報。當你做第二個 夢時,跟第一個夢是沒有關係的。你前一個夢是轉輪聖王,你不可能把轉 輪聖王的珍寶,帶到第二個夢的乞丐去。所以,首先你要知道,你的生命 的起點,生命沒有開始!
我們再看生命的結果。你將往哪裡而去?「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最後的結果,往空性而去。所以人生是沒頭沒尾。
按照《楞嚴經》的用法,就是「來無所從,去無所止」,人生沒有開始 也沒有結果,只有過程。就像做夢一樣,你知道你每一個夢境,從什麼地 方開始嗎?你知道你的夢境什麼時候結束嗎?你結束以後跑哪裡去了?沒有了。人生幾十年後,你現前的身心世界,你所擁有一切東西跑哪裡去了? 對你來說,沒了,你又去創造另外一個夢境。
所以,無所得的概念,對一個人很重要!就是人生只有過程,人生的 目的只有兩個:第一個,酬償舊業,你在還過去的業;第二個,你在創造 一個新的業,你在開創來生,規劃來生。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被業力牽著走。我們一般人都是活在過去,沒有一個人活在未來,所以人生惡性循環,你過去造的罪業,今生業力顯出來,在業力當中又迷失了自己,又造業,所以我們的人生落入一種惡性循環。直到佛陀出世,喔,原來人生是無所得!諸位!我們每個人,不管你 是快樂,不管你是痛苦;不管你長得莊嚴,你長得醜陋;你有財富,或沒 有財富,你的過程有很多差別。但是,我們每個人的結果都是一樣——就是沒有結果!沒有一個人有結果的。
沒有結果這件事就很重要了,人生無所得。無所得,你就無所求,該幹麼還幹麼,該你的,你過去有這個業,它自己會出現,可能它不是從這 個地方,而是從另外一個地方出現。你沒有這個因緣,你追求也沒用,因為你沒有業因,你只有緣沒有結果。
所以從無所得,你就知道無所求;無所求,你就知道無所住;無所住,你的心自然就往裡面跑。你知道:把你的心管好了,你的生命就管好了。所以空性的智慧是很關鍵了。一心三觀就是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他是 內觀的。今天有人罵我,那跟我沒關係,我有內觀,安住清淨心、菩提願 面對;有人讚美我,我們也是安住清淨心、菩提願,叫法法銷歸心性。所 以一個一心三觀的人,他跟外境是脫鉤的,他認為人生只有歷事鍊心而已。 他的生命只是讓整個事緣當中,讓他內心不斷地增上,他的清淨心更增長 了,他的菩提願更增長了,如此而已。
所以他的整個人生觀,只是在自我完善,讓他內心的善根不斷地增長,不管他做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乃至於念佛也好,善根都不斷地在增長,這就是一心三觀高明的地方。
因為我們花太多時間去攀緣外境了,耗損太多精神體力。你攀緣外境有什麼用呢?它是一個生命的結果,過去的業。就是說它是一個結果,它是一個事實,這個結果很快就過去了。你應該重視你的因地,你的內心世界,你的內心世界主導著未來。
就是說,我們太重視我們的過去,而忽略了未來。我們什麼時候開始 重視未來?死亡到來時。喔,原來我也會離開娑婆世界。這個時候你就會 手忙腳亂,我該去哪裡?來不及了,因為你沒有資糧。
但是,我們不可能從生命中記取教訓。你來生再來時,你一定會犯同 樣錯誤,你的心還是向外攀緣,因為你認為攀緣對你有好處。你認為說, 人生經過你的經營以後會變得更好。其實不一定,努力的人很多,成功的 人少數。因為成功的人有福德力,關鍵在他有善業力。
所以人生不能主宰,不能強求的。你今生的快樂不完全是你的努力,當然你的努力會讓它更早起來。但是真正的因,是因為你過去生的,是你過去生好,你是繼承了過去的善業。但是你太享受於過去的善業,完全活 在過去的善業,你就失掉了未來,就把未來給毀掉了。你想想看,你把心 收起來,該你的還是你的,但是你跟一般人不同,你的內心在創造一個美 好的未來。
我不知道諸位是把今生看得重要,還是把未來看得重要?就是說,你把心向內安住,你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今生該有的東西,你也不會失掉。 你把人生完全用來經營今生,臨終你就慘了!因為你認為很重要的東西, 你花了幾十年所經營的東西,即將被破壞,你內心的痛苦跟遺憾,讓你很 難保持正念。因為你今生花太多心血了,死亡到來時你受不了了。如果沒 有收心,你受不了的,因為它花費你太多精神體力了。
收心就是把心帶回家,看好你的善根力。你真正往內心,注重你的善 根力、福德力。這個時候人生只是一個歷練,所以要把心收回來,要成就 一心,一定要空性的智慧,建立無所得,然後你才有資格談三觀,用空假 中去觀你的心。空觀看到你內心的本體,離相清淨;假觀看到你的內心有 無量的功德性,發起菩提願,為未來開始許下你的誓願,用願力來引導你。 這個時候你就能夠擺脫過去,走上一個新的未來。
所以一心三觀的核心思想,在於一心。而一心要成就,要建立一個無 所得的人生觀。你不可能在今生得到什麼東西,因為人生沒有結果,只有 過程。這就是空觀的智慧。它為什麼要擺在前面?以無所得為方便,才有資 格談一心三觀。所以佛陀要先講般若時,調伏你有所得的攀緣心,然後才開顯法華涅槃,安住一念心性,開顯你內心的空假中三觀,清淨心菩提願 是這樣來的。
佛陀先講《阿含經》業感緣起,先處理你的重大的罪業;再講方等時、 般若時,開始調伏你的攀緣心,業力處理完了,就開始處理妄想的問題; 妄想處理完了,才有資格談一心三觀。
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
《中觀論》的空性的思想,它是一個悟入一心三觀的前方便,否則你 不修空觀,你的心一直在動,因為這個業力變現果報時,這個果報會刺激 你的感受,你永遠會被感受牽著走。當你認為人生是真的時候,那你就很 難面對人生了,每一個業力對你來說都是一個刺激,你就得照單全收了。有沒有問題?這個無所得跟一心三觀是有關係的。
【154】為什麼要內觀?
沒有問題,這個問題過去了。我們看下一個問題。
【學員提問】佛陀宣說《法華經》,是會漸歸頓的方式來宣說圓教,而方等般若則以秘密不定的方式來宣說圓教,這當中有沒有代表性的經典 呢?
【師父答疑】方等時佛陀講圓教是比較不明顯的。我們舉一個例子, 比方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前面的經文,佛陀是講到極樂世界的果 地功德,然後再講到因地的修學。
果地的功德我們看,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等等,佛陀 講到依報莊嚴有三個主題:一個寶樹莊嚴,一個是樓閣莊嚴,一個是蓮花 莊嚴。蓮花就是受生的地方,因為在蓮花受生,所以才會受用寶樹跟樓閣。這三種莊嚴講完以後,佛陀會總結:「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 莊嚴。」蕅益大師就解釋,是什麼樣的功德,能夠成就寶樹、樓閣跟蓮花呢? 諸位!你們會說,一個生死業障凡夫,一輩子可能什麼事也沒有做,就在 佛堂裡憶佛念佛,然後你來生到極樂世界,受用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 水,為什麼?是什麼因緣?
「諸法因緣生」,淨土宗也不能夠離開因緣觀。當然多數的說法會說彌陀本願攝受,佛力不可思議,因為阿彌陀佛成就這廣大的功德,他把四十八願的功德攝持在一句佛號,所以我的心接觸佛號時,轉他成自,感應道交,我把佛陀的功德轉到我的身心世界。這對一半,佛力的攝受對一半, 一般淨土宗都這樣解釋。
但是,蕅益大師他不這樣看。他提出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 還提出了心力不可思議,因為一個念佛人的心向內安住,有一種心性功德 的開顯。心性它有清淨心菩提願的功德,我們的心以前因為離家出走了, 把自己弄得變成乞丐。當一個人向內觀的時候,會得到心性功德的加持力。 所以你自己心性功德的加持,還有彌陀本願的攝受兩種,心力跟佛力的結 合,然後才有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
但是,你看《阿彌陀經》的經文,它強調心性的東西明顯嗎?不明顯,
是吧?它強調佛力的很明顯。那就是蕅益大師的智慧了,「以大容小,無法 不大;圓人受法,無法不圓」,他看出這個秘密教。
諸位!你想一個問題,假設你的往生純粹是佛力攝受,跟你的心力沒 有關係,你今天放一個錄音機不斷念佛,這個錄音機會往生嗎?不會!因為它沒有心,它沒有明了性,是吧?你說既然是佛力,它只靠音聲,那念 佛機它也創造音聲,它怎麼不往生呢?佛陀為什麼不加持它呢?因為這個 念佛機沒有明了的心。沒有明了的心,它本身沒有心性功德的加持。
所以,為什麼臨終的人要內觀?就是這樣,因為你本身的心性功德很 重要,內觀真如,外順彌陀。內觀真如——你自己開顯內在的心性,能念 的心不可思議;外順彌陀——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啟動了彌陀的本願力。 所以你的心性功德力跟彌陀本願力結合,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不 可思議,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是這樣子。
因此你的往生,是心力——心靈的力量跟佛陀力量的圓滿結合,不是單方面的。這就是為什麼你起顛倒時,佛陀拿你沒辦法,因為你心性功德 開顯不出來。心性它必須要內觀,才會出現。當你臨終時攀緣娑婆世界, 心性就隱沒了,妄想就出來了。
所以,心性跟妄想是同一個東西。向外攀緣——心性變成妄想,就顛 倒妄想,你就變成標準的乞丐,生死業障凡夫;你要內觀,你就是大富長 者的兒子,就這樣子。所以《楞嚴經》它把心性開出兩個門,外門跟內門。 你今天是向外門而去,隨外門而轉,那你就顛倒妄想了;你隨內門而觀, 內觀真如,往內安住,那你是無窮的珍寶。就這麼回事。所以大乘講不二 法門,同樣是一個東西。
諸位!你臨終起攀緣,不能往生。不完全是佛陀不加持你,因為你自
己心性的功德,它也不加持你,你自己也不加持你,因為心性功德全真成妄,變成妄想了。所以激發妄想,不能感應佛陀。因為佛陀的心是安住在 心性,你卻安住在妄想,根本沒有順從本願。你至少要跟佛陀同一條線, 你往東,佛陀往西,這怎麼感應呢?臨命終的人,必須要內觀,把你的心性功德開顯,能念的心不可思議, 彌陀的本願也不可思議,所以感應道交,是這樣的。
大智慧的蕅益大師他讀《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屬方等時,從顯露 義講到佛力,但是他就能夠把佛陀的秘密義讀出來──這個地方有能念的 心,不可思議這個秘密在裡面,諸如此類。有沒有問題?就是方等時為什麼通圓教,就是這樣,它秘密義有這個意思。
【155】《無量壽經》是不是也是方等時所說?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剛剛師父講到《阿彌陀經》是方等時所說, 《無量壽經》是不是也是方等時所說?
【師父答疑】是的,智者大師幾乎把淨土的東西,都判作方等時,因
為方等時最廣,四教並談。你想,它不可能般若時,是吧?般若時是掃一 切相、觀一切法空的,無眼耳鼻舌身意。它也不是阿含時,阿含時是小乘 的。所以一般來說,只要講到功德相的,一定只能夠說是方等時。
【學員】在《無量壽經》中,第二十六品的〈禮供聽法〉裡面,阿彌 陀佛親自有三段開示:
第一段,他是對著十方菩薩在講的。是說,「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
第二段,「知土如影像,恆發弘誓心,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
第三段又講了,「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
這個三段,弟子有一點點瞭解,好像講的是有一點圓教的意思在裡面。
【師父】是的,對!方等時本來就是四教並談,它是藏通別圓四教都 有,但是它圓教的相對比例不多。
【學員】是不是也有轉他成自的意味在裡面?
【師父】感應道交,你說《無量壽經》有感應道交的意思在裡面。
【學員】它是勸修。弟子又想到一個,《阿彌陀經》中,有三次的勸十 方菩薩勸信勸願勸行,這三段阿彌陀佛親自所說的,是不是也有勸修的味 道在裡面?
【師父】是的,是的。因為流通分本來就是有一種勸修,結勸,因為 正宗分講完了,對不對?但是淨土宗它是難信法門,佛陀一個人作總結, 可能阿羅漢說,從頭到尾都是你講。所以佛陀就把十方諸佛請出來,請十方諸佛來證明。
《心經》最後有一句話是「無智亦無得」,這個是般若時,因為它觀一 切法空時,它掃掉的是世間法,它也掃掉了出世間的法。因為從空性的角度無有少法可得,但是無有少法可得,不是沒有,他有念念的相應。就是 說,成佛以後,他有功德相應,但是他沒有這種有所得的概念。
【學員】阿彌陀佛!謝謝!
【156】什麼是無所得的概念?
【師父】它不是沒有,無所得不是完全沒有。就是說他雖然離相清淨, 但是他又跟功德莊嚴相應。跟功德莊嚴相應,卻又不是凡夫的一種有所得 的概念。
我們凡夫的概念是一種追求。凡夫活在果報,因緣果報。我們做了件 善事,就希望有果報給我們……就像海豚一樣,馬上想要得到主人給牠一 條魚吃。一般的人天種性,造一個善業,就要去把這個善業換果報,對不 對?但是,你有想到嗎?當你不要果報的時候,你知道誰會報答你嗎?【學員答】心性。
【師父】是的,心性開始報答你,心性就顯現。當一個人不斷地修善事,你拒絕果報時,你就入不可思議,因為真如本性親自報答你,它就把 功德顯給你看。但是,你一直要外面的東西,那對不起,真如本性就把門 關起來,因為你已經有東西了。
這一點在《法華經》佛陀講一個譬喻。佛陀說,有一個國王,他有無 量的珍寶,他的大將軍經常為國王征戰。這個將軍每一次戰勝回來,國王 就從他的庫房裡面拿一個藍寶石或者紅寶石給他。有一天這個將軍打勝回 來以後,他居然跟國王說,我什麼都不要了,國王只好把他皇冠上的摩尼 寶珠給他。因為他什麼都不要了,國王只好把摩尼寶珠給他。
這個譬喻,諸位聽得懂嗎?當你什麼都不要時,你就很可怕了!你就不思議了!因為真如要報答你了,這就是無所得的概念。
但是,我們以前會犯一種錯誤,好像說,我去追求對我有好處,是吧? 我造了一個善業,今生好不容易有一個美好的房子,美好的眷屬,我要趕 快享受,我前生那麼辛苦造的善業。你這麼一享受,心性就把門關起來了, 最後變成顛倒妄想了。就這麼回事。你要攀緣感受,對不起,心性就離開 你了。你把感受收起來,我今生不再受用了,你內觀的時候,心性就把門 打開了,就這樣子。
所以,你的人生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追求因緣果報,那麼心性就 把門關起來,它就轉成妄想,那你就是一個標準的生死凡夫,只是在人生 當中多一個快樂而已。第二個,你如果不向外求,拒絕因緣果報,那麼心 性就把功德現出來了,就這麼一個差別。 請說。
【157】佛陀滅度以後,秘密教你要自己去體會!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剛剛師父說,蕅益大師在讀《彌陀經》的時
候,從裡面就悟到佛陀的秘密教,可是師父之前有說,佛陀在的時候才有 秘密教,化儀四教裡面秘密教是沒有可能,可是師父剛剛有說過……
【師父答疑】佛陀在的時候秘密教,佛陀是親自告訴你;佛陀滅度以 後,秘密教你要自己去體會,差在這裡。
【學員】就是我們今天讀佛陀留下來的經典時,都還可以有這種教法 的加持?
【師父】那就看你的智慧,你能夠讀出他的弦外之音,就是說他沒寫 到,但是你讀得出來,那就算你智慧高。
但是,佛在世時,秘密教是你坐在那裡,你聽到的是佛陀的音聲親自 告訴你一個新的概念,別人不知道,那是佛陀主動告訴你。但是佛滅度以 後,這個話被結集成經典時,你有本事讀得出來,那就不是一般人了,這種秘密教,是你主動把它讀出來的。
【學員】謝謝師父!
【158】當你開始拒絕人生受用時,你就在開顯心性!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開示,剛才師父提到說,如果般若你無所得時, 會跟莊嚴相應,是不是就跟《大乘起信論》講的體大、相大、用大,當你 無所得,它就真如平等不減故,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跟能生出一切世 間出世間的善法,是這三個它相應出來的這種莊嚴,是不是?
【師父答疑】是的,因為你開始無所得時,你就在開顯心性。反正你 的人生只有兩種選擇:第一個,你要用感覺來受用人生,那你就活在因緣 果報;當你開始拒絕這種人生受用時,你就在開顯心性,這兩種情況而已。
【159】為什麼報身它有始無終?
【學員提問】師父!第二個問題,師父提到說,報身佛是有始無終。
那一般的話,不是只有法身是無始無終,為什麼報身它有始無終?不是報身它也是圍著因緣就結束掉?
【師父答疑】因為法身是一個理論,它是一個體性,它是一個道理, 清淨法身是個道理,是吧?所以它沒有所謂的開始,也沒什麼結果,這個 道理你悟得到,就有;你悟不到它也是有,是吧?
但是報身不一樣,它是可以受用的,就是佛陀自受用的報身,就是說 佛陀他可以享受那種功德莊嚴,那要成佛才有。就是你要修因證果,成佛 以後,佛陀現出功德報身出來,他自受用。但是佛陀現給眾生看的,是丈 六比丘相叫應化身,是吧?應化身有始有終,它有死亡這件事情,但是報 身沒有死亡。報身一旦成就以後,就永遠不消失,但是它有開始。因為它 雖然是功德,但它是一個可以受用的東西。只是它認為的受用,跟我們用 攀緣心受用不一樣,它是一種相應,是有開始的。
【學員】謝謝師父開示!
【160】淨土宗的行者如何把一佛乘的思想跟念佛法門互相結合 呢?
最後一個問題。我們把它做一個簡單地說明。
【學員提問】佛陀所以廣說一切法門,是因眾生的根機不一,才開顯 了五時八教。其中最後的目的,就是宣說一佛乘的思想,法法銷歸心性, 開顯心性的功德。我們淨土宗的行者如何把一佛乘的思想跟念佛法門互相 結合呢?其關鍵的切入點在哪裡?
【師父答疑】我剛剛其實有稍微講到了,就是臨終時。我想一心三觀 跟念佛法門的關係,核心還在一心。就是說,當你平常都是向外攀緣,對因緣中的果報,對生命的結果很重視,那麼你就活在業緣當中。
這樣講,就是說臨命終,我們生死業力或多或少,當然你如果攀緣心少,就現得少;攀緣心重就多了,業力會現前。但是你心向外攀緣時,這個生死業力對你的牽動會很大,你會被業力 catch(抓住)。
如果你臨終時,是安住一念的清淨心菩提願,按照佛法的說法,你跟 業力走的是不同道,因為業力是活在因緣果報,而你安住一念心性,安住 一念心性本來就沒有業力可得。這個時候有心性的加持,業力跟妄想對你 的傷害可以降到最低,因為你有心性功德的保護,多了一個防禦系統,真如在加持你。這個時候是兩種加持:心性功德的加持,彌陀本願的攝受, 兩種加持。
如果說,你心在臨終的時候開始打妄想,想到你小時候的事情,長大的事情,那就慘了,那你心性就沒有加持力了,你墮入了因果業緣當中, 完全要靠佛力攝受,那就難講了。到底是生死業力把你帶走,還是彌陀本 願把你帶走,就會很難講。所以一心三觀它會在臨終時,產生很大的加持力,它會讓你在臨終生 死業緣現前時,保護你走過生死業力這一關,走出顛倒妄想,然後面對彌 陀的光明。
一個收心的人,他不但在平常業力不容易起,他的業緣少,臨終的時候,阿賴耶識現出業力要牽動他的時候,他也能夠把業力對他的傷害降到 最低。因為真如本性本來就沒有業力,所以面對業力,你站在不同的角度 會有不同的影響。本來無一物,你自己要去惹塵埃,那就沒話說了,你自己要墮入業緣裡面去,那是你自找的。你自己知道,趕快收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這個時候你安住現前一念心性——清淨心菩提願,你有內在心性功德的加 持,業緣對你的傷害本身就降到最低。此時你要提起佛號,生死業緣已降到最低,彌陀本願對你的感應又有強大的作用,那就感應道交了。
或者我們不要講這麼高,說馬上安住心性,我們講實際一點好了。我 們凡夫的臨終正念,大部分都是第二念的正念,因為我們大部分都是先打 妄想,然後再想到心性。我們一般來說不是先知先覺,都是後知後覺,但是好過不知不覺。後知後覺就是說,合理地推論,我們臨終時,先墮入妄 想,先落入業緣。這個人他學過一心三觀,臨終時他能夠隨時警覺的話, 就能夠從妄想裡面走出來,這是關鍵了!
就是你必須培養一個走出妄想的機制,合理地推論,我們臨終時,可能不是馬上進入正念狀態,我們臨終第一念應該是墮入妄想,但是你平常 有修過這種善根的人,你就會提醒自己,妄想是生死的業緣,我要向內收, 我要放棄它,我不能跟它走。你內觀真如時,妄想就消失了。
也就是說,一心三觀,它能夠成功地讓你在墮入妄想時很快地走出來, 重點在這裡。因為臨終時生死關頭,生死業力跟彌陀的本願在拉扯時,你的心態很重要!到底你是啟動了生死業力,還是你能夠進入彌陀本願,關鍵就在一念之間。這個時候,一般人都會先墮入顛倒妄想,但是誰能夠提 起第二念的正念,產生反擊,走出妄想!這是關鍵哪!
所以,你平常就要訓練自己,在墮入妄想時,你要提醒,欸,我開始 落入攀緣了,我要趕快安住,我的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這個妄想跟我 沒關係,它不是我原來的東西,是我生死輪迴沾染了習氣,我應該安住我生命的本來東西,我的本來東西是清淨心菩提願。你憶念它,它就出現了。
所以,怎麼樣能夠培養一個反制、調伏妄想的臨終的第二念,就是關 鍵了!關鍵就在這裡了──培養第二念的正念。這個時候一心三觀就扮演 重要角色了,看誰能夠從妄想當中內觀真如!為什麼說你走入妄想以後, 還可以走出來呢?因為真能破妄,因為你走入妄想是虛妄的。
諸位!你看過黑暗消滅光明嗎?一個人為什麼黑暗,因為沒有光明。 你會跟妄想在一起,是因為你沒有內觀真如。只要光明出現,黑暗自然消 失掉。你試試看,你一旦內觀,妄想就消失掉了,妄想只會在你起顛倒的 時候才騙得了你,否則沒辦法。它為什麼控制你?因為你自己錯亂了。一 個覺悟的人,根本不可能跟妄想走的,因為它是虛妄的。
所以在佛法的角度,覺悟永遠不嫌太遲。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因為光明永遠不會起太遲,但是你千萬不要臨終的時候,一直糊塗下去,那就 慘了!為什麼諸位要栽培善根?就是當妄想黑暗籠罩你的時候,你要趕快覺悟,而這個覺悟的力量來自於平常的栽培。你要產生一種走出妄想的機制, 要有這種力量出來。妄想並不可怕,但是你的覺性沒有啟動,那妄想就變 得很可怕了。當你心中沒有光明的時候,你就不要怪黑暗欺負你,就這樣 子。
其實黑暗不是光明的對手,但是關鍵是你得把光明現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要熟悉這條回家的道路。你隨時啟動心性永遠不嫌太晚。但是最可怕的是,你永遠不啟動它,那就慘了!我再講一次,啟動心性永遠不嫌太晚,但是這條路你要熟悉呀!
我們研討就先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