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什麼是滅諦?
【170】苦諦跟道諦告訴我們要調伏愛取,放棄主宰,這兩個在淨土宗非常重要!
【171】一個人為什麼會造業造罪?我們為什麼會投胎?
【172】什麼是名色?什麼是六入?
【173】什麼是觸?什麼是受?什麼是愛?什麼是取?什麼是有?
【174】顛倒妄想太多,你就抓住一個原則——放棄主宰,無住,這是最快的方法!
【175】從不取當中了斷生死業力的相續!
【176】淨土宗為什麼把藏教的法門用來做厭離娑婆的一個方便?
【177】為什麼我們必須要修福報?
【178】願力跟攀緣心,你得分清楚!
【179】不動念頭,放棄對妄想的主宰,不隨妄轉,這個是整個淨土宗的捷徑!
【180】兩大盲點,都是指過去嗎?還是包括現在?
【181】如何理解過去、現在、未來都只是我們的一念?
.
天台《教觀綱宗》018
【168】痛苦是怎麼來的?
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第四頁。我們看第三個,生滅四諦,這個是藏教修行的一個方法。藏教的基本思想是對人生的觀察,用因緣的角度來看,認為人生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在觀察業的時候分成兩部分:一個是有漏的業力, 一個是無漏的業力。就是說,當我們在生命當中創造一個有漏的業力,生命就落入了苦集二諦的生死流轉門;當我們創造一個無漏的業力時,生命 就會出現滅道二諦的還滅門。
在苦集滅道當中,佛陀先說的是三界的果報是痛苦的,這個痛苦主要建立在無常敗壞的不安穩性。就是說,一個乞丐雖然現在暫時有飯吃有衣服穿,關鍵是,你沒有家,不知道該住在哪裡,今天住在公園,明天住在 石頭,後天就暫時住在涼亭,你的生命隨業飄動,沒有家的感覺,你怎麼 會快樂呢?
雖然你有暫時的衣食,但是你處於一種不安穩性,所以一個乞丐雖然 他暫時有飯吃,但是他心中沒有安穩的家,這個就是痛苦。佛陀的意思是 這樣子。這個痛苦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看第二個集諦。
二、集諦——貪瞋癡等分,四心流動,並其所起善惡不動,諸有漏業——流轉門。
痛苦是來自於我們一念的攀緣心。這個攀緣心帶動了貪瞋癡等分,這個等分就是三種裡面都具足,有貪、有瞋、有癡。貪、瞋、癡再加上等分,四種內心的活動,而所帶動的身口的善業、惡業跟不動業──不動業就是禪定──諸有漏業,這個是流轉門。
這個集諦就是招感,就是用攀緣心去造業,造有漏業招感了果報,這是一個生死流轉門。
【169】什麼是滅諦?
我們看涅槃的還滅門。涅槃是怎麼出現的。
先看第三個,涅槃的相貌。
三、滅諦——滅彼三界因果之有,方得還於真諦之無。
當我們把三界的因跟果滅了以後,方得出現我空的真諦理,這個是滅諦。這個地方就跟大乘不太一樣了。諸位!大乘佛法滅諦的涅槃,是現在 就要開始去思考,正念真如,就是我的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所以大 乘佛法的修行就像蓮花一樣,蓮花一開始出現花苞時,它的蓮子就在,因果同時的。
就是說,你在生死凡夫充滿煩惱罪業時,你就要思考你的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就要有一個清淨心菩提願,你在因地就要與佛陀站在同一條道上,以佛心為己心,以佛智為己智,雖然不圓滿,但是起碼它是名字佛。也就是說,你透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創造一個佛陀的概念在心中存著, 這朵蓮花有一個蓮子,慢慢慢慢蓮花謝了以後蓮子才出現,雖然蓮子是最 後出現,但是一開始時你的蓮子就在了。
所以,大乘佛法生死涅槃是同時存在的。當你在生死流轉時,透過正 念真如,你已經在生死的業緣當中成就一個涅槃的蓮子了。
但是,小乘法它不這樣認為,它是對立的,生死中沒有涅槃,連概念 也沒有;涅槃中也沒有生死,是對立的。這個思想是對立的思考,是實有 二諦。
【170】苦諦跟道諦告訴我們要調伏愛取,放棄主宰,這兩個在淨土宗非常重要! 我們看第四。
四、道諦——以戒定慧,對治易奪貪瞋癡等名為出世之道,譬如明生暗滅——還滅門。
涅槃要出現,必須要有無漏的戒定慧來對治易奪,把貪瞋癡等有漏業奪過來,叫做出世之道。譬如光明出現了能夠消除黑暗,所以光明跟黑暗是不能同時存在的。
生滅四諦法,我們來解釋生滅的意思。生滅簡單講就是對立。當你有
生死業力時,就不可能有涅槃的功德;當有涅槃功德時,它就不可能有生死的業力,這兩個是互相褫奪的。
生滅四諦法在淨土宗的操作非常重要,因為它有兩個主題是被淨土宗的祖師經常使用。第一個苦諦,第二個道諦。雖然我們不採取小乘的涅槃, 我們對滅諦是略過,但是我們在乎它的過程。
小乘的四諦它有四個主題: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但是我們大乘 佛法在生滅四諦當中取它兩個來用,就是兩帖藥:第一個知苦,第二個修 道。我們解釋一下。
我們凡夫的生死業力,被兩個因素啟動起來:第一個,就是愛取、攀 緣。我們把生命當真了,所以我們去追求這些人事的快樂。因為我們覺得這種快樂是常久的,值得我們追求的,這是一種攀緣。第二個,我們產生 了主宰。我們追求到以後,想要主宰它。
在整個四諦當中,它的苦諦跟道諦就告訴我們要調伏愛取,放棄主宰, 這兩個在淨土宗非常重要。就是說,第一,你少去主動攀緣三界的果報;第二,你不要對三界的人事有所主宰,隨緣就好。所以苦諦跟道諦在整個 淨土宗的操作,能夠讓我們把生死流轉門的力量降低。
也就是說,「以大融小,無法不大,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如果把生 滅四諦,業感緣起,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來觀察人生,你把它拉到一念心性做平臺的話,就是說當你動了攀緣心,動了主宰心,你的一念心性就產 生如夢如幻的生死業力;當你動了一個憶佛念佛求生淨土的心,在你的心 性當中就產生一個往生的願力。雖然兩個都如夢如幻,但是卻因果不失。
在整個一念心性的操作當中,我們必須要把生死業力降到最低,把憶佛念佛往生的願力在臨終時要達到最高。不管你年紀怎麼樣,總而言之, 必須要把你今生的願力在臨終時達到最高點,因為是最後考試的關鍵時刻。 到臨終時,一念心性清淨心菩提願現前,你往生的願力強過生死的業力,你就往生了。
所以,生滅四諦是可以跟我們圓教的一念心性做操作,只是說,當你把生滅四諦拉到一念心性時,它就沒有對立心了,因為兩個都如夢如幻。 就是說,生死業力的力量跟往生的願力是同時存在的,不是說,喔,你今 天有生死業力,你就沒有資格談往生,沒有這回事情。當你往生時,你就 不能有業力,也沒有這回事情。
它這個不足的地方就是它的一種對立思考,你把它拉到一念心性時, 按照圓融的心性就不礙差別的行布,我們還是一樣知苦修道而欣求極樂。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善用四諦法門,但是不要被小乘的四諦法所局限, 就是把它的這種對立心拿掉就好了,那這個就是良藥了。用苦諦來調伏愛 取,用無我觀調伏我們的主宰,這個到講四念處時會詳細說明。這個就是生滅四諦。
【171】一個人為什麼會造業造罪?我們為什麼會投胎?
我們來看下一個。
小乘消除生死業力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是直接從苦諦下手,引生的 四諦法門;第二個,是從集諦,從煩惱直接下手,滅除煩惱。
滅除煩惱它開展出什麼呢?叫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我們解釋一下什麼 叫思議跟生滅。思議指的是十二因緣當中的本質,它只講到三界的生死流轉門,沒有講到界外的不思議的變易生死,所以它的範圍比較狹隘。它只是講到思議的分段生死,沒有講到不思議的變易生死,所以它是可以心思口議的。生滅指的是它的本質是對立的,也跟前面一樣,生死中不能有涅槃, 涅槃中不能有生死,叫做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我們先看第一個,無明。
無明分成兩個:一個異熟果愚;一個真實義愚。這個指的是過去我們 心中的愚癡或者講心中的盲點。在佛法當中講到我們會造罪,造業力,你第一個是產生錯誤的判斷,就是這個人為什麼造罪呢?他心中一定有盲點, 這個盲點當中一個是異熟果的盲點,另一個是真實義盲點。
第一個,對因緣果報產生的錯覺。就是說,你認為造罪不會傷害你, 你認為造罪不要付出代價,當時造罪時,你肯定是這樣想,因為你不會認為造罪業會遭受三惡道的刀山油鍋,所以你這時對因果已經產生了愚癡, 產生了障礙,這第一個。
第二個,你在造罪時,一定有一種有所得心,就是一種我見的顛倒。 你想要對某一個人跟某一件事的因緣產生掌控,本來這個人他有他的因緣, 這件事有它的因緣,但是你自己跑出來想要去主宰因緣,這第二個概念。
第一個因果錯亂,第二個產生強勢的主宰,這兩種和合就是我們過去 造業因地的兩種原因,兩大盲點。當然起了無明以後,可能一開始是在一種審慮思考,然後到產生決定, 最後就付諸行動,產生「行」——就是生死的業力。這個生死業力包括善業、惡業跟不動業。就是說,當我們是我執,但是相信因果時就造善業;當我們是我執而不相信因果時,變成造罪業;當我們不造善也不造惡,入禪定時就造不動業。
總而言之,它就是一種有漏的業力,由過去的顛倒妄想,加上有漏的 業力就形成了今生的「識」。這個「識」其實就是大乘佛法說的第八識,就是我們的投胎了。第八識它平常是潛在的,但它有兩個時段會出來,叫「去後來先作主 公」。第一個當你投胎時它會出來,第二個當你死亡臨終時它會出來,就是 第八識只在生命的頭尾會出現。
這個地方的出現,是在第八識生命的開始。你怎麼投胎呢?就是你前 生的妄想跟業力的結合,當然這個妄想,更重要是你前生臨命終時起什麼 念頭這很關鍵!除非你的業造得很重。
一般人業力不決定時那就是隨念往生,當然你業造得很重那就隨業往 生了,可能連中陰身都沒有就死亡了,然後馬上投胎。業造得特別重的人 沒有經過中陰身,直墮的。
正常人經過中陰身時,他的業是不決定的,這時候他的妄想、心念扮演了主導的角色,就叫隨念往生。如果你臨終起善念,它就啟動善的業力; 如果你臨終起惡念,它就啟動罪業去得果報,這就是投胎。這是第八識。但第八識在剛開始這個「識」的階段,是沒有感覺,沒有思想的,它就是一個明了的心識存在,它沒有名言的思想,也沒有任何的感受。
【172】什麼是名色?什麼是六入?
再看下一個「名色」。這個「名色」就是「識」跟父精母血的結合。父精母血這叫「色法」,「名」就是精神。但是這個精神跟前面的「識」已經不太一樣,前面的「識」是第八識,這個「名」是第六意識,它已經有思想,有感受了,但是這時的感受不是透過六根,叫內受。
經論上說,在名色位時,如果你過去是善業起現行,你在母胎當中會 覺得自己住在花園當中,住在一座很漂亮的花園宮殿;如果說你今天是罪 業起現行,你住在母胎當中,會發現你住在一棟破舊的房子里,陰森森的, 屋頂還漏水,就是你自己的感覺是這樣子。名色這時不向外攀緣,只有內 緣,他完全受用自己的業力所變現的影像,這個叫名色位。
經過幾個月以後,進入「六入」。這個「入」就是六根長成,眼耳鼻舌 身意從一個父精母血的胞胎長出了六根的功能,這時他開始有感覺,有思 想,但是這時還在母胎當中,所以第一個,他會以母親的感覺為自己的感覺。母親如果是快樂,他會感受到快樂的氣氛;如果母親是憂傷,他會感受到母親憂傷的氣氛。第二個,母親的思考模式會跟他的思考模式相同。
舉一個例子。舍利弗尊者的媽媽本來智慧一般般,但是她懷了舍利弗以後,不得了,辯才無礙。她的母舅要跟她辯論,她很快地就把他給辯倒, 但是她把舍利弗一生出來以後,又恢復得很平常。所以你要是懷兒子時變聰明,那不是你聰明,那是你兒子很聰明,因為那時你跟你的兒子是同一感受,同一個思想,母子連心指的就是這個。
所以在世間法的胎教是在「六入」的時候,這時你的思想、你的感受 深深地影響胎兒,胎兒的感受、胎兒的思想也會影響到你。這個就是在母 胎的「六入」,他沒有跟外境接觸,完全跟母親是同一感受,同一思想。
【173】什麼是觸?什麼是受?什麼是愛?什麼是取?什麼是有?
看第六的「觸」。
「觸」就是他從母胎出來接觸陽光開始,見光以後,這時會形成他的性格命運,所以凡是西方的、東方的算命師,都是以出生那一年那一天來 決定你的命運。為什麼?因為你這時在母胎剛出來,接受太陽跟月亮的磁 場,所以這個時候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這叫「觸」。
第七個「受」。
這個「受」跟前面的「六入」不一樣。這個「受」是你已經離開母胎了,你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業力了。前面是你跟母親有共業,享受母 親的共業,這時你會有一種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感受會刺激我們的想像,就是貪愛,「於境取相,施設名言」,最後產生取著,產生一種執著、 主宰。這個「受」、「愛」、「取」,我們解釋一下。
我們一般的感受在十二因緣當中,如果是痛苦的感受,這個問題不大, 這個地方的感受特別指一種美好的感受。這個美好的感受是很強烈的,使你感到一種幸福快樂的感受。這種感受在十二因緣當中,它會產生一種力 量去激發你的妄想,你會對這種感受於境取相。這個感受它本來是沒有相 狀,但是你會用你的想像力捏造一個相狀出來,然後在這個相狀當中,你又用你的名言去思考它,就是受想,想久了你就開始住在這裡,你想要去 主宰它,因為受、愛、取,受想行最後變成「有」支了。
其實這個「有」,按照唯識的說法就是第八識。這個第八識跟前面第八識有什麼差別呢?我們解釋一下。前面的第八識是已經投胎了,所以這個裡面業力的種子都是種子位, 其中一個起現行了,其他的就沉澱下來,變成一種儲存的狀態,一種潛功 能。
但是這個「有」是被你的愛取煩惱滋潤,而產生一個即將得果報的業力,就是這個種子得到激發。也就是說,在唯識的角度,你創造一個生命 的「愛」、「取」時,你會創造兩種功能:第一個造業;第二個潤生。一個人為什麼造業呢?他就是有所追求。追求是對的,那就造善業; 追求是錯的,就造惡業。所以「愛」、「取」本身會創造業力。但這個還不 是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潤生,尤其是臨命終時,如果這個人今生沒造什 麼罪業,卻在臨終時他惡道的相狀現前,是因為他動了惡念,他千不該萬不該在臨終時動惡念,這個算他運氣不好,他可能受到外在因緣刺激了。
但是因為你愛取,雖然臨終時不可能付諸行動去造身口,但是「愛」、 「取」有兩種功能:第一個造業;第二個潤生,它會滋潤你過去的罪業去 得果報。所以這個「有」支就是已經變成一種有能力得果報的業力了,跟前面的業種子不一樣。我們今生等於是透過了第三到第十,就是從識、名色乃至於受、愛、 取、有,這個就是我們今生活動的狀態。當然變成「有」時,你就有來生 的生、老、病、死,老死憂悲苦惱,就有三界的受生,無止境的老病死的 折磨就在未來等著你了。
【174】顛倒妄想太多,你就抓住一個原則——放棄主宰,無住, 這是最快的方法!
我們前面說過,這個四諦因緣是從苦諦去思考,從果報的痛苦不安穩去思考,而產生一種調伏愛取;十二因緣當中它的整個思考,是直接從「取」下手,它沒有經過苦諦的調伏,直接修無我觀,修十二因緣是利根人,他「不取」,這一點就有點大乘思想了。
就是說,在淨土宗的角度,它強調看破放下。我們心中有很多的「愛」、「取」、「有」,你的第八識有很多的業力已經被滋潤了,尤其到了晚年,那個業力已經躍躍欲試準備出來得果報了。
那麼這時,如果你顛倒妄想太多了,就抓住一個原則——放棄主宰, 就是對妄想不要主宰,無住,這是最快的方法、捷徑。所以修十二因緣是 調伏業力的捷徑。如果你不經過這個捷徑,透過四諦法門,那你要先思惟苦諦,思惟無常,然後才能夠把業力給調伏。
但是,臨命終時你不可能有太多時間思考。我再講一次,我們臨終時 會有很多的業力被我們滋潤,在那個地方鼓動。當然業力一定有徵兆,它必須用妄想來牽動你,就是你的心必須要跟著妄想走,業力才有可能把你 帶走,因為妄想跟業力,這是生死業力,你的心一定要有一個顛倒妄想來 做橋梁。如果你不跟著妄想走,業力是帶不走你的。這個時候你再來思惟 什麼苦諦、無常,來不及了。只有印光大師那一句話「心常覺照,不隨妄 轉」,你不能跟它走。就是它跟我沒關係,我不想主宰它,我放棄對妄想的 主宰,這個是整個臨終正念往生的捷徑!
你怎麼從生死業力即將得果報的時候走出來?就是不隨妄轉!就是直接從「取」下手——我不取。我們今生該做的都做了,懺悔業障我也懺了,念佛我也念了,平常調伏妄想,我也盡最大的努力了,但是你今生的努力 不可能處理所有的問題,你可能處理了百分之七十、八十的問題,到最後 的百分之二十,就靠你的智慧來處理了。
我想,沒有一個人是業盡情空走的,「我的業全部處理完了」──這種 人很少。大部分人是今生盡最大的努力,把業力妄想降到最低,但是最後 的業力跟妄想就靠智慧來處理,最後只有靠智慧了——看你怎麼去判斷。你心中在念佛時,妄想來誘惑你、刺激你,如果你想要去主宰妄想, 結果就被業帶走,這個妄想背後是有業力的,所以你最好放棄主宰——「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安住你的清淨心菩提願。
為什麼我們平常要訓練自己安住?因為臨終非常重要!你不安住,你的心很容易被刺激。就是一個沒有家的人,風可以吹你,雨可以打你,老虎可以吃你,獅子可以咬你,你就被妄想追著打。所以你要經常安住一念 清淨心菩提願時,心常覺照。
覺照什麼呢?當然是向內覺照你的心性,清淨心,往生的願,成佛的 願,妄想來的時候你不隨妄轉。這個時候十二因緣裡面這個「取」被破壞, 當「取」被破壞的時候,你的生命只有停留在愛,它不能變成「有」。因為十二因緣是前前引生後後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由「無明」產生「行」,「行」產生「識」,十二因緣的整個鏈條斷了一個「取」以後,它就阻止了「有」支了,所以帶業往生的理論就在這裡。
所以,十二因緣是整個修行的捷徑,就直接從「取」下手,而四諦法 是從感受下手,從感受去調伏「愛」,再去調伏「取」。但是臨終時你不可 能從感受下手,因為臨命終你沒什麼感受了,那時已六根敗壞,所以臨終時的方式,你只能用十二因緣,從「取」切入。
【175】從不取當中了斷生死業力的相續!
我們來看流轉門,就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還滅門「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流轉門有兩個:一個生起;一個相續。從生起的角度,當第一個生起時,它會帶動第二個,第二個生起帶動第三個,叫做「此生故彼生」。從相 續的角度,因為無明的相續產生業力的相續,從業力的相續產生最後的感 受,愛的相續,最後生老病死的相續。
在還滅門當中剛好相反,「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我們首先在還滅門時注意第一句「此無故彼無」,「此無故彼無」就是斷相續。我們現在不能把它滅,但是必須要破壞它的相續。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斷除妄想的相續,就是培養第二念的正念。你不 能讓妄想無生,這不可能。就是說你臨終時起顛倒了,這個時候要醒覺過來,趕快對妄想放棄主宰——我不想主宰你了,我不想住在你上面。這時 就斷妄想,妄想自動會消失掉,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它本來就不存在的, 是因為你給它力量。
所以,你一旦不執著它,不想要主宰它時,它自動會退失掉的,這個 叫做斷相續。就是說,它本來有,後來變成沒有,這個就是淨土宗的思考, 它是從相續下手,它不從生。雖然生,但是它不相續,就是破和合識,斷相續心。透過斷除我們對顛倒妄想的相續,而破壞第八識的業力。這個和合識就是第八識,破壞第八識的生死業力,就是從這個「取」,先把取著的相續斷了,這時第八識的業力不能變成「有」支,後面的生老 病死整個就沉澱下來。這就是整個藏教法門的實有二諦。
我們回到講義第三十頁。
在藏教的思考當中,它調伏生死業力有兩個方法:第一個,鈍根人從苦諦下手,詮釋生滅四諦;第二個,利根人直接從集諦下手,他不取,從不取當中就斷了生死業力的相續。這是前面兩個,但是也兼帶講到菩薩道,但這個菩薩道是事相的菩薩道,就是說六度它是建立在一種生滅的因緣當中。簡單地說,藏教的菩薩他只重視身口,他不重視意業。他的布施、持戒都沒有銷歸心性,他只是注意外境本身的造作,叫事相六度。
壬三、修行位次
開示界內鈍根眾生: 1. 令修析空觀 ; 2. 出分段生死,證偏真涅槃。
正化二乘,傍化菩薩。
亦得約當教自論 ─ 六即
【176】淨土宗為什麼把藏教的法門用來做厭離娑婆的一個方便?
我們看壬三的修行位次。
開示界內鈍根眾生,令修析空觀,出分段生死,證偏真涅槃。
正化二乘,傍化菩薩,亦得約當教自論六即。它的重點在開示整個三界的鈍根眾生。鈍根眾生簡單來講,就是煩惱 障業障特別重的,尤其是像我們末法時代,也可以算鈍根眾生。他修析空 觀。
析空觀有兩個:第一個,從四諦法門先修苦諦,再修無我觀;第二個, 是直接修無我觀,從十二因緣裡面他不取。調伏生死業力它有兩種方法, 這兩種方法的目的只有一個,出離三界的分段生死,成就界外的偏空涅槃。為什麼叫偏空涅槃呢?因為它的涅槃裡沒有生滅的相,沒有生命現象, 沒有依正二報。不像大乘佛法的涅槃,大般涅槃是現法身淨土的依正莊嚴,它的主要是正化二乘,但是傍化菩薩。
藏教的菩薩道,我們看它也講六度,但是它的菩薩道有個缺點,就是說,阿羅漢沒有入涅槃之前,你有因緣求他,他會幫助你,他有慈悲心, 但是他的慈悲心只限於今生今世,你因緣遇到他那算你遇到貴人。他入涅 槃以後,他就永遠不活動了。
所以,他的菩薩道是兼帶,就是說,他的生命體還在,他就行菩薩道; 他生命體入涅槃以後,那對不起,他完全就不活動了,灰身泯智了。不像 菩薩是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就算到淨土去,我們的菩薩願也是永遠存在 的,這只是一個過渡而已。
這個法門因為沒有建立一種無量生命的概念,所以它「正式」只是聲聞法,沒有大乘的菩薩道法。「亦得約當教自論六即」,這個六即佛我們再說明它的修行位次。
藏教的業感緣起,它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個概念叫出離心,它整個法門 都是為培養出離心安立的,就是你要趕快地離開三界。所以淨土宗把藏教 的法門用來做厭離娑婆的一個方便。
藏教當中它的業感緣起,在修行上很重視兩個重點,我們下一堂課會 講到,第一個業力的造作,第二個業力的招感。就是說,站在出離心的角 度,在聲聞法你儘量地不要造作生死業力,透過持戒、懺悔把今生的業力 降到最低;第二個,你要讓已經造的業力不要得果報,阻止它不得果報。 藏教整個思考模式只有兩個,他怎麼出離的?一個業力的造作,一個業力 的招感,這兩種概念。
今天先講到這。修行位次我們後面再說明。
大家對今天的藏教法門有沒有什麼問題?請說。
【177】為什麼我們必須要修福報?
【學員提問】尊敬的師父慈悲!師父上一堂課提到說,修淨土宗的居士,如果說年齡在六十歲甚至五十五歲以上的話,應該要都攝六根,要收心,不要對外攀緣。弟子們對這個方面有一些疑問,就是說,我們平常在道場,不管是每個禮拜的共修,或者是特別的活動,譬如說放生、佛七都需要很多義工的護持,尤其是佛七會動用幾十名的義工。一般年輕的同修們,因為忙於家庭事業,很難投入參加義工的工作,所以一般道場的義工,都是在五十幾歲以上的同修發心來幫忙。如果說這些同修都想說要收心不攀緣的話,好像道場的活動就辦不下去了。而且在美國是六十七歲才退休,所以我們五六十歲如果說不工作,好像也不是很實際,因為還沒有達到退 休的條件,所以在美國五六十歲還上班是很正常的事情,在這方面請求師 父慈悲開示。
【師父答疑】好,請坐。我想我們不能夠落入藏教的思考,藏教思考 就是「不是 A,就是 B」。你不能說都攝六根然後你就什麼事都不做了,不能這樣講。我們要降低以攀緣心所造的業,但是你做義工,諸位!你做義 工是用攀緣心嗎?當然不是,你是發願的。你今天是為了護持三寶而發了 願,這是一種往生的資糧。
諸位!你不要忘了往生有一個重要的資糧,除了臨終的正念以外,願我臨終無障礙,叫做善終。我講實在話,你沒有福德力,臨命終你很慘的。 所以你今天在三寶中所付出的,是一種願力,第一個,它不落入生死業力;第二個,它是一種往生的資糧,不可以少善根福德資糧而生彼國。就是說,你今天不修福報,臨命終時你就是插滿了管子,你一定福報 享盡了,誰幫你助念呢?臨命終的時候,諸位!福報不現前,就業障現前, 這兩個東西是互相影顯的。
為什麼我們必須要修福報?就是願我臨終無障礙。諸位!身體影響你 的內心。你身體不安穩,你的心就不安穩,這很正常。所以你的福報力會 讓你的身心安穩,這個時候有助於你的臨終正念。
你看,師父五十七歲了,我還是到處跑,積集資糧,為往生積集資糧。 就是說,你做義工那是發願,那是還滅門,你現在要知道,你今天造的事 情它不是生死業力。但是生死業力,佛陀所訶責的是什麼?攀緣心!你今 天跟那個講講話,明天去哪裡旅遊,這個是攀緣。你不能說我發了願去美國、去澳洲旅遊,這個不是發願。這個跟發願有什麼關係呢?
但是,你做義工,那你是一種犧牲,那是一種願力。欸,我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我要護持三寶,那是一種願力。
首先你要把心態分清楚。一個是向外的攀緣,攀緣人事而啟動了業力,這叫生死流轉門,它會增長你的生死業力的;但是做義工你的心態是迴光返照,你憶念你的本願,護持三寶,利益有情,那是往生的資糧。
你今生都不護持別人,把福報花光了,到臨終時你很慘!如果沒有福 德力攝受,臨終時那你很難保持正念,因為你福報沒有現前,罪業現前了。 你看看《觀經》的下品就知道了,你沒有那個本事來產生反轉的。
我們正常人晚年要有一點福報力,尤其臨終要有一點福報力。所以,為什麼懺悔業障,要積集資糧?善終啊!讓你在一種身心不受罪業干擾的 情況之下提起正念,這個最穩妥。就是說,我今天護持三寶,護持道場,我不但不創造生死業力,我還 創造一種臨終無障礙的力量,這個跟往生是隨順的。
我再講一次,雖然淨土宗講臨終的正念,但是你別忘了,那個正念是 住在你身心安穩的基礎之下。如果你很躁動不安,罪業不斷地傷害你,刺激你,你很難安穩的。你沒有安穩,就很難保持正念,很難憶佛念佛,你光是抗拒罪業給你的痛苦你就受不了了。
所以,你必須有福報來保護你。一個有福德力的人,到晚年時身心安 穩,這時你容易生起正念,是這個意思。
【178】願力跟攀緣心,你得分清楚!
我們再回答一個問題,這是今天收到的,跟這個也有關係。
【弟子提問】弟子常為一事所苦,弟子現在已經六十九歲,應以自己 的往生為重,還是繼續地為子女操心?如果以往生為重,會不會顯得自己 太自私?
【師父答疑】我想這個牽涉到主宰性。我們今天不要用藏教對立的思考,要嘛就做,要嘛就不做,不要這樣子。我們以大乘佛法來思考這件事情,就是說,你會操心,這地方有問題了,你想要主宰你的子女。我們菩薩道就是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這個子女他來到人世間,他不是你創造出來的,他的背後有他的業力,他是依止你的因緣出生而已。你不管操不操他的心,他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是不是你白操心了?你打妄想:欸,我希望他變成什麼!他會照你的妄想走嗎?不可能!如果是,那是湊 巧。
你不要以為你可以主導別人。講難聽一點,你自己都沒辦法主導你自己,要不然怎麼說萬般皆是業呢?如果生命可以主宰,那就萬般皆是妄想 就好了。所以,你操心就是你重視他的結果。
其實,佛教只有過程。就是該怎麼樣,你就告訴他。我把我的經驗告訴你,但是怎麼做,你自己看著辦。做父母本來就是這樣子,難道不是嗎?我們經驗傳承給下一代,但是他接受多少,這個東西是他的福分。但是作為你,作為一個母親的責任,你已經把你的經驗傳給他了,至於他怎麼操作,你就不要操心了,我們只問過程不要問結果。這是大乘思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就是對結果不要有期待,因為這不是你說了算,他背後有他的業力跟妄想在主導他。
我講實在話,佛陀都沒辦法主宰眾生的業力,何況是你呢?所以我們 該做什麼還做什麼。但是我們強調把心收起來,是收你的攀緣心,但是沒 有收你往生的願力,成佛的願力。這個願力也收,那你就落斷滅思想了, 這樣懂嗎?
都攝六根,收的是你的攀緣心,主宰的心;淨念相繼釋放的是你往生 的願力,成佛的願力,帶動的是所有的善法。生死業力的開關是攀緣心、主宰心,往生的願力的開關是一種離相清 淨心,還有一種往生成佛的願力。這種願力跟攀緣心你得分清楚。你不能 夠說,既然不攀緣,那我也不發願了,不可以這樣子。你這是極端的斷滅 思想。
【179】不動念頭,放棄對妄想的主宰,不隨妄轉,這個是整個淨 土宗的捷徑!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我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剛才師父提到說 業力是造作和招感所產生的,我不太懂的地方是,造作好像就是招感,招感就是造作。這邊提到說,阻止業力得果報,這個招感是因為主宰,那我 們怎麼去做?
【師父答疑】其實業力它造作出來以後,它要有一段時間去醞釀,因為我們因果思想是三世的。就是過去的業招感今生果報,今生造的業到臨 終才會得果報,它創造來生。但是,這個業造了以後,它要變成果報,要有一個愛取去滋潤它,它有一種顛倒想去滋潤這個業力,才有辦法得果報。臨終時你要動念頭,如果你臨終不動念頭,它沒辦法招感。就是這個種子要開花結果,它必須要 有水去滋潤它。
臨終為什麼很重要?當然臨終的正念是平常去栽培的,你要阻止業力 去招感。如果你今天業力不考慮招感,那誰能夠往生呢?業力直接就得果 報了,業力造作以後馬上得果報,沒有經過招感性,那慘了!那你怎麼帶 業往生呢?它要經過愛取的滋潤,所以才有可能去反轉業力。就是你不動念頭, 放棄對妄想的主宰,不隨妄轉,這個是整個淨土宗的捷徑。就是說,這麼 多業,我也沒辦法處理了,但是我首先要阻止它招感,先到淨土去,到了 淨土才來處理業力,它是這樣的思考。
但是,你現在要做的就是說,反正你過去造了很多業,這是不可改變
了,是不是?但是你現在要做一件事情,就是阻止它去得果報,不能讓它招感,它只能夠存在,但是它不能有招感的力量,它不能變成「有」支就對了,就這個意思。
【180】兩大盲點,都是指過去嗎?還是包括現在?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剛才師父在講生滅十二因緣的地方,有兩個 沒聽得很清楚,希望師父能夠慈悲再講一遍。第一就是那個兩大盲點,都是指過去嗎?還是包括現在?第二個問題,就是第六觸跟第七受,這觸跟 受都是受外界的影響,接觸的影響嗎?
【師父答疑】我們先解釋第一個。兩大盲點,它當然指的是過去。過 去的習性你要知道,過去的習性會等流到現在,只是說它從造業的角度是過去在造業,但是你這個習性,前生的妄想也就是你今生的妄想,除非你改變了。所以你前生的盲點,也就是你今生的盲點,這個妄想是貫穿的。「觸」,其實「觸」它是很短的時間,就是出生的那一剎那,只是因為這個時間很特別,就給它安立一個位置,「觸」是很短。這個「受」就很長, 你一出生到死亡都有感受,這個「受」一生都有。
【學員】所以「觸」也算是受到外界的刺激?
【師父】它是跟外境接觸,但是那時還沒有生起感受,因為有感受就落入「受」了,它是你的身體出來接觸外境的那一剎那叫做「觸」。
【181】如何理解過去、現在、未來都只是我們的一念?
【學員提問】阿彌陀佛!師父慈悲!站在一個凡夫的角度,這是一個相對的世界,我們現在是凡夫,然後我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臨 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在禪宗的角度,不一定是禪宗,就是站在空性的角度,他們會說,過去、現在、未來都只是我們的念頭。
【師父答疑】喔,這是圓教思想了,它就不談業力了,那個是理想化 了,從念頭,那是把生命濃縮到一念,這個是圓教的思想。但是圓教的思想是理想化的思想。我們講過,圓融不礙行布。當你認為人生只有迷悟, 我一念悟就好了,但是可別忽略了業力也是不可思議。
所以,圓教操作的時候,它是實法、權法要同時操作的。雖然迷悟是 心性,但是你千萬不要忽略了如夢如幻的業力。所以蕅益大師在明末時罵 那些禪宗,他說:「你們不能執理廢事,只論心性迷悟,不論生死業力,難道業力不會影響你妄想?」蕅益大師說:「你不求生淨土,說我心性覺悟了, 但是你的業力把你變成一隻狗時,你還能覺悟嗎?因為這個果報體會障礙 你的覺悟。」
就是說,你今生是覺悟了,但是你忽略了業力以後,好,我業力不管, 當然你可以不理它,但是你不理它,它還是存在。就是說,禪宗的人,他忽略了生死業力問題。他說,欸,我一念悟,一念不生即如如佛。這句話 也合乎圓教的思想,對,你不能說它錯,佛陀也的確這樣講。
但是,不求生淨土時,蕅益大師說,你輕視了業力的可怕,因為業力 會破壞你的正念。當業力把你變成一隻畜生時,你前生的覺悟就消失了, 這叫退轉。所以,一個人不求生淨土,蕅益大師說,請你思考一下生死業 力的可怕。雖然你今生覺悟,但是你哪知道你來生會繼續覺悟呢?這樣懂嗎?
所以,你必須把內心的覺悟跟業力兩個都看,圓融不礙業力的行布, 行布你也要念念地覺照心念,內心的覺悟跟處理業力是同時都要處理的。 一個是務實面,因為業力把你帶到哪裡去,的確會影響到你的內心迷悟的 問題。但是你只是注意業力沒有重視覺悟,你這叫無頭蒼蠅,沒有引導, 沒有理觀,只有事修,那你福報修得老大,那就慘了!福報越大,來生時 造業造罪越重。所以內心的覺悟跟福德力這兩個同等重要。
結論:求生淨土是最好的選擇。
【學員】如果我們是站在空性的角度來回歸淨土?
【師父】我們不能站在空性,要站在"心性"。站在空性它是觀一切法空,一切法如夢如幻,我們就很難看得出生死跟淨土有什麼差別。因為中觀的思想把一切法空掉以後,它談如夢如幻,這時我們很難產生一種強烈的對比,不能談空性,空性只是破掉執著。
所以淨土宗它不談空性,談心性。因為心性它會有妙有,它有緣起, 是中道。空性會把好壞的概念抹平了,就是人生沒好壞了,沒好壞,我幹 麼厭離娑婆,幹麼欣求極樂呢?所以通教的思想,你要操作得剛好。諸位! 每一個法門你操作得恰到好處就是醍醐,你操作失當就變成毒藥了。
我們今天先上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